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靈仙
-
2 # 每日簡報
這九個字,是儒釋道三家思想的精華,若能牢記在心,可以一生受用,這九個字分別是:知、仁、勇、慈、儉、讓、覺、正、淨。”
這九個字,前三個是儒家的三樣寶貝,中間三個是道家的三樣寶貝,後面三個是佛家的三樣寶貝,若能理解這些字背後的含義,可以受益一生。
《禮記·中庸》上說:“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
知
知者不惑,這是在告訴我們,做人要懂得不斷地求取知識,這樣才能減少自己對世界事物產生的困惑。困惑少了心就能明瞭,煩惱自然就會減少。
人們的煩惱大多數都來自於自己的無知,用佛家的兩個字來說就是愚痴,因為愚痴,所以不明事理,不知善惡,因為愚痴所以不瞭解這個世界,總是去追求錯誤的東西,這才招來種種煩惱和痛苦。
屈原曾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也是要表達,人們在尋求真理的道路上,要不斷的追求和探索,這樣才能讓自己不斷地進步。
仁
仁者不憂,這是孔子在告訴世人,做人要真誠地待人如己,不要為了個人的得失而憂愁苦惱。如果一個人沒有一顆仁愛之心,那麼道義就無從談起,不仁則無德,前面提到的知,是智慧的體現,這裡提到的仁,是德行的體現,一個人如果沒有德行和智慧,人生一定很苦,事業也很難取得成功。
孟子說: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用一顆仁愛之心對待他人,收穫的只有幸福和喜悅,所以仁者不憂,相反,不仁則必憂。
勇
勇者不懼,做人要勇敢地實踐前行,不要畏懼任何困難險阻。人生之路沒有平坦的道理,只有擁有一顆永不畏懼的心,才能跨越重重障礙,到達人生的巔峰。從而收穫世間人所向往得到的,比如財富、事業、愛情等等,要想獲得這些,靠的就是知、仁、勇。
慈
古今中外所有成功者,都曾擁有一顆慈愛之心,慈是一個人智慧的體現,有智慧的人,都懂得慈愛的重要性。
一個人慈悲心多寬廣,得到的成就就越大,慈悲待人,不僅是道家的一寶,也是佛家的一寶。人們都說觀音菩薩大慈大悲,如果做人可以向慈悲的菩薩學習,自然就能成為一個像菩薩一樣的聖人。這樣的人,沒有煩惱和憂愁,只有清淨和快樂。
儉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靜可以修身,勤儉可以養德。記得我曾提到一位智者說過這樣的話:“誰在平日節衣縮食,在窮困時就容易度過難關;誰在富足時豪華奢侈,在窮困時就會死於飢寒。”
做人要懂得居安思危,古人常說驕奢必敗,奢侈的生活會使人不斷地墮落,而節儉的生活,不僅可以養德積福,還可以陶冶心性,讓自己感受到更多的快樂。
讓
忍一忍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讓是老子的第三寶,也是可以趨吉避凶的一寶。生活中很多禍事,都是因為我們不懂得忍讓,處處與人相爭,結果不僅得罪了他人,還給自己帶來了很多沒必要的麻煩。
老子說:不與天下爭,天下將無人能與你相爭。凡事不爭強好勝的人,才能像永不幹枯的河流一樣,細水長流,只有多學會方便他人,凡事讓一步,才能明哲保身,不至於與人結下惡緣。
覺
覺是佛家的自性第一寶,什麼是覺?佛就是覺。覺就是覺而不迷。大多數人,每天都活得昏昏沉沉,稀裡糊塗的混日子,卻不知老之將至,覺就是要我們早點覺醒,早點認清宇宙人生的真相,不要荒廢了寶貴的光陰。
正
正就是正而不邪。做人要正直,要心平行直,學法要正信,不生邪見,正直的人,趨善避惡,邪惡的人,趨惡避善,前者就會近福遠禍,後者就會近禍遠福。
淨
淨就是淨而不染。佛家認為,人心本來就是乾乾淨淨的,正是因為我們乾淨的心被染汙了,所以才有了煩惱和痛苦。所以我們要時刻觀察自己的心,讓自己的心保持在清淨無染的狀態上,這樣便可以獲得寂靜的喜悅。
只是把這九個字放在心裡還不夠,還要體現在平時的生活和修行當中才行。因為佛是心,道是骨,儒為表,學好儒釋道,從容過生活,大度看世界。
-
3 # 月亮林地的鵪鶉
都是無神論,當然講道了。不過說出即非道,每家修行都是每家的經驗,萬法歸宗和疏途同歸基本是一個意思。
精髓沒有的事,人人只能自度,修行在各人。他的精髓給你說你未必瞭解,就算了解,也不一定就是你得道的方式。
說佛家是神學的我就笑了,佛的本意是覺者,拜佛叫禮佛,境界叫大空。哪裡來的神?儒家只有聖人,道家重來崇尚自然!
所有神格都是百姓敬仰你生前的為人,本質上是用來教育下一代。看看這些神仙以前都是人,你要是做的好,你也成神,那個神,叫神妙,深不可測的意思!不是神仙,好吧!
-
4 # 朱力芳
在中華生命文化信仰生態博弈中,儒釋道三家精髓各有所功,各有所位。
一、道以處理人與自然之間關係見長。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中華民族為認識自然為己所用的一個名詞,意思是萬事萬物的執行軌道或軌跡,也可以說是事物變化運動的情況。道之核心要義,主張“天下是天下的天下”,即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要有所敬畏,不要肆意妄為。
二、佛以處理人與自己之間關係見長。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等,佛文化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甚至以發現生命和宇宙的本相,從而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佛之核心要義,主張“眾生平等”很有現實意義。
三、儒以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見長。儒=人+需。從人之所需的邏輯起點出發,主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克己復禮,對自己的慾望有所約束”,從而實現社會相對有序並禮。儒之核心要義,主張“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即天下不是某一個人或某一個集團的天下。
四、人類社會正經歷ing新冠肺炎洗禮,後疫新文化時代,儒釋道三家均可在“健康生命”這個最大公約數上,找到再次平衡和升級共識的可能。或隨著中華生命文化與人類生命科學不斷融合,會淬鍊出更高階的精神文明形態。即人類新文明具有再創造,再選擇的新機會。
-
5 # 溯源2020
儒家:禮(秩序、規矩)
功績有別,名位有序,君臣父子人倫秩序;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安身立命之道~人道;
道家:規律(道法自然);~天道
主張順應自然,按客觀規律行事;天人合一
佛家:因果;
警示六道輪迴,因果報應;
主張眾生平等,勸人向善,
生命覺悟之道,生死解脫之道
回覆列表
道家
亂、社會動盪的時候,道家就像一劑良藥,為社會療傷。
西漢初年經過秦末起義、天下大亂,國力衰微,民生凋敝,統治者採用黃老之術,休養生息,慢慢恢復千瘡百孔的社會,出現了文景之治。
到漢武帝時,這病好得差不多了,開始“獨尊儒術”,把改造後的儒學作為治國思想,完善禮制,建立太學。
人在社會中,要受社會規範的約束,積極獻身國家建設事業。道家講“自然”講“道”,都超離了塵世,當在社會中遭遇不順時,我們需要用道家思想為自己療療傷,舒緩一下緊繃的心。
道家的眼光擴充套件到天地之間,將人間社會放到天地這個大系統中。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以道家的廣闊視角看我們生活的人世間,實在很渺小。生活中的煩心事,更是滄海一粟,不值一提。暫時放下塵世的事務,體會莊子所說的“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大逍遙境界。
道家主張“道法自然”、“清靜無為”,凡事順其自然,人力所不能及的事不可過分強求,讓熱衷於塵世功名的人更加清醒。
莊子說:“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全世界的人都表揚我,我不會飄,因為我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全世界的人都來誹謗我,沒有關係,我也很淡定,因為我知道自己可以問心無愧,就可以了。
正所謂“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調養好之後,依然要好好吃飯,在社會上打拼。
儒家是五穀糧食店,是我們生活所必須的。儒字拆開來就是人人所需,也是我們每個人應該志於的方向。
《論語·微子》中孔子說:“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儒家思想重在現實性,它關心社會中的人,關心現實社會。
儒家主張“誠心、正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有社會責任感,他們積極入世,自覺地“以天下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儒家講為人處世的德行,做人要努力做到“仁義禮智信”。講社會等級秩序,尊敬長輩、兄友弟恭。講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際交往中要行“忠恕”之道。
從修養上來說,這是我們華人真正的功夫,如果能做到這一步,才可以算得上一個合格的君子,這便是人不知而不慍。當然還可以理解為有時候別人誤解你了,你也應該很淡定。
著名的田園詩人陶淵明,隱逸山水田園間,“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頗有道家風範,而也寫下過“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的詩句。他輾轉做過幾次官,都因官場不順而無奈歸田園。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人世中,受倫理道德的規範,有禮有節地待人接物。懷有積極入世的熱情,去投身自己的事業。儒家精神,是滲透在我們每個人的骨子裡的。
儒家文化對於我們華人而言,應該是要從小開始學習的經典。就我們現在而言,課本沒有學,我們應該自己把這一課補上。
佛教是從印度傳來的宗教,在東漢末年開始興盛,幾度鼎盛,佛家思想經過在中國兩千年的生根發芽,早已成為中華文化中的一部分。
比如“三界、輪迴轉世、因果報應、色空”等思想觀念,即使不信佛的人也耳熟能詳,脫口而出,合理接受併為自己所用。即使不信佛的人,也能從佛理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在佛家思想中尋到對治自身煩惱的良藥。
儒道釋三家是中華文化的三大精神殿堂,前人闡發的偉大思想為我們搭建了精神的庇護所,可供我們在不同的時候、為適應不同的需要而隨時出入,用不同的精神思想調節自我,活得更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