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青聊史
-
2 # 講史詩
結論: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其實可以看看隋煬帝的失敗原因。
隋煬帝輸的原因,追根溯源,在他爹隋文帝身上。
公元589年,隋文帝統一全國。公元597年,即開皇十七年,政府府庫充盈,財政充裕,隋文帝宣佈天下免稅,這被稱為開皇盛世。統一中國才多少年,居然就有了“盛世”。回頭看看其他王朝的盛世,漢朝到文帝的盛世,過了四十多年,唐代到開元盛世已過百年(貞觀之治只是政治開明,經濟尚未完全恢復),宋代到仁宗盛世有六十多年,明代到仁宣之治用了五十多年,清代從入關到康熙後期的盛世用了六十年左右。
從這裡可以看到一個規律,一般王朝經濟繁榮期,基本要在結束統一戰爭後五十年左右。而開皇盛世距離統一隻有不到十年,這種“盛世”的積累從哪來?而且這種“盛世”只傳到第二任皇帝,王朝就分崩離析了,這裡面肯定有問題。
這是因為,所謂的“開皇盛世”其實是極端畸形的國富民窮。隋朝也算是歷二世而亡。老百姓活不下去才造反。這種“盛世”和老百姓沒有半毛錢關係。
隋文帝嚴格土地和人口的統計,由此建立了一套極端高效的抽稅系統,民間財富迅速枯竭。而皇帝又掌握了充裕的財政,花錢的慾望騰騰而生,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衝動像青春期的少年渴望異性一樣難以遏制。這是人的本性。你如果突然得到一大筆錢,也會升起這種慾望。
在那個年代,什麼是“大事”?當然是基建專案,對外戰爭了。隋煬帝大興土木,開鑿連通運河,修建宮殿,發動徵高句麗和土谷渾的戰爭。而此時,人民已經非常貧困了。
中國集權時代創立的編戶齊民制度,本是為財政建立穩定的稅源。然而為了不過度壓榨百姓,這種戶籍制度又要保持一定的彈性空間,或者說模糊性,這樣老百姓能逃避一部分苛捐雜稅。因為帝國自上而下的統治秩序,上級對下級的壓榨基本沒有什麼太大風險,官對民的壓榨可以說是隨性而來,下級官員向百姓增加額外稅費,基本沒有任何制約。但從中央來看,只要別把百姓逼的活不下去造反就行。三國時期蜀國一些縣歸附魏國,曹丕發現這些地方的戶籍殘缺混亂,人口、土地統計高度不準確,於是想嚴格統計。然而司馬懿卻看到了這其中的竅門:正是因為蜀漢採用了嚴密的管理制度,對這些地方壓榨太狠,他們才叛變,魏國不應延續蜀漢的錯誤,應該給這些人留有一定的模糊空間。他勸阻了曹丕。
隋文帝在當北周相國時,就看到了財政的重要性。北周之所以能滅掉北齊,就是北齊人口統計混亂,稅收大減——北齊規定光棍納稅減半,很多人結婚就不登記,政府毫無辦法,導致政府稅收減少60%以上。隋文帝統一全國後,對崤山以東的地區,進行嚴格的人口普查,所有人都要到官府登記,如果發現隱瞞,不僅本人面臨嚴厲處罰,連里正都要發配。由此,隋朝建立了非常準確的人口普查資料,從而建立了一套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各州各縣每年清理一次戶籍。這套戶籍管理制度使得政府控制了民間各個角落,幾乎沒有人能逃避稅收和徭役了。
而對土地的統計,隋朝政府則是大大浮誇。開皇九年的統計,全國共有十九億四千萬畝耕地。換算成現代畝為二十一億三千萬畝。比現在的耕地還大。可隋朝的版圖不如現在大。而漢唐時代,中國的耕地一直在五億現代畝左右。可見隋朝土地統計浮誇到何種地步。
這種統計“大躍進”給民間造成的災難不言而喻。政府按照這個土地統計徵收了過高的稅賦,實際土地產出沒那麼多,老百姓能不窮嗎?
由於政府徵稅機器過於高效,財富迅速向政府手中聚集,而民間則不斷滑向貧困。這就埋下了隋煬帝時期官逼民反的種子。
隋文帝也曾釋出過免稅、降稅,可這都是短期性、臨時性的,對於徵稅系統長期高效的抽取民間財富導致國富民窮的趨勢,並無緩解。
隋煬帝即位後,如此豐裕的財政給了他極大的錯覺。大業五年(公元609年),全國共八百九十萬戶,四千六百零二萬人,這一年,隋煬帝發動了征伐土谷渾的戰爭。而唐朝貞觀年間,全國總戶數才三百多萬。到開元年間,戶數才與此時差不多。隋煬帝的軍隊紀律相當不錯,他本人也是軍事統帥,也釋出過減稅政策。可這一年的土地統計是多少?五十五億八千五百萬畝。這已經同實際土地畝數相差十倍。這意味著老百姓要交這麼多土地的稅賦。民間已經不堪忍受了。
大業八年九年和十年,隋煬帝發動三次征伐高句麗戰爭。各地發生災害,開大運河、軍事行動和修建宮殿又要加稅加役,終於超過了民眾承受的臨界點,於是發生了社會大崩潰。各地揭竿而起,官員也紛紛叛變。
隋煬帝從個人私德來說只有小過,並非屬於那種非常不堪的。而且他也曾體恤人民,率領軍隊風餐露宿。可這一切,對於隋朝的統治沒有任何用處。
隋煬帝的失敗在於:從隋文帝開始,中央集權的強幹弱枝傳統,走向了極端,使得枝葉迅速枯萎,從而反噬中央這個“幹”。編戶齊民的殘酷壓榨效用在虛報浮誇中被大大強化。而財政充裕又向當權者發出了錯誤訊號。大國崛起有所作為的慾望,使國君看不到社會蘊藏的風險,而急於炫耀自己的治理成果,並且好大喜功。社會統治的張力超過臨界點,最後只能推倒重來。
-
3 # 史海揚帆的每一天
隋煬帝從他老父親手裡接著來的是一個強盛的帝國。但他很毫不珍惜。他是一個有大頭症的皇帝,每天都在想實現他的千秋大業。但是老百姓已經在隋煬帝領導下生存不去了。老百姓不想什麼大業,只想安安穩穩過自己小日子。
他連續搞數個大型工程:營建東都洛陽;修建大運河,役使上百萬民工整日辛苦勞作在工地上,很多人活活累死。又三徵高麗,很多百姓慘死在異國他鄉,屍骨做了他鄉的孤魂野鬼。
無休止的工程和征戰逼的老百姓沒有活路,除了造反推翻這個殘暴的王朝。於是在隋末農民起義的烽火中,隋王朝統治結束了!
-
4 # 奇卡奇卡
隋煬帝楊廣,歷史上一個褒貶不一的皇帝,拋開個人問題不說,隋文帝楊堅剛剛平復亂世,整個國家處於一種百廢待興的狀態,而隋煬帝從他父親手裡接過江山後,太過於急功急利,急於建功,老百姓以為換了新王朝會有好日子過,誰想到來的反而是沉重的賦稅,徭役,所以這就解釋了為什麼那麼多的農民起義,再一點,隋朝剛剛建立,腳跟還沒有站穩,各各小勢力,大勢力都虎視眈眈,有句話怎麼說來著,趁你病,要你命。
-
5 # 前可見古人
隋煬帝故事的可信?強盛的隋王朝為何那麼快被推翻?
關於隋煬帝的歷史,基本上都是由唐朝編錄的。對於這段歷史可信度,作者個人對小部分楊廣驕奢淫逸的記錄是持懷疑態度的,畢竟李唐是搶的隋朝的天下,在歷史記錄方面,難免會有點言過其實。
強盛的隋朝之所以會那麼快被推翻,簡單來說,就是隋煬帝太急切了,急切想要把數十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事情,不計後果的在最短時間內完。
急切的想要溝通南北隋煬帝登基時,楊堅時期修鑿的區域性運河,已經不能滿足社會需要。溝通南北水道已經成為社會經濟交流的迫切需要了。
大業元年(604年),隋煬帝即位第一年就修陽渠故道、汴渠故道為通濟渠,同年修東漢陳登所開的邗溝直道,大業四年(608年),又徵發河北民工百萬疏浚漢代屯氏河、大河故瀆與曹操所開白溝為永濟渠,大業六年(610年)疏浚春秋吳運河、秦丹徒水道、南朝運河為江南河。
大運河的開通,促進了運河兩岸城市的發展,江都、餘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榮起來。當時運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絕”。大運河對隋唐時期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維護全國統一和中央集權制的加強,都起了促進作用。
但是,開鑿大運河佔用了太多的人力物力,嚴重的減少了民間勞動力,嚴重的拖累了百姓生活與民間的發展。
急切的想要彰顯武力大業四年(608年)隋臣裴矩指使高車襲擊吐谷渾,吐谷渾向隋朝請求援軍。楊廣乘機出兵,於隔年滅吐谷渾,步薩缽可汗逃亡。此戰開拓疆域數千裡。但是,同一年,吐谷渾返回故地,並進攻隋朝河右,隋朝無力防禦。隨著這次征伐,隋朝長安諸縣及西北諸郡,都要轉輸塞外,每歲鉅億萬計;經途險遠並且遭遇寇盜抄掠,凡是人畜死亡沒有到達的人,郡縣都會徵破其家。因此百姓失業,隋朝西半部先窮困了。
楊廣登基後,三次征討高句麗,先後動用人力數百萬,徵調財物無數,大量士兵、民夫死於戰場和勞役,由於農村中極度缺乏勞力和耕畜,大量土地荒蕪,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破壞,人民難以生活下去。
急切的想要得到真正統一天下權利雖然隋朝時期的門閥士族的正在衰落,但是這些世家大族,還是掌握的不小的權利,朝堂上的文臣武將基本都是在世家的控制下。
楊廣修運河,東征西討,就是想攜大功,來壓制世家大族。
而且,楊廣始建進士科,典定科舉制度,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
科舉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世家大族對朝堂的控制力。
開鑿大運河,攻滅吐谷渾,三徵高句麗,給民間帶來了莫大的壓力,而楊廣又對內窮奢極欲,賦稅征斂繁多。有關部門都按照時限脅迫百姓,只求能完成任務,刑法典章都被遠遠拋棄,賄賂公行,窮困百姓無處申訴,只能聚整合為盜賊。百姓怨恨嘆息,天下大亂。各地農民起義不斷。
楊廣又觸犯了世家大族的切實利益,導致了農民起義變成了世家門閥與皇族之間的博弈。其中最有代表性質的就是隴西世家支援的李家了。
最後,失去了民心,失去了世家支援的隋煬帝,在得到世家支援的李家參與造反後,迅速的滅亡了。
-
6 # 有趣的歷史冷知識
簡單講大亂之後是大治,大亂和大治中間有過渡期,亂世的社會結構和矛盾不會因為新的朝代建立而自然消亡,需要一定的碰撞和融合,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導致短命王朝。比如戰國和漢朝中間的秦朝,比如五代和唐朝之間的隋朝,比如清朝和新中國之間的民國,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
7 # 張越智872
我個人的認識是,秦始皇具有統一全中國的才能,也具有修建萬里長城的組織能力和領導能力。但是卻過度的徵集勞力,導致孟姜女哭長城的悲劇發生,致使陳勝、吳廣用一枝竹竿就把秦二世推翻了。
無獨有偶,隋煬帝揚廣也是因為修建大運河,而導致農民起義暴發,推翻了隋朝的統治。所以過度徵集勞力是國家的災難所在。
由此可見,我們搞建設,促發展一定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實際出發,密切聯絡群眾,一切為人民的利益著想,這樣才能確保國家長治久安。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
8 # 博博侃歷史
提起隋煬帝楊廣,大多數人對其第一印象都是“昏君”一類的詞彙,但是隨著近年來歷史上對楊廣的“平反”,其正面功績也是越來越得到後世的認可,也終於使得楊廣可以喘上一口氣了。
作為一代君王來說,肯定都是會立志要幹出一番事業的,而楊廣也是眾人之一,但不同的是楊廣除了個人能力外,還有一個不錯的事業基礎。楊廣的父親楊堅也不是一個泛泛之輩,楊堅當年結束南北朝的混亂局面,建立起大一統的隋朝,而且楊堅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後來留給楊廣的也絕不是一個爛攤子。
不同於楊堅從亂世出身,楊廣起初的繼位也是被人擔心過魄力如何的問題。關於楊廣在位舉措,其實也是有正面和反面兩層意義的,其中正面是建立起溝通南北的京杭大運河,並開創了科舉考試的選拔制度,這些都是對後續朝代產生深遠影響的行為。
除了政治和經濟外,楊廣還是歷史上少有的能親征西部邊境的皇帝之一,當時社會條件下,楊廣竟然還能帶領眾將親登海拔四千多米的祁連山,而楊廣不但上去了,而且後面的安排也是十分的有排面,他在這裡大擺宴席,宴請群臣以及周邊國家的使者。在楊廣的支援下,張掖地區商業貿易也得到了高度發展。
楊廣的執政期並不算長,只是有短短的十四年而已,但是這十四年中,楊廣始終是在忙於擴張領土的事業,比如徵突厥、契丹,平定吐谷渾,遠征高句麗等等。
雖然前面提到楊堅在位期間提供了不錯的基礎,但是當時的社會剛剛經歷過南北朝混亂且分裂的局面,當時的百姓還應該是以休養生息為重,而頻繁的戰事對於百姓來說,無異於是一場巨大的災難。
特別是在楊廣三次征戰高句麗的時候,均是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當時的高句麗也就是現在的遼東半島一帶,除了隋朝外,還有後來的唐朝也都遠征過高句麗。但是因為隋朝的軍隊大多都是陸軍,而在與高句麗的水戰中,使得隋朝付出了巨大的傷亡,而因戰爭損失掉的大量農民和士兵,也等於讓隋朝內部失去了大量的勞動力,而荒廢的農業也對國家的經濟基礎造成了巨大的破壞。
一徵高句麗失敗,楊廣短暫休整後,再次發起二徵高句麗的戰爭,這次遠征雖然獲得比較大的成功,但是內部的楊玄感又扣押前線糧草發起叛亂,無奈之下只好撤軍平叛。可能是高句麗對楊廣的誘惑實在太大,不久後就又發起了第三次戰爭,這次遠征又趕上了國內的農民起義,楊廣最後也只能是撤兵。
三次遠征造成的巨大經濟損失和給國內民眾造成的巨大傷害,終於使得隋朝內部的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瓦崗寨、竇建德等人更是在與隋朝官兵的對抗中頻頻獲勝,而楊廣的隨帝國也在此期間逐漸的土崩瓦解。
總結來說,楊廣絕對不是一個昏君,但是其在位期間急功近利,而且還缺乏有效的規劃,終於導致民眾不堪重負,也使得楊廣從一個本來應該建功立業的一代明君,最後成為了亡國之君。
-
9 # 鄭州面面觀
隋朝滅亡緣於暴政,緣於不節制的大興土木和對外戰爭。然而,作為一個剛剛建立的王朝,隋朝的統治者為何如此缺乏政治智慧?有人說,凡經歷百年紛亂而建立起的統一王朝大多短命或多亂,戰國後的秦朝、三國後的晉朝、南北朝後的隋朝莫不如此,難道真有這樣的歷史“潛規律”?
財富之謎
公元581年2月,9歲的北周靜帝宇文衍下詔把皇位“禪讓”給他的丞相、陝西華陰人楊堅,楊堅改國號為隋,建年號開皇。史載,這一天長安城上空有祥雲升起。
7年後,隋朝大軍南征滅掉了陳朝,統一了中國,結束了自東漢末年以來300多年的分裂割據局面。
楊堅是個“馬上皇帝”,為統一天下,他取北周、滅北齊,戰突厥、吐谷渾,南征陳朝,幾乎年年打仗,加上對各種勢力時而拉攏、和親,對部下賞賜,樣樣都花錢。戰亂對經濟破壞很嚴重,按理說楊堅是個“窮皇帝”,日子能揭開鍋己經算不錯了。
但是,隋朝卻以驚人的速度迅速取得了經濟上的巨大成功。
隋文帝開皇十二年(592年),距滅掉南陳也就三四年光景,楊堅便接到戶部報告說“府庫皆滿”,收上來的東西多得都沒處放了,這讓楊堅自己都覺得奇怪:“朝廷實行的是薄賦政策,近年來又不斷大賜將相,怎麼還有這麼多錢?”
這不是戶部官員哄領導開心,隋朝建國初始財政收入就十分驚人,朝廷府庫中積聚了龐大的粟帛,確實沒地方存放了。楊堅於是下令在各地修建了許多倉庫,著名的有興洛倉、常平倉、黎陽倉、廣通倉等,每個倉庫儲存糧食都在百萬石以上。但這些還不夠用,楊堅在位末期,又出現了“府藏皆滿,無所容”,他的兒子隋煬帝楊廣登基時,全國的官倉儲備足夠國家50年支用,這是歷朝歷代都無法達到的經濟奇蹟。隋朝滅亡20年後的唐貞觀十一年,大臣馬周向唐太宗李世民報告:“隋家儲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
過了20年了還在吃隋朝的糧食?這不是誇張,近代考古發現印證了這一點。1969年,洛陽發現了隋含嘉倉遺址,面積達45萬平方米,探出259個糧窖,僅其中1個糧窖裡就有炭化的穀子50萬斤。
經歷長期戰亂而建立的王朝初始階段大多拮据,漢初經濟一片蕭條,皇帝的馬車都配不齊毛色一樣的4匹馬,有的大臣只得乘牛車。對照一下,隋朝的經濟成就可謂異軍突起,所以元代經濟學家馬端臨指出“古今稱國計之富者莫如隋”,美籍漢史學家費正清在《中國:傳統與變遷》一書中也說:“在隋文帝和隋煬帝的統治下,中國又迎來了第二個輝煌的帝國時期。”
問題是,如此巨大的財富究竟從哪裡來的?
國富民窮
隋朝的巨大財富,簡單地說是來自於改革。
隋朝建立時,擺在楊堅面前的也是個爛攤子:戰亂頻仍,社會動盪,經濟蕭條,人口減少,財政困難。為鞏固統治,楊堅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發展經濟,穩定社會。
在土地政策上,隋朝推出了著名的均田制,打破了南北朝以來士族豪強不斷兼併土地的局面,規定年滿18歲的丁男每人受露田80畝,婦人40畝,就連奴婢都依丁男受田,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在賦役政策上,隋朝延續了北朝的租調力役制度,規定年滿18歲的成丁才開始納租調、服徭役,一夫一妻每年納租粟3石、絹1匹、綿3兩或布6丈、麻3斤,單丁和奴婢減半。此外,成丁男子每年服徭役1個月,後改為自21歲起每年服役20天。
正如楊堅本人所認為的那樣,隋朝實行的是一種薄稅制,單從政策來看,民眾的負擔相對較輕,有利於休養生息。不過,為了保證國家的稅收,隋朝還推出了許多配套措施,重點是整頓人戶、清查戶口,在這方面突出的是“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兩項政策。
南北朝以來各地隱瞞人口或“詐老詐小”現象十分突出,造成納稅人口大量減少。為防止舞弊,隋朝在清查戶籍時建立了人口檔案,那時沒有照像技術,沒辦法在檔案上貼像片,就把每個人的長相用文字描述下來,記述其體貌特徵,防止謊報年齡,這就是“大索貌閱”。
有些稅賦是按戶收取的,為了逃稅民間出現了“民多蔭冒,五十、三十家方為一戶”的怪現象,隋朝推出一項政策,規定每年正月五日由各地的縣令派人到鄉村,以300家至500家組為一團,依據每家資產情況確定戶數和納稅標準,寫成簿籍,這就是“輸籍定樣”,防止逃稅和地方官員暗中做手腳。
隋初轄區內僅359萬戶,加上滅陳後增加的50萬戶,全國總戶數不過400萬戶多一點。到隋大業二年(606年),全國總戶數已增加到897萬戶,10多年增加了一倍多,總人口數更是超過了4600萬。這當然得宜於國家統一、社會逐步穩定的大環境,但這種超反常的增長更多是戶籍改革帶來的。
納稅標準雖有所降低,但納稅人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收入自然也有了快速增長,社會所實際承擔的稅賦總額沒有減少。正常的稅賦之外,隋朝還推出了所謂義倉制度,規定農戶平均每年要向“義倉”繳糧0.7石,相當於稅收之外的“亂收費”,國家糧食儲備大幅增加,百姓的負擔卻進一步加重。
對於隋朝的巨大財富,認為來自於發展經濟、休養生息,至多對了一半;認為來自於輕徭薄賦的政策,則與論題相好相反;認為來自於隋文帝推行節儉、財富是省出來的,顯然沒抓住重點。
隋朝的國家財富短期急驟增長,一部分來自於統一環境下經濟的逐步恢復,另一部分主要來自於財稅政策、戶籍政策的改革,說得直白些是“與民爭利”的結果。
管理不善
無論對個人還是國家,財富本身沒有錯,是個好東西。
但是,有財富還必須會管理,既不能因一夜暴富而迷失,也不能因為有錢而“任性”。多少成敗都與財富有關,有人因富而驕,有人為富不仁,有人學會了揮霍,有人走上了歧途。
作為一個王朝,因為太有錢而迷失方向的似乎還沒有,不過隋朝是個例外。
隋朝是個“任性”的王朝,尤其皇位傳到楊廣手裡時,看到國家富有,以為這就是強大,是盛世來了,所以生活由節儉變得奢侈,又不節制地大興起土木、大肆發動對外戰爭,導致國力迅速下降。
楊廣即位不久就下令修建東都洛陽,這項工程有多大呢?僅為此修建的一處運輸材料用的壕溝就接近1000公里,調發數十萬人才修成,洛陽城本身的規模就可想而知了。據史料記載,參加洛陽城修建的人工每月都保持在200萬人,該工程最後總耗費工時為男丁2800萬/月工,其間大量民工死亡,“每月載死丁,東至城皋,北至河陽,車相望於道”。
比這項工程還要大的至少有兩個,就是人所共知的開挖大運河和重修長城工程,這兩項工程所耗費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不是幾個簡單的數字所能概括的,任何封建王朝試圖完成其中一項都必須經過長期準備,啟動這樣的工程勢必慎之又慎,而楊廣隨意上馬,幾乎同時開工,再厚的家底也經不起這樣的折騰。
楊廣還好大喜功,在啟動大運河工程的第二年就發動了一場著名的對外戰爭,率113萬人御駕親征高麗,這一仗成本很高,僅負責糧草運輸的民工就是軍人的1倍多,最後35萬軍隊到達前線,由於勞師遠征,加上戰術失誤,打了敗仗,只有2000多人生還。
速亡原因
楊廣在位只有12年,其中11年是在西巡、南巡以及遠征中度過,他以生活奢華著稱,三次遊幸江都,每次都乘坐高大的龍船,後面跟著數千艘船隻,整個巡遊隊伍多達十幾萬人。
另一方面,百姓的生活並沒有得到改善,遇到天災,“百姓廢業,屯集城堡,無以自給”,這時候朝廷府庫裡非常殷實,但官吏們怕上面追究,不敢發放糧食賑濟百姓,造成了天怒人怨。
公元618年4月,宇文化及等人發動兵變,弒殺了已經眾叛親離、失去民心的楊廣。兩個月後,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隋朝滅亡,國祚僅38年。
盛極一時的隋朝“二世而亡”,再蹈秦朝滅亡的覆轍,其歷史教訓發人深省。
首先對隋朝滅亡原因進行深入探討的是唐朝統治者。唐太宗貞觀年間,隋朝因何滅亡一直是君臣熱議的話題,唐朝統治者們得出的一個共同結論是,隋朝並不是因為太貧窮而滅亡,按照唐太宗李世民的看法,隋朝統治者不愛百姓愛府庫,所以國家的財富與社會矛盾同步積累,“煬帝恃此富饒,所以奢華無道,遂致滅亡”。明清之際的學者唐甄見解更為深刻:“立國之道無他,惟在於富,自古未有國貧而可以為國者。夫富在編戶,不在府庫。若編戶空虛,雖府庫之財積如丘山,實為貧國,不可以為國矣。”意思是,民眾是國家的根本,只有人民豐衣足食,生活富裕,國家的政權才能鞏固。
國家有錢,修建一些基礎設施、對外鞏固邊防本來是正確的國策,但脫離實際走得太快太遠就會出問題。如果隋朝統治者立國之初抓住人心思穩的大好局面,一邊發展經濟,一邊制定符合發展規律的政策措施,讓百姓得到實惠、共享財富成果,就不會出現“快速致富”後又迅速滅亡的悲劇了。
-
10 # 軒轅簡陽
隋煬帝的故事並不可信。首先,就中國來說,抹黑前朝,是一個慣例。其次,隋煬帝遠征高句麗,並不僅僅是好大喜功,而是拓展漢民族的生存空間。再次,隋煬帝開鑿京杭大運河,加快了商品的流通,不僅保證了洛陽的物資供應,也有力地促進了江南和嶺南的發展,不能只說是勞民傷財。總之,說隋煬帝荒淫無道,是豪族世家對楊隋推行科舉制度的反擊,也是隴右軍事集團背棄楊氏的一個藉口。
-
11 # 歷史長河中的小人物
個人認為現在流傳下來的歷史故事都有其真實的地方,亦有其誇大的地方,因為歷史和文學是不一樣的。從歷史的學術角度來說,我們要追求的就是求證史實,縱使因為一些歷史背景而稍加修飾也是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而將歷史故事賦予文學的意義時,它就會被改變的符合文學的價值。所以對於隋煬帝的故事,我覺得有可信的地方也有其不可信的地方。
總的來說,隋煬帝其人在登基之前,一直都是在裝大尾巴狼,做一個符合他的父皇母后要求的好兒子。他真正的性情都是在其登基以後體現出來的,他的一生有以下兩件大事加速了隋王朝的滅亡:
1.修建大運河2.三徵高句麗。
首先,我覺得他修建大運河的初衷是好的,很大程度是為了經濟建設,而不是後世流傳的隋煬帝想要方便自己下江南遊玩,雖然也有一點這樣的原因,但是肯定不是主要原因。這樣一件利國利民的事情最後成為隋朝滅亡的導火線之一是因為隋煬帝的急功近利和不恤民情。如果他能將這樣的一項大工程循序漸進,徐徐圖之,在農忙時放勞力歸田,在農閒時繼續工程,而且不要苛待勞工,這樣的話大運河就是功在當代也在千秋,而不是現在的禍在當代,功在千秋了。第二是三徵高句麗,他在發動戰爭的時候只圖滿足自己的戰爭慾望,而不是考慮自己國家的民力財力物力是否能夠支撐這場戰爭,從而慢慢的掏空了國庫,同時也進一步激發了民憤,以至於在三徵高句麗失敗後,農民起義就席捲了全國,造成了如同秦朝一樣的結局:“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如果只針對隋煬帝個人的話,他好大喜功,不體恤民情,性情古怪。但他也有其可取之處,他文采橫溢,武力也好。但整體來說還是不可取之處多於可取之處的。在看待歷史人物的時候,往往都是得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不能片面,有功亦有過,有過也有功。
-
12 # 強強講道
國家強盛的主要原因是百姓生活安定富足。老子告訴領導者,“無為”。無為是《道德經》的核心,無為並不是“清虛無為”並不是什麼事都不做,放下慾望,慾念,等等。說“無為而治”,說的就是儘量不要去幹預它,儘量讓他自己去執行。而隋煬帝他的慾望纏身,心中有宏圖大業,而這些大業需要很多壯丁,百姓的家中的主力都去給皇帝幹活了,家裡還怎麼生產,還怎麼吃飽飯,連飯都吃不上了,基本溫飽都解決不了,人民心裡怎麼還能有你這個皇帝。因此王朝被推翻是必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無為是不要爭取自己的名譽、地位、金錢、慾望、等刻意作為。然而隋煬帝樣樣都佔了。這樣的人是做不了領導者的。
-
13 # 漫話國史
隋煬帝的故事要看你說的是隋朝歷史裡面的隋煬帝多半還是可靠的。
很多人之所以認為,隋煬帝可以,那是站在他個人能力上。但是,我要說的是隋煬帝也是毀在自己的過強能力上。他文治武功,絕對不在乃父之下。
統一南陳,他是領軍統領。他會寫詩,曾因一句“一望黯銷魂。”享譽朝野。他還因為一個文臣文采出眾就殺掉了他,並對群臣說現在再也沒有人超過自己了,朝臣於是都開始裝糊塗,以後有事也不在稟報與他,讓他自己去猜,因為他不是很聰明嘛!
他武功赫赫,所以繼位之後,為了揚威異域,大起征伐,徭役透支民力。他希望透過武勇證明自己的能力,結果敗亡江都,身首異處。
隋朝二世而亡。跟隋煬帝大興土木、征伐遼東等都有關係。文帝開創了開皇之治,國家富庶,但民生不一定就富庶。隋朝開皇年間,很多財富被集中到了官府手中,人民並沒有那麼富裕。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隋煬帝大業年間,有一次列邦來朝,隋煬帝為了彰顯大隋朝的富強,就命人將長安外的街道,四處的樹木掛上絲綢。
一位外國使臣看到城外的大街上,有很多衣衫襤褸的乞丐,就問隋煬帝:“大隋朝這麼富有,為什麼不把掛在樹上的綾羅綢緞拿下來賞給街邊行乞的乞丐呢? ”
隋煬帝不以為然。悄悄下令將乞丐趕出了長安城。由此可見,大隋朝富在朝廷,與窮苦百姓無關。試想一下,一個剛剛在戰亂中建立起來的朝廷,沒有長時間的修養生息,怎麼能迅速富強起來呢?
不過,朝廷巧取豪奪,與民爭利,致使天下賦稅徭役加重所致。朝廷的富有建立在搜刮民脂民膏之上,朝廷的根據怎麼牢靠,民心又如何歸附。
隋煬帝繼位,更是變本加厲。一方面多次下江南餘杭,為方便遊玩,鑿開大運河。為了軍事野心,多次征伐遼東,為了安逸享樂,四處建立行宮,其行宮遍佈太原、洛陽、杭州等地,他的執政生涯伴隨著美女、刀槍、箭簇和殺伐等關鍵字,再無其他。
窮奢極欲,這讓本就矛盾尖銳的民生問題更加嚴峻,最終導致了隋王朝的覆亡。
很多人會拿大運河來說事,就其客觀作用來看,確實功在千秋,是否立在當代,有帶商榷。
不重民生,不提察民意,任意妄為,大起宮室,窮兵黷武,亡國之君十大戒律他算犯了一大半以上。
這才有了天下起義若烽火燎原,不可阻擋。唐太宗繼位後,吸取教訓,提出“君舟民水”的執政思想,這才有了“貞觀開元”兩盛世,藏富於民才是安民之本,強國之要。
-
14 # 好像不太熟
不可信,不可全信,畢竟李唐皇朝是建立在隋朝基礎之上的,成王敗寇,失敗者是沒有話語權的,如果完全按照歷史所說唐朝的發家史那是糊弄人了,
將心比心我是帝王的話,前朝所言所語肯定不能採納,如此如何方能顯之我朝英勇無畏,我肯定不會錯過。
隋朝功績不容抹殺,開運河,建洛陽,創科舉,貫通南北,至此大世我不信一個帝王為了一個區區高句麗大費周折的空耗國力,以至於亡國滅種,怎麼可能。
李唐造反一點準備都沒有,一點反心都沒有,完全被動承受,好像老天給他似得,那所謂的三十六路藩王好像陪襯似的,你信嗎!我不信。
成王敗寇而已,換成再坐各位,估計有比他做的更絕,也有更不如的,。
歷史畢竟是成功人士所書寫,我們只是借鑑一下刨根問底倒是落了下乘。
-
15 # 北疆同心聊歷史
隋朝之所以會二世而亡,全是由於隋煬帝楊廣好大喜功奢侈無度而起。對楊廣的評價史不絕書,怎麼會不可信呢?1.隋文帝楊堅的“開皇之治”為大隋奠定了統治基礎
為什麼強盛的大隋王朝,會在短短的37後便被推翻了呢?這還需要從隋朝之所以得以建立說起。
(隋文帝楊堅)
眾所周知,自從西晉王朝因“八王之亂”實力大削,最終被匈奴人滅亡之後,歷史便邁入了黑暗的南北朝時代。
其間戰爭連綿不絕,百姓生靈塗炭。因此,“分久必合”的歷史規律再次發揮了作用。
在民心思安的大環境下,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楊堅成功奪取政權,建立了大隋王朝。之後又於公元589年滅掉陳國,完成了統一天下的歷史使命。
然而,天下雖然歸於一統,但是要鞏固大一統局面,卻還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否則,若百姓不能從中獲得安寧,改善其生存境地,則必將成為新的不穩定因素。
(晉王楊廣)
因此,隋文帝楊堅便一面厲行勤儉樸素,一面勤於治國,方才使天下得以安定,出現了經濟發展,軍力提升,政治穩定,百姓安樂的可喜局面。
在此期間隋朝國力蒸蒸日上,史稱“開皇之治”。
2.隋煬帝楊廣即位喜奢侈樂享受,又好大喜功可是好景不長,公元604年隋文帝病重,太子楊廣趁機奪取帝位,史稱楊廣為隋煬帝。
隋煬帝楊廣開局良好,畢竟老爹給他奠定了鐵桶江山,只要楊廣能夠把手中的牌打好,不難做個守成之君。
然而,隋煬帝卻偏偏把一手好牌打了個稀巴爛!隋煬帝既喜歡奢侈追求享受而又好大喜功。自其上臺以後,先後修建洛陽城和大運河,耗費了大量民力、物力。
(隋煬帝)
雖然說修建洛陽城是為了鞏固統治,修建大運河也是為了溝通漕運,便於將糧食和物資輸送到西部地區。
但是由於工程過於浩大,使百姓因疲於奔命而怨聲載道。
此外,隋煬帝楊廣非常喜歡旅遊。他為了巡幸江都,建造了龐大的船隊。不惜擾民傷財,也要顯示帝王的尊貴和威風。
隋煬帝楊廣從洛陽出發,率后妃、群臣在內的20萬人的龐大隊伍,乘坐大船沿大運河東進,僅拉縴的民伕就用了8萬多人。
還強迫兩岸百姓貢獻美食,獻食運動搞的百姓苦不堪言,許多人家為此蕩盡家財,巡幸江都只是隋煬帝追求奢靡享受的冰山一角,至於廣選美女,建造宮殿園林的事情就太多了。
而這既需要大量的錢財,也需要百姓負擔沉重的勞役。
這些錢誰出啊?
皇帝不會出,大臣也不會出。
當然只能透過加派稅賦轉嫁到老百姓頭上!
這些活誰幹啊?
皇帝不會幹,大臣也不會幹。
當然也只能強迫老百姓來服勞役做苦工!
隋煬帝如此不愛惜民力,老百姓怎麼可能擁護他的統治呢?
僅僅奢靡享受還不能滿足隋煬帝,他還要對外宣揚武力。隋煬帝曾經接連三次大規模對外用兵,但卻勞師靡餉而無功!
(唐高祖李淵)
3.起義狂飆烽火連天,隋煬帝斷送了大隋江山在沉重的戰爭壓力下,老百姓或是被迫當兵,或是輪輸轉送物資,耽誤了農業生產,擾亂了百姓生活。
因此,隋煬帝楊廣便大失人心,再也無法忍受隋煬帝壓榨的百姓們紛紛起來反抗。
從公元611年的瓦崗起義開始,席捲整個隋朝天下的大起義接連不斷。原隋朝官僚和野心家、投機派們也紛紛趁火打劫。
太原留守李淵趁隋煬帝遠避江都,京師空虛的機會於公元617年襲取長安,隋臣王世充也在洛陽割據自立,竇建德縱橫河北,其他地區也大多落入了軍閥之手。
(唐太宗李世民)
在梟雄迭起各霸一方,大隋王朝搖搖欲墜的形勢下,隋煬帝楊廣的寵臣宇文化及,利用禁衛軍多是關中子弟思鄉情切的情緒,趁機煽動禁衛軍反水殺了隋煬帝楊廣。
楊廣死後,宇文化及建立了“許國”,當上了“皇帝”。但是,不僅便被其他軍閥消滅掉了。當隋煬帝的死訊傳到長安以後,唐國公李淵便趁機逼傀儡隋恭帝揚侑“禪位”。公元618年,李淵在長安即皇帝位,建立了大唐王朝,史稱李淵為唐高祖!至此,曾經強盛無比的大隋王朝僅僅維持了37年,便被隋煬帝楊廣折騰沒了……
回覆列表
隋煬帝故事可信嗎?強盛的隋王朝為何那麼快被推翻?
現在我們看楊廣所做的都是為國家好,但你想過當時的人們怎麼看嗎?
公元581年,楊堅篡奪北周帝位成功建立隋朝,在多次征戰下統一了全國,此時的隋朝無論是軍事還是經濟都是非常強大了,按理說肯定可以延續很長時間,但事實就是隋朝在統一後只堅持了29年就被唐朝取代。
按理說隋朝既然可以統一全國,那麼各方面能力必然不錯,但是卻又為何在短時間內就被唐朝替代呢?因為隋朝的問題都是一環扣一環。
建造大運河站在現在的角度看大運河絕對是創世之舉,其意義和作用甚至可以跟長城比肩,但是站在那時候的角度來看,這個工程是非常不好的,大肆使用人力且過度壓迫,而這一切都是滿足楊廣的虛榮心。
所以我們可以理解隋朝的滅亡是從楊廣的好大喜功開始的,因為大運河雖然現在為所有人使用,但在那時候幾乎就是專門為了楊廣而服務的。
三徵高句麗在建立完大運河之後自然滿足了楊廣的虛榮心,如果繼續在國內建造大型工程就沒有那麼滿足了,於是楊廣將眼光放在了國外,就是當時的高句麗,但是楊廣三次御駕親征,隋朝三次大敗。
這已經是問題的第二環了,國內因為剛剛建造完大運河所以人力自然跟不上,但是楊廣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並沒有選擇發展一段時間而是立刻出兵,而這就是為下個問題奠定的基礎。
農民不滿從大運河再到三次遠征高句麗,這對於楊廣來說可能沒什麼影響,但是對於當時的百姓來說可以是史無前例的災難,因為建造大運河肯定是抽取普通百姓,而因為過度徭役導致大量農工死亡,再加上後來的三徵高句麗可以說損耗不比建造大運河少。
而在這樣的情況下農民還要堅持耕種,因為無論是建造大運河還是遠征,都是需要大量的糧草支撐,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然容易引起百姓的不滿,但是楊廣對此並未作出什麼實際措施,因此就引出了最終的致命問題。
大量農民起義徭役本就繁重再加上從不休止,這樣的後果就是百姓忍無可忍最終選擇起義,於是隋朝末期就突然出現了大量了農民起義軍,其中瓦崗軍和竇建德軍為當時最大的勢力。
伴隨著大量農民起義,隋朝也一點一點被李淵蠶食乾淨,最終導致隋朝滅亡。
結語可見隋朝的滅亡是緊緊相扣的,從當初楊廣選擇建立大運河的時候就已經奠定了基礎,不可否認的是楊廣所作的貢獻,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楊廣對當時百姓的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