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174720426634

    其詩名:《柳枝詞》,作者:劉禹錫(唐朝詩人),主題:相思。首句點明季節(春季),次句交待地點(舊板橋),第三句敘事(與美人相別),末句抒情(恨)。最大亮點:表意含蓄。“相思”二字藏之無形,觸之可及,明知“愛”,偏說“恨”。非詩家爐火純青者莫屬。

  • 2 # 老街味道

    問題:春江一曲柳千條,二十年前舊板橋,曾與美人橋上別,恨無訊息到今朝。讀此詩有何感想?

    前言

    這首詩的作者是中唐詩人劉禹錫,劉禹錫曾經寫過十餘首《楊柳枝》,這是其中的一首:

    春江一曲柳千條,二十年前舊板橋。曾與美人橋上別,恨無訊息到今朝。

    唐朝的《楊柳枝》源自漢樂府的《折楊柳》,是以七言絕句寫成的歌詞。

    一、漢魏南北朝的樂府中的 《折楊柳》

    詩人詠柳,早在詩經中就有“楊柳依依”的名句。

    在漢樂府的樂府橫吹曲中有《折楊柳》曲,相和歌辭中有《折楊柳行》,鼓角橫吹曲中有《折楊柳歌辭》、《折楊柳枝詞》,清商曲辭中有《月節折楊柳歌》,其歌辭是漢魏六朝的作品,都用五言古體來抒寫。

    《折楊柳行》(漢·兩漢樂府) :默默施行違,厥罰隨事來。末喜殺龍逢,桀放於鳴條。祖伊言不用,紂頭懸白旄。指鹿用為馬,胡亥以喪軀。夫差臨命絕,乃雲負子胥。戎王納女樂,以亡其由余。璧馬禍及虢,二國俱全墟。三夫成市虎,慈母投杼趨。卞和之刖足,接輿歸草廬。魏晉無名氏的《月節折楊柳歌 》是五言為主的雜言詩。織女遊河邊,牽牛顧自嘆,一會復週年。折楊柳,攬結長命草,同心不相負。南北朝謝靈運的《折楊柳行》是五言長篇的古詩:騷屑出穴風,揮霍見日雪。颼颼無久搖,皎皎幾時潔。未覺泮春冰,已復謝秋節。空對尺素遷,獨視寸陰滅。否桑未易系,泰茅難重拔。桑茅迭生運,語默寄前哲。陳叔寶的《折楊柳》很像五言律詩:楊柳動春情,倡園妾屢驚。入樓含粉色,依風雜管聲。武昌識新種,官渡有殘生。還將出塞曲,仍共胡笳鳴 。隋·無名氏的《折楊柳枝歌》是五言的絕句:門前一株棗,歲歲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孫兒抱。

    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不過上面這些詩歌,從內容上看,未必都和楊柳相關,也未必都和送別相關。 這些詩歌都是用了這個題目,或許用相同的曲調用來歌唱不同的內容。

    二、《楊柳枝》是唐朝的教坊曲名

    據宋朝王灼《碧雞漫志》:

    《鑑戒錄》雲:“《柳枝歌》,亡隋之曲也。”…… 樂天晚年,與劉夢得唱和此曲詞,白雲:“古歌舊曲君休聽,聽取新翻《楊柳枝》。”……劉夢得亦云:“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蓋後來始變新聲,而所謂樂天《楊柳枝》者,稱其別創詞也。

    在清朝的《欽定詞譜》中,《楊柳枝》作為一個詞牌被錄入:

    楊柳枝,唐教坊曲名。按,白居易詩注:《楊柳枝》,洛下新聲,其詩云“聽取新翻楊柳枝”是也。薛能詩序:令部伎作楊柳枝健舞,復度新聲。其詩云“試踏吹聲作唱聲”是也。蓋樂府橫吹曲,有《折楊柳》名。此則借舊曲名,另創新聲。後遂入教坊耳。此本唐人七言絕句,與顧夐詞四十字型、朱敦儒詞四十四字型,添聲者不同。

    顧夐詞四十字型、朱敦儒詞四十四字型,在《欽定詞譜》中,被命名為添聲楊柳枝。區別是,七言絕句的每一句後面,都加了三個字作為和聲。

    另外,《欽定詞譜》專門寫到:

    按,劉白倡和以後,為此詞者甚多,皆賦柳枝本意。原屬絕句,因《花間集》載此,故採以備調。《欽定詞譜》三、七言絕句與《楊柳枝》

    在唐朝,很多人用七言絕句的方式寫《楊柳枝》,可以看出,《楊柳枝》應該有自己的曲調,很多人是依照曲譜填詞。

    例如司空圖的《楊柳枝壽杯詞十八首 其一》:

    樂府翻來佔太平,風光無處不含情。千門萬戶喧歌吹,富貴人間只此聲。白居易《雜曲歌辭 其一 楊柳枝》中也寫到:六麼水調家家唱,白雪梅花處處吹。古歌舊曲君休聽,聽取新翻楊柳枝。

    可以看出,這些《楊柳枝》都是可以唱的歌詞。新翻楊柳枝,是指唐朝時新譜的曲子,應該和隋朝以前的《楊柳枝》、《折楊柳》等不同。

    其中最為有名的《楊柳枝》就是白居易的這首“永豐柳”:

    一樹春風萬萬枝,嫩於金色軟於絲。永豐西角荒園裡,盡日無人屬阿誰。

    《本事詩·事感》記載:

    及宣宗朝,國樂唱是詞,上問誰詞,永豐在何處;左右具以對之。遂因東使,命取永豐柳兩枝,植于禁中。白感上知其名,且好尚風雅,又為詩一章,其末句雲:「定知此後天文裡,柳宿光中添兩枝。」

    據說白居易知道此事以後,又作《詔取永豐柳植禁苑感賦》一首:

    一樹衰殘委泥土,雙枝榮耀植天庭。定知玄象今春後,柳宿光中添兩星。

    據說唐宣宗繼位以後,想請白居易出山,但是白居易在他做皇帝之前的幾個月去世了,不知道《本事詩》裡面的故事是不是演繹。

    四、劉禹錫這首楊柳枝背後的兩個問題

    劉禹錫與白居易是一生的好友,兩個人後來都在洛陽養老,經常相互唱和。白居易有七絕《楊柳枝》十首,劉禹錫有七絕《楊柳枝》十二首,

    據明朝才子楊慎的《升庵詩話》說,劉禹錫的這首楊柳枝存在兩個問題:

    《麗情集》載湖州妓周德華者,劉採春女也,唱劉禹錫《柳枝詞》雲:“春江一曲柳千條,二十年前舊板橋。曾與美人橋上別,恨無訊息到今朝。”此詩甚佳,而劉集不載;然此詩隱括白香山古詩為一絕,而其妙如此。《升庵詩話》:

    1、作者存疑

    楊慎說,劉採春女兒周德華唱過劉禹錫寫成的這首《楊柳枝》,不過楊慎說,這首詩在劉禹錫的詩集中見不到。

    因此這首詩到底是不是劉禹錫的作品其實是有爭議的。

    2、改編自白居易詩

    另外,楊慎說“此詩隱括白香山古詩為一絕”。也就是說,劉禹錫把白居易的一首詩改成了七言絕句。白居易的這首《板橋路》如下:

    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條。若為此路今重過,十五年前舊板橋。曾共玉顏橋上別,不知訊息到今朝。

    再比較一下劉禹錫的這首《楊柳枝》:

    春江一曲柳千條,二十年前舊板橋。曾與美人橋上別,恨無訊息到今朝。

    劉禹錫刪掉了白居易的第一句(詳細地址)和第三句(說明舊地重來),略加修改,成了一首七言絕句。

    結束語

    總結一下,楊柳枝是改編自漢樂府的曲名,唐朝人以七言絕句的形式依曲填詞。

    劉禹錫的這首《楊柳枝》改編自白居易的《板橋路》,而且是不是劉禹錫所作其實一直存疑。

    這首詩的妙處在空間未變而時間有變化,第一、四句寫眼前,二、三句回憶過去,這是章法的佈局安排。

  • 3 # 秋閣一憑欄

    這首詩我雖然沒看見過,但他在二十年前為首的革新派曾狠狠地打擊了以宦官集團為主的守舊勢力遭到殘酷的鎮壓大冤案,劉禹錫被勒令限期到貶地郎洲當時老母有病,妻子剛死,孩子又小,政治上的打擊,生活上的折磨,加上這南國邊城的荒涼"舉目殊俗,無可言者"他感到難言的悲苦,正在這時他遇到了一個出奇的女子就是當時著名的歌妓泰娘,那是在沅江上一個秋天的傍晚,劉禹錫象往常一樣沿著江邊,到離家不遠的招屈亭聽俚歌,招屈亭是為記念屈原修建的,當地人,經常聚在這裡唱歌跳舞,劉禹錫無事也常到這裡,當他快到亭下時,聽到亭內一個女子的歌聲,那歌聲渾厚圓潤悠揚深沉,他快步走上亭來,見一個京師打扮的女子在為鄉人引吭高歌,看起來已近中年,但卻具有少女般的純真,活潑,又有成年人的端莊,穩健,在她那堅毅高雅又略帶憂怨的臉上,閃耀著一雙多情而又明亮的眼睛,她見劉禹錫到來,停止歌唱,向前施禮,說:劉大人萬福,禹錫記起來韋應物當年從蘇州帶回個年少美麗歌妓,不過韋應物死後為蘄洲刺史張公子所得,後張公子受誣遭貶去年已去世了,劉禹錫聽了泰娘這番議論,不由一怔,這個纖弱的女孑競發出如此豪語,雖然不幸卻仍然樂觀,自己初次受貶這樣心灰意冷,相比之下我競不如一個歌妓,泰娘卻有大鵬之志,禹錫把自己的古琴送給泰娘,從此泰娘就成了禹錫座上的常客,禹錫不僅是泰孃的知音,而且是《竹枝》的作者和歌者。

    沅江流水送走了九個春秋,終於奉沼回京,行前他勸泰娘和他一起回京,泰娘決然不肯,她說梁園雖好,不是我這樣歌妓久住之地,禹錫無法只得與她告別,臨行前秦娘捧著禹錫送給她的古琴前來送行,古琴增加了一個泰孃親手繡的琴罩,泰娘說賤妓無以為贈,把這米師傅送你的古琴送還給大人,讓這弦上《九歌》,《竹枝》的佘音,伴隨大人宦途吧!"禹錫沉吟片刻,拿出他連夜寫的巜泰娘歌》說:我也沒有什麼可留給你,以此拙作略表我的心情吧,說著高聲朗讀起來,當讀到"安知鵬鳥座隅飛"時,泰娘苦笑著說:"也許從此就不再向座隅了,禹錫說"但願你能向雲天飛,就這樣倆人戀戀不捨的離開了回到京城

  • 4 # 還文樓主

    楊柳枝

    春江一曲柳千條,二十年前舊板橋。

    曾與美人橋上別,恨無訊息到今朝。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朝著名詩人劉禹錫。主要講述了詩人看見清澈的江水和千條柳樹,回憶起在舊板橋與一位佳人依依惜別,感慨如今沒有訊息了,再沒聯絡。

    古詩背景,詩人晚年,睹景思故人,以詩念之。

    春江一曲柳千條,二十年前舊板橋。一灣清澈的江水,岸邊碧柳千條,回想起二十年前在這舊板橋上的事。這裡直接描寫千條碧柳依傍清澈江水的美景。睹景思故人,由美景直接進入回憶中,應用由實到虛的手法,二十年前的舊板橋發生的事湧現詩人腦海。為下文作鋪墊,詩人年紀大了,一生經歷風雨多,世事沉浮,多少故交好友,相聚離散,現在想起來的這位故友一定是詩人人生中比較重要,印象較深的人。

    曾與美人橋上別,恨無訊息到今朝。曾經與佳人在舊板橋上告別,只可惜到如今依然沒有訊息,再無聯絡。這裡直接描寫詩人的故友是一位年青貌美的佳人。不知是詩人的朋友,還是戀人。過去二十年了,詩人還對這位美麗的佳人戀戀不忘。可見詩人對佳人十分想念,‘恨’字說明思念的程度很深。為如今不能見到佳人而遺憾,抱怨。這讓我們想起古代才子佳人的情愛故事,一位年青才子在石板橋與一位年青貌美的佳人依依惜別的情景。

    往事如煙,世事無常,緣起緣滅,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人生中,有多少知心故友,相聚離散。留在心中,佔重要位置的故交,永遠都忘不了。偶爾睹物思人,睹景思人,都是對故交好友,深深的思念。

    這首詩釆用睹景思人,以實虛手法來表達詩人思念故交佳人的思想感情。說明了世事無常,緣聚緣散,失去的,永遠再也回不來了。

  • 5 # 拾點文學

    劉禹錫是唐朝比較著名的詩人之一,而且還被後世稱為“詩豪”,他的很多詩作,那都是寫得非常的優美,據說他還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可謂是出身名門。儘管劉禹錫的一生,雖然有才華,但是並沒有被受到重視,他也是如大多數唐朝的詩人那樣,被貶到了廣東的連州,還在那裡生活了十四年的時間,這對於我們的詩人來說,那就是一件極其黑暗的日子。試想一個原本有才華,有著遠大抱負的人,卻是無法實現自己心中的抱負,這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那都是一件極其痛苦的事情。

    那麼說到劉禹錫的詩,他同樣也是寫過很多的非常優美的愛情詩,以這首《柳枝詞》,那便是他眾多愛情詩中,非常經典的一首,在這首詩中,我們的詩人一開篇,便是令人驚豔不已。整篇讀下來,讓人感動不已,應當說這首詩與唐朝另外一位詩人崔護的《題都城南莊》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這首詩大致的意思是說,江流曲折,兩岸的垂柳漂在江面上,猶如千萬條綵帶,這江面上的橋,還是二十年前時的舊石板橋,我曾經與一位美麗的姑娘在這橋上分別,只恨到如今,再也沒有了她的訊息,不知道她去了何處?

    劉禹錫的這首詩寫得哀婉動人,他先是以景代入,這與唐朝很多人的詩人一樣,從景色入手,然後層層遞進,講述自己如何在二十年前,還在是在石板橋上,與自己的心愛的姑娘,在這橋人分別。詩人的這種敘事,看似漫不經心,但是卻充滿了懸念,令人忍不住想要看下去,後面發生了什麼事情?果然是不出所然,詩人在最後一句中,終於點明瞭自己當時內心的一種無奈,他說自己這二十年來,自從與心愛的姑娘分別後,再是沒有見過這位美麗的姑娘,讀者讀到這裡,於是也會為詩人感動惋惜。

    綜觀劉禹錫的這首《柳枝詞》,可謂是寫得非常的平緩,而且還有些漫不經心,但正是這種漫不經心的敘事,更是能夠顯示出這首詩的憂傷來,同時也讓人看到了詩人深情的一面,當然還有一段令人惋惜的愛情。

    一、故地重遊,懷念故人之意欲說還休,盡於言外傳之,是此詩的含蓄之妙。首句描繪一曲清江、千條碧柳的清麗景象。“清”一作“春”,兩字音韻相近,而楊柳依依之景自含“春”意,“清”字更能寫出水色澄碧,故作“清”字較好。“一曲”猶一灣。江流曲折,兩岸楊柳沿江迤邐展開,著一“曲”字則畫面生動有致。舊詩寫楊柳多暗關別離,而清江又是水路,因而首句已展現一個典型的離別環境。次句撇景入事,點明過去的某個時間(二十年前)和地點(舊板橋),暗示出曾經發生過的一樁舊事。“舊”字不但見年深歲久,而且兼有“故”字意味,略寓風景不殊人事已非的感慨。前兩句從眼前景進入回憶,引導讀者在遙遠的時間上展開聯想。第三句只淺淺道出事實,但由於讀者事先已有所猜測,有所期待,因而能用積極的想象豐富詩句的內涵,似乎看到這樣一幅生動畫面:楊柳岸邊蘭舟催發,送者與行者相隨步過板橋,執手無語,充滿依依惜別之情。末句“恨”字略見用意,“到今朝”三字倒裝句末,意味深長。與“二十年前”照應,可見斷絕訊息之久,當然抱恨了。只說“恨”對方杳無音信,卻流露出望穿秋水的無限情思。此詩首句寫景,二句點時地,三四道事實,而懷思故人之情慾說還休,“悲莫悲兮生別離”的深沉幽怨,盡於言外傳之,真摯感人。可謂“用意十分,下語三分”,極盡含蓄之妙。

    二、運用倒敘手法,首尾相銜,開闔盡變,是此詩的章法之妙。它與《題都城南莊》(崔護)主題相近,都用倒敘手法。崔詩從“今日此門中”憶“去年”情事,此詩則由清江碧柳憶“二十年前”之事,這樣開篇就能引人入勝。不過,崔詩以上下聯劃分自然段落,安排“昔──今”兩個場面,好比兩幕劇。而此詩首尾寫今,中二句寫昔,章法為“今──昔──今”,婉曲迴環,與崔詩異趣。此詩篇法圓緊,可謂曲盡其妙。

    三、白居易有《板橋路》雲:“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條。若為此路今重過,十五年前舊板橋。曾共玉顏橋上別,恨無訊息到今朝。”唐代歌曲常有節取長篇古詩入樂的情況,此《楊柳曲》可能系劉禹錫改友人之作付樂妓演唱。然此詩就《板橋路》刪削二句,便覺精采動人,頗見剪裁之妙。詩歌對精煉有特殊要求,往往“長篇約為短章,涵蓄有味;短章化為大篇,敷衍露骨”(明謝榛《四溟詩話》)。《板橋路》前四句寫故地重遊,語多累贅。“梁苑”句指實地名,然而詩不同於遊記,其中的指稱、地名不必坐實。篇中既有“舊板橋”,又有“曾共玉顏橋上別”,則“此路今重過”的意思已顯見,所以“若為”句就嫌重複。刪此兩句構成入手即倒敘的章法,改以寫景起句,不但構思精巧而且用語精煉。《柳枝詞》詞約義豐,結構嚴謹,比起《板橋路》可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劉禹錫的絕句素有“小詩之聖證”(王夫之)之譽,《柳枝詞》雖據白居易原作改編,也表現出他的藝術匠心。

    詩歌內容

    劉禹錫的山水詩,改變了大曆、貞元詩人襟幅狹小、氣象蕭瑟的風格,而常常是寫一種超出空間實距的、半虛半實的開闊景象,如“水底遠山雲似雪,橋邊平岸草如煙”(《和牛相公遊南莊醉後寓言戲贈樂天兼見示》),“野草芳菲紅錦地,遊絲繚亂碧羅天”(《春日書懷寄東洛白二十二楊八二庶子》)。再如《望洞庭》;在這靜謐空靈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詩人的主觀情感,構成了一種恬靜平和的氛圍。不過,雖然劉禹錫說過“能離欲則方寸地虛”,但是他積極參與永貞革新,其實還是要在社會中實現人生理想;他的性格也比較倔強,受道家影響,詩中倒是常常表現出高揚開朗的精神。如《秋詞》二首之一、《同樂天登棲靈寺塔》,都有一種高揚的力量。由於有了含蓄深沉的內涵、開闊疏朗的境界和高揚向上的情感,劉禹錫的詩歌便顯得既清峻又明朗。 劉禹錫又多次貶官南方,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劉禹錫常常收集民間歌謠,學習它的格調進行詩歌創作,如《白鷺兒》詩以隱喻方式寫自己孤高的情懷,但用的是輕快的民歌體。還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詞》《楊柳枝詞》《堤上行》《蹋歌詞》《浪淘沙詞》《西塞山懷古》等,都很樸素自然、清新可愛,散發著民歌那樣濃郁的生活氣息,以下兩首尤為傳神:《堤上行》三首之二、《竹枝詞》二首之一。 

    作品風格

    劉禹錫及其詩風頗具獨特性。他性格剛毅,饒有豪猛之氣,在憂患相仍的謫居年月裡,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悶,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終不曾絕望,有著一個鬥士的靈魂;寫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重遊玄都觀絕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謠》《飛鳶操》《華佗論》等詩文,屢屢諷刺、抨擊政敵,由此導致一次次的政治壓抑和打擊,但這壓抑打擊卻激起他更為強烈的憤懣和反抗,並從不同方面強化著他的詩人氣質。他說:“我本山東人,平生多感慨”(《謁柱山會禪師》)。 [11] 

    劉禹錫早年隨父寓居嘉興,常去吳興拜訪作為江南著名禪僧兼詩僧的皎然和靈澈,據其《澈上人文集紀》自述,當時他“方以兩髦執筆硯,陪其吟詠,皆曰孺子可教”,這一早年經歷對其後來的詩歌創作影響很深。

    劉禹錫的詩,無論短章長篇,大都簡潔明快,風情俊爽,有一種哲人的睿智和詩人的摯情滲透其中,極富藝術張力和雄直氣勢。諸如“朔風悲老驥,秋霜動鷙禽。……不因感衰節,安能激壯心”(《學阮公體三首》其二)、“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雲睡眼開。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臺”(《始聞秋風》)這類詩句,寫得昂揚高舉,格調激越,具有一種振衰起廢、催人向上的力量。至於其七言絕句,也是別具特色,如:“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詞九首》其八)“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樹小山詞。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楊柳枝詞九首》其一)就詩意看,這兩篇作品均簡練爽利,曉暢易解,但透過一層看,便會領悟到一種傲視憂患、獨立不移的氣概和迎接苦難、超越苦難的情懷,一種奔騰流走的生命活力和棄舊圖新面向未來的樂觀精神,一種堅毅高潔的人格內蘊。再如他那首有名的《秋詞》,全詩一反傳統的悲秋觀,頌秋贊秋,賦予秋一種導引生命的力量,表現了詩人對自由境界的無限嚮往之情。胸次特高,骨力甚健。 

    劉禹錫深通道教,在很多年以後他還說,寫詩的人應該“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馳可以役萬景”(《董氏武陵集紀》),前句即指語言的簡練與含蓄,後句即指主體的觀照與冥想。所以他一方面重視透過錘鍊與潤飾使詩歌的語言既精巧又自然,而反對多用生僻字眼,提出“為詩用僻字,須有來處…… 後輩業詩,即須有據,不可率爾道也”(《劉賓客嘉話錄》);另一方面,他又極重視主體的觀照與冥想,在《秋日過鴻舉法師寺院便送歸江陵詩引》中他曾說: “能離欲則方寸地虛,虛而萬景入;入必有所洩,乃形於詞。因定而得境,故翛然以清;由慧而遣詞,故粹然以麗。”

    劉禹錫的詩大多自然流暢、簡練爽利,同時具有一種空曠開闊的時間感和空間感。像他的名句如“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樂天見示傷微之敦詩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詩以寄》),越中藹藹繁華地,秦望峰前禹穴西。《酬浙東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長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都是他對歷史、人生進行沉思之後的一種感悟。這種感悟以形象出現在詩裡,不僅有開闊的視界,而且有一種超時距的跨度,顯示出歷史、現實、未來在這裡的交融。 

    劉禹錫的詠史詩十分為人稱道。這些詩以簡潔的文字、精選的意象,表現他閱盡滄桑變化之後的沉思,其中蘊涵了很深的感慨,如《酬浙東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長句》《西塞山懷古》《烏衣巷》《石頭城》《蜀先主廟》等都是名篇。 

    辭賦

    除詩歌與論說文外劉禹錫的辭賦創作在唐代辭賦史中,乃至整個辭賦史中也是重要的不可忽視的環節,其存賦十一篇,與唐代各家所存辭賦數目相較,也不算少了。馬積高在其著作《賦史》中評價中唐時期的辭賦家,列柳宗元為首位,韓愈、劉禹錫並列其次,又將柳宗元之辭賦同屈原相提並論,即可見一斑。而實際上,劉禹錫本人也是對自己的文章水平頗有自信的,在其《子劉子自傳》中他說:“天與所長,不使施兮。”這裡的“所長”指的即是自己的長於文詞,而在這“文詞”之中當然也包括辭賦在內。在劉禹錫的十一篇辭賦作品當中以《秋聲賦》最受後人推崇。

    由於劉禹錫的辭賦多數創作於貶謫時期,因此逐臣之悲與懷才不遇便成了其辭賦創作的重要主題,騷怨情懷是其主要的情感寄託,同時儒家兼濟天下的思想也貫穿始終。此外,除了反映貶謫愁思的作品,其辭賦還有應試科舉所作的律賦——《平權衡賦》,懷古傷今的《山陽城賦》,悼亡的《傷往賦》,描寫景物風俗的《楚望賦》。作為唐代重要的文學家與哲學家,劉禹錫的詩歌成就較高,是唐詩研究的重要領域,而詩文又為當時的文學主流,故劉禹錫的辭賦創作必然要受到其詩歌創作影響的。例如劉禹錫詩歌的主題便影響著他辭賦的主題,許多在其詩歌中描繪的場景畫面、表達的情感內容,同樣也出現在他的辭賦作品中,因此研究其詩文與辭賦的互動關係是其辭賦研究的有利環節。 

    論說文

    劉禹錫的文章以論說文成就為最大。一是專題性的論文,論述範圍包括哲學、政治、醫學、書法、書儀等方面。哲學論文如《天論》三篇,論述了天的物質性,指出天人“交相勝”、“還相用”的觀點,並在當時的科學水平上分析了“天命論”產生的社會根源,在唯物主義思想發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其他方面的論文如《答饒州元使君書》《論書》《答道州薛郎中論方書書》《答道州薛郎中論書儀書》,都徵引豐富,推理縝密,巧麗淵博,雄健曉暢。二是雜文。

    一般因事立題,有感而發,如《因論》七篇;也有的是“讀書有所感,輒立評議”,如《華佗論》《辯跡論》《明贄論》等。這些作品,短小精悍,隱微深切。或借題發揮,針砭現實;或託古諷今,抨擊弊政,都具有一定的現實性。劉禹錫認為自己所長在“論”,韓愈所長在“筆”(《祭韓吏部文》),反映了他對自己的論文的重視。劉禹錫的散文,與他的詩歌一樣,辭藻美麗,題旨隱微。柳宗元說他“文雋而膏,味無窮而炙愈出”(劉禹錫《猶子蔚適越戒》引),為深中肯綮的評價。 

    哲學成就

    唯物主義傾向

    劉禹錫的哲學思想具有鮮明的唯物主義傾向。主要著作是《天論》三篇。在宇宙論方面,他的唯物主義思想比柳宗元更進步。關於自然與人的關係,劉禹錫提出了天與人“交相勝,還相用”的觀點,具有積極的進取精神。他認為,人之所以產生唯心主義思想,是與社會現實有密切關係的。“法大行”的時候,社會上“是為公是,非為公非”,人們就不會產生禍福來自天命的思想;“法大弛”的時候,社會上是非顛倒,人不能勝天,天命論就在人間得到了宣揚的條件;“法小弛”的時候,社會上是非不清,人們就會對天命將信將疑。

    劉禹錫用社會實踐解釋天命論產生的根源,是在認識論方面的一個重大貢獻。這也是劉禹錫對有神論社會根源的看法。他認為,在法大行的社會里,是為公是,非為公非,蹈道必賞,違善必罰,人們就會說,禍福決定於人的行為,與天沒有關係。在法大弛的社會里,是非顛倒過來,賞恆在佞,罰恆在直,人們對不合理的現象找不到解釋,就不得不把一切歸之於天。他又認為,當“理明”時,人們就不會講“天命”;當“理昧”時,就不會不講天命。劉禹錫從法弛和理昧來解釋有神論產生的根源,可謂見解獨到,他指出神是人在一定條件下創造出來的,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他在所寫的《天論》三篇中,力求把柳宗元與韓愈的論戰深入下去,進一步探索天人關係問題。他認為,“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自然),有形之大者也;人,動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天與人各有其自身的自然特點,“交相勝”,“還相用”。人雖不能干預自然界的職能和規律,但卻可以利用和改造自然。

    尊重自然規律

    劉禹錫以自然科學為根據,補充了柳宗元的自然觀。在對自然界的認識方面,劉禹錫認為整個自然界充滿了有形的物質實體,天地之內不存在無形的東西。他批駁了魏晉玄學和佛教、道教關於“空”、“無”是宇宙本原的理論,認為“空”是一種特殊的物質形態,“空”不能超越物質形體而獨立存在。這是對中國古代唯物主義自然觀的重大發展。在關於宇宙萬物的生成和發展方面,他認為萬物的生長、發展是一種自然過程,動植物和人類是天地陰陽之氣互動作用產生的。

    他還認為客觀世界的發展變化有一定規律,宇宙萬物是在互相矛盾和互相依存中無窮地運動發展著的。他據此建立了天人關係學說,指出天地萬物各有其不同的職能和作用。自然界的職能在於生長繁殖萬物,萬物在生殺、壯健、衰老的自然發展過程中,遵循強勝弱敗的競爭規律;人的職能在於利用自然規律和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質資料,進行各種生產活動,向自然界謀取人們生活的需用品。劉禹錫提出:“天之所能者,生萬物也;人之所能者,治萬物也。”(《天論》上)他認為天不能干預人類社會的“治”或“亂”,人也不能改變自然的運動規律。他還以科學知識為根據,宣傳無神論,批判有神論。

  • 6 # 夏冷

    春江一曲柳千條,二十年前舊板橋。

    曾與美人橋上別,恨無訊息到今朝。

    一幅美景浮現在我的眼前:回想二十年前,春天的小河邊。河水漲了,清清的江水撫模著河岸,沿河的柳樹,柳條綻開了新葉,暖暖的春風吹拂著萬千柳條,輕拂著我們的臉面。我們漫步在柳樹河邊,談論著人生,理想和嚮往,談論著未來,談到興濃處,不知不覺,唱起歌來。太陽己移到了西邊,我們不得不在板橋上分手,互道珍重,幻想重逢的時節!

    造化弄人,自從分手以後,男方因故離開了家鄉。女孩如約來到板橋的時候,不見男孩的蹤影。她到處打聽尋覓,卻不知男孩的任何訊息。萬般無奈之下,女孩只好聽從媒婆的介紹,結婚成家生小孩,成了賢妻良母。

    二十年後,男孩已到了中年,當他再次來到板橋時,物是人非,再也見不到女孩了,也打聽不到女孩的任何訊息。一個恨字,到底是恨自己還是恨女孩呢?恐怕還是恨自己吧。如果不是自己受到羈糜,能成為這個樣子嗎?男方只好長恨一聲,畢竟人到中年,由天所賜,也要成個家吧!

    還好,老天爺還算公平,男方找到的女人,各方面也還過得去,彷彿是前女友的翻版,這樣,男方與他結婚的夫人,也算平平安安地過了下來。

    唐朝劉禹錫寫的這首七絕,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有了同樣的演繹。

    春江依舊板橋新,人老珠黃憶前情。

    若無心跡歸明月,紅塵路上少知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理解藝術接受的差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