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池漢66
-
2 # 我很想靜靜
1942-1944年德國鐵路機車產量是蘇聯135倍。 1942-1944年德國火車車廂產量是蘇聯643倍。 1942-1944年德國卡車產量是蘇聯2.14倍。 1942-1944年德國其他汽車產量是蘇聯5.5倍。 1942-1944年德國摩托車產量是蘇聯9倍。 另外德國在1942-1944年還生產了46004輛半履帶運輸車,7925輛半履帶摩托車。 1942-1944年德國鋁產量是蘇聯6.72倍。 1942-1944年德國煤產量是蘇聯5.36倍。 1942-1944年德國合成橡膠產量是蘇聯4.6倍。 1942-1944年德國鋼產量是蘇聯3.09倍。 1942-1944年德國柴油產量是蘇聯2.89倍。 1942-1944年德國航空汽油產量是蘇聯1.3倍。
-
3 # 西風悍馬
德國的工業精細化水平遠遠高於蘇聯,而蘇聯的工作規模化水平遠遠高於德國,打個比方,如果一輛虎式坦克的生產週期是每月20輛,1輛虎式可以對付6輛蘇式T34坦克,而蘇聯每月可以生產200輛T34坦克,用數量優勢彌補質量劣勢。德國的工業產品注重質而不是量,而蘇聯的工業產品注重量而不是質!這是兩國當時的資源水平決定的,德國幾乎沒有海外殖民地,大部分工業源材料都要依靠進口,而二戰中,德國鐵礦石三分之一強需要從瑞典進口,瑞典的鐵礦石從挪威港口納爾維克,然後再航運到德國,英美后來在納爾維克港口布雷,德國鐵礦石補給困難,國內魯內區的鐵礦又難以滿足戰爭的需要,所以工業產能嚴重不足。而蘇聯本身地大物博,又有美國的海上援助,工業產能發達。
德華人嚴謹的性格也決定了其工業製成品的高質量,先進可靠成了德國製造的代名詞,而蘇聯產品給人的印像一直是粗製濫造,傻大黑粗,特別是輕重工業嚴重失衡,六七十年代在黑江龍邊境一個暖水壺就可以和蘇聯人換一輛摩拖車,可見蘇聯的輕工業弱到了一個什麼程度。
總體來說吧 德國:技術高,質量好,但產量低。蘇聯,技術差,質量次,但產量高。
-
4 # 曉曉曉
絕對力挺德國,只不過在中德國發動了非正義戰爭,其失敗命運是不可避免的。但單從軍事角度來看,德國軍隊無論從官兵素質,裝備質量,還是戰術指揮,都是無可爭議的,從戰爭初期德國以劣勢裝備取得如此重大的戰果就能看出。合圍,絕對是經典之戰。德國在戰場上的大部分失敗原因都是在戰場之外,戰略方面、經濟方面、政治方面,這些綜合因素導致了德國的戰敗。再看武器裝備,誰敢說虎式、豹式、三突、U-boat、、Me109、Stuka、Fw190這些武器不好?特別是在戰爭最後期的E系列坦克,絕對是的雛形。只是的戰略轟炸使德國的戰爭資源枯竭,才使得這些夢幻裝備無法交付部隊。假使讓戰爭初期的任何一個德國裝甲師裝備後期成熟的武器,可以橫掃在二戰任何一個時期的任何一支王牌部隊。
-
5 # 大冰老師玩古董
這種比較是一種跨代的對比。很容易給大家造成認知上的混亂。
要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來看一下二戰當時德國和蘇聯在重工業的差別。
二戰時期的德國依託雄厚的工業底蘊,發達的科技和優秀的人才,德國的工業非常強大,特別是軍工產能世界第一,二戰爆發後,德國全力開動工業生產,加上佔領區豐富的資源和強大的工業產能,德國的工業一度超過世界總份額的30%以上,工業實力直追美國,尤其是鋼鐵和煤炭優勢顯著,德國統治區煤炭產能達4億噸,鋼產量3180萬噸,而同期的蘇聯只有1億5千萬噸煤炭,1790萬噸鋼,德國電力700億度,蘇聯480億度,德國金屬切割機床126萬臺,蘇聯只有58.4萬臺,而德國當時的機器製造工人更超過了蘇聯一倍。
由此可見二戰時的德國工業尤其是重工業要強於蘇聯很多,佔據著優勢。因此可以說如果當時沒有《租借法案》的支援,沒有歐洲第二戰場的開闢,僅蘇聯與德國對抗是沒有勝算的。
其次,蘇聯鼎盛時期1980的資料來看:
基礎重工業,鋼產量14800萬噸,發電量12950億度。
化工:工業塑膠360萬噸,化肥2480萬噸。
水泥1.25億噸
汽車133萬輛
拖拉機55.7萬臺(蘇聯衛國戰爭時期,很多拖拉機廠直接生產坦克)。
所以蘇聯鼎盛時期的重工業堪稱世界第一,令世人膽寒的“鋼鐵洪流”不是蓋的。
所以強大是個比較級的詞語。
回覆列表
這個很明顯,是蘇聯強大。再強大的德國沒法和四十幾年後蘇聯打,和十年後的蘇聯都沒法打。科技在發展,軍事力量的壯大,日新月異,不要說德國當時還沒有核彈,即使有也不可能有八千多枚,即使有也不可能有五千萬噸TNT的沙皇炸彈。這個真的沒法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