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雨霽視角

    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轍、蘇洵,還有一位是誰呢,到底是曾鞏,還是馮鞏。這是很多人在背唐宋八大家時,都會卡在最後一位,記不住曾鞏的名,怪只怪他太不紅了。

    前面幾位都是我們在中學教材中耳熟能詳,動不動就默寫並背誦全文,這知名度想低也難。這八位中,僅宋朝就佔據六席之地,歐陽修文壇領袖,王安石變法大咖,蘇洵名氣稍微次一些,但有“三蘇"這個頭銜在,他的知名度也不併低,蘇軾更是一身典故,名氣爆到飛起,而曾鞏呢,他要名氣沒名氣,要名著沒有名著,他為何能佔據一席之地呢?

    首先:曾鞏而入選”唐宋八大家“是實至名歸的,曾鞏名氣低;只是因為中學語文課本在選材時,並沒有收入曾鞏的文章,除上一篇課外閱讀《墨池記》外,似乎連代表作的印象都沒有。

    沒能入選中學語文教材並不代表曾鞏的文章不行,古人、今人的審美標準不同,今人多喜歡詩歌、散文、詞曲,語言簡短、氣勢充沛。而唐宋八大家的其他幾位的作品都具備這個特點,如蘇軾的豁達、歐陽修的平白優美,所以極受當代人的追捧。

    曾鞏並不以詩詞見長,他不紅的原因說到底還是沒有一首“沒有一首婦孺皆知的名氣之作,來增加他的傳播度。

    但這並不代表他沒有實力,曾鞏的文章確實不具備“網紅”款的特質,但這並不影響他的實力。

    曾鞏以賦見長,文章佈局嚴謹、用典謹慎、以說理、借古思今為主,在曾鞏的文章中很難找到我們在中學中學的其他幾位大家那樣或辛辣諷刺、獲灑脫飄逸的文章,如:《黔之驢》、《醉翁亭記》、《六國論》。

    曾鞏的不紅,僅僅是名氣,和實力並沒有關係。

    他是新古文運動的中堅力量,在古文理論中主張“先道後文,文道結合”。他十分重視教育、培養人才,在撫州居所側建有“興魯書院”,並親自定學規、執教席,推動撫州學風。

    他的文章:“義理精深,節奏舒緩、講理有條不紊、語句簡潔。《宋史·曾鞏傳》稱他為文章上下馳騁,愈出而愈工,紆除而不煩,簡奧而不悔,卓然自成一家。

    曾鞏雖然不具備網紅氣質,他其實力卻能從他的文章中體現。

  • 2 # 枕月拾星

    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六月,曾鞏安葬於南豐縣萊溪鄉源頭村崇覺寺旁。曾鞏的弟弟曾肇撰寫了《亡兄曾鞏行狀》,記述了曾鞏的世系、生平、生卒年月、籍貫以及生平事蹟等等,曾肇在《行狀》中說:“是時宋興八十餘年,海內無事,異材間出。歐陽文忠公赫然特起,為學者宗師。公稍後出,遂與文忠公齊名。自朝廷至閭巷海隅障塞,婦人孺子皆能道公姓字。其所為文,落紙輒為人傳去,不旬月而周天下。學士大夫手抄口誦,唯恐得之晚也。”曾鞏的同僚及好友林希為他撰寫了《墓誌銘》,頌曰:“畜厚潛深,儒學之門。迨公之興,益顯於文。奮躬力行,道義之存。公自布衣,譽望四出。既位於朝,其剛不屈。公久於外,或留或徙。誰其知之,唯聖天於。天子曰諮,於惟汝賢。典予史事,五聖之傳。”韓維為曾鞏撰寫了《神道碑》,對曾鞏的人品和官品給予高度評價:“公剛毅直方,外謹嚴而內和裕。與人交,不苟合。朋友有不善,必盡言其過,有善必推揚其所長。獎掖後進,汲汲惟恐不逮。其為政,嚴而不擾,必去民疾苦而與所欲者。未嘗按劾官吏,所蒞至於今思之。天子且欲大用,而公不幸死矣。”

    南宋理宗寶祐年間,曾鞏被追諡為“文定”,此時離曾鞏去世已有一百七十餘年。“諡號”是帝王將相、達官貴人及一般有作為計程車大夫死後,根據其生前的行為功過,用簡短的幾個字予以總結,即蓋棺論定的評價。按照宋朝的制度,只有文臣光祿大夫、武臣節度使以上才能議諡。因此,曾鞏去世時因官卑而無諡號,至南宋後,為了表彰死節之臣,放寬了這一限制。時任參知政事的陳宗禮與曾鞏同為南豐老鄉,對曾鞏的文章極為推崇,特向宋理宗請求追諡曾鞏,獲得皇帝准許,賜諡“文定”。據《諡法》所載,經緯天地、道德博文、學勤好問、慈惠愛民、愍民惠禮、賜民爵位曰文,大慮靜民、純行不爽、安民大慮、安民法古曰定。“文定”二字,曾鞏可謂當之無愧。從此,後人便尊稱曾鞏為“曾文定公”。

    民間也以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對曾鞏的追思和崇敬。

    在曾鞏曾經任職過的齊州,為了感激曾鞏“市粟易求倉廩實”的治績,齊州的百姓在曾鞏離開後,就在大明湖的東北岸建造了“曾公祠”(後更名為“南豐祠”),將曾鞏作為聖賢進行供奉和祭祀,以表達愛戴和崇敬之情。此後歷朝歷代都對“南豐祠”進行了修繕,歷經千年不曾間斷。今日的“南豐祠”仍然屹立在美麗的大明湖畔,庭園內清幽靜謐,花木扶疏,翠柏成蔭。正中大殿內立有曾鞏木雕像,該雕像以南豐的一棵千年香樟雕刻而成,像高2米,栩栩如生。雕像兩側的抱柱楹聯上,鐫刻著“北宋一燈傳作者,南豐兩字屬先生”的聯語。殿堂的東側有建於明末的晏公臺、明昌鍾亭,亭中懸掛著金代明昌年間(公元1190—1196年)所鑄8000公斤古鐘。而在南豐祠院內南側瀕臨湖岸處,則有水榭三間,四周環廊,東西北三面環水,內植荷蓮,名叫“雨荷廳”,這便是傳說中的乾隆皇帝與民女夏雨荷一見鍾情之處了。若是曾鞏知道在他的足旁枕畔,曾經催生流傳著如此斜風細雨、魚戲蓮荷的香豔故事,或許也會哈哈而笑了。

    故鄉南豐的官民對曾鞏的緬懷也極為深切。南宋孝宗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在曾鞏去世近百年後,南豐人民在查溪建造了“曾公祠”,後改名為“曾文定公祠”,以供後人憑弔瞻仰。明景泰年間,南豐縣訓導汪綸為弘揚曾鞏的教育精神,在縣城南門關口河對岸當年曾鞏讀書的巖洞前建造了“曾巖祠亭”;至明成化年間,南豐知縣李顯又在此處重建祠亭,規模比之前擴大了許多,有堂有廊,有池有橋,名叫“讀書巖祠堂”,並由大學士李東陽作記。此後祠堂幾經興廢,屢坍屢建,引來無數文人墨客撫今追昔,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楹聯,成為南豐的一大勝景。1984年,南豐縣人民政府重建了讀書巖亭,疏浚了墨池,再建了巖亭,並由當時的中國書協主席舒同親題“讀書巖”匾額。在讀書巖的左側,還新建了“曾文定公祠”和“曾鞏紀念館”,內有思賢堂、曾鞏博物館、南豐儺文化展覽館、仰風亭、觀景亭等景觀,遊覽憑弔者至今絡繹不絕。

    祠堂是有形的紀念,文化才是無形的豐碑。讓曾鞏成為卓然大家,歷經千年而不朽的,始終是他的文章,以及他的文章中所蘊含的思想和情操。

    由南宋至元,幾經戰火,曾鞏文集中的《續元豐類稿》和《外集》均散佚失傳,留存下來的,只有《元豐類稿》五十卷。另有金代中葉平水(又稱平陽,即山西臨汾)坊刻本的《南豐曾子固先生集》.該文集共34卷,編排門類與《元豐類稿》大不相同。其中收錄的詩文,有的已見於《元豐類稿》,但與《元豐類稿》文字差異較大,有的未見於元豐類稿,很可能是已失傳的《續元豐類稿》和《外集》中的作品。此刻本十分珍貴,至今仍是研究曾鞏不可缺少的資料。至明末清初時,又有一些據傳是《續元豐類稿》中的文章零星散見於《聖宋文選》《能改齋漫錄》等書中,被清初顧崧齡收集整理,編輯成《集外文》兩卷,附於《元豐類稿》後一併刊行。

    南宋理學家朱熹是曾鞏的忠實追慕者。他不僅喜歡曾鞏的文章,“愛其詞嚴而理正,居嘗誦習”,還認真核查勘考,製作了《南豐先生年譜》,又寫了《年譜序》《後序》及《跋南豐帖》等文章,將曾鞏的文章放在儒學發展的程序中來把握,認為曾文直接闡述了儒家的義理,直接韓、孟,無人堪匹。《南豐先生年譜序》中,朱熹寫道:“予讀曾氏書,未嘗不掩卷廢書而嘆,何世之知公淺也!蓋公之文高矣,自孟、韓以來,作者之盛,未有至於斯。其所以重於世者,豈苟雲哉!”南宋官員陳宗禮更是將曾鞏奉為理學大師,稱讚曾鞏文章:“先生曾鞏之文,直於三代同風。”並認為蘇軾三父子的文章貴在奇,而曾鞏的文章貴在正:“眉山父子兄弟文之奇,南豐先生文之正。奇者,如天馬,如雲龍,恍惚變態;而正者,金之精,玉之良,凡物莫能加也。

    後人對曾鞏詩歌的評價褒貶不一、譭譽參半,有人說他“短於韻語”“有韻者輒不工”,甚至有個叫彭淵材的北宋人將曾鞏不會作詩列為“五恨”之一,一時被傳為笑柄。與此相對,有些評價卻非常高。南宋文學家陸游、劉克莊不僅熟讀曾鞏散文,而且對曾鞏的詩歌也很欣賞,劉克莊曾為曾鞏的詩歌辯護說:“誰謂子固不能詩耶?”清代人王士禎說:“淵材恨曾子固不能詩,今人以為口實。今觀《類稿》中諸篇,亦荊公之亞,但天分微不及耳。”賀裳也說:“俗傳曾子固不能詩,真妄語耳。”及至現代錢鍾書先生說:“就‘八家’而論,曾鞏的詩遠比蘇洵、蘇轍父子的詩好,七言絕句更有王安石的風致。”可謂是給曾鞏翻了案。

    宋末元初學者劉壎是曾鞏的同鄉,他自稱“特嗜”曾鞏之文,讚揚曾鞏文章本於六經,方軌儒門,堪稱上續孟子、下啟濂洛的大師。對於曾鞏的詩歌,他也非常喜愛,曾評價說:“平生深於經術,得其理趣;而流連光景,吟風弄月,非其好也。往往宋人詩體多尚賦,而比與興寡,先生之詩亦然,故惟當以賦全視之,即無憾矣。”可謂是曾鞏的知音。元代詩人方回等人對曾鞏之詩文也極為推重。

    到明代後,曾鞏的地位更受推崇。明人艾南英將其譽為理學先驅,說:“子固以六經之文典重醇深為公所推服。自今觀之,其文當濂絡未興之先,已能開性命之宗。”趙琬說:“曾氏之文粲然若日星之麗天,而光耀不可掩焉者。”寧瑞鯉則稱:“自孟軻氏以來,未有臻斯盛者也。”明初文學家朱右為文以唐宋為宗,曾編選韓愈、柳宗元、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蘇軾、蘇轍、蘇洵文章為《八先生文集》,這是唐宋古文“八大家”最早的出處。

    至嘉靖年間,更是出現了一個著名的散文流派,就叫“唐宋派”。唐宋派提倡唐宋古文,尊歐陽修、曾鞏為師,主張“文道合一”,反對以文采取代道統,其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順之、茅坤、歸有光等人,都是當時文壇的文章大家。唐順之為說:“三代以下之文,未有如南豐,三代以下之詩,未有如康節者。”唐順之所編纂的《文編》中,唐宋文也沿襲朱右傳統,僅取八家。

    而至明末,茅坤承朱右、唐順之二人之說,選輯了《唐宋八大家文鈔》,共160卷。此書一經推出,即廣為流傳,成為文人學子的必讀書。從此,“唐宋八大家”之名確立並隨之流行開來,治古文者都以此八家為宗,而曾鞏更以其文章的章法謹嚴、典雅純正成為八大家中備受推崇的人物。此後通行的《唐宋八大家文鈔》一般為164卷,流傳下來的有明萬曆刻本及清代書坊刻本等。清代學者魏源還專門研究了八大家文章風格,著有《纂評唐宋八大家文讀本》八卷。

    主盟清代文壇二百餘年的散文流派“桐城派”影響巨大,一直延及近代,而“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方苞、劉大櫆、姚鼐等人都奉曾鞏為師,主張從曾鞏的文章入手,學習文統、治統與道統的統一,更加促進了對曾鞏之文的研習。時人學習古文,都以曾鞏之文為指模。清代康熙年間學者張伯行重新選編《唐宋八大家文鈔》,所選文章共316篇,其中韓愈60篇,柳宗元18篇,歐陽修38篇,蘇軾26篇,蘇洵2篇,蘇轍27篇,王安石17篇;曾鞏卻有128篇,遠遠超過了其他7人。

    古語有云:“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一千多年過去了,時間如江水一般無情地流逝,永恆卻留在了原處。

    在歷史的浩瀚星空中,不朽的是曾鞏的文章,更是他的精神!

  • 3 # 追風少年1688

    一、從北宋時代對曾鞏的評價來看

    北宋時代,曾鞏在文壇的影響非常之大、地位非常之高,同時代精英對他都予以較高的認同。

    歐陽修對曾鞏的評價很高。宋仁宗慶曆元年(1041年),歐陽修第一次見到曾鞏的文章,就稱讚他說:曾鞏的文章從思想立意來說,已經非常成熟;從藝術上,從文章的章法來看,也已經比較成熟了。在贈給朋友的一首詩中,歐陽修記述了自己對曾鞏的印象:“吾奇曾生者,始得之太學。初謂獨軒然,百鳥而一鶚”(《送楊闢秀才》)。

    他甚至忍不住直截了當地告訴曾鞏,在我的門生中,我最喜歡的就是你:“過吾門者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曾鞏《上歐陽學士第二書》)。可見他對曾鞏是如此偏愛。

    王安石對曾鞏也是備加推崇。宋仁宗慶曆元年(1041年),王安石與曾鞏在京城第一次見面,互相傾慕,結為至交。當時有人誹謗曾鞏,王安石為曾鞏辯護。在贈給曾鞏的詩中說:“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借令不幸賤且死,後日猶為班與揚”(《贈曾子固》)。王安石比較曾鞏與自己的其他朋友,認為:“鞏文學論議,在某交遊中不見可敵”(《答段縫書》)。在給王景山的信中,他糾正對方的偏見:您認為江南士大夫會寫文章的人不多,可是在我交往的人當中,江西人李覯、曾鞏都是豪傑之士。江南士大夫太多了,您未必個個都認識吧?在給曾鞏的詩中,他稱讚曾鞏學問淵博,乃是當世豪傑,認為自己的水平太低,無法與曾鞏相比肩:“愛子所守卓,憂予不能攀”(《答曾子固南豐道中所寄》)。王安石不僅是北宋文學大家,後來還身居宰相高位,他推崇的人物,應該夠傑出了。

  • 4 # 世間人物

    對於這一問題,筆者在之前的文章中也略有描述,今天,我們就再來詳細的聊一聊。

    曾鞏為什麼能夠入選唐宋八大家?

    其實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自身文章寫得好,二就是後人的推崇。

    一:文章的“純”與“正”

    首先,我們先來說明一點,曾鞏在古代名氣並不小,只是近代以來名氣變弱了。

    不信?

    我們可以先來看一下同時代的人對曾鞏的評價。一代文宗歐陽修評價:

    吾奇曾生者,始得之太學。初謂獨軒然,百鳥而一鶚。

    歐陽修說道第一眼看見他就能預想他以後可以展翅高飛。甚至說,在歐陽修的眾多門生中他最喜歡的便是曾鞏,“過吾門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

    其實不止是歐陽修,唐宋八大家裡的王安石、蘇軾、蘇哲都對曾鞏有很高的評價,王安石評價“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蘇軾言“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而蘇轍則稱其:“儒術遠追齊稷下,文詞近比漢京西”。

    由此可見,在當時曾鞏的文章寫的有多麼好,否則,單憑曾鞏一個貧苦書生怎麼能受到這些大家的讚揚。

    那麼,曾鞏的文章到底寫的有多好?又哪點好呢?

    如果說,用兩個字來概括曾鞏的文章的話,那麼就是“純”和“正”。

    純是指他的文章主旨思想,而正則是指他的文章的章法。

    曾鞏的文章固守原始的儒學的那個“理”,其文章在表達思想主旨的時候,往往是特別純淨,不摻雜其他東西。他不像蘇軾那樣摻雜了儒、學、道等思想,在他的文章裡,只有儒學的東西,純碎的主旨純粹的思想。因此,在讀他的文章的時候,你會感受到一種“乾淨”的感覺,你也會更容易去理解他所講述的東西以及含義。

    曾鞏的文章多注重實用,沒有什麼天馬行空的想法,都是實打實,可以落於實處的。

    他的文章多是史論文、政論文、議論文等,這些文章結構簡單,佈局合理,行文規範。這些文章中既有理又有法,理是道理,法是章法。其中道理要足夠的端正,在他看來,道理就是規矩,規矩自然而然的要嚴謹、要莊重。因此,行文便一定要端正,這樣的文章,才能給人講述端正的道理。

    下面我們來欣賞一篇曾鞏的代表文章《墨池記》(以下是節選句子,為意譯。)

    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於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

    在文章的開頭先講述了墨池的周圍環境。墨池位於臨川郡城東面的高坡上,旁邊靠近溪水。

    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後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這一句先講述了王羲之的書法精妙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後天的努力與勤奮所獲得的。接著曾鞏開始引出思考,學習又怎麼不需要努力呢?

    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後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餘思,被於來世者何如哉!

    這句話是文章的末句,意思是人有個一技之長,便讓後代之人尊崇到這般地步,更不用那些具有德才的先賢留下來的思想和作風有如何影響後世之人。

    從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原本只是一個寫墨池的文章,曾鞏卻是一而再的引申,先是由王羲之的書法是透過努力所獲得的繼而引出學習也要努力勤奮,然後又由一技之長繼而引出要進修個人的思想品德。

    總的來說,曾鞏的文章既“純”又“正”,端正、典雅、有深度這是他獨有的寫作魅力。但是“典雅有餘,精彩不足;莊重有餘,活潑不足;思想有餘,趣味不足。”這同樣也是他必不可免的缺點。

    二:後人的多次推崇

    曾鞏在後世之所以能夠列入唐宋八大家,其實也是少不了後人的推崇。

    首先是朱熹,朱熹曾言,

    “予讀曾氏書,未嘗不掩卷廢書而嘆,何世之知公淺也”;“愛其詞嚴而理正,居嘗誦習”。

    我常常拿起曾鞏的文章看起來就不捨得放下了。由此可見,曾鞏在南宋時依舊是受到推崇的。

    而接下來,將曾鞏地位推向更高的是他的老鄉。這個老鄉名字叫做陳宗禮,在官場最高峰時擔任參知政事,他認為蘇軾、蘇哲兩人的文章是“奇”,而曾鞏的文章則是“正”。最重要的是,從陳宗禮開始,他認為曾鞏不但是一個文學家,更是一個理學家,把曾鞏的地位極大地提高了。

    至於,陳宗禮為什麼要抬高曾鞏的地位呢,則是因為他和曾鞏是老鄉。

    當到了元朝的時候,當地又出了一個學者叫做劉壎,他更是認為曾鞏是上承孟子,下開程朱理學。這在我們現在來看,這兩位曾鞏的老鄉就是標準的“碰瓷”。

    但是,由於這兩位老鄉,曾鞏在人們心中的印象慢慢的由文學家變成了理學家。

    到了明代,有一個散文流派——唐宋派,而這一派的代表人物茅坤在編篡《唐宋八大家文鈔》的時候,將曾鞏排入了唐宋八大家中。

    在當時,唐宋派的主張是學習唐宋時期的文章,因為唐宋文章有章法可尋,而在唐宋文章中又特別注重學習宋代的文章,而在宋代的文章裡著重學習曾鞏的文章,上文我們說過,曾鞏的文章有理有法,道理和章法一起學,何不樂哉!在當時,他們認為,只有學好曾鞏的文章,才能去學歐陽修的文章,然後便是班固的文章,再然後便是司馬遷的文章。

    到了清代的時候,曾鞏的文章再一次被奉為圭臬。這次是“桐城派”。

    這裡的“桐城派”是清朝時期一個散文流派,他們的主張是“文統、治統、道統”。其中文統是指文家的傳統,道統是儒家的道統,而治統就是封建統治的治統。而這個主張既符合了當時封建政治的要求又符合傳統文章家的要求。而顯然,曾鞏的文章是最適合的。

    總結

    總的來看,我們會發現,從北宋到清朝,曾鞏一直沒有被人所遺忘,而且是備受推崇,他那獨特的文章風格足以使他位列於唐宋八大家之中。

    至於現在為什麼曾鞏在唐宋八大家中給人的印象越來越模糊,甚至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曾鞏不配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中。其實歸咎其原因,那就是因為,時代在變化!

  • 5 # 環評紅樓

    曾鞏的文章特點是“古雅,平和,中正”,這和他正直、敬業的人品一脈相承,在業內有很高的聲譽。曾鞏曾任濟南一把手,帶領百姓疏通大明湖,建設北水閘治理水患,執政口碑廣佈民間。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的學生。蘇東坡曾說過,曾鞏是歐陽修門下最棒的弟子,就連歐陽修也承認這一點。

    蘇軾和曾鞏是同學,他們一起參加高考,閱卷老師正是歐陽修大人。蘇軾的文章技壓群雄,無人可與爭鋒。而歐陽修覺得如此絕妙的手筆一定是自己的門生曾鞏了,處於迴避的考慮,所以就把蘇軾的試卷誤認為是曾鞏的,從而定為第二名,這就是蘇東坡沒有奪冠的原因。由此可見,曾鞏在歐陽修心目中的地位。

    曾鞏的文章大多太工整,缺少朗朗上口接地氣的作品,所以在民間流傳的不如其他作家廣泛。依錢鍾書的眼光來看,他覺得曾鞏至少比蘇洵和蘇轍的文筆要好。

  • 6 # 莫道疏狂

    題主好,我來就這個問題談一談自己的認識和理解。

    這個問題可以一分為二來看,一方面是曾鞏為什麼給人感覺名氣並不大,另一方面,曾鞏為什麼能夠入選唐宋八大家。

    首先,我們簡要了解一下曾鞏的人生經歷,看看他是何許人也。

    曾鞏,字子固,江右人,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生於1019年,卒於1083年,諡號“文定”。曾鞏於嘉佑二年進士及第,此後歷任地方知州及史官修撰等職,他政治上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頗有官聲。文學上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特點“古雅、平正、沖和”,流傳後世的有《元豐類稿》《隆平集》等。

    從曾鞏的經歷和生卒年月來看,他主要活動於仁宗、神宗、英宗、哲宗等北宋皇帝在位年間,拋開韓愈、柳宗元二人先不談,與唐宋八大家中的宋朝其餘五人基本相同,並且,曾鞏與三蘇、王安石都曾求學於歐陽修,算得上師出同門。

    既然和老師同學們齊名,那為什麼今人往往對歐陽修、蘇軾、王安石等人如數家珍,卻對曾鞏知之甚少,幾乎成為了唐宋八大家中的陪襯,是什麼導致六人之間名氣差距這麼大?又是什麼原因讓曾鞏入選了唐宋八大家?

    下面容我一一道來。

    一、韓愈、柳宗元是前輩,北宋師生六人卻是同一時代、同一體系、同一舞臺,同樣詩詞文兼修,同學為何不同命?

    顧名思義,唐宋八大家共有八人,分別是唐朝的韓愈、柳宗元,以及北宋的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

    在這八人之中,單以現今的名氣而言,最大的可能有爭議,蘇軾、王安石、韓愈可能都有競爭力,不過蘇軾的勝面應該比較大。

    但若是說到名氣最小的,曾鞏就當仁不讓了,那是怎麼導致的這種結果呢?我認為有兩個原因。

    1.最直接的原因,傳唱作品較少,尤其是沒有入選語文教材的作品

    21世紀,我們當代中國青少年的文學啟蒙讀物是什麼?

    客觀的講,《語文》教材的作用十分之巨大,是青少年文學價值觀的底層架構,也是對文學的最初瞭解,其課文結尾的“背誦全文”對擴大作者知名度和作品傳唱度至關重要,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人的作品入選了教材。

    首先,唐朝的兩位,韓愈的文章《師說》、《祭十二郎文》和詩作《左遷藍關示侄韓湘》,柳宗元的文章《小石潭記》和詩作《江雪》,都是語文教材中的經典之作。

    北宋的四位,歐陽修的文章《醉翁亭記》和詞作《蝶戀花》,王安石的詩作《元日》、《泊船瓜洲》詞作《桂枝香·金陵懷古》文章《傷仲永》、《遊褒禪山記》等,蘇軾的《前赤壁賦》、《後赤壁賦》、《記承天寺夜遊》、《石鐘山記》、《水調歌頭》、《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後雨》等等,蘇洵也有《六國論》入選。

    單以這方面而看,僅有曾鞏、蘇轍二人未有作品入選,導致了國人在青少年期間對二人的作品知之甚少,是影響名氣的最關鍵原因。

    2.其政治知名度、影響力自己個人關係,都是影響名氣大小的原因

    先說唐朝的二位。韓愈是一代文宗,在他所處的時代是文壇領袖和古文運動發起者,也是朝中重臣,甚至在傳說中還是八仙之一韓湘子的伯父,這些條件讓他沒理由不為人所知。柳宗元則與韓愈當時並稱,雖然比不了韓愈的盛名,但也絕談不上籍籍無名。

    北宋的六位,歐陽修堪稱宋朝韓愈,也是當時的文壇領袖,提攜過無數文林後輩,唐宋八大家中的北宋其餘五位,都曾求學於歐陽修,堪稱桃李滿天下。

    王安石就更不用說了,一場變法轟轟烈烈,上臺又下臺,不論詩文,都註定了他名垂青史。

    再是三蘇,蘇洵文章寫的雖然好,蘇轍官職坐的雖然大,在後世的名氣上終歸是沾了蘇軾的光。作為當世偶像,蘇軾已經火了一千年,並將繼續火下去,他的詩文還將會被無數人傳頌。

    曾鞏就比較尷尬了。他的詩文都很好,但完全談不上比其他人更好,他雖然也做官,可也沒當到過參知政事這種高官,又沒有蘇軾這樣的天才親戚,也就自然導致了他在唐宋八大家中處於名氣最低的情況了。

    二、曾鞏名氣既然遠遜於其餘七人,為什麼還能入選唐宋八大家?

    正如題主所說,既然曾鞏名氣並不大,那他為什麼還能和韓柳歐陽三蘇等人並列唐宋八大家?這裡面有兩層原因。

    1.“唐宋八大家”的說法源於明朝,有一個典型的入選標準

    在明朝的朱右編纂《八先生文集》時,首次將韓柳歐陽等八人同列入內。明朝的唐順之的《文編》中,在唐宋文章方面也僅錄入他們八人。隨後,明朝末年的茅坤,按照朱右和唐順之的說法,選編了《唐宋八大家文鈔》共164卷,自此,“唐宋八大家”的說法流行開來,漸漸為世所公認。

    茅坤等人為何只選這八人的文章編纂成集?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們所處的明朝在經歷元朝的混亂後,在文風上受兩宋的影響最大,而宋朝的文風,其根本源自於兩次古文運動。

    在唐朝時,韓愈、柳宗元等人提倡古文,目的在於恢復古代的儒學道統,將改革文風與復興儒學變為相輔相成的運動。在提倡古文時,進一步強調要文以明道。

    到了北宋,以歐陽修、三蘇、王安石、曾鞏等人為代表的師生團體一脈相承,繼續堅持了復興儒學,反對駢文、提倡古文的形式。他們的兩次古文運動,對後世元明清甚至民國的文風都影響極大。

    擁有共同的文風,是當代文人墨客的學習指南和努力目標,這就是茅坤等人將他們八人一起列入文集的重要原因,而隨著茅坤的理論被逐漸認可擴大,“唐宋八大家”的說法就逐漸形成了,曾鞏自然就成為了其中一員。

    2.光有風格、有關係是不夠的,最重要的還是要水平能力過關

    曾鞏雖然是古文運動的重要參與者,是歐陽修的學生,是蘇軾等人的同學,但這些都不是他能夠入選茅坤文集,成為唐宋八大家一員的原因,究其根本,還是曾鞏的文章寫的好,還是曾鞏有實力。

    雖然我們如今瞭解的曾鞏作品比較少,但曾鞏還是流傳了很多作品的。他的古文理論上承歐陽修,主張先道後文,文道結合,主張“文以明道”。

    並且文章具有幾個特色,一是文章寫的內容十分豐富,但又委婉曲折。二是曾鞏雖然文字很質樸,少於修飾,但有時候在用詞華麗,氣勢縱橫。三是曾鞏擅於寫記敘文,條理分明,邏輯非常清晰,不多寫景,但也有描寫十分詳盡的作品。

    曾鞏主要有《元豐類稿》和《隆平集》傳世,從他傳世的文集來看,他的興趣主要在於史傳、策論一類的應用文。

    曾鞏的散文作品中,其名篇大都屬於記體散文,如《墨池記》、《學舍記》等。而後人在編選散文集時,曾鞏的記體散文入選篇目一直居高不下。如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鈔》,其在《南豐文鈔引》中雲:“予錄其疏札狀六首,書十五首,序三十一首,記傳二十八首,論議雜著哀詞七首。嗟呼!曾之序記為最,而志銘稍不及,然於文苑中當如漢所稱古之三老祭酒是已,學者不可不知。”

    以上簡要介紹了曾鞏的文學成就,但同樣也要看別人的評價和認可與否,這也是對個人能力的體現。《宋史·曾鞏傳》、歐陽修、王安石等人都對曾鞏評價極高,王安石甚至說“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愛子所守卓,憂予不能攀。”表示自己遠不能相提並論,其中雖然是謙詞的可能性更高,但也充分體現了對曾鞏的推崇。

    綜上所述,從瞭解來看,曾鞏在北宋時的名氣並不小,同為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他在文壇的地位絕不遜於其他幾位。雖然曾鞏的名氣如今不顯於世,但憑藉他質樸無華、卓然一家的文章,足以入選唐宋八大家,也足以流傳後世。

  • 7 #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唐宋八大家”是主持唐宋古文運動的中心人物,所謂古文也就是針對六朝時期華麗無物的“駢體文”而言,“駢體文”往往講究華麗的詞藻、工整的對仗、優美的文字等,但是卻不能表達具體的思想內容。唐宋八大家,他們提倡言之有物的散文,反對六朝的浮麗文體,給予當時和後世的文壇以很大的影響。

      由此,可以看出:入選“唐宋八大家”必須是唐宋時間古文運動的中心人物,范仲淹雖然也有很不錯的古文,比如《岳陽樓記》,但是他與上列的八位人物相比,在古文運動方面的成就遠不如他在詩詞方面的成就,也就是說,他不屬於古文運動的中心人物,還沒有成為當時古文運動的領導層的人物,因而,後來的朱右、唐順之、茅坤等都沒有將范仲淹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列。

    曾鞏然沒有“ 唐宋八大家”有流傳久遠,膾炙人口的詩作,但是他才華橫溢,有很多好作品,名氣很大。

    在這個名單中,感覺曾鞏確實是最不顯達的一位,難怪有人感覺他是“來湊數的”。但是,曾鞏真的是來湊數的嗎?

    要釐清這個問題,我們要從何謂唐宋八大家這個概念入手。所謂唐宋八大家,又叫唐宋古文八大家。兩晉以後,駢文風氣大盛,古文大衰,文章幾乎無語不偶、無文不駢,而在內容上,又多寫兒女情態,風花雪月,無病呻吟,走向了形式主義的歧途。

    在這種文章勢頹的情況下,唐朝以韓愈、柳宗元為代表的文章大家,發起了聲勢浩大的古文運動,他們主張用散句單行形式寫散文。

    並以這種散文逐漸代替了駢文,這場運動持續推動,到了宋朝,這場運動在歐陽修、三蘇和王安石等人的接力下,達到高潮,故蘇軾對韓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千古讚譽。

    釐清這個問題之後,再來了解一下曾鞏在這場古文運動中的作用和地位。在北宋,歐陽修是當時當仁不讓的文壇領袖,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之所以能夠成就如日中天的文名,就得益於歐陽修的大力推薦。而曾鞏,則是歐陽修的學生,而且是歐陽修最認可的學生。

    到了明清之後,便有了以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等八人為主的《唐宋八大家文鈔》,他們的名聲就更大了,於是就有了“唐宋八大家”這一讚譽式的稱謂。而曾鞏列於其中,絲毫也不遜色。

  • 8 # 坦坦蕩蕩的尚格

    曾鞏的名氣不大?事實上曾鞏的名氣太大了,從他被歐陽修賞識一直到清代,對他的評價都特別高,即使是後人錢鍾書也說:“在唐宋八大家中,曾鞏的詩歌遠比蘇洵父子好,絕句的風致更比王安石有過之而無不及。”

    大部分人覺得曾鞏名氣不大,是因為除了上學時的課本基本上沒有接觸過古文。而三蘇父子名氣太大,柳宗元既有領導古文運動的美譽又有入選教材的《小石潭記》,王安石有政治上的作為,韓愈從初中開始老師就教導“文起八代之衰”,而歐陽修那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太有名了。

    曾鞏有什麼呢?對大多數人來說曾鞏只是一個陌生的名字。

    曾鞏備受冷落,不是因為他一直名氣不大,而是在現在沒有人去關注他了,他是一位純正的儒家,文章質樸,推崇文以載道,事實上他的文章“煊赫兩宋”。

    蘇轍曾經評價他:

    “儒術遠追齊稷下,文詞近比漢京西。”

    而蘇軾看過曾鞏的文章更是說:

    “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

    像王安石與歐陽修更是與他交集很多,並且非常欽佩他的文章。

    如果翻開一本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選,曾鞏的文章入選的一定特別多,他的記體散文大多是名篇。

    明朝人選唐宋八大家時,韓愈與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三蘇與歐陽修則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而王安石、曾鞏則是以臨川文學的代表入選。

    而曾鞏、蘇軾、歐陽修、王安石還有“宋四家”的稱號。

    文人想要被稱為“家”,他的文章一定是獨樹一幟的,《宋史》中評價曾鞏就有:

    紆徐而不煩,簡奧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謂難矣。

    曾鞏入選唐宋八大家其實是名副其實,事實上一直到清代曾鞏的文章還一直被一些流派推崇備至。曾鞏如今名氣不大,是因為我們不讀他了,他的文章不怎麼寫景,敘述類的文章大多也不適合選入學生課本。

    (曾鞏《墨池記》)

    但是除了高考所要求的幾篇文章,有多少人讀過古文呢?事實上三蘇是被蘇軾的名氣帶動的,而蘇軾也是因為對他的宣傳和讚譽太多了。而像柳宗元、王安石其實被認識的也不多,柳宗元的《小石潭記》、王安石的《褒禪山記》,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王安石的變法,這基本就是很多人全部的印象。韓愈純粹是因為自古以來他的文名實在太大了。

  • 9 # 跪射俑

    文壇領袖歐陽修對曾鞏評價很高,說他"初謂獨軒然,百鳥而一鶚”。

    王安石、蘇軾對曾鞏也備加推崇。

    在宋代詩文革新運動中,曾鞏的成就與貢獻僅次於歐陽修,與王安石並駕齊驅。

  • 10 # 拾點文學

    曾鞏為什麼能夠入選唐宋八大家?

    其實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自身文章寫得好,二就是後人的推崇。

    一、文章的“純”與“正”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同時代的人對曾鞏的評價。一代文宗歐陽修評價:

    吾奇曾生者,始得之太學。初謂獨軒然,百鳥而一鶚。

    歐陽修說道第一眼看見他就能預想他以後可以展翅高飛。甚至說,在歐陽修的眾多門生中他最喜歡的便是曾鞏,“過吾門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

    其實不止是歐陽修,唐宋八大家裡的王安石、蘇軾、蘇哲都對曾鞏有很高的評價,王安石評價“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蘇軾言“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而蘇轍則稱其:“儒術遠追齊稷下,文詞近比漢京西”。

    由此可見,在當時曾鞏的文章寫的有多麼好,否則,單憑曾鞏一個貧苦書生怎麼能受到這些大家的讚揚。那麼,曾鞏的文章到底寫的有多好?又哪點好呢?

    如果說,用兩個字來概括曾鞏的文章的話,那麼就是“純”和“正”。

    純是指他的文章主旨思想,而正則是指他的文章的章法。

    曾鞏的文章固守原始的儒學的那個“理”,其文章在表達思想主旨的時候,往往是特別純淨,不摻雜其他東西。他不像蘇軾那樣摻雜了儒、學、道等思想,在他的文章裡,只有儒學的東西,純碎的主旨純粹的思想。因此,在讀他的文章的時候,你會感受到一種“乾淨”的感覺,你也會更容易去理解他所講述的東西以及含義。

    曾鞏的文章多注重實用,沒有什麼天馬行空的想法,都是實打實,可以落於實處的。

    他的文章多是史論文、政論文、議論文等,這些文章結構簡單,佈局合理,行文規範。這些文章中既有理又有法,理是道理,法是章法。其中道理要足夠的端正,在他看來,道理就是規矩,規矩自然而然的要嚴謹、要莊重。因此,行文便一定要端正,這樣的文章,才能給人講述端正的道理。

    我們來看一篇曾鞏的代表文章《墨池記》。

    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於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

    在文章的開頭先講述了墨池的周圍環境。墨池位於臨川郡城東面的高坡上,旁邊靠近溪水。

    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後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這一句先講述了王羲之的書法精妙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後天的努力與勤奮所獲得的。接著曾鞏開始引出思考,學習又怎麼不需要努力呢?

    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後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餘思,被於來世者何如哉!

    這句話是文章的末句,意思是人有個一技之長,便讓後代之人尊崇到這般地步,更不用那些具有德才的先賢留下來的思想和作風有如何影響後世之人。

    從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原本只是一個寫墨池的文章,曾鞏卻是一而再的引申,先是由王羲之的書法是透過努力所獲得的繼而引出學習也要努力勤奮,然後又由一技之長繼而引出要進修個人的思想品德。

    總的來說,曾鞏的文章既“純”又“正”,端正、典雅、有深度這是他獨有的寫作魅力。但是“典雅有餘,精彩不足;莊重有餘,活潑不足;思想有餘,趣味不足。”這同樣也是他必不可免的缺點。

    二、後人的多次推崇

    曾鞏在後世之所以能夠列入唐宋八大家,其實也是少不了後人的推崇。

    首先是朱熹,朱熹曾言,

    “予讀曾氏書,未嘗不掩卷廢書而嘆,何世之知公淺也”;“愛其詞嚴而理正,居嘗誦習”。

    我常常拿起曾鞏的文章看起來就不捨得放下了。由此可見,曾鞏在南宋時依舊是受到推崇的。

    而接下來,將曾鞏地位推向更高的是他的老鄉。這個老鄉名字叫做陳宗禮,在官場最高峰時擔任參知政事,他認為蘇軾、蘇哲兩人的文章是“奇”,而曾鞏的文章則是“正”。最重要的是,從陳宗禮開始,他認為曾鞏不但是一個文學家,更是一個理學家,把曾鞏的地位極大地提高了。

    至於,陳宗禮為什麼要抬高曾鞏的地位呢,則是因為他和曾鞏是老鄉。

    當到了元朝的時候,當地又出了一個學者叫做劉壎,他更是認為曾鞏是上承孟子,下開程朱理學。這在我們現在來看,這兩位曾鞏的老鄉就是標準的“碰瓷”。

    但是,由於這兩位老鄉,曾鞏在人們心中的印象慢慢的由文學家變成了理學家。

    到了明代,有一個散文流派——唐宋派,而這一派的代表人物茅坤在編篡《唐宋八大家文鈔》的時候,將曾鞏排入了唐宋八大家中。

    在當時,唐宋派的主張是學習唐宋時期的文章,因為唐宋文章有章法可尋,而在唐宋文章中又特別注重學習宋代的文章,而在宋代的文章裡著重學習曾鞏的文章,上文我們說過,曾鞏的文章有理有法,道理和章法一起學,何不樂哉!在當時,他們認為,只有學好曾鞏的文章,才能去學歐陽修的文章,然後便是班固的文章,再然後便是司馬遷的文章。

    到了清代的時候,曾鞏的文章再一次被奉為圭臬。這次是“桐城派”。

    這裡的“桐城派”是清朝時期一個散文流派,他們的主張是“文統、治統、道統”。其中文統是指文家的傳統,道統是儒家的道統,而治統就是封建統治的治統。而這個主張既符合了當時封建政治的要求又符合傳統文章家的要求。而顯然,曾鞏的文章是最適合的。

    總結

    總的來看,我們會發現,從北宋到清朝,曾鞏一直沒有被人所遺忘,而且是備受推崇,他那獨特的文章風格足以使他位列於唐宋八大家之中。

    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江右人, [1]  出生於建昌軍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後居臨川,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

    曾鞏祖父曾致堯、父親曾易佔皆為北宋名臣。曾鞏天資聰慧,記憶力超群,幼時讀詩書,脫口能吟誦,年十二即能為文。嘉祐二年(1057),進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參軍,以明習律令,量刑適當而聞名。熙寧二年(1069),任《宋英宗實錄》檢討,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熙寧五年(1072)後,歷任齊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滄州等知州。元豐四年(1081),以史學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編修院,判太常寺兼禮儀事。元豐六年(1083),卒於江寧府(今江蘇南京),追諡為“文定”。 [2] 

    曾鞏為政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疾苦,與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並稱“南豐七曾”。曾鞏文學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沖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稱“南豐先生”。

    主要成就

    曾鞏是宋代新古文運動的重要骨幹,在古文理論方面主張先道後文,文道結合。文風源於六經,又集司馬遷、韓愈兩家之長,平實質樸,溫厚典雅,為時人及後輩所師範。王安石說:“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蘇軾認為:“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朱熹也推崇他“予讀曾氏書,未嘗不掩卷廢書而嘆,何世之知公淺也。”其詩文曾被選譯成英文,在國外發行。 

    曾鞏還十分重視興教勸學,培養人才。在撫州居所側建有“興魯書院”,並親自定學規、執教席,推動撫州學風。在南豐“子固公園”,有曾鞏幼時讀書處——讀書巖、曾文定公祠、仰風亭、思賢堂,縣博物館亦建在其內。南昌市有一條子固路,也是後人為紀念這位先賢而命名的。 

    曾鞏的一生,成就很多。尤其是在文學創作上,尤為突出。他積極參與歐陽修詩文革新運動。他散文內容廣泛,義理精深,節奏舒緩,感情醇厚,氣質內潛;主題明確,說理有條不紊;精於煉句,語言淨潔,尤善用排比句、對偶句。《宋史·曾鞏傳》稱他為文章上下馳騁,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經》,斟酌於司馬遷、韓愈,一時工作文詞者,鮮能過也,又稱其文“紆除而不煩,簡奧而不悔,卓然自成一家”。《宋史·曾鞏傳》還稱他“性孝友,父亡,奉繼母益至,撫四弟、九妹於委廢單弱之中。宦學昏嫁,一出其力”,既是一個奉父母以德的孝子,又是一個兼顧弟妹於艱難之時的好兄長。 

    文學成就

    散文

    曾鞏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積極參與者,宋代新古文運動的骨幹。接受了歐陽修在古文創作上的主張,他在古文理論方面主張先道後文,文道結合,主張“文以明道”。他的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風以“古雅、平正、沖和”見稱。其文風則源於六經又集司馬遷、韓愈兩家之長,古雅本正,溫厚典雅,章法嚴謹,長於說理,為時人及後輩所師範。曾鞏為文,自然淳樸,而不甚講究文采。

    曾鞏文章的特色在幾個不同的方面。首先是論事之文寫得紆餘委備,委婉曲折。其次,曾鞏文章雖質樸少文,然亦時有搖曳之姿,縱橫開合。贈序之文,尤有特點。再有,善於記敘,其特點是條理分明,無不達之意。還有長於記敘、不多寫景,例如《醒心亭記》、《遊山記》等。但也有極刻畫之工,如《道山亭記》。《墨池記》和《越州趙公救災記》熔記事、議論、抒情於一爐,深刻有力,通情達理。他的書、序和銘也是很好的散文。當西昆體盛行時,他和歐陽修等人的散文,一揖雕琢堆砌之風,專趨平易自然。

    他的議論性散文特點是:剖析微言,闡明疑義,卓然自立,分析辨難,不露鋒芒。《唐論》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戰國策目錄序》論辯人理,氣勢磅礴,極為時人所推崇。

    他的記敘性散文特點是:記事翔實而有情致,論理切題而又生動。《寄歐陽舍人書》和《上福州執政書》歷來被譽為書簡範文。敘事委婉深沉,語言簡潔凝練,結構十分嚴謹。 

    曾鞏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元豐類稿》和《隆平集》傳世,從他傳世的文集來看,他的興趣主要在於史傳、策論一類的應用文。尤其是他從事史書編纂工作多年,對史傳碑誌的寫作較有研究。對他有關應用文的理論進行研究和總結,對現代應用文的發展有指導意義。

    曾鞏的散文作品中,其名篇大都屬於記體散文,如《墨池記》、《學舍記》等。而後人在編選散文集時,曾鞏的記體散文入選篇目一直居高不下。如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鈔》,其在《南豐文鈔引》中雲:“予錄其疏札狀六首,書十五首,序三十一首,記傳二十八首,論議雜著哀詞七首。嗟呼!曾之序記為最,而志銘稍不及,然於文苑中當如漢所稱古之三老祭酒是已,學者不可不知。”

    曾鞏散文主要有三類:人事雜記類、工程營造類、寺院記和學記類。

    人事雜記類:曾鞏的人事雜記類所佔篇數最多,也最能表現出他記體散文內容的特點。在人事雜記類中,記事類作品相對要多一些,這些記事類作品大都有借記事發議論的特點,在內容上就表現為說理很多。

    工程營造類:在曾鞏39篇記體散文中,記敘城池的興廢和水利工程的營造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內容。曾鞏強調經世致用的觀點,認為文章應該為現實服務,反映並解決現實的問題,這符合"文以載道"的觀點。他在《王子直文集序》中有言:“文章之得失,豈不繫於治亂哉?”便是最好的證明。而曾鞏的這部分作品正體現了他的這種文學思想。

    寺院記和學記類:曾鞏歷來被稱為“醇儒”,他對儒道極其推崇和恪守,因而他常常在文中表達復興儒道的思想。而恢復儒家思想正統地位的願望與佛教興盛的現實情況相悖逆,所以曾鞏在不止一篇的文章中批評佛教,表達對佛教的不滿。曾鞏的記體散文與其儒家學者的思想緊密聯絡。曾鞏希望透過詳盡的說理達到"文以明道"的功效,希望透過對道德高尚文人地讚頌讓世人明白道德修養的重要,希望詳實地記載工程營造以達到"文以載道"的作用,更希望透過反佛和興學實現他儒學復興的理想。

    曾鞏記體散文的結構特色是曲折謹嚴。曾鞏為文非常注意構架,朱熹在《朱子語類》中雲:“退之南豐之文,卻是佈置。”因而在這樣精心的營構下,曾鞏的記體散文的第一個特點就是嚴謹有條理。如其《越州趙公救災記》,文章一開始就先交代越公在饑荒到來之前所做的各種準備,怎麼發放糧食,什麼時間發放,在哪些地點發放,針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發放措施,對棄嬰的收養等等,這些曾鞏都詳細而有條理的記了下來。最後筆鋒自然轉到表現趙公其人的賑災有方、敢於擔當、勤政為民的高尚人格和光輝形象上。這麼多紛繁複雜的內容,在曾鞏的筆下卻有條不紊,有頭有尾,足見曾鞏嚴謹條理的散文功力。曾鞏記體散文結構上富有條理,論述嚴謹的特點。這樣的結構特點在曾鞏記體散文中還有很多體現。如《醒心亭記》。

    其次,曾鞏記體散文在結構上還有迂迴曲折的特點。

    一鞏記體散文的語言特色是質樸尚議。北宋時期,浮靡文風的西昆體和險怪艱浬的太學體都曾一度成為文人們爭相學習的物件,就連文壇領袖歐陽修也曾用力學習過駢文。但是隨著政治革新的需要,這種文風越來越無法承擔起社會變革的重任。宋仁宗嘉祐二年,歐陽修利用主貢的機會,大加痛斥太學體計程車,身體力行的在創作中提倡簡約自然的文風,曾鞏作為師從於他的弟子必然會參與到這樣的創作中去。曾鞏讚歎上古的經典不僅用簡單凝鍊的語言準確記錄事情的始末,並且這其中精微細緻的深意和細節也傳達的滴水不漏。他對這些精簡語言的推崇正體現出曾鞏對簡約文風的追求。其實曾鞏在自己的散文創作實踐中。簡約的文風也是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在語言色彩上,曾鞏的語言客觀樸實。

    其次,在語言表達上,曾鞏的語言表現出多議論的特點。

    最後,曾鞏的語言力求準確。

    曾鞏記體散文的情感特色是理性冷靜。曾鞏總是被人稱為“醇儒”,劉熙載《藝概》就這樣評價道:“曾文窮盡事理,其氣味爾雅深厚,令人想見碩人之寬。”曾鞏的散文,很少有激烈的情感表達,這一點自然與他語言上多議論的特點有關,但在字裡行間常讓人感到是曾鞏自己對情感的一種剋制。古文運動將載道的重任加到散文的身上,這使得情感在散文中的表達空間變得有限,加之曾鞏自身對儒道的推崇,更使得的他的散文中正平和,在情感上表現出一種理性冷靜的特徵。

    曾鞏的散文特色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兩個方面,一個是曾鞏對中正平和的文風的喜好,另一方面則是人生態度的影響。曾鞏在思想上曾鞏推崇儒學,在文章的美感追求上曾鞏則喜好學習劉向的文風。除了在思想和文風學習上偏好的影響,曾鞏坎坷的人生經歷也是影響其風格形成的因素之一。曾鞏十八歲開始參加科舉考試,但是直到三十九歲才金榜題名。古人七十古來稀,快四十的曾鞏才在求仕的路途上獲得了第一次成功,從十八歲到三十九歲這二十多年間,仕途的不順和生活的坎坷磨鍊出曾鞏堅韋刃的性格。使得他在經歷了人生的大悲大喜之後,反而能以一種淡薄的心態去面對人世的一切,反應到文學作品中便內化為一種沉穩淡定的風格。曾鞏一生命途多舛,但他始終都是堅強冷靜的面對,自身的性格和生活的磨礪賜予了曾鞏從容踏實、客觀冷靜的心境,從而在他創作的詩文中也深深的烙上這樣的印記。

    詩詞

    曾鞏的主要成就在文,亦能詩。存詩400餘首,其詩特點是比較質樸,雄渾超逸,含義深刻,略似其文,格調超逸,字句清新,但有些也存在宋詩言文言理的通病,但為文所掩,不受重視。他不但善賦體,也有詩長於比興,形象鮮明,頗得唐人神韻。他的各體詩中以七絕的成就最高,精深,工密,頗有風致。如《西樓》《城南》《詠柳》等寫景抒情的佳作。就“八大家”而論,他的詩不如韓、柳、歐、王與蘇軾,卻勝於蘇洵、蘇轍。詞僅存《賞南枝》一首。其詩文曾被選譯成英文,在國外發行。 

    第一,紀實詩。曾鞏的紀實詩繼承和發揚了唐代杜甫現實主義詩歌文學傳統,以反映社會現實、關注民間疾苦、揭弊政、評國事為主要內容,表現了他關注民生、濟世興邦的儒家思想。曾鞏所生活的加上自然災害頻發,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曾鞏以詩歌真實描寫了民生疾苦的狀況。在《追租》這首詩中,一句“山下窮割剝”寫出了饑荒之年農民還要被層層盤剝的悲慘境遇,由此抨擊地方官吏“暴吏理宜除”,並提出“浮費義可削”的政策主張。這首詩沒有中國古代詩歌傳統的寫景抒情,而是赤裸裸地針砭時弊,體現了曾鞏關注民生疾一脈相承。與《追租》的主題思想類似的還有:描寫蟲災肆掠、揭批官憂國憂民憂時的《邊將》《胡使》《嗟嘆》等等。曾鞏的紀實詩除了對民生疾苦毫無遮掩地寫實之外,還對積貧積弱的北宋王朝政局建言獻策,有力地增強了文學在中國古代政治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

    第二,詠史詩。

    中國古代文人雅士多偏好以詠史來借古諷今和抒發情懷。曾鞏的詩歌也經常以緬懷歷史人物、評價歷史事件來表情達意。曾鞏總能以惺惺相惜的姿態與心態去追思感受前人中那些與他理想抱負相似的人的精神世界,從而緬懷先聖、寬慰自我、排解憂愁、堅定決心。例如在《揚顏》一詩中,曾鞏敬慕揚雄的立言不朽和顏回的立德不朽,以兩人執著求道精神激勵自己進業修德。再比如曾鞏的《讀五代史》,詩文以歷史諷喻現實,以史諫言北宋統治者革借管仲與鮑叔牙之交推崇誠通道德的《論交》;表達渴望明主、隱含壯志難酬之情的《隆中》;諫言選賢舉能、反對排斥賢臣的《垓下》等等。曾鞏的詠史詩或委婉言志,或直言改革,其託物喻人的文筆都源於現實又立意高遠,凸顯了他恩澤天下、救民濟世的儒家仁義思想。

    第三,離別詩。離別愁緒是古代詩人借詩所抒之情當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情懷。在《曾鞏集》中有100餘首詩歌蘊含離別之情。例如詩合集《奉和滁州九詠九首》顯示,曾鞏看望身在滁州的歐陽修返回時,離愁別緒頓生,對歐陽修的才學與人品大加讚賞。再比如《上杜相公》中所言,曾鞏前去拜訪仰慕已久、剛剛去職宰相的杜衍,臨別時曾鞏表達了對兩人友情的珍重和對杜衍的敬仰之情。曾鞏的此類詩歌還有:懷念好友王安石的《寄介甫詩》《江上懷介甫》;惜別友人的《送陳商學士》;感傷人才離去、叮囑學生的《送錢生》;送別、勸慰失意者的《酬吳仲庶龍圖暮春感懷》《送孫穎賢》;懷念、惜別親人的景交融。此外,離別詩也是曾鞏本人各個重要人生階段與思想狀態的真實記錄。

    教育貢獻

    曾鞏的思想屬儒學體系,他贊同孔孟的哲學觀點,強調“仁”和“致誠”,認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虛心自省、正誠修身就能認識世界和主宰世界。在政治上他反對兼併政策,主張發展農業和廣開言路。他在任地方官時,以“仁”為懷。

    曾鞏在王安石變法期間主張在不失先王意旨的前提下,對法制作必要的改革。在行動上,他能夠維護新法,在齊州為官時,能力行保甲之法,使州人安居樂業。他師承司馬遷和歐陽修,主張“文以明道”,把歐陽修的“事信、言文”觀點推廣到史傳文學和碑銘文字上。他強調只有加強道德修養,才足以發難顯之情,寫“明道”之文。

    曾鞏重視興教勸學,培養人才。他培養了一批名儒,陳師道、王無咎、曾肇和曾布受業於他。曾鞏治學嚴謹,每力學以求之,深思以索之,使知其要,識其微。 在撫州居所側建有“興魯書院”,並親自定學規、執教席,推動撫州學風。在南豐“子固公園”,有曾鞏幼時讀書處──讀書巖、曾文定公祠、仰風亭、思賢堂,縣博物館亦建在其內。 

  • 11 # 十二讀書

    問:曾鞏的名氣並不大,為何他卻能躋身唐宋八大家之列?

    答:這個問題,十二曾經提到過,這裡再回答一下,首先“曾鞏的名氣並不大”這句話就有問題。這只是現代人的錯覺,因為書本里沒有學到,就覺得曾鞏名氣不大。這是荒謬的。

    在回答問題之前,先看一個數據。2016年,在中國嘉德2016春季拍賣會上,曾鞏隨手寫的一封書信《局事帖》,以1.3億元起拍,1.8億元落槌,最終以2.07億元成交,被華誼兄弟傳媒董事長王中軍收入囊中。而這封信只有124個字,平均一個字高達167萬元。《局事帖》是曾鞏唯一存世書法作品,在之前2009年拍賣會,這封書信就已經露過面,拍出1.08億元,成為國內中國書法首次破億的作品。

    然後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需要知道“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散文八大家”,旨在散文上貢獻巨大。他們八人分別是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歐陽修、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等八位散文巨匠。其中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三蘇等四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鞏是臨川文學的代表人物。

    “唐宋八大家”的稱謂最早出現於明初朱右選韓、柳等人為《六先生文集》,因並三蘇為一家,所以實際是“八先生文集”。明中葉唐順之所纂的《文編》中,唐宋文也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說,選輯了《唐宋八大家文鈔》共160卷,此書在舊時流傳甚廣,“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隨之流行開來。

    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唐宋古文運動的中心人物,他們提倡散文,反對駢文,給予當時和後世的文壇以深遠的影響。

    最後接下來咱們再來說說曾鞏的名氣大不大,為什麼能入選。

    首先蘇軾當年應試文章本為第一,因歐陽修堅信其為自己的學生曾鞏而作,為避嫌故擢為第二,由此可見曾鞏的文章可與蘇軾比肩。此為其一。

    其二,曾鞏是宋代新古文運動的重要骨幹,在古文理論方面主張先道後文,文道結合。文風源於六經,又集司馬遷、韓愈兩家之長,平實質樸,溫厚典雅,為時人及後輩所師範。王安石說:“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蘇軾認為:“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朱熹也推崇他“予讀曾氏書,未嘗不掩卷廢書而嘆,何世之知公淺也。”

    其三,曾鞏十分重視興教勸學,培養人才。在撫州居所側建有“興魯書院”,並親自定學規、執教席,推動撫州學風。

    其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我們說了唐宋八大家實為唐宋散文八大家。曾鞏的一生,成就很多。尤其是在文學創作上,尤為突出。他積極參與歐陽修詩文革新運動。他散文內容廣泛,義理精深,節奏舒緩,感情醇厚,氣質內潛;主題明確,說理有條不紊;精於煉句,語言淨潔,尤善用排比句、對偶句。《宋史·曾鞏傳》稱他為文章上下馳騁,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經》,斟酌於司馬遷、韓愈,一時工作文詞者,鮮能過也,又稱其文“紆除而不煩,簡奧而不悔,卓然自成一家”。

    不知這樣的曾鞏名氣不大嗎?這樣的曾鞏不能入選唐宋八大家嗎?

  • 12 # 隨手談詩

    曾鞏不是名氣不大,只是在現代名氣不大。說起來,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的就數曾鞏了,許多人認為他只是一個湊數的,其實不然,在明清兩朝,曾鞏在文章方面,備受推崇,甚至超越蘇軾。

    唐宋八大家

    首先要明確一點,唐宋八大家,評選的只是在文章方面有建樹的作者,所以就別問李白、杜甫為什麼不能入選了。

    另外,唐宋八大家這一概念,是在明朝才提出的,明朝文壇復古,提出"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口號,反對八股文和臺閣體,於是乎,從明朝初年開始,朱右就編纂了《八先生文集》,而“唐宋八大家”這一稱號,是直到明末,一個叫茅坤的人編纂了《唐宋八大家文鈔》之後,才確定下來的。

    曾鞏

    說到曾鞏啊,真的有點悲劇,唐宋八大家中,好像只有他是唯一沒有任何作品入選中小學課本的,這也直接造成了他名氣不大。

    但曾鞏為什麼能受到推崇,併入選八大家?

    我們知道,古代中國,無論是修身、還是治國,其核心都是遵循儒家思想——這就是曾鞏的特點。

    曾鞏是一個充滿了儒家氣息的君子,他年輕時屢試不第,家中十幾口人的重擔,又都在他一個人身上,換做別人早就被累死了,但曾鞏還能忙裡偷閒,讀聖賢書。在他長達十幾年的讀書生涯中,豐富了他的文學功底,也堅定了他純粹的儒家立場。

    曾鞏文壇地位的變化

    兩宋

    蘇轍為曾鞏寫輓聯,評價道:“儒術遠追齊稷下,文詞近比漢京西”,就是說曾鞏的文章和思想,足以和先秦兩漢時期的大學者媲美。

    北宋之後,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走上了儒家正統地位,而曾鞏醇正、端莊的文風,深受理學家的喜愛,朱熹直截了當地誇讚:“予讀曾氏書,未嘗不掩卷廢書而嘆,何世之知公淺也。”

    這就相當於把曾鞏推到了與孔孟比肩的高度。

    明清

    明朝在前面已經說了,就跳過,直接到清朝。

    康雍乾三朝,是清朝的巔峰,當時文壇以桐城派散文為主,而這一派的文風,主要就是為了宣傳儒家思想,以程朱理學為理論基礎,前有朱熹把曾鞏推上神壇,到清朝,曾鞏的地位自然再次以被拔高。受到人們的推崇也就不意外了。

    清朝以後

    清朝末年,西方文化輸入中國,讓中國的傳統文化受到強烈的衝擊,2000多年來形成的傳統禮教,在西方文化面前不堪一擊,其中遭受打擊最大的就是孔孟之道。

    所以,清末首先被打擊的就是桐城派,而桐城派推崇曾鞏,自然而然地,曾鞏就被時代拋棄了。

    小結

    雖然曾鞏自從清末受到打擊以來,直到今天也難翻身,但是,任何人在評價曾鞏時,都繞不過兩個字:醇正。

    我們讀八大家的古文,各有風格,韓柳率真而生動,歐陽修華美、王安石重理、蘇東坡豁達,而曾鞏過於醇正的文風,讀起來就十分無趣了。但是,對於學者來說,曾鞏卻是他們研究古文,不可多得的瑰寶。

    而且,曾鞏雖然“無趣”,但他自始至終堅持正道,不忘初心,正是現代人應該學習的。

    所以,曾鞏不應該被遺忘。

  • 13 # 人前搖扇

    曾鞏(1019年—1083年),字子固,江西南豐人,他是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和政治家,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以卓越的文學成就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儒學世家,卻歷經種種坎坷和磨難,屢試不第,在家鄉躬耕十年,直到年屆不惑才考中進士。他仕宦二十餘年,下過基層,當過史官,轉任七州,官至四品中書舍人(實際皇帝御賜紫金衣,相當於三品),始終勤政務實,清廉奉公,並且撰著過無數經典文章史著。他以儒家思想為根本,重道義,有風骨,敢擔當,堪稱文章大家、經世能臣、方正醇儒。

    曾鞏久居基層,經歷豐富,受盡磨難,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被神宗罵過,被御史參過,卻風骨依舊,有著很龐大的群眾基礎,在當時他的名氣實際上不遜於其他八大家。他多次請辭過別人慕而不得的官位,其在為人處事上的名氣在八大家中的甚至穩穩居前,這些都是一步一步點點滴滴積累起來的。

    當年18歲的曾鞏和16歲的王安石在汴京城的春風中相遇,從此,兩人相交相知,相互支援,走過了交心五十年的一生。如此這般經歷的人,名氣能不夠大嗎?!

  • 14 # 西風悍馬

    曾鞏一生,成就很多。尤其是在文學創作上,尤為突出。他積極參與歐陽修詩文革新運動。他散文內容廣泛,義理精深,節奏舒緩,感情醇厚,氣質內潛;主題明確,說理有條不紊;精於煉句,語言淨潔,尤善用排比句、對偶句。《宋史·曾鞏傳》稱他為文章上下馳騁,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經》,斟酌於司馬遷、韓愈,一時工作文詞者,鮮能過也,又稱其文“紆除而不煩,簡奧而不悔,卓然自成一家”。《宋史·曾鞏傳》還稱他“性孝友,父亡,奉繼母益至,撫四弟、九妹於委廢單弱之中。宦學昏嫁,一出其力”,既是一個奉父母以德的孝子,又是一個兼顧弟妹於艱難之時的好兄長。

    曾鞏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積極參與者,宋代新古文運動的骨幹。接受了歐陽修在古文創作上的主張,他在古文理論方面主張先道後文,文道結合,主張“文以明道”。他的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風以“古雅、平正、沖和”見稱。其文風則源於六經又集司馬遷、韓愈兩家之長,古雅本正,溫厚典雅,章法嚴謹,長於說理,為時人及後輩所師範。曾鞏為文,自然淳樸,而不甚講究文采。

    曾鞏文章的特色在幾個不同的方面。首先是論事之文寫得紆餘委備,委婉曲折。其次,曾鞏文章雖質樸少文,然亦時有搖曳之姿,縱橫開合。贈序之文,尤有特點。再有,善於記敘,其特點是條理分明,無不達之意。還有長於記敘、不多寫景,例如《醒心亭記》、《遊山記》等。但也有極刻畫之工,如《道山亭記》。《墨池記》和《越州趙公救災記》熔記事、議論、抒情於一爐,深刻有力,通情達理。他的書、序和銘也是很好的散文。當西昆體盛行時,他和歐陽修等人的散文,一揖雕琢堆砌之風,專趨平易自然。

    曾鞏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元豐類稿》和《隆平集》傳世,從他傳世的文集來看,他的興趣主要在於史傳、策論一類的應用文。尤其是他從事史書編纂工作多年,對史傳碑誌的寫作較有研究。對他有關應用文的理論進行研究和總結,對現代應用文的發展有指導意義。

    曾鞏的散文作品中,其名篇大都屬於記體散文,如《墨池記》、《學舍記》等。而後人在編選散文集時,曾鞏的記體散文入選篇目一直居高不下。如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鈔》,其在《南豐文鈔引》中雲:“予錄其疏札狀六首,書十五首,序三十一首,記傳二十八首,論議雜著哀詞七首。嗟呼!曾之序記為最,而志銘稍不及,然於文苑中當如漢所稱古之三老祭酒是已,學者不可不知。”

    一鞏記體散文的語言特色是質樸尚議。北宋時期,浮靡文風的西昆體和險怪艱浬的太學體都曾一度成為文人們爭相學習的物件,就連文壇領袖歐陽修也曾用力學習過駢文。但是隨著政治革新的需要,這種文風越來越無法承擔起社會變革的重任。宋仁宗嘉祐二年,歐陽修利用主貢的機會,大加痛斥太學體計程車,身體力行的在創作中提倡簡約自然的文風,曾鞏作為師從於他的弟子必然會參與到這樣的創作中去。曾鞏讚歎上古的經典不僅用簡單凝鍊的語言準確記錄事情的始末,並且這其中精微細緻的深意和細節也傳達的滴水不漏。他對這些精簡語言的推崇正體現出曾鞏對簡約文風的追求。

    曾鞏總是被人稱為“醇儒”,劉熙載《藝概》就這樣評價道:“曾文窮盡事理,其氣味爾雅深厚,令人想見碩人之寬。”曾鞏的散文,很少有激烈的情感表達,這一點自然與他語言上多議論的特點有關,但在字裡行間常讓人感到是曾鞏自己對情感的一種剋制。古文運動將載道的重任加到散文的身上,這使得情感在散文中的表達空間變得有限,加之曾鞏自身對儒道的推崇,更使得的他的散文中正平和,在情感上表現出一種理性冷靜的特徵。

    曾鞏的主要成就在文,亦能詩。存詩400餘首,其詩特點是比較質樸,雄渾超逸,含義深刻,略似其文,格調超逸,字句清新,但有些也存在宋詩言文言理的通病,但為文所掩,不受重視。他不但善賦體,也有詩長於比興,形象鮮明,頗得唐人神韻。他的各體詩中以七絕的成就最高,精深,工密,頗有風致。如《西樓》《城南》《詠柳》等寫景抒情的佳作。就“八大家”而論,他的詩不如韓、柳、歐、王與蘇軾,卻勝於蘇洵、蘇轍。詞僅存《賞南枝》一首。其詩文曾被選譯成英文,在國外發行。

    曾鞏的思想屬儒學體系,他贊同孔孟的哲學觀點,強調“仁”和“致誠”,認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虛心自省、正誠修身就能認識世界和主宰世界。在政治上他反對兼併政策,主張發展農業和廣開言路。他在任地方官時,以“仁”為懷。

    曾鞏在王安石變法期間主張在不失先王意旨的前提下,對法制作必要的改革。在行動上,他能夠維護新法,在齊州為官時,能力行保甲之法,使州人安居樂業。他師承司馬遷和歐陽修,主張“文以明道”,把歐陽修的“事信、言文”觀點推廣到史傳文學和碑銘文字上。他強調只有加強道德修養,才足以發難顯之情,寫“明道”之文。

    曾鞏重視興教勸學,培養人才。他培養了一批名儒,陳師道、王無咎、曾肇和曾布受業於他。曾鞏治學嚴謹,每力學以求之,深思以索之,使知其要,識其微。 在撫州居所側建有“興魯書院”,並親自定學規、執教席,推動撫州學風。在南豐“子固公園”,有曾鞏幼時讀書處──讀書巖、曾文定公祠、仰風亭、思賢堂,縣博物館亦建在其內。

    曾鞏一生用功讀書,極嗜藏書,從政之便,廣覽博收。家裡藏古籍二萬餘卷,收集篆刻五百卷,名為《金石錄》。著作有《元豐類稿》、《續元豐類稿》、《隆平集》和《外集》等。他都加以校勘,至老不倦。《列女傳》、《李太白集》和《陳書》等都曾經過他的校勘。任職於史館時,埋頭整理《戰國策》、《說苑》兩書,他訪求採錄,才免於散失。他每校一書,必撰序文。並校訂《南齊書》、《梁書》、《陳書》三史。在編校古書時所作的目錄序,如《戰國策·目錄序》、《烈女傳·目錄序》、《新序·目錄序》等

  • 15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唐宋八大家”我們都知道。不過,這“八大家”中,有一個名字讓我們很疑惑,就是“曾鞏”。為什麼說“曾鞏”這個名字,讓我們很疑惑呢?

    “八大家”中,唐朝有兩人:韓愈和柳宗元。其中韓愈“文起八代之衰”,是“古文運動”的領袖,同時也是儒學史上的劃時代人物,被稱為“韓子”。對韓愈,我們當然再熟悉不過了。柳宗元我們也是很熟悉的,他的許多作品都選入中學課本。尤其是他的山水小品文,更是美妙絕倫,被稱為寫山水小品文的鼻祖。

    (歐陽修)

    “八大家”中,宋朝有六人。歐陽修是宋朝的文壇領袖,詩文都寫得好。在宋朝那個年代,能夠見一見歐陽修,已經是一個莫大的幸運了。“騎鶴下揚州,去見歐陽修”這句話,已經成為那時候的文壇流行用語,可見歐陽修影響力之大。所以,歐陽修入選這個名單,是理所當然的。

    王安石不但文章寫得好,而且還當過宰相,領導過熙寧變法。在我們學生年代的時候,我們不但要學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這樣的詩句,不但要學他寫給司馬光的《答司馬諫議書》這樣的文章,還要學“熙寧變法”。作為中國歷史上一次最著名的,影響力最大的,也是最不成功的變法運動,王安石對於我們來說,簡直是如雷貫耳。

    蘇洵、蘇軾、蘇轍“三蘇”,放在這個名單中也是非常恰當的。蘇軾被稱為中國古代“第一文人”,在這個名單中,他也是領袖級的人物。蘇洵和蘇轍文章都寫得極好,蘇洵的《六國論》氣勢磅礴,也是被選入教材的文章。而且在當時,他們三父子就已經名動天下。連宋仁宗都說他選到蘇軾和蘇轍,是給後世留下了兩個宰相。而後來,蘇軾雖然沒當成宰相,但也當過兩任尚書。蘇轍則實實在在當到了宰相。所以,這三父子,無論名氣和文章,選入這個名單中,也完全是沒有問題的。

    “八大家”中還剩下一個曾鞏。曾鞏的名氣很小,當的官也很小,而且我們幾乎也沒有讀過他的什麼文章。就算是讀過,似乎也沒有什麼印象。可是為什麼,曾鞏卻也能列入“唐宋八大家”的名單中呢?

    (蘇軾)

    其一,曾鞏因為歐陽修而出名。

    當年文壇領袖歐陽修在選擇進士的時候,看到一篇文章寫得極好。他很想把這篇文章的作者選為狀元。但是,他認為,放眼那時候的天下,只有他的學生曾鞏會寫出這樣的好文章。因此為了避嫌,把這個作者選為第二名榜眼。誰知道拆開卷子後,才發現這篇文章的作者不是曾鞏,而是蘇軾。

    蘇軾那時候還不出名,因為歐陽修的這個舉動,很快就名滿天下(當然了,他能夠紅遍古今歷史,主要還是靠實力)。而曾鞏因為被歐陽修認為,只有他才能寫出這樣的文章,他也因此變得不同尋常。

    後世在選擇“唐宋八大家”的時候,肯定也聽說了這個故事,因而也就特別留意曾鞏,把曾鞏選入了這個名單之中了。

    (曾鞏)

    其二,曾鞏的文章具有“道德審美”。

    曾鞏的文章沒有什麼突出特別的地方,現在選入教材給孩子們讀的也不多。沒有另外七位那樣特色鮮明。但是,曾鞏的文章卻有一個這樣的特點:含蓄典重,雍容平易。

    這個特點,雖然沒有“韓海蘇潮”那樣犀利滂沱,但是,恰恰是這個特點,比較符合古代提倡的文風。

    古代對於文章的寫法,有一個總的要求,叫做“衝談平和”。沖淡平和的文章,被稱為文章的最高境界。《紅樓夢》裡面公子小姐們曬詩。第二輪優勝者是林黛玉。但是第一輪優勝者卻是薛寶釵。為什麼薛寶釵的詩歌,會成為優勝者?就是因為她的詩歌符合“沖淡平和”的特點。

    “沖淡平和”是一種文章審美的要求,其實同時也是一個道德審美的要求。我們經常說《四書五經》,《四書》中,《中庸》只是一篇文章,為什麼被特別提出來?就是這篇文章所講的,是對古代讀書人的一種道德要求。如果一個讀書人能夠達到一種“中庸”的境界,這個讀書人就可以叫做“君子”了。

    曾鞏的文章,雖然沒有什麼突出的地方,但是達到了文章的最高境界,並且符合對文章的“道德審美”。因此,他的文章也就特別引起了後世的注意。

    不過,卻也因為他的文章缺乏鮮明的特色。雖然被選入“唐宋八大家”之中,但是在後世的影響較小,因此大家感覺,曾鞏有些“名不副實”。

    (參考資料:《唐宋八大家文鈔》《舊唐書》《宋史》等)

  • 16 # 大王鳳舞

    雖然曾鞏的名氣不如李白杜甫等詩人名氣大,但這依然絲毫不影響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穩固地位。

    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漢族,建昌軍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人,後居臨川,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

    曾鞏的詩集有約400餘首,其詩特點是比較質樸,雄渾超逸,含義深刻,略似其文,格調超逸,字句清新,但有些也存在宋詩言文言理的通病,但為文所掩,不受重視。

    曾鞏不但善賦體,也有詩長於比興,形象鮮明,頗得唐人神韻。他的各體詩中以七絕的成就最高,精深,工密,頗有風致。如《西樓》、《城南》、《詠柳》等寫景抒情的佳作。就“八大家”而論,他的詩不如韓、柳、歐、王與蘇軾,卻勝於蘇洵、蘇轍。詞僅存《賞南枝》一首。曾鞏的詩特點是比較質樸,雄渾超逸,含義深刻,略似其文,格調超逸,字句清新,但有些也存在宋詩言文言理的通病,但為文所掩,不受重視。他不但善賦體,也有詩長於比興,形象鮮明,頗得唐人神韻。

    曾鞏的各體詩中以七絕的成就最高,精深,工密,頗有風致。如《西樓》、《城南》、《詠柳》等寫景抒情的佳作。就“八大家”而論,他的詩不如韓、柳、歐、王與蘇軾,卻勝於蘇洵、蘇轍。詞僅存《賞南枝》一首。

    曾鞏文章的特色體現在幾個不同的方面。首先是論事之文寫得紆餘委備,委婉曲折。其次,曾鞏文章雖質樸少文,然亦時有搖曳之姿,縱橫開合。贈序之文,尤有特點。再有,善於記敘,其特點是條理分明,無不達之意。還有長於記敘、不多寫景,例如《醒心亭記》、《遊山記》等。但也有極刻畫之工,如《道山亭記》。《墨池記》和《越州趙公救災記》熔記事、議論、抒情於一爐,深刻有力,通情達理。他的書、序和銘也是很好的散文。當西昆體盛行時,他和歐陽修等人的散文,一揖雕琢堆砌之風,專趨平易然。 

    總體看來,曾鞏一生,政治表現不甚突出。《宋史》本傳說"呂公著嘗告神宗以鞏為人行義不如政事,政事不如文章“。這話可能有些根據,也就難怪其後名氣不如“李、杜”等人影響大了

  • 17 # 紫菀品月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同時代的人對曾鞏的評價。一代文宗歐陽修評價:

    吾奇曾生者,始得之太學。初謂獨軒然,百鳥而一鶚。

    歐陽修說道第一眼看見他就能預想他以後可以展翅高飛。甚至說,在歐陽修的眾多門生中他最喜歡的便是曾鞏,“過吾門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

    其實不止是歐陽修,唐宋八大家裡的王安石、蘇軾、蘇哲都對曾鞏有很高的評價,王安石評價“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蘇軾言“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而蘇轍則稱其:“儒術遠追齊稷下,文詞近比漢京西”。

    由此可見,在當時曾鞏的文章寫的有多麼好,否則,單憑曾鞏一個貧苦書生怎麼能受到這些大家的讚揚。那麼,曾鞏的文章到底寫的有多好?又哪點好呢?

    如果說,用兩個字來概括曾鞏的文章的話,那麼就是“純”和“正”。

    純是指他的文章主旨思想,而正則是指他的文章的章法。

    曾鞏的文章固守原始的儒學的那個“理”,其文章在表達思想主旨的時候,往往是特別純淨,不摻雜其他東西。他不像蘇軾那樣摻雜了儒、學、道等思想,在他的文章裡,只有儒學的東西,純碎的主旨純粹的思想。因此,在讀他的文章的時候,你會感受到一種“乾淨”的感覺,你也會更容易去理解他所講述的東西以及含義。

    曾鞏的文章多注重實用,沒有什麼天馬行空的想法,都是實打實,可以落於實處的。

    他的文章多是史論文、政論文、議論文等,這些文章結構簡單,佈局合理,行文規範。這些文章中既有理又有法,理是道理,法是章法。其中道理要足夠的端正,在他看來,道理就是規矩,規矩自然而然的要嚴謹、要莊重。因此,行文便一定要端正,這樣的文章,才能給人講述端正的道理。

    下面我們來欣賞一篇曾鞏的代表文章《墨池記》(以下是節選句子,為意譯。)

    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於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

    在文章的開頭先講述了墨池的周圍環境。墨池位於臨川郡城東面的高坡上,旁邊靠近溪水。

    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後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這一句先講述了王羲之的書法精妙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後天的努力與勤奮所獲得的。接著曾鞏開始引出思考,學習又怎麼不需要努力呢?

    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後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餘思,被於來世者何如哉!

    這句話是文章的末句,意思是人有個一技之長,便讓後代之人尊崇到這般地步,更不用那些具有德才的先賢留下來的思想和作風有如何影響後世之人。

    從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原本只是一個寫墨池的文章,曾鞏卻是一而再的引申,先是由王羲之的書法是透過努力所獲得的繼而引出學習也要努力勤奮,然後又由一技之長繼而引出要進修個人的思想品德。

    總的來說,曾鞏的文章既“純”又“正”,端正、典雅、有深度這是他獨有的寫作魅力。但是“典雅有餘,精彩不足;莊重有餘,活潑不足;思想有餘,趣味不足。”這同樣也是他必不可免的缺點。

    後人的多次推崇

    曾鞏在後世之所以能夠列入唐宋八大家,其實也是少不了後人的推崇。

    首先是朱熹,朱熹曾言,

    “予讀曾氏書,未嘗不掩卷廢書而嘆,何世之知公淺也”;“愛其詞嚴而理正,居嘗誦習”。

    我常常拿起曾鞏的文章看起來就不捨得放下了。由此可見,曾鞏在南宋時依舊是受到推崇的。

    而接下來,將曾鞏地位推向更高的是他的老鄉。這個老鄉名字叫做陳宗禮,在官場最高峰時擔任參知政事,他認為蘇軾、蘇哲兩人的文章是“奇”,而曾鞏的文章則是“正”。最重要的是,從陳宗禮開始,他認為曾鞏不但是一個文學家,更是一個理學家,把曾鞏的地位極大地提高了。

    至於,陳宗禮為什麼要抬高曾鞏的地位呢,則是因為他和曾鞏是老鄉。

    當到了元朝的時候,當地又出了一個學者叫做劉壎,他更是認為曾鞏是上承孟子,下開程朱理學。這在我們現在來看,這兩位曾鞏的老鄉就是標準的“碰瓷”。

    但是,由於這兩位老鄉,曾鞏在人們心中的印象慢慢的由文學家變成了理學家。

    到了明代,有一個散文流派——唐宋派,而這一派的代表人物茅坤在編篡《唐宋八大家文鈔》的時候,將曾鞏排入了唐宋八大家中。

    在當時,唐宋派的主張是學習唐宋時期的文章,因為唐宋文章有章法可尋,而在唐宋文章中又特別注重學習宋代的文章,而在宋代的文章裡著重學習曾鞏的文章,上文我們說過,曾鞏的文章有理有法,道理和章法一起學,何不樂哉!在當時,他們認為,只有學好曾鞏的文章,才能去學歐陽修的文章,然後便是班固的文章,再然後便是司馬遷的文章。

    到了清代的時候,曾鞏的文章再一次被奉為圭臬。這次是“桐城派”。

    這裡的“桐城派”是清朝時期一個散文流派,他們的主張是“文統、治統、道統”。其中文統是指文家的傳統,道統是儒家的道統,而治統就是封建統治的治統。而這個主張既符合了當時封建政治的要求又符合傳統文章家的要求。而顯然,曾鞏的文章是最適合的。

    總結

    總的來看,我們會發現,從北宋到清朝,曾鞏一直沒有被人所遺忘,而且是備受推崇,他那獨特的文章風格足以使他位列於唐宋八大家之中。

    至於現在為什麼曾鞏在唐宋八大家中給人的印象越來越模糊,甚至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曾鞏不配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中。其實歸咎其原因,那就是因為,時代在變化!

  • 18 # 方視界

    曾鞏為什麼能入選唐宋八大家,其實應該從唐宋八大家的評選標準看,都認為唐宋這麼多名人,像李白杜甫等耳熟能詳,為什麼偏偏選了一個不大熟悉的,其實唐宋八大家的全稱是“唐宋散文八大家”。兩位唐朝人,六位宋朝人,分別是唐朝韓愈和柳宗元,宋朝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八位散文大家。

    名號由來

    八大家的名號其實八位老先生自己也不知道,是因為在明朝的時候,翰林院編修朱右編纂了一本《六先生文集》,裡面收錄了八位老先生的文章,之所以是叫六先生,是因為把蘇洵父子三人算做了一家,後來就叫《八先生文集》,也就是唐宋八大家名號形成之初,後來又有唐順之的《文編》,也是選了八位老先生的文章,到了明末,茅坤編選了《唐宋八大家文鈔》,到這唐宋八大家名號形成,流傳至後世。

    古文運動

    在唐朝,古文衰落,寫作都追求詞句華麗,華而不實,沒有中心思想,韓愈和柳宗元發起古文運動,使文壇獲得了一些改觀,到了晚唐,華而不實的文風再次流行,直到宋朝,歐陽修再次發起古文運動,在他的領導下,蘇軾王安石等人紛紛響應,在這些宋朝響噹噹的大才子的支援下,文風在次煥然一新,當時的六人裡,歐陽修是領導,三蘇是一家,王安石和曾鞏同出自臨川,臨川在當時是才子之鄉,宋朝的知名大家多出自臨川,而且曾鞏是歐陽修的徒弟,最認可的高徒。

    人物生平

    曾鞏,字子固,是南豐人,後來定居臨川,出身儒學世家,爺爺父親都是北宋名臣,曾鞏從小聰明異常,記憶力非常好,十二歲就能寫文章了,在嘉祐二年中進士,任太平州的司法參軍,公正廉明,遠近聞名,後來歷任多州的知州,愛國愛民,關心百姓疾苦,文學成就非常突出,世稱南豐先生。之所以覺得他名氣不大,很大原因應該是我們上學時沒學他的文章,而且他不是以詩出名,是以散文稱道,就算在當時同行對他評價也是非常高,蘇軾曾用“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來評價他,作為古文運動的骨幹,他入選八大家當之無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亨利和梅西的搓射誰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