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據《隋書》記載“其(隋文帝)草創元勳及有功諸將,誅夷罪退,罕有存者”。 那麼,這些跟隨楊堅開創隋朝,反而被殺的功臣,都有誰呢?
16
回覆列表
  • 1 # 桃李春風s

    楊堅為什麼要殺戮幫他篡位的功臣?

    楊堅是隋朝開國皇帝,他北撫突厥,南滅陳朝,完成全國統一。全國統一後又在政治、經濟等領域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實行均田制,減輕賦稅,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在他的治理下,隋朝呈現出經濟繁榮的景象,史稱“開皇之治”。可見楊堅是個很有成就的皇帝。

    同時,楊堅又有非常平庸的一面,猜疑,苛察,喜怒無常。楊堅代周建隋,利用的是北周“主弱臣強”的現實,他即位後推已及人,生怕他人也走自己的路子,顛覆楊家天下。於是,許多功勳卓著的文武大臣因受他猜忌而遭殺戳。

    楊堅殺掉(或罷免)了哪些功勳卓著的大臣?

    1.梁睿。梁睿本是北周舊臣,在征討王謙時有大功,出任益州總管。只因他在益州頗得人心,楊堅便懷疑他有發展地方割據之意。梁睿也深知楊堅懷疑自己,便主動辭去益州總管的職務,到長安去做京官,接受楊堅的直接監督。終因遭致非議,被免官。

    2.王世積。王世積也是北周官僚,在平尉遲迥和滅陳時,數有大功,晉位上柱國。王世積親眼看到許多功臣被殺,從此嗜酒如命,不參與任何政事。王世積的一個親信皇甫孝諧犯罪,投奔王世積,王世積沒有接受。皇孝諧被捕,判以發配,他為報復誣陷王世積謀反,楊堅明知並無任何根據,仍下令處死王世積。

    3.虞慶則。虞慶則也是北周舊官,因在安撫突厥和滅齊中曾立大功,頗受楊堅賞識。有一次,虞慶則在行軍途中指著一個地方說:“若在這裡有一個合適的人駐守,只要有足夠的糧食,便難以攻破。”楊堅便以謀反罪殺死虞慶則。

    4.高熲。高熲是掌實權協助楊堅治國的第一號人物,許多政治、經濟改革的重大決策都出自高熲之手。開皇末年,楊堅有意易儲,高熲並未領會楊堅的意圖,反對廢楊勇而立楊廣。楊勇的女兒是高穎的兒媳婦,若楊勇繼位,高熲當然就成為地位顯赫的皇親國戚了。楊堅是以外戚身份謀取帝位的,故對此非常敏感,認為高熲反對易儲是有個人目的。所以,當有人告高熲有謀反跡象時,楊堅沒做任何核實,就信以為真。只是他不願落個殺戮功臣的名聲,才沒有殺死高熲,而是剝奪了他的全部官職貶為平民。

    隋朝為什麼沒有很好的發展下去,三代而滅?除了沒有任賢用能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楊堅輕視文化,認為讀書無用,因而廢掉了除國子監之外所有州郡的學校。在這種形勢下,他培養的兩個兒子,無論是被廢的前太子楊勇,還是後來即位的楊廣,都是荒淫之徒。因此,隋朝的快速滅亡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 2 # 自持閣

    隋文帝楊堅的皇帝位是從北周孤兒寡母手中得來。政權的這種得來方式,也讓楊堅有深深的不安全感,對人不信任。他的上位是從權臣之路開始的,他也擔心自己的臣子也想當權臣,會威脅到自己的帝國。隋初四貴,高炯、蘇威、虞慶則、楊雄等人的結尾都是最好的證明!

  • 3 # 千年歷史千面遊

    首先,我不知道你是從什麼地方得到的這個結論,就是隋文帝把自己的功臣屠戮殆盡。可能是《隋書》上吧?實際上呢,這一點上來說隋文帝是比較冤枉的。隋文帝並沒有做到盡皆屠戮功臣,他殺死的只不過是一些小人。打天下時需要,天下太平了,這些小人就從功臣變成了禍害,不僅於國家不利,對自己也是很大的威脅。所以說殺他們之時統治的需要,這一點那和我們後來所說的兔死狗烹鳥盡弓藏還是有區別的。

    我們來羅列一下。劉昉、鄭譯、盧賁、柳裘、皇甫績、梁士彥、宇文忻,這些都是小人。以劉昉為例我們說明一下,劉昉在隋文帝得國之後,被封為柱國、舒國公,然而劉昉對於權力的慾望非常大,對於隋文帝這樣任命感到極度不滿。開皇初年,天下大旱,隋文帝為了賑濟災民頒禁酒令,而劉昉竟公然租賃店鋪,專門賣酒,和皇帝唱對臺戲。而念在他舊時有功,所以也就放過了他。然而劉昉變本加厲,暗地裡和大臣互相勾結,欲以“清君側”為口號,密謀造反!隋文帝有所察覺,暗中調查。劉昉感覺有危險後,便將所有罪責都推到別人身上,自己逃跑了。隋文帝就這樣也沒治他們的罪,僅僅把他們貶為平民,也沒有治劉昉的罪,這件事也就這樣不了了之。

    然而劉昉並不甘心,時常走動於梁士彥與宇文忻府上,這兩個人也都是唯利是圖的小人。三人結成聯盟,企圖奪取隋楊政權。他們研究了好幾套方案,正在暗自得意,以為行事隱秘,大業可成的時候,他們沒有想到隔牆有耳,梁士彥的外甥竟無意中聽到了這一陰謀,將這一情況報告了文帝。隋文帝聽到這個訊息後大怒,只怪自己婦人之仁,放虎歸山。於是他借為梁士彥餞行的機會,召百官上朝,列舉劉昉、梁士彥、宇文忻的罪狀,並出示人證、物證。證據確鑿,事實清楚,三人百般狡辯,也無濟於事。於是三個人只好俯首認罪。文帝立即判他們及其黨羽死罪,妻妾家產充公。

    而且我們要注意,隋文帝這個人在殺功臣的這個情況上還是比較手軟的,沒有殺的太狠。像明朝太祖朱元璋殺氣功臣來,先是羅織罪名,然後直接九族三族的去殺。而隋文帝對這些功臣則是能不殺就不殺,就算殺是隻殺幾個人。比如梁士彥與宇文忻,他們的妻兒老小安然無恙,只是有流放的,做官的被削職,沒有殺的太絕。

    另外,還有隋文帝的功臣還有一些人活得很好,沒有被殺。最有名的一個就是隋文帝去赴趙王宇文招版《鴻門宴》的時候他的保鏢大將軍元胄。這個人可以說對他篡位來講有很大的功勞,可以說是隋文帝的樊噲。

    為了說明元胄的重要性,現在咱們詳細說下這次事件的經過。

    趙王對他的兩個兒子宇文員和宇文貫說:"你們進屋獻瓜,我找機會殺了他。"飲酒正酣時,拿所佩帶的刀切瓜,並不斷地讓楊堅吃瓜。這時他的刀子,離楊堅的脖子已經越來越近。元胄看到事情緊急,就進屋說:"丞相,府中有急事,您得趕緊回去處理公務。"趙王大聲喝斥:“我和丞相談話,你算是什麼東西,竟敢在此喧譁?”趙王本想把元胄嚇走,沒想到元胄並不害怕,而是瞪圓雙眼,握刀闖入內室。

    趙王此時反倒有些害怕,問他叫什麼名字。元胄照實回答了,趙王恍然說:"你不是以前跟隨齊王的嗎?的確是壯士啊!"於是賜酒給他喝。趙王還溫和元胄說:“我哪裡會有什麼不好的意圖呢?你何必如此猜測我警惕我?”不一會兒,趙王見自己無法下手,便假裝嘔吐,準備進入後門遁走,元胄怕他又有詭計,走過去把趙王拉了回來,讓他坐入席中的上位。趙王試了幾次,都被元胄摁了回來。

    後來,趙王說:“你不讓我走,那這樣,本王有些口渴,你幫我去廚房拿些茶來吧。”元胄和沒聽見一樣,巋然不動。

    不久,滕王宇文逌到來,楊堅親自走下臺階迎接他,元胄趁機對楊堅說:“情況不對,您趕緊走吧。”楊堅還滿不在乎,對他說:“他們又沒有兵馬,能把我怎麼樣?”元胄說:“現在院內的人都是他們的,一旦他們先下手,大事就完了。我是不怕死,但是我就算死又能擋住幾個人呢?”楊堅不聽,又進室中坐下。元胄這時聽見屋後有披鐵甲的聲音,於是立即正式行禮,對楊堅說:“相府事急,您怎能老在這裡坐著?”於是他把楊堅從座位上拉起來,急促地離去。成語“先下手為強”即典出於此。

    趙王當然不依,想要追趕。元胄則用身體擋住屋門,讓趙王的人一時間出不來。楊堅到達相府,元胄也回來了。趙王懊悔不已,將手指敲得出了血。後來楊堅殺了趙王,給予元胄重賞無數。

    後來隋文帝登位,元胄升為上柱國,封為武陵郡公,食邑三千戶,授左衛將軍,不久又升右衛大將軍。而且,他在隋文帝在位期間一直官做的很踏實,也深得隋文帝喜愛。直到隋煬帝。當著他才因為做官不得升遷,最後鬱鬱而終,他的死和隋文帝就沒有關係。所以說從元胄的經歷可以看出,隋文帝把功臣屠戮殆盡,這個說法是有問題的。

  • 4 # 天晴愛睡覺

    第一,楊堅多疑暴躁,基本上就是閻王脾氣,只要起疑就會殺,功臣有限,死一個少一個。

    第二,這些功臣之前和楊建同殿為臣,熟悉楊堅的黑歷史,對楊堅難免心裡看輕,禮節不夠,楊堅跟他們處一塊心裡也膈應,沒有距離感,沒有安全感,感覺被抓住了小尾巴1

  • 5 # 當代曹植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趙匡胤登基後不也杯酒釋兵權嗎?生怕別人也學他黃袍加身。

    隋文帝楊堅的帝位是從北周孤兒寡母手中得來。政權的這種得來方式,也讓楊堅有深深的不安全感。他的上位是從權臣之路開始的,他也擔心自己的臣子也想當權臣,會威脅到自己的帝國。

    綜上,楊堅猜疑、苛察、喜怒無常。楊堅代周建隋,利用的是北周“主弱臣強”的現實,他即位後推已及人,生怕他人也走自己的路子,顛覆楊家天下。於是,許多功勳卓著的文武大臣因受他猜忌而遭殺戳。

  • 6 # 愛鏟史的貓

    古來今往,多少功臣在輔佐君主成就大業後遭到屠戮,這就是為什麼有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說法,當然也有另外一個說法,那就是狡兔死,良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楊堅,隋朝的開國皇帝。那麼他在開立隋朝前是什麼身份和角色?是北周的重臣,權傾北周朝野,後來順勢奪了北周江山自立隋朝。這就意味著他的皇位是篡奪他朝得來的,而且這並不能靠他一個人來成就這番功業,這些輔佐他的人也就是開國功臣了。

    楊堅

    其實楊堅殺害開國元勳,這個不是個例,我們中華歷史上的開國元勳幾乎沒有善終的。就楊堅而言,這又有其特殊性。

    楊堅自小被尼姑帶進寺廟收養十四年,由於缺失父母的關愛和兄弟姐妹的陪伴,他自小就是一個性格敏感和善猜忌的人,這個在他執政初期並沒有顯露出來,他也確實透過自己的執政智慧,開了一個盛世,但是隨著朝政穩定,天下太平之後,他的缺陷和自古君王的共性就會出來,這就是他後期殺害功臣史萬歲、虞慶則等人的個人原因。

    那麼從自古君王的共性來說,或者是君臣關係來說,一個封建帝皇可以允許一個臣子享受榮華富貴,但是絕對無法忍受一個臣子功高蓋主,挑戰甚至威脅自己的統治。這個從各朝各代的歷史都可以看到,例如奇貨可居的秦朝呂不韋,春秋越國的文種,明朝徐達藍玉,清朝年羹堯等等,基本上沒有哪個朝代會例外。功臣在開國前是良將智囊,在開國後就會是統治者所忌憚的勢力了,只有是懂得激流勇退的人,才能善終,例如春秋時期越國大臣范蠡,他能明白這個道理,早早退隱,成為富甲天下的商業祖師陶朱公,傳為佳話。

    范蠡

    結語

    楊堅殺功臣,這個是帝皇所要做的,換另外一個皇帝依舊會是這樣。一起殺過敵、流過血的兄弟在成為君臣後,便只能是君臣。一把皇椅,高高在上的是不可挑戰的君權,而他所要考慮的就是保護自己的江山和自己,這就是君臣關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無可奈何的關係。

  • 7 # 紙上談人資

    【今人聊歷史】

    我們要了解楊堅是怎麼稱帝的,楊堅稱帝是從自己的女兒手裡奪的皇位。當時的楊堅不過是一個大臣而已。

    楊堅的女兒當上太后之後,雖然當上皇上的不是他的孩子,但是他還在努力的去維護。這個王朝。但是楊堅並沒有顧及到女兒,還是毅然決然的當上了皇帝。

    當上皇帝的楊堅回想以前自己當大臣的時候,也會懷疑這些大臣會不會以後奪自己的天下。畢竟古時候的帝王都會疑心,楊堅身為皇帝和他們一樣,所以楊堅爺把和他一起拼天下的人給殺了。

    向虞慶則,史萬歲等功臣先後都被殺了。

  • 8 # 劉文廣

    《隋書》上說:“其(指隋文帝)草創元勳及有功諸將,誅夷罪退,罕有存者”。

    開皇五年(585年),郢國公王誼因”言論醜惡,胡僧告之,公卿奏誼大逆不道,罪當死“, 其時楊堅說:“朕與公舊為同學,甚相憐愍,將奈國法何?” ,於是下詔將王誼賜死於家。 王誼對隋朝的建立是立有大功的,當年楊堅矯詔輔政時,地方上掀起三股叛亂,王誼率軍平定司馬消難的叛亂。

    開皇六年(586年),郕國公梁士彥、英國公宇文忻、舒國公劉昉以謀反的罪名被殺。以上三人在隋文帝稱帝過程中都曾發揮重要作用,特別是劉昉,正因為他的暗箱操作,楊堅才有機會矯詔輔政,梁士彥、宇文忻在平定地方叛亂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開皇九年(589年),開國武將元諧被人告發,隋文帝直接將其處死。元諧“少與高祖(楊堅)同受業於國子,甚相友愛”,元諧以及他的親朋故舊被一併“伏誅,籍沒其家”。

    開皇十七年(597年),隋朝”四貴“之一的虞慶則在平定嶺南的叛亂後,派部屬回京上報,不料部屬竟然舉報其謀反,隋文帝直接把虞慶則處死。王誼、劉昉等人在北周年間與楊堅既是故交,同時幾個人的身份地位相差不大。而虞慶則不同,他完全是楊堅的親信黨羽,積極推動楊堅稱帝。隋朝建立後,虞慶則曾擔任宰相,並在瓦解突厥上立下功勞,但他最終依然躲不過被誅殺的命運。

    開皇二十年(600年),隋朝名將史萬歲因在言語上得罪隋文帝,結果慘死在朝堂之上,史書稱”死之日,天下士庶聞者,識與不識,莫不冤惜“。史萬歲是隋文帝殺死的開國武將中名氣最大,影響最大的。史萬歲參與平定河北的叛亂,大破突厥,平定江南,為隋朝的建立、統一、鞏固立下赫赫戰功。史萬歲死後,隋文帝就有些後悔,但他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反而下詔說史萬歲“多受金銀”、“懷詐要功”。

    自581年楊堅即位,到600年史萬歲慘死,幫助隋文帝篡位的有功之臣,幾乎被殺戮殆盡。這些人與楊堅的關係不可謂不鐵,發小、同學、親家、故舊,但在皇權面前,這些一文不值!除了開國功臣外,楊堅還殺了一些重要人物,比如自己的親弟楊瓚、宰相虞慶則等人。

    隋王朝建立後,“功臣多獲罪”,出現這種結果,是隋文帝在加強中央集權化的過程中,功 臣勳將未能適應時代的發展潮流,觸犯了國家的法律。隋文帝“功臣可授勳官,不可預朝政”的政策, 是實現清明政治,消除分裂因素的必然選擇,應該給予正面的評價。古代史學家說隋文帝“薄於隋文帝的用人政策,首先看政治態度,以忠誠 詐,顧命於我。我將為治,又欲亂 。於皇帝和新王朝為根本要求,以共同的政治目標為 之。故防謀大逆於前,譯為巫蠱於後。如賁之 徒,皆不滿志。任之則不遜,致之則怨,自難信考量物件。其次,必須具備文武才幹,且恪盡職 守,兢兢業業。再次,與北周的關係不能太深。最 薄於也,非我棄之。眾人見此,或有竊議,謂我 第 後,注意照顧和平衡民族或區域集團的利益。隋文 功臣,斯不然矣。?”

    是故攻臣往往居功自傲、或者功高蓋主或者擁兵自重,於治國理事不便利或有重蹈覆轍之虞,是必制之也。楊堅目的為為國,故只不過把對方的大權撤去罷了,比如對待鄭譯。不留命的,也不會擴大殺害的範圍。比如殺害梁士彥、宇文忻等人的時候,他們的兄弟,他們的妻兒都沒有被殺害,只不過除去官職,年紀大的兒子流放罷了。相對來說是比較溫和的做法了。

  • 9 # 蕭立誌

    古代帝王建立國家之後,殺功臣是常有的事情,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殺功臣的主要原因基本上就是鞏固自身的地位,維護帝王的權威,加強皇權。隋文帝雖然誅殺了一些功臣,但隋文帝的功臣故舊大多能夠始終保全。總體而言隋文帝待功臣不薄,《隋書》及其他一些著作的一些觀點是不準確的。

    楊堅在柳裘、劉昉、鄭譯、韋謩、皇甫績、盧賁等策劃幫助下掌控了北周國政軍事,最終篡周代隋。極力贊成篡位並積極參與之人必然心術不會很正,至少大多有著非分之想,所以不可能滿足於一般的獎賞,否則他們何必冒天下之大不韙呢。隋文帝殺害功臣時牽涉面是比較小的,不像朱元璋殺胡惟庸、藍玉時,一殺就是上萬人乃至三萬人之多。隋文帝認為可以不殺的,基本上還儘可能留對方一條命的,只不過把對方的大權撤去罷了,比如對待鄭譯。不留命的,也不會擴大殺害的範圍。比如劉昉、梁士彥、宇文忻等人謀反被誅的時候,他們的兄弟、妻兒都沒有被殺害,只不過除官、流放。相對來說是比較溫和的做法了。

    齊州刺史盧賁因饑荒時關閉義倉不讓糶糧給老百姓,被朝廷除名為民。隋文帝后復欲授以一州,盧賁對詔失旨,又有怨言,文帝大怒,遂不用。皇太子楊勇為其言:“此輩並有佐命之功,雖性行輕險,誠不可棄。”隋文帝回答說:“我貶抑他是為了保全他的性命。如果不是劉昉、鄭譯、盧賁、柳裘和皇甫績等人的輔佐擁戴,我也不能成為大隋天子。然而他們都是些反覆無常的小人,在周宣帝時期,他們都以不正當的手段得到了宣帝寵幸。等到宣帝病重後,顏之儀等人建議讓趙王宇文招輔政,而他們這些人竟然公然作假,偽造了遺詔,結果我得以輔政。待到我將要執政的時候他們又想作亂,最後劉昉謀反,鄭譯用巫術詛咒我。象盧賁這類人永遠都不會有滿足慾望的時候,如果委以重任,他們就會驕橫不法,如果棄之不用,他們就會怨天尤人。這要怪他們自己不能取信於人,並不是我要拋棄他們。大家見我這樣對侍他們,都認為我對功臣太過刻薄,其實並不是那麼回事。”(隋書原文:“我抑屈之,全其命也。微劉昉、鄭譯及賁、柳裘、皇甫績等,則我不至此。然此等皆反覆子也。當週宣帝時,以無賴得幸,及帝大漸,顏之儀等請以宗王輔政,此輩行詐,顧命於我。我將為治,又欲亂之。故昉謀大逆於前,譯為巫蠱於後。如賁之徒,皆不滿志。任之則不遜,致之則怨,自難信也,非我棄之。眾人見此,或有竊議,謂我薄於功臣,斯不然矣。”)

    當然,人無完人。不可否認,隋文帝性格確實有他的缺點,猜忌苛察,容易聽信讒言。王誼、元諧、虞慶則、王世積、元旻、史萬歲、李徹等人或因怨言或因饞言被殺,讓人報以同情感到惋惜。

  • 10 # 勇哥白山黑水

    拿現代企業打比方,如果周朝就好比股份公司,周王室控股,各諸侯王(王族和功臣)參股。那麼待秦始皇建立大一統帝國後,已被改製為有限責任公司。無論功臣還是王族,通通上交股份,淪落為高階打工仔。

    所謂股份,就是封建,就是獨立王國,有槍、有人、有地盤。這豈能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皇帝所能忍受的?所以一旦皇帝上位成功,無論原來是合夥人也好還是投資人也罷,都請上交股份,否則殺無赦!

    高階打工仔失去了股份,也就失去了對抗的資本,不得不謹言慎行。但是他們手中掌握的兵權、經營權、行政權,依然會威脅帝國的利益和王位的安全,皇帝豈能安心成眠,一有風吹草動,引發皇帝的猜疑,打工仔就危在旦夕了!

    楊堅在隋朝建立中,有9大功臣被楊堅殺掉7個,幾乎殺盡。585年-586年,郢國公王誼、郕國公梁士彥、英國公宇文忻、舒國公劉昉等先後被殺;589年-600年,開國武將元諧、四貴之一虞慶、名將史萬歲等先後被殺,罪名不是大逆不道就是謀反。總之,功臣與皇帝建立信任,需要千錘百煉,而失去信任往往就在一念之間,更何況權臣之間矛盾重重推波助瀾呢,至於疑而誅,有一個藉口就夠了。自古伴君如伴虎,此言不虛!

    但值得肯定的是,楊堅殺功臣還是很有原則的:第一隻殺“反覆子”。比如劉昉、鄭譯、盧賁、柳裘、皇甫績等犧牲北周利益,賣主求榮之流,可謂服眾!第二“只殺首惡”。處死梁士彥、宇文忻等人時,兄弟妻兒得以保全,可謂仁慈!第三“張弛有度”。慢慢消化,避免狂風暴雨,可謂英明!相較之劉邦、朱元璋等皇帝斬草除根的冷酷無情,楊堅還算不錯了!

  • 11 # 我是趙帥鍋

    說起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皇帝,很多人會第一時間想到劉邦和朱元璋;但其實呢,隋朝開國皇帝楊堅在屠殺起開國功臣來,絲毫不遜於上面這兩位人物。

    楊堅在登基後,第一個選擇開刀的人,是梁士彥、宇文忻和劉昉這三個人,他們是北周最重要的軍政大佬,也是楊堅可以篡位成功的重要支持者,所以楊堅當了皇帝后,就開始猜忌他們,於是這三個人很快被明升暗降,都被賦予了一個閒職掛著。

    基於楊堅的角度,他對這幾個人已是仁至義盡,因為你們幫我當了皇帝,這份情我一直記得。關鍵是,我現在玩的,也不是什麼兔死狗烹,而是杯酒釋兵權。我只是解除了你們的權力,但是你們的榮華富貴一樣也沒有少。

    問題是,基於這些人的角度,他們絕不會這樣想問題的,他們只會覺得這是楊堅在卸磨殺驢,因為這三個人在北周時代有著非同小可的影響力,他們幫助楊堅篡位成功,卻落了個這種下場,難免會感覺不服氣。關鍵是,他們認為,既然自己能幫楊堅上位,就也可以把楊堅弄下臺。

    在這種背景下,他們三人就開始暗中聯絡大臣密謀造反,結果被他們拉攏的某個大臣一看風聲不對,馬上就選擇了反水。

    於是乎,他們三人很快被抓,從某種意義上說,楊堅對這三個人的處理,也算寬大,因為他只是將三個全部殺頭,家產全部充公,大小老婆也全部充公,並沒有因此擴大打擊範圍。

    當然,楊堅殺死這三個人,並不算特別過分。因為說一千道一萬,他們是在造反!但是接下來這兩個人之死,多少就有些太過分了。

    這兩個叫做王誼和元諧,他們是楊堅第二個打擊的目標。 其中,王誼最牛時的頭銜是大司徒、郢國公。王誼之所以被殺,是因為有人對楊堅說,王誼沒事就看各種算命的書,還說自己有帝王之相,結果他就因此被殺。

    至於元諧,他是楊堅的同窗好友,楊堅上位後,他一直擔任顯要的職位。元諧之所以被殺,是因為有人對楊堅說,元諧曾說自己頭上有五彩祥雲,於是他也很快被殺。

    在殺死王誼和元諧這兩位大功臣後,楊堅又把打擊的目標鎖定在虞慶和王世積身上。

    虞慶是隋文帝時代的四貴之一,可想而知其地位有多高!但後來虞慶的小舅子和虞慶的愛妾私通,害怕被他發現,於是就先下手為強,誣告虞慶謀反,結果虞慶就被楊堅給殺了。

    楊堅殺了虞慶後,就立馬下旨讓虞慶的小舅子升官,這也就意味著皇帝鼓勵大家告密,既然如此,大臣們為了升官發財,自然開始踴躍的告密。在這種背景下,擁有平定尉遲迥叛亂、參加隋滅陳之戰,拜柱國大將軍的王世積也被人告密。

    這個告密的人告訴楊堅,某年某月,王世積曾找人看相,看相的人說王世積大富大貴,以後能當皇帝,王世積聽了非常高興。因為類似的原因,王世積也被隋文帝給殺死。

    王世積被殺後,又有人出來告密,說宰相高熲這段時間賦閒在家,有點不高興,他的兒子就勸慰他說,塞翁失馬,安知是福?想當年,司馬懿不是也一直失勢在家嗎?

    這種事,往小了說,這就是家裡的閒話一句。但是真的坐實了,而且上綱上線,那可了不得了。因為高熲位高權重,影響力巨大,還把司馬懿當成精神的偶像,這還了得?所以楊堅就決定對高熲動手。

    只不過,後來隋文帝考慮到前年殺了虞慶則,今年又殺了王世積。現在再殺了高熲,這多少有些無法向天下人交待;於是就讓高熲賦閒回家了。當然,類似高熲這種結局的功臣,還有賀若弼等一大堆重臣。

    面對隋文帝的這種行為,很多人肯定會覺得隋文帝太壞。因為大家一塊打的江山,結果輪到坐江山時,皇帝就大小吞吃,把別人都踢出局,這叫什麼事呢?但問題是,如果皇帝無法把功臣集團清理出局,就意味皇帝與眾多大佬共享天下。這種事說起來很有人情味。但它的結果往往是,皇權始終處於非常虛弱的狀態。

    在這種背景下,皇帝一死,他的孤兒寡母就只能求上帝保佑了。要知道隋朝之前的兩晉南北朝,皇帝被廢被殺如同家常便飯,尤其是楊堅本人就是靠謀朝篡位得來的江上,既然如此,楊堅自然要有所防備。

    事實上,隋朝開國之後,願意乖乖交出權力的大佬,結局都不算太差。只要我們明白這一點,就應該能理解楊堅的所作所為。

  • 12 # 史海閒聊

    楊堅稱帝后,為何將幫他篡位的功臣幾乎殺盡?我來回答。

    古語有言“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大多數朝代的開國功臣都很難逃脫這樣的結局,隋朝的同樣如此!

    自581年楊堅即位,到589年元諧被殺,在短短的八年時間裡,幫助隋文帝篡位的有功之臣,幾乎被殺戮殆盡。這些人與楊堅的關係不可謂不鐵,發小、同學、親家、故舊,但在皇權面前,這些一文不值!除了開國功臣外,楊堅還殺了一些重要人物,比如自己的親弟楊瓚、宰相虞慶則、大將史萬歲等人。

    總結:原因很簡單,其實楊堅是個猜忌心很重的人,加上過去楊堅與這些人同朝為臣,如今自己做了皇帝,他擔心這些人心理不平衡,生怕他們也會效仿自己,有朝一日會篡位,因此他寧可錯殺,不可不殺。

  • 13 # 一直快樂的小螞蟻

    581年3月4日,又是改朝換代的日子,北周外戚楊堅奪取了皇位,建立隋朝。楊堅稱帝的方式並不光彩,歷史上只有王莽和他類似。因此在篡位過程中,楊堅必然需要得到許多人的支援,甚至可以說沒有這些人的幫助,楊堅很難登基。那麼楊堅是如何對待他們的呢?

    古語有言“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大多數朝代的開國功臣都很難逃脫這樣的結局,隋朝的同樣如此!據《隋書》記載“其(隋文帝)草創元勳及有功諸將,誅夷罪退,罕有存者”。那麼這些跟隨楊堅開創隋朝,反而被殺的功臣,都有誰呢?

    在楊堅稱帝過程中,有兩個人的作用很關鍵,他們分別是劉昉、鄭譯。當時北周宣帝突然發病,身為皇室侍從官的劉昉、鄭譯矯詔,密詔楊堅入宮,讓他輔政。因此可以說沒有這倆人,楊堅是很難坐上皇帝寶座的,當時人形容“劉昉牽前,鄭譯推後”。

    但楊堅即位後,卻翻臉無情,鄭譯屢遭貶斥,甚至被削職為民,最終鬱鬱而終。劉昉就更倒黴了,開皇六年(586年),楊堅以以謀反的罪名,將舒國公劉昉、郕國公梁士彥、英國公宇文忻全部處死,家產抄沒。其實說劉昉謀反,完全是無稽之談,只不過幾個人聚在一起,發發牢騷而已。

    除了劉昉外,郕國公梁士彥、英國公宇文忻的地位也非同小可。在楊堅篡位過程中,以尉遲迥為首的地方上,掀起了三方叛亂,郕國公梁士彥、英國公宇文忻身為大將,手握重兵,但他們選擇支援楊堅,率兵參與平叛,最終將楊堅推上皇位。他倆與劉昉在一起發發牢騷,就被處死。

    在劉昉被殺的前一年,楊堅還處死了自己的親家、同學、故舊王誼!郢國公王誼與楊堅的關係非常親密,自幼相識,地方上掀起叛亂時,王誼堅定站在老同學楊堅一邊,率軍平定司馬消難的叛亂,也算是隋朝的開國功臣。當時有人揭發,說“上柱國元諧亦頗失意,誼數與相往來,言論醜惡”。也就是發發牢騷而已。

    “公卿奏誼大逆不道,罪當死”,楊堅召見王誼時,還假惺惺的說道:“朕與公舊為同學,甚相憐愍,將奈國法何?”於是下詔將王誼賜死。與王誼一起發牢騷的元諧也沒逃過楊堅的毒手。按說元諧與楊堅的關係也很鐵,“少與高祖同受業於國子,甚相友愛”,但王誼死後四年,元諧也被楊堅處死!

    自581年楊堅即位,到589年元諧被殺,在短短的八年時間裡,幫助隋文帝篡位的有功之臣,幾乎被殺戮殆盡。這些人與楊堅的關係不可謂不鐵,發小、同學、親家、故舊,但在皇權面前,這些一文不值!除了開國功臣外,楊堅還殺了一些重要人物,比如自己的親弟楊瓚、宰相虞慶則、大將史萬歲等人。

    問題來了,這些人為啥發發牢騷就會被殺呢?原因很簡單,其實楊堅是個猜忌心很重的人,加上過去楊堅與這些人同朝為臣,如今自己做了皇帝,他擔心這些人心理不平衡,生怕他們也會效仿自己,有朝一日會篡位,因此他寧可錯殺,不可不殺。

  • 14 # 刀筆傳神

    隋文帝楊堅,隋朝的開國皇帝,結束了五胡亂華以來到南北朝長達三百年的分裂局面,實現了自秦漢以來又一次的統一。楊堅創立了著名的組織便捷而嚴密的三省六部制,且首創了影響千年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人才選拔制度——科舉制度。楊堅還編纂了《開皇律》,是古代中國刑制改革的一個里程碑式的進步,並且一直影響到後世。《劍橋中國隋唐史》裡西方學者們盛讚楊堅,2001年,英國著名的報刊《衛報》評選百位世界史最偉大的皇帝,楊堅在中國皇帝中高居榜首。但楊堅稱帝后晚年卻大肆殺戮功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楊堅的性格有其缺陷,好猜忌苛察,容易聽信小人讒言。在隋朝建立過程中,有九位大功臣。稱帝后不久楊堅就找藉口殺了郢國公王誼、郕國公梁士彥、英國公宇文忻、舒國公劉昉等七位重量級功臣。到了晚年更是殺上柱國宰相虞慶則、斬上柱國王世積、罪上柱國賀若弼、貶上柱國左僕射高熲,廢太子楊勇,又殺上柱國史萬歲,殺元氏宗族。

    楊堅對楊廣和楊素寵信有加,而上述這些人結盟和楊素做對,楊素和楊廣結盟。經過楊廣和楊素的多方誣告,再加上這些人有功高震主的嫌疑,行為不知收斂,在碰上小人,結局就可想而知了。《隋書文帝本紀》上說楊堅:“但素無術學,不能盡下,無寬仁之度,有刻薄之資,暨乎暮年,此風逾扇。”

    結束語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應該是每個開國功臣都會面臨的問題,碰到心胸開廣的君主會得以善終,要是碰上心眼小的就只能說自己瞎了眼,更別說那些自作孽不可活的傢伙們了。所以人要知進退才能會活的長久,只可惜這樣的人太少了!

  • 15 # 付凱91458867

    公元581年3月4日,北周外戚楊堅奪取了皇位,建立隋朝。楊堅稱帝的方式並不光彩,歷史上只有王莽和他類似。因此在篡位過程中,楊堅必然需要得到許多人的支援,甚至可以說沒有這些人的幫助,楊堅很難登基。那麼楊堅是如何對待他們的呢?

      古語有言“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大多數朝代的開國功臣都很難逃脫這樣的結局,隋朝的同樣如此!據《隋書》記載“其(隋文帝)草創元勳及有功諸將,誅夷罪退,罕有存者”。那麼這些跟隨楊堅開創隋朝,都有哪些功臣被殺?

      在楊堅稱帝過程中,有兩個人的作用很關鍵,他們分別是劉昉、鄭譯。當時北周宣帝突然發病,身為皇室侍從官的劉昉、鄭譯矯詔,密詔楊堅入宮,讓他輔政。因此可以說沒有這倆人,楊堅是很難坐上皇帝寶座的,當時人形容“劉昉牽前,鄭譯推後”。

      但楊堅即位後,卻翻臉無情,鄭譯屢遭貶斥,甚至被削職為民,最終鬱鬱而終。劉昉就更倒黴了,開皇六年(586年),楊堅以以謀反的罪名,將舒國公劉昉、郕國公梁士彥、英國公宇文忻全部處死,家產抄沒。其實說劉昉謀反,完全是無稽之談,只不過幾個人聚在一起,發發牢騷而已。結果全部被殺,在楊堅篡位過程中,以尉遲迥為首的地方上,掀起了三方叛亂,郕國公梁士彥、英國公宇文忻幫助楊堅平叛,支援楊堅稱帝。

      在劉昉被殺的前一年,楊堅還處死了自己的親家、同學、故舊王誼!郢國公王誼與楊堅的關係非常親密,自幼相識,地方上掀起叛亂時,王誼堅定站在老同學楊堅一邊,率軍平定司馬消難的叛亂,也算是隋朝的開國功臣。當時有人揭發,說“上柱國元諧亦頗失意,誼數與相往來,言論醜惡”。也就是發發牢騷而已。

      “公卿奏誼大逆不道,罪當死”,楊堅召見王誼時,還假惺惺的說道:“朕與公舊為同學,甚相憐愍,將奈國法何?”於是下詔將王誼賜死。與王誼一起發牢騷的元諧也沒逃過楊堅的毒手。按說元諧與楊堅的關係也很鐵,“少與高祖同受業於國子,甚相友愛”,但王誼死後四年,元諧也被楊堅處死!

      自581年楊堅即位,到589年元諧被殺,在短短的八年時間裡,幫助隋文帝篡位的有功之臣,幾乎被殺戮殆盡。這些人與楊堅的關係不可謂不鐵,發小、同學、親家、故舊,但在皇權面前,這些一文不值!除了開國功臣外,楊堅還殺了一些重要人物,比如自己的親弟楊瓚、宰相虞慶則、大將史萬歲等人。

      問題來了,這些人為啥發發牢騷就會被殺呢?原因很簡單,其實楊堅是個猜忌心很重的人,加上過去楊堅與這些人同朝為臣,害怕有天他們在篡位,寧可錯殺,也不能放過威脅自己的皇位

  • 16 # 君臨萬方

    說到底就一點:害怕其他大臣複製他的成功。而且,隋文帝楊堅在歷史上的名聲不錯,其實他本人,是一個十分猜忌的人物。他不僅肆意踐踏法律,甚至還對人動用私刑。有這樣的性格,做出殺功臣的舉動,便也不奇怪了。

    楊堅猜忌的性格

    隋文帝楊堅,既有其愛民的一面,也有他猜忌、殘忍的一面。隋煬帝之所以如此殘暴,也並非沒有原因,有一部分直接就是有樣學樣,從隋文帝這裡繼承過去的。

    隋文帝性格猜忌,一直以來不喜愛學習。但是他又對自己感到莫名的自信,這就很要命了,尤其是當他成為皇帝的時候。手下有小的過失,隋文帝便給人定個重罪。為了檢驗別人是否貪汙,他就派人送禮去試探,有人收下的話,就會被斬首。

    此外,隋文帝喜怒不定,定人罪名的時候,並不會依照刑律,而是根據自己的心情及好惡。等到奸臣楊素在他身邊受寵的時候,說句壞話便便能把對手搞倒了。因為隋文帝的這個性格缺陷,當初支援他登基的許多元勳功臣,少有能存活下來,大都死在隋文帝的猜忌和用刑無度上。

    害怕其他大臣複製他的成功

    我們知道,隋文帝獲得天下的手段並不光彩。在這個過程中,其他大臣的支援固然重要。但等到隋文帝登基後,尷尬之處便凸顯出來了。

    像梁士彥、王誼、賀若弼這些人,和隋文帝曾經是同僚,但他們的功績,在北周的時候,卻在楊堅之上。這些人本來就不是楊堅的心腹,甚至有些人還懷念北周,自然會引起楊堅的猜忌,從而受到清算。

    楊堅害怕自己這些同僚,也有樣學樣,複製自己的成功,那時自己可就成了階下囚,楊堅絕不允許這樣的情況發生。梁士彥、宇文忻就因謀反被誅。

    有了這層心理,楊堅看待這些人便帶上了有色眼鏡。而且,楊堅性格雖然猜忌,但卻一心求治。這些大臣在楊堅眼裡,是有些尾大不掉,對於楊堅治理天下形成了障礙,所以才要清除。這也是歷代開國功臣,難有善終的一個重要原因。

    綜上所述,因為楊堅猜忌的性格,擔心這些和他曾經身份相差無幾的大臣,複製他篡權成功的道路,對他治理天下形成障礙,所以才動手鏟除了他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兒女還未成家老人就買房各自幸福去,兒女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