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枕月拾星

    崑曲,又名“崑腔”、“崑山腔”。最早是由元代末年的崑山人顧堅創立的。到了明嘉靖年間,魏良輔又對崑曲作了改革,將原來採用崑山方言演唱,改為採用“中州音”來演唱,將原來是依腔傳字的演唱方式,改為依字聲定腔的演唱方式。在改變演唱方式的同時,魏良輔還對崑山腔的演唱節奏進行了改革,放慢了演唱的速度,將一個字分成頭、腹、尾三部分,與悠長的旋律相配合,徐徐吐出,細膩婉轉、舒緩悠長,有如江南農家和水磨米粉,故此後民間俗稱崑山腔為“水磨腔”或“水磨調”。另外,魏良輔還對南戲崑山腔的伴奏樂器作了改進,借鑑了北曲的伴奏樂器,將北曲伴奏樂器中的三絃、琵琶等絃樂器也用於演唱崑山腔的伴奏。

    繼魏良輔改革崑山腔後,戲曲家梁辰魚又按改革後的新崑山腔格律創作了《浣紗記》傳奇,將這種新崑山腔搬上了舞臺,更是擴大了新崑山腔的影響。使得新崑山腔成為曲壇“正音”,流行南北各地,出現了“四方歌曲皆宗吳門”的局面。在上流社會,新崑山腔細膩婉轉、舒緩悠長的藝術風格,正迎合了文人學士、封建士大夫的審美情趣,他們都把作曲度曲看成是怡情養性、顯耀才華的風雅之舉。新崑山腔也受到了平民百姓的喜聞樂見。如在明隆慶、萬曆年間,蘇州就有中秋節在虎丘山舉辦曲會比賽唱崑曲及演戲的習俗。袁宏道《虎丘記》、張岱《陶庵夢憶·虎丘中秋夜》、沈寵綏《度曲須知·中秋品曲》等都記載了虎丘曲會的盛況:以千人石為中心,從頭山門到虎丘塔下,皆是唱曲、聽曲之人,“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從平民百姓到騷人墨客,人人競獻唱技。明代著名文人袁宏道在任吳縣知縣時,曾親身經歷了虎丘曲會的盛況,並作《虎丘記》,生動地描繪了中秋之夜“虎丘曲會”的盛況。

    代表曲目有:

    1. 《單刀會》

    據元代關漢卿《單刀會》雜劇改編。演關羽單刀赴會故事,劉備取得西川前,由魯肅作保,向吳國借荊州,答應取得西川后便歸還吳國,並派關羽鎮守。然取得西川后,卻遲遲不肯歸還。魯肅設計請關羽前往赴會,想在席間迫使關羽交還荊州。關羽明知是計,毅然過江赴宴。席間面對魯肅的威逼強索,斷然拒絕歸還荊州,並逼迫魯肅送其返回。

    2. 《荊釵記》

    宋元四大南戲之一。據載,《荊釵記》的作者為蘇州敬先書會柯丹邱。故事說的是溫州書生王十朋家境清貧,以荊釵為聘,娶錢玉蓮為妻。后王十朋入京應試,狀元及第,授官江西饒州僉判。當朝宰相万俟欲招王十朋為婿,十朋執意不從。万俟惱羞成怒,將十朋由饒州改調煙瘴之地潮州,並不準回鄉。與王十朋一同赴京應試的豪紳孫汝權欲娶玉蓮,篡改了王十朋的家書,詭稱王十朋已入贅相府,讓玉蓮改嫁他人。玉蓮繼母與姑母貪圖錢財,嫌貧愛富,見信後便逼玉蓮改嫁孫汝權。玉蓮誓死不從,投江殉節。恰被赴任路過溫州的福建安撫錢載和救起,認作義女,帶至任所。5年後,万俟倒臺,王十朋升任吉安太守,而錢載和也由福建安撫升任兩廣巡撫,攜玉蓮上任途中,路過吉安府,遂使十朋與玉蓮團圓。

    3. 《白兔記》

    元代永嘉書會才人所作,也為宋元四大南戲之一,演後漢君主劉知遠和李三娘的故事。劉知遠未發跡前,落魄潦倒,後被李大公收留,並將女兒三娘嫁給他。李大公死後,三娘兄嫂李洪一夫婦為獨佔家產,欲害劉知遠。劉知遠被逼離家前往邠州投軍。初到軍中,做了一名更夫,後被嶽節使看出有帝王之相,便將女兒嶽繡英嫁給了他。劉知遠因屢立戰功,加官進職,一直做到九洲安撫。李三娘自劉知遠出走後,便受盡兄嫂的折磨,白天汲水,晚上推磨,在磨坊產下孩兒,因無剪刀,只好用嘴咬斷兒臍,故取名咬臍郎。三娘怕兄嫂傷害,託竇公將咬臍郎送劉知遠處撫養。15年後,咬臍郎外出打獵,因追趕一隻白兔,與生母李三娘相遇,便回去報知劉知遠,劉知遠即帶領兵馬,回到沙陀村,與三娘團聚。

    4. 《拜月亭》

    又名《幽閨記》,也為宋元四大南戲之一。據載,《拜月亭》的作者也為“吳門醫隱施惠字君美著”。演蔣世隆與王瑞蘭的愛情故事。金朝貞元年間,蒙古入侵,金主聽信讒言,遷都汴梁。書生蔣世隆與妹瑞蓮、尚書王鎮之妻與女兒瑞蘭在戰亂遷徙中失散。世隆與瑞蘭相遇,在患難中結為夫妻。瑞蓮則與瑞蘭母親相遇,被收為義女。王鎮出使蒙古回朝,在旅店遇見瑞蘭,不認世隆為婿,強將瑞蘭帶走。戰亂平定後,世隆應舉中了文科狀元,王鎮奉旨招婿,於是世隆與瑞蘭得以團圓。元代關漢卿也有同名雜劇,故有人認為南戲《拜月亭》是根據關漢卿的同名雜劇改編而成的。

    5. 《琵琶記》

    元代高明所作。演蔡伯喈為父親所逼,辭別新婚妻子趙五娘,前往京城應試。狀元及第後,牛丞相欲招伯喈為婿,伯喈力辭,但牛丞相依仗權勢,硬逼其入贅。蔡伯喈又欲辭官回家,奉養父母,但皇帝不從。這就使得他羈留京城,不得回家。他託人帶信和珠寶回家,又被拐兒騙走。而蔡家自蔡伯喈走後,家鄉連遭荒年,缺衣少食,生活極為艱難。趙五娘一人承擔起侍養公婆的重擔,吃盡苦楚。公婆相繼去世後,趙五娘便身背琵琶,上京尋夫。後在賢慧的牛小姐的幫助下,終與蔡伯喈團聚。蔡伯喈聞知父母皆已去世,便帶趙、牛二婦回鄉服孝。皇帝聞奏,下旨旌表。

    6. 《繡襦記》

    無名氏作,演書生鄭元和和妓女李亞仙婚戀離合事。唐代滎陽書生鄭元和,上京應試,至京遇名妓李亞仙,為其美貌所迷,遂沉溺青樓,與亞仙綢繆。日久財盡,他被鴇母趕出,便以唱輓歌為生。遇到其父,被父打得昏死過去,為卑田院甲長所救。傷愈後唱《蓮花落》乞討為生。一日,在大雪中唱《蓮花落》乞討,亞仙見而憐之,用繡襦為其暖身,留元和同居,以自剔一目激勵元和苦讀。後元和得中狀元,攜亞仙赴任成都,其父也遷任成都,父子遂相認。

    7. 《浣紗記》

    梁辰魚作。演越國大夫范蠡與西施以細紗定情,時吳越交戰,越王勾踐戰敗,范蠡陪同勾踐夫婦赴吳為人質。三年後,勾踐被赦回越國後,發奮圖強,范蠡推薦西施到吳國去迷惑吳王,為越滅吳做內應。吳王不受伍員之諫,接納了西施。西施來到吳國後,把吳王夫差弄得神魂顛倒,聽信奸佞,倒行逆施,終為越國所滅。而范蠡與西施在功成之後,便泛舟五湖而去。

    8. 《南西廂記》

    明崔時佩、李日華據元代王實甫所作的《西廂記》雜劇改編。演唐貞元年間,書生張珙赴京應試,途經蒲州普救寺,邂逅借寓於此的相國小姐鶯鶯,兩人一見鍾情,互相愛慕。當地叛軍孫飛虎聞鶯鶯貌美,率兵包圍普救寺,欲搶鶯鶯為妻。鶯鶯母親出於無奈,答應誰能解圍,就將女兒嫁給他。張生挺身而出,致書友人白馬將軍杜確,杜確率兵前來解圍。圍解後,老夫人反悔。但張生與鶯鶯在侍女紅娘的幫助下,衝破封建禮教的束縛,揹著老夫人私下成歡。老夫人發覺後,以崔家三輩兒不招白衣女婿為由,逼張生上京應試。後張生應試及第,終與鶯鶯結成夫妻。

    9. 《玉簪記》

    明高濂作。演潘必正與女尼陳妙常情愛故事。南宋河南書生潘必正自幼與父友之女嬌蓮指腹為婚,以玉簪和鴛鴦扇墜為聘。金兵南侵,嬌蓮為避戰亂暫棲身金陵女貞觀為尼,改名妙常。必正會試落第,恥於還鄉,暫投身為女貞觀主的姑母,遂與妙常相識。兩人以琴、詩為媒,相互愛慕。姑母察覺後,促必正赴試,必正乘舟已去。妙常得知後,僱小舟去追,以玉簪相贈,必正以鴛鴦扇墜回贈。後必正及第得官,與妙常終得團聚。

    10. 《牡丹亭》

    又名《還魂記》,是湯顯祖的代表作。寫南宋初年,南安府太守杜寶之女杜麗娘長期被父母禁錮在閨房中,後在侍女春香的引逗下,來到後花園遊玩。自然界美好的春光,引起了她對美好愛情的嚮往。回到閨房不禁昏然入睡,在夢中遇見一位風流才子,手持柳枝,拉她到花園內的牡丹亭畔幽會。醒來後,她念念不忘夢中情人,憂思成疾,傷情而死。臨死前,自畫真容,託春香藏在後花園的湖山石邊,並要其父將其屍體安葬在後花園的梅樹下。三年後,青年書生柳夢梅去臨安應試路過這裡,與麗娘鬼魂相遇,依照麗娘鬼魂的指點,掘墳開棺,使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結為夫妻。但杜寶不予相認。後柳夢梅考中狀元,由皇帝做主,杜寶才勉強認下女兒及女婿。

  • 2 # 石小釋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明白崑曲和崑劇的概念。

    崑曲,又稱崑腔,是明代嘉靖年間魏良甫吸取北曲和弋陽、海鹽等聲腔的長處,對原來的崑山腔進行改良加工而成的一種新的聲腔。它最初以唱散曲為主,雖然也偶爾唱一些戲曲曲詞,但也只是清歌冷唱。這樣的清曲,體現的是當時文人的審美趣味。

    而崑劇,是指演員在劇場上透過扮演角色,演唱崑曲來演繹故事的一個劇種。

    文人喜愛崑曲,卻瞧不上崑劇。甚至清代龔定庵在《書金鈴》中還寫到“清曲為雅宴,劇為狎遊,至嚴不相犯”。

    所以崑曲清唱與劇場中的崑劇一直是兩個路子。提問者問的是列舉十首崑曲的代表作,那麼我認為應當有《牡丹亭·遊園》的皂羅袍(原來奼紫嫣紅開遍),《長生殿》中李龜年的彈詞(不提防餘年值亂離),《千鍾戮》中建文帝的八陽(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擔裝),《牡丹亭·尋夢》的懶畫眉(最撩人春色是今年),《牡丹亭·尋夢》的江兒水(似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孽海記·思凡》中色空那段(小尼姑年方二八),《刀會》中關羽的新水令(大江東去浪千疊),《玉簪記·琴挑》中潘必正懶畫眉(月明雲淡露華濃),朝元歌(長清短清),《虎囊彈·山門》魯智深寄生草(漫搵英雄淚),《紫釵記·折柳陽關》的解三酲(恨鎖著滿庭花雨),寄生草(怕奏陽關曲)……還有很多,就不再列舉了。

    《牡丹亭·遊園》,張繼青飾杜麗娘

    《長生殿·彈詞》,計鎮華飾李龜年

    《千鍾戮》,俞振飛飾建文帝

  • 3 # JOJO頻道

    《牡丹亭》《桃花扇》《水滸記》《長生殿》《十五貫》《浣紗記》《蝴蝶夢》《爛柯山》《獅吼記》《扈家莊》《西廂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有從童年到現在所有曾經的細節都認認真真、情真意切的回顧過一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