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遊歷往事

    丹書鐵券,也稱做免死金牌,多少年來,傳得神乎其神:誰家有了這個寶貝,那就保定了自己和子子孫孫的富貴安全——小罪官府不能問,大罪到了朝廷也免死,就是皇帝老兒見了,也會禮敬三分。

    丹書鐵券,到底是什麼來歷、什麼模樣?真的有那麼大功效?

    丹書鐵券是封建社會帝王頒給功臣的一種特權憑證,帶有契約性質。一般認為始於漢高祖劉邦。

    劉邦聯合齊王韓信、魏相國彭越、淮南王英布等消滅楚霸王項羽後,由這些諸侯王推舉,於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當了皇帝。為了籠絡諸侯和功臣,劉邦“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於宗廟”(《漢書·高帝本紀》)。

    劉邦和諸侯王的誓詞是“使黃河如帶,泰山若礪,國以永存,爰及苗裔”,意思是即使黃河變得像帶子一般的細流,泰山變成一塊磨刀石那麼小,各位的封國也永遠存在,傳給子子孫孫。然後把誓詞用丹砂寫在特製的鐵券上,再把鐵券從中間剖開,朝廷和諸侯各儲存一半,朝廷的一半收藏在宗廟石室的金櫃裡,表示鄭重。

    圖、漢高祖率群臣祭典圖

    由劉邦和功臣們的誓詞可知,西漢開國時創制的這種丹書鐵券,並沒有免罪免死等內容。事實上當時諸侯王們只是擁劉邦為共主——皇帝,但各諸侯都是獨立王國,並不需要皇帝來免罪免死,所以該誓詞的中心意思,就是你好我也好,大家一塊好好過,長久和平共處。

    據記載漢光武帝劉秀平定天下後,也曾給功臣頒發丹書鐵券。《後漢書·祭遵傳》:“丹書鐵券,傳於無窮”。祭遵是建立東漢的功臣,封穎陽侯,在雲臺二十八將中排第九位。但東漢丹書鐵券的內容不詳,推測是銘刻朝廷賜予功臣的官爵、封國或採邑。

    大約從南北朝時,丹書鐵契有了免死免罪的內容。隋代起,鐵券上的填字改用金填,所以後世又稱為“金書鐵券”。

    現今存世最早的丹書鐵券,是公元897年,唐昭宗頒給錢鏐的。錢鏐是後來的吳越國王(公元907年據浙江稱王),當時是威勝軍節度使董昌麾下的將領。公元895年,董昌在越州(今浙江省紹興市)自稱大越羅平國王,給錢鏐封官。但錢鏐沒有接受董昌的“偽命”,而是幫朝廷擒獲了董昌。這時唐帝國已朝不保夕(正式滅亡是公元907年),各地藩鎮割據,已沒有聽從朝廷指揮的,因此錢鏐的這一舉措讓唐昭宗高興得不得了,決定給予他特別褒獎——頒賜“金書鐵券”。

    明朝沈德符曾見到這件鐵券,並親自測量,“以建初尺度之,高一尺三寸,廣二尺一寸五分,厚一分半,重一百三十二兩”(長52cm,寬29.8cm,厚0.4cm)。他在《萬曆野獲編》中描述該鐵券:“形如覆瓦,面刻制詞,底刻錢鏐及子孫免死次數。質如綠玉,不類凡鐵,其字刻用金填。”

    唐錢鏐鐵券上嵌刻楷書金字333個,券文裡有“卿恕九死,子孫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責”,寫明錢鏐可免死九次,子孫可免死三次,而且對一般的罪過不予追究(全文附後,供欣賞)。

    這件丹書鐵券也是最有名的一件,宋太宗趙匡義、宋仁宗趙禎、宋神宗趙頊、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和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等六位皇帝都徵調來御覽,其中朱元璋曾兩次觀看,作為大明朝廷製做丹書鐵券的樣本。乾隆皇帝觀看後,還賜給浙江錢氏一隻特製的裝券寶匣。

    圖、唐昭宗頒賜給錢鏐的丹書鐵券。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唐昭宗頒賜給錢鏐的這件丹書鐵券,浙江錢氏作為傳家寶儲存了一千多年,新中國建國後捐贈給國家,現儲存在。

    另一流傳甚廣的丹書鐵券事例,是宋太祖趙匡胤奪了周朝柴家天下,為了安撫民心,下旨厚待柴氏子孫,賜給“丹書鐵券”,柴氏後人即使犯罪也不得加刑。《水滸傳》裡三番兩次講道,趙匡胤給柴家的這件“丹書鐵券”,就在小旋風柴進手裡。李逵打死了殷天錫,知府來抓人,柴進說“小人是柴世宗嫡派子孫,家中有先朝太祖誓書鐵券”。

    雖然趙宋朝廷為穩定政權,給了柴家孤兒寡母一些優待,但頒給丹書鐵券的事,卻沒有官方記錄,也沒有實物證據。

    朱元璋小時就和小夥伴玩發“免死牌”的遊戲,當了皇帝,決定要威風一把,真的發一圈丹書鐵券。於是找來錢氏後人藏的那件丹書鐵券做參考,像模像樣地做了一批丹書鐵券,分公、侯、伯共七等,也製成瓦型,金字嵌刻,內容是功臣的履歷、功勞、和賜給的特權,一共造了九十七副,各分左右,左半頒給功臣,右半朝廷收藏。

    圖、明制丹書鐵券

    有了丹書鐵券,卻未必能“國以永存,爰及苗裔”,未必能免罪免死、護佑子孫。皇帝的誓約原本就是騙人來加以利用的,利用完了,誓約自然也就作廢了。因此越是信誓旦旦、打造模樣光鮮丹書鐵券的,就越發是用來欺騙人的。

    始作俑者的劉邦,剛和諸侯王盟完誓穩住大局,就開始一個個收拾這些諸侯王。等把那些拿了丹書鐵券的功臣——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盧綰……一個個都治死後,劉邦就把群臣找來又發了一回誓——這回是殺了匹白馬來祭天表示鄭重,盟的誓詞則改成了“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就是說天下是我老劉家的,別人家再不準稱王了。最像模像樣打造丹書鐵券的朱元璋,發放“免死牌”過了戲癮後,立刻大殺拿了“免死金牌”的功臣。他發給丹書鐵券的六個公、二十八個侯、六十三個伯,被他殺得幾無孓遺。 錢鏐拿到唐昭宗的丹書鐵券後,唐朝就滅亡了,丹書鐵券也就失去了實際作用,無非是供在家中“看畫”。其第五代吳越王錢俶見機得早,把吳越國的土地、人民、軍隊加上自家財產都交給了宋太宗,才保住了性命。唐昭宗丹書鐵券既然已沒有實際作用,宋太宗也就開恩准許錢家收藏。從西漢二十多個皇朝,功臣及後人保得命又儲存得鐵券的,真是千年等一回,所以這件唐昭宗賜給錢鏐的丹書鐵券才稀缺得成為國寶,收藏在國家博物館裡。

    功勞越大,特權越多,對皇權的威脅就越大。由此看來,皇帝給的丹書鐵券是保命符還是催命符,還真是難說得緊。

    附:唐昭宗頒賜給錢鏐的丹書鐵券全文

    “諮爾鎮海鎮東等軍節度浙江東西等道觀察處置營田招討等使、兼兩浙鹽鐵製置發運等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兼中書令、使持節潤、越等州諸軍事、兼潤越等州刺使、上柱國彭城郡王食邑五千戶,食實封一百戶錢鏐,朕聞:銘鄧陟之勳,言垂漢典,載孔悝之德,事美魯經,則知褒德策勳,古今一致。頃者,董昌僭偽,為昏鏡水,狂謀惡貫,渫染齊人。而爾披攘兇渠,蕩定江表。忠以慰社稷,惠以福生靈。其機也氛祲清,其化也疲羸泰。拯甌越於塗炭之上,師無私焉;保餘杭於金湯之間,政有經矣。志獎王室,績冠侯藩,溢於旗常,流在丹素。雖鍾繇刊五熟之釜,竇憲勒燕然之山,未足顧功,抑有異數。是用錫其金版,申以誓詞:長河有似帶之期,泰華有如拳之日;惟我念功之旨,永將延祚子孫,使卿永襲寵榮,克保富貴。卿恕九死,子孫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責。承我信誓,往惟欽哉。宜付史館,頒示天下。”

    圖、唐昭宗頒賜給錢鏐的丹書鐵券(側面)。

  • 2 # 週一文

    鐵劵是皇帝分封功臣作諸侯王時所頒發的憑據,它起源於漢朝。《漢書·高帝紀》記載:“……(劉邦)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

    由於分封功臣的誓詞是用丹砂寫在鐵製的契劵上,所以稱為“丹書鐵券”(也稱為“誓書鐵劵”)。為了防止假冒,將鐵劵從中剖開,朝廷和諸侯王各存一半。

    隋唐以後鐵劵不是“丹書”了,而是嵌金,即劵詞用黃金鑲嵌。誓詞有所封的爵位、官職、邑地及受封的理由(功績),另外刻有“卿恕九死,子孫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責。”這樣的字樣。明代鐵劵也依照唐代製作的。

    自西漢以來,歷朝都有所謂的“丹書鐵券”這樣的免除諸侯死罪的信物,這裡的“免死”是指除了謀反大逆之外,一切死刑皆免,但免死之後要革取爵位和俸祿,不允許仍襲故封。(圖片來自網路)

  • 3 # 歷史檔案館

    免死金牌,其正式名稱叫“丹書鐵券”。由皇帝頒授給皇族、功臣、重臣等人,讓他們世代享受優遇,或在犯罪後免於刑事處罰,甚至赦免死罪。

    根據記載,第一個發免死金牌的皇帝應該是漢高祖劉邦。他將免死金牌頒發給韓信、張耳等七大異姓王。然而,劉邦的江山一穩固,就先後找藉口殺掉了絕大多數異姓王,只有長沙王吳芮因為死得早,倖免於難。

    在劉邦以後,儘管許多皇帝都頒發了免死金牌,但這些獲得免死金牌的人,絕大多數最後都被皇帝殺掉。因此人們稱,這哪裡是免死金牌,分明是“送死金牌”嘛。

    那麼,歷史上到底有沒有比較管用的免死金牌?有。

    公元960年,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中黃袍加身,建立了國運達300多年的大宋王朝,是為宋太祖。由於趙匡胤是從後周柴氏手中奪得江山,他當皇帝后,第一件事就是優待後周恭帝柴宗訓母子,保證柴氏子孫永享富貴。後來,還頒發了一塊免死金牌給柴氏:“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趙匡胤說到做到。

    柴宗訓沒有當皇帝了,也只是降格當了鄭王,依然過著悠哉樂哉的生活,善始善終。他死後,趙匡胤“聞之震慟”,“素服發哀,輟朝十日”,諡曰“恭皇帝”,歸葬於後周世宗慶陵之側。柴宗訓的長子柴永崎也被封為鄭國公。

    有宋一代,柴氏家族都很興盛。古典小說《水滸傳》裡,小旋風柴進就是因為家裡藏著一部丹書鐵券,才會活得那麼滋潤。柴進因此才敢包庇宋江等人,還誇下海口:“任他捕盜官軍,不敢正眼兒覷著小莊。”

    趙匡胤不單單送了一塊免死金牌給柴氏,還給全天下讀書人一塊免死金牌。

    那就是著名的“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儘管,這只是趙匡胤傳給子孫後代的一條家規,可在宋朝300年間,這條家規得到了徹底的執行。大宋皇帝們,從來不因大臣、讀書人批評朝政而大開殺戒。甚至連士大夫犯了其它罪行,也因為這一條規定而得到赦免。

    比較著名的是蘇東坡“烏臺詩案”。

    當年,宋神宗發起變法,蘇東坡在詩歌中對變法進行了批評,激怒了宋神宗和被批評的大臣們。在大臣們一片喊殺聲中,宋神宗清醒過來,他想到“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的祖訓,按捺住怒火,寬大處理了此案。

    蘇東坡保住了腦袋。他只是被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做團練副使,過上了閒散的生活。就在這裡,他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記承天寺夜遊》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還留下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的書法《寒食帖》,流傳至今。

    蘇東坡應該感謝自己沒有生於文字獄盛行、動不動就誅滅九族的清朝,否則的話,他就算有10顆腦袋,也早就掉光了。

    根據記載,整個宋朝只殺了一位士大夫,就是那位靖康之變之後,被金國扶為“皇帝”的張邦昌。這在皇帝“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古代,實屬難能可貴。

    【參考資料:《宋史》《水滸傳》《試論“烏臺詩案”對蘇軾思想及創作的影響》】

  • 4 # 蘋果歷史

    史載丹書鐵券最早出現在漢朝,劉邦發明出來的一種與功臣同富貴的契約~使黃河如帶,泰山如礪,漢有宗廟,爾無絕世。剖符為誓,丹書鐵券,金匱石室,藏之宗廟。但仔細看鐵券並未標明免死功能,而同富貴也只是說說罷了,劉邦殺的功臣很多都有丹書鐵券。

    到了南北朝時期,丹書鐵券開始流行,各朝都有製作。為彰顯皇家氣派,梁朝把鐵券改成了銀券,材質上大有提升,內容上也有了質的飛躍,券上標明免死。只是皇帝高興時說的話能信嗎?愛信不信,信的人有券在手也被殺了,不信的人手裡有券也造反。

    隋文帝楊堅是個節儉的人,他把銀券又改回了鐵券,當然氣派也是要講的,所以他頒發的叫金書鐵券。唐朝覺得隋文帝太小家氣了,所以就在鐵券上嵌金,果然氣派多了。氣派還表現在發行量上,面廣量大週期長。但真正體現大唐氣象的還是券上的內容,我們知道券代表的核心意義是免死,我大唐一張券免死最高可達十次之多,還可傳之子孫!一家永保富貴平安?但事實是皇帝翻臉了你再多次也沒用,照殺不誤!

    說了這麼多,是不是給人感覺丹書鐵券沒什麼用?史上最有用的丹書鐵券正式登場~遼國的金券,直接用金板製作。遊牧民族就是豪氣,即便免不了死這一大塊金子也夠花一陣了。而最靠譜的是北宋頒發的鐵券,宋太祖趙匡胤立誓~太祖有約,藏之宗廟,誓不殺大臣、言官。有了這個前提,再加上手中的鐵券,保住身家性命沒問題。

    最不靠譜的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免死金牌了。他仿照唐代的款式製作了大量免死金牌,根據功勞大小標明免死次數,也可傳之子孫,發給眾多功臣。偏偏他殺的功臣是最多的,也最殘酷,基本都是滿門抄斬,頗具諷刺意味!

    清朝沒有關於丹書鐵券的記載,但有個在功能上類似的職位~鐵帽子王。世襲罔替,永不絕嗣。只是王位是永久的,王位上人是可以換的,相對而言也算厚道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裡皮三度執教國足,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