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自我良知是怎樣練成的

    會的,

    心理問題的原因是受了過大的刺激導致心理狀態過載而過度的自我防禦

    三觀正的人在出現心理問題的時候更有助於積極樂觀的走出來,也可能因此而性情大變,甚至三觀崩塌……

  • 2 # 風瑟

    三觀指的是: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三觀正的人會不會有心理問題呢?

    那就要問正確的三觀是什麼?

    1、正確的“三觀”是由馬克思主義所理論化和系統化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或者說,“三觀正”就是樹立了由馬克思主義所理論化和系統化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評判三觀是否正確的標準是:“符合客觀物件(世界、人生和價值關係)的本質和規律,有利於個人全面發展。”

    我們上學的時候,學的都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我記得大學的基礎課就是哲學、邏輯、革命史。

    我們都學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但是,我們很多人都抑鬱了,而且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

    所以,光三觀正也不行。

  • 3 # 王宏梅

    三觀正的人會有心理問題嗎?

    三觀正不正與有沒有心理問題關係不大哦!

    就好象人吃五穀雜糧,身體就會生病一樣,只要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面對真實世界的挑戰,都會有心理問題。這跟三觀正不正沒有關係。

    而且有時候,三觀正的人更容易有心理問題,三觀不正的人反而能邏輯自恰,沒啥好糾結的,比如勞榮枝,殺了人還能跟被她殺死的人同處一屋並且在死者的床上呼呼大睡,被警察抓了以後還能對鏡頭髮出媚笑,你能說她有心理問題嗎?她沒有!

    反而是三觀很正的人容易糾結,因為有太多的“正”要跟這個世界的”不正”去對抗,比如第一次在戰場上開槍打死故人的戰士,看著血淋淋的屍體受不了的大有人在,都下了戰場了還會發生”閃回”,這已經是很嚴重的心理問題了,需要心理專業人員干預了。

    正因為他三觀很正,覺得不該殺人,那怕這個人是敵人,只不過是政治立場不同,但是那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啊!所以在他的正與”不正”之間,就會產生很多糾結與痛苦,從而產生心理疾病。

  • 4 # 喵喵咪呀626

    每個人或多或少心理都有解不開的結,只有自己想的通了才會豁然開朗。三觀正的人也會有一些不為人知的想法,只是他的底線是正確的,他或許也有自己解不開的結。

  • 5 # 心理諮詢師魏守偉

    三觀指的是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三觀正的人有時也會有心理問題,正常人也會有心理問題,心理困惑,比如情緒問題,各種衝突,不過我們可以透過諮詢可以改善調節。

  • 6 # 怪阿奇

    我覺得是會有的,因為人總是會遇到許許多多不一樣的事情,那就會有很多不一樣的看法咯,所以我覺得是會有的,但能夠堅持自己的三觀是最重要的

  • 7 # 上水見香

    都喜歡正能量,都是人,不是神仙。都會有負面情緒的,要看多少了。負面情緒無論多少,積壓到一定的時候也會爆發。所以說最好是及時的消除負面情緒,比方說找一個無人的場所,這樣是江邊的一個叼腳一個小角落呀。你罵罵人也好,扔扔石頭也好,打一打粗大的大樹也好。或者是唱幾首抒發感情的歌曲也好,或者是演奏一下,你喜歡的樂器抒情一下也好。總之人他不是神,負面情緒的釋放很重要。釋放以後可能仍會比以前更加精神,更加陽光。

  • 8 # 花栗鼠長胖記

    首先,三觀正和心理問題是兩個概念。

    其次,每個人,不管是三觀正不正還是別的什麼人,多少心理都會有一些問題。只不過分大小。

    最後,總結,三觀正的人也會有心理問題。

  • 9 # 尋玉

    三觀正的人也會有心理問題。三觀是對世界,人生,價值的觀念,是存在於人腦中的已經形成或正在形成的個人觀點和看法。而心理問題是一種或多種疾病。

    三觀正的人,對世界,人生,價值有正確的理解,也會指導人的行為向著好的一面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對物質和意識的關係中就描述,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反作用。正確的三觀可以指導實踐。

    心理疾病是存在於人心理的疾病,這種疾病的發生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第一,性格原因。有些人三觀很正,但是性格內向,易敏感,愛糾結,久而久之如果得不到及時的疏導,很容易出現心理疾病。第二,環境因素。有些人所從事的職業和環境不是特別好,比如入殮師,每天面對各種各樣的死亡和屍體,難免內心會變得沉重,也沒法特別開心,時間長了也有可能會得心理疾病。有些人三觀是正的,但是原生家庭中缺失愛與信任長大後多多少少會有點心理不正常。所以現在我們經常強調,不能讓孩子的心靈受到原生家庭之傷。

    三觀正的人很多時候都是替別人考慮的多,為了別人常常委屈自己,但是當付出長年累月得不到迴應和肯定的時候也會產生心理問題。而三觀不正的人常常表現為自私自利,忽視他人,個人為中心,這樣的人往往損害他人利益而不自知,反而內心平衡,不易得心理疾病。

    綜上所述,三觀正的人也會有心理問題。

  • 10 # 蠻暈

    會,三觀正不正跟有沒有心理問題不是一個概念……往往三觀正的人更容易出現心裡問題,一般的心理問出現大概題簡單說就是:“進死衚衕”“鑽牛角尖”“過度渴望被人理解”“過度正常邏輯思維(不變通)”

  • 11 # 詞暴楊

    看你怎麼定義三觀。

    如果三觀包括一個人對自己的清醒認識,對世界的豁達認同,對情緒的卓越控制,那麼,三觀正的人肯定不會有什麼心理問題。

    但三觀如果只是對自己和世界的積極認識的話,那麼三觀正的人當然也會出現心理問題。

    所以,不管是誰,都要注意自己的內心,感受自身情感情緒的變化,一旦出現異常,要及時自我調節,或者尋求幫助。

  • 12 # bigbang陳

    三觀指的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首先我們要明白三觀正這裡包含了什麼,怎麼樣才算三觀正,我覺得這個都很難界定,畢竟每個人都不一樣,如果用我的話來說,三觀正就是與社會價值觀相輔相成吧!這樣說來,三觀就與心理問題沒多大聯絡。

    在心理學上,我們界定一個人是否有心理問題,依據主要是一個人的心理活動對他的社會活動,生活是否造成消極影響。而顯然,三觀正的人,可能心理也有問題;三觀不正的人,也有活的很滋潤的。所以題主這個問題,沒什麼意義。

  • 13 # o你開心我開心o

    是人就可能會有心理問題,只是每個人的表現不同而已。三觀正不代表沒心理問題。心理問題範圍很廣,涉及情緒,精神,人格等多個方面

  • 14 # 啟冉心理諮詢

    嚴格來說,每個人都有心理問題,只是程度不同,不會影響到日常生活。

    在目前這個節奏和變化越來越快的社會中,三觀正是很好的人格穩定基礎,但也會被相反等環境影響,所以需要不斷進步,學習心理等相關知識,與時俱進。

    獲得幸福是一種能力,需要學習。

  • 15 # 古風詩詞鑑賞

    所謂三觀,即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通俗來講就是一個人的生活標準。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三觀太正的人,他們覺得人應該按照經典、正宗、傳統、道德等大眾、書面的標準而活。這樣的人往往做事比較靠譜,同他們一起共事是非常愉快的。

    他們的思維通常是這樣的: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即他們總是有一套固定的標準和規矩。

    在生活中,三觀“太正”的人無形之中會給人帶來巨大的壓力,和他們交朋友往往得不償失,從心理學角度上來看,我們需要遠離他們,具體原因如下。

    他們喜歡“教育”身邊的人

    與三觀“太正”的人相處,你會有一種說不出的壓抑感,若你不能按照他們的模式做,則會對你投來鄙視、指責、教育的目光,對你有諸多評價,尤其喜歡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來批判他人。

    而每次在“教育”他人時,被教育的一方內心往往是不快的。

    他們規定了話應該怎麼說,事應該怎麼做,人應該怎麼活,給自己畫了一個框架,必須按照制定的框架生活,所思所想,也必須符合這個框架的限制,他們始終認為這樣做是對的,是為對方好,其實,這是一種“自大”。

    案例

    有位來訪者稱自己情場失意,她離婚的原因也非常簡單,丈夫實在受不了她淡漠的性子,還有凡事都必須得畫一個框架去做的侷限性。她費盡心思想要關係回到從前,但已經很難了。她認為自己已經是曉之以情,動之以理了。

    但是,諮詢師卻認為,這是兩性情感中溝通出了問題。

    首先,這不是一種平等的交流,只是一方對另一方的說教。真正的溝通和交流需要這些元素:

    1、創意(合適的時間地點)

    2、笑聲(夾雜在嚴肅談論中)

    3、共處和分享。

    忽視這些元素,一心只想著如何教導對方,糾正他人的過錯,或者對他人嚴厲呵責,會使得他們忘記如何享受快樂時光。

    與人交流的時候,需關注他們的興趣,瞭解他們的軌跡,清楚他的脾氣底線,順其自然的共處。也就是兩個人或者多個人,為了某種潛在的目的,透過交流資訊和情感,最後達到一種共識的過程。

    道理能否起作用,除了自身的邏輯合理外,更重要的是情感層面的相互認同。若雙方處於對峙或者敵對的狀態,講道理本身而言是沒有作用的。

    給人壓力

    從精神分析角度看,三觀“太正”的人往往存在一定的“精神潔癖”。

    他們對他人有苛刻的標準,對自己有更多的標準。同時,他們會忍不住想要去改變自己身邊的人。

    因此,他們在長輩、同事面前是彬彬有禮的,但是作為伴侶或者是為人父母者就是一個讓人無法忍受的存在。

    案例

    現在的追星黨,只要別人對自己的偶像提出一絲絲質疑聲,便會破口大罵。這種無論是小孩子,還是成年人,都是完全屬於活在自己世界的人,將自己禁錮在個人的觀點裡面,容不得別人說一句不是。

    諮詢師認為,生活中這樣的現象實在是太多了,大多人總是希望自己的看法能夠得到別人的支援,忽視了自己的觀點的正確認識,把自己的觀點轉變為衡量群體的三觀很容易讓對方感到疲憊,從而成為一個憤青。

    人活著很多時候都是不如意的,以至於後來發現一個人的睿智不是表現在理解了多少大道理,而是學會了包容更多的東西,包容更多的矛盾,明白去理解別人的不同,而不是所謂的自以為是,道德綁架。

    不允許別人和自己不一樣

    弗洛伊德在人格結構理論中把人格分為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是最原始的我,是最生理和物質的我,超我是道德層面上的我,而自我則是在中間調節和平衡本我和超我。三觀“太正”的人即是超我比較強,本我比較弱,自我比較偏向超我的情況。

    一般情況下,我們會選擇去傾聽對方說了什麼話,但不會考慮背後所蘊含的真正含義。這類人的思維形式中規中矩,對自己有一套嚴格的標準,對他人行為上也會有很多標準化的要求,容易給人刻板、無聊,甚至虛假的感覺。

    三觀“太正”的人,總是生活在理性之中,往往因為無法表現真實的需求而刻板沉重。所謂永遠不要和三觀“太正”的人交朋友,根本原因在於同他們相處是對自身能量的消耗,更會在無形之中加劇你的自我懷疑、自我否定。

    - The End -

    誰又能說,三觀太正,本身就是一種心理疾病呢??哈哈,可見人智者見智,我這邊說你那邊看看也就得了。

  • 16 # 心理諮詢師海德

    你好,我們常說的”心理問題”往往混淆了一般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疾病)。

    一般心理問題指的是因某種特定情景引發的能維持一段時間但無病理性變化的以情緒困擾為主的心理狀態。諸如自卑、急躁、暴躁、消沉、心理疲勞等等。

    而心理障礙(疾病)需要前往省級醫院心理科或精神科由醫生進行診斷。

    因此對於普通人群而言,一般心理問題是我們都會有體驗的一種心理亞健康狀態。這與三觀正不正並無直接關係。

    只能說三觀正的人群,在社會交往以及自我功能方面更穩定一些,但並不代表不會遭遇但特定事件而引起情緒困擾的體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孩子不結婚真的會被別人議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