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珍珠港事件,是戰後歷史學家和軍事歷史迷們熱議的話題,該事件不僅將綜合國力強大的美國拉入戰爭,而且事件過程中的許多巧合和“偶然”,引發了人們普遍的質疑,在日本偷襲與羅斯福的“陰謀”之間,東猜西揣,據理力爭。

    要想說清這個問題,還要從日本的“北進”和“南下”政策說起。日軍深陷中國全民抗戰的汪洋大海之中,難以自拔;而“北進”與蘇聯開戰,無功而返; 於是,“南下”成了他們的共識。問題來了,日軍“南下”非要偷襲珍珠港嗎?

    實施“南下”政策,一定觸碰美國的利益,雙方矛盾加深。

    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二戰全面爆發。“臭味相投的”德、意、日三國簽訂了軸心國同盟條約,意圖瓜分世界。日本關東軍在諾門罕地區進行所謂的“試探性”進攻,遭受巨大損失。也就是說,其“北進”策略已經放棄。

    “以戰養戰”的日軍開始將目光投向了“南下”,一面逼迫投降的法國同意其派兵進駐越南,一面正式提出“大東亞共榮圈”,表明了要稱霸亞洲的野心。這樣的舉動嚴重觸犯了美國的利益,雙方在太平洋的矛盾正式攤牌。

    作為曾扶持日本崛起的美國,既懊惱養了“一隻喂不熟的狼”,又對其“不以為然”。在他們看來,島國的命脈——石油等戰略物資,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裡,一旦禁止出口,對方只得乖乖就範。因此,在美華人的主觀認識中,日本根本不是對手。

    於是,就有了羅斯福在譴責軸心國侵略行為的同時,將德國列為頭號敵人,日本次之,並且在整體戰略中確定了“先歐後亞”的原則。當然,在日本高層中也確實存在“親美派”或“穩健派”,他們不願與美為敵,積極地尋求和談的機會。

    但美國似乎有“吃定”日本的把握,他們一邊禁止出口,一邊要求對方恢復到1937年全面侵華前的狀態,換句話說,4年的戰爭,日軍白打了。如此苛刻的條件,立刻遭到軍方的反對,“強硬派”逐漸佔了上風,日、美雙方必有一戰。

    讓美華人沒有想到的是,狡猾的日本人在開戰前,就已經儲存了800萬噸石油,也就是說,如果節省使用的話,可以維持2年的需要,但畢竟是用一點,少一點,“要麼談成、要麼快打”的呼聲越來越高,儘快“南下”奪取荷屬東印度的油田,成為日本高層一致的看法。

    執行“南下”政策必須動用海軍,日本聯合艦隊躍躍欲試。

    從明治維新起,日本效仿英、美等國,“勒緊褲腰帶”建設了一支能與美國抗衡的海軍。當時,美、日雙方軍艦總噸數比接近10:6,但由於美國還有大西洋防區,因此,在太平洋地區雙方實力相當。對於“南下”政策,海軍志在必得。

    首先,作為日本的“看家”軍種,寄託了人們很大期望。舉全國之力,耗費幾十年建立起來的聯合艦隊,可以說是日本走向世界的標誌。他們出訪各國,將日本的強大展現在各國面前,但自開戰以來,幾乎“一槍未開”,有“花瓶”之嫌。

    其次,美華人的盛氣凌人,同樣激發了官兵們的憤慨。在他們潛意識中,美國海軍的實力也不過如此,尤其是在航母的認識和實踐上,當時的日本聯合艦隊,可以說是走在了全世界的前列。換句話說,他們更想透過戰鬥,表現出自己的強大。

    更讓他們不服氣的是,自向外擴張以來,都是以陸軍為主,取得的勝利和榮耀,讓海軍的官兵們羨慕、嫉妒、恨;反過來,陸軍對海軍的“嬌寵”,也是憤恨有加。在他們看來,陸軍在中國戰場上形成僵持狀態,也該由海軍來打破僵局。

    作為聯合艦隊司令的山本五十六,在日軍中以“穩健派”自居,多年的留美生活,讓他十分清楚的知道,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不要和美國動手,因為“美國的煙囪,比日本的樹還多”。但是,“南下”方案已定,他必須考慮如何打好這一仗。

    在他看來,“南下”的最大障礙是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只要運籌得當,消滅其艦隊主力,可以為日軍南下爭取一年的“安全期”,並且以“速戰速決”的方式,有可能逼迫美方講和,從而實現日本稱霸太平洋的戰略目標。

    讓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是,日本會首先偷襲珍珠港。

    偷襲珍珠港,可以說是山本軍事生涯中最得意的一次軍事行動。從戰術的角度來說,他達到了消滅太平洋艦隊主力的目的,併為自己和海軍贏得了至高的榮譽,達到了人生巔峰。但美華人始終不認為,日本會有這麼“大手筆”的動作。

    一是,以當時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實力來講,還是很有自信的,這其中不僅有實力的差距,而且還有背後強大的軍工業實力的較量。以島國的綜合國力養了一支龐大的聯合艦隊,稍有閃失,幾十年的心血將付之東流,日本是不會冒這樣的風險。

    二是,美、日必有一戰,但不是珍珠港。在美國的眼中,一貫“小家子氣”的日本人不可能有什麼深思遠慮,最多也就是進攻菲律賓的美國駐軍“出出氣”,這是當時美國上下普遍的認識。說白了,日本人沒有實力招惹太平洋艦隊。

    更為重要的是,美國正在和日本進行談判,談判過程中,日本的“謙恭”表現,更加讓羅斯福等人認為,對方最多是不接受談判條件,還不至於狗急跳牆,反目成仇。就算是要動武,也只能是進攻菲律賓的區域性摩擦,不會有大作為。

    正是這樣的“誤判”,致使許多“蛛絲馬跡”的資訊,他們都沒有與珍珠港聯絡起來,不是他們完全的“疏忽”和“麻痺”,而是根本就不相信日本人敢這麼幹。就連對山本和日本聯合艦隊比較瞭解的尼米茲,也有這樣的“僥倖心理”。

    當時以“資歷不足”為由,拒絕太平洋艦隊司令一職的尼米茲,敏感地認識到日本很有可能襲擊珍珠港,既有“出其不意”的鋌而走險,又有“一招制敵”的戰術效果。但很快“僥倖心理”作祟,認為“招惹”美國,不符合日本的戰略需要。

    所以,在日本聯合艦隊偷襲珍珠港的過程中,反映上來的“資訊”要麼被忽略掉,要麼被“不可思議的”否決掉。也就是造成了日後人們議論紛紛的話題,甚至冠以“陰謀論”戴在羅斯福的頭上,更有甚者說是丘吉爾的“陰謀”。

    其實,細細想想,只要想開戰,理由很好找。任何一個小摩擦,都可以作為宣戰的理由,沒有必要拿一支艦隊去冒險。更何況,當時美國的重點是在歐洲,就算想參加戰爭,也是先和德國宣戰,沒有想到日本人搶到了德國前頭。

    難怪,毫無成就感的羅斯福大聲疾呼:“必須記住這個奇恥大辱的日子!”因為,他也從未把日本人當成真正的對手,最起碼不是第一位。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

  • 2 # 京火

    瘋狂的日本在二戰中犯了兩個致命的錯誤,要不然,歷史還不知道會怎麼記錄呢!

    首先,日本就不應該撞進中國這個又大又深的泥潭,狂妄到說出什麼“三個月滅亡中國”!從此,幾百萬的日本軍隊打又不可能打贏,撤又撤不出去!

    相反,如果日本一開始、把主要軍力投向東南亞,印度支那,那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將東南亞,印度支那,甚至整個印度全部收入囊中。那這些地區的豐富的自然資源就可被日本用於戰爭,那對英,美是一種什麼壓力!

    其次,就是在戰爭後期,精疲力盡時去珍珠港招惹美國!只能是失去理智的表現。

    最後一敗塗地,無條件投降。

  • 3 # 孔乙己亂彈

    〔偷襲珍珠港〕Attack on pearl

    Harbor 日文:眞珠灣攻擊……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派遣聯合艦隊長途奔襲6500公里偷襲了美國本土太平洋艦隊基地所在地……珍珠港、並且獲得勝利。在1941月4月4日日本外相松岡拜會希特勒,希特勒表示:“德國已經正好準備、美國兵不會在歐洲登陸,一旦日本和美國開戰、德國會支援日本……”然而,1941年6月爆發了蘇德戰爭、德國陷入無法自拔的兩線作戰的泥潭之中……自顧不暇。當希特勒聽的日本人偷襲珍珠港後沮喪地說:“這個反美戰爭是個悲劇……”

    1941年12月11日希特勒在國會上宣佈:“今天開始、德國和美國處於戰爭狀態中……”

    日本人沒有徵服中國、與蘇聯作戰也沒有得到任何進展、被膨脹的戰爭興奮狀態衝昏頭腦、日本發動了挑戰美國的愚蠢行動。

    偷襲珍珠港雖然取得了戰術上的階段性勝利、戰略誤判把美國這個強大的戰爭機器拉進了決鬥場。希特勒憤怒了、羅斯福笑了……偷襲珍珠港事件成為了二戰的轉折點之一,日本人把經濟實力、軍事實力準備充足的美國把拉了進來……

    二戰結束之後、事實證明美華人成為了唯一二戰勝利成果的既得利益者。

    戰後、關於〔偷襲珍珠港〕事件長期存在爭論,陰謀論就是其中之一,因為,偷襲珍珠港的疑點重重……

    美國著名地緣政治學家“威廉.恩道爾”的著作《霸權背後,美國全方位主導戰略》一書認為:珍珠港事件是美國的陰謀……!

  • 4 # duh23333

    當年日本這麼做是賭一把,想出其不意地消滅美國在太平洋上的軍事力量而逼迫美國與日本進行外交談判,從而繼續讓美國供給日本石油(當時雖然日本已佔領了東南亞地區的一些油田,還無法將原油及時運回日本)。那時美國已威脅斷供給日本石油,讓日軍從東南亞撤出。日本當然是不願意撤軍的,情急之下。日本只能賭上一把突襲美軍太平洋上的軍事基地。

  • 5 # 那年那月lhy

    當時日本人上下都認為美日必有一戰!

    山本五十六本身就是一個賭徒

    雖然山本五十六對美國的實力頗為忌憚,而且知道一旦雙方開戰,日本人最終凶多吉少。但是,山本認為,只要出其不意消滅美國太平洋艦隊,美國短期內恢復不過來,日本憑藉強大的海空力量,會迅速控制西太平洋和東北亞局勢,只要拿下中國,以中國為依託,就不怕!

    開戰前,美國已經對日本實行了禁運,並凍結日本財產。戰爭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日本國內陸軍和海軍進行了激烈的爭論,最終山本五十六佔了上風。

    山本五十六甚至以辭職相威脅,要求於美國開戰。最終日本高層接受了山本的意見,偷襲珍珠港!

    回到題主話題:

    如果不偷襲,那就對美國直接宣戰,那雙方對決的結果就是日本人迅速戰敗。

    如果不偷襲,日本人的海軍只能面向東南亞,掠奪英國的殖民地,美國絕對不會坐視不管。一旦英國失敗,英國借的美華人的錢就會打水漂。所以才有美國凍結、禁運措施。想想看,石油進不來,橡膠進不來,日本人怎麼維持?其實是美國逼著日本人開戰!

    日本人權衡利弊後決定: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

    偷襲珍珠港!山本五十六經過周密部署,偷襲成功,使日本迅速取得太平洋戰爭的主動權,日本乘勢南下,奪取東南亞,一時間日本國內高呼萬歲,如日中天!等美華人緩過神來後,逐步扭轉了頹勢,註定了日本人的滅亡。

  • 6 # 普慈賢

    孫子兵法言:兵者,國之大計,生死存亡,不可不察……日本人應該熟讀孫子兵法,但日本內閣及天皇都被日本軍方少壯派所綁架,誰主和誰就是叛國賊……所以,全體日本國民都被綁上戰車,只好全力以赴賭一場國運之戰……

  • 7 # 謝金澎

    其實日本偷襲不偷襲珍珠港,美國都會參戰,只不過偷襲珍珠港加速了美國參戰的國家決策過程而已。

    日本為什麼要偷襲珍珠港?當然不是為了捅美國這個馬蜂窩展示存在感和好玩,而是透過美國對日本不斷採取的物資封鎖等一系列敵對行動預判到美日必將一戰。所以才想要透過偷襲珍珠港,先下手為強,一舉消滅美國太平洋艦隊,以延緩美國的進攻步伐和削弱美國的進攻能力。

    之所以日本判斷美日必將一戰,那是因為日本的南下政策侵害了美國的殖民地權益,事實上已經與美國軍隊在亞洲交戰並且打敗了美國軍隊,美國政府不可能坐視自己辛辛苦苦扒拉來的殖民地利益被日軍侵佔。

    而且最重要的是,透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的處置模式可以確認,美國必將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瓜分全球利益,參與全球秩序重塑。

    之所以那個時候美國還沒有動作,那是因為他還沒有看清局勢,出手獲利的時機還沒有成熟而已。

    隨著蘇德戰爭的深入,一旦蘇聯戰場發生決定性的轉機,美國為了避免蘇聯獲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佔領歐洲,成為新的世界霸主,必然參戰,成為戰後世界秩序重塑的重要一極。

    所以,日本偷襲珍珠港,雖然在戰略上並不明智,給日本塑造了一個全球最為強大的仇敵,最終成為了人類唯一一個被原子彈轟炸的國家,但是,它不偷襲珍珠港,也一樣不能避免美國參戰,最終失敗的結局。

  • 8 # 遠足影像

    是算失去理智。不偷襲的結果誰也無法預料,也許二戰還會多打幾年,也許美國不參戰,隔岸觀火,也許。。。誰知道呢

  • 9 # 寶樹白石

    日本為什麼要突襲珍珠港?

    日本大東亞共榮圈目的,在東亞的行動已經走進了日程,這些威脅到美國,英國,法國在東亞的殖民地危亡。一旦日本建立了大東亞共榮圈,西方國家的東亞利益,就會像上海的租借地一樣被日本人驅逐。

    這是美國,英國,法國,已經看見的。

    上海的猶太人也同時被驅除,這是美國不願意接受的。

    美國已經和日本交火,美國準備切段日本的資源供應線。這是日本不願意接受的,日本要剷除美國的海軍,教訓一下美國。因為日本人知道美華人的脾氣,吃軟怕硬。

    但是,日本這次失算了。美國已經看出日本已經在戰爭泥潭裡,步履蹣跚。

    美國最善於打虛弱者,美國開始向日本宣戰。有人問,日本不偷襲珍珠港,日本會怎麼?

    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已經挑動了美國最根本的神經,這不是與美國,英國,法國,等西方利益做對嗎?

    這不直接威脅到英國,美國,法國在東亞殖民地的安全嗎?

    所以,無論日本偷不偷襲珍珠港,美國都會找到機會下手的。

  • 10 # 中途島俯視斯大林格勒

    二戰前日本原料都來自殖民地(蘇聯的庫頁島,中國南韓東南亞),但在相當於幾個蘇聯大小的太平洋上二戰全球唯一轉折點戰役中途島日美航母對攻大海戰後,海運逐漸被美軍封鎖,工廠進原料困難,尤其是東南亞石油。二戰剛結束,昭和天皇就反省輸給美英原因是日本基礎科學研究方面不及美英,致武器創新和工業生產率均落後美英。利於日本的廣場協議後諾貝爾獎獲得次數說明日本已超英成第二先進國家,是唯一可能超越第一強國美國的國家!

  • 11 # 六茗

    我認為日本偷襲珍珠港是有目的的,並不只是一時的頭腦發熱。

    日本想透過這次襲擊,日軍試圖在美國加入戰爭之前就使美國太平洋艦隊癱瘓。

    日本是瞭解航母力量/潛能的國家之一,如果他們能在一次打擊中全殲美國的太平洋艦隊,那麼他們可以在付出極少代價前提下佔領整個太平洋。

    (戰火中的珍珠港)

    日本石油資源缺少

    當時的美國實施了石油禁運並對其資產凍結

    日本自己擁有的自然資源很少,石油儲備將很快消耗殆盡。

    而這次襲擊的策劃者山本五十六其實一開始反對參戰。他曾在美國擔任海軍武官,曾到美國生活,他很瞭解美國這個國家,其擁有的資源和非常高的工業潛力,因此對日本能否打贏戰爭產生懷疑。

    (三本五十六)

    然而一旦做出決定,他認為這也是日本的必要之舉。曾在日俄戰爭期間,當時的日本人對亞瑟港的俄羅斯海軍基地發動了突襲,並取得了成功。

    因此他希望在珍珠港做同樣的事情,儘可能摧毀美國的太平洋艦隊,以便日本可以在美國恢復之前佔領太平洋領土。

    最好的情況是,美國不會反擊,如果能做到的話,這是一個極大的籌碼,美國不會參戰,甚至還會付出極高的代價,以致美國主動談判。

    日本正在做無人可以預料的事情

    山本有句話:如果偷襲成功,他可以保證贏得日本六個月的勝利,但是此後,他將無法保證。

    簡而言之,這是一場賭博,如果成功那麼可以讓他們佔領太平洋並站在有利的一方進行談判,其實和德國閃擊蘇聯做法是一樣的,顯然這次賭博的結果並沒有像日本所希望的方向發展,這也和日本情報洩露有關。

    (戰後的珍珠港和遭到重創的戰艦)

    如果不偷襲,美國遲早也會參戰,那麼一個完整的太平洋艦隊對日軍有多大的戰鬥威懾力想必不用多說。

  • 12 # 大寶劍三次郎

    日寇當年不南下,就意味著侵華戰爭無法繼續,缺乏資源的日本,因為武器裝備的優勢將蕩然無存,中國軍隊憑藉數量上的優勢,哪怕用大刀,也能將日軍趕出去。

    北上,且不說被蘇聯教訓得喪了膽,就算北進得到西伯利亞,沒有戰爭急需的石油,鋼鐵,橡膠等資源,只會敗得更快點。

    所以日本只能賭國運,南下!

  • 13 #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1941年12月7日,星期天早上8點之前,日本帝國海軍的空襲部隊對珍珠港的美國海軍基地發動了一次突襲。此次襲擊是一次先發制人的行動,旨在削弱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這是太平洋地區的一支主要海軍力量,日本擔心這將阻止其進一步向海外擴張。這次襲擊導致了與美國的長期血腥戰爭,並以一場挫敗日本帝國對東亞和東南亞的征服而告終。

    日本偷襲珍珠港和菲律賓的原因之一是為了削弱美國對日本在法屬印度支那和荷屬東印度群島擴張主義的反應能力。他們表面上認為美國對日本宣戰迫在眉睫,他們需要先發制人地打擊珍珠港和其他美國太平洋基地的美國艦隊。

    如今,珍珠港事件已經過去79年了,許多人對日本偷襲美國的決定——這一舉動註定會導致戰爭以及他們在太平洋戰區的總體戰略仍有疑問。 如果日本從未襲擊過珍珠港呢? 這一場景並不像聽起來那麼牽強,而是一個可能產生深遠影響的場景:如果日本沒有襲擊珍珠港,而是在太平洋採取了不同的戰略,它會贏得這場戰爭嗎?

    這是一種另類的歷史版本,不會誤入幻想的領域,而是堅持一種真正的潛在戰略,日本本可以使用這種戰略來避免美國如此迅速而強烈的反應。事實上,在山本五十六提出偷襲珍珠港計劃之前,日本海軍司令部已經制定了一個不同的計劃,屬於“攔截行動”戰略。 日本海軍1941年實施的攻擊和最初的1941年前推進太平洋的計劃之間最大的區別是,日本海軍本應逐步減少美國在太平洋的存在。

    類似於戰爭開始時實際發生的情況,第一步應該是從菲律賓群島撤走所有盟軍。在美國太平洋艦隊做出迴應並向西航行收復菲律賓的時候,日本本可以建造多個機場,這些機場對於應對美國艦隊的空中和潛艇攻擊至關重要。 日本帝國海軍本來會處於更有利的位置來擊退美國的迴應,無論如何,美國的迴應會比珍珠港事件後的迴應更加低調。珍珠港事件在美國引起如此強烈反響的部分原因是美國在突襲中遭受了巨大損失。珍珠港事件激起了美華人民強烈的復仇慾望。

    針對菲律賓和其他太平洋島嶼的更加溫和的舉動可能不會引起美國公眾的如此反應。 襲擊菲律賓可能喚醒了沉睡的巨人,但很難說它會讓美國陷入舉國報復的情緒。 美國對漸進式擴張的反應更加溫和,可能會給日本鞏固其在太平洋地區的優勢的機會。相反,日本肆無忌憚的攻擊造就了一個不共戴天的敵人,一個不惜一切代價為自己的損失報仇的敵人。

  • 14 # 奇國聞

    如果不偷襲,侵呑中國可能會成功,有一點就是能源汽油煤碳依賴美國,一切都是利益關係,美國看紅了眼才封鎖日本的,

  • 15 # 紅9九

    在偷襲珍珠港前,曰本的重大偷襲沒有失過手,得到的利益是難以想象的。

    從甲午戰爭偷襲中國開始,日俄戰爭偷襲俄國,九一八再偷襲中國,七七事變再再次偷襲中國,杭州灣再再再偷襲……。

    為什麼要偷襲珍珠港,偷襲成功把美國航母弄掉,太平洋就是日本的了,擁有了整個太平洋就有資源維持戰爭,日本在中國老也打不下來,日本這個海軍強於陸軍的國家,海軍除了往中國運兵,往日本運骨灰盒什麼也幹不了,美國在給日本物資時還要假惺惺地讓日本把物資別用於戰爭,日本人要學會和平……

    日本偷襲珍珠港的信心大於之前任何一次偷襲,不能算失去理智。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日本搞到了美軍過去在珍珠港演習的預案,美軍那次演習就是假想敵怎麼偷襲珍珠港。日本人過去偷襲往往是即興之作,有了想法就去幹,有點象日本中下級軍官即興去國會滅政府。而現在有了份演習預案,改都不改,當然也不知該怎麼改,原封不動地施行就可以了。

  • 16 # 和藹的老豆

    當時的日本是純武官意志的國家,換句話說,武力第一,從長計議和合縱連橫的討論都被扔進了垃圾桶。日本國內來說,二二六事件之後,文官集團被歸為喪權辱國一派,是為國賊,武官集團以清君側為名,讓愛國皇民高唱戰歌大踏步走向櫻田門,遙拜二重橋。而九一八成功入侵滿洲,讓裕仁更加信心滿滿,以為自己神武大帝附體,無往而不利。

    日本知識分子全面禁聲,日本左翼文人團體,包括共產主義者們,如不投降,就被肉體消滅。外交上日本和蘇聯肯定不相容,在反共這件事上,日本軍國主義和美國倒是一條心。其實早在1901年,英日就建立了同盟,日本對華的一切侵略與剝削,都有英華人的幫助和支援,或者說他們是互相支援。1919年巴黎和會,日本欲侵山東引起公憤,以及三國干涉等事件,英國都是支援日本的。表面上是為了抗俄,本質上為了兩國能夠統治和剝削中國,也為美國後期推動四國條約埋下了伏筆。

    美國當然想取代英國成為日本在西方陣營的主要盟國,1921年開始,日本和美國關係極速升溫,到了1931年九一八爆發後,美國主流媒體是歡迎日本“文明人”開發滿洲,並趕走野蠻的華人。直到1937年,盧溝橋事變乃至淞滬會戰和南京大屠殺,美國英國對於中國的損失與悲情基本是不聞不問的,主流媒體和公眾輿論更相信是日本在“教訓”中國。

    很多華人認為美國是支援中國的,其實飛虎隊是美國民間組織(名義上是僱傭軍,花錢僱的,美國政府不介入),而宋美齡演講美國國會是在1943年,當時美國早已參戰。都是歷史的錯覺。至少在1941年之前,美華人是傾向於日本的。

    日本和德意簽約是1940年9月,偷襲珍珠港是1941年12月。至少還有一年三個月,日本可以考慮如何改善和美國的關係。當時羅斯福政府留了很大餘地給日本,整個西歐世界是恐懼中國的,還需要日本人幫忙屠殺華人,只要日本適當表態願意考慮英美在遠東的利益,美國就可以繼續和日本的好基友關係。

    那可是在1940年和1941年,中國戰場上已經無數國共將士倒在日軍的槍炮下,歐洲已經被納粹德國蹂躪得差不多了,1940年6月,巴巴羅薩計劃期待,蘇聯西線迎來了歷史上最慘烈的戰爭。偉大的美國羅斯福政府還考慮如何與日本媾合。但是,日本實在太過膨脹,單方面認為美英兩國勢單力孤,蘇聯中國很快完蛋,德國日本才是老大。所以攻擊珍珠港,不僅僅是消滅美國太平洋艦隊,侵佔南下資源,也是給三國同盟一個見面禮,解決最大的一個隱患。我們順著這條脈絡看,很好理解日本的行為。

    但是,如果日本當時接受了美國的好意,並保持美國站在中立地位不介入二戰,結果真的很難說了。歐亞大陸的確很危險,真是一念之間。日本的傲慢,間接決定了其在二戰的失敗。

  • 17 # 我整幾句

    假設性的問題,只能有假設性的答案;透過現象要看本質;世界上的事物,偶然性的背後,都有必然的結果。日本偷襲珍珠港,是蓄謀已久,精心策劃,決不是什麼“即興之作”。

    戰前,菲律賓就是美國殖民地,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是英國殖民地,越南等是法國殖民地,印尼是荷蘭殖民地,等等;老牌歐、美殖民國家在亞洲建立了殖民體系;“大東亞共榮圈”,包括了東亞和東南亞的大部分國家,日本瘋狂的侵略行為,與歐、美殖民國家產生了衝突,嚴重威脅到這些國家的利益;由於當時的日本經濟對美國有一定程度的依賴,迫於壓力,日本與美國進行了近一年的談判,由於雙方分歧巨大,談判毫無結果。

    在談判過程中,日本心知肚明,透過談判解決問題的可能性不大,日本已經從侵略擴張中嚐到甜頭,不會放棄,到嘴的肥肉不可能再吐出來;因此在談判的同時,積極做好戰爭準備。

    長時間的談判讓美國失去了耐心,美國對日本發出了制裁威脅。日本面臨著重大選擇:戰還是和。法西斯軍國主義的本性,決定了日本的選擇。軍方認為:“美國是一個巨人,根本無法戰勝,除非先砍掉它的兩隻手”。於是開始計劃偷襲美國在太平洋上的海軍基地,珍珠港;然後再與美國談判,迫使其接受既成的事實。

    偷襲珍珠港的行動取得了巨大成功,日本以極小的代價,基本癱瘓了美國的太平洋艦隊,美國損失慘重,太平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

    由些可以看出, 美國準備不足,看來似乎並沒有想用武力解決的計劃,而是想用制裁的方式,迫使日本就範。日本的瘋狂行為徹底激怒了當時的巨人美國,龐大的機器開始運轉起來,太平洋戰爭正式爆發,日本軍國主義的末日不遠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法系車標緻雪鐵龍的車子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