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浩釗vlog

    個工作,主要得知道為什麼換工作?是乾的不順心,還是對工資待遇不滿意。一個成年人自己能做什麼想做什麼都不知道,就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如果是工資不滿意,可以換一家,如果頻煩

    換工作,那你到哪裡也不能找到一個滿意的薪酬了,到什麼地方要體現自己的價值,耐得住寂寞,好好工作會得到一個滿意的薪酬的。

  • 2 # EmilyDONG

    我是一名職業生涯規劃師和蓋洛普全球認證的優勢教練,在過往的諮詢中,幫助很多夥伴解決了生涯發展方面的困惑。每個人從20餘歲離開校園到60歲左右退休來計算,有近乎30多年的時間是在職場中度過的,職業不僅能夠滿足我們的基本謀生需求,也會幫助我們找到成就感,實現人生的意義。

    很多人在職業生涯階段,因為沒有明確自己的工作行業和方向或者不適宜職場環境,產生了諸多困難或表現,其中如您提出的“一年更換5份工作”就是表現之一。因此,現在最需要的就是給自己一個安靜的思考時間,思考接下來再投入工作時需要找一份怎樣的工作,以及當前的心態方面是否有負面情緒等。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找工作如打仗一般,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自我,包括但不限於自己的職業興趣、優勢、職業價值觀、深層級的人格型別等等,可以透過一些人才測評或職業測評。

    職業選擇和定位

    第一、自我認識工具——霍蘭德、MBTI

    在過往的生涯諮詢中,我接待了很多不同性格的來訪者。我也會選用生涯諮詢中兩個經典理論及模型幫助對方認識自我。

    1、霍蘭德職業性格測試

    約翰·霍蘭德是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心理學教授,美國著名的職業指導專家。他於1959年提出了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人業互擇理論。這一理論首先根據勞動者的心理素質和擇業傾向,將勞動者劃分為6種基本型別,相應的職業也劃分為6種類型:霍蘭德職業選擇理論,實質在於勞動者與職業的相互適應。即,反映了人格型別和職業型別之間的互動關係,它把人格分為六大型別,分別是:R 實用型、I 研究型、S 社會型、A 藝術型、C 事務型、E 企業型。

    你可以透過完成霍蘭德職業傾向測試,然後根據圖示中的人格型別特徵和職業環境環境型別,對照自己的模型來選擇更加匹配的職業。

    2、MBTI人格型別

    邁爾斯布里格斯型別指標(MBTI)表中人的性格,是美國心理學家伊莎貝爾·布里格斯·邁爾斯和她的母親凱瑟琳·庫克·布里格斯制定的。

    該指標以瑞士心理學家榮格劃分的8種類型為基礎,經過二十多年的研究後,編製成了《邁爾斯-布里格斯型別指標》,從而把榮格的型別理論付諸實踐。邁爾斯在榮格的優勢功能和劣勢功能、主導功能和從屬功能等概念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功能等級等概念,並有效的為每一種型別確定了其功能等級的次序,又提出了型別的終生髮展理論,形成四個維度。

    你可以根據完成測評後,對照每一個型別進行自我人格型別的定位,然後檢視適合職業型別。

    除此之外,大五人格、蓋洛普優勢測試、九型人格、職業價值觀等都可以用來加深自我認識,當然自評之外也要聽取一些他人的建議,可以問問身邊的家人、朋友、老師、同學,看看他們眼中的你是一個怎樣的形象,你的優勢是什麼等等,只有結合了他評的測評才會更加完善和準確,切莫因為測試給自己貼了標籤。

    第二,深入調研,瞭解職場

    第三,使用人脈,積極實踐

    可以透過家人、朋友、老師和同學們的人脈資源,對自己感興趣的行業或工作崗位去做訪談,透過掌握一手資訊,瞭解他們的實際的工作內容、晉升軌跡以及工作中的一些“坑”,進而對照自身的興趣和優勢,以及理想中的工作環境得出最真實的感受。

    職業適應

    在前面我們提到了說希望根據一個人的特質和職業之間實現匹配,如果的確在當下所在的工作不匹配了,怎麼辦呢?

    要知道:人的生涯是一個不斷髮展和變化的動態匹配過程。

    這裡面有兩點非常具有指導意義的突破:

    第一,角色平衡的概念

    1984年,舒伯提出了「生涯彩虹圖」的概念,它讓我們明白了“工作雖然很重要,但這並不是你生命的全部”,每個人都還有其他的人生角色和生命廣度。因此,如果在一個人在工作者這個角色中暫時無法得到滿足,可以到別的角色中去尋求平衡。平衡的前提是你還有別的角色可以賦予自我認同的意義,同時,平衡的關鍵是要清晰知道我們在經營著一個怎樣的生活。

    第二,階段論

    簡單理解是,當下不匹配不要緊,你可以為下一個階段做準備。

    比如你目前從事著一份不喜歡但可以滿足你謀生需求的工作,沒關係,你完全可以利用業餘時間去在喜歡的領域投入時間和精力學習,進行專業訓練,為將來能夠順利過渡到既喜歡又擅長,還可以承擔生活成本的那份工作中去做準備。

    正所謂“每一天,為明天”!

    舒伯認為一個人,在他20歲到65歲之間,會有七次成為一個行業專家的可能性。所以,那些還在擔心自己做一件事會不會已晚的你,放下焦慮和猶豫,去行動吧。

    要知道很多事情其實真用不到「一萬小時理論」,你就已經勝出了!

    結束語

    漫長的職業生涯中,所有的災難和挑戰都可以成為勵志的理由,不應該成為逃避的藉口。希望你能儘快明確方向,提高自身技能,調整心態,實現職業穩步發展!

    祝你好運!

  • 3 # 在他鄉—老徐

    一年換了5個工作,是什麼心態?

    在招聘網站、人才市場(勞務市場、職介所)都有這樣一個群體“老油條”(或者掛B客),常年遊歷於人才市場與工廠之間,找工作、換工作已經成為了他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那個人群是如何形成?他們的心態又如何?下面我就具體的分享一下自己的見解。

    1.我們做過一個有趣的統計,如果一個人短期內面試超過三家,不管面試結婚如何,面試者入職時間至少會延遲一週以上;如果一個人一年內跳槽超過三次以上,那麼這個人的跳槽次數不會低於五次。如果一個人找工作時間超過30天,那麼這個人可能在半年內找不到工作。往往選擇多了會影響選擇的週期,跳槽多了會影響工作的穩定性。

    2.求職需求多元化,求職者很難找到一個面面俱滿意的工作,所以幹著幹著就離職了。

    3.求職者短期無法融入企業(與同事、領導關係處理不好),慢慢被孤立,最後被迫離職。

    4.求職者眼高手低,上崗後無法勝任工作,最終被迫離職。

    5.抗壓力比較差,工作中遇到一定壓力就逃避。

    6.工作中得不到認可,一直希望找到一個能展示自己價值的公司。

    7.習慣性找工作,任何一份工作都幹不長,幹幾天有點錢了就不想幹了,錢花完了又找工作。對人生沒追求,對家庭沒責任,混一天算一天。

    在此建議,求職前先規劃好自己的職業生涯,求職中要認真選擇,工作後要踏踏實實。對企業要學會融入,對工作要有擔當,對家庭要有責任,對生活要樂觀,對未來要有憧憬。選擇很重要,堅持更重要。

    加油!共同勉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故事《佛塔上的老鼠》講了什麼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