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溪楠囈語

    《回答》是中國著名詩人北島代表作之一,先附上原文再來解析,希望大家喜歡!

    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看吧,在那鍍金的天空中,

    飄滿了死者彎曲的倒影。

    冰川紀過去了,

    為什麼到處都是冰凌?

    好望角發現了,

    為什麼死海里千帆相競?

    我來到這個世界上,

    只帶著紙、繩索和身影,

    為了在審判之前,

    宣讀那些被判決了的聲音:

    告訴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縱使你腳下有一千名挑戰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藍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聲;

    我不相信夢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無報應。

    如果海洋註定要決堤,

    就讓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陸地註定要上升,

    就讓人類重新選擇生存的峰頂。

    新的轉機和閃閃的星斗,

    正在綴滿沒有遮攔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來人們凝視的眼睛。

    北島的詩《回答》賞析

    詩開頭第一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是一句很有力量的悖論式警句。“卑鄙”,指人的品行很惡劣。“通行證”是行關過卡的證明,只頒發給具有資格的人。這兩個意象結合在一起,便可得出這樣的結論:這個社會是以品行惡劣為標準的,或者說,只有品行惡劣的人才能在這個社會上通行無阻。“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與前句相對應和對比,意謂“高尚者”的高尚行,就像無形的“墓誌銘”一樣永存人世間。這兩句用了四個意象,形成強烈的對比,給人留下驚心動魄的震憾和深刻的印象。這兩句既是對卑鄙者和社會現實的鞭撻,也是對“高尚者”的頌揚,對社會正義力量充滿了信心。

    接著的第三、四行是寫景句。但描繪的景色,進一步讓人感覺這個社會十分可怕。“鍍金的天空”表明是一個被粉飾的天空,與之對應的社會是一個被粉飾的社會。“倒影”且飄在天上,那麼這倒映到天上的死者,就該是地面上的死者了。“彎曲”,讓人聯絡想死者的死因可能是冤屈。加上“飄滿了”的形容,則給讀者描繪出天空滿布屍體的恐怖景象。這種恐怖景象配合第一、二詩,表達了對社會現實根本否定和強烈不滿的情緒,為全詩定下了基調。

    第二段第一句的“冰川紀”,即指地質紀年的冰河時期(新生代的第四紀),由於氣候異常寒冷,所有生物都無法生存,顯然是一個暗喻。可以作兩解:一是指解放前的黑暗年代,那麼可以理解為,解放前的黑暗年代已經過去了,為什麼現在(文革時期)人與人的關係還是處處充滿冰凌?同時,這首詩寫於1976年,很多人自然地將“冰川紀”聯想成文革時期。“冰凌”即冰錐,有寒冷、尖銳、傷人的特點,可用來形容人們互相攻擊、互相猜忌,不能互相信任、融洽相處的情況。所以這句詩的意思是指既然人情極度冷漠的時代已經過去,為甚麼人與人之間還要互相攻擊,不能融洽相處呢?

    如果上兩句用了地球的縱向歷史,接著兩句則用了空間或地理的意象。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位於非洲的南端,是Nautilus迪亞士(Bartolomeu Dias,約1450-1500)給這個地方的名稱。意謂只要經過好望角,便有望到達富庶的東方,得到夢寐以求的財富。因此這裡用“好望角”隱喻有望實踐夢想、達到目標的地方。“死海”位於中東地區,以色列西陲,由於附近溫度高,蒸發強烈,死海的湖水含鹽度高達23-25%,水生植物及魚類不能生存,沿岸草木也很少,所以取名“死海”。這裡,借用其死寂沒有生命力的特點,以表達死寂的感覺。換句話說,在死海中千帆相競,就像是為了些沒有意義的東西在競爭一般。整句詩的意思即為,既然充滿希望的“好望角”發現了,為什麼人們還要在死氣沉沉、沒有半點生氣的地方互相競爭,你爭我奪呢?這是對社會的鞭撻和拷問。

    第三節渲染了普羅米修斯式的拯救者形象,詩人以此自居,表現了新時代詩人個體的覺悟和對自身肩負的責任毫不猶豫的擔當。詩人高調宣告,“我來到這個世界上,只帶著紙、繩索和身影”,表明“審判”是詩人人生的唯一目的、唯一追求、唯一職責,反映了一代青年覺醒的心聲。“我——不——相——信!”的破折號加重了語氣,表現了無畏的挑戰者形象,隨後兩句從歷史的維度來表明自己不屈的決心,是與歷史時代徹底告別的宣言書。再後連續五句“我不相信”的排比句,表現了否定和懷疑精神。最後四句表明詩人對苦難的態度,抒發承擔未來重託的英雄情懷。這一節大氣磅礴,一氣呵成,是全詩的核心。

    第四節,詩人從歷史與未來中捕捉到希望和轉機,顯示了具有五千年曆史的民族的強大的再生力。“五千年的象形文字”,未來人民的眼睛,像星斗綴滿廣闊、明淨、沒有遮攔的天空,這正喻示著一個新的時代的開始。

    歷史的夢魘畢竟遮不住覺醒者對它的懷疑和逼問,這種態度正催生了“我”的叛逆的血性:“告訴你吧,世界,我不相信”,這如驚雷般的吶喊聲中激盪著詩人的歷史沉重感和理性批判精神的迴音。下面四個“我——不——相——信”組成的排比句,語意堅定,大氣磅礴,顯示了叛逆者毫不妥協的意志,更是“我”將歷史物件化,讓自己跳離歷史的夢魘,在與虛偽的歷史圖景對抗中獲取自身存在力量的表現。這種懷疑,不是虛無主義,這種否定也非“否定一切”,而是建立在對自己完全相信、對荒謬客體的徹底否定、對病態社會的絕望、對美好生活的重新選擇的基礎上的。

    “如果海洋註定要決堤,就讓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顯示了詩人悲壯的英雄氣概和勇於自我犧牲的人道主義精神;而“如果陸地註定要上升,就讓人類重新選擇生存的峰頂”,則又表現出對未來充滿信心的豪邁。

    詩的最後兩行,把“閃閃的星斗”比喻成“五千年的象形文字”和“未來人們凝視的眼睛”,不僅貼切新鮮,而且使詩意在一種昂揚的歷史責任感和開拓未來的使命感中昇華。

    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源於作者深刻的理性思辨意識。北島又善於捕捉直覺印象,對意象靈活組合,以主觀真實代替客觀現實,以情感邏輯代替事物的客觀邏輯。現代主義氣息的融入,為他深沉雄渾的增添了別樣的藝術魅力。

    《回答》是對詩人所經歷的“ 文化大革命”那個荒謬、罪惡現實社會進行披露、懷疑和挑戰。

  • 2 # 使用者111076947924張華

    北島的《古寺》帶給人一種沉重的被損傷的卻又爬到黎明瞭的心靈震動。他經歷過″十年浩劫",他長於讀書和思考,在文革後期,這首《古寺》正好寫出了他真實的情緒和對未來的寓言。

    整篇詩作運用象徵,暗喻手法,這正是朦朧詩的特質,多大膽的想法都可以以非官方的形式表現出來,一吐胸中壘塊而不必惹上官司,這也是朦朧詩的缺陷,這一缺陷直接導致新詩發展到今天掉進了夢囈的誰也看不懂的小圈子裡。

    新詩不發端於北島,但到了北島這裡形成了一座獨峰,那就是他可以"活",學他者″死"。下面我們來看看《古寺》的笫一段:

    消失的鐘聲/結成蛛網,在裂縫的柱子裡/擴散成一圈圈年輪/沒有記憶,石頭/空濛的山谷裡傳播回聲的石頭,沒有記憶/當小路繞開這裡的時候/龍和怪鳥也飛走了/從房簷上帶走喑啞的鈴鐺。

    即然是那個時代的詩作,那麼″消失的鐘聲"和″蛛網"都可能是詩人不能明說的胸中芥蒂。荒廢的山寺恰好誘發了詩人那根欲說而無處借力的弦。″蛛網"是禁錮,″一圈圈的年輪"寓示文革十年。十年荒唐歲月帶來的種種災難就是痛楚到了麻木,所以是″石頭",石頭般的記憶。"當小路繞開這裡的時候"一一一當文革結束的時候,"暗啞的鈴鐺"也自然退出了舞臺。

    詩人借景寫心,用景寓情,將詩情帶入一種歷史的深刻,這是古詩詞難以做到的境界。

    按照上一段的語境邏輯,接下來作者的抒情是對上一段的補充:

    荒草一年一度/生長,那麼漠然/不在乎它們屈從的主人/是僧侶的布鞋還是風。在這裡詩人喟嘆感慨,心底生涼,"荒草"反正是受辱,不在乎施辱者是誰,那麼只會受辱到漠然。

    最後詩人說:石碑殘缺,上面的文字已經磨損/彷彿只有在一場大火中/才能辯認,也許/會隨著一道生者的目光/烏龜在泥土裡復活/馱著沉重的秘密,爬出門檻。

    最後一段的前幾句中的象徵是詩人親身經歷的文革劫難。他認識到中華文明不會斷絕。也許有些許怨言,那不過是一點小牢騷罷了。

    詩人堅信正義,良知一定會獲得勝利。儘管中華民族災難重重,但總是會浴火重生。

    歷來寫″寺"的詩不少,出名的有唐人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禪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以景寫禪,禪裡生景,是一妙詩。但我以為不及杜甫的《武侯伺》《武侯廟》。一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讓多少英雄豪傑仰天長嘆。

    而北島的《古寺》讓我在沉鬱中看到希望,沒有英雄未路的暮氣深沉。.

  • 3 # Fei虞a

    《回答》作為一首朦朧詩,實際上並不是很朦朧。它的現實指向性非常明顯,語句和詞的隱喻也並不是很難解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回答》應該算是一首政治抒情詩,但是這首詩裡面的擔當感和責任感卻是同時期同類型詩詞中少有的!

    如“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這兩句看似與正常人們的道德意識相勃,其實也從側面反映出 當時有才華的,心存正義的,和勇敢的人們,躺在了冰冷的泥土裡,而他們曾經說過的話,卻成了他們的墓誌銘,這何嘗不是悲哀!

    而那些肆意擾亂社會秩序,破壞人民幸福生活的人們卻陰險狡詐的存活到了最後。北島看清這一切後,怒從心湧!這下可這一句如同精髓的詩句。

    於是北島在後文說“ 我來到這個世界上,

    只帶著紙、繩索和身影,

    為了在審判之前,

    宣讀那些被判決了的聲音:

    告訴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縱使你腳下有一千名挑戰者,

    那就把我算做第一千零一名。”

    他想要做一個審判者,用紙和筆和繩索,把那些在十年裡面作惡的人們都宣判一遍,讓他們罪有應得,讓他們躺在冰冷的墳墓裡,而不是帶著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臉繼續在世間通行。

    同時,北島也表現出了強烈的反叛情緒和懷疑精神。他認為,如果這個世界就這麼黑白顛倒下去,正義蕩然無存的話,他願意以自己作為犧牲者,來挑戰荒謬的秩序。他並不懼怕死亡,他願意用自己的血來為公道吶喊,哪怕這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從詩的結尾來看,北島其實對未來並不樂觀。“如果海洋要決堤”“如果陸地註定要上升”,這些都是北島對未來可能出現的請情況的悲觀預測。但是,北島並沒有因為悲觀而退縮,相反,他想要承擔這一切。

    最後,詩人把希望寄託在了時間身上,他堅信時間和後人最終會給這段歷史一個公正的評價,那些喊冤死去的人們,那些為虎作倀惡貫滿盈的人,在“未來人們凝視的雙眼”裡,自然會微笑,也自然會痛苦。

  • 4 # 行者文孜

    我們先一起拜讀一下《回答》這首詩。

    回答

    【現代.北島】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看吧,在那鍍金的天空中,

    飄滿了死者彎曲的倒影。

    冰川紀過去了,

    為什麼到處都是冰凌?

    好望角發現了,

    為什麼死海里千帆相競?

    我來到這個世界上,

    只帶著紙、繩索和身影,

    為了在審判之前,

    宣讀那些被判決的聲音。

    告訴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縱使你腳下有一千名挑戰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藍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聲,

    我不相信夢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無報應。

    如果海洋註定要決堤,

    就讓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陸地註定要上升,

    就讓人類重新選擇生存的峰頂。

    新的轉機和閃閃星斗,

    正在綴滿沒有遮攔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來人們凝視的眼睛。

    北島的《回答》標誌著“朦朧詩”時代的開始。

    詩中展現了悲憤之極的冷峻,以堅定的口吻表達了對暴力世界的懷疑。

    詩篇揭露了黑白混淆、是非顛倒的現實,對矛盾重重、險惡叢生的社會發出了憤怒的質疑,並莊嚴地向世界宣告了“我不相信”的回答。

    詩中既有直接的抒情和充滿哲理的警句,又有大量語意曲折的象徵、隱喻、比喻等,使詩作既明快、曉暢,又含蘊豐厚,具有強烈的震撼力。

    作品開篇以悖論式警句斥責了是非顛倒的荒謬時代,“鍍金”揭示虛假,“彎曲的倒影”暗指冤魂,二者形成鮮明的對照。

    第二節中“冰凌”暗指人們心靈的陰影,情緒上順承第一節。

    第三節渲染了普羅米修斯式的拯救者形象,詩人以此自居,表現了新時代詩人個體的覺悟和對自身肩負的責任毫不猶豫的擔當。

    第四節“我——不——相——信!”的破折號加重了語氣,表現了無畏的挑戰者形象,末兩句中作者從歷史的維度來表明自己不屈的決心。

    第五節的排比句表現了否定和懷疑精神。

    第六節前兩句對苦難的態度,抒發承擔未來重託的英雄情懷,末兩句,傳達出對未來的企望。

    “五千年的象形文字”從歷史與未來中捕捉到希望和轉機,顯示了具有五千年曆史的民族的強大的再生力。

    《回答》反映了整整一代青年覺醒的心聲,是與已逝的一個歷史時代徹底告別的“宣言書”。

    詩歌總體特徵上可以概括為象徵詩。

    北島在20世紀80年代初接受西方現代派文學影響,他透過所傾心的意象的接組和疊加,撞擊和轉換,透過所謂的超越時空的蒙太奇剪接,成功地將一個理想的藝術世界呈現在讀者面前。

    民族文化傳統、時代的哲學氛圍、沉重的理想生活的渴求成為他詩歌的主題。

    他的詩歌基本上是由兩組對立因素構成的象徵意境,他用這些象徵性詩歌形象再真實不過地傳達出了一個充滿壓抑感的生活氛圍,也表現了重壓之下,生存意願和發展要求仍然存在著的人對苦難現實的心理反叛。

    藝術手段上,象徵、隱喻的運用迫於環境險惡的不得已,基本上呈現出比照性的描寫。

    在他的筆下,政治的黑暗猶如漆黑的無所不在的夜,生活的束縛好比四處張開的網,希望的境界成了被堤岸阻隔的黎明,而覺醒者恰如被河水包圍的孤獨的島嶼。

    透過象徵、暗示,詩人的主觀境界過渡到了詩的世界。

    象徵作為一種藝術手法,在北島的詩裡被普遍運用,表明了詩人豐富的再造性想象力。

    由於心裡感受的真實的外象化,北島的詩歌染上了一層陰冷的色彩,給人以冷峻悽愴的感覺。

    北島詩歌陰悒的冷峻雖不是象徵主義的直接感染,但他卻從生命感受這共同層次上驗證了現代藝術的本質。

  • 5 # 刺破朗讀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

    北島,本名趙振開,1949年出生於北京,祖籍浙江湖州。中國當代詩人,為朦朧詩代表人物之一,是民間詩歌刊物《今天》的創辦者之一,曾多次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2007年起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

    北島的詩歌具有獨特的“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靜和深刻的思辨性。作品被譯成二十餘種文字,先後獲瑞典筆會文學獎、美國西部筆會中心自由寫作獎、古根海姆獎學金等,並被選為美國藝術文學院終身榮譽院士。 著有詩集《太陽城札記》、《北島詩選》、《北島顧城詩選》等 。

    《回答》創作於1976年清明前後,初刊於《今天》。後作為第一首公開發表的朦朧詩,刊載於《詩刊》1979年第3期。此時的詩人在地下進行著詩歌創作,和一些朋友一起自費編輯出版詩刊《今天》。《回答》是對詩人所經歷的“文化大革命”那個荒謬、罪惡現實社會進行披露、懷疑和挑戰。

    全詩共7節,詩人企圖在一個封閉的邏輯空間內構建一個完整、自足的“自我”形象,並依靠與外部世界的對立關係來強化這一形象的獨立性。

    作品開篇以悖論式警句斥責了是非顛倒的荒謬時代,“鍍金”揭示虛假,“彎曲的倒影”暗指冤魂,二者形成鮮明的對照。第二節中“冰凌”暗指人們心靈的陰影,情緒上順承第一節。第三節渲染了普羅米修斯式的拯救者形象,詩人以此自居,表現了新時代詩人個體的覺悟和對自身肩負的責任毫不猶豫的擔當。第四節“我——不——相——信!”的破折號加重了語氣,表現了無畏的挑戰者形象,末兩句中詩人從歷史的維度來表明自己不屈的決心。第五節的排比句表現了否定和懷疑精神。第六節前兩句對苦難的態度,抒發承擔未來重託的英雄情懷,末兩句,傳達出對未來的企望。“五千年的象形文字”從歷史與未來中捕捉到希望和轉機,顯示了具有五千年曆史的民族的強大的再生力。

    詩篇揭露了黑白混淆、是非顛倒的現實,對矛盾重重、險惡叢生的社會發出了憤怒的質疑,並莊嚴地向世界宣告了“我不相信”的回答。詩中既有直接的抒情和充滿哲理的警句,又有大量語意曲折的象徵、隱喻、比喻等,使詩作既明快、曉暢,又含蘊豐厚,具有強烈的震撼力。這首詩善於運用鮮明、獨特和堅實的意象,透過意象之間的拼接、跳躍和組合,營造複雜而有張力的意象結構,表達詩人豐富的思想情感。在抒情結構上,體現出“審視—懷疑—否定—挑戰”的變化,語言冷峻、充滿理性。

    《回答》反映了整整一代青年覺醒的心聲,是與已逝的一個歷史時代徹底告別的“宣言書”。詩歌總體特徵上可以概括為象徵詩。詩歌大量運用象徵手法,詩歌基本上是由兩組帶有明確意義指向的對立因素構成的象徵意境。儘管這象徵的形象相對直白,但是並沒有影響詩歌的感性特徵。“冰凌”、“死海”等形象生動地寫出了現實生活的困境和艱難,真實地傳達出了一個充滿壓抑感的生活氛圍,也表現了重壓之下,生存意願和發展要求仍然存在著的人對苦難現實的心理反叛。詩歌的主題是對民族文化傳統、時代的哲學氛圍、理想生活的渴求。

    《回答》是一首傑出的政治抒情詩,詩人在概括現實表現懷疑精神和英雄氣概的時候,藉助的是幾組新異奇特的意象。這些經過變形處理的意象,充分表現了詩人奇異的聯想。意象化的表現手法把直說明言變為象徵暗示,賦予這首詩幾分朦朧色彩,從而加大了詩句的張力,擴充套件了作品的藝術容量。無論是對十年動亂現實的高度概括,對現存秩序的懷疑否定的徹底,還是作為挑戰反叛英雄的悲壯程度,抑或對這一切的嶄新藝術的表現,在同派詩人的同類作品中,都是無與倫比的。因此,這首沉雄冷峻大氣磅礴激盪人心的作品,成為現今流行的幾個朦朧詩本壓卷第一篇,是當之無愧非其莫屬的。

    ……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來人們凝視的眼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站樁的形式練真氣執行法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