-
1 # 谷鳴書社
-
2 # 至愚齋人
本人純粹業餘愛好。不準備創作,只想寫的好看一點,臨過歐陽詢的千字文,還有田英章等人的一些書法,沒有系統學習,但感覺字比原來還是好看多了。個人的體會是最好不要自己創造一套東西,堅持學習古人的東西肯定是有好處的。
-
3 # 橋氏木作魯班枕
初學階段(五年)
1:以武丁時期的甲骨文為主
2:金文,散氏盤,毛公鼎
3:石鼓文(吳昌碩臨本)
二:小篆,嶧山碑
三:隸書,張遷碑、曹全碑
四:魏碑,石門頌、鄭文公
五:鍾繇,顏歐柳虞
按以上教程五歲小朋友學書十餘次課後的創作和臨帖
-
4 # 順治有文化
學習書法臨帖是必須的道路,一年多來學習顏真卿的《顏勤禮碑》在老師的指導下,偶有一點心得和大家分享一下。
1:基本點畫的訓練是學習的基本功,需要加強練習為下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這個過程是枯燥的,一開始認為這麼簡單的事情根本就沒有練習的必要,時間一長才發現,點畫的精確是寫好字的關鍵哦!
2:獨體字的突擊訓練,把字帖裡的獨體字總結出來,一個個都訓練,爭取像,這個過程每一步都會發生小驚喜,等100個字過後,突然發現自己進步很大的。
3:進入正式的臨帖階段,不要貪圖快,也是要爭取精確,一天1-2兩頁,比較合適哦
4:臨創結合,這個階段可以把自己習慣的詞語從碑帖裡挑出來,練習創作作品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透過以上的訓練加上自己的堅持,一定會有收穫的,這是我臨帖學習道路上的一些想法給大家分享一下。
-
5 # 狗熊ABC
退休已近三年,臨帖只臨懷仁集王義之字的《聖教序》,準備臨十遍,現已臨了九遍,三個月臨一遍。越臨越覺得書聖的字看似平淡實則深不可測。
-
6 # 樗寮
因為喜歡啟功先生的書法,最早從《論書絕句百首》練習小字,家舅說學書法要有傳統,還是要從古人入手。遂捨棄啟功而臨《九成宮》。兩年不得法,寫的很刻板,為了應急,曾臨習了甘肅書家何聚川的書法,應急書法學的快,弊端也多,繼續學古人,始學《蘭亭序》,看的時候覺得不過如此,臨寫一遍覺得原來有些東西,再臨又有新發現,感覺自己欠缺很大,想著由楷書到行書或許有過度,短時間學了一下趙孟頫,最後又轉到了《九成宮》。後來發現歐體不宜放大,轉習《多寶塔》,小楷學了《靈飛經》。後來另有專攻,糾正自己時間雜學的更多更雜。學草書是從懷素《自敘帖》入手,轉而學二王尺牘。
臨帖名錄大致如此,期間感悟是初學容易,越寫越差,差到不由己。然後突然有感悟,寫的不錯,然後越寫越差,差的不由己,一般這個時候最容易使人放棄,但是熬過去後又突然有感悟,這種迴圈開始明顯,但週期越來越短,波動越來越小,數年之後,水平趨於穩定。
但感悟還是不定期會出現,正是學無止境了。
-
7 # 來去匆匆似水流年
:1.關於執筆。怎麼舒適怎麼拿,但不建議拿在筆頭部分,一是不美觀,二是不靈活,三是除非拿鬥筆。2.關於運筆。運筆關鍵在於用腕,透過運轉手腕保持中鋒用筆,在書寫楷書時用的側鋒很少,我的感覺是寫轉折的時候稍微用點側鋒。3.關於提按。提不起筆,按不下去,很難寫好,這也是書法基本功,特別是在書寫行草時,表現更加突出。4.關於選什麼體的問題。首先判斷自己平時接近什麼體,有的人可能象顏體,有的可能象歐體,有的天生就寫的象隸書,我自己的建議自己象什麼體就先學什麼體,學會一體後其他再學相對較簡單。其次,在學習過程中,特別在一開始自學過程中,手容易顫抖,這很正常,只要堅持一段時間就好了,這段時間多長取決你平時練的時間長短。同時,初學時感覺不像原貼,這個更正常,俗話說功夫練在十年上,只有堅持,沒有更好的辦法。然後,一定要精準臨帖,一點一點的練,一個字一個字的對比,學會與原貼對比,查詢原因,這樣不斷摸索才有收穫。最後給大家一點建議,千萬不要圖描,儘量做到一次成行。一家之言,請批評指正!
-
8 # 金果子硬筆
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在我們掌握了用筆之後,就可以嘗試去選一副你喜歡的作品去臨,記住不要貪多,先集中學好一家。
臨帖要做到精臨,一個字一個字的去攻克。
臨帖有三個步驟,第一讀帖,第二臨帖,第三對比。
讀帖尤其重要:當你拿到一個字時不要著急去寫,首先仔細觀察字型結構;其次是筆劃與筆劃之間的位置關係;再者是筆劃的起行收的用筆,是圓筆還是方筆起筆?行筆的粗細變化,長度弧度角度是怎麼樣的?收筆是尖收還是回筆收?等等。。。
臨寫,把字放在要寫字的旁邊,一個筆劃一個筆劃的臨。儘量把剛才讀到的資訊用上去。
對比,把你臨的字和你寫的字放在一起,反覆觀察哪裡不一樣,不斷的去更正直到像為止。
-
9 # 卜甲院人
餘臨書以楷書較多,就是從筆畫到結構,逐步完善。多數是利用工作的業餘時間,從顏真卿入手,學《麻姑仙壇記》《顏勤禮碑》,也學虞世南《孔子廟堂碑》。興趣來了也涉及篆書,從文字學著手,小篆,金文也寫一些,增加情趣,提高修養,陶冶情操,注意力集中在趣味化,個性化,抒情化方面,非顏非虞,亦非自己,雖說不佳,自得其樂,唯其艱難,樂在其中,但是遠未達到“得意忘形”之境。古人說“七竅開混沌死,八法濫書道亡”是耶非耶?
-
10 # 夢中的落葉
我剛開始學書法的時候,連臨帖都不會臨。不知道該幹什麼,以為字帖就用來照著寫的,因為沒有字帖,不知道練字該寫什麼,字帖也買了不少,行書,隸書,楷書等等。後來認識了書法老師,經過老師的指點,才知道字帖的真正作用!
首先,挑一種自己喜歡的,或是適合自己的字帖,我們拿到字帖,不是開啟就開始寫,而是先觀察,看每個字的結構,筆畫的輕重,佈局,穿插關係等,然後對著字帖一個字一個字的臨寫,先要過單字關,把一個字寫得有百分之八九十像了,才換下一個字去去,而不能通篇的臨寫,那不叫臨帖,叫抄帖,起不到任何作用!
其次,在臨習到一定程度,有一定基礎的時候,學會背臨,就是合上字帖,一樣的把字寫的跟字帖上很像,
還有就是,臨帖對我們的幫助,不僅僅是臨習,我們還要能透過字帖,學習墨法,章法等技巧,汲取營養,運用到創作當中!
總之,學書法是個漫長的過程,要有這方面的興趣,要有持之以恆的心態,加上不斷努力,終會成功的!
-
11 # 賦詩聯句寫正楷
小時候能找到什麼字帖就臨什麼字帖,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都是別人說好,就拿來練。可憐當時連筆都運用不好,就妄談臨帖。現在想來,只是好笑罷了。
後來功課多了,人又貪玩,做作業都成了負擔,更別說寫字了。再後來上班,工作娛樂遊戲之餘,把當年寫好字的情懷早扔到瓜哇了。近來只覺虛度多年,頹廢於網遊之中,一事無成,終是可嘆。拾起往日追求,練習正楷,不求字能成法,唯願工整端正,添一點點個人愛好,誠恐貽笑大方。
也不敢說是臨帖,獨自揣摩著寫。關鍵是喜歡顏體,又沒顏那個氣勢,歐趙的不喜歡,柳體的不想寫。人生總是如此為難自己,身邊的不喜歡,喜歡的又夠不著。(以上是我老公寫的,與本人無關)
-
12 # 三槐王氏王玉亭
關於習字臨帖的一點見意:首先臨帖選一家字帖專注臨上三、五年。而不是一天三換帖,同時每天臨帖的字數不能要求過塊過多,那怕三、五十字要寫的像帖,(即形似和神似)。以至最後達到默臨的狀態,自成體系。
-
13 # 東貝士
我目前學習書法主要是臨帖,所以可以說臨帖之路就是我的書法學習之路。
第一本字帖購於一九九九年,柳體字帖。當時還年輕,只是看著字帖喜歡,偶爾寫一寫,還沒有練字必須臨帖的概念。然而這本書卻一直帶在身邊,從中學帶到大學,到參加工作,又過十多年到現在。偶爾會臨寫幾頁,朋友們知道我能寫毛筆字。
一年多前開始正式臨帖學書,還是柳體,練了幾個月,有比較大的進步,知道了筆法什麼的。
然而因為自學,又是挑戰柳體,感覺有瓶頸,苦練也不能進歩。當時的最佳狀態也就下圖水平。
之後從柳體《玄秘塔碑》轉向顏體巛多寶塔碑》,到現在將近一年時間吧。
一年來主要臨習《多寶塔》,臨池不輟。
有了楷書基礎之後,又入手行書《集王聖教序》和小篆《嶧山碑》
目前還處於初級階段,臨帖是學習書法的主要部分,將會堅持下去。近期逐步嘗試楷書集字創作,並深化拓展臨習,可能之後會先臨習《多寶塔》的姊妹篇《郭虛己墓誌銘》。一直認為,入門帖是一定要入帖的,這樣學書才有根基。
中期目標廣度上肯定會涉及五體,博涉諸家。遠期目前無法預測計劃。
-
14 # 黎明曙光V
1.臨貼是學習書法很重要的一點,這是提升書寫水平必走的一條路。初學書法的同志要想把握古人書寫技巧和法度,就必須臨摹優秀的古碑貼。
2.臨摹是學習書法的必經之路,臨摹可以使學書者戒掉一些不良書寫習慣,養成良好的書寫規律,只要不斷練習,把握前賢留下的成果,才能不斷創新進步。
3.臨摹的主要方法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類:一是描紅。就是在白底紅字的描紅本上把字塗成黑色。要注意的是描紅不是對字形進行塗色那麼簡單,要有輕重快慢的節奏感,要一氣呵成。二是仿影。就是在字貼上蒙上一層薄而透明的紙,用筆在紙上對著字貼映出的筆畫進行摹寫,仿影簡單易行,很多初學者都會選用。三是雙鉤填墨。簡單說就是空心字填墨,填墨時要細心品味,既要把墨填實,又要有一定的技巧。四是單鉤廓寫。就是對著字貼在透明的紙上用鉛筆鉤出單線,然後參照範字筆畫形狀、大小來進行練習。單鉤廓寫簡便易學,寫出的字結構接近貼子,更容易培養學書興趣。
4.初學書法,應按部就班,不能浮躁,如果不能做到鍥而不捨,很難在學書道路上有所發展,更談不上學有所成。
-
15 # 高原叟
趙書體博採眾長,筆峰流暢清秀,市面上流傳行楷居多,尤以(膽巴碑),(道德經),(三門記),(千字文)等字帖較多。現電腦中選擇的楷書字型,以及街道商店門頭名稱大都採用趙的書體。趙的畫作也非常優秀。
-
16 # 格物書畫
下面我就來談談本人的學書之路。
本人最早練的是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從筆畫開始。瞭解基本筆畫之後就開始練結構了,我的選擇是臨帖,上圖是練習三個月的結果。慢慢的嘗試寫一些作品,雖然寫的不好看(半年)寫作品之後覺得寫的不好就開始臨帖(一遍又一遍)然後又開始創作,這時候結構把握的還好,但是字不靈動,很呆板之後又練習其他字型,隸書,魏碑,行書都有所練習。這是最近臨的《九成宮醴泉銘》這時候的字就不會很呆板最近創作作品勸人練字,聽到最多的就是“字如其人”,一個人的字彰顯的是心性,散漫的人字看起來就會散,心思細的人字就會緊密,和我一開始練字開始,我的字已經是脫胎換骨了,練字是很枯燥無味的事情,如果打算練書法,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坐的住冷板凳,這樣才能學有所成。
以上為個人學書之路,經驗之談,希望對您有幫助,也希望您能夠在書法的道路上堅持下去
-
17 # flyingbail
我上小學時喜歡畫畫,在那個時候寫毛筆字都是臨帖、描紅,雖很生疏但很認真,雖描不出筆鋒,免強寫出了字型,但為了鼓勵情緒老師仍會找幾個看的過的字,畫個紅圈以資鼓勵。但文革的到來使我有些基礎的畫畫和學習毛筆字都成了泡影。隨之上山下鄉的鋤頭替代了寫字畫畫的筆,走上了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之路永遠告別了寫字畫畫的筆。
-
18 # 莫非學書法
1.還是強調從楷書開始,也有人建議從篆隸開始,也可以。我本人是建議從楷書開始。當然,如果你想寫江湖體,也可以從行草開始。
2.本人小學開始學書法(可查我以前的文章,有原因說明),至今四十多年,因為天賦不足,難有成就。還好,本人國企上班,有經濟來源,不靠書法,所以,平時臨帖學習,純屬愛好。
3.像我一樣,因為愛好,默默無聞練習書法的,大有人在。要是你練習書法,是為了有朝一日,功成名就,練習過程中,只有負累,沒有樂趣,建議你還是放棄吧。
本人臨帖之路:
1.工作之前,因為沒太多時間,也沒錢,也不像現在網路發達,所以沒有系統臨習,所以,也就無所謂臨那一體了。很多所謂書法大家,說自己三歲開始臨帖,估計也是吹牛的。
2.工作後,才有機會真正買字帖練習。開始臨的是趙(因為喜歡),但感覺總臨不好,但想到趙主要取法二王,轉而臨二王(目的也是為了把趙臨好)。感覺臨二王,也臨不好,想到右軍師從衛,而衛又師從鍾。所以轉而先臨鍾,再臨衛,再到二王,再臨顏,再柳,再轉而臨趙。
3.因為是愛好,為了臨好趙的某些筆畫,所以,過程中也臨篆隸。看到某些名家的貼,美輪美奐,也忍不住臨(記得臨過二張,文,孫,鮮 ,虞,姜,成親王,吳氏重修祠堂,林則徐,胡問遂等等)。
有人建議,一輩子只練一種字型,不應該!很多所謂的書法大師,寫來寫去,就寫一種字型,而且全是小字,十多年,沒有改變,也沒見進步,估計是平時很不臨帖的緣故。
關於臨帖,本人發表過一些短影片,感興趣的朋友,可點開觀看。
所發作品,是為了說明問題,寫得不好,請別噴。
-
19 # 張秀君85898215
臨帖就像我們的一日三餐,是書家的營養食糧,成長進步的階梯,所以不能飢一頓飽一頓,需要營養均衡。我臨帖是柳體入門,寫了十年,之後臨過歐陽詢、趙孟頫、黃自元,在朋友的建議下,又臨王羲之和米芾,總之,比較雜。回過頭想想,走了不少彎路。首先,沒有老師指導,只是憑著強烈的興趣驅使,報了個函授,矇頭練字,結果進步很慢;其次,必須精通一家,博採眾長。深入一家是必須的,但時間長了很難出來,所以間接臨一些其他書家的作品,可以逐步融匯,形成自己的風格。第三,不能一日曝十日寒,必須持之以恆。由於在部隊工作,任務特殊,時間難以保障,所以臨帖處於斷續狀態,導致水平始終在低層次徘徊。建議大家找對老師,持之以恆,博採眾長,必能取得好的成績。
-
20 # 瞳畫美術
我也是一名書法愛好者,透過看一些書法家影片講座瞭解到成年人練習書法,不必按部就班一開始就從篆書或是隸書或者楷書入手,應該是本著興趣,喜歡什麼體就從什麼體練起(草書另當別論)。我一直很喜歡行書,所以最早臨的帖是王羲之的《蘭亭序》,結果臨了一段時間後,越感覺深不可測,差的十萬八千里,繼而重新找字帖,最終定格在趙孟頫的字帖。
臨過的趙孟頫帖主要有:《千字文》、《赤壁賦》、《洛神賦》、《膽巴碑》、《汲黯傳》、《道德經》、《閒居賦》、《秋聲賦》、《歸去來兮》、《心經》等等,中間也臨有王羲之的《聖教序》劉鐵雲版本,臨習的過程中,也嘗試了很多的學習方法,個人覺得最主要的有以下幾點:
1、臨帖前首先要了解和讀懂帖中的內容;
2、一開始不建議通篇都臨,先挑筆畫簡單好練的常用字去臨摹,比如像帖中有很多重複的字,我們可以都找出來,選擇自己覺得最漂亮的那個練習;
3、除了臨帖之外,還需要多看帖,認真研究所臨字的筆畫順序、行筆軌跡以及結體;
4、最後達到背臨,這裡有個小竅門:可以將這些字組合成成語或名言名句,幫助加強記憶;
5、網路上找相關書法影片,結合自身吸取學習經驗,完善學習方法。
以上這些帖臨習很長時間後,有一段時間似乎到了瓶頸期,感覺停滯不前,很是彆扭,分析原因後發現原來筆畫動作不是很到位而且厚重感也不夠,然後開始臨習篆書如:鄧石如的《篆書千字文》《大盂鼎》《嶧山碑》《石鼓文》《吳昌碩臨石鼓文》等等,幫助靈活手腕,強化起筆收筆以及筆峰的力度,也結合楷書進行了一段時間的臨習如:顏真卿的《多寶塔碑》《顏勤禮碑》等等。最早的時候對於篆書、楷書這些我都不喜歡,但是隨著練習的深入,發覺慢慢的都喜歡上了,自己都覺得有點不可思議,或許這就是書法的魅力吧。
回覆列表
書友思考下,你想自學書法,首先會做什麼。
查資料?搜字帖?在網上搜教書法的影片,講座?搜初學者怎樣學書法,從哪兒下手?再或者找一個感覺還不錯的老師跟著學。
我相信一定是這樣的。
然後呢,按網上你搜集的各種資料、內容、影片、字帖,根據老師的安排開始臨摹起來。然後老師給你點評,哪兒寫的比較不錯,哪兒寫的不像,繼續努力,臨帖臨帖再臨帖。如果你對這種學習方法感覺有疑問,對老師質疑,他會告訴你他臨摹某個字帖都1000多遍了,現在還在臨摹,是用功不夠的問題,繼續臨摹!然後再給你介紹各種大家的字帖,讓你惡補書法知識。然後通篇大論講這個字帖的來歷,特色,怎麼樣臨摹,又回到了原點,繼續臨帖。
學書法不是用臨帖的方法學習的。
那是什麼,是從學習毛筆的使用方法開始的。毛筆是在中國存在數千年的傳統書寫工具,絕不是拿筆塗塗抹抹描描畫畫那麼簡單。
為什麼?用筆千古不易,這句話早有定論,那為什麼老師不從用筆開始教?而從臨帖?
說出來令人噴飯,應為你跟的老師就不懂用筆,只能教你臨帖。你不信讓他寫點橫豎撇折捺勾試試。當然他寫的頭頭是道,按著讓你臨的貼,模仿的幾可亂真。寫的不像的地方描一下,就像了,於是你也跟著模仿,把筆畫字形描的越來越像,然後老師表揚你,進步不小!你心中竊喜,我終於入門了。仰天長嘯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但是讓你的老師寫寫其他大家的字,顏真卿?歐陽詢?柳公權?褚遂良?虞世南?你會發現,也是描來描去,把橫(收尾的地方)描一下,豎(起筆收尾的地方)描一下,撇捺描一下。哎,像,寫的真像!
於是你更疑問了,難道古人寫字就是這樣寫的麼?答案肯定不是。
各個所謂的書法老師不會用筆,只會臨摹字帖,為了臨摹的像,總結一套自己塗描方式,反正只要寫的和原帖像就行。於是各路門派就出現了,各種方式,千奇百怪。
那古人寫字時怎樣寫成的?
三國晉唐時期筆法一脈相承,法度精嚴,在那個時代書法百家爭鳴,若一座一座高山,巍峨挺拔,令人仰望而高不可攀。而唐之後,筆法遺失,書法從巔峰一落千丈,演化到今日,早已不是本來的面目,只剩幾塊破落的石碑和散落各處的殘片,證明書法曾經在世間存在過。
筆者查閱資料整理的筆法族譜
筆者五歲習書至今數十載,偶得一頓悟,方窺得晉唐筆法真面目。
為什麼是頓悟後方得筆法,這個筆者解釋下:專研一門技能,要從哲學的角度批判辯證,他為什麼是這樣的,他從哪裡開始,是怎樣發展的,要到哪裡去。你不批判,就不會懷疑,不懷疑就不會思考,不思考就無法頓悟。
舉兩個例子。
魏鍾繇少時,隨劉勝入抱犢山學書三年,還與太祖、邯鄲淳、韋誕、孫子荊、關枇杷等議用筆法。繇忽見蔡伯喈筆法於韋誕坐上,自捶胸三日,其胸盡青,因嘔血。太祖以五靈丹救之,乃活。繇苦求不與。及誕死,繇陰令人盜開其墓,遂得之,故知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從其訊息而用之,由是更妙。
歐陽詢過一荒郊,見亂石索靖碑,勒馬觀之,不捨離。數里而返,臥碑前,甚觀之,得其妙。歸之,徹夜難眠。次日,復尋碑,反覆揣摩,凡三日,瞭然於胸,得筆法,飄然而去,
這兩個例子均提到筆法的問題,一個是盜墓所得,一個是頓悟所得。
這就是筆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告訴學書朋友們,學書法要從筆法開始,否則終生難進書法之門。而臨帖是學習結字,結字因時而異,因人而異,這也是每個書法家的書法特點不同的原因。
用筆學會了,點橫豎撇折捺勾還愁寫不好?點橫豎撇折捺勾寫好了,書法還難學?無怪乎結字問題,就是字形特點,顏體有顏體的特點,歐體有歐體的特點,柳體有柳體的特點,褚虞王有他們的特點。
你把點橫豎撇折捺勾透過運筆發生形態變化,就演變成了各個大家的線條特點,線條的組合就是結字,這才是學習書法的正確方法,而不是從開始就臨帖學結字,那其不成了學武的朋友直接練詠春?學國粹京劇的朋友直接唱《霸王別姬》?貽笑大方也。
那用筆怎樣學習?
頓悟?非也。
因為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頓悟,這需要苛刻的思維邏輯,知識儲備,及外界刺激等條件,具備這些條件方有頓悟的可能,否則歷史上留下的書法家不止顏歐柳褚遂虞王張了。
佛門雖廣,難渡無緣之人。如果你認為刻苦臨帖就能學好書法,筆者並不反對。但你也無緣窺探書法的真面目了。
看完三件事:
2.點關注,跟谷鳴老師學習更多書法知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