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八家

    我自己從事高中語文教學數年,很多同學都問過這個問題,我自己也很認真的想過這個問題。

    在義務教育階段,我們所學習的東西,除了應付考試之外,更多的,其實只是在積累我們的基礎知識,這些基礎知識的積累,才是能讓我們能夠成為一個合格的普通人的基礎。

    有人說我是文科生,我不需要知道積分函式。有人說我是理科生,沒有必要知道古體詩近體詩。但是,在高中階段,大家並沒有開始真正進入自己的分野領域,並沒有確定以後的方向,所以各科知識幾乎都得學習,這是為以後向自己的方向進發打基礎的。如果是單純的學習一個領域的知識就好了,那何不一年級就開始呢?

    題主的問題,本質其實就是上面的單純想法。考試不考,有必要去記憶作者字號代表作品,有必要去了解古體詩近體詩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各方面知識你多瞭解一些,你在以後自己的領域也許就會走的更好更遠。你多瞭解一些,或許就會對他產生興趣,說不定,新的一代國學大師就此誕生了呢?哈哈。且不說成就,就是作為一個普通人,瞭解了這些知識,就算是和別人談天,不也更加輕鬆自如嗎?

    此外,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我們會有一個體會,那就是,在我們接觸一個新的知識之前,我們會覺得這個知識挺複雜,懂得人應該挺少的。但是當我們接觸之後,掌握之後,它其實就變成了我們自己的基礎知識,這時候我們才會明白之前的自己不過井底之蛙。我們由此就會向更高的目標進發,視野會更加開闊,久之,我們的氣質風度都會由內而外的散發出來。

  • 2 # 秀雲涵天

    如果不參加高考,影響不大。如果參加高考,則必須知道,還不能搞錯,因為古詩鑑賞是高考必考題,一道選擇題,一道簡答題,佔九分左右。

    如何理解中國古典詩歌的內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所包孕的意蘊美和情感美,知人論世是諸多方法中最基本的一個。

    我們在欣賞、吟詠古人的詩歌作品時,應該深入探究他們的生平和為人,全面理解他所生活的環境和時代,與作者成為心靈相通的好朋友,這就是所謂“知人論世”的欣賞方法。

    一古人字號

    古人習慣稱人字號,不直呼其名,在詩文中也是如此。如果不加積累,會看不懂古詩文,甚至鬧出張冠李戴的笑話。平時交談說錯了一笑了之,考試時弄錯了,可能就是零分。

    二讀懂作者

    我們在欣賞古典詩歌的詩情美時,要儘量利用現存的各種史傳材料和後人評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靈歷程和精神世界。例如,我們讀杜甫的《蜀相》詩時,除了要對作品中所寫的諸葛亮的生平和功績有所瞭解,還要對杜甫一生遭遇、政治理想,以及杜甫寫這首詩時的心境作全面、深入的探究,才能充分理解杜甫作此詩的用意。

    三深入瞭解

    詩人和普通人一樣,一生的思想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同時期、地點的作品,也會呈現出不同的情感基調和旨趣。所以,深入瞭解 弄清作品的具體創作時間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我們絕大多數人都讀過,也有自己的理解。過去有人認為是李白早年出川時作,但經過後人的考證,發現此詩是寫於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之後。我們就知道詩中反映的是他重獲自由的歡樂之感,而不是他早年出川時的少年豪情,更不單單是一首記行的山水景物詩了。再如,陸游的《書憤》和《臨安春雨初霽》兩首詩雖然都寫於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詩中都流露出對世事的感慨,但由於《書憤》寫於他罷官閒居山陰失意之時,所以詩中多憤激之情,詩風慷慨悲壯;而寫《臨安春雨初霽》時,他已經奉宋孝宗之召到了京城臨安,被認命為朝請大夫,權知嚴州軍事,所以詩中不復幽憤,主要反映了他旅居京城的孤寂心情,詩風清淡、婉麗。

    小結:要讀懂古詩,真需要全面理解作者的方方面面,不然,鑑賞會打折甚至誤入歧途。

  • 3 # 買基金的林同學

    我覺得在高中語文中,作者字、號、人生經歷等這些有必要講解,學生也有必要知道。

    古代為什麼有“字”、“號”

    在古代,特別重視禮儀,所以名、字的稱呼上是十分講究的。在人際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謙稱、卑稱,或上對下、長對少的稱呼。平輩之間,只有在很熟悉的情況下才相互稱名,在多數情況下,提到對方或別人直呼其名,被認為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

    “號”又稱別號,是一種固定的別名,是對人的一種尊稱,起源於周朝,《周禮》道,“號,謂尊其名, 更為美稱焉。”但號可不是人人都必須起的,號多為文人居士為自己所起,起號相對起名、起字少了很多行輩、宗法、字義的限制,因而可以更好地反映起號者本人的感情。

    那些有趣的字

    諸葛亮字孔明

    關羽字雲長

    王績字無功

    杜甫字子美

    劉禹錫字夢得

    那些有趣的號

    陶淵明別號五柳先生

    李白別號青年居士又號“謫仙人”

    蘇軾別號東坡居士

    歐陽修別號六一居士

    雖然現在字號已經不適應時代的要求了,但是字和號是中國重“禮”的表現。體現了我們國家文化底蘊,是我們國家寶貴的文化財富。作為一個華人有必要了解這些文化常識,擔當文化傳承與發揚的重任。

    關於作者人生經歷

    文學作品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作者創造出來的作品都是與他們所在的社會環境、人生經歷密切相關。在學習文學作品的時候,知曉作者的人生經歷就顯得很重要。當了解了作者寫作的目的、想法後,對作者的作品理解就會更深,產生自己的思考,甚至能夠達到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

    古體詩、近體詩

    古體詩也叫古風、古詩。近體詩產 生以前除楚辭以外的各種詩歌的統稱。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

    近體詩,也稱格律詩,是古代漢語詩歌的一種。格律詩是唐以後成型的詩體,主要分為絕句和律詩,按照每句的字數,可分為五言和七言。篇式、句式有一定規格,音韻有一定規律,變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規則。

    古近體詩的劃分,源於唐朝。這是文學常識的相關知識,瞭解文學常識絕不僅僅是為了語文考試,更重要的是重拾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個人的文化素養。而素養這個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養成的,需要長期積累,知道更多的文學常識對 提升個人素養很有幫助。

    例如:當你辛苦登上一座山頂。

    有人就只會說:哇!這個山好高啊!遠處的山看起來好小,好多樹哦!

    而有些人會說: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遠看山無色,近聽水無聲。

    總之,高中語文中,一些文化知識、背景知識還是非常重要的,值得我們去學習記憶。

  • 4 # 師道佛心666

    文體或者詩體必須要分清,這個就像人分男女一樣,基本知識必須要知道。

    關於作者的資訊,有固然好,沒有就不會賞析作品的,當然不是好老師或者好學生。

    其實真正的語文素養是一種能夠透過文字表層解析出作者情思的能力,而不是先有了作者資訊和背景資料代入印證式的解讀。那種不借助資料就無法講課的老師不是好的語文老師,同樣這樣的老師也教不出真正有素養的學生。

    恭喜你,有這種質疑,說明你有學語文的潛質。

  • 5 # 從北向北

    被選進語文課本里的詩文,即便是標註了“泛讀”的課文,其實也是極有精讀價值的,因此,課本儘量提供詩人和作者的個人資訊,對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十分有必要。

    比如說蘇東坡,姓蘇名軾,字子瞻,號東坡。他為什麼要“號東坡”?是因為他被貶謫黃州,生活困窘,在家附近的東坡開闢了一塊兒小菜園。由此我們可以理解蘇東坡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中仍保持樂觀並有豐富的詩文產生,可見其品格和胸懷。

    古人強調“知人論文”“知人論詩”,是有其道理的。雖然那些瑣碎的知識並非總是有用,但是,誰也不知道會有哪個讀者(學生)會從中發現什麼奧秘呢。

  • 6 # 青藤小屋

    當然有必要。以意逆志,知人論世,是高中詩歌鑑必須具備的方法。不知你是哪裡的,用問什麼教材,如果用人教版的,建議你好好閱讀《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答案就在裡面。

  • 7 # 拼命紅燭

    文學常識不容小覷,這些年,我全指著文學常識混生活呢!

    個人觀點:學語文,必背文學常識,作者字號、代表作品、人生經歷等等,瞭解越多越好!

    上學時候,我也不理解為什麼要背那些文學常識,只是老師讓背,我就背了。記得當時考試還考這些東西,所以更是義無反顧,不折不扣!

    後來,稀裡糊塗成了語文老師,我看人家語文課講這些東西,我也講,反正都是一輩輩傳下來的東西,我也從來沒有琢磨過其妙處!

    現在,年已不惑,回顧一下求學的經歷和執教的精力,終於明白一點,文學常識有用,而且是有大用!

    下面,我以三個例子,來簡單說明一下!

    蘇軾的名、字、號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軾,是車上的零部件,是車前的橫木,起到扶手作用,蘇洵在《名二子說》中對此有介紹。古代能出入有車馬者,絕非尋常人家,蘇洵希望兒子能夠考取功名之意,含蓄其間。但同時,蘇洵更希望蘇軾能夠低調內斂,隱藏自己的鋒芒。

    而縱觀蘇軾一生,他才高八斗,是文壇上數一數二的人物,但其內斂低調做的著實不強,因此宦海幾度浮沉,曾經自貶離京、有過牢獄之災、又被貶的一遠再遠!

    東坡的號,就是他被貶黃州之時得來的。當時,其生活困苦,曾在東坡種田,東坡居士內含效仿陶淵明之意,也能代表蘇軾骨子裡那份不可多得的人間煙火!

    大家想,這些關於蘇軾名、字、號的解讀,對理解他的作品有益嗎?

    杜甫的代表作品

    初高中階段有很多杜甫的詩作,老師一定提到了杜甫的詩作風格"沉鬱頓挫”,也一定提到了杜甫的代表作“三吏、三別”。

    其實讀杜甫,讀《望嶽》不行,讀《江畔獨步尋花》也不行,他寫了很多詩,但真正代表其精髓的還就得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春望》、《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等詩,這些詩在“安史之亂”這個大背景下完成,讀來就像在黃連裡泡過一樣,苦哈哈的,而杜甫玩兒的就是這種苦味!

    我們瞭解杜甫的代表作,才有可能以課文裡的作品為引子,去品課外的作品。有些時候,瞭解代表作,就好像得到了拓展閱讀的指路燈,不是嗎?

    柳宗元的被貶之苦

    在唐代那個寫詩的時代,柳宗元卻選擇了寫文的發展方向,而且寫到唐宋八大家的水平,這很令人歎服!當更讓人歎服的是柳宗元的忍耐力,他把被貶的苦嚼碎了嚥到肚子裡。

    現在的永州文化,還屬於是柳文化!在當時,永州極為荒僻,《捕蛇者說》中描述的永州十室九空,民生凋敝。柳宗元到永州後,又極為不幸,五年遭遇四次火災,再給丈人的信中記載,有一次要不是從窗戶僥倖逃脫,可能要葬身火海了。同時,柳宗元在永州的被醜化為“怪民”,飽受政治迫害,身體狀況極差,甚至達到“行則膝顫,坐則髀痺”的程度。

    瞭解了他的這段人生經歷,我們再讀《永州八記》,就會明白,柳宗元遊山玩水時,為什麼不像別人那樣樂呵呵的,而是都帶有悲悽的影子。因為,柳宗元是人啊,在那種情況下,能不哭就已經很了不起了,被貶之苦痛深入骨髓時,不自覺的流露是人之常情!

    例子還有很多,可以說比比皆是,說多無益,自己品吧。

    我個人認為,不先了解作者,就去讀人家的大作,這不是真正的閱讀。就好像搞物件不問對方的名字、身高、職業、學歷等基本資訊,這不是認真負責任的談戀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華語影壇中誰對華語電影的貢獻更大,誰在全球更具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