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偶然翻書
-
2 # 亦文人文
理解之一:富貴如可得——利無不可
孔子的粗茶淡飯、枕肱自樂的行為,並非過程,而是選擇之後的結果。但並非唯一的選擇。儒家思想並不拒絕“利”。孔子也說過“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可見他的教育是有償的;還說過“富貴如可得,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可見孔子是不拒絕富貴,即利的。
老夫子並非高高在上的泥塑木雕,而是生活在煙火人間的真實的人,孔子和孔子之徒,也同樣有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一點和以後自視清高、口不言錢的偽君子,是一個鮮明的對比。
理解之二:義以為質——義不可無但孔子的理性在於,他的需求是有原則、有層級的,在可以充當底層勞動者,即“執鞭之士”而追求富貴的同時,仍清醒地認識到“見利思義,見得思義”,把義作為頂級的追求和圭臬,合之則得,不合之則棄。義從來不是晉身幹祿之階,而是內心深處崇高的嚮往與固執的堅守。
理解之三: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利義權衡當利和義發生衝突的時候,孔子的答案直接而簡單,“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不知道老夫子是否在此幽了一默?浮雲者,可望而不可及,並非不想,而是不能。固有的道德準則與訴求使他自然而然地趨義而遠利,但在清苦生活的同時,樂於心靈滿足、道德無損的同時,仍然如仰望浮雲一般,對利有所遐想的同時,仍會清醒地認識到,不義而富且貴,便如天上浮雲,何有於我哉?
後世孟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捨生取義”的更高階訴求,在根本上不違孔子的原意,一個是利如浮雲,一個是生亦我所欲也,歸根到底,是理智戰勝慾望的過程,即便這個慾望是生命、是美好生活、是心中割捨不掉的思念。
對此應當如何決斷?孔夫子不惜採用最簡單的“非此即彼”論調,其實以孔子之智慧、之眼界,不可能不知道天下並非只有君子與小人,但在利義糾纏之下,生死一念之間,長期堅持的操守面臨挑戰之時,一念之差,天堂地獄,不為君子,即為小人。
後世儒生,常常講“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其實他們說的只是結果,而忽略了孔孟二人在利與義之間權衡計算的過程。人皆有慾望,可是當慾望與自己的精神追求與道德判斷產生齟齬之時,每個人都有機會成聖賢、成英雄、成凡夫俗子、成卑鄙小人。雖然這句話流傳久遠,可在後世人們的心中,聖賢英雄,永遠都是少數,很多時候,並非是我們沒有選擇權,而是我們放棄了選擇。
-
3 # 大象孔雀
簡單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是:粗茶淡飯,拿胳膊當枕頭,這樣的生活也有快樂。做有害社會的事卻既有財富又有名望,在我看來只是暫時的,如同浮雲。首先孔子所說的“樂”,並非物慾得到滿足的“樂”,是得道的樂。(子貢曰:“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通亦樂。所樂非窮通也,道得於此,則窮通為寒暑風雨之序矣。”)再有孔子並不拒絕富貴名利,他拒絕的是不義之財和無功之䘵。(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儒家認為德為器、福為水,器大則福大,器小則易盈。一方面,個人修養和能力高的人,不愁沒有發達的機會,所謂“學也,䘵在其中矣;另一方面,個人修養和能力差的人,即便獲得富貴榮華,也守不住,甚至可能招來無妄之災,所謂“德不配位,必有災殃”。陳頤曰:“德善日積,則福祿日臻。德逾於祿,則雖盛而非滿。自古隆盛,未有不失道而喪敗者也。”
儒家崇尚的是積極進取、勇擔責任的人生觀,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他們能享受孤獨和清貧,正是一個儒者真正強大的表現。也只有修煉出強大的精神世界,才會有能上能下、進退裕如的淡定與從容,否則何以談得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快樂是人生活的目的,能讓人快樂的有“富”有“貴”還有“義”,“富”滿足的是利慾,“貴”滿足的是名欲,“義”滿足的仁欲,也就是關愛社會的慾望。
關愛他人和富貴並不矛盾,和富貴矛盾的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得來的富貴不能長久。 -
4 # 一般小角色9527
很容易理解,就是說安貧樂道的生活,對作者來說也是快樂的。如果失去道義而換來的富貴,對作者來說就像浮雲一樣。表現了作者高潔的志向。其中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是說粗茶淡飯,晚上睡覺連枕頭也沒有,把手臂彎曲起來當枕頭。是用來形容清貧的生活狀態的。
-
5 # 顧隴桃園廣
粗茶淡飯對我來說夠了,平淡就是真;能夠安穩枕著胳膊睡個覺,平安是福。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如果取不義之財而得富貴,那種富貴和財富對我來說就像是空中的行雲,過眼而已,不屬於我。
-
6 # 使用者1593643975983XX
安貧樂道,粗茶淡飯,胳膊枕在頭下,樂得逍遙自在,不擇手段得來的富貴,就像浮雲一樣,我不屑一顧,。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貧窮快樂,富貴多憂,富貴之人,擔心地位不保,窮人無所謂,人要豁達大度,既然發不了財,生不逢時。你又沒當官的命,就順其自然吧,無憂無慮過生活,嘴是過道,咋慣咋行。高樓大廈,夜眠八尺,人生不過如此而已。何必患得患失,得過且過吧!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隨貧隨富且歡笑,不開口笑是痴人。
-
7 # 藍山文案
【1】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吃的不精細,喝的只是水,睡的條件也一般,這樣是苦嗎,當然是苦的,但是樂在哪裡呢?樂當然不是因為吃苦本身,而是吃苦之外。就比如你從事的工作,工作雖然很苦,但是你如果足夠理性,追求工作的意義,就不會因為暫時的辛苦而完全沒有樂趣。
【2】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首先,強調了做人的準則——義,它比富貴還重要。
如果達到義,那我們追求富貴理所應當。孔子還說了,如果能達到富貴,叫我趕大車也行。孔子不是出世的人,只是強調在獲取我們慾望時候,別忘了原則。
【3】孔子極力提倡“安貧樂道”,認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會總是為了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對於有理想的人來講,可以說是樂在其中。同時,他還提出,不符合於道的富貴榮華,他是堅決不予接受的,對待這些東西,如天上的浮雲一般。這種思想深深影響了古代的知識分子,也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
8 # 手機使用者墨海聽濤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孔子說,吃粗食,喝涼水,彎著胳膊當枕頭,快樂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財富,對於我來說就象天上的浮雲一樣。
孔子極力提倡"安貧樂道",認為君子謀道不謀食。他特別讚揚顏回"一簞食"精神。可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卻是天天為名利而奔波。"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當然,孔子也不是苦行僧,正當的生活還是必要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決不能以損害別人的利益為代價去成就自己的名利。透過不義的手段而取得榮華富貴,是堅決不能做的。不義的榮華富貴,如天上的浮雲一樣,來得快,去得也快。
人的生命和所用財富都是有限的,我們要看開一切,看淡一切。學會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廣廈千萬間,夜眼不過八尺;家財有萬貫,一日不過三餐。
-
9 # 冷月青史
1、改變不了外在條件,就改變內心的想法。
痛苦、不快樂的根源就是來自內心的無盡攀比。
無法改變機遇、平臺等外在條件,無法改變粗茶淡飯、甚至貧窮困頓的生活條件。
那就改變一下內心對快樂的理解。
才華追不上慾望,能力追不上富貴,品德配不上位置,
都會讓人不快樂。
何不認清自我,做一些和自身能力才華相稱的事。
不去攀比別人,就可以收穫屬於自己的快樂!
2、用不義的手段獲來富貴,潛藏仇怨危機 ,不如把它當做過眼雲煙。
富和貴是塵世間人的共同慾望,本身沒有錯,錯在取得富貴的不義手段。
不義的富貴往往潛藏著損人利己、謀奪害人惹下的仇怨。
這些仇怨不會平白消逝,一定會在某個機會爆發出危機、兇險。
既然明知這樣是不好不對的,為什麼不把不義的富貴當做浮雲看呢?
君子愛財,應取之有道!
-
10 # 文化清風
《論語》是儒家經典。《述而》中這句話表現了孔子的一種生活態度。首先要明確,孔子不是不愛財,只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在《述而》中還有一句話子曰:“富而可求也①,雖執鞭之士②,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註釋】①而:用法同“如",表示假設的連詞。可求:可以求得,指道理上可以求得。②執鞭之士:古代的天子、諸侯和官員出人時手執皮鞭開路的人。意思指地位低下的職事。【翻譯】孔子說:“財富如果可以合理求得的話,即使是做手拿鞭子的差役,我也願意。如果不能合理求得,我還是做自己所愛好的事。”“不義而富且貴”就是透過不道義的手段得來的富裕顯貴。孔子認為如果合理合法,不違背道義的財富,就可以追求,即使身份低微。反之就做自己喜愛的事兒吧。違背道義去賺取鉅額財富,是可恥的。就比如當下,馬化騰是中國的首富,比馬雲總資產多289多億,但他的遊戲產業給國民帶來了什麼?給國家帶來了什麼?我們看到一件件孩子或成人充值,打賞給主播鉅額財富的案例,也看到一個個孩子沉迷在遊戲中荒廢學業的事件。馬雲雖然未排到首富,但人們更欽佩他。因為他給世界帶來的是服務,是便捷。他關心農村教育,在行動中回報社會。他不是靠毀滅別人的人生賺取自己的財富。孔子認為這樣的財富不要也罷。那就過一種安貧樂道的生活吧:吃粗茶淡飯,喝著白水,枕(應讀四聲)著自己的胳膊,這種生活也會讓我覺得輕鬆快樂。不道義取得的富貴對於他老人家就如浮雲一樣。6這是一種堅定的生活原則,也是一種正確的價值觀。我們不必羨慕那些靠非法取得財富的人,即使你很貧窮也無需在這些人面前覺得低人一等。堅守自己的本心,無愧天地這不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嗎?孔子這句話是在教育後人面對生活始終不渝的是堅守:義。
-
11 # 龍玄黃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1、翻譯《論語》中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吃粗食,喝涼水,彎著胳膊當枕頭,快樂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財富,對於我來說就象天上的浮雲一樣。
2、背景我們知道孔子一直極力提倡"安貧樂道",認為君子應該追求內心的充實,應該追求精神上的快樂,哪怕“住陋巷”“飯疏食”“飲水”也過的自得其樂。而不是追求物質上的滿足,如住豪宅,開寶馬,摟美女。所以,孔子特別讚揚顏回"一簞食"精神,在《論語》中孔子多次表揚顏回,顏回有可能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卻是天天為名利而奔波。"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當然,孔子也不提倡苦行僧般的生活,他認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決不能以損害別人的利益為代價去成就自己的名利。透過不義的手段而取得榮華富貴,是堅決不能做的。不義的榮華富貴,如天上的浮雲一樣,來得快,去得也快。這就是儒家思想裡的進取精神,不同於道家的隨遇而安、順其自然,儒家提倡積極進取,鼓勵老百姓透過正當的途徑來獲取利益,透過自己的艱苦奮鬥來滿足自己的慾望,實現自己的抱負。
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反言之就是,“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泰山”,即透過正當途徑,透過自己艱苦奮鬥得到的富貴是值得肯定的。
3、啟發孔子的這種安貧樂道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尤其是在如今這個燈紅酒綠、物慾橫流的社會,很多人活成了慾望的奴隸,很多人為了名利迷失了自己,都分不清自己到底要的是什麼,渾渾噩噩一輩子,白白揮霍了唯一的一個人生。
所以,物質走的太快,讓我們等等精神吧!
-
12 # 待曉兒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這是後世文人經常提到的一句話,其實反映的是孔子的“義利觀”。
這種“義利觀”在孟子的時候就被改變了,實際上後世文人更為認可孟子的觀點。
孔子:君子固窮與義利並存首先要說明的是,中國古代的思想中,“利”並不僅僅指金錢財物,更是指人生處境,凡是好的一面都可以說是“利”,而“義”也不僅僅指道德,而是指“大義”、“道義”。
孔子在《論語·述而》中說: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仔細分析的話就會知道,這句話前後是遞進關係。即前半部分是鋪墊,後半部分才是主旨。
前半部分裡,孔子描述的是一種狀態,“疏食飲水”其實和“陋室單瓢”差不多的含義,都是講在物質生活的質量上並不太好,甚至很差,只不過說得較為委婉。
而這樣的生活狀態裡,就是“君子固窮”的表現。
君子因為不會曲意逢迎,也不會結黨謀利,所以在生活中處處碰壁就是常態,這是一貫如此的現象。所以就會出現“安貧樂道”的心態,也是君子自我修養的一種體現。
“窮”,不僅僅是物質上的貧苦,還有精神上的困頓。
而與“貧困”對比的就是“富貴”,所以才引出了後半部分,不是透過正當手段而獲取的“富貴”,君子不取。
這句話其實包含兩重含義,一個是字面意思,富貴的獲得需要有合乎道義的途徑。而第二重含義也在這句話中,需要反過來思考。
既然不合乎道義的“富貴”君子不屑,那麼合乎道義而得來的“富貴”就是可以享受的。
這樣的觀點在《論語·述而》中有佐證: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是說,如果“富貴”,或者說利益的獲得渠道是合乎道義的,即使身份不高,“執鞭之士”多指隨從、差役,那麼也沒有什麼好羞愧的。
從這裡可以看到,在孔子的思想裡,“義”是第一位,而“利”是要後於“義”的。
但是他並不否認“義”、“利”可以並存,可以同時得到。
這種“義利觀”在孟子的時代裡,被扭轉了。
孟子:何必曰利與捨身取義孟子是對孔子儒家思想進行的第一次大改動,讓這種尤為關注道德、教化的學說擁有了政治實踐的可能性。
其中包括將“仁”發展為“仁政”等,而“義利觀”的變動也是其中之一。
不同於孔子的“義利”並存,孟子將“義”與“立”對立起來,取其一,必舍其一。
在孟子看來,“利”和“義”是不能並存的,如果要追求“義”,那就必須要捨棄一切“利”;反之,如果要追求“利”,那就說明私心太重,不符合“義”的要求。
孟子去見梁惠王,梁惠王問他:
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回答道: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孟子在之後還引申出來各種情況,王說“何以利吾國”,貴族就會說“何以利吾家”,士、庶人就會說“何以利吾身”。
那麼,當所有人都追求“利”的時候,“道義”又置於何地呢?如此一來,亡國毀家之禍就不遠了。
這是孟子的“義利”觀念,後世經常推崇的“殺身成仁”、“捨生取義”就是由此而來。
從中可以看到,孟子的“義利”觀實際上是針對上層社會來說的,只要使得上層社會將“義”放在第一位,而不考慮個人之“利”,那麼在風行草偃、上行下效的社會狀態裡,整個國家都會形成“重道義”的品質。
這種“義利觀”實際上和孔子的想法殊途同歸,都是在強調“義”的重要性。
只不過孔子所針對的人不僅僅有上層社會,還有普通人,“執鞭之士”等等地位不高的行業同樣可以有自己的“義”,自然也可以追求“利”。
而孟子將“不義而富且貴”擴大了,排斥所有對“利”的追求,將“義”和“利”完全對立起來,這就形成了傳統社會當中的“義利”觀念,影響極為深遠。
從實際來看,孔子的“義利觀”雖然可以解讀成“有所為,有所不為”,但這個標準是模糊的,缺少可行性。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當時作為一個座右銘,或者作為一個口號來說還可以起到激勵的作用,但因為標準的模糊性,“義”與“不義”的界限並不分明,所以需要被改善。
孟子將“不義”和“利”聯絡起來,為“義”這一追求設立了一個明確的對立目標,雖然偏激了一些,但總體來說還是積極意義更大一點。
-
13 # 大文小韜
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以粗陋的食物裹腹,將自己的胳膊彎曲作為枕頭,這也是一種樂趣,付出不義的代價來獲取財富,就如浮雲一樣勾不起我半點興趣。
這句話表現出有志向、有道義的君子安貧樂道的高邁情操,與現代社會中金錢至上的觀點形成了鮮明對比。
-
14 # 朱八戒CC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意思是:吃著粗菜淡飯,喝上一杯清茶,彎著胳膊當枕頭睡上一覺,樂在其中。而透過不正當的行為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說就象浮雲一樣。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這是平民百姓普通人家正常的生活,粗茶淡飯,平平淡淡才是真,忱膊睡個安穩覺,平平安安才是福。根據自身能力和家庭條件,過著平凡而實在的生活,不與別人攀比,過好自己的每一天,至關重要。
樂亦在其中矣。不為貧困而憂慮,反倒雖苦猶甜,樂在其中,既是儒家的安貧樂道,也是道家的清靜無為,同時符合佛家的勵志苦修。只要做到盡其努力,人盡其才,能過怎樣的生活,順其自然,不可勉強。這是注重內心的純潔與快樂,這種快樂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人生在世義字當先,利益固然重要,但必須見利思義,要考慮所得到的利益是否取之有道。透過勤勞致富,心安理得。透過正當經營合法賺取,問心無愧。
不義之財令人心裡恐慌,提心吊膽。自私自利得來的富貴,只是稍縱即逝,虛無漂緲,過眼雲煙。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多行不義必自斃。
儒家的積極入世而進取,激勵仁人志士,有所創造,有所作為,勇於擔當。為社會創造物質財富,從而兼濟天下。這就要求我們儘量做到義利並存,兩者都很重要,必須做到兩者兼顧,共同進行。 -
15 # 真道方誠
這句話的關鍵在一個字:義
義
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整個地球—— 阿基米德
義 這個字 像不像是由 支點 跟 槓桿 組成的?
那麼支點是什麼? 槓桿是什麼?
支點是道 具體說是道在某個時空點的表現
槓桿是社會組織力 透過社會組織力,集合最大的人類社會力量,去完成道 推動在目前所處的時空點的道的發展 就是義
乂 是交匯之意 跟義相比就是缺了一點 缺了那個槓桿 缺了某個時空點的道 就不是義的意思 只剩下交匯的意思了
《易乾文言》曰 “義者,利之和也” 有道才有利 沒道就沒有利, 只是單純交匯,反而容易滋生腐敗黑社會浪費等等
孟子說: 王何必曰利,曰義可矣 國王不僅要盯著利,還要看利從哪裡來的,那就是透過組織人民推動道的發展,從而來產生利
王曰:善
永遠要記得“做最有生產力的事”!
義這個字 連線了物質世界的物、道, 跟人類世界的組織協作方式 人類組織方式的基礎上 進一步產生出人文、文化
道、科技、生產力 與人類社會的結構、人文文化,就是這樣連線起來的
回到題目: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雲
不義的就不符合道,沒有來龍去脈,沒有跟其它的聯絡轉換,就變成一潭死水,所謂不道早已,會像浮雲一樣很快煙消雲散
所以這句話真的不是自命清高,而是在講述一個事實的真相,講述不變的真理呀
-
16 # 區區略懂
《論語·述而》中“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如何理解?
淺析這句話其實很好理解,字面意思已經說的很明白。
飯疏食中的疏在這裡做“粗劣”講,意為“吃粗茶淡飯”。
飲水就是“喝清水”的意思。
曲肱而枕之中的肱是指胳膊由肘到肩的那一段,直譯為“彎起胳膊當枕頭”,在這裡要表達的意思應該是住的十分簡陋。
樂亦在其中矣的意思就是“在這種狀態下仍然能體會到快樂”。
不義而富且貴說的也很直白,意為“透過不義手段而得到的財富和尊貴的地位”。
於我如浮雲意為“對我來說就像天上的漂浮的白雲一樣,沒有任何意義。”
那麼這句話總的來說意思就是:“就算是吃粗劣的食物,喝清水,睡覺連枕頭都沒有,我也一樣能體會到快樂。但透過不義手段得來的財富和地位,對我來說就像天上漂浮的白雲一樣,隨風而來,隨風而散,沒有任何意義。”
深思字面意思說完了,我們再聊聊更深層次的東西。
粗茶淡飯,清水陋室有什麼可樂的?
人生在世,維持生命延續所需要的條件,無外乎果腹之食,解渴之水,容身之處。而“疏食”、“清水”、“無枕之榻”已經可以滿足這些條件。也就是說有了這幾個條件,人就可以活著了。而人只要活著,就能做有意義的事,能實現人生的價值,自然也就能得到快樂。
也許有人會說了,都混這麼慘了,還有個P價值。那我也只能告訴你,感覺沒價值是因為你的價值觀有問題。
只要這個社會因為你的存在,有那麼一點點的變好了,你的存在就有價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每一個階段,每一個層次的人,都會對這個社會產生影響。這些影響可以是教書育人的功德,也可以是導人向善的作品,既可以是定國安邦的政績,也可以是拔刀相助的豪情,甚至是別人失意時,你的一個鼓勵的眼神都會產生無法想象的價值。
體會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明白了自己存在的意義,快樂就會隨時伴你左右。這種快樂不是感官刺激的快樂,而是心靈滿足的快樂。
不義而富,為什麼如浮雲一般沒有意義?
要回答這句話首先要把“不義而富”這個詞吃透。
義為“正道”,在這裡有合理合法的意思,那麼不義就是“邪門歪道”,也就是不合理不合法了。
合理合法的獲得財富,是被社會認同的,是你個人價值的體現,這樣的財富得來問心無愧,才能心安,才能長久的真正的得到快樂。
“不義而富”則是透過不合理不合法的手段得到財富。因為手段不合理不合法,自然也不會被社會認同。不被社會認同,自然也就沒有了價值。透過不能對社會產生任何價值,甚至是破壞社會秩序的手段得到的財富,就算得來,也不會長久,自然也就無法心安。
這樣不能長久,無法讓人心安,說不定哪天說散就散的財富,就像高天上的浮雲一樣,此刻在我們頭頂,下一刻不曉得就飄向何方了。這樣的富貴,對於我們來說也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寫在最後很多人看到這段話,都會想到“安貧樂道”這四個字。
但這段話的意義突出的不在“安貧”,而是“樂道”。“貧”時可以“樂道”,“富”時也可以“樂道”。我們不需要為了“樂道”而“安貧”,但也不能因為求富貴而違背正道。我們可以“安貧樂道”,也可以“安富樂道”,關鍵點就在無愧於心。
失之心安,得之無愧,從容有信念的人生,也就不枉人世走一遭了!
-
17 # 真一道子
儒家之道,有著名的“孔顏之樂”。孔顏之樂,來自於孔子的兩則語錄,一則是“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是安貧樂道的“顏子之樂”。再則是“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這是視富貴如浮雲的“孔子之樂”
這兩段語錄,後來被宋儒統稱為“孔顏之樂”,從此,“孔顏之樂”成為儒家追求的一種崇高精神。
但是,翻開《論語》,不論是從孔子的論述中,還是從孔子與弟子的對話中,我們還能發現許許多多的的“孔顏之樂”。
一是學習之樂。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一種積極向上、豁達開朗的人生觀。朋友之間不分遠近、不論貧富,大家懷著共同的理想,為了共同的事業,朝著共同的目標,攜手並肩,勇往直前。不求他人知道和稱讚,但求自己問心無愧,坦坦蕩蕩,不怨不尤,和而不同。
二是知足之樂。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這是一種安貧樂道、不以財富論價值的價值觀。人之一生,每個人的經歷不盡相同,所遭所遇,多是坎坷曲折、荊棘之途。所以,人當隨遇而安,無論是貧窮,還是富貴,皆能安分守己,無論所得多寡,皆能知足。
三是山水之樂。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這是一種人與自然、人與萬物共生同體的世界觀,是儒家人與自然的人文精神。無論是個體的人,還是群體的人,無論是仁者,還是智者,無論是人與人,還是人與天地萬物、與無限宇宙,構建一個整體的、默契無間的、和諧相融的世界,這個世界將會充滿愛,洋溢著幸福和快樂!
-
18 # 百家拾遺
孔子的這句話就表面意思來說是很好理解的。相類似的還有他最中意的弟子——顏回的“一簞食一瓢飲”,表現的都是儒家安貧樂道的理想,為此後世還專門整出了個“孔顏樂處”的哲學命題。但是,就孔子這句話而言,其實更多的是體現了孔子獨特的關於什麼是義、又如何取利的儒家利義觀。
孔子是我國曆史上較早對義、利關係進行深入剖析的思想家。其認識和主張,不僅集中體現了他對人的價值取向的根本看法,也直接涉及到國家治理和經濟管理的諸多方面。從而成為孔子,甚至儒家思想體系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生活的春秋時期,正是戰亂頻繁、禮崩樂壞的時代。當時各個地方的統治階級為滿足一己之私慾,一方面橫徵暴斂,加重對民眾的剝削;另一方面,為爭奪、擴張領地而不斷進行戰爭,導致整個國家分裂動亂,社會各種矛盾異常尖銳。
孔子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為了使人們能正確對待和規範求富取財的行為,以利於社會的安定和發展,提出並闡述了他的義利思想。
那在孔子眼中,“利”的觀念是怎樣的呢?在《論語》中,有弟子對孔子“罕言利”的評語;也有孔子自己提出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記載。後人對孔子義利觀的認識,也大多基於這兩段文字,得出的結論是孔子是持“重義輕利”觀點的,這個說法是正確的。但若就此認為孔子是完全輕視利益的,或把求利動機完全視為小人之舉而一律抵制的,這顯然也不合實際。
在孔子言論中,所謂“利”,往往指的是個人利益,或暫時的、區域性的利益,即私利和小利。而與“利”相對的“義”則是指的是整體的,長遠的根本利益。
一、孔子對利、義關係的主要觀點有了以上認識,那麼,我們具體來看一下孔子是怎樣剖析利與義,以及兩者對於國家人民又有怎樣的影響?
首先,他認為求富取利之心,是人人都有的,但是任何人的追求利益的行為,都必須受倫理道德的約束。他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換言之,只要是合乎道德規範要求的,不論何種職業、何種方式的求利活動,都是可以的。正所謂“富而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反之,如果不符合道德規範要求的,就應抱著“富貴與我如浮雲”的態度,堅決拒絕。
孔子的“利義”是把體現了統治階級整體、長遠、根本利益的“義”,也就是正確、合適的行為,作為求取富貴、利益的道德規範和準則,要求人們在求利活動時,遵循“見利思義”、“義然後取”的原則,不能“放於利而行”、違義求利。他要求在統治階級內部發揚“富而好禮”的精神,剋制各自的私慾,停止相互間的各種不義爭奪。
其次,他還要求統治階級對於百姓做到“施取其厚,斂從其薄”,不與民爭利。總之,要從統治階級的整體利益和根本利益出發,著眼於國家社會的穩定和長治久安,不要為了各自眼前的小利而置國家的根本利益於不顧。孔子認為只有這種能夠以“義”來制約自己取利行為的人,才是值得稱頌的“君子”,因此他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而在對待統治階級與老百姓利益關係問題上,孔子認為,如果百姓富足,國家沒有不富足的;如果百姓貧窮,國家也不能富足,因為君主之利是建立在人民之利的基礎上的。孔子的這一思想被他的學生有若總結為:“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孔子繼承了西周以來的裕民惠民思想,主張“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允許百姓從事有利可圖的生產勞動,使百姓能夠在發展生產的過程中得到實際利益。他說:“惠,則足以使人”,“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所謂“惠而不費”,就是要求統治階級透過不與民爭利,不奪小民應得之利的辦法,來達到施惠於民的目的。
孔子譴責魯國貴族臧文仲“廢六關、妾織蒲”的做法是不仁的,就是因為臧文仲與庶民爭利,違反了惠民裕民的原則,損害了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是非義的。
孔子認為,比起貴族階級內部違禮取利的行為,貴族與庶民爭利的做法對於整個貴族階級利益的危害更大。他說“百乘之家······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因為“盜臣”只能使個別貴族的利益受到損害,而“聚斂之臣”危害的則是整個統治階級的利益。
因此,孔子主張以有利於民,還是侵害人民來作為評價各級官員好壞的標準。他說:“吾聞之:知為吏者,奉法以利民;不知為吏者,枉法以侵民。”這種以利民為先的義利思想,是以儒家民本思想為基礎的。
孔子提出,為達到富民的目的,統治者一方面要透過“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辦法鼓勵人們增加生產,另一方而還要“省力役、薄賦斂”,儘量減輕人民的負擔。因此,當季氏“欲以田賦”增加稅收時,他堅決反對說:“君子之行也,度於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如是,則以丘亦足矣。”並且指出:“若不度於禮,而貪冒無厭,則雖以田賦,將又不足。”勸季氏要依禮取利。孔子還提醒貴族統治者在徵發勞役時要注意“使民以時”、“擇可勞而勞之”,即不能耽誤農業生產,並且把人民的勞役負擔控制在百姓能夠承擔得起的範圍之內,使人民勞而不怨。
二、結語孔子提出的“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也”。是先秦義利思想的一個重大發展。他把義利這一道德規範,具體落實到了禮義制度上,使之成為制度化的行為規範。
由於禮制是以制度的形式確定了各階級的利益範圍。所以,人們只要遵循禮制的規定去謀財取利,就是符合了義的要求;反之,如果違禮求利,就是在取不義之財了。這樣就使得義利關係在禮制的基礎上統一了起來。
而孔子對義利思想多方面的論述,也為後期儒家的義利思想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
19 # 文發揚
疏食曲肱之樂
論孔子的疏食曲肱之樂
2020/09/16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這一章分兩節,第一節講貧窮而樂,第二節正當致富。
飯疏食:吃糙米飯。疏,糙米。
飲水,喝白開水。
曲肱:肱,由肩到肘謂之肱。這裡泛指胳膊。
全文譯文為:
孔子說,吃糙米,喝白開水,枕著胳膊睡覺,快樂安逸就在其中了。
用不正當的手段得到富與貴,對於我來說,它們就像天上易散的浮雲。
1,人要安貧樂道。
2,用正當的手段去謀取富貴
3,貧窮與富貴可以轉化。
現在分述之。
一,人要安貧樂道。
如何對待貧窮?夫子說,即使過著最窘迫的生活,以冷水為飲料,用雙臂做枕,我也能在這樣的生活中找到樂趣。
這樣的生活,當然是窮學生的生活。學生時代,誰不是這樣的生活?
孔子少而貧,過的是這樣的生活。孔子的學生,當然也是這樣的生活。比如顏回,那就更窮了。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論語·憲問第十四》)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nei,飢餓)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這就是孔夫子對待貧窮的態度。
辜鴻銘與南懷瑾先生認為這是一種人生難得的修養。在從來不知衣食之愁是何滋味的富家子弟,那也許真是一種修養。但對窮人的孩子來說,有吃有喝有睡有書讀,那真的好幸福,快樂自在其中了。
二,用正當的手段去獲取富貴
1,不正當手段獲得的富貴是易散的浮雲
有些人譯這句
話時,說,不義而富貴,與我有什麼相干?
用不正當的手段獲得財富與尊貴,不是與我不相干。而是說這樣獲得的財富與尊貴,是像浮雲一樣容易消失的。
孔夫子做官做到了魯國的相國。他成了貴人了。這時他50歲到56歲,年富力強。從收入上講,有辦私學的收益(當官時私學沒有停辦),有給人辦喪禮的收入,這是儒家的本行。有在魯君名下做大司寇為相國的收入。
因此,此時孔夫子鞏怕已相當富有。
富裕與尊貴,夫子都有了,而不是與他不相干。
在魯定公十三年,當孔子覺得魯國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時,離國離家,遊歷他國達十四年之久。浮雲一樣的富貴浮雲一地消散了。
2,正當手段獲得的富貴才會長久
既然不義而富貴與我是浮雲。那麼,用正當的手段獲得富裕與尊貴就是值得肯定了。
孔子的一生,從貧到富,從低賤到相國,是一步一步奮鬥得到的,全部都是正當的行為。
三,貧窮與富貴可以相互轉化
孔夫子在這段話裡,揭示出一對辯證的關係:貧窮與富貴。貧窮之所以快樂,因為他在積累能量,會轉化為富貴。
用不正當的手段能獲得富貴,但是那隻不過是天上易散的浮雲。
1,貧窮不會長久
孔夫子一生,年少貧窮是不爭的事實。
而孔子十七歲就收了一個學禮的學生。這不僅是他辦私學的開端,而且啟發他開啟了又一個收入來源:辦私學。一直到他42歲正式註冊私學。
除了這兩項業務外,他還為魯國貴族季氏管理牲畜,管理都邑。會管理一個家族的都邑,這也是孔子後來說的齊家的能力。孔子正是從這裡走上從政之路。
孔子的一生,證明,貧困不會長久。孔子有多種謀生賺錢積累財富的本事。
不義而富,真的與夫子不相干。
2,富貴依靠奮鬥
孔子的一生,從開始不受人尊重,到受人尊重,也是一步一個腳印掙來的。
好了,關於孔子的疏食曲肱之樂,就講到這裡。這種快樂,正是一個奮鬥的大學生的快樂,也是一個單身漢的快樂。你體會到了嗎?
-
20 # 隨河入海
富與貴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2者不可兼得的情況下,舍富與貴,而取恬淡與安適。強調了精神修養的重要性。快樂可以取決於擁有的富與貴,也可以取決於學問修養,
回覆列表
品粗茶淡飯,看雲捲雲舒。
享受這種恬淡自然、心底踏實的生活。
功名利祿,如果不是正當途徑所得,在我看來,就像天上浮雲一樣,虛無縹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