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順風順水平安一生
-
2 # 小八家
晚清時期,列強侵略,開啟瓜分中國的狂潮,先後對中國進行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那麼,侵略者為什麼會同意清政府的公派留學專案呢,他們不擔心留學生學成歸來複仇嗎?他們當然不會擔心這個問題,以下是我的看法:
1,資本主義侵略者的性質使然。
晚清時期,資本主義國家飛速興起,資本主義的追求金錢利益的本性使他們需要對外擴張。在其對外擴張的過程中,先後經歷過幾個不同階段。
首先是商品輸出階段。在這一階段,侵略者的主要目的是尋找海外市場,擴大自己的商品輸出,以獲取更多的利益。這不同於封建時代的侵略,資本主義國家並不佔領你的土地,並不奴役你的百姓,而是不要你閉關鎖國,要你五口通商,開啟市場,准許他在你的地盤上交易,讓你買他的東西,讓他有利可圖。因為這裡工業品價格高但是原材料便宜。因此出現了鴉片戰爭以及《南京條約》之中的條款,都是為這一目的服務的。 另一方面,資本主義工業國所生產銷售的東西,很多也確實先進,受到歡迎。
其次是資本輸出階段。為了進一步獲取高額利潤,資本家在殖民地進行投資或貸款,控制金融,一層層地割韭菜。 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是當時侵略者的主要目的,所以說到底,這一時期的大部分侵略者其實並沒有和中國結下深仇大恨,而是封建君主國和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使然。至於有割地的,如香港,澳門,也是“租借”,還是為這一目的服務。
2,侵略者的輸出,世界發展的潮流
資本主義工業國遠遠比封建君主國發達。留學生出去以後,接觸先進文明,開闊眼界,基本上完全被新興文明所折服。 留學生不僅不會憎惡資本主義國家,還會很欣賞讚揚他們。另一方面,他們也會切身體會到封建君主國的落後,他們想要改變他的祖國。因此,我們會看到,留學生回國後,不僅不支援清政府,反而紛紛發動革命,推倒清政府,建立資本主義國家,他們反而會尋求資本主義國家的幫助,具體人物不勝列舉。
當時的侵略者完全明白這些,所以他們毫不擔心留學生會復仇,反而清楚的知道,這是自己文明文化輸出的大好機會,別人主動來學習自己,多麼榮耀的一件事情。
可能有的人會問,那麼後來的鄧稼先,出去留學後回國,使中國強大成為美國的勁敵,這都是派出留學生,但是為什麼結果不同呢? 原因在於,錢學森,鄧稼先時期,我們中國已經確立了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為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服務,這不同於晚清時期的封建剝削制度,大家熱愛這個制度這個祖國,所以才有了鄧稼先這樣的留學生。
以上原因中,最主要的是第二點。這就是為什麼侵略者有恃無恐的原因。
-
3 # 江湖小曉生
列強為什麼會允許晚清留學生,前往各國學習先進的知識呢?其實這個道理很簡單,比方說,為什麼列強要在東北、青島等地修建鐵路和下水道呢?那是為了方便他們自己。
同樣的道理,這些留學生從海外學習了先進的技術以後,是可以回來報效祖國的,選擇權在留學生自己手裡。
他們回來建設祖國,其實是更加方便列強在晚清王朝的統治,這樣他們統治起來就更加不費勁了,因為有了所謂的代理人。
列強明白清王朝不崛起,光靠幾個留學生不頂用。列強和清王朝打交道已經不是一兩年的時間了,從乾隆時期的卑躬屈膝,到道光時期用大炮開啟國門。再到慈禧太后時期,將清朝打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王朝。
長達百年的交流之中,列強早就摸透了清王朝的尿性。他們知道清王朝已經是腐朽不堪了,打仗不管用,發展也難發展,全國上下全是貪官汙吏。
五月,定留學生赴美名額,因美退還庚子賠款,為中國學生赴美遊學費,議自退還之年起,初四年每年遣一百名,以後每年至少須遣五十名,遂訂辦法大綱。是年美工商部新頒華人入美保護例凡十條,大旨仍重在禁止限制華工影射赴美,而於商賈、教習、學生等遊歷則從寬。---《清史稿》
這麼一個王朝想要崛起,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所以就算列強允許中國留學生出國讀書,學習先進的技術,又能改變什麼呢?
封建體制無法發生根本性的轉變,那麼這一臺機器就無法加速運轉。這些留學生,就好像是換了幾顆釘子。
機器成了老不中用的玩意兒,發動機已經停滯不前了,光換幾顆新釘子又有什麼用處呢?所以說當時的留學生所能改變的,只有他們自己的命運,於整個國家而言,並沒有什麼作用。
留學生未必願意回國,但是這麼做可以獲得清朝富人的認可。當時普通農民家的孩子可以出國嗎?答案是你想多了,不要說清朝了,就是現在又有多少農民家庭的孩子有資格出國留學呢?當然第一批試驗品不能計算在內,他們是去做炮灰看看的。
所以說當時列強支援清朝派留學生出國,其實是為了給清朝富人們一點希望。這幫人掌握著清朝的經濟命脈,這幫人存在於清朝的上層社會。
甲寅,予考試留學生金邦平等進士舉人出身有差。命載澤、戴鴻慈、徐世昌、端方往東西洋各國考察政治。戊午,詔置盛京三陵守護大臣。裁盛京戶、禮、兵、刑、工五部侍郎。---《清史稿》
只要列強博得了這幫人的好感,那麼他們在清朝的統治,可就順風順水多了。列強釋出一個命令,如果是比較無理的,可是他們以留學名額作為誘惑,你作為一個富人,會不會為了給子女出國留學,而放棄原則呢?大抵應該是會的。
留學生出國常態化以後,就會出現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那就是他們是否願意學成歸來。這個問題很嚴峻,不是每個人都像詹天佑、,茅以升那麼愛國的。
這些留學生很可能就不願意回來了,不回來的大多數就成了列強的一份子。能夠出國留學,要麼是有錢人,要麼是智商高,所以說這些人的加入對列強來說沒有任何壞處。
普世價值觀成為幌子,列強只是想要獲得更多利益罷了。西方人講究普世價值觀,也就是一種跨越國際的普遍適用的價值觀。包括了明主、自由、法治、人權等等。
為了迎合這種價值觀,列強們當然不能反對清朝派遣留學生出國留學這件事,因為他們講究自由。
是年,李鴻章以外洋留學生回華,於操法、陣法、電學、水雷、旱雷,均有心得,飭分赴各營教練弁兵,並設武備學堂。十二年,張之洞以廣東省駐防營,於光緒六年,選甲兵千五百人,改練洋槍洋炮及陣法,乃裁汰旗營水師,附入步軍,編為兩翼,合陣操演。---《清史稿》
可是這是他們的目的嗎?很顯然不是。如果他們真的講究普世價值觀,就不會衝進圓明園燒殺搶掠了。
他們希望中國留學生學成歸來,成為清朝的建設者。因為只有建設好清朝,他們才能更好地在這片土地上享有各種權利。
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缺少代理人,這是可以肯定的。一旦這幫留學生接受了西方教育思想的同化,那麼他們自然而然就會用西方思想來改變清王朝的建設。
總結:文化的入侵,往往比槍炮還要狠。消滅一個民族最好的辦法是什麼?那就是滅亡他們的文化。把他們的古建築都變成鋼筋水泥,把他們的文字都變成英文字母,把他們的價值觀都變成西方價值觀。
這麼一來列強便從骨子裡徹底征服了這片土地。當然有人會說,西方的東西就是好啊,比如說現在的程式設計,只能用英文,你不可否認程式設計是時代進步的必需品之一。
此外還有就是鋼筋水泥這些東西,只有靠這些建築材料,才能建各種高層住宅、摩天大樓等等,這是古建築永遠無法企及的。
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一件事,我們現在去哪座城市,還能看到不同的特色文化呢?全部都是雷同的東西,已經失去了特殊性。
甚至那些古老的文化,已經成為了景區裡面賺錢的工具,從骨子裡已經變味了,更別說好好傳承下去了。文化一旦遭受入侵,那麼來的比槍炮還要兇猛。
參考資料:《清史稿》
-
4 # 歷史如流水
從洋務運動開始後,清政府先後向歐美和日本等國派遣出多批留學生,這也確實為中國培養了大量的專業人才,事實也證明很多人回國後對推動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那麼為什麼列強會同意清政府派遣公派留學生呢?我認為主要的原因是:一個經濟富裕的清政府符合列強的利益。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當時中國的人口也是世界上最多的,據統計大概有3億多,這是一個多麼大的市場!雖然經過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多次戰爭,清政府開放的口岸已經很多了,不過由於交通不便利,使傾銷的產品不能快速到達消費者手中,再者人民大眾生活並不富裕,儘管這些貨物價格便宜,但是大多數人還是買不起。那麼他們自己國家的工業化之路就沒有那麼快,所以他們希望清朝有更好的基礎設施,有更好的購買力,他們知道出現這種問題的關鍵在於人才匱乏,所以會同意公派留學。清政府有了人才發展生產,人民有更好的物資基礎,雖然會變得富裕,但是列強也會更加強大。
此外透過公派留學生列強不但可以賺取大量的外匯,而且也可以獲得清政府的好感,以便攫取更多的在華利益,何樂而不為呢?每名被派出去的留學生清政府需要支付大量的費用,而派出去的人越多,列強賺取的費用也就越多。大家都知道晚清時期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面對這種局面清政府非常無力,不過列強之間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制衡,這給了清朝統治者一定的喘息機會,清政府畢竟還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如何能讓自己的國家獲得最大的利益,各國使出的招數各不相同,比如三國干涉還遼,這使得日本受到很大的利益損失,日本就在甲午戰爭後拉攏清政府,讓清政府對自己存在好感,便於獲得更大利益,就建議清政府向日本派遣留學生,據統計清末去日本的留學生有一萬多人。
總之,清末出現的公派留洋現象,列強之所以會同意,其根本是符合自身利益。
-
5 # 西風悍馬
西方列強並不需要一個貧窮落後、滿目瘡痍的中國,他們需要的是一個認同西方經濟秩序和社會價值的中國,他們需要是中國的市場和生產力,這是已經基本完成資本主義改造的西方國家的經濟體制決定的。
在這樣的前提下,戰爭必然不是最優選項。幫助中國建立現代貿易體系、海關稅務體系,幫助中國培養現代科學技術人才,傳播西方宗教和科學文化知識,這一切都是西方列強為了開啟中國國門,建立起現代科學的中國市場,攫取中國的人力物力資源的手段,這也是西方資本主義經濟謀求進入中國市場的必然選擇。
-
6 # 秋葉翁
我們常說的英國為的首的八國聯軍為侵略者,可為是鴉片戰爭的起源在英國卻是為了讓清政府開放口岸,清政府先對八國宣戰才引起的。而不是過為了像強盜一樣的掠奪,果真如此,八國聯軍進京之後,流亡的清政府也沒有辦法,只能任他們繼續搶奪,而結果卻是八國聯軍簽訂了不平等的條約就撤軍了,可見其真實目的。英美是要同中國做生意,做生如果中國沒有購買力,怎麼做?提高生意夥伴購買力的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讓合約國納入商品經濟,採用先進的機器生產模式,而用機器就必須學習西方的科技,而不是孔孟之道,沒有綜合國力做基礎,軍事是發展不起來的 所以西方不怕中國偷藝。
-
7 # 閒人一支菸
你以為人家願意讓你去留學啊,他們是被逼無奈,當時中國駐美公使梁誠就中國的賠款是用黃金還是用白銀一事,與美國國務卿海約翰據理力爭。並從中獲得資訊,認為中國賠款實際過多,於是到各國遊說,要求不再賠付剩餘款項。
但是人家不願意啊,特別是日本,正好利用這些錢大力發展軍事,怎麼會退還給你?其中最具眼光的是美華人,美國伊裡諾大學校長詹姆士在1906年給羅斯福的一份備忘錄中聲稱:"哪一個國家能夠做到教育這一代中國青年人,哪一個國家就能由於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業上的影響取回最大的收穫。""商業追隨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隨軍旗更為可靠。"因此他敦促美國政府採取措施透過吸引中國留學生來造就一批為美國從知識和精神上支配中國的新的領袖。怎麼樣?聰明吧,厲害吧,怪不得美國後來能夠成為超級大國了,這不是毫無理由,全靠運氣的。
而美國的這一舉措,確實贏得了中國,數百年來,華人一直都在為美國的“慷慨”而感恩戴德,一直到今天,中國許多公知們還為什麼燕京大學、什麼清華大學的津津樂道,所以即使美國再擠壓中國,欺凌中國,中國的那些公知們仍然都說美國的好處,就算把中國賣給美國,也心甘情願。
相反,日本一直到抗日戰爭前,都沒有放棄這筆賠款,後來由於兩國宣戰,中國才停止了這筆賠款的支付,所以絕大部分華人對日本人是長時間的深惡痛絕。
這就是教育的力量,他把自己的思想灌輸到你的頭腦,讓你得到徹底的改造。
-
8 # Wenguo5
列強國家的人也是人,壞人也是少數,大多數人也是善良正直的,也不是希望華人民受苦受難的,也是願意幫助別人的。這是最大的原因,可這一基本情況被我們一些人視而不見,天天挑事,恨不得中國把其他國家都滅了,害國甚矣!
-
9 # 獨家17頻道
要客觀看待這個事情,西方社會並不是完全的牛鬼蛇神,只不過他們的傲慢,傲慢的認為中國這樣的國家野蠻落後,他們以高高在上的姿態,讓你學習,讓你進步,因為在他們的潛意識裡,你再進步,也是趕不上他們的。一個進步的中國,對他們也是有好處的。僅此而已。等到他們感到你的進步快趕上他們時,他們就會對你打壓了,比如現在。
-
10 # 齊天大猴
列強根本就無須擔憂這些留學生。同意清政府派學生出國留學,雙方都是在博弈。
在晚清一方,其想透過留學生出國學習洋文化,無非還是想在保住大清皇權國體不變的情況下,達到“師夷長技以制夷”效果。在清政府看來,這些出國留學生他們的根都在中國,只要把他們的祖輩牢牢的控制在手中,就不怕這些人不回國效力。而且清政府對留學人員普遍採取了輕視和不信任的態度。
早期的留學,政府官員的子弟很少,沒有哪位老爺捨得讓自己的孩子留洋受罪。而民間百姓對待出洋留學大多不認可甚至是恐懼。以第一屆留美幼童詹天佑為例,留學前官方會簽訂一個像合同一樣的檔案,其內容如下:“茲有子天佑情願送赴憲局(指幼童出洋肄業局)帶往花旗國肄業,學習技藝,回來之日,聽中國差遣,不得在外國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此結是實。”這段話中被派遣出國學習技藝的學生,回國之後要為朝廷效力。不能在國外逗留,而且是疾病生死都不負責,各安天命。這基本上就是一個霸王條款。
從同治十一年(1872年)第一赴美留學起。清政府先後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官費留學生,去美國學習。後來的評價說這些人“在美有與談及國家大事及一切艱鉅之任皆昏昏欲睡、顧而言他,則其將來造就又何足觀。”可見官方對留學生是存在鄙夷的。連洋務派的官員都覺得留學生“洋習太重,在局究不相宜”,在官場中顯得格格不入,常被排擠成為邊緣人。
倒是留學歐洲的學生歸國後,很快按照專業派赴福州船政局或各水師任用。正如洋務派所想的那樣,這批留學生基本上就是學成歸來的技術工人。而且北洋艦隊基本上就是歐洲貨加上留學歐洲的軍事學院學生組成。但歷經中法戰爭和中日甲午戰爭,在戰爭中慘敗的清政府最終認為這一群人不堪大用。
公派留學生最終沒有給大清帶來報仇的機會,反而讓一些留過學的學生看到了推翻舊制度,建立新制度的希望。
在歐美一方,要求晚清派出留學生,最重要的就是為了同過文化殖民,逐漸培養起一股能夠在國內作為自己代理人的勢力。本來打算放長線釣大魚的帝國主義,最後沒想到,最終留學生引入中國,並且引發星火燎原之勢的,是馬列主義。這也最終讓中國做出黑暗,走向輝煌。
-
11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清朝末年,很多有識之士認識到,要想改變當時清朝貧窮落後的面貌,必須要從人才抓起。只有培養了具有先進思想的人才,才能在國家改革中,探索先進的措施。
基於這樣的想法,清政府積極安排了不少的學生出外留學。除了清政府的公派留學外,民間的那些地主資本家們,也自費地送自己的孩子出外留學。漸漸地,整個中國都形成了一股出外留學的熱潮。
(清末留學生舊照)不僅如此,實際上當時的外國列強,對於中國派學生出外留學這件事,也是很歡迎的。尤其是“庚子賠款”,清政府滅亡後,部分國家甚至主動提出,用這筆錢作為中國學生出國的留學的費用。這也說明了外國列強對中國學生出去留學這件事,不但是不反感的,而且還有點歡迎。
有人可能會說,那是因為清朝已經滅亡了,北洋政府或者民國政府同不同意清政府的不平等條約,還說不定,因此,列強做一個順水人情而已。
但就算是做順水人情,也可以做別的,為什麼用來鼓勵中國學生出外留學呢?顯然,鼓勵中國學生出外留學,對外國列強來說是有好處的,因此他們才會這樣做,把不利因素,轉化成有利因素。
這就有些讓人不能理解了。照理說,中國派出去的學生越多,人才就會越多。而中國的人才越多,中國就會越強大。這樣一來,瓜分中國的企圖,就很難實現。列強這樣做,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嗎?
(在俄羅斯留學的王爺載濤)我認為,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有以下兩方面的情況值得注意。
其一,列強想阻止也阻止不了。為什麼說列強想阻止也阻止不了呢?因為無論是中國公派留學生,還是民間私派留學生,列強都不可能阻止。畢竟列強都是資本主義社會,這些國家裡的學校,都是私人開辦的。開辦學校的目的,是要賺錢的。有學生來讀,而且符合條件的學生,那些學校不可能把他們拒之門外。因為你拒絕了,別的學校就會錄取。政府也不可能強行規定國內的學校不準收中國的留學生。做了這樣的規定,政府就得補償學校的損失。這怎麼可能呢?
更何況,西方的國家,都是從文藝復興站起來的。對於他們來說,價值觀就是“自由、平等、博愛”。拒絕中國留學生,本身就是違背這些基本價值觀的。你要是敢於做出這樣的規定,必然會受到社會的批評,以及反對政黨的攻擊。因此,掌權的政黨也許會做一些限制,但是既無法實現,也不會嚴格規定。
(被列強侵略的清朝)其二,列強想進行意識形態殖民。列強侵略清朝,其實其目的是十分複雜的,也是一個歷史發展的過程。
最早的時候,他們是想和清朝做生意。當然了,這種生意,既包括正當的商品貿易,同時也包括不正當的鴉片貿易等等。但是清政府由於閉關鎖國的政策,並不願意和列強做生意。更由於鴉片貿易毒害中國老百姓,因此清政府才強力抵制。而這也誘發了列強的武力入侵。
當列強在入侵過程中,由於清政府打不贏,不斷和列強簽訂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這讓列強的胃口漸漸變大。他們已經不僅僅是想和中國做生意,而是直接從中國掠奪資源。掠奪資源,也是資本主義國家原始積累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所以才有開礦山、修鐵路、掠奪華工勞動力等等。
再到後來,當清政府在與日本發生甲午戰爭,並且戰敗以後。西方列強突然意識到,清朝可能會四分五裂,因此西方列強開始對中國進行領土索求。在他們看來,如果不進行這樣的索求,日本也會虎視眈眈掠奪中國的土地,由此,八國聯軍入侵開始了。這完全是一場列強準備對中國進行徹底分割的戰爭。
不過,雖說列強打贏了,但是他們也看到了民間強大的反抗力量,這些力量都是十分排外的。這種排外力量是十分可怕的,就算列強能夠對中國進行瓜分,由於這種力量的強大,列強也無法像對待其它殖民地一樣,順利地對中國進行殖民。
而要對中國進行順利的殖民,最好的辦法,就是進行意識形態的輸入。
所以,在中國留學生問題上,列強才會有那樣的態度。
不過,應該看出,列強的願望是落空了的。因為中華民族有強大的向心力,那些出外留學的學生,絕大多數雖然接受了西方的思想,但是並不接受被殖民。而後來,當這些留學生回國,並與工農群眾相結合的時候,他們真正地掀起了一場民族解放運動,逐漸地把列強趕出了中國。
(參考資料:《清史稿》等)
晚清時期,中國清政府風雨飄搖,各豪強燒殺辱掠,清政府賠款割地,低賤至極。按理說各豪強應該把清政府瓜分殆盡,為什麼會同意公派留學,他們不怕留學生學成歸來複仇嗎?
回覆列表
原因如下:
1、晚清時期,西方列強跟大清又不是長期處於戰爭狀態,更多的時候雙方是和平的。
2、晚清時期是自由貿易的極盛時代,商人、文化人很有點超越國界的感覺,沒有絕對對抗的國家,商業及文化的交流迅速快捷,受國界的影響小。
3、晚清時期各大列強之間雖然相互競爭但貿易都是開放的,商業、文化交流便捷,直到一戰前德國的挑釁讓兩大集團成型後自由交流的大門才關閉。
晚清時期去美國留學的人數較多。英國是最強最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唯一一個已經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其殖民地遍及全球,有日不落帝國之稱;法國是僅次於英國的第二強國,工業革命也近尾聲;德國當時處於分散割據狀態,其中普魯士王國初綻頭角;美國內戰結束不久,資本主義發展開始進入快車道,領土擴張也持續進行而未完善;
應該說,就發展水平決定的收穫而言,留學生的去向莫過於英法兩國了。可問題是,英國兩次入侵中國,法國也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幫兇,清朝的大臣們難以接收也不放心自己的子弟在那裡學習和生活。德國、俄國和日本也因為局勢及相關因素被否決,合適的只剩下美國一家了。
雖然,美國在當時的世界地位無法和如今相比,甚至可能難以進入世界強國前五名。但自中國被迫開啟國門以來,美國一直沒有對華實施直接的戰爭侵略,反而顯得非常親善,給清政府以良好印象。其中美國第一任駐華公使蒲安臣甚至在卸任後被奕、李鴻章等人聘為第一個出使國外的使節,他和美國簽訂的《蒲安臣條約》不僅沒有赤裸裸地割地賠款的專案,反而明文規定擁護中國的主權,原則上平等互惠。雖然,蒲安臣這個條約後來被總理衙門認為是越權的行為,但最後還是承認了,並且也增進了他們對美國的好感。
在徵得清廷大臣好感的同時,《蒲安臣條約》還規定:“嗣後華人慾入美國大小官學,學習各等文藝,須照相待最優國之人民一體優待。美華人慾入中國大小官學學習各等文藝,亦照相待最優國之人民一體優待。”為中國學生入讀美國學校提供了法律依據,這是當時的其他國家所不能比擬的。
另外,近代留學發端時期的微觀歷史進展也照顧了美國。1847年,布朗牧師帶走了三個孩子前往美國留學,數年以後,其中的一位容閎獲得了美國耶魯大學的學士學位,另一位黃寬轉往英國,在愛丁堡大學醫科畢業。雖然,黃寬的學位和學力比容閎要強,但容閎那提攜後人留學海外的宏願和執著遠非黃寬所比,他歸國後一直致力於派遣更多的學生留學海外,甚至逐步使自己的意見影響到了曾國藩、李鴻章等左右局勢的晚清大員。這樣,在早期留美、留歐學人的角逐場上,代表美國教育的容閎佔據了上風,成為決定留學國度的比較直接的原因。
在這種情況下,當慈禧太后批准曾國藩、李鴻章、丁日昌“選聰穎幼童,送赴泰西各國書院學習軍政、船政、步算、製造諸學”的奏摺,擬啟動幼童留學海外時,晚清政府理所當然地選擇了美國為首批官派留學生的派遣地,於是就有了被曾國藩後來稱為“固屬中華始創之舉,抑亦古來未有之事”的大清幼童留美教育的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