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剛行路上
-
2 # 尋找老西安
【肉夾饃】外地人首次聽說肉夾饃,都認為是病句,肉怎麼能夾饃?肉夾饃,其實是"肉夾於饃"。肉夾饃是兩種食物的絕妙組合:臘汁肉與白吉饃合為一體,將各自滋味發揮到極致。饃香肉酥,肥而不膩,回味無窮。
-
3 # 說野史
肉夾饃是一種西安風味小吃,與羊肉泡饃、餃子宴共享“西安名吃三絕”之譽,又有“東方三明治”“東方漢堡包”“東方熱狗”之美稱。肉夾饃的肉是經過特殊方法制作的臘汁肉,饃是特製的白吉饃。其實白吉饃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饃,它是烙熟的。為什麼要叫肉夾饃,明明是饃夾肉?
有兩個原因:之前聽西安朋友說,關中話中“饃夾肉”是沒加肉,所以就改成了肉夾饃,這樣好聽,我也贊成這種說法。
還有一種說法是古語“肉夾於饃中”,西安人性急,直爽,省去"於"字,喊起來便當。
那麼饃夾肉是從哪個朝代開始就有了?
據史料記載是唐人發明以餅夾肉食用法,雖說唐人發明肉夾饃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甚至也存在著多種版本的分辨判斷問題,但經史官、文人的刻意記載和廣泛傳播,主觀上和客觀上都具備了新食用法的流傳條件,種種跡象表明,
以餅夾肉之法是在唐代形成並且凝固成關中區域一種主副食結合的新方法,沿襲至今。
-
4 # 尋味陝西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華夏美食源遠流長。肉夾於饃中,最傳統的解釋。好的饃講究鋼圈虎皮菊花心,講究現打熱吃,臘汁肉講究肥而不膩,瘦而不柴。
-
5 # 使用者3576369915
有些說法這裡面還包含一個“約定俗成”,如果要講得通,是應該叫作“饃夾肉”才對,但當初人們在取這個小吃的名字時,就叫肉夾饃,習慣了就一直那樣說下去,比如人們冬天在太陽光底下取暖,叫作“曬太陽”(本來應是“太陽曬”),又如“吹風”,本來是風吹,卻偏要顛倒過來說,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和語言中,還能舉出許多約定俗成說法的例子
-
6 # 鹽水蟲
這個好像是聽說過。
西安人把饃夾肉都叫成肉夾饃,剛開始也奇怪的,問了西安的朋友,他們說原來是這樣的——
在陝西口語中,“饃”和“沒”的發音相近,如果說“饃夾肉”,會被聽成“沒夾肉”,這樣食客就不高興了,我要的是“饃夾肉”,你為啥“沒給我夾肉”。店主急了,這就是你要的“饃夾肉”,不是“沒夾肉”,是把肉夾到饃裡了。哦,原來是“肉夾饃”啊?好好!以後為了簡單粗暴,直截了當,避免誤會,大家都開始賣、買、吃、叫“肉夾饃”了。
肉夾饃的稱呼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把肉放到前面,突出了肉,引人流涎。
臘汁肉夾饃作為陝西的特色小吃,已經被複制加盟到全國許多地方,大都也沿用了他們的叫法——來個肉夾饃,多弄點瘦肉!
-
7 # 中科booklong
肉夾饃這三字是很有文化味的,其實其本是肉夾於饃。得真懂漢語的人,才能體味到它的美。
肉夾饃名就像陝西文化一樣厚重有味道,越嚼越香。
你在西安生活久了,你就會被這厚重所吸引,而捨不得離開這寶地,離開久了就會覺得空落落地。
肉夾饃沒有錯,肉夾饃就是肉夾於饃,有味道吧?來一個?比江蘇那55塊錢一個的肉夾饃便宜多啦!
-
8 # 市井覓食記
我覺得可以從下面兩個方面來說明這個問題。
從語法上來講:這是一個偏正短語,不是一個句子。偏正短語的語序就是這樣的,修飾的詞在前,被修飾的在後。而不是像句子那樣主-謂-賓。
它本質來說是一種饃而不是一種肉,所以饃在最後。
正如龍騎士是一種騎士而不是一種龍,所以不叫士騎龍。
肉夾於饃都是把它當句子分析了。
從人們習慣上來講,這是一種突出重點的說法。肉和饃之間大家過於看中了這個“夾”字,其實這裡並非動詞,而只是表達了一種狀態,一種夾著肉的狀態,即肉夾饃首先是一種饃,是一種裡面夾著肉的饃, “肉”字放前面是為了突出它有肉的優秀屬性, 肉夾饃,肉夾於饃也!
-
9 # 武漢壹周
想必每一個吃過肉夾饃的人都有過這樣的疑問,壹周君第一次吃過肉夾饃之後,就用同樣的問題問了母親大人,然而,並沒有什麼結果。
第一個說法是屬於語文老師們的業務範圍之內的,那就是關於古漢語的語法句式問題。肉夾饃其實是“肉夾於饃”的意思,肉夾饃的叫法是屬於一種古漢語的省略句式,意思就是肉夾於饃之中。這種省略句式也致使很多人見到這個名字,以為是個病句。
那為什麼要把它省略呢?當然是叫起來更順口唄。老百姓無需文鄒鄒地講話,簡單粗暴接地氣的名字才能廣為流傳。外加上陝西人骨子裡的直爽、性子急,也就習慣了這樣便當的叫法。
還有一種說法流傳於民間。肉夾饃本身是叫“饃夾肉”的,但是陝西當地的“饃”的方言發音和“沒”很相近,整天“饃夾肉”“饃夾肉”地叫總會給人一種“沒夾肉”的感覺。小商小販誰願意吃這個沒必要多虧呢,當然果斷拒絕“饃夾肉”的叫法。
此外,如果改名“饃夾肉”也不是那麼適合,因為在售賣交易過程中,經常叫“饃夾肉”會讓商販們誤聽成是“莫夾肉”,這就在交易過程中產生了不必要的麻煩。
其實命名的事情沒有什麼固定的歷史說法,既然它的名字能經得起這麼長時間多考驗,必然是有它的適宜性的。
壹周君記得先秦時期的荀子有寫過一篇關於命名的文章《正名篇》,壹周君覺得裡面提到的內容很有道理。書中說道“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
意思就是起名字這碼事沒什麼適宜不適宜的,大家都約定俗成地那麼叫,就是最適宜的。
-
10 # 餓域美食
這個問題有意思了,為什麼要叫“肉夾饃”呢?“肉夾饃”起源於戰國時期的韓國,古漢語原為“肉夾於饃”。百姓們不願意之乎者也的,就把於省略去了,變成“肉夾饃”!之前人們也叫過“饃夾肉”,不過方言的發聲為“沒夾肉”等於沒有肉不太好,所以自然的也就叫“肉夾饃”了。
“肉夾饃”通常為臘汁肉和白吉饃,臘汁肉紅潤酥軟,肥肉香而不膩,配上富含面香的白吉饃,很是美味呢。現在連外國的朋友也很喜歡吃這個小吃呢,確實比漢堡健康許多呢!老潼關肉夾饃也好吃,餅表皮的酥脆一絲絲的,裡面也是一層層的,口感很好!
下面分享的是白吉饃和臘汁肉的方法。
一、製作白吉饃
原料:5千克高筋麵粉,2.5千克水,90克油,25克鹽,40克酵母粉
製作:
1、將以上所有原料和成光滑麵糰,儘量在案板上多搓揉,揉出面團的筋性,放在溫暖處發酵至完全膨脹;
2、冬天氣溫低要改用溫水和麵減少發酵時間;
3、將發好的麵糰分成等份的劑子,擀成麵餅後在表面用竹籤扎幾個小眼,平底鍋燒熱後不用放油,將餅胚放入後蓋蓋1分鐘左右翻面,經過幾次翻面直至麵餅熟。
二、製作臘汁肉
原料:帶皮五花肉5千克,冰糖100克,生薑80克,料酒50克,老抽1大勺,味極鮮2大勺、鹽1適量,大蔥100克
料包:良姜、花椒、香葉、小茴香、毛桃、白扣、蓽撥、陳皮、肉桂、甘草各7g,砂仁、木香、當歸、沉香、香籽各6g,山奈、肉蔻、草寇各10g,八角15g
製作:
1、將五花肉洗淨切大塊氽沸水後瀝水備用;
2、炒鍋中加放色拉油將冰糖炒至琥珀色,下入五花肉煎至表皮金黃取出備用;
3、炒鍋中加入味極鮮,老抽,料酒,薑片,大蔥燒開後倒入湯鍋中,加入5千克清水,放入料包大火燒開後,下入適量的鹽調味後,再下入五花肉轉小火煮2小時左右即可。
-
11 # 黃藥子64564432
古代長安乃文武盛地,十三朝古都。雖然只是一種小吃,但命名也是很斯文的,之所以叫“肉夾饃”,實乃“肉夾於饃”之意也!省去“於”,不就是“肉夾饃”嗎?
-
12 # 菩提玉齋的vlog
肉夾饃是古漢語“肉夾於饃”的簡稱,中國西北特色小吃之一,以陝西地區的“臘汁肉夾饃”(豬肉)和寧夏地區的“羊肉肉夾饃”為主。肉夾饃合臘汁肉、白吉饃為一體,互為烘托,將各自滋味發揮到極致。饃香肉酥,回味無窮。
-
13 # 易家巷
大西北長安街城肉夾饃是西方攴飲世界漢堡包的鼻祖。乾淨,利索,古時哥哥走西口傳授到西歐東歐各國。
塞北長安肉夾饃,江南豫章夾沙糕,都屬遠古三秦晉商右江贛商方便攜帶高等充飢飽肚乾糧,是出門遠行的必備袋裝。吃個半月一星期的,味口好,生意好。
那年月一沒五星級酒店,只有荒山野嶺驛站,略有北宋年間母夜叉孫二孃開的人肉包子店,還有三碗不過崗明知山有虎,便向虎山行的武松曾下榻的小二店。
上下五千年,時光再倒流。去向東晉,西晉,秦代司馬炎,秦始皇打聽一下吧,他二不曉,管膳食只有太監統領,再不行,只有去問埋在兵馬俑的這潑勇將士囉,泥堆裡總有個把子火頭軍吧。
叫饃夾肉還是肉夾饃,拿現食堂酒店選單來比較一下,大凡都叫蔬菜炒什麼什麼的,從未聽說肉炒蘿蔔,肉炒辣椒,所這一題問會把人搞暈,南昌人會講:這隻夾沙糕,吃了冒習事,亂提些古裡八怪問題。
"夾沙糕"是南昌人罵人一種方言,是講對方為傻瓜蠢貨一類。但夾沙糕與夾肉饃一樣是種點心,同為一樣操作,同為饃夾肉,或肉夾在饃頭裡生產流程。
夾沙糕是夾紅沙糖,白沙糖甘蕉糖類,因"夾沙糕"為罵人一詞,南昌人早幾十年把夾沙糕不太做了,早點把千百年傳承白糖糕叫響了,大街小巷與西安夾肉饃一品美食風行。
-
14 # 凱超53483237
去年上咧一趟北京,對陝西為薩把”饃夾肉”要叫”肉夾饃,”孃外地人嘰解釋肆額老陝喜歡正話反奢,孃舉咧個例子奢:問一陝西人現在幾點咧,陝西人一看錶肆10:55,但他不肆奢10:55分,而肆回答奢:“11點差5分。”另外還講咧一個例子,當年一北京知青在陝北上山下鄉,因為太想他父親咧,於是用陝西方言給他爸寫咧封信奢:“達,額來革命聖地延安都快一年咧,現在額想你滴太太,……”他父親看咧迷惑不解回信奢:“兒子,你要想你媽就直接說想你媽,幹嘛要説想我的太太呢?……”上述兩個段子雖然奢肆一個正話反奢嘰例子,但與“肉夾饃”有異曲同工之妙,也肆額親眼看到滴外地人跟額奢對”夾肉饃”滴理解和詮釋。
-
15 # 長安風格
肉夾饃,饃夾肉,菜夾饃,饃夾菜,似乎饃夾啥是正確他,但明顯沒感覺,老闆給我來個饃夾肉,聽見都不想吃,饃夾肉意味著饃多肉少,肉夾饃你聽聽,氣勢一下來了,肉多的不要不要地,聽著都來勁,來個夾饃!
到了陝西這裡夾饃的內容也是多種多樣,吃的食材儘可以夾饃,肉,菜,土豆,辣子,擀麵皮兒,豬耳雜也是可以的,小時候辣子十豬油十蝦皮,單夾組合夾都是香美一口的,熱饃儘管上,饃也品種多了,吃的也調整了,肉夾饃叫響全國賦予了三秦套餐組合的美譽,來了一定要吃下,大名頂頂的肉夾饃!現代漢堡的祖先可不就是中式的肉夾饃嗎!
-
16 # A龍五165170487
很多人第一次看到“肉夾饃”的時候,都會對“肉夾饃”這個叫法有疑義,明明是饃夾著肉,為何叫“肉夾饃”呢。
其實,這與古漢語有關了,肉夾饃,其實是"肉夾於饃"。老百姓無需文謅謅地講之乎者也,加上西安人性急,直爽,省去"於"字,喊起來便當。
-
17 # 江城老爸的美食生活
一提到肉夾饃就想起了西安的肉夾饃,至於為什麼不叫饃夾肉?在我們品嚐美食的同時,也要了解一下背後的故事:肉夾饃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隨著朝代的更替,逐漸形成了今天大家喜愛的肉夾饃。但是為什麼叫做肉夾饃呢?
叫饃夾肉其實比較貼切,不過為了突出肉的香味,故意把肉放在饃的前面,這樣可以引來大家的關注,說明肉比饃還多,現在看來也是一種營銷手段
-
18 # 綠水青山雪皚皚
主動句和被動句的區分。肉夾饃是一句被動句,肉被饃夾著。說饃夾肉也對。不過,為了突出肉,把肉放前面說容易引起關注。
-
19 # 尋遍全球美食
肉夾饃這個名稱類似於青椒炒肉,這個問題類似於“青椒炒肉為什麼不叫肉炒青椒”。
炒肉就是炒肉絲,青椒作為定語來修飾炒肉。這裡的炒是作為定語來修飾肉,而不是作為動詞來做謂語。肉夾饃也一樣,是個偏正短語,主體是夾饃,肉是定語來修飾夾饃。夾是饃的定語,不要把夾理解成動詞,這樣就通順了。
把一個做好的白麵饃水平切開以後,形狀就像一個夾子,中間可以夾其它配菜,這個饃可以叫夾饃。夾饃如果夾肉,就叫肉夾饃,如果夾菜,就叫菜夾饃。正如肉包菜包一樣,我們叫肉包菜包,而不會叫包肉包菜。
饃夾肉,是個句子,主語是饃,謂語是夾,賓語是肉。
更多的是用偏正短語作為名稱,比如肉包、牛肉麵。用句子作為名稱比較少,其實也有,比如佛跳牆、大腸包小腸。
那為什麼青椒炒肉不叫肉炒青椒呢?咱們是先炒的肉,後放的青椒,肉才是主體是不是。
有人認為是肉夾饃是“肉夾於饃”的意思。我覺得,肉夾饃可以理解成“肉的夾饃”,但是不可以理解為“肉夾於饃”。如果是“肉夾於饃”的話,那麼強調被動的這個“於”字是不可以省略的。比方,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這句話裡的“治人”和“治於人”是相反的概念,所以“於”這個字是不可以省略的。
-
20 # 酒後藝術加
明明是饃夾肉,為什麼叫肉夾饃?
一來,饃夾肉也即“饃”夾著“肉”,這是視覺效果、外在形態,也是操作過程,怎麼說也是動詞範疇而非名詞,所以“饃夾肉”不能夠作為這種美食的稱謂;
二來,即便把“饃夾肉”理解為“饃夾著的肉”,勉強作為名詞來理會,也不合適,原因是這裡強調的主體是“饃”而非“肉”。雖然肉夾饃是饃、肉通吃,但歸根結底吃的是一種“饃”而非一種“肉”;
三來,既然不能叫“饃夾肉”,為什麼不叫“夾肉饃”?這就有的說了,長久以來,在陝西人的食譜中,“饃”是當仁不讓的主角,有饃就是飯、吃饃當吃飯已經是根深蒂固的飲食習慣。那麼,怎麼吃饃?怎麼讓饃吃起來更香?就成了陝西人切磋琢磨的用力點。聰明智慧的陝西人不但賦予了“饃”本身無數的形態,也創造了“饃”眾多的吃法,其中,“夾饃”就是重要的一種。
所謂“夾饃”,就是把“饃”縱向一分為二,中間夾入菜餚。饃有很多種、夾入的菜餚也有很多種,於是,“夾饃”也有了很多種,比如,夾了炒菜的饃、夾了雞蛋的饃、夾了肉的饃,等等。這樣一來“夾饃”就不但是一種加工方式,而且成為了一種食物的統稱,也就是說,在陝西小吃中,有一種食物就叫“夾饃”。
有了“夾饃”這個稱謂,為了區分其中不同的品種,於是又有了不同的稱謂:“菜”夾饃、“蛋”夾饃、“肉”夾饃。
所以,“肉夾饃”的名稱是這樣來的。
回覆列表
肉夾饃的名字是怎麼來的?明明是饃夾著肉,為什麼叫肉夾饃?
來陝西旅行,除了西安周邊大大小小的古蹟之外,其實還有一種奇特的東西,那就是肉夾饃。
很多人初次聽說肉夾饃,都認為是病句,因為明明是饃夾肉,如何變成了肉夾饃。其實“肉夾饃”的叫法是古漢語的省略句式,其意為“肉夾於饃中”。
而作為陝西人來水,個性直爽,性急,為了省事喊起來便當些,直接肉夾饃簡單點,於是也就像吃麵不嚼一樣,有快就有慢,聞名天下的羊肉泡饃,吃時就不能著急,掰饃時正是與朋友敘舊聊天的機會,其實也就是這個道理。
肉夾饃,實際是兩種食物的絕妙組合:臘汁肉,白吉饃。肉夾饃合臘汁肉、白吉饃為一體,互為烘托,將各自滋味發揮到極致。饃香肉酥,肥而不膩,回味無窮。
臘汁肉歷史悠久,聞名中國,配上白吉饃,有著中式漢堡的美譽,揚名中外,深受人們喜愛。臘汁肉夾饃由三十多種調料精心配製而成,由於選料精細,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陳年老湯,因此所制的臘汁肉與眾不同,具有色澤紅潤,氣味芬芳,肉質軟糯,糜而不爛,濃郁醇香,獨特風味。
白吉饃源自咸陽。是用上好麵粉揉制後做成餅形,置鐵鐺板上略烤成型,放入爐膛側立,上下隔著鐵鐺板的炭火烘烤,稍頃翻面,雙面鬆脆微黃即可。外脆裡嫩是難得的境界。上品白吉饃揉制充分,火候恰到好處。制好的白吉饃形似“鐵圈虎背菊花心”,皮薄鬆脆,內心軟綿。可單獨食用,配臘汁肉同食味道更佳。
以上兩者相配,變成了最佳的美味組合。
而另一種說法是以前人們叫“肉夾饃”為“饃夾肉”,方言聽起來像“沒夾肉”“沒夾肉”,沒夾肉怎麼辦?就一心急,叫成了“肉夾饃”,聽起來也好多了。
實際上,究其深意是人們最初為了突出臘汁肉味香色濃,故把肉放在了前邊,把饃放在了後邊,久而久之相沿成習,“肉夾饃”的稱法約定成俗在民間流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