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跨界心視野
-
2 # 神兜兜三國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草船借箭”,是根據宋、元話本小說中的“周瑜草船借箭”改寫的,而“周瑜草船借箭”是依據《三國志》的“孫權受箭”改寫的。本人腳跨文、史兩界,正好可以說得清楚。
一、晉代《三國志》的裴松之注裡,寫到“孫權受箭”。
在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親征孫權,大戰濡須口,在《三國志》裴松之的註解中,提到了兩件事,第一件,就是曹操稱讚孫權,即後世有名的“生子當如孫仲謀”。第二件事,就是“孫權受箭”。
孫權乘著船,晃晃悠悠進入曹魏弓箭的射程之內,頓時間,箭弩齊射,萬箭齊發,射中船身,導致小船有些失衡,於是,孫權命令調傳船頭,讓船的另一面也中箭,最後,兩側中箭重量平衡了,小船才保持平衡,孫權才晃悠著回去了。
這個情節,我總結為“孫權受箭”。《三國志》之“裴注”記載如下:“(孫)權乘大船來觀軍,(曹)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孫)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史書中的這一情節,只是寫“孫權受箭”,並不是“借箭”。
二、宋、元時代“說三分”的話本小說中,挪作“周瑜草船借箭”。
宋、元時代,尤其是宋朝,流行說書,“說三分(即三國)”、“說太行梁山(即後來的水泊梁山)”、“說五代(即李存孝、鐵槍王彥章等)”
。此時產生了大量的“話本小說”,應該是讀書人撰寫的,作為說書藝人的底本,故稱之為“話本小說”。
明、清時代的《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等三部書,都不是“獨立構思、獨立完成”的,而是在宋、元時代的一些話本小說的
基礎上進行藝術性再創作,並吸納了宋、元話本小說中大量的經典故事或情節。這三部書中,有許多經典故事或情節,是有出處的,不是獨立構思的。
目前發現的宋、元時代“說三分說三國”話本小說,只有《全相平話三國志》,該小說中,有大量的情節,被後來的《三國演義》借用了,包括“三英戰呂布”、“曹操獻刀”、“夏侯惇吞睛”、“呂布戲貂蟬”、“張飛大戰馬超”、“關雲長千里走單騎”等。
在該小說中,還沒全力拔高諸葛亮、趙雲等人。其中有“草船借箭”的故事,不過,寫的是“周瑜草船借箭”。原文如下:
“卻說周瑜用帳幕船隻,曹操一發箭,周瑜船射了左面,令扮棹人回船,卻射右邊。移時,箭滿於船。周瑜回,約得數百萬只箭。周瑜喜道:“丞相,謝箭!”曹公聽的大怒,傳令:“明日再戰。依周瑜船隻,卻索將箭來!”。
三、到明初的《三國演義》,變成“諸葛亮”了。
這個就不多說。
1、在史書中,沒有“借箭”,只有“孫權受箭”。
2、宋、元話本小說中,是“周瑜草船借箭”。
3、明初《三國演義》中,全力拔高諸葛亮,拼命黑死周公瑜,就變成“孔明草船借箭”了。
-
3 # 閒愛唐詩靜愛詞
“草船借箭”。
諸葛亮神機妙算的故事,
可謂婦孺皆知。
但其實——
不,絲毫沒有這個意思。事情的真相,我們還要根據《三國志》啊,裴松之注啊,這些原典來看一下: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餘。曹公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這則材料說的是:公元212年,曹操打算一洗赤壁兵敗之恥,起兵四十萬(當然是丞相自稱的),再次與孫權“會獵”於濡須。
然鵝,在“會獵”過程中,發生了下面這件有趣的事:丞相見孫權的軍隊整齊肅然,覺得力拼苦戰自己也佔不了什麼便宜,於是,就撤退了,退了,了……
關鍵是裴松之在這則材料下面,又加上了下面兩條注,來補充說明這件事:
《吳歷》曰:……權數挑戰,公堅守不出。權乃自來,乘輕船,從灞須口入公軍。諸將皆以為是挑戰者,欲擊之。公曰:“此必孫權欲身見吾軍部伍也。”敕軍中皆精嚴,弓弩不得妄發。權行五六里,回還作鼓吹。公見舟船器仗軍伍整肅,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魏略》曰: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第一條說的是:濡須初次交戰,曹操大敗,所以堅守不出,有一天孫權親自乘輕舟闖入曹軍前沿。曹方很多將領以為他是來挑戰的,想要打他。曹操卻心知肚明:他是來觀察我軍部署的。他見此時孫軍中盡是些精兵強將,生怕有詐,所以只好命令嚴加防守,不要亂放箭。
孫權的輕舟當著曹操的面行進了五、六里才返回,走的時候還不忘鼓樂齊鳴來氣曹操。一切看在眼裡的曹操於是說出了這句千古名言:“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按說,這則材料與“草船借箭”關係還是比較小的。
對!連箭都沒有。
但第二則材料就有了:
說法還與上面這則材料有很大不同:
它說:孫權來曹軍觀察軍隊,乘的不是“輕舟”,而是“大船”;並且,曹操不是“弓弩不得妄發”,而是“使弓弩亂髮”;最大的不同是,孫權不是“行五六里”就回去了,而是發生了下面這起驚心動魄的“箭雨遭遇戰”:
孫權的船一側中箭太多,眼看就要沉了,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孫權腦筋急轉彎,想出了一個十分聰明的應對方法:馬上調轉船頭,使另一側再受箭。這樣,慢慢就“箭均船平”了起來。孫權終於得以平安返航。
《魏略》是魏華人寫的魏國史書,這件事對於他們太祖來說也不是那麼光彩,但史官還是仗義直言,記了下來。所以,可以確定還是可信的。
既然材料屬實,那我想:曹操看到孫權的這一舉動時,一定是目瞪口呆的吧!也難怪他發出“生子當如孫仲謀”這樣的感慨。
但,上面這則材料與“草船借箭”在某些細節上還是有較大出入的。最大的不同是:孫權的第一動機並不是“借箭”,而是要“保命”,只是順帶不經意間借了箭。
但不管怎麼說,裴松之的兩條注成了“草船借箭”的雛形,後世的人根據孫權的這些事蹟,改編成了如今婦孺皆知的這個精彩故事。
不!
我講的意思不是我覺得羅貫中不棒棒,而是……
這個故事其實羅並非首創,他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因為,早在羅n年前,就已經有人改編出這個故事了。
且看元代講史話本《三國志平話》中的相應描寫:
周瑜一隻大船、十隻小船出,每隻船一千軍,射住曹軍。蒯越、蔡瑁令人數千放箭相射。
卻說周瑜用帳幕船隻,曹操一發箭,周瑜船射了左面,令扮棹人回船,卻射右邊。移時,箭滿於船。周瑜回,約得數百萬只箭。周瑜喜道:“丞相,謝箭!”曹公聽的大怒,傳令:“明日再戰。依周瑜船隻,卻索將箭來!”這本《三國志平話》對後來《三國演義》的影響是很大的。
從上面的描寫,我們可以看出講話人對周瑜情有獨鍾,不但把孫權的英勇事蹟移到了公瑾身上,而且很好地加工、演繹了一番,變成了大眾熟知的“草船借箭”。
但,凡是看過《三國演義》的,都應該知道,羅貫中是個“諸葛蘇”,什麼好事都喜歡往這個主角身上移,於是,與他“一時瑜亮”的周瑜,就更難以逃脫這種命運了。
所以,《三國志平話》中周瑜的故事,變成羅貫中筆下諸葛亮的故事,就理所當然了。
我們讀《三國演義》,看到的自然是“羽扇綸巾”的諸葛亮,“談笑間”草船借箭。
但,興許,羅貫中還是覺得有點“問心有愧”吧!——我一個孫家人的故事,怎麼就跑到諸葛亮身上去了呢?
所以,他在寫孫權的爸爸孫堅大戰黃祖的時候(此時,亮亮還只是個10歲的小正太),把兒子“借箭”(姑且叫它借箭吧)的故事先往爸爸孫堅頭上小小演繹了一番:
黃祖伏弓弩手於江邊,見船傍岸,亂箭俱發。堅令諸軍不可輕動,只伏於船中來往誘之,一連三日,船數十次傍岸。黃祖軍只顧放箭,箭已放盡。堅卻拔船上所得之箭,約十數萬。
——《三國演義 <袁紹磐河戰公孫 孫堅跨江擊劉表>》
所以,《三國演義》裡其實是有兩次虛構的“草船借箭”的,但,三國曆史上真實存在的“借箭”只有孫權這一例。
別無他家……
-
4 # Eleazarchen
草船借箭是羅貫中小說《三國演義》根據歷史記載和民間故事,而改寫了真正的是孫權為主角的這一實事。
1.因為《三國演義》(東漢——魏——西晉,橫跨三朝),作者羅貫中(元末明初小說家)。歷史上真有其事,把魏、蜀、吳三國的興亡,寫成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主人公是孫權,羅貫中。為了故事發展需要,虛構了草船借箭。孫權是吳國的君主手下有周瑜,魯肅,呂蒙等大將,曹操欣賞周瑜離用離奸計拆散孫權和周瑜關係,獵手周瑜為其當輔作自己,周瑜並沒有此想法與孫權共同合作,孫權一直在曹操左右挑釁,總是想大幹一場打敗曹操,曹操的水軍一直屬於弱勢。據《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引注《魏略》記載:濡須之戰時,孫權屢屢向曹操軍挑戰,曹操堅守不出。孫權借水面有霧,趁此機會在驗證一下曹操的水軍氣勢,曹操擔心孫權有埋伏,雖然水上軍力不強,也十萬大軍,孫權才八萬軍,劉備一萬多,曹操沒用帶火的箭考慮到射不到要害點,但也是嚴家把守隨時備箭齊發,孫權的船差點被射船沉,孫權又調一下船頭繼續挑釁曹操的忍耐性,船上的箭趨於平穩,孫權這樣威震四海八方使得孫權憑船得箭,也就是很熟悉的草船借箭,曹操以為孫權害怕就逃跑了,實際上反被孫權算計,曹操如若知孫權這一計謀,小氣心理疑心重的曹操不得氣得跳腳嗎!
2.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這樣借孫權寫諸葛亮的用義是為了小說而己。為了襯托諸葛亮的聰明才智,改寫了草船借箭,使此故事廣為流傳成為千古名傳故事詞語了,孫權的智慧讓曹操十分感嘆,所以也留下了一句名言,那就是,當孫仲謀之子。作者羅貫中就把這個故事講給了諸葛亮。也許羅貫中先生想表達諸葛亮的智慧。赤壁之戰也是過去好多年了,是劉備的主將周瑜指揮的,曹操失敗了但反而很欣賞周瑜,歷史上的記載是信得過的,所以說元末明初的小說家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只是小說而已,還是以歷史記載為主要紀錄,羅貫中《三國演義》為了娛樂娛樂也是未嘗不可,可以用去看歷史正統的記載為主吧。(圖片Cr瀏覽器)
回覆列表
草船借箭,並非出自正史《三國志》而是出自羅貫中《三國演義》小說,歷史上跟諸葛亮也沒關係。
1.故事線《1》:曹操周瑜赤壁之戰,周瑜大雨天巡查江面,被被曹軍射了一船的箭!主角轉為諸葛亮,過渡誇大!
2.故事線《2》:作者經歷了元末明初陳友諒和朱元璋鄱陽湖大戰,陳友諒船堅炮利,採取鐵鏈鎖住大船,轉戰跟強,但不利於機動!朱元璋船小機動,結果陳友諒被朱元璋火攻失敗,戰鬥中也存在借箭情景!所以誕生了《三國演義》兩個故事,火燒赤壁和草船借箭。同樣主角變為諸葛亮,過渡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