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龍女5505

    歷史上真正的楊家將,忠於北宋君王、抗擊遼國、血染沙場盡忠報國,驍勇善戰力戰強敵,忠貞剛烈、堅強不屈、碧血忠心的北宋棟樑之材,國之猛將忠臣。

  • 2 # 曉曉曉

    宋朝楊業本名叫楊重貴,其父楊信是麟州的土豪,趁五代混亂的時候,佔據麟州,自稱刺史,由於時局的動盪,先後歸附過後漢、後周。大約是在楊信歸附後漢的時候,為了結交當時任河東節度使的劉崇,派少年的楊重貴到太原。後楊信投靠了後周,楊重貴留在了太原。楊信死,以其子楊崇勳(楊業的弟弟)繼任刺史,又以麟州歸附了北漢劉崇。其後楊崇勳又歸附了後周。雖然有這樣的反覆,但是由於處於五代那個混亂特殊的年代,楊重貴在太原的生活並沒有受到什麼影響。年少英武的楊重貴很受劉崇的看重,他以楊重貴為養孫,改名為劉繼業。劉繼業先擔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著稱,以功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由於劉繼業戰功卓著,所向無敵,國人號稱無敵。然而劉繼業在北漢三十多年的戰績卻湮沒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宋史》和《遼史》均缺乏這方面的記載,《宋史》中提到幾次與劉繼業的交鋒,全是以劉繼業的失敗而告終。劉繼業與宋將党進戰於太原城下,被党進以少擊眾,大敗,劉繼業先躲在壕溝裡,然後靠城上垂下的繩索,才得以逃生。以這樣狼狽的戰績,不知道為何成為無敵?而在《續資治通鑑》中,僅僅提到劉繼業在太原城頭苦戰防守,甚至北漢主劉繼元投降以後,還在堅持戰鬥,知道宋太宗派劉繼元親自招降,劉繼業才大哭解甲歸降。其中描述這段歷史的文字不過幾十字,非常簡略。同時期的《九國志》曾經記載過劉繼業的功績,但是遺憾的是其中關於這段歷史的記載沒有流傳到今天。《遼史》中有遼將耶律斜軫責問楊業說:汝與我國角勝三十餘年,今日何面目相見。可見劉繼業在北漢時期主要的對手是遼國。雖然北漢一直臣事遼國,但是處於強勢的遼國經常侵掠北漢的邊境,劉繼業為北漢守邊,估計經常與來犯的遼軍交鋒,雖然規模不大,但三十餘年未處下風,這樣的經歷讓劉繼業積累了邊防的豐富經驗。北漢滅亡以後,劉繼業歸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劉繼業威名,授予他左領軍大將軍,鄭州防禦使。劉繼業歸宋以後,複本姓楊,單名業。宋太宗以楊業對防禦遼國有豐富經驗,派他到代州為三交駐泊兵馬部署,為潘美節制。遼國大軍從雁門大舉進攻,楊業從小路率領數百騎兵繞到遼軍背後,與潘美的部隊前後夾擊遼軍,殺死遼國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咄李,生擒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繳獲很多兵甲戰馬。楊業因功升雲州觀察使。以後遼國望見楊業的旌旗,就不戰而走。守邊的主將忌楊業威名,屢次向宋太宗上書,誹謗楊業。宋太宗封其奏交給楊業,以表示對楊業的信任。而實際上書誹謗楊業的人,很可能就是潘美。潘美對楊業早就心存嫉妒,這樣的心理,在某個特別的時刻就會表現出來。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軍征討遼國,其中潘美為西路軍主將,楊業為副將。起初各路進展順利,楊業一路奪取了遼國的寰、朔、雲、應四州,但主力軍中路曹彬失利。宋太宗命令各路人馬班師,後又命潘美等率領大軍將收復四州的民眾遷移到內地。當時,遼國十餘萬大軍已經反擊,攻破了寰州。遼軍兵力佔有很大的優勢,楊業等人的任務只是遷移民眾,不需要與敵人決戰。他向潘美進言,上萬全之計。《遼史》中對楊業的死大書特書,可見他們對楊業的忌憚。而宋朝方面所記載奪取山西四州的功績,全算在潘美頭上。而在《遼史》中卻記載楊業奪取了這些城池,遼國與楊業交鋒,確實知道他的戰績。可見楊業的善戰和功績。而宋朝的史官卻根據奏疏記載記功,埋沒了楊業。楊家將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楊業的兒子楊延昭。楊延昭本名楊延朗,為了避諱,而改名楊延昭。幼年的楊延昭沉默寡言,但是總是喜歡玩行軍作戰的遊戲,楊業看了以後說:“此兒類我。”以後出征,必然帶楊延昭同行。楊延昭就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薰陶,成年以後,也成為一個職業軍人。

  • 3 # 古往今來的小夥子

    一、楊業之死

    戲曲中楊業為潘美所害。實則,正史中楊業和潘美關係不錯,一起合作抵抗遼軍。真正害死楊老令公的人是王侁。王侁是個小人,嫉妒楊業的威名功績,所以在攻打遼軍時擅自撤軍,造成老令公孤軍被俘,最後絕食三天而死。不過由於王侁官職太小,不足以突出楊家,所以在楊家將的傳說中潘美很倒黴地攤上了這件事。

    二、楊延昭之死

    歷史上的楊延昭是正常死亡。楊業只有六個兒子。重振楊家名聲的是楊延昭,也就是演義中的楊六郎。其他幾個兒子都是小官,歷史上默默無名。而最重要的是楊六郎並不是楊六郎,而是楊家長子。而且從正史上看,楊延昭長年鎮守邊關,沒有在京城任過職或者生活過,所以戲曲中柴郡主的故事也是虛構的。

    楊延昭真正的戰功,就是遂城保衛戰。遂城是個平原上的孤城,被遼軍圍困後,楊延昭借北風半夜用井水澆牆,次日整個城牆變成了冰牆,最終守住了孤城,打敗了遼軍。

    三、楊文廣之死

    歷史上的楊文廣是病死的。楊家將的第三代,並不是楊宗保,而是楊文廣。不過此人的履歷基本上是平平淡淡,沒有什麼閃光點。再往後,楊家就沒有什麼名人了。所以楊家將的威名實際上只維持了三代而已。等到北宋滅亡的時候,楊家將已經實力不在了。

    擴充套件資料:

    楊業,楊延昭,楊文廣,這三個人是歷史中楊家將的主要人物。楊家將三代血戰報國的事蹟,為後人所傳揚。尤其是楊業和楊延昭,在北宋時期,已經天下聞名。歐陽修在《供備庫副使楊君墓誌銘》中寫:“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裡兒野豎,皆能道之”。這裡的父子就是指楊業和楊延昭,這位供備庫副使楊君,叫楊琪,其祖父是楊崇勳,楊業是其伯祖。宋朝積弱,最後亡於外敵,所以遺民們更加追思那些血戰保國的將領。

    於是楊家將的故事得以廣泛流傳,在流傳過程中,民間加入了許多神奇的人物和故事。在南宋遺民所著的《燼餘錄》中,將楊嗣的功績安到楊延嗣身上,將楊文廣的事蹟,創造出了一個楊宗保。還杜撰了楊家將父子救援宋太宗的情節。而在元朝的雜劇中,有關楊家將的劇目更是很多,比如《昊天塔孟良盜骨》等。

  • 4 # 宙耀七星

    楊家將的第一代主心骨楊業楊老令公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他是五代十國之一的北漢的將領,後來歸降北宋,官拜鄭州刺史,授右領軍衛大將軍銜。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楊業在雁門關之戰中大破遼軍,威震四海。雍熙三年,宋太宗決定北伐收復燕雲十六州,以潘美(演義中潘仁美原型)為西路軍主帥,楊業為副帥攻遼。各路大軍攻下雲、應、寰、朔四州後,東路軍曹彬的部隊在岐溝關之戰中慘敗,各路軍馬被迫撤回,朝廷下詔把四州百姓遷徙到內地,潘美楊業負責帶兵保護百姓。此時遼將耶律漢寧再次攻陷寰州,楊業認為遼軍氣勢正盛,不應與其正面交鋒,只要派一部分人在石碣谷具險斷後,保證百姓順利撤離就行。護軍王侁不同意,認為宋軍兵力不在遼軍之下,應該正面殺敵立功報效國家。潘美採納了王侁的建議,在陳家谷口佈陣迎戰遼軍。此戰遼軍投入大量騎兵,在平原作戰步兵就是騎兵的活靶子,宋軍大敗,楊業的二兒子楊延玉戰死,楊業也中箭落馬被俘,後絕食而死。採納王侁意見的潘美就被演義寫成大奸臣楊家將的死對頭,其實潘美除了這次對楊業的死要付點責任外也算北宋開國的名將。

    說了楊老令公的事蹟也來說說他的家人,他的夫人折氏被演義寫成一位不讓鬚眉的巾幗英雄佘太君。楊業有七個兒子,分別是楊延朗、楊延玉、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瑰、楊延貴、楊延彬。除了老二楊延玉戰死外其餘六子皆善終。其中楊延朗就是演義中六郎楊延昭的原型,他接過父親衣缽多次抵禦住遼軍南下侵宋,死後得到陪葬宋英宗鞏陵的榮譽。演義中楊家將的第三代楊宗保楊宗英楊宗元等都是演義杜撰的人物,演義中的楊家第四代楊文廣其實是現實中楊延朗的兒子,楊文廣長大以後宋遼早簽訂了檀淵之盟休戰了,他作為主帥只打了一些平定農民起義的戰爭,作為副將在韓琦帶領下擊退了西夏的入侵。至於楊門女將就全是演義杜撰了,佘太君因楊家功大宋太宗御賜上打昏君,下打讒臣的龍頭拐,現實中皇帝是不會讓這樣凌駕於皇權之上的東西存在的。

  • 5 # 天晴愛睡覺

    歷史上沒有楊家將。

    楊業,原名重貴,被北漢世祖劉崇賜姓劉,名繼業 ,戲劇中常稱楊繼業,麟州新秦(今陝西省神木縣)人 北宋名將,後漢麟州刺史楊弘信之子。

    倜儻任俠,善於騎射,喜好打獵。忠烈武勇,甚有智謀。北漢建立後,追隨北漢世祖劉崇,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名遠近。屢立戰功,遷升建雄軍節度使,號為“無敵”。 宋太宗滅亡北漢後,歸順宋朝,拜鄭州刺史,授右領軍衛大將軍。累遷雲州觀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在雁門關之戰中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年),隨軍北伐,為監軍王侁威逼,毅然帶兵出征,在陳家谷口力戰而死。 追贈太尉、中書令、大同軍節度使。

  • 6 # 付凱91458867

    五代十國時,政權更迭頻繁。公元979年,宋太宗親征北漢,北漢滅亡。北漢將領楊業也隨北漢降宋。楊業本名叫楊崇貴,他年少時很受劉崇的看重,劉崇以其為養孫,改名為劉繼業。劉繼業先擔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著稱,以功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由於劉繼業戰功卓著,所向無敵,國人號稱無敵。然而劉繼業在北漢30多年的戰績卻湮沒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宋史》和《遼史》均缺乏這方面的記載,《宋史》中提到宋軍幾次與劉繼業的交鋒,全是以劉繼業的失敗而告終。在《續資治通鑑》中,僅僅提到劉繼業在太原城頭苦戰防守,甚至北漢主劉繼元投降以後,還在堅持戰鬥,直到宋太宗派劉繼元親自招降,劉繼業才大哭解甲歸降。同時期的《九國志》曾經記載過劉繼業的功績,但是遺憾的是其中關於這段歷史的記載沒有流傳到今天。《遼史》中有遼將耶律斜軫責問楊業說:汝與我國角勝三十餘年,今日何面目相見。可見劉繼業在北漢時期主要的對手是遼國。雖然北漢一直臣事遼國,但是處於強勢的遼國經常侵掠北漢的邊境,劉繼業為北漢守邊,估計經常與來犯的遼軍交鋒,雖然規模不大,但三十餘年未處下風,這樣的經歷讓劉繼業積累了邊防的豐富經驗。

      宋太宗素知劉繼業威名,授予他左領軍大將軍、鄭州防禦使。劉繼業歸宋以後,複本姓楊,單名業。後來,楊業因功升雲州觀察使。以後遼國望見楊業的旌旗,就不戰而走。守邊的主將忌楊業威名,屢次向宋太宗上書,誹謗楊業。宋太宗封其奏交給楊業,以表示對楊業的信任。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軍征討遼國,其中潘美為西路軍主將,楊業為副將。起初各路進展順利,楊業一路奪取了遼國的寰、朔、雲、應四州,但主力軍中路曹彬失利。宋太宗命令各路人馬班師,後又命潘美等率領大軍將收復四州的民眾遷移到內地。此時,遼蕭太后又領兵十萬奪回寰州。楊業愛民,認為當務之急在於護送四州人民遷移。現遼已大兵壓境,應避免與之正面衝突。監軍王詵不懂軍事,反而斥責楊業貪生怕死。

      最後楊業力爭不果,只能冒險出擊,他和潘美做了約定,在陳家谷口埋伏人馬,萬一兵敗也好救援。楊業出兵後不敢輕戰,久未回還。潘美與王詵以為遼軍敗退,欲搶功勞,竟率軍離開谷口,來會楊業。此時楊業已敗退,潘美見勢不妙,棄陳家谷口逃走。楊業且戰且退,至谷口已傍晚。本以為伏兵四起,定殺遼軍個措手不及,不料竟空無一人。楊業無奈,只得率眾守住谷口死戰。此時,楊業之子楊延玉也已戰死。部下也僅剩百餘人。楊業知必死,叫部下散了,自己死守。楊業素與士卒同甘苦,無人願退縮。最後全部壯烈殉國,無一生還。楊業身受重傷,仍殺敵數十,最後因馬受傷被俘。楊業寧死不屈,後絕食而死。而非戲劇小說中的撞死在李陵碑前。

      楊業死後,朝野義憤。宋太宗削去潘美三個虛銜。王詵被開除軍籍。楊業有七個兒子,但並非個個都驍勇善戰。除楊延玉戰死外,楊延昭(即楊六郎)曾長期在今河北地區與遼作戰。他所駐守的保州(今河北保定)高陽關離三關口很近。楊六郎之子楊文廣,曾抗擊西夏,後來也在今河北地區抗遼。宋史有楊業、楊延昭傳。至於楊門女將,不見史料有載。是否真有其人,就不得而知了。

      “楊家將”故事發生在北宋初年,在北宋中葉就已迅速流傳於天下。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在《供備庫副使楊君墓誌銘》中寫道:“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裡兒野豎,皆能道之。”這裡的父子就是指楊業和楊延昭,這位供備庫副使楊君,叫楊琪,其祖父是楊崇勳,楊業是其伯祖。另一位名列唐宋八大家的著名人物蘇轍也寫過一首《過楊無敵廟》,蘇轍也是北宋人,離楊業去世的年代並不算太遠,他的詩從另一個側面證實了楊家將故事在宋代的影響力。

  • 7 # 誰是姚明改革的絆腳石

    正史中的楊家事蹟散見於《宋史》《遼史》《續資治通鑑長編》(下簡稱《長編》)《東都事略》《宋會要輯稿》等。

    首先,楊業(即民間傳說的大刀令公楊繼業)是一個很有大局觀的人。在他仕北漢時期,看到宋太祖所向披靡連下湖南、荊南、後蜀,就向北漢主建議投降北宋。但是,應當指出,這並不是楊業軟弱無能的表現,也不是說楊業就是一個投降主義者。何以見得?

    《長編》卷10 開寶二年六月條:

    時契丹遣其將南大王來援,屯於太原城下,劉繼業*言於北漢主曰:「契丹貪利棄信,他日必破吾國。今救兵驕而無備,願襲取之,獲馬數萬,因籍河東之地以歸中國,使晉人免於塗炭,陛下長享貴寵,不亦可乎?」北漢主不從。南大王數日北還,贈遺甚厚。(*注:劉繼業即楊業,在北漢時期他被賜姓劉。)

    由此可見,楊業主張降宋並非個人利益,而是為了實現統一,抵禦契丹侵略。

    其次,楊業本人是一位真正的民族英雄。且不說楊業最後在遼軍重重包圍中絕世三日而死,即便是在北漢時期,他的抗遼業績也是相當卓著的。楊業歸宋後直到戰死,不過八年時間,而耶律斜軫曾“指責”楊業與遼“角勝三十餘年”,可見,在北漢的二十餘年中,楊業與遼國征戰無數,是不共戴天的。

    “楊繼業到底有幾個兒子?”

    按正史記載來看,楊業有七子。

    《宋史》卷272《楊業傳》:

    馬重傷不能進,遂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沒焉。

    ……

    業既沒,朝廷錄其子供奉官延朗為崇儀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訓併為供奉官,延瑰、延貴、延彬併為殿直。

    “兒子的下場是什麼?”

    延玉:隨父戰死。

    延浦、延訓、延瑰、延貴、延彬:其事蹟史無明載。蒙父蔭,蔭補為武官下級官階(北宋武官共五十三階,殿直約為第四十九階)。

    延昭:在其父戰死後,被父親經常稱讚“此兒類我”的楊延昭迅速成長為優秀的將領,常年抵禦遼國入侵,並在澶淵之戰中有十分出色的表現。因不習吏事,任用宵小處理軍中文事,受到真宗告誡。大中祥符七年,卒,年五十七。有三子:長子傳永,次子德政,三子文廣。文廣後也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將領,受范仲淹的賞識,常年征戰於邊疆,七十五歲時病死,死前曾上平遼策。

    “楊延昭排行第幾?”

    按照宋史大家鄧廣銘先生推測,延玉應為楊業長子,隨父戰死。次子延浦、三子延訓,六子延昭(初名延朗),其餘三子延瑰、延貴、延彬。

    延昭有三子:傳永,德政,文廣,按白壽彝先生考證,傳永為長子,德政為次子,文廣為三子。

  • 8 # 小橋流水嘩啦啊

    評書裡的楊家將,大多是杜撰出來的,歷史上的楊家將,

    第一代楊業,本名楊重貴,北漢名將,號稱無敵,北漢亡後歸宋,因他對遼作戰經驗豐富,為宋太宗倚重,跟潘美伐遼(就是那個潘仁美,但他不是大奸臣,大奸臣是王冼),為監軍王冼陷害,戰死沙場。

    第二代楊延昭,本名楊延朗,為楊業長子,遼人認為北斗七星,第六顆星專可遼國,遼人很害怕楊延昭,稱之為楊六郎,一生為大宋鎮守邊關,深受當地百姓愛戴。

    第三代楊文廣,楊延昭之子,重低階軍官起步,被范仲淹所青睞,後推薦給朝廷,隨狄青徵西有功,累遷至興州防禦使,秦鳳路副總管。參與對西夏作戰,頗有戰功,死於任所,其影響力不及前兩代

  • 9 # 神機叨叨

    五代十國終結於北宋,最後一個被宋滅亡的割據政權是北漢,而打敗北漢是一個非常非常艱難的任務,可以說歷經了中原王朝三代君主之力,從後周的柴榮開始,到代周而立國的宋太祖趙匡胤,再到宋太宗趙光義,最終才把北漢給收拾了。在這個過程中,北漢有一個將領的名字常常會出現在宋軍將領的眼前,令當時眾多的北宋名將頭疼不已,包括當時北宋聲望第一的名將曹彬,和戰功第一的潘美。

    這個人名叫劉繼業,史上稱之為“北漢第一勇將”,北漢人叫他“無敵將軍”。這位無敵將軍數次對上北宋大軍,幾無敗績。直到北漢最後一位國主劉繼元降宋時,才跟隨君主一起投降。

    投降後的劉繼業也恢復了本來的姓氏,將名字改為楊業,要說歷史上的楊家將,主要就要從楊業說起。

    簡單的回顧一下楊業的發家史,楊業祖居麟州,後來定居太原,他父親是麟州土豪,在五代戰亂中拉起一支隊伍,就地佔了麟州,給自己封了個刺史官,但想成為真正的正規軍,還得找棵大樹,就找到後漢大將劉崇那裡,這時候的楊業就開始跟著劉崇打江山,由於忠誠而且勇猛,被劉崇收為養子,名字也改作劉繼業,從此成為劉氏北漢的重要支柱。

    從軍事才能上說,楊業的能力之強,北漢舉國無雙,他的無敵將軍的威名是在與契丹人長年的對抗中得來的,上文也說過了,和宋軍名將打,也令對手苦不堪言。在降宋以後,熟知楊業能力的宋太宗把他派到了抗擊契丹的最前線,出任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駐守雁門關。雁門關這個地方大家應該都聽說過,在山西代縣,地勢險峻,自古以來都是中原地區自外長城以後最關鍵也是最後的一道屏障,中原王朝一道極其重要的門戶。

    在雁門關,楊業和他的上級主將潘美協同作戰,擊潰了遼國十萬大軍,斬殺當時遼國的領軍元帥,令遼國舉國震驚,楊業的英名威震漠北,只要打著“楊無敵”的旗號,就能讓契丹人望風而逃。

    但最終在北征遼國的戰役中,作為西路軍的潘美楊業,在東路主力潰敗的情況下,加上西路軍領導層內部的意見分歧,楊業被迫出兵,致使楊業重傷被俘,二子楊延玉戰死沙場,楊業被俘後絕食三天自盡,以身殉國。

    戰後宋太宗心痛不已,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主帥曹彬,潘美和監軍王侁都受到了處罰,一代名將潘美更是因為此戰的失誤而心存愧疚,不久就鬱郁而亡,幾代之後更被後世傳文學作品傳做了陷害楊家的一代奸臣“潘仁美”,實在有點冤。

    那麼回到題主的題目的關鍵詞-“楊家將”,這個概念最早是出現在明代一本作者不詳的演義小說《楊家府演義》,真實的楊門一家,能打仗的主要是楊業,長子楊延郎(後來改名叫延昭),次子楊延玉。次子延玉隨楊業一同戰死,長子延昭繼承父業,鎮守邊關抗擊遼國。文學作品中的楊家三代四代名將以及楊門女將這些大多是懷著美好理想和願望虛構而成。

    其實我們在還原這些歷史真實的時候,往往會發現,人們在對歷史人物讚頌和褒獎的時候,對其所展現的精神內涵的宣揚要遠大於其武略功勳,比如關羽,比如岳飛,比如鄭成功,不勝列舉。

    楊家將之所以會成為小說演義中的傳奇故事,我們可以從楊業的身上找到人們精神訴求的來源。縱觀楊業一生,忠誠是他超過勇武的最大標籤,抗擊異族被俘不屈,最後絕食自盡又符合了人民大眾的民族感情,作為“無敵將軍”,戰功卓著又視榮譽為生命,這不正是人民大眾心目中英雄的形象嗎?

    “楊家將”所代表的民族精神內涵,才是我們最應該珍惜的。

  • 10 # 浩瀚史海

    楊家將在歷史上是存在的,只不過與小說中描述的有出入而已,小說《楊家將演義》中描寫楊業有七個兒子,號為七郎八虎,其中有一部分是在民間流傳過程中虛構出來的,以便於讓楊家將的故事更加豐滿,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主要說的是楊業、楊延昭、楊文廣三人,下面詳細為大家介紹:

    楊家將第一代楊業

    楊家將最早的統帥是楊業,又名繼業,原是北漢的大將,北漢被宋朝平定以後,他就做了北宋的將軍。因為他能征慣戰,驍勇無比,所以人們稱他“楊無敵”。楊業在宋太宗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戰爭中,於公元986年被擒後絕食而死,壯烈殉國。

    楊家將第二代楊延昭

    楊家將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楊業的兒子楊延昭。楊延昭本名楊延郎,為了避諱,而改名楊延昭。楊延昭在父親的薰陶下,成為一個職業軍人。雍熙三年北伐,楊延昭與父兄一起出徵,攻擊朔州的時候,楊延昭作為前鋒進攻,被流矢射穿了手臂,他卻更為勇猛的作戰。楊業陣亡以後,楊延昭由供奉官升遷為崇儀副使。澶淵定盟時,楊延昭因為守邊的功勞,屢次升遷,景德二年,楊延昭被授予高陽關副都部署。楊延昭在大中祥符七年,卒於任上,終年五十七歲。

    楊家將第三代楊文廣

    楊文廣是楊延昭的第三個兒子。楊文廣討賊張海有功,授予殿直。後來與安撫陝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在談話中發現楊文廣很有才能,就把他帶在身邊。狄青南征廣西,楊文廣隨軍從徵。治平中,選拔宿衛將領,宋英宗以為楊文廣是名將之後,而且還有功勞,提拔楊文廣為成州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遷興州防禦使,秦鳳路副總管。他由此參加了對西夏的防禦作戰。遼國與宋朝在代州的邊界劃分上發生爭執。楊文廣向朝廷獻上陣圖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還沒等到朝廷上的迴音,楊文廣就死於任上,北宋朝廷追贈他同州觀察使。

    其實歷史上楊家將沒有楊宗保,也沒有穆桂英。但是的確有佘太君的存在,佘太君原姓折,其弟名叫折御卿(958~995)時任府州刺史。後漢乾二年(949年)與楊繼業成婚。

  • 11 # 星墨動漫

    歷史上楊家將和演義上的楊家將有很大的出入,下面我來說說有何不一樣。

    楊業,原名楊重貴,跟後晉出帝石重貴一個名。少年時期的楊業,倜儻任俠,不好讀書,卻善騎射,每次出去打獵,打到的獵物都是比別人多。曾有豪言壯語:“我他日為將用兵,亦猶用鷹犬逐稚兔爾。”由於楊業的父親(楊信)是北漢麟州(今陝西神木)刺史,楊業便從弱冠之年開始就在劉崇手下效力。楊業沒有讓劉崇失望,在對抗後周和宋朝時驍勇善戰,屢立戰功。

    惜年默默無聞的小將,在隨著北漢在後周和宋朝幾次北伐中,楊業的名聲也逐漸在兩軍陣前慢慢傳播開來,被自己的國人稱為“楊無敵”。之後北漢被宋朝滅掉,宋太祖趙光義仰慕楊業之名很久,在太原城下接見了太原降將楊業。趙官家數次稱讚楊業的驍勇善戰,並告訴楊業自己打算收復燕雲十六州,北征契丹。楊業深感於宋太祖的民族大義,表示自己願意效忠與他。趙官家大喜,授予楊業右領軍衛大將軍。

    歷史上並沒有女子從軍的事情發生,更不可能出現穆桂英掛帥的情況。那些都是評書演義為了襯托楊家將的忠君愛國精神而以。楊家將到楊文廣之後,楊家將就消失在兩宋的歷史上。南宋的名將楊再興,雖然也姓楊,但他和楊家將還真沒血緣關係。

  • 12 # 貪玩的zhu

    有一句話流傳很廣,說“北宋無將,南宋無相”,意思是北宋無名將,南宋無名相。其實,這是天大的誤會,南宋怎麼會無名相?李綱、趙鼎、張浚、虞允文、文天祥、陸秀夫,哪一位不是建立赫赫功勳、作出巨大貢獻的名相?

    而北宋無將更是無稽之談,北宋在對三股主要外敵的戰爭中,打擊西夏,出了有名的“種家軍”,抗金,出了有名的“岳家軍”,而抗遼,則出了人人皆知的“楊家將”。那麼,在歷史中,真正的楊家將怎樣呢?

    說到楊家將,當然得從楊業說起。在歷史演義小說《楊家將》中,楊業英勇殺敵,屢立功勳,遭到奸臣潘仁美陷害,最後孤軍戰死,悲壯一生,讓人嘆息。而在正史中,楊業一家的英雄事蹟,雖然故事性沒有演義那麼強,但也曲折綿延,波瀾起伏,有看點,也有亮點。

    《宋史》闢有專章,給楊業立傳。《楊業傳》載:“楊業,幷州太原人。父信,為漢麟州刺史。業幼倜儻任俠,善騎射,好畋獵,所獲倍於人。嘗謂其徒曰:‘我他日為將用兵,亦猶用鷹犬逐雉兔爾。’弱冠事劉崇,為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聞。累遷至建雄軍節度使,屢立戰功,所向克捷,國人號為‘無敵’……”

    楊業出身將門,年輕時事北漢皇帝劉崇,屢建奇功,以勇猛著稱,人稱“楊無敵”。宋太宗趙光義繼承其兄趙匡胤遺志,立志收復燕雲十六州,親征北漢,將太原包圍成一個密不透風的鐵桶一般,北漢君臣無奈,只得投降,楊業是其投降將領之一,因其勇猛著名,宋太宗遂封他鄭州刺史,後遷代州刺使。當時,遼軍侵入雁門關,楊業率部到雁門關北口,伏擊遼軍,大勝而歸,因功升雲州觀察使,兼管鄭州、代州。從此,遼軍一見楊業軍旗,就立即潰散逃走。

    986年,宋朝以潘美任雲、應路行營都部署,楊業為副將,率軍大舉進攻遼國。不久,宋太宗要將雲、應等四州居民遷發內地,命潘美率部護送。恰是時,遼國蕭太后率十幾萬軍隊攻陷寰州。楊業說,在此遼軍士氣旺盛時,不能直面交戰,結果為監軍王侁所拒,命他出戰抵擋。

    出兵前,楊業知道此行有去無回,便請潘美在代州西北的陳家谷口,埋下伏兵,準備接應。楊業與遼軍拼死作戰,從中午一直殺到傍晚,敵人死傷很多,楊業所部幾乎全部戰死,當他身上受傷幾十處、奮力殺到陳家谷口時,卻發現一個救兵都沒有,最後被遼兵俘虜,絕食三天而死,他的兒子楊延玉也在戰鬥中犧牲。

  • 13 # 兩宋春秋

    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也是北宋將門,但是比起評書小說裡的楊家將差別太大了。

    歷史上的楊家將

    第一代楊家將——楊業也是名將,原是北漢名將,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滅了北漢,楊業作為北漢的降將加入宋朝的武將行列。

    980年,遼軍10萬攻雁門關(今山西代縣西北),楊業率精騎迂迴至關北,與其它宋軍主力一起南北夾擊,殺遼將蕭咄李,俘都指揮使李重誨,大獲全勝。雍熙北伐時期楊業作為潘美的副將率兵伐遼,最終北伐失敗,楊業斷後時寡不敵眾,戰敗被俘,絕食而死,為國捐軀。

    從太平興國四年歸宋至雍熙三年被俘,楊業在北宋為將不過僅僅七年左右的時間,時間雖然短暫但立下了不少汗馬功勞,深得太宗皇帝器重。

    第二代楊家將——楊延昭也是名將,但只是一路邊將,沒有他父親的成就與地位。他是楊業的長子(評書中為楊業六子),遼國人認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顆主鎮幽燕北方,是他們的剋星,遼國人就把他看做是天上的六郎星宿(將星)下凡,故稱為楊六郎。他的其它兄弟姐妹,從楊大郎到楊八郎都沒有在史書中出現過。

    第三代楊家將——楊文廣也是武將,評書中第三代是楊宗保,歷史上並不存在。

    楊門女將也是虛構的,

    楊門女將中楊業的妻子佘太君沒有百歲掛帥,她也不姓佘,而是姓折,就是西北將門折家將折德扆之女,歷史上折家將比楊家將出色的多,但名氣遠遠不如。

    楊門女將的代表人物是穆桂英,她大破遼國天門陣,率領十二寡婦徵西夏的故事婦孺皆知。但她也是虛構人物,史書上沒有大破天門陣,也沒有十二寡婦西征。連她的丈夫楊宗保都是虛構的,她的兒子楊文廣確有其人,但楊文廣是楊延昭的兒子。

    結語

    史實歸史實,評書小說歸評書小說,千萬不能混為一談。

  • 14 # 獎知之

    宋朝雖然發現迅速可是我們卻老是被人欺負。可是宋朝出的名臣武將也不在少數。比如楊家將,楊家將我們都知道書上寫著電視劇裡演著,可是那畢竟是書和歷史還是有差距的。

    歷史中楊家將出名的只有楊業、楊延昭和楊文廣。楊業就是楊繼業的原型,楊延昭是楊業的長子,楊文廣是楊延昭的兒子不是孫子。楊業年少時就喜歡打獵,善騎射。之後輔佐劉崇因為仗打的厲害被升到了節度使。

    宋太宗討伐北漢,因為知道楊業所以就重金懸賞勸降。楊業帶著北漢皇帝投降後,宋太宗任命他為右領軍衛大將軍。當時遼軍攻打雁門,楊業大敗遼軍,自此名聲大震。雍熙三年有開始攻打契丹,攻打因為出現了失誤被困,最後絕食而死。

    書上寫的比較神話,因為他是寫的那種不對外屈服,忠君。所以和歷史上有非常大的差距。

  • 15 # 老張讀史

    相信不少人對北宋楊家將的故事都不陌生,“大破天門陣、血戰金山、楊門女將出徵、穆桂英掛帥……”一個個故事精彩絕倫、回味無窮,“楊無敵(楊令公)、佘太君、楊六郎、穆桂英……”一個個人物個性鮮明、深受喜愛。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楊家與演義故事中的楊家將,都有哪些不同之處呢?

    1.家庭成員

    歷史上的楊家人員與演義故事中的有很大區別。楊家將的第一代——楊業,在歷史中是確有其人的。楊業,是幷州太原人,後漢麟州刺史楊信之子。楊業年輕的時候為人灑脫豪放、喜歡行俠仗義,擅長騎馬射箭。後來,二十多歲的楊業追隨劉崇(北漢開國君主),擔任保衛指揮使,以勇猛而聞名。後來,接連升至建雄軍節度使。楊業屢立戰功,所到之處無不勝敵報捷,北漢國人稱其為“無敵”。

    在演義故事中,楊業有七個兒子,分別是大郎楊延平、二郎楊延定、三郎楊延安、四郎楊延輝、五郎楊延德、六郎楊延昭、七郎楊延嗣。歷史上,楊業也是七個兒子,只不過名字不是演義故事中的那些,而是楊延昭(楊延朗)、楊延玉、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瑰、楊延貴、楊延彬。

    在演義故事中,楊延昭是楊業的六子,又稱楊六郎,其子是楊宗保,孫子是楊文廣。實際上楊延昭是楊業長子,而且他的兒子也不是叫楊宗保,在歷史上沒有楊宗保這個人,歷史上楊文廣是楊延昭的兒子。作為楊家將的第三代,楊文廣也是宋名將,先後鎮守河北、陝西邊境。

    在演義故事中,楊業的妻子是佘太君佘賽花。在歷史上楊業的妻子是折(she,二聲)氏,

    出自府州折家,其曾祖父折嗣倫、祖父折從阮、父親折德扆、弟折御勳,以及折家後代折克行、折可適等人,均為名將。

    大眾所熟知的天波府楊門女將的故事,在正史當中並無記載。

    2.楊業之死

    在演義故事中,楊業是死在金沙灘一役,當時宋軍主帥是潘仁美,原型是宋朝名將潘美,在演義故事中,對其進行了醜化,實際上潘美是北宋開國名將之一,滅南漢、討南唐、北漢,徵遼國,立下赫赫戰功,死後配饗太宗廟庭。在金沙灘戰役中,潘仁美對楊家軍的危機視而不見,最終導致楊業被遼軍包圍,面對數萬遼軍的衝殺,楊業率軍奮勇抵抗,之後敗退至兩狼山,潘仁美的援軍一直沒有到來,身邊的將士均力戰而死,最終楊業撞李陵墓而死。

    在歷史上,楊業死於雍熙三年。當年,宋太宗派兵北伐,以忠武軍節度使潘美為雲、應路行營都部署,命楊業為潘美副職,以西上閣門使、蔚州刺史王侁,軍器庫使、順州團練使劉文裕為護軍。初,宋軍接連攻破雲、應、寰、朔四州,大軍行至桑乾河,恰逢曹彬一路軍出師不利,各路軍只得班師,潘美率本路軍返回代州。

    楊業

    沒幾日,宋太宗下令內遷雲、應、寰、朔四州百姓,命潘美率本部軍馬一路護衛。此時,契丹十餘萬大軍再次攻陷寰州,楊業在北漢、宋之時,與契丹多次交手,對邊境地勢也非常熟悉,於是向潘美獻策,不需要與契丹正面交手,也可保其他三州百姓順利內遷。但是,王侁、劉文裕堅持將大軍直接開進雁門關,與契丹正面交鋒,還諷刺說楊業號稱楊無敵,如今卻畏戰不敢出,肯定是有了二心。

    潘美最終聽從了王侁、劉文裕意見,楊業沒有辦法,只得冒險出擊。楊業知道此戰必敗,於是在臨行之前與兩人約定,讓他們在陳家谷口接應。楊業出擊以後,王侁等人很久沒有等到訊息,以為契丹已經敗退,為了爭功,率領部隊出擊。潘美沒能制止,於是率軍沿河流向西南行軍二十里,得到楊業兵敗的訊息,立即率兵撤退。沒有了後援,楊業只能率軍力戰,身上受了數十處傷,筋疲力盡,戰馬又受了重傷,最後為遼軍生擒。楊業的長子楊延玉,以及部將王貴、賀懷浦全都力戰而死。楊業被擒不屈,絕食三日而死。

    歷史上楊業的去世也與潘美有一定關係,楊業去世後宋太宗十分傷心,下詔表彰楊業,追贈楊業為太尉、大同軍節度使,並處罰了潘美、王侁、劉文裕等人。

    3.七子去六子回

    熟悉楊家將演義故事的人,肯定都知道“七子去六子回”這句話,這句話指出了楊業的七個兒子的命運,結局可謂十分悽慘,其中楊大郎、楊二郎、楊三郎跟楊業一起戰死沙場,楊四郎被遼國俘虜,後與遼國公主成婚,楊五郎看破紅塵出家為僧,楊七郎殺出重圍向潘仁美求救,卻被其下令亂箭射死,最終只有楊六郎一人歸來。“七子去六子回”指的不是七個兒子去六個兒子回來,而是七個兒子去,只有第六子回來。

    在歷史上,楊業七個兒子中上過戰場的只有楊延昭、楊延玉,其中楊延玉戰死沙場,楊延昭在其父死後擔負起抗遼重任,守衛邊防二十餘年,遼國十分忌憚他,稱其為楊六郎。

    楊六郎

    楊業戰死後,宋朝廷錄用其子供奉官楊延朗為崇儀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訓一同錄用為供奉官,延瑰、延貴、延彬一起錄用為殿直。

    雖然與演義故事中有所差別,但是歷史上的楊家也是一門忠烈,楊業、楊延昭、楊文廣都是北宋重要將領,一門三代忠君報國的故事,為後人所傳揚。歐陽修曾在《供備庫副使楊君墓誌銘》(這裡提到的供備庫副使楊君,名叫楊琪,楊業是其伯祖)中對楊業和楊延昭父子給予了評價:“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裡兒野豎,皆能道之”。

  • 16 # 白齊光

    其實歷史上“楊家將”沒那麼牛逼,好多戰績都是藝術上誇大。真實存在也不過有限的幾個人,什麼“七郎八虎闖連營”,“血濺金沙灘”等等,不過是評書藝人誇張的編造,不過歷史上確實有楊繼業、楊六郎、楊文廣、佘太君這幾個人物。其他人物都是由此衍生而來,比如穆桂英和楊宗保,好多寡婦們,歷史上都沒有這些。當然也沒有“寡婦徵西”這一說了,大宋再不濟,也不能讓女人上戰場吧?

    楊七郎也是虛構的人物,楊繼業的兒子除了楊六郎有點名氣外,其他人都默默無聞。楊七郎這個人物確有原型,他就是北宋名將楊嗣。

    楊嗣是瀛洲人(河北河間人)。他之所以是楊七郎的原型,是因為他曾和楊六郎並肩戰鬥過,不過,現實中的楊七郎比楊六郎還大24歲。楊嗣和評書中的楊七郎的名字只差一個字,評書裡的楊七郎叫楊延嗣,後來由於評書藝人的功勞,人們只知道楊七郎楊延嗣,慢慢不知道了北宋名將楊嗣了。

    正如題主所言,楊嗣為什麼淹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了?還不是大眾化的評書藝人塑造的楊七郎的藝術形象太豐滿了,真實的楊嗣卻讓人知之甚少。下面荷葉君就簡述一下楊嗣的事蹟。

    楊嗣出生於亂世五代十國的後唐,他是瀛洲人(河北河間人)和楊家將不是一個地方的人,(楊家祖籍山西太原)他的哥哥叫楊信(北宋名將,歷史資料有點混亂,楊信乃楊繼業之父,也可能是同名同姓吧)按照資料來看,楊嗣至少和楊繼業一代人。由此楊嗣是楊六郎的長輩。

    歷史就是這樣陰錯陽差,楊嗣確實和楊六郎共同出生入死抵禦遼國進攻。鹹平三年(1000年)冬,遼軍大舉南下,接連攻克北宋邊境數城,朝廷震動,百官惶惶不可終日,局勢對北宋來說變得異常嚴峻。然而,楊六郎和楊嗣請纓出戰,太宗准奏,二人採用調虎離山之計,楊嗣帶部分士兵佯裝進攻遼國的主力部隊,楊六郎從側翼出其不意攻擊遼軍,遼軍被打的措手不及,潰不成軍,紛紛敗逃,這次是“二楊”初次合作打敗遼軍,從此二人多次聯手和遼軍作戰。

    宋太宗死後,真宗繼位,拜楊嗣為鎮、定、高陽關三路後鎮總部署。楊延昭則改任寧邊軍部署。二人雖各守一方,但也多有配合作戰,打了不少勝仗。《宋史》記載:嗣與延昭久居北邊,俱以善戰聞,時謂之“二楊”。景德元年(1004年),楊嗣更是以七十九歲高齡出任天雄軍副都部署,後以左龍武大將軍退休。

    以上就是楊七郎原型楊嗣的簡略情況,真實歷史遠沒有評書楊七郎的戰績精彩,這也是楊嗣被歷史遺忘的原因,這就好比電影明星遠比科學家知名度大,人們無人不知范冰冰,但說起兩彈一星的科學家,估計知道的不多吧?這就是娛樂大眾傳播的更廣的原因。這就是本題的答案。為了對比,接下來看看評書楊七郎的形象如何?

    評書中楊七郎是楊繼業的第七子,這小子生下來就不是省油的燈。由於在家屢屢惹禍,於是楊繼業打仗就把他帶在身邊,楊七郎因此學了父親許多的兵書戰策。話說有一年,遼兵來犯,朝廷立擂選先鋒官。太師潘仁美之子潘豹想掛帥,於是在擂臺仗勢欺人,並打死多人,楊七郎恰好路過,打抱不平像神劇活撕鬼子一樣撕了潘豹。從此後和潘仁美結下了仇。

    楊七郎撕了潘豹,奪了先鋒印,奉命和父親兄弟一起出徵。當時楊繼業是副元帥帥,潘仁美是主帥和監軍,相當於政委,直接向皇帝彙報工作,他又是國丈,對於楊七郎撕了他兒子之事懷恨在心,他咽不下這口氣。這次出征遼國,他就想弄死楊家將。在和遼軍兩狼山戰鬥中,他騙金刀老令公正面迎敵,結果幾個兒子,除了六郎、七郎、八郎僥倖逃脫外,大郎、二郎和三郎戰死、四郎流落到了番邦,五郎後來五臺山出家當了和尚。

    楊繼業,楊六郎和楊七郎拼力衝出重圍,來到接應地點,但沒有看到潘仁美的一兵一卒,父子幾人打退了敵人數次進攻,退守一座古廟。楊繼業讓七郎到雁門關求潘仁美髮救兵。同時囑咐七郎到了潘仁美哪裡,千萬不要喝酒,七郎都一一記住了。

    七郎衝出包圍,來到雁門關,守城的潘虎"(潘豹的哥哥)故意想累死七郎,面對追上來的遼兵,七郎力殺四門,最後不得已潘虎打開了城門放他進來。潘仁美看到七郎,想起了被撕的兒子,惡向膽邊生,恨從心頭起。設計灌醉了楊七郎,把七郎綁在城頭旗杆上,潘仁美以莫須有的罪名要射死七郎,誰知七弄八弄,七郎醒酒了,“一切都明白了,潘老賊這是要害死我,”七郎心裡明白了。

    潘仁美令士兵萬箭齊發,七郎怒目而視,奇怪了,箭頭射不到七郎身上,從他身邊繞過飛了過去。原來這是七郎的獨門絕技“瞅箭術”。

    楊家這幾個兒子都有一門絕技,比如大郎的袖箭,二郎的千斤肩,五郎的脫骨法,六郎的回馬槍,等等。這七郎的絕技就是集中全身意念瞅射向他的箭,在七郎意念和氣場作用下,射向他的箭會繞過他。這是一個世外高人傳授給他的。

    潘仁美一看急了,讓士兵把七郎的雙眼蒙上,一聲令下,亂箭射向七郎,七十二支箭箭穿前胸,七郎當場送命。楊七郎死後,老令公見沒有救兵前來,知道自己凶多吉少,他掩護六郎突圍,自己撞死在了李陵碑。

    楊七郎的形象比楊嗣形象要豐滿多了,楊七郎手持一杆烏金丈八蛇矛,有萬夫不當之勇。和三國的張飛,水滸的李逵,唐朝的李元霸有的一拼,幾乎是這幾個人的合體。楊七郎正妻是呼延赤金,為鐵鞭靠山王呼延贊之女。平北王忠孝侯呼延守用(呼延守勇)、忠勇侯呼延守信之姑姑。 楊七郎有兩個老婆,次妻是杜金娥,有書稱作杜玉娥,在去幽州搬救兵時半路相遇,在杜家山結為夫妻。

    話接前言,潘仁美害死七郎以後,為了消滅痕跡,遮人耳目,便命人把七郎的頭割下,悄悄拋進滹沱河裡,身子卻埋到另外一個地方。 這就有了以後楊七郎有兩個墓的原因。據說七郎的頭被拋到河裡邊,河水頓時咆哮翻滾,倒流起來,一直倒衝了四十里,衝到代州最東的一個叫東留屬的村莊時,河水才平靜下來,改為順流。 不信的話,你可以去問問本地人,是不是這麼回事。

  • 17 # 手機使用者德友之書齋

    “楊家將”滿門忠烈,幾代人前仆後繼,精忠報國的英雄業績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楊業、楊延昭、楊文廣祖孫三代人均是北宋愛國名將,他們在抗遼等鬥爭中表現出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如同史詩般的精彩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

    一、楊家將簡介

    (一)、楊家祖孫三代

    (1)、楊業,又名楊繼業。太原(今山西太原)人。

    楊業的父親名叫楊信,是五代時抗遼的著名將領。公元944~946年間,正是五代後晉和遼太宗執政時期,遼軍曾一度衝入後晉的都城東京(河南開封),北方人民舉起了抗遼的旗幟。楊信在火山(山西河曲)領導人民抗遼。現在山西河曲和保德一帶地方,還有“楊家寨”的地名,相傳是當年楊信活動的地方。

    由於楊信在抗遼鬥爭中表現了英勇堅木縣還有楊家城的遺址。強精神,劉知遠建立後漢政權時,派他在麟州帶領軍隊,保衛邊防。現在陝西神木縣還有楊家城的遺址。(趙文博《中國通史》以下簡稱《中國通史》)楊信任後漢的麟州刺史。

    楊業本是北漢名將,無論是交戰宋軍,還是迎擊遼軍他都表現出驍勇善戰的氣概,累遷至建雄軍節度使。又因衝鋒陷陣,英勇無敵,號稱“楊無敵”。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四月中旬,宋軍數十萬包圍太原,宋太宗親臨太原城下督戰。劉繼元在困守孤城、外無援兵、內部厭戰的情況下,於五月初五出降,北宋統一戰爭至此結束。

    北漢降宋後,楊業亦歸降宋朝。由於楊業之前在北漢三十餘年的戰鬥經歷,積累了豐富的戍邊經驗,所以當他歸為宋軍旗下,得到宋太宗的賞識。

    成為北宋王朝的一名將軍。這時,他已經是五十歲左右的人了。宋太宗知道他熟悉北方邊疆情況,派他做代州(山西代縣)刺史,錄屬大將潘美部下。”《中國通史》

    遼國也曾多次以榮華富貴誘降他,但都遭到了嚴詞拒絕。因為楊業本身為漢人,這是一種民族情節。他寧可幫助宋朝一統江山,也不願意被外族入侵。這也是他在宋太宗北伐時,誓死不投降的原因。

    楊業在他父親的薰陶下,具有慷慨好義的精神。

    根據歷史記載,他有七個孩子。長子名叫延朗,後改名為延昭。延昭在北方堅守邊疆達20多年,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將領。遼軍很害怕他,稱他為“楊六郎”,並不是他排行第六。其餘六個兒子,除延玉陣亡外,還有延浦、延訓、延瓖延貴、延彬。”《中國通史》

    楊業歸宋後,任代洲兼三交(今太原北)駐泊兵馬都部署。屢敗契丹兵。

    雍煕三年(986年),宋軍分三路攻契丹,因東路軍在涿州戰敗,楊業形成孤軍深入,節度使潘美、監軍王侁強令他攻取寰洲,行至陳家谷(今山西朔縣南),陷入重圍,浴血奮戰後重傷被俘,絕食而死。時年約六十。

    兒子楊延玉也壯烈殉國。

    2)、楊延昭,本名延朗,楊業長子,稱楊六郎。

    幼時戲為軍陣,楊業以為“此兒類我”。延昭常從父從徵。

    在二十多歲的時候,曾在他父親手下守備寧武關沿線。

    雍熙三年(986年)從楊業攻應、朔,為先鋒,打得遼軍潰不成軍。

    “楊業死後,楊延昭仍然是宋朝守衛北方的一員名將。宋真宗曾經召見過他,說他不愧是名將的後代。當時他擔任莫州(河北任丘)刺史。他很能團結部下,與將士們同甘共苦,保持良好的軍隊紀律。”《中國通史》

    鹹平二年(999年)冬,遼軍南下,攻遂城(今河北徐水西),他在城上灌水為冰,至遼軍因城堅滑不能上,遂退兵。其後屢敗遼軍於河北邊境。官至高陽關副都部署。他號令嚴明,身先士卒,戍邊二十餘年。

    (3)、楊文廣,楊延昭之子、楊業之孫。

    將門虎子,沒有辜負老輩人的厚望。他因祖父餘蔭庇佑,入朝為官,任侍衛親軍龍衛、神衛四廂都指揮使,後升領防禦使。

    宋神宗時跟隨范仲淹在西北同西夏國作戰,立下戰功。歷官定州路副都總管、步軍都虞侯。

    後因其追隨大將狄青平叛有功,授廣西鈐轄,後復令知邕州。

    他把收復失地的軍事計劃,連同作戰的陣圖送給宋朝政府。可惜一直到楊文廣去世時,並沒有聽到朝廷的反響。楊文廣的一片愛國心,像大石沉入海底。《中國通史》

    楊氏一門要算楊文廣綽有祖風啦!

    (二)、折太君

    佘太君與其它傳說中的楊門女將不同,歷史上確有其人。

    佘太君,楊業之妻。亦稱楊令婆。

    佘太君生長在一個愛國名將的家庭,自幼受其父兄武略的影響,青少年時就研習兵法,頗通將略,把戍邊御侵、保衛疆域、守護中原民眾為己任,協助父兄練兵把關。

    可以說折家名將輩出,擔負起保衛西北邊疆的重任。

    在共同抗遼、保家衛國的鬥爭中,楊、折兩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最終楊業與佘太君結為夫妻。

    乾德二年,佘太君父親折德扆病死後,她的兄弟折御勳、折御卿先後出任府州知州,官至節度使,而且都是當時的名將。折御卿,在子河汊之戰中,以少勝多,大破遼軍,“斬首五千級,獲馬千匹”,史書稱“自是契丹知所畏”。

    《中國通史》載:楊業的妻子折氏,也是一個有軍事才能的人。出自雲州(山西大同)的大族。她的祖父折從阮,五代後唐時擔任府州(陝西神木東北)的防務。她的父親折德扆、兄弟折御勳、折御卿,在五代後周和北宋初年,先後鎮守過府州,多次與契丹交戰,保護北方的門戶。今山西保得折富村還有楊業妻子折太君墓。在元曲和傳統戲裡面,都作“佘太君”,大概是由於“折”,“佘”讀音相近的關係。她善騎射,曾幫助丈夫屢建奇功 …

    楊業犧牲後,他的妻子折太君向宋朝政府提出了控訴,在正義的呼聲面前,宋太宗只得把潘美降級,把王侁和劉文裕革職,並給楊業六個兒子以官職。”《中國通史》

    佘太君不慕容華富貴,不畏帝王淫威,敢於和以封建最高統治者皇帝為代表的邪惡勢力做鬥爭的可貴氣節感人肺腑。

    二、楊家將的抗遼鬥爭

    契丹不斷南侵,宋、遼之間曾先後發生過三次較大規模的戰爭。

    (一)、高粱河救駕

    第一次: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消滅了北漢,準備乘勝收復幽雲等十六州。“但是,由於宋軍長期連續作戰,兵將沒有好好地修整,戰鬥力已經十分疲乏,而遼朝以強大的兵力援救幽州,終於在高粱河大敗了宋軍。”《中國通史》

    在宋太宗單騎陷入泥淖危險關頭,楊業正押運糧草巧遇,及時將太宗救起,用驢車護送急撤。楊業、楊延昭父子迎擊追兵,連殺兀環奴、兀裡奚兩員大將。宋軍倍受鼓舞,反攻遼軍,遼軍落荒而逃。

    宋太宗任楊業為重鎮代州 刺史,以阻止遼軍南下。

    "第二年(980年)的三月,遼兵10萬又向雁門關(山西代縣北)進攻,氣勢洶洶。宋朝楊業一軍,在雁門關戰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中國通史》

    (二)、視死如歸

    第二次:公元982年,年僅十二歲的耶律隆緒坐上遼朝皇帝的寶座。宋太宗想利用遼政權大變動的時機,出兵收復十六州失地。《中國通史》

    雍熙三年(986年),戰鬥開始了。

    “北宋的反擊戰,得到了北方人民的支援和響應。楊業的部隊出了雁門關,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就收復了雲州(山西大同)、應州(山西應縣)、寰州(山西朔縣東北馬邑鎮)、朔州(山西朔縣)等四州。在攻打應州和朔州時,楊業兒子楊延昭當先鋒,把強悍的遼兵打得驚慌潰敗。《中國通史》

    但是由於東路軍大將曹彬的貪功冒進,糧草一時供應不及,在涿州西南40裡的歧溝,被遼軍打得大敗,損失慘重,當部隊夜渡拒馬河時溺死無數兵士,部隊退到易州後,在沙河附近又死亡過半。

    楊業知道遼軍已經佔了主動地位,只能分散他們的兵力,予以個別擊破。楊業提出了切實可行的保衛雲、朔、應州人民南撤的作戰方案, 但沒有被潘美及監軍王侁、劉文裕等人所採納。

    之後楊業又與潘美約定,由潘美帶領精壯步兵埋伏在朔州以南的陳家谷口,等待楊業把遼兵引到這邊時,前後夾攻,痛殲敵人。

    在退到陳家谷口時,指望潘美的部隊前來接應,誰知他們早已逃之夭夭。

    西路軍楊業由於得不到主帥潘美的支援,在陳家谷口(今山西寧武東北)戰傷被俘,絕食三日而死。《中國通史》

    (三)、澶淵之盟

    第三次:宋、遼的第三次大規模戰爭發生在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遼朝蕭太后和耶律隆緒帶領20萬人馬南下。

    楊延昭部隊在廣信軍(河北徐水東)攔截南下遼兵,並上書要求北宋朝廷團結軍民,打擊敵人,收復失地。他認為遼朝孤軍深入澶州,搶去的財物都留在馬上,軍隊雖多,而人馬睏乏,只要宋軍合力反擊,是完全可以大敗敵人的。”《中國通史》

    但宋真宗缺乏這樣的勇氣。在北宋軍民合力反擊下,遼兵處處被動,處於不利地位。終於簽訂了“澶淵之盟”。

    之後,宋朝於1005年(景德二年),派楊延昭防守保州(河北保定),後又調到高陽關(河北高陽東),這是宋朝的邊防重鎮。《中國通史》

    結束語:楊家將祖孫三代人精忠報國,捨生忘死,奔向抗擊敵寇戰場的英雄事蹟可歌可泣,得到了廣大民眾的尊重愛戴和敬仰,楊家將的拳拳愛國之心,為國捐軀,錚錚鐵骨,勇於犧牲的大無畏精神,獲得了長久的生命力,鼓舞著廣大民眾而經久不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五一,你旅遊的地方景色有多美?什麼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