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司馬長史

    漢匈戰爭從高祖劉邦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漢朝由於經歷了常年的戰亂,國力並不強大,沒辦法與匈奴長期作戰,因此漢朝也採取和親政策,而隨著漢武帝的繼位,雙方的形勢發生了極大的改變。

    漢朝開始戰略反擊,在衛青,霍去病等名將的帶領下,漢朝也取得了多次大勝,不僅基本消滅了匈奴主力,還俘虜了大量的匈奴人。然而匈奴在草原上存在了很長時間,要想徹底消滅他們,實在是比較困難的,匈奴一直都沒有放棄反抗。

    漢朝國內,長期與匈奴的對抗,讓很多民眾心裡對匈奴是非常仇視的,可也有一些逐利的人,見到國家與匈奴的戰爭比較頻繁,也就動了一些歪心思,有一次,經過霍去病打擊而被迫投降內遷的數萬匈奴人,也帶著大量的資源過來,不少漢朝商人就紛紛跑過去與之交易,可武帝卻相當生氣,直接就殺掉了500多名商人。

    這件事也震驚朝野,漢武帝為何要這麼做呢?

    其實他做得還真正確,當時這幾百個商人,在交易的時候還把國內的鐵器與兵器賣給了這些匈奴人,這就不是正常貿易了。

    因為漢朝是有嚴格的法律規定,國內的鐵器與兵器是不能隨意帶出去的,更不用說是賣給匈奴人,即便這些匈奴人已經歸附他們,可他們隨時都有可能反撲,把鐵器這些東西賣給匈奴人,等於間接加強了他們的軍事力量。

    與匈奴這些草原民族相比,漢朝最大的優勢還是自己的科技,尤其是他們的鐵器冶煉技術,還有各種武器的開發,這都讓漢軍在作戰中有著極大的優勢。

    可要是把這些東西賣給匈奴人,這就幫著對方加強了,當初匈奴的崛起,就是由於楚漢戰爭中,不少漢人北逃到了匈奴,帶過去了不少鐵器,這也讓匈奴軍隊的裝備變得更強,當時漢朝國內這些人,完全就是幫助敵人,漢武帝一向以嚴法治國,這些人違背法律,他自然不會留情的。

    可之前漢武帝就重賞了這幾萬匈奴人,還號召國內民眾去給這些人送補給,在參與貿易的時候,這些匈奴人也涉足了,那麼漢武帝為何沒有把這些匈奴人也給殺掉呢?

    那樣只會讓更多的人選擇與漢朝對立,這樣的話,漢朝要面對的敵人就越來越多,此外,漢武帝也不是傻子,他不是看不到裡面的問題,只是他需要這些匈奴人,後來這些匈奴人被他安置到了國境附近,在漢軍出戰的時候,他們也會跟著出征。

    漢武帝是非常善於利用各類能幫助自己的勢力,他當初為了對抗匈奴,也曾派人去聯絡西域的諸多國家。

    如今他更是需要拉攏這些匈奴人,對待國內那些違法的漢人,就利用嚴法告訴他們不要違背法律,而對待這些匈奴人,還是要想辦法拉攏他們,讓他們成為自己的戰力。至於違法的這些事情,其實在漢武帝的眼裡,與國家的政治利益相比根本就不算什麼,法律也是他們這些統治者制定的,該怎麼處罰,還是要按照皇帝的意思來辦。

  • 2 # 歷史作者

    公元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在第二次河西之戰中徹底擊破匈奴,在漢軍的赫赫神威下,盤踞於河西走廊的匈奴部族——渾邪和休屠部落決定向漢朝投降。隨後,霍去病押著4萬河西匈奴人,浩浩蕩蕩地向長安方向進發。

    雖然這些匈奴人皆是一介亡虜,而且在此前,還是與漢軍激烈交鋒的敵人。然而漢武帝卻給了他們難以想象的禮遇。

    首先,漢武帝命長安令在關中附近徵集2萬輛馬車,為這些匈奴人運送補給品。然而漢武帝並沒有因此而撥款,導致長安令缺乏經費,只好向百姓們借馬。但是百姓們信不過政府,紛紛將自家的馬藏匿了起來,導致長安令沒有完成漢武帝指派的任務。

    長安令的失職讓漢武帝大發雷霆,欲因此將其斬殺。就在長安令即將人頭落地的時候,著名的耿直之臣——汲黯站出來仗義執言:

    “長安令沒有罪,如果真要殺,就殺了我。或許只有殺了我,百姓才肯借我們馬吧!此外,這群匈奴人背叛其君王,投降漢朝,朝廷可以慢慢地讓沿途各縣準備車馬把他們順序接運過來,何至於讓全國騷擾不安,使我國人疲於奔命地去侍奉那些匈奴的降兵降將呢!”

    聽了汲黯的話,漢武帝“默然”,並隨之放了長安令一馬。

    不久後,4萬匈奴人牽著他們的牛羊臨近長安。聽聞此訊息,逐利的漢朝商人紛紛拿著自家的商品,與匈奴人交換牲畜。但令人驚訝的是,漢武帝聽說此事後,竟大發雷霆,並殘忍誅殺了500多商人。其原因在於,這些商人賣了漢朝法律中,嚴禁賣給胡人的商品,那就是兵器和鐵器。

    根據漢朝法律規定:

    “胡市,吏民不得持兵器及鐵出關,敢犯者棄市!”

    自劉邦時代以來,匈奴和漢朝便經常在邊關進行互市。但是出於國防方面的考慮,漢朝規定“片鐵不能出關”。而這是因為匈奴人的手工業不夠發達,不能像漢朝那樣,有能力製造精良的鋼鐵武器。至於兵器,那就更不允許了。

    漢法規定:“弩十石以上,不得出關。” 弩,是漢朝克敵制勝的利器,而十石巨弩更是利器中的利器,不得賣給胡人,自然是在情理之中。

    對於“禁止鐵器、兵器出口”的鐵律,漢朝的商人們自然都是知道的。然而他們怎麼也沒想到,即使在國境之內,將鐵器、兵器賣給已經錄為漢朝國籍的匈奴人,也同樣是死罪。

    因為漢律中留了條尾巴,那就是:“雖於京師市買,其法 一也。”也就是說,在京師中售賣違禁品,與出關賣此類商品相同。

    老臣汲黯不忍見生靈塗炭,於是立即面見漢武帝,進諫道:

    “匈奴人攻我邊塞,殺我子民,為了擊敗他們,我們犧牲了多少將士,耗費了多少錢帛?如今這些匈奴人投降,我們應該將他們分給戰死士兵的家屬做奴隸。而今天倒好,為了這些匈奴降虜,我們傾盡府庫賞賜他們,把他們捧得像寵兒一樣。甚至為了他們,還殺死了500個無知的百姓。匈奴和漢人,誰才是你的根本?你這樣做,就像是為了保護樹葉,卻要損害樹枝!”

    汲黯言畢,漢武帝默然良久,然後說:“我已經很久沒有聽到汲黯的建言了,如今果然又胡說八道了!”

    事後,漢武帝不僅沒有為商人們平反,也沒有將匈奴人降為奴隸。反而繼續倒空府庫,重賞了這群歸降的匈奴人。隨後,漢武帝將匈奴人分為五部,分佈在延邊五郡,形成了歷史上著名的五屬國。平時讓他們在邊境遊牧,為漢朝偵查匈奴的動向;戰時,五屬國騎士則隨漢軍出征,打擊匈奴。

    或許在很多讀者看來,漢武帝的作為實在太殘忍、太愚蠢。就如汲黯所說,匈奴人是漢人不共戴天的仇敵。如今他們投降了,為何要像對待親生兒子一般賞賜他們?又為何因為一些小過,殺死500個不懂事的商人?漢武帝,簡直就是崇洋媚外。

    但實際在筆者看來,漢武帝的做法是相當高明的,是相當有遠見和大格局的。

    首先,漢武帝之所以重賞4萬匈奴人,一方面是為了誘使更多匈奴人投降,從而瓦解強大的匈奴帝國;另一方面是為了“以夷制夷”,用漢籍匈奴人去對抗草原中的匈奴人。

    匈奴人之所以頻繁入侵漢朝邊境,是因為草原環境惡劣,朝不保夕,食不果腹,衣不遮體,不搶掠漢民,匈奴人很難生存。而漢武帝重賞投降的匈奴人,就是向還未投降的匈奴人釋放一種重大的訊號,所有投降者,都將獲得善待,將會獲得食物和安全。

    同時,只有匈奴人才最懂匈奴人。利用投降的匈奴人,可以有效防止敵對胡人的進攻,而在征討匈奴的作戰中,五屬國的胡人又可以提供廉價而優質的騎兵。可以利用他們對草原的熟悉,迅速找到敵人,尋找到可以利用的水草。

    其次,漢武帝之所以誅殺500多名商人,是以嚴刑峻法,向百姓們申明,將違禁品售賣給敵人,將受到多麼殘酷的懲罰。將違禁品賣給匈奴降虜都要誅殺,更何況是未投降的匈奴人。

    漢武帝誅殺商人時,漢匈戰爭仍處於最激烈的階段。雖然匈奴人多次遭到重創,但是元氣未損,仍在漢朝邊境大肆殺掠。如果有奸民將鐵器賣給匈奴,這些匈奴人就會它們化為揮向漢朝軍民的屠刀。而這場曠日持久的大戰,還不知要打多久。

    漢武帝對於鐵器、兵器的嚴格禁運,最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漢軍身披堅固的鐵甲,揮舞著鋒利耐用的環首鐵刀。而從考古發現來看,匈奴人幾乎沒有什麼鐵製兵器,大多隻能身穿皮甲,手持銅刀。他們的箭鏃,甚至都是用骨頭製成的。

    在戰場上,漢軍從武器上實現了對匈奴的碾壓,也為最後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對此名將陳湯曾總結道:

    “夫胡兵五而當漢兵一,何者?兵刃樸鈍,弓弩不利。今聞頗得漢巧,然猶三而當一。”

    也就是說,五個胡人之所以只能抵擋一個漢人,是因為他們兵刃不鋒利,弓弩不夠強勁。如今學會了漢人的巧技,才能以三人對付一個漢人。由此可見,如果漢武帝不在武器禁運方面施以重法,彪悍強勁的匈奴人會對漢朝造成多麼大的威脅。

    同時,漢武帝厚待匈奴降者的措施也獲得了巨大成功。有了五屬國胡騎的通風報信,匈奴人再也不能隨心所欲的侵略邊塞。而在對外戰爭中,漢軍利用胡人屬國騎兵多次擊破匈奴和西羌,利用這些天生的歧視,彌補了漢軍在騎兵方面的不足。

    到了後世,漢武帝對“戰略物資進行禁運”以及“以夷制夷”的政策得到了極大的延續,甚至直到今天,我國在具體施政中,仍有漢武帝的影子。由此可見,漢武帝看似“崇洋媚外”,但實際是個具有大格局、大智慧的千古一帝。

  • 3 # 西風悍馬

    漢匈戰爭從高祖劉邦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漢朝由於經歷了常年的戰亂,國力並不強大,沒辦法與匈奴長期作戰,因此漢朝也採取和親政策,而隨著漢武帝的繼位,雙方的形勢發生了極大的改變。

    漢朝開始戰略反擊,在衛青,霍去病等名將的帶領下,漢朝也取得了多次大勝,不僅基本消滅了匈奴主力,還俘虜了大量的匈奴人。然而匈奴在草原上存在了很長時間,要想徹底消滅他們,實在是比較困難的,匈奴一直都沒有放棄反抗。

    漢朝國內,長期與匈奴的對抗,讓很多民眾心裡對匈奴是非常仇視的,可也有一些逐利的人,見到國家與匈奴的戰爭比較頻繁,也就動了一些歪心思,有一次,經過霍去病打擊而被迫投降內遷的數萬匈奴人,也帶著大量的資源過來,不少漢朝商人就紛紛跑過去與之交易,可武帝卻相當生氣,直接就殺掉了500多名商人。

    這件事也震驚朝野,漢武帝為何要這麼做呢?

    其實他做得還真正確,當時這幾百個商人,在交易的時候還把國內的鐵器與兵器賣給了這些匈奴人,這就不是正常貿易了。

    因為漢朝是有嚴格的法律規定,國內的鐵器與兵器是不能隨意帶出去的,更不用說是賣給匈奴人,即便這些匈奴人已經歸附他們,可他們隨時都有可能反撲,把鐵器這些東西賣給匈奴人,等於間接加強了他們的軍事力量。

    與匈奴這些草原民族相比,漢朝最大的優勢還是自己的科技,尤其是他們的鐵器冶煉技術,還有各種武器的開發,這都讓漢軍在作戰中有著極大的優勢。

    可要是把這些東西賣給匈奴人,這就幫著對方加強了,當初匈奴的崛起,就是由於楚漢戰爭中,不少漢人北逃到了匈奴,帶過去了不少鐵器,這也讓匈奴軍隊的裝備變得更強,當時漢朝國內這些人,完全就是幫助敵人,漢武帝一向以嚴法治國,這些人違背法律,他自然不會留情的。

    可之前漢武帝就重賞了這幾萬匈奴人,還號召國內民眾去給這些人送補給,在參與貿易的時候,這些匈奴人也涉足了,那麼漢武帝為何沒有把這些匈奴人也給殺掉呢?

    那樣只會讓更多的人選擇與漢朝對立,這樣的話,漢朝要面對的敵人就越來越多,此外,漢武帝也不是傻子,他不是看不到裡面的問題,只是他需要這些匈奴人,後來這些匈奴人被他安置到了國境附近,在漢軍出戰的時候,他們也會跟著出征。

    漢武帝是非常善於利用各類能幫助自己的勢力,他當初為了對抗匈奴,也曾派人去聯絡西域的諸多國家。

    如今他更是需要拉攏這些匈奴人,對待國內那些違法的漢人,就利用嚴法告訴他們不要違背法律,而對待這些匈奴人,還是要想辦法拉攏他們,讓他們成為自己的戰力。至於違法的這些事情,其實在漢武帝的眼裡,與國家的政治利益相比根本就不算什麼,法律也是他們這些統治者制定的,該怎麼處罰,還是要按照皇帝的意思來辦。

  • 4 # 天晴愛睡覺

    斬商人是因為商人私自吃裡扒外,破壞了國家以鹽鐵控制匈奴發展的策略。

    賞匈奴是為了麻痺匈奴,更大的原因則是不想激怒匈奴。

  • 5 # 二斤牛肉

    漢朝的時候匈奴人的軍事裝備是很差的。他們沒有多少金屬武器,弓箭的箭頭很多是用骨頭做的。漢朝的軍隊以裝備優勢壓制著匈奴。

    雖然漢人和匈奴人之間也經常進行貿易往來。但是賣鐵器給匈奴是不被允許的。匈奴有了金屬製品的武器以後,對大漢將是更嚴重的威脅。

    所以漢武帝會殺死賣鐵器給匈奴的商人。但是為了不激怒並且麻痺匈奴,則對他們還有賞賜。

  • 6 # 文青聊史

    漢人賣鐵器給匈奴,漢武帝為何下令斬商人,重賞匈奴?

    這件事漢武帝沒做錯,而且在當時沒有比這種更高明的辦法了。

    這件事還是有前因後果的,如果單看後果的話必然會覺得漢武帝非常殘忍,但是觀看整個來龍去脈之後就會發現漢武帝的用心良苦,作為君王的他,眼光真的非常人一樣。

    事件前因

    這件事其實說起來還跟漢武帝時期鼎鼎有名的驃騎將軍霍去病有關,霍去病在第二次河西之戰後大破匈奴,當時在衛青和霍去病的經常打擊下,匈奴過得非常不好,於是最終有四萬匈奴人決定投降漢朝,這四萬人對於漢朝來說還是比較重要的。

    因為從河西之地到長安的距離頗為遙遠,而漢武帝對這些投降的匈奴非常的看重,於是就下令在長安籌備馬車給匈奴降軍運送軍資,但是因為並未撥款所以導致沒有人響應號召,而漢武帝佈置的這項任務並沒有完成。

    漢武帝因此大怒,不過最終在忠臣的軟硬兼施的情況下還是沒有下殺心,但是此事肯定讓漢武帝有所不滿。

    事件高潮

    如果長安城內的人之後啥也不做的話,或許漢武帝就忘了這一檔子事,但是偏偏要作死,在聽說匈奴人馬上就要來後都非常的激動,這自然不是激動沒見過匈奴人,而是因為匈奴人帶著大量的牛羊一塊前來,這樣城內的商人發現了商機。

    商人紛紛拿出匈奴人最缺的鐵器用品跟匈奴人換牛羊,乍一看是沒問題的,因為早在上古時期就出現以物換物的現象,用自己不需要的東西換別人不需要的東西是非常合理的,但是這些商人忘記了一條,當時漢朝有明確的規定,國內的鐵器不能販賣給匈奴人。

    果然,最掙錢的辦法往往都記載在法律裡面,或許商人認為這匈奴人都投降了,都算自己人了,應該沒問題;又或者認為自己販賣的鐵器又沒出境,應該沒有問題。但是漢武帝在得知這個訊息之後大怒。

    事件結果

    俗話說“天子一怒,伏屍百萬”這句話自然是做不得假的,漢武帝很生氣,後果很嚴重,當即下令處死這些商人,因為他們觸碰了漢朝的法律,其實商人也是,偏偏在這個時期撞上漢武帝的槍口,不整你們整誰?

    如果漢武帝下令徵收兵馬的時候這些商人積極配合,那麼就算最後還是觸碰了漢朝的法律,但是我想漢武帝肯定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事實證明,商人只看到了自己的利益。

    而匈奴雖然也同意跟漢朝百姓交換物品,但是並沒有遭到漢武帝的處罰,反而是對這些匈奴人大肆的獎勵,這自然引起大臣的不滿,憑什麼這些匈奴人可以享受這樣的待遇,但是漢武帝內心已決,無論他人怎麼說都沒能更改自己的決定。

    後續影響

    是不是覺得漢武帝是不是太過不近人情?這些匈奴人可是前一秒還是跟自己國家計程車兵相互爭鬥,現在突然有獎勵他們,很容易寒了眾將士的心。

    但事實證明漢武帝是對的,因為匈奴人在來到漢朝之後就願意接受漢朝的改編,因為漢武帝為了自己不惜殺了自己國家的國民,還有什麼比這更加優待的嗎?於是這四萬匈奴人最終成為了漢武帝時期最強的騎兵,任務就是攻打其他匈奴人。

    不得不說這些站在高位的人果然思想要更加長遠一些,如果單論這個事件的話,那麼漢武帝無疑是錯的,但是看後續影響的話,發現漢武帝真的不簡單!

  • 7 # 山中小妖莫成仙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鐵製品比青銅器更加堅韌,鐵刀鐵劍比青銅刀劍更堅固鋒利,不易折斷(青銅刀劍過長劈砍時容易斷,多是短刀劍)。鐵犁和鐵鋤頭等農具的出現,使耕作更加輕鬆,鋒利的鐵斧頭可以更輕鬆的砍倒大樹,可以開闢更多的耕地,另外可以造出更大更堅固船出海捕魚。可以說鐵器加速了漢人的發展,對國家極為重要。

    西漢時冶鐵技術雖然成熟,但是遠非後世可比。冶鐵還是很困難,勞動量很大,產量還不是很高。那時是用的木炭來鍊鐵,一噸鐵需要約七噸的木炭和大量的生石灰。木炭的溫度剛剛達到鐵的熔點,無法完全融化鐵礦石。古人透過反覆加熱捶打才能得到堪用的鐵。因為重要和難得,漢朝專門設定冶鐵的官員管理,實行鹽鐵專賣。

    匈奴人沒有冶鐵技術和大量的能工巧匠,得不到鐵器。漢當然要對匈奴進行高科技封鎖。漢冠軍侯霍去病兩次河西之戰大破匈奴,俘獲了匈奴人的祭天小金人,迫使渾邪王和休屠王降漢,漢武帝優待他們,以圖“以夷制夷”。祖先們是很有智慧的!

  • 8 # 自由人84173

    漢武帝時代不懂得世界大一統。如果漢武帝懂得大一統思想那麼開放市場爭強國力加強友好鄰邦關係還用得著大動干戈嗎?歷史上都是閉關鎖國

  • 9 # 青青予悠

    根據漢朝法律規定:

    “胡市,吏民不得持兵器及鐵出關,敢犯者棄市!”自劉邦時代以來,匈奴和漢朝便經常在邊關進行互市。但是出於國防方面的考慮,漢朝規定“片鐵不能出關”。而這是因為匈奴人的手工業不夠發達,不能像漢朝那樣,有能力製造精良的鋼鐵武器。至於兵器,那就更不允許了。

    漢法規定:“弩十石以上,不得出關。” 弩,是漢朝克敵制勝的利器,而十石巨弩更是利器中的利器,不得賣給胡人,自然是在情理之中。

    在我看來,漢武帝的做法是相當高明的,是相當有遠見和大格局的。

    首先,漢武帝之所以重賞4萬匈奴人,一方面是為了誘使更多匈奴人投降,從而瓦解強大的匈奴帝國;另一方面是為了“以夷制夷”,用漢籍匈奴人去對抗草原中的匈奴人。

    匈奴人之所以頻繁入侵漢朝邊境,是因為草原環境惡劣,朝不保夕,食不果腹,衣不遮體,不搶掠漢民,匈奴人很難生存。而漢武帝重賞投降的匈奴人,就是向還未投降的匈奴人釋放一種重大的訊號,所有投降者,都將獲得善待,將會獲得食物和安全。

    同時,只有匈奴人才最懂匈奴人。利用投降的匈奴人,可以有效防止敵對胡人的進攻,而在征討匈奴的作戰中,五屬國的胡人又可以提供廉價而優質的騎兵。可以利用他們對草原的熟悉,迅速找到敵人,尋找到可以利用的水草。

    其次,漢武帝之所以誅殺500多名商人,是以嚴刑峻法,向百姓們申明,將違禁品售賣給敵人,將受到多麼殘酷的懲罰。將違禁品賣給匈奴降虜都要誅殺,更何況是未投降的匈奴人。

    漢武帝誅殺商人時,漢匈戰爭仍處於最激烈的階段。雖然匈奴人多次遭到重創,但是元氣未損,仍在漢朝邊境大肆殺掠。如果有奸民將鐵器賣給匈奴,這些匈奴人就會它們化為揮向漢朝軍民的屠刀。而這場曠日持久的大戰,還不知要打多久。

    漢武帝對於鐵器、兵器的嚴格禁運,最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漢軍身披堅固的鐵甲,揮舞著鋒利耐用的環首鐵刀。而從考古發現來看,匈奴人幾乎沒有什麼鐵製兵器,大多隻能身穿皮甲,手持銅刀。他們的箭鏃,甚至都是用骨頭製成的。

    在戰場上,漢軍從武器上實現了對匈奴的碾壓,也為最後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對此名將陳湯曾總結道:

    “夫胡兵五而當漢兵一,何者?兵刃樸鈍,弓弩不利。今聞頗得漢巧,然猶三而當一。”也就是說,五個胡人之所以只能抵擋一個漢人,是因為他們兵刃不鋒利,弓弩不夠強勁。如今學會了漢人的巧技,才能以三人對付一個漢人。由此可見,如果漢武帝不在武器禁運方面施以重法,彪悍強勁的匈奴人會對漢朝造成多麼大的威脅。

    同時,漢武帝厚待匈奴降者的措施也獲得了巨大成功。有了五屬國胡騎的通風報信,匈奴人再也不能隨心所欲的侵略邊塞。而在對外戰爭中,漢軍利用胡人屬國騎兵多次擊破匈奴和西羌,利用這些天生的歧視,彌補了漢軍在騎兵方面的不足。

  • 10 # 遙望歷史AJ

    關於這個問題,我是這麼認為的:

    漢武帝為什麼要殺販賣鐵器的商人:

    秦漢以來,匈奴一直是盤踞在中國北方草原的外患,也是中原王朝的強敵,尤其是自漢朝以來,大漢王朝屢敗於匈奴,只能依靠和親來維持短暫的和平,即使如此,漢朝仍時不時遭到清洗和劫掠。

    漢武帝繼位之後,立志徹底打敗匈奴,他採取一系列的政策,來滿足對匈戰爭的需要,其中限制鐵器出售給匈奴就是其中一項重要政策,草原物質缺乏,尤其鹽鐵最缺,而鐵器又是製造兵器的重要原料,因此,漢武帝才用重刑斬殺賣鐵器給匈奴的商人。

    至於為什麼重賞匈奴:

    1. 發展漢匈之間的邊境貿易,有利於緩解兩國人民的關係,從而起到分化瓦解的作用,況且長期的邊境貿易能夠使匈奴對其產生依賴,一旦打起仗來,可以起到四兩拔千斤的作用,會起到戰場之外的效果。

    2. 戰爭初期,漢朝軍隊之所以打不過匈奴軍隊,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兵器比較落後,匈奴的兵器裡有一種很重要的物質,那就是精鋼,向匈奴賣鐵器,可以拉低匈奴人的兵器製造水平。

    總的來說,都是為了服務於戰爭,這些都是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選一樣哆啦A夢神奇道具做生意你做什麼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