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再起時xx
-
2 # BH腦洞
按照題主標題我想換一種說法,這樣容易理解---古代日本為什麼沒有形成中央集權的帝國體制?下面來簡單闡述一下原因:
眾所周知,在東亞中華文化圈幾個國家的歷史中,日本是一個另類。另類在兩點,首先,日本從大和王國稱霸日本四島開始,從未有過改朝換代的歷史,天皇家族一直作為日本精神上的最高統治者,延續到今天。其次,日本從大和國稱霸以來,從未有過中央集權的帝國體制,而是近似於歐洲中世紀的那種封建體系。
相比而言,中土、北韓、越南的歷史,都經歷過頻繁的改朝換代和中央集權的郡縣帝制體制,而且從秦漢以來,這種情況是日本以外其他東亞國家的歷史常態。
那麼,為什麼日本的歷史會如此另類呢?
這與日本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有很大的關係。
日本列島百分之七十都是山地,平原面積很小,而且還被山地切割開來,分散在日本列島的沿海地區,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個分散的小地理單元。在這些小地理單元內,都有幾條短小的河流,這與東亞其他地區的大河流域大不相同。
在大河流域,河流很容易氾濫成災,而且一旦發生洪水,面積都會很廣,這樣就必須要產生一個貫通上下游的政府機構,而這樣的政府隨著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權力會逐漸加強並且集中。
而日本列島分散的小平原內,短小的河流不容易造成洪水,即便在雨量最充沛的雨季,河水也會很容易流入大海,而不會淹沒小平原的土地。這樣的一個個小平原本身就被山區切割隔絕,交通不便,獨立性很強,又因為不用擔心洪水氾濫,不需要修建大型的水利工程,也就更加不需要凌駕在各個小區域之上的大型政府的存在。所以在日本的歷史上,這些分散而獨立的小地理單元,往往就形成了互相獨立的地方勢力,一個個獨立藩國。
最早期,西部文明程度高於東部,所以佔據近畿平原的大和國征服其他方國,建立了霸主地位,相當於中國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到隋唐時期,大和王族學習中土製度實行大化改新,但依然無法做到中央集權,地方上的一個個地理小單元決定了當地豪族勢力的獨立性,並在隨後的不久的平安時代(相當於唐晚期到南宋早期)徹底演變成類似於中國周朝那樣的封建體系,武士階層也從這個時代開始興起。
而之後的時代,霸權先後在三大平原之間輪轉,鎌倉幕府(關東平原)、室町幕府(近畿平原)、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尾濃平原)、德川幕府(關東平原)。但這些政權都因為無法在日本的眾多藩國中佔據絕對優勢,所以都無法實現中央集權。
也正因為無法實現中央集權,所以掌握了實際統治權的霸主,不敢輕易篡奪天皇的大位。因為一旦篡位進行改朝換代,就會給其他諸侯反對圍攻自己的藉口。而這些霸主的自身實力沒有壓倒性優勢,只能靠高舉天皇大旗,來團結其他諸侯的支援,否則,自身孤立的結果是,三五個諸侯的聯盟就能把霸主打垮。就像春秋時期齊國雖然強大,但因為沒有壓倒性優勢,齊桓公只能尊王攘夷,而不是傻到去篡奪天子之位。
所以地理因素是日本歷史上無法實現中央集權和沒有改朝換代的一個非常主要的原因。但是與此同時,日本的氣候環境也是另一個重要因素。
相比東亞大陸動輒大型的水災和旱災不同的是,日本幾乎不會有嚴重的旱災和水災,小流域足以維持區域內農業旱澇保收。
這樣一來,也就不會像中土那樣,動輒出現幾百萬的流民。沒有大規模的流民,也就不會給底層草根率軍農民大軍席捲全國、登基稱帝的機會。所以日本的歷史上既沒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更沒有農民起義產生出來的草根皇帝。這又是日本歷史上沒有改朝換代的另一個原因,當然這個原因,是和地理因素是緊密而不可分的。
-
3 # 桃在上
其實並非突然,各地割據主要是日本的戰國時代,以織田信長開始到德川家康結束,可以說整個的歷史中天皇都是可有可無的,最簡單的理解就是皇權衰落,可以對照中國的三國時期,董卓入京,漢朝開始衰落,各地割據。
總得來說可以分為兩件事:
第一件事,天皇的權利衰落,實權被幕府控制,幕府的這種行為讓所有的大名和將軍眼饞不以。
第二件事,當代幕府的的權利衰弱,造成地方大名和將軍開始動亂,從一家開始攻打幕府到後來各地相互攻佔。
這裡要說明的是當代幕府,是因為天皇自平安時代之後,日本就進去到了幕府統治的時代裡,前後有歷經三個幕府統治,鎌倉幕府→室町幕府→江戶幕府,直到德川家康的江戶幕府德川慶喜戰敗於倒幕派之後大政奉還於明治天皇,才結束了幕府統治。
-
4 # 一朵喇叭花
日本封建時代的割據是常態,也是日本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公元645年,日本孝德天皇仿照中國唐朝的政治制度,在日本實行改革,史稱“大化改新”。日本確立了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郡縣制為藍本的中央官制和國、郡、縣三級地方行政體系,形成了以天皇為核心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但日本的改革並不完全效仿隋唐,它有自己的特點。
首先沒有科舉制度,日本的官職和社會地位只能世襲,甚至連武士世襲的兵種也是世襲不變的。所以天皇並沒有任免官吏的權利,沒有控制將軍和地方封建領主的能力。
其次,日本的封建莊園有“不輸不入”的特權,即不向中央繳納稅收,地方官吏也不能進入莊園。各地的封建主透過世世代代的土地兼併獲取農民的土地,成為實際的統治者。
再次,大名豢養武士,成為武士集團。武士不效忠天皇,只效忠領主,而藩國經常為解決糧食問題去搶奪其他的莊園,所以藩國混戰是常態。
到1190年,源懶朝建立鎌倉幕府,日本政壇出現雙體制並存的局面,天皇政權與武士政權,日本進入幕府時代,先後經歷了鎌倉、室町、德川三個幕府,約700年的漫長曆史。
1866年倒幕運動成功,政權奉還天皇,日本實施明治維新,加強中央集權,才實現真正的統一。
因此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就沒有真正的統一,就像一顆石榴,撥開的完整的外衣,就是一顆顆獨立的個體。
-
5 # 天晴愛睡覺
因為翅膀硬了,可以單幹了,離了別人自己也能過了。
那還何必擠在一起呢?受別人的束縛會影響發展的。
-
6 # 飛眼視角
日本古代自平安時代曾形成過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但為何之後卻轉變為了地方官員割據的局面?這背後有兩個層次的原因。
一、學習唐朝制度必然帶來的藩鎮割據局面。
眾所周知,日本的平安時代全面了學習唐朝先進社會文化制度。彼時唐朝的確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帝國,其制度在世界範圍內亦有一定優越性。但是唐朝的制度卻又有一個巨大的弊端,那就是地方官員權力過大。這一點的直接體現便是節度使制度。
節度使,執掌一方軍政大權,有調遣地方官員的權力。這一制度在對外作戰時是有優勢的,因為可以讓節度使集中一地的全部資源。但弊端也很明顯,若無戰爭且節度使本人懷有異心,那就不可避免的會發生割據。這一點自從安史之亂開始到唐末藩鎮反叛與割據就可證明。而日本學習唐朝基本貫穿了整個大唐時期,因此這一制度亦被帶到了日本。可能日本統治階級有意避免,但地方官員可能不一定這麼認同,於是在唐制的影響下,地方官員自然推動日本的藩鎮化,於是日本的藩鎮割據就成型了!
二、日本地域的破碎為藩鎮割據提供了優良條件!
日本地形破碎,以丘陵為主,少有大規模的平原,能夠數得上的也僅有關東、關西兩個大型平原。但這些平原的大小無法與中國廣袤的大平原相提並論。因此以山地為主的日本地理環境為藩鎮割據提供了天然的優秀自然條件。
日本國土面積相當於中國江浙皖滬三省一市的面積,但舊時日本割據的大名多達三百餘名,基本相當於一縣一割據大名。由此可見日本地形之破碎!
總結唐朝藩鎮割據文化的影響以及本身地形的破碎化讓日本古代自動形成了地方官員割據的局面。因此與其說是突然的割據,自然而然的割據可能更適合日本地方官員割據的歷史事實!
回覆列表
日本幾大地緣板塊:以江戶(東京)為核心的關東平原;以京都——奈良為核心的關西平原(又名近畿平原、大阪平原),以及四國島、本州島最西端和九州島西部沿海的低地(我們可稱為泛九州地區)。
日本從相對靠譜的彌生時代開始,經古墳時代、飛鳥時代(分封制,藤原京-奈良)、奈良時代(中央集權,平城京-奈良)、平安時代(中央集權,平安京-京都),直到幕府時代(攝關政治,天皇被架空長達千年)來臨之前,關西一直是大和文明的本部核心。日本的京城也一直在這一區域。
飛鳥時代的藤原京、奈良時代的平城京,都位於關西平原東部的奈良。平安時代,日本遷都平安京——也就是現在的京都。幕府時代,關東平原逐漸成為日本的最大核心板塊。雖然天皇仍在京都;但實際的政治中心幕府卻逐漸轉移到了關東。
戰國時代,關西有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關東德川家康後來居上。
明治維新時,發起倒幕運動的四強藩中,有三藩(長州藩、薩摩藩、肥前藩)都來自與九州地區,剩下的一個土佐藩也相隔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