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明朝忠臣于謙被殺後,為什麼號稱“四條半漢子”的幾個主謀都沒得善終?
21
回覆列表
  • 1 # 小龍女5505

    尊奉君王聖旨皇命,卻冤殺一代忠臣、衛國名將於謙,錯殺忠良不得民心,最終也落得不得善終。兩大主犯曹吉祥、徐有貞先後獲罪而死,兩位幫兇張軏也七竅流血而亡、有極大可能是被人毒殺,許彬也不久之後離奇暴斃而死,肯定也是被人半夜刺殺殞命。

  • 2 # 脂肪故事

    于謙之死,北京舉城大悲。

    正是在於謙的一力主戰下,北京軍民才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對於大明來說,是獲得了寶貴的喘息機會,對於老百姓來說,他們得以保全身家性命。

    于謙是北京城的大恩人。于謙是老百姓的再生父母!

    然而,我們不能因為于謙死的冤枉,就編造事實。

    一、于謙就義時間是哪天

    于謙的就義時間是1457年2月16日,即英宗復辟後的正月二十三。

    二、張軏是哪天去世的

    張軏是天順二年三月十六日,即1458年4月28日去世的,相隔了整整一年。

    所以,于謙剛剛被處死,張軏就七竅流血而死說法是不實的。

    三、許彬是哪年去世的

    許彬是1467年去世的,此時已經是憲宗年間了。許彬比于謙還多活了十年呢!

    所以于謙剛被處死,許彬半夜而亡的說話也是不實的。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

    其實張軏、許彬何時去世,一查便知。但是,民間之所以有這樣的說法,還是出於對於謙的追思,對於殺害於謙的官員的痛恨。

    然而,于謙之死,是因為他擁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即位,是為明代宗。在當時的危急情況之下,選擇明代宗是最好的辦法。

    形勢所逼,不得不做。

    沒有想到的是,瓦剌放回了明英宗,英宗復辟之後,于謙被處死。

    害死於謙的兇手,就是明英宗!

    其後,明英宗太子即位,是為明憲宗。即位後,完宗即為于謙平反,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諡號肅愍。

    老百姓的心中有杆稱,忠奸公道自在人心。

    然而,不能因此改編歷史!

  • 3 # 自持閣

    于謙一個為拯救明朝,拯救百姓的英雄,讓大明免過瓦剌的滅亡,讓無數百姓免受生靈塗炭,于謙可以說對明朝有再造之功,對百姓有庇護之恩,明朝百姓銘記于謙之恩。雖然問題中提出的描述本身是民間假傳說,但這目的是為表現于謙在百姓心中的分量,表現百姓對於謙含冤而死的憤慨,為于謙抱不平!

  • 4 # 馨香閣文學苑

    回答:因為于謙被處死後,朱祁鎮後悔了,他不能向世人認錯,為于謙平反的事交給兒子,害死“于謙”的主謀們當然都要死。清廉高潔的歷史名臣 于謙 君子敬佩他,小人要殺害他朱祁鎮土木堡之變被俘,八年後奪門之變中在“還鄉團”成員“徐有貞(封為兵部尚書),石哼(封為忠國公爵),張軏(封為太平侯爵)幫助中登基復位,他們都是冤死於謙的人。于謙冤死原因

    內閣被“還鄉團”掃蕩之後,只剩下高谷,於是徐有貞又安排了自己的親信許彬、薛瑄入閣,至此他完全控制了內閣和朝政大權。

    可是徐有貞萬萬沒有想到,曾經以為李賢是他親信的人,並非是他的親信,在徐有貞、石亨、曹吉祥飛揚跋扈、不可一世的時候,他保持著沉默,默默地觀察著這次“奪門之變”“還鄉團”的一舉一動,尋找著他們的弱點和矛盾,等待著時機的到來。

    徐有貞曾經認為,只要自己掌權,殺掉于謙易如反掌,但現在他才發現,想殺掉于謙並不容易。

    原因在於,他找不到殺掉于謙的理由。

    于謙為人清廉,威望高,沒有經濟問題,沒有生活作風問題,徐有貞一時實在找不到理由殺于謙。

    為著自己的利益和心中對於謙的仇恨,他想到了一件事,于謙是推立朱祁鈺的主要大臣,也是朱祁鈺的親信,而朱祁鎮最痛恨的人就是朱祁鈺。

    朱祁鈺曾經坐穩皇位後不想接回被俘的朱祁鎮,甚至希望朱祁鎮死在敵國。

    徐有貞決定利用這一點加深朱祁鎮對於謙的反感,同時還編造了一個謊言“于謙有意請外地藩王到京城接替皇位,並堅決反對朱見深繼位。”可是事情發展不是他預料的。

    徐有貞在朱祁鎮面前慷慨陳詞:“…說于謙想置朱祁鎮與死地…”朱祁鎮卻只是笑著搖搖頭說:“于謙有恩社稷”。徐有貞傻眼了。

    朱祁鎮飽經風雨,深通人心,他知道徐有貞想報私仇,借刀殺人,讓他背上濫殺功臣罪名。

    徐有貞又拿“奪門之變”說事……

    朱祁鎮突然意識到徐有貞是對的,于謙必須死!直到兩年後另一個聰明人李賢為他解惑,朱祁鎮才知徐有貞愚弄了他。可此時于謙已經死了 ,死在朱祁鎮私利中,徐有貞復仇中。

    偉哉!壯哉!千古于謙真風流

    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朱祁鎮殺還鄉團原因

    于謙死後,朱祁鎮想著他的清廉,想著他的聰明果敢,想著他在“北京保衛戰”中拯救了大明江山,想著他實在死得無辜……

    朱祁鎮在內心早就對“返鄉團”以徐有貞為首的幾個人反感不已,他們飛揚跋扈,權傾朝野,貪汙腐敗,貪婪成性,冤殺不同聲音的朝臣……

    還鄉團一系列負面行為,于謙責罵聲音朝朱祁鎮襲來。此時朱祁鎮已經坐穩皇位,焉能再容徐有貞之流……

    朱祁鎮河已過,拆卸腐橋是必然。且看李賢為于謙復仇。

    于謙的清廉,于謙的果敢,于謙的臨危不懼。于謙死後 ,與他政見不合的李賢周旋在謀害於謙的“返鄉團”成員中,離間他們,瓦解他們。

    李賢和于謙交往不多,政見不合,但這不影響李賢敬佩于謙!在那場轟轟烈烈的北京保衛戰中,李賢徹底被這個挺身而出,拯救國家危亡的人折服,他的勇氣和頑強,清正和廉潔給李賢留下了深刻印象。

    朱祁鎮想“還鄉團”成員死,李賢想為于謙復仇,“還鄉團”焉能成活。

    李賢一面積極主動促成徐有貞之流不法行徑,一面實施自己瓦解,離間他們的計劃,同時他深知朱祁鎮心裡想著“還鄉團”成員死的原因,苦於找不到理由,只是徐有貞之流不自知。

    李賢冷眼看著還鄉團們,積極攪和在一起,李賢似乎是還鄉團每個成員的親信。漸漸的徐有貞不想和石亨、張谷一流交往了,石哼、張谷之流覺察了。於是,他們相互在朱祁鎮面前狗咬狗。

    李賢終於看見了這天,徐有貞,曹吉祥等人正在朝堂之上議事,朱祁鎮突然拿出一份奏摺,當眾宣讀,內容是曹吉祥,石亨等人貪汙,專橫跋扈,欺上瞞下,排除異己,應預懲罰,石亨曹吉祥之流懵了,手足無措,不知說什麼好。朱祁鎮沒有看他們,微笑著對徐有貞說:“御史敢於直言,是國家的福分啊!”徐有貞末日到了

    一天,曹吉祥進宮見朱祁鎮,君臣二人聊天,氣氛和恰,突然曹吉祥話題一轉,貌似輕鬆說起宮內一件事,且談得津津有味,可談到“奪門之變”事件中,于謙背鍋。這是朱祁鎮和徐有貞密談的話,曹吉祥怎麼知道?

    朱祁鎮詢問曹吉祥得知是徐有貞告訴他的,此時徐有貞不知道,朱祁鎮知道徐有貞必死。

    徐有貞因洩密,背叛逐漸被朱祁鎮疏遠,直至送上黃泉路。

    有年冬天,朱祁鎮帶著恭順侯吳瑾和幾個大臣內監登上祥鳳樓,登高望遠,很是愜意,突然,朱祁鎮指著城中心黃金帶一座豪華府邸詢問吳瑾:“這是誰的房子?”作為李賢同道中人,吳瑾斬釘截鐵的回答說:“這是王府的房子”,朱祁鎮搖搖頭說:“那不是王府,你猜錯了”那是石亨的房子,卻沒人敢說,石亨居然強橫如此,沒有人敢揭發他!石哼末日到了

    從此,李賢推波助瀾,石亨之流在朝中覆滅。

    于謙品格

    徇國忘身,捨身取義;

    寧正而斃,不苟而全。

    這首贊詩是于謙在書齋中寫給文天祥的,他書齋中掛有文天祥畫像。

    拔劍舞中庭,浩歌振林巒!

    丈夫意如此,不學腐儒酸!

    這首詩是于謙趕考途中寫給自己的!

    壯哉,于謙!這樣美好的人怎能冤死!于謙在京城會試中順利高中進士,並被認命為御史。宣德元年(1426年)的朱高煦叛亂中,于謙以其洪亮的聲音,嚴厲的詞句,深厚的罵功狠狠地教訓了這位極其失敗的藩王,給明宣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此,于謙走上了青雲之路。

    宣德五年(1430年)明宣宗認命于謙為兵部侍郎,並派他巡撫山西,河南等地。

    年僅三十二歲,于謙官位居正三品,他成了同年們羨慕的物件,當時三楊之首楊士奇大誇于謙是奇才,對他賞識有加。

    于謙出任山西,河南一代巡撫,在地方紮根十九年,在任期間工作兢兢業業,地方老百姓很尊重他,他清正廉明,在老百姓心中威望很高,他沒有辜負楊士奇的信任。

    自古以來君子和小人並存 ,有廉明者就有貪汙者,于謙官高畫質正得令貪汙者寢室不安。

    於是正統元年(1441年),一直看于謙不順眼的王振找了藉口相殺了于謙,因於謙在老百姓心中威望極高,故又將於謙放了,于謙該怎麼罵王振還怎麼罵王振,王振連個屁都不敢放,一個欺軟怕硬的小人。

    出獄後於謙作了一首詩迴應讓他送禮物給王振的同年們

    絹帕麻菇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于謙,清正廉明,氣節高貴,且敢為天下先!這樣的于謙怎能冤死!!!

    正統十三年(1448年)于謙被招入京城任兵部侍郎,頂頭上司是十分正派的鄺埜,倆人合作無間,感情深厚。

    對於于謙和鄺埜而言,這樣的生活也不錯,可是歷史不能假設,鄺埜不會不退休,于謙也不會這麼平淡下去,驚天動地的正統十四年(1449年)發生土木之變。

    正統十四年八月十四日,明英宗朱祁鎮聽信王振的話,不聽鄺埜和于謙勸阻,率親征大軍至土木堡,下午六進左右,距懷來城(今河北懷來東)二十里 ,英宗欲入保懷來城與瓦剌也先開戰,因王振壞事,導致英宗與親軍突圍不出被也先俘。

    于謙眼睜睜的看著這一切發生,但他無能為力,鄺埜是個好領導,他給了于謙很多幫助,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說,那個在遠征途中犧牲的該是自己。

    英雄的于謙,在國家危難時刻,他阻止了遷都,怒斥徐珵:“建議南遷之人,該殺!”

    于謙說:“京城,是天下的根本,如果就此遷都,大勢必然不可挽回!難道諸位忘了宋朝南渡的事情嗎?”

    于謙的這番怒吼,震醒了那些猶豫不決的人,朝中第一號人物吏部尚書王直站出來公開支援于謙,其他人紛紛響應,主戰派打動了朱祁鈺。

    于謙代理了兵部尚書,他不朽的傳奇從這一天開始,他在國家危難時刻從容上陣。

    于謙研究著兵防圖向部下下達了軍令:

    自即日起,奉命徵調如下部隊赴京守衛:

    1,備操軍,包括兩京備操軍,河南備操軍;

    2,備倭軍,包括南京備倭軍,山東備倭軍;

    3,運糧軍,包括江北所有運糧軍;

    4,寧陽侯陳㮘所部折軍(戰鬥力強)

    力挽狂瀾的于謙救了明朝半個命脈,在於謙和其他大臣支援下,朱祁鈺登基當了皇帝,大明此刻的穩定,于謙功不可沒。

  • 5 # 小太陽D

    明朝忠誠于謙被殺後,號稱四條漢子的主謀以及監斬張軏(yuè),審判官許彬都不得善終,難道真的是因為于謙冤死而激怒了蒼天嗎?

    下面小太陽就給大家一一解答。

    監斬張軏、審判官許彬真的是一個七竅流血一個半夜而亡嗎

    于謙是在1457年2月被斬首的,而當時的監斬官張軏是在1459年才去世

    永樂年間,因他父親張玉(靖難時期名將,追封榮國公、河間忠武王)和哥哥張輔(明朝初年重臣、名將,封英國公,追封定興忠烈王)的關係侍奉明成祖,官至錦衣衛指揮僉事。洪熙元年(1425),升指揮同知。宣德元年(1426),跟從明宣宗征討漢王朱高煦。正統九年(1444),跟從成國公朱勇出塞至氈帽山,因功升指揮使,不久改任前軍都督府僉事。

    正統十三年(1448),以副帥身份出征麓川土司思任發。勝利還師至荊州時,又受命討伐貴州苗族叛亂。景泰元年(1450),因麓川之功,升右都督,總管京城軍隊。景泰二年(1451),因驕淫不道連坐下獄,後釋放。

    另一位主人公,審判官許彬呢,他活到了1467年,整整比于謙多活了10年。

    他是永樂十三年(1415)成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景泰元年,英宗北還,明廷議大臣往迎,許彬毅然請行,曰:"主辱臣死,分也。"到達宣府見到英宗,按照英宗的授意,為其撰《罪己詔》和土木之役陣亡將士祭文。為英宗賞識。

    景泰末年,石亨等人謀劃奪門之變,尋求許彬幫助,許彬為石亨推薦徐有貞,遂成其事。英宗復辟後,升許彬為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入直文淵閣。與徐有貞共掌國事。徐有貞罷相後為內閣首輔,未及兩月因遭石亨讒毀排擠,貶南京禮部侍郎,尚未到任,再貶陝西參政。許彬抵達陝西后即辭官歸家。明憲宗即位後,命以侍郎致仕。

    所以題目所說監斬官在於謙死後就七竅流血和審判官半夜身亡的事情是不存在的,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就是因為百姓們對於忠臣于謙的死亡感到憤懣,自己編撰的故事來表達心中的憤慨吧。畢竟當初如果不是于謙打響了北京保衛戰,明朝可能就會成為別人的附庸而民不聊生了。

    再說說那所謂謀害了于謙的號稱“四條漢子”的主謀的下場

    這四條漢子都有誰呢?分別是武清侯石亨、左副都御史徐有貞、司設監太監曹吉祥和左都御史楊善。他們四個人是在奪門之變後最主張殺掉于謙的,甚至像明英宗朱祁鈺說道“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意思是,如果不殺掉于謙,這場奪門之變就師出無名了。可見殺于謙心之堅。

    徐有貞(1407~1472年)。此人是進士出身,身高不高,才華卻很高。天象、地理、兵法、水利、陰陽方術等無不涉獵。奪門之變中,徐有貞擔任了智囊、居中排程的角色,指揮調動各方有度,最終幫助朱祁鈺復辟,登上皇位。登基當天,徐有貞就被英宗允許進入內閣,第二天被封為兵部尚書,接著又加封武功伯。因為在土木堡事件中,主張南遷,和于謙接下仇怨,所以見不得於謙好。後來因為利益和石亨等人窩裡反,最終被石亨等人陷害流放為民。石亨死後才回歸故里,享年66歲病死。

    楊善。並沒有功名在身,只不過因為在靖難之役中守成有功,才能夠進入官場,靠著巴結權貴。後來土木堡之變後,景泰帝繼位,楊善作為使者前往瓦剌,憑著一張好嘴,最終竟然將英宗接了回來。後來也參與了奪門之變,因此被封為禮部尚書、興濟伯。天順二年、楊善病死,享年75歲。

    石亨。石亨則是明朝的一員猛將。騎馬射箭樣樣精通,武器是一把大刀,每次打仗都會把刀都砍得捲刃。北京保衛戰期間石亨率軍和瓦剌軍激戰五日,擊退瓦剌騎兵,可以說是武將裡面功勞最大的人。不過因為野心,在發現景泰帝病重後,暗中聯絡徐有貞等人發動奪門之變。英宗復辟之後,加封石亨為忠國公。但也是因為自己的野心,在後期變得驕橫跋扈,干預朝政排除異己,慢慢的引起了英宗的不滿。於是在天順四年正月,石亨以謀反的罪名下獄,二月就被處死。

    太監曹吉祥。由於身在宮中,對於宮內情況瞭若指掌,所以奪門之變中,作用十分關鍵。事成之後,曹吉祥也得到了大量的封賞。不過因為自己的貪心,眼見著徐有貞和石亨內鬥被流放,石亨也因為謀反被處死,自己覺得也快危險了,所以竟然自作主張的妄想發動政變。這場叛亂被平定之後,天順五年,曹吉祥被當街斬首。

    結語

    歸根到底,于謙之死其實最主要的還是因為明英宗朱祁鎮有殺他之心。

    為什麼呢,其一是有能力威脅皇帝權威。儘管朱祁鎮能夠平安回到明朝,于謙居功至偉,但是儘管是為了明朝基業,于謙還是主張廢掉了朱祁鎮,改立朱祁鈺為帝,不論結果如何,這一行為已經觸碰到了皇帝的底線。在古代,又有哪位行廢立帝王的臣子得到了好下場呢?幾乎沒有,因為沒有皇帝會允許自己身邊有一個可以一呼百應廢掉自己的臣子。

    其二是有理由,雖然朱祁鎮想殺掉于謙,但是因為于謙保衛北京有功,貿然殺掉他於情於理都不合適,這個時候,石亨等人說了,不殺掉于謙,這場奪門之變師出無名啊,於是在英宗復辟之後,就將於謙下獄了。

    其三,是為了削弱文官集團,平衡權利。朱祁鎮並不是沒有野心和主見的人。我們都知道,因為朱家是馬上得來的天下,所以從朱元璋開始,文官在朝中的地位就沒有武將高,但是朱祁鎮回來之後發現,經過北京保衛戰,以于謙為首的文官集團竟然坐大,就連皇帝的廢立,文官都有了話語權,這怎麼行,打壓文官集團勢在必行,而於謙就是這個突破口。

    所以,儘管于謙被稱作全國的英雄,但是為了皇權,即使知道于謙是被冤枉的,明英宗也要將他置於死地。

  • 6 # ljbf劉金榜

    論道凌雲閣:我劉金榜的回答是正統十四年,土木堡之變正統帝朱祈鎮被也先俘虜,于謙支援其弟朱祈鈺繼位景泰,景泰八年朱祈鎮奪門復辟年號天順。殺忠臣于謙,不得己而為之,為謝天下除去石亨,徐有貞等。這是本尊劉金榜的見解,歡迎大家討論,謝謝老鐵粉絲們對劉金榜的關注!公元2020年庚子陰曆四月十一日子時初,凌雲閣主人劉金榜,道號劉圓周靈一書於樂善堂。

  • 7 # 我是越關

    明朝奪門之變發生後,闊別皇位八年的朱祁鎮復辟。復辟後,于謙被殺是預料之中的事情,然而,令人驚訝的是,朱祁鎮竟然忘恩負義,將幫助自己重登帝位的大臣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等人全部除掉,以致於奪門之變中有擁立之功的人沒有一個有好下場。

    這又是為什麼呢?

    一切的根源都得從土木堡之變說起

    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變發生,明英宗朱祁鎮成為了瓦剌也先的俘虜。

    也先拿到大明皇帝這張王牌,很快騙開了邊關城門,一路長驅直入,很快兵圍北京城下。

    此時,大明面臨自朱元璋開國以來最危險的時刻,京城上下人心惶惶,害怕重蹈宋朝“靖康之恥”的覆轍。

    幸好,一代能臣于謙挺身而出,在國家危難時刻擔負起了大任。而且,在皇太后的支援下,朱祁鎮的異母弟朱祁鈺也在此刻由親王晉級成為了皇帝,穩定了京城百姓的民心。

    北京保衛戰勝利後,朱祁鈺和于謙成為了最大的贏家,一個坐穩了皇位,一個拿穩了大明中樞的權力。

    但意外很快發生了,瓦剌也先將朱祁鎮放了回了。這就尷尬了,事到如今,這個皇帝究竟該由誰坐?

    顯然,朱祁鈺不肯放手。於是,朱祁鈺冊封朱祁鎮為太上皇,軟禁在了南宮,而且將大門上鎖,鎖芯灌鉛,誰也不能進南宮探視。

    無疑,朱祁鈺的做法加劇了大明內部皇權的鬥爭。

    另外,大明官僚階級的鬥爭也在逐漸升級加劇。由於土木堡之變中,大明的功勳武將和宦官集團損失慘重,因此,文官士大夫集團在於謙的帶領下迅速成長。

    而且,由於以于謙為首計程車大夫對宦官集團,以及世襲罔替的功臣武將異常仇視,因此,在於謙在掌權後,這些人毫不例外的遭到打擊。最終,以于謙為首的文官士大夫集團一度成為了朝堂之上一家獨大的勢力,甚至威脅到皇帝權威。

    【奪門之變發生後,明代宗朱祁鈺的第一反應竟然是疑惑于謙謀反。從這裡可以看出,于謙當時權威之盛,甚至已經威脅到了皇帝權威】

    奪門之變發生後的權力分配

    公元1457年,朱祁鈺病重,而且尚未確立繼承人。

    此時,脆弱的政治平衡打破,以石亨、張軏為首的功臣勳爵,以太監曹吉祥為首的宦官集團爆發,他們將軟禁南宮七年的朱祁鎮扶上帝位。

    朱祁鎮重新上位,發現曾經文官士大夫集團、宦官集團、功臣勳爵集團三者的平衡已經被打破,如今的形勢是文官士大夫集團一家獨大。

    為此,朱祁鎮為了平衡朝中勢力,同時穩固自己的皇位,必須聯合另外兩股勢力打擊文官士大夫集團。于謙成為了首當其衝的目標,最終,于謙在朱祁鎮復辟的第五天即被斬首。

    于謙死後,其留下的權力真空必須要有人填補,由於朱祁鎮被軟禁七年,並沒有心腹臣子,因此也只能縱容石亨、曹吉祥和徐有貞等人舉薦其同黨。

    史載;太監曹吉祥門下冒功者上千,而且其侄子數人都是世襲職位。石亨也是如此,親友冒功進官多達50人,而石亨其後的一段時間內,舉薦了四千餘人為官。

    奪門之變其他主謀也賺的盆滿缽滿;給於謙致命一擊的徐有貞成為內閣首輔。張軏進封太平侯,食祿二千石,賜丹書鐵券。許彬升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入文淵閣,與徐有貞共掌國事。楊善封興濟伯,賜世券,掌左軍都督府事,兼任禮部尚書。

    奪門之變後權力鬥爭

    奪門之變後,朱祁鎮的從龍之臣很快將權力真空分割完畢。接下來,他們要做的就是從曾經的盟友嘴裡搶食兒,因此迅速翻臉無情。

    【張軏和楊善在奪門之變後一年去世,避開了殘酷的權力鬥爭。張軏太平侯爵位由其子張瑾繼承,但明成化年間革除】

    徐有貞首當其衝,石亨、曹吉祥兩人聯手彈劾他,最終,徐有貞做了三年內閣首輔後,被判處了斬首棄市。但朱祁鎮法外開恩,判處了他流放雲南。

    接下來就是徐有貞的支持者許彬,徐有貞罷相僅僅兩個月後,許彬就遭到了石亨和曹吉祥等人排擠,貶南京禮部侍郎,還沒到任的時候再次被貶陝西參政。結果將近七十歲的許彬不堪舟車勞頓,且知道這是要累死自己,所以主動辭官,最終退出官場後得以保全。

    現在,由於石亨、曹吉祥胡作非為,功勳武將、宦官集團如日中天、驕橫跋扈,而文官士大夫集團已經退到了邊緣。

    此時,朱祁鎮已經坐穩皇位,而且也提拔了很多新人。於是,尾大不掉,甚至已經威脅皇權的石亨、曹吉祥成為了朱祁鎮的打擊目標,新的政治風暴降臨。

    公元1460年,朱祁鎮再也不能忍受石亨培植黨羽,干預皇權,於是派遣錦衣衛將將石亨下獄,以謀反處斬,家產充公,子侄也遭到連坐。

    接下來就是曹吉祥。

    曹吉祥也清楚自己的胡作非為遲早會遭到朱祁鎮的打擊,在石亨被殺後,曹吉祥也害怕了,決定謀反。

    一個太監,決定謀反當皇帝,事先還找人算了算卦,真是可笑至極,結果自然是以失敗告終。最終,曹吉祥被捕,朱祁鎮下令將太監曹吉祥凌遲處死,據說剮了三千多刀。

    此事之後,朱祁鎮再次平衡朝政,徹底掌控皇權。

    縱觀奪門之變的從龍之臣,基本上都沒有得到好的結果,其根本原因有兩點;

    第一、是大變革時代權力分配混亂,導致原本的權力平衡打破,而當時局穩定後,帝王為了平衡權力,一定會打擊在混亂中爭奪權力過多的人和利益集團,以圖讓皇權穩固。

    第二、在奪門之變中,很多從龍之臣都是奸佞、宵小之輩。這些人善於鑽營、結黨營私、欺男霸女胡作非為,不懂的急流勇退,這也造成了他們的悲慘直接原因。

  • 8 # 哈士不是奇

    說起明朝,就不得不提到明英宗;而提到明英宗,則不得不提到那個明朝之恥的事件,“土木堡之變”;而提到“土木堡之變”,就不得不提到于謙。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就是于謙內心的真實寫照。因此,于謙歷來被世人所稱頌。可就是于謙這麼個忠臣,卻被奸臣所害死了。

    而那些陷害於謙的奸臣,其所求的也只是自己的榮華富貴。好在,這些陷害於謙的奸臣最後也沒落得什麼好下場,所謂的“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就是如此吧。

    奸臣發動奪門之變,陷害忠良,只為自己的榮華富貴

    奪門之變,講述的是太上皇明英宗,趁當朝皇帝明英宗病重之時,夥同幾個投機大臣,發動復位的故事。

    此時的明朝之所以會出現兩位皇帝共存的尷尬局面,皆是因為之前的“土木堡之變”。“土木堡之變”中,明軍戰敗,明英宗被瓦剌俘虜。于謙等人為防止瓦剌人用明英宗做要挾,堅持要立當時還是郕王的明代宗為皇帝。

    明代宗即位以後,重用於謙等人,擊潰了瓦剌人的再一次攻擊,最終瓦剌人求和,放回了明英宗。

    於是,就出現了這樣尷尬的局面。而明代宗對明英宗的迴歸也很是不喜,於是便將明英宗尊為太上皇,將其囚禁。

    不過,也許是明代宗時運不濟,先是他的兒子夭折,緊接著自己也身患重病,這樣的情況令當時的朝臣十分擔心。

    最近在看《清平樂》的人肯定都對此事比較熟悉。宋仁宗唯一的兒子夭折,朝臣們想到的不是勸皇帝節哀,而是要求皇帝收宗室子入宮。

    明朝當時的情況也是如此。眼前的皇帝眼看就要去世,太子未立,此時,如果能夠成功擁立某一位為皇帝,那麼待新皇登基,自己就是不世之功。

    事實也的確如此,當時的朝臣們有兩撥人就對此事極為熱衷:

    第一撥人就是朝廷上的文臣,王文等人勸諫明代宗立襄王朱瞻墡的長子為皇儲。如此一來,等到朱瞻墡的長子即位,王文等人就是首功。

    第二撥人自然就是最後的成功者,以石亨為首的武將。他們欲立太上皇明英宗復位,這樣他們就是首功。

    最後的結果想必大家也已經清楚,石亨、張軏、徐有貞和曹吉祥等人因擁立有功,都被明英宗大為重用。與此同時,他們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還誣陷於謙謀反,害得於謙無辜被殺,真乃奸臣也。

    然而,投機者之所以為投機者,就是因為他們心術不正,有野心,這些人在獲取了巨大的權勢之後,逐漸迷失了自我,最後不得善終,也是可以預料的。

    奪門之變的功臣,大多不得善終

    奪門之變中的功臣,以石亨、張軏、徐有貞和曹吉祥為最。石亨、張軏兩人負責兵變,宦官曹吉祥負責求得孫太后同意,而徐有貞則負責出謀劃策。其中除了張軏最終善終外,其他三人皆不得善終。

    而這三人不得善終的原因,或因為內訌,或因為謀反。

    一、徐有貞因為和石亨、曹吉祥不和,最後明英宗疏遠,最後幽憤而死

    奪門之變以後,徐有貞被明英宗極為看重,甚至不殺于謙師出無名的建議就是徐有貞提出的。因此,備受明英宗信賴的徐有貞就開始排擠起石亨和曹吉祥起來,畢竟,誰也不想自己的恩寵被別人奪去,於是就經常在明英宗面前說另外兩個人的壞話。

    然而,徐有貞一人如何能夠鬥得過石亨和曹吉祥兩人,更何況曹吉祥還是宦官,於是,在曹吉祥和石亨的一番操作之下,明英宗以為徐有貞對自己不敬,便將其貶為庶人。

    雖然後來因石亨等人謀反,徐有貞罪名被洗清,但是終因其陷害於謙,為世人所不齒,沒有再得到重用,最後抑鬱而終。

    二、石亨、曹吉祥兩人囂張跋扈,密謀造反,最後被殺

    相比於這兩位,徐有貞算好的了,因為這兩位在得到了莫大的恩寵以後,居然起了謀逆的心思。

    石亨得到明英宗寵幸以後,開始收受賄賂,排除異己,將朝中的大多數官員都替換成了自己的人。就連後來的明英宗都受不了了,詢問李賢:“閣臣如有事,須燕見,石亨為武將,何以頻頻入見。”

    石亨不僅自己驕橫,就連侄子石彪也是如此。如果只看他們的宅子,不知情的人必定以為這是王府,足可見他們當時的權勢有多大。

    一個臣子權勢大到這樣的地步,大多數後悔萌生造反的心思,不過,明朝可是有錦衣衛的朝代,石亨的謀反計劃還沒有產生就已經結束,石亨最後也病死獄中。

    相比於石亨,曹吉祥更為誇張,因為他是真的造反了,甚至還問身邊的人,古代有宦官做皇帝的嗎?這些都足以說明他的野心。

    不過,和大多數人造反一樣,因為造反的後果太過嚴重,曹吉祥身邊的人承受不了這樣的後果,於是選擇了高密。

    而曹吉祥最後也因為機會洩露投井自盡。

    這就是曹石之變。

    結束語

    徐有貞、石亨、曹吉祥三人,本身就是野心勃勃的投機分子,他們先是發生內訌,後來又囂張跋扈,引得明英宗的不滿,然後鋌而走險造反,最後兵敗自殺。

    可以這麼說,奸臣的品性就註定了他能驕橫一時,卻無法最後善終。

  • 9 # 歷史時燒錄

    據記載,于謙被“立案”後,錦衣衛上他府中搜查時,無不為之落淚,因為于謙家裡實在是太寒酸了。于謙被行刑時,晴朗的天空頓時烏雲密佈,在場的百姓紛紛痛哭流涕。就連舉刀的劊子手都覺得有愧於于謙,最後也自殺,和于謙一起死了。

    所以說,于謙被殺引起了天怒人憤,監斬和審判於青天的人也沒有好下場。

    世人對於于謙的死,最多的議論就是“死得太冤”!是明英宗以公報私仇殺害忠臣。

    明英宗朱祁鎮殺于謙的目的。

    朱祁鎮被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透過“南宮政變”扶上位後,由於這些人都是支援自己的“功臣”,也就是說是他們為自己奪來的皇位。但是這些人越來越得勢,這就令明英宗對他們十分忌憚。如果不除掉他們,心裡一直都不會舒坦。

    於是,明英宗決定聽從他們的建議,任憑他們去誣陷殘害於謙,等殺了于謙之後,再以平民憤的理由除掉石亨、徐有貞和曹吉祥等這些奸臣。

    果然,這幾個人把朱祁鎮扶上皇位後,由於他們不光彩的腐敗行為,對正直不阿的于謙非常害怕。于謙一日不倒,他們就一日不得安寧。因此,他們不斷地在朱祁鎮面前說于謙的不是,上奏明英宗一定要把于謙處斬。而明英宗對於他們的想法也是心知肚明。所以沒有揭穿他們,反而順著他們的意,殺掉于謙。這是明英宗之“忍痛割愛”。

    於是,明英宗順著他們的意,甚至故意驕縱他們 ,讓他們幹出殘害忠良的行為。但是明英宗等到自己政權穩固以後,再反過來責備于謙是在他們的讒陷下才被殺掉的,從而藉此殺掉石亨、徐有貞以及曹吉祥等人。這樣做又能得到朝中其他同情于謙的大臣的積極支援。

    殺了于謙後,明英宗又感覺十分後悔和痛心。于謙一生對大明的功績似乎歷歷在明英宗的眼前:

    于謙有一顆赤膽為國的忠心,是輔佐了明朝三代皇帝的老臣。當年父皇在時,朱高煦多次謀反,是于謙和其他將士一起平定了叛軍。朱高煦對父皇不滿 ,然後是于謙歷數他的罪行,把朱高煦罵得抬不起頭來,才最終承認錯誤。

    于謙一身清廉為官,時刻為大明百姓著想,被人民稱為“於青天”,不像宦官王振那樣貪汙受賄,不顧百姓死活。當初瓦剌軍南侵時,自己沒有聽取于謙的建議,而是聽信王振的餿主意北上親征,結果發生“土木堡之變”,使得自己被瓦剌人活捉,成為敵軍的俘虜,這是終身之恥,也是大明之恥!

    自己被瓦剌軟禁其間,是于謙挺身而出,跟軟弱派做鬥爭,反對南遷,避免了像北宋那樣“靖康之恥”的發生,而且親自督戰抗擊瓦剌軍,保衛了北京城,更是保衛了大明朝。

    還有,“南宮政變”時,身為兵部侍郎,掌握著幾十萬精兵兵權的于謙,沒有出兵制止,使我朱祁鎮沒有受到傷害。不然的話,如果於謙出兵制止,自己這個二次皇帝肯定是當不成。由此可見,于謙對大明的忠心。

    明英宗朱祁鎮想到這些于謙對大明的功績,越想越覺得自己是不是太沒有義氣了。不過,殺了石亨、徐有貞、曹吉祥和審判監斬于謙的官員,也算是給於謙報了仇吧。同時也以于謙的代價,剷除了那些奸臣。

    明英宗心想,後悔也沒有用了,只好任憑後人去評議吧。

  • 10 # juexing

    于謙是中華民族的大功臣,如果沒有于謙的話,華夏民族又要經歷,南北宋那樣悲慘的事情。歷史將會又一次重演。華夏文明不只會走向何處?

  • 11 # 咕嘟趣話

    沒有于謙,大明早就亡國了,北方大地將再一次陷入戰爭的泥潭中。所以說,像于謙這樣一位救國於危難之中的大功臣,他的死怎麼可能悄無聲息,怎麼可能不連帶旁支哪?

    于謙的死被史書記載為:“天下冤之”,而在收到群臣對於謙的彈劾奏章時,英宗說了四個字:“謙實有功”,也就是說不管是在皇帝的眼中還是在天下人的眼中,都認為于謙是功臣,並無半點過錯,而對他的審判完全是“莫須有”。

    所以在於謙死後分別出現瞭如下幾件事情:

    1.人神共憤

    據記載,在於謙被行刑的當天,原本陽光明媚的北京城突然變得陰雲密佈,雖然沒有下雨但整個天空異常的壓抑;北京城的百姓們都自發地為于謙送行,一時間哭泣聲和哀嘆聲不絕於耳;就連曹吉祥的部下都深感於謙的冤情,在法場灑酒、慟哭為于謙踐行,即便是被曹吉祥鞭打處罰,第二日依然如此。

    古人對於天氣的變化比較敏感,尤其是在出兵、行刑等事情上特別在意天氣的變化,而於謙行刑當日所發生的天氣變化,以及京城百姓們的所做所謂,我想那些誣陷於謙的人從此之後肯定會提心吊膽,久而久就會坐下病的。

    2.太后哀悼,英宗後悔

    當初全力支援于謙守衛京師、冊立郕王的人就是皇太后,可以說沒有太后這個強大後盾的支援,于謙也很難成功。而皇太后對於謙也是相當的信任,可以說京師保衛戰的成功,得益於皇太后和于謙一內一外的末期配合,所以在於謙死後,皇太后悲傷哀悼了好長時間,對英宗也是閉門不見。

    而明英宗本來就不算是一個昏君,他深知于謙是個忠臣,所以在處決于謙之後,英宗就有點後悔了,而且英宗也感受到了處決于謙讓朝廷背上了何等的罵名,但是皇帝不能說自己錯了,錯的都是那些彈劾于謙的人和那些諂諛之臣,英宗對他們開始產生了厭惡,所以陷害於謙的那些人自然也就沒有好下場了。

    3.奸臣賊子事情敗露

    處決于謙後,參與奪門之變的官員自然得到了好處,而接替于謙出任兵部尚書的陳汝言,在一年後被爆貪贓鉅款,以至於英宗在朝堂上不禁感慨:“于謙在景泰朝受重用,死時沒有多餘的錢財,陳汝言為什麼會有這樣多?”而後相繼將徐有貞、石亨、曹吉祥問罪查辦,于謙事件得以真相大白。

    4.後人緬懷,壞人不得好死

    于謙事件真相大白後,作為當事人的英宗自然不能認錯,不然他這個皇位可就坐著不舒服了,所以為于謙平冤昭雪的功勞,就都交給他的兒子和孫子了,而對於那些陷害忠良的罪人自然會在史書中對其進行一番痛貶。而在民間,老百姓們為了緬懷紀念於少保,對那些陷害他並處決他的人,肯定會進行妖魔化演繹,所以監斬張軏七竅流血而死,審叛官許彬半夜而亡等事,在正史中並無記載,這應該是後人為了緬懷于謙所杜撰的。

    當年,韃靼人俘虜英宗要挾開關入京,如果不是于謙帶領京師臣民防守作戰,以當時大明京師所剩的兵力,怕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被韃靼的鐵騎攻陷,如果京師失守則後果可想而知,所以說于謙是民族英雄、大明的救星一點都不為過。

    但是于謙也有個缺點,而這個缺點就是導致他被冤枉致死的直接原因,就是為人太過於剛強正直,不管是敵是友只要看對方做的不好,就上書彈劾,導致朝廷中憎恨于謙的人比比皆是,以至於到後期有點牆倒眾人推的意思了。常言說得好,水至清則無魚,不管是古今中外,做人還是要懂得善變,圓滑一點不但可以保全自己而且還能救更多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羅志祥再發道歉,你們能接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