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作者
-
2 # 誰是姚明改革的絆腳石
北伐並沒有大敗,小勝不少,還把張頜給秒了,人口損失是談不上的。
諸葛亮在漢中屯田,每次也是進攻到糧食吃完就撤退,經濟損失也是靠不住的。
北伐鍛鍊了軍隊,發現了人才,整合了四川本土力量,打擊了政敵,為全華人民樹立了敵人,便於管理,好處一抓一把。
更要看到,北伐讓曹魏不得不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作為常備防禦力量,來對付諸葛亮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突然冒出來的進攻,這讓關隴地區的軍事主將權威與日俱增,如果恰好這個主將不是自己人,那曹魏本來就很脆弱的基本盤會更加不堪一擊。第一次北伐前,長安守將是不成器的夏侯惇兒子,等諸葛亮冒出來之後,曹真,司馬懿等重量級人物會長期趴在長安,很容易形成個人勢力。
曹魏被諸葛亮的猖狂行為搞的很頭疼,諸葛亮一死,曹睿就開始上馬大型宮廷建築,可見確實是被蜀漢憋了多年。
諸葛亮是當之無愧的宏觀操控大師,統籌計算能力一流,他才不會幹虧本的事兒呢。
問題是,天命是無法知曉和動搖的東西,人再強悍,也躲不過時間。
忠武英高,獻策江濱,攀吳連蜀,權我世真。受遺阿衡,整武齊文,敷陳德教,理物移風,賢愚競心,僉忘其身。誕靜邦內,四裔以綏,屢臨敵庭,實耀其威,研精大國,恨於未夷。——贊諸葛丞相
綜上所述,諸葛亮北伐期間,蜀漢上下一心,政治清明,不存在亡國的問題。
-
3 # 戦無涙
如果不北伐蜀國也會被吞併這是早晚的事
魏蜀吳三國當屬魏國實力最為強盛,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回無力迴天的漢獻帝,把自己的勢力包裝成名正言順的“官方”力量。“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水到渠成。
與蜀國和吳國相比,曹魏政權的建立帶有明顯的正統色彩。有了曹操在東漢朝廷奠定的基礎和構建的格局,曹丕自然就有了逼迫漢獻帝禪讓的資本。曹魏政權維護漢室的標籤,本身就是蜀漢和孫吳無可比擬的力量。
從佔據的疆域面積來看,曹魏明顯超過了蜀漢和孫吳。
曹魏在建立之初,就有十二州,八十七郡,幾乎佔據了整個華北地區。而蜀漢,主要有今雲南全境,四川和貴州二省的大部分地區,陝西和甘肅二省的南部,廣西省西北部,緬甸東北和越南西北部。
相對於橫貫東西的曹魏,蜀漢的地盤顯然更加封閉。
而立於沿海的孫吳,地域範圍看起來不小,但是沒有曹魏的地利優勢,更沒有曹魏的發展環境和發展空間。
從人口數量上看,清代學者曾經做過調查考證。景元四年(263年),曹魏有6.6萬戶,人口443多萬口;炎興元年(263年)蜀漢有2.8萬戶,人口共94萬多口;天紀四年(280年),孫吳有5.2萬戶,人口共240多萬口。曹魏有著壓倒性的優勢。
從魏、蜀、吳三方的戰鬥力量和內部機制來看,曹魏陣營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
由於曹魏在三國中佔據中原地區,國力遠勝於蜀漢和東吳。曹魏一朝,最重要的改革有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對兩晉南北朝的政治產生深遠影響。在疆域上繼承了東漢在西域的統治,設立西域長史府進行管理,在毌丘儉征伐高句麗後將北韓半島北部併入了版圖,南部諸州大致以秦嶺淮河與蜀、吳為界。公元263年,攻滅蜀漢將益州和南中納入版圖,曹魏國土約達四百萬。
即使魏國後期沒有被司馬氏篡權為不是吳蜀可以抗衡的
-
4 # 池漢66
如果不北伐,結果也會被強魏吞併,諸葛亮北伐的目的就是乘暫時強大的時機,消滅或是削弱魏國。諸葛亮對自己絕對自信,同時對後諸葛亮時代的蜀國是絕對的失望,畢竟“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為後漢的基業,一代天才中的佼佼者諸葛亮,親自率領大軍北伐,他六出祁山,深謀遠慮,取得了不少戰爭的勝利,但最終均功虧一簣,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雖然未能取得根本性的勝利,建立後漢政權,但是他的不屈的精神和意志成為做人做事的楷模。
-
5 # 1128457171
諸葛亮北伐是國策,出師表說的很明白,只有先把魏國戰勝了,才能實現統一大業,但是事於願為,北伐未成,蜀國力量消耗的差不多了,不北伐的話,大力發展經濟,壯大軍事勢力,三國鼎立局面還要長存下去,但從大勢來說,魏國力量強大,蜀國很難戰勝魏國。
-
6 # 古今博學
蜀國在諸葛亮死後逐漸衰落,最後被魏國所滅。諸葛亮在劉備白帝城託孤後,盡心盡力輔佐後主劉禪,毫無雄心壯志的劉禪也是聽從諸葛亮的意見處理國事。而諸葛亮時刻謹記先帝劉備的遺志,一直都想著光復漢室,所以就有了一次次的北伐,由於各種原因,最後也沒有成功。
有人說,如果諸葛亮不去北伐,蜀國會是什麼樣子呢?
蜀國的經濟實力可能會增強蜀國這個地方,有“天府之國”的成都,雖然相比較位置優越。但是和吳國比起來的話,還是差一點,吳國不但位置優越,而且物產豐富。我們由此可想而知,如果諸葛亮不北伐,一味地發展下去,經濟實力還比不上本來就很強大的魏國和吳國。畢竟在自己發展的同時,魏國和吳國也會發展自己的經濟和軍事,到一定的時候,不但北伐很難取得勝利,甚至有可能輕而易舉帝被魏國所滅。
諸葛亮的北伐在某種程度上減緩了蜀國的滅亡諸葛亮選擇北伐,而且不止一次,讓當時的魏國不能很好的發展,使得他們的軍隊不能很好地得到修養,事實上這樣的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每次和魏國交戰的時候,諸葛亮總是能讓魏國有所損失,這也是為什麼蜀漢在諸葛亮死後很多年都沒有滅亡的原因。如果讓魏國一直髮展下去的話,也許在諸葛亮的有生之年,蜀國都沒有了。
當然歷史是不能假設的。蜀國的滅亡是歷史發展的結果,在諸葛亮的經營下只是晚了很久才滅亡,這是因為當時的魏國實力太強大了,這時候的蜀國也是無能為力了。
-
7 # 史蹟觀察眼
與當今的世界國與國之間的格局不同,三國鼎立雖然也是各自獨立,但是在當時華人的觀念中,卻始終認為那只是一個暫時性的非常狀態,大一統才是正常的而且應該回歸的狀態,所以三國之間的關係就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合」的大前提與大原則之下。
在這樣一個「合」的前提之下,國與國之間就註定不能免於最終的決戰。因此即使在吳、蜀兩國國交最敦睦緊密的時候,兩國也不諱言將來還是要有一決勝負的一天。在當時華人的觀念中,天下終究要混同為一。在這種環境基礎上,三國之間乃展開了激烈的角逐與戰爭。
但是三國之中,曹氏所建立的魏國卻享有獨強的地位。它統治了當時中國最繁榮富庶的北方地區,擁有的人口與兵力超過吳蜀二國的總合。為了抗衡這種壓倒性的優勢,吳蜀兩國不得不結成同盟彼此奧援。這可以說是大勢所趨,並不是當國者自己的主觀好惡所決定的。對於蜀漢來說,除了現實上必須聯吳抗魏以外,在立國精神上更是與曹魏勢不兩立。
因為蜀漢是以漢朝的正統自居,而曹魏則是漢朝的篡奪者,因此蜀漢絕無與曹魏妥協的可能。因此之故,兩國間的戰爭更可說是常態中的常態。
這一個事實對於諸葛亮北伐的背景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如果當有人提出「以蜀漢微弱的國力,何以諸葛亮仍執意北伐」的大戰略決策問題時,我們才能理解諸葛亮出兵的原因。
諸葛亮在他的「後出師表」上對於此一客觀形勢與主觀需求曾做了剴切的說明。他說: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託臣而弗疑也。這就是說諸葛亮早已明知蜀魏國力不敵,但是仍然必須伐魏者,除了主觀上不能與篡漢之賊兩立以外,在客觀上也是由於在當時「合」的大環境之下,企圖與強鄰劃界而治,互不侵犯乃是不切實際的妄想。如果苟且偷安、不圖進取,終不能免於被敵國所滅的命運。
既然不伐魏也是不免於滅亡,那麼還不如伐魏或許有戰勝與生存的機會。從這樣的說明我們就能理解諸葛亮以弱伐強的伐魏戰爭有其不得不然的主客觀因素使然,並不是在大戰略決策上有何不當。
事實上,當我們瞭解了其背景之後才真正瞭解到,諸葛亮的戰爭決策是明智而有遠見的,而在這種不利的戰略地位上,為了國家的生存,仍然以無比的信心與勇氣進行以弱擊強的戰爭,更可見當時蜀軍在諸葛亮領導下所表現的雄偉氣魄、與這場戰爭的悲壯特質。
-
8 # 溫柔霸氣曉東哥
如果不北伐,結果也會被強魏吞併,諸葛亮北伐的目的就行乘暫時強大的時機,消滅魏國或是削弱魏國。諸葛亮對自己絕世自信,同時對後諸葛亮時代的蜀國是絕對的失望,“蜀中無大將”。為後漢的基業,一代天才中的佼佼者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當是為人為事的楷模。
-
9 # myhome核桃樹
三國鼎立,蜀國力量最為弱小,蜀漢如不北伐,數年之後面臨即將被曹魏或孫吳吞併的命運。但是,諸葛亮揹負先帝劉備光復漢室的遺志,出師北伐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
他在《後出師表》列出了其中的六個方面的原因:1、利用打持久戰的方法與曹魏抗衡取得勝利不現實,因為人才儲備極度缺乏; 2、以劉瑤,王朗擁有江東不思進取致使孫策壯大為反面教材,說明凡事不可錯失良機;3、敵我力量對比懸殊,財力貧乏與強曹對決前景堪憂;4、曹雖強大且經略四方屢屢受挫,與之相比弱小蜀漢成功的把握在哪裡呢?5、數年之間原有忠臣良將,四方精銳 消耗殆盡;6 、民窮兵疲,以益州一州之地與敵相持,與其讓敵人攻打不如採取主動,兩者消耗均等。
所以諸葛亮北伐,不過是用利用主動進攻的方暫時延緩蜀漢的覆滅 。
-
10 # 天晴愛睡覺
諸葛亮北伐是不得已而為之,是為了轉移國內矛盾。
轉移荊州派系和益州派的矛盾。
還有就是為了抓權。為了自身的安全。
關羽被呂蒙襲擊了荊州,關羽被殺,劉備遭遇夷陵之敗死了。蜀漢已經只剩下益州了,荊州派已經丟了根據地,根基不穩,如果不消耗益州派,荊州派死無葬身之地。
派系鬥爭,沒有感情,也不考慮國家利益。
參考明末東林黨和宦官,鬥個你死我活,只為爭個高低。幾人顧念國家。
-
11 # 80還是90呢
或許諸葛亮之所以選擇多次北伐,除了因為先帝劉備的臨終重託,也是因為他對蜀國前途命運的一種危機感。諸葛亮《出師表》中寫到:“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三國之中,蜀國建立政權的時間最短,統治根基不牢,並且內部派系林立,相互之間很容易發生內亂,自我消耗。況且,蜀地閉塞,雖可暫時偏安一隅,但長此以往,必將失去與中原地區的聯絡,逐漸淪為邊緣。所以,積極進取,以攻為守或許可以博得發展的可能。
-
12 # 考古軼事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蜀國興於此話,也亡於此話。不北伐,蜀國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劉備之所以能在亂世紛爭,梟雄輩出的東漢末年從一個織蓆販履之徒成為一朝君王,無非是中國傳統意識中正統概念在作亂。劉備自稱中山靖王之後,本就無籍可考,漢帝尊其為皇叔,也是為了拉攏人心,希望其能在以後有所作為,以除國賊,實現自己秉國理政的心願,而劉備則剛好藉此稱號,樹立威望,擴張勢力,打出了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旗號,完成了人生第一桶金。
旗號打出以後,其迅速實現了實力的積累,以至於最後能坐擁益州,荊州。劉備佔領益荊兩州後並沒有開始對曹,孫的征伐,而是專心的經營,西討蠻夷,穩定後方,這本是無可厚非的,但更為重要的原因就是,如若攻曹,敗且不論,即使勝了,劉備又如何面對漢帝呢?奉漢還是不奉?滿嘴仁義之徒,恐怕就要暴露內心的不捨了。所以劉備採取了休養生息的策略,若非關羽失荊州,估計劉備也不會輕易出兵伐吳。
曹魏篡漢後,劉備也自立為帝,仍延續漢的國號,但是後面的事情就很難解決了,以自稱漢宗室起家,又延續漢的國號,滿嘴仁義,不拿出點實際行動出來肯定是不行了,身後一群以正統為信仰的文武都在看著表演呢,所以才有了連年的北伐,如若不去北伐,恐怕蜀國連存在的理由都沒有了。
-
13 # 淡忘憶
問題:諸葛亮如果不北伐的話,蜀國結局會怎麼樣?
諸葛亮北伐,掏光了蜀國的人力、物力、財力,最終人財兩空。如果不北伐,蜀國結局會好很多!
我們試著從下面這幾方面來分析一、蜀國極待發展
天下九州,蜀佔其一,最多的時候也才佔1.5,是三國中佔地最少的,人口才100萬多點。連年的戰爭,使蜀國精壯勞力死的死、傷的傷,嚴重拖累了國計民生,造成國弱民孱,加速了蜀國的滅亡。後來劉禪的速降,跟這方面分不開!
二、蜀國能守得住
有人說,諸葛亮明知北伐不可為而為之,是因為蜀國力弱,需以攻代守。這種說法不值一駁,自古蜀境多山,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只要採用屯田、精兵、加強關隘的方法,以逸待勞,必能擋住千軍萬馬。蒙古兵當年縱橫天下,也攻不進四川。
三、諸葛亮的才能,治國長於揚武
諸葛亮舉輕若重、事必躬親、小心謹慎的性格,並不適於揚武。劉備在時,也多用他於地方事務而不隨軍。
你可能會不認可,說北伐失敗都事出有因。但諸葛亮作為主帥,要負主要責任。
所以,諸葛亮如果不北伐,蜀國結果會好得多。 -
14 # 世界之外的世界
如果諸葛亮不北伐,蜀國的未來會怎樣?
如果是天下一統,無論怎麼休養生息,那都是國強民富的表現,如果是天下尚未一統,休養生息倒是取得戰爭勝利的有效原因,但前提是不能荒廢武備。戰國晚期七雄之一的齊國,而對秦國統一天下的戰爭,沒有選擇參與和抵制,選擇了休養生息,最後東方六國一個一個被秦國滅亡 ,而齊國是最後一個。
三國時期,天下尚未一統,如果蜀漢的諸葛亮選擇休養生息,那直接會對天下的局勢造成影響,判斷蜀漢的未來會如何,就要看當時的國際和國內形勢如何發展,蜀漢的未來會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魏國的態度。如果諸葛亮選擇休養生息,那麼就要比較三國各國國情,以公元263年蜀漢滅亡前夕三國的人口地盤對比,蜀漢的總人口有94萬,東吳總人口是230萬,曹魏總人口是430萬,打個比方,如果蜀漢休養生息15年時間,會增加人口20萬的話,那麼東吳會增加49萬人口,曹魏會增加90萬。
冷兵器時代,人口是第一生產力,如果蜀漢增加的20萬人口會增加糧食產量1萬噸的話,東吳會增加產量2.45萬噸,曹魏會增加糧食產量4.5萬噸。無論蜀漢怎麼休養生息,他最大的敵人曹魏休養生息都是蜀漢的4.5倍,你在發展,人家也在發展,諸葛亮北伐雖然自身也有損失,但是對於曹魏來說,損失同樣是蜀漢的數倍。
蜀漢的基本盤擺在那裡放著,無論怎麼休養生息,永遠也超不過曹魏,如果諸葛亮要想有所突破,就必須趁 曹魏發展壯大之前,尋找機會北伐突破,萬一機會來了呢?一個國家滅亡只會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內部原因,一個是外部原因,蜀漢在諸葛亮的治理下,算是三國之中內部發展最穩定的,曹魏和東吳的內部叛亂此起彼伏,而蜀漢一次公開的內部鬥爭都沒有,算是諸葛亮治理的最大成功。
再來看外部環境,如果諸葛亮選擇休養生息,個人覺得很像戰國晚期的齊國,不同的是齊國沒有賢臣名將,而蜀漢一直有,但蜀漢發展到晚期,政治也開始腐敗,也接近於齊國的狀態。諸葛亮不北伐,曹魏就不會在西部邊境陳集重兵,就會把精力放在對付其它割據勢力,比如東吳,東吳一直是曹魏的最大的敵人,如果不是諸葛亮的北伐,東吳能否獨自頂住曹魏的進攻,還真是未知數,如果能頂住,東吳的國力也會損耗較大,如果不能頂住,東吳很可能會被曹魏打垮,畢竟在沒有特殊干預的情況下,實力還是戰爭取勝的關鍵原因。
如果諸葛亮不北伐,而是選擇休養生息,曹魏除了對付東吳,還會騰出手來收拾西北的鮮卑和遼東的公孫淵,事實上曹魏在諸葛亮去世後,也確實這麼幹了,西北的鮮卑強人軻比能在諸葛亮去世當年被曹魏派人刺殺,遼東的公孫淵在諸葛亮去世後幾年後被司馬懿平定,這些事情都會提前。曹魏在收拾完這些對手後,一樣會把眼光放到蜀漢身上,照樣會進行統一天下的戰爭,蜀、魏遲早會有一戰,等到蜀漢發展到晚期,諸葛亮去世後,政治腐敗的時候,曹魏再大舉南征,蜀漢能擋得住曹魏的進攻嗎?如果不能,蜀漢照樣滅亡。
諸葛亮北伐之所以給曹魏造成了相當大的威脅,基本原因就是曹魏的敵人除了蜀漢和東吳之外,還有一些其它的外部勢力沒有完全平定,主要是鮮卑人、匈奴人和遼東的公孫淵,諸葛亮北伐除了聯合東吳,還聯合了曹魏的這些敵人,所以曹魏處於四面應付,四面樹敵的情況,不能完全集中精力對付一個敵人,如果諸葛亮不北伐,曹魏就能集中精力一個一個收拾掉敵人,真等到了那一天,蜀漢照樣是被滅亡。
曹魏除了外部威脅外,曹魏的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的,曹爽與司馬懿爭權後,就開始了撕裂,司馬家幹掉曹爽奪取權力後,先後發生三次淮南叛亂,而曹魏內部的叛亂都是蜀漢可以利用的,如果一味的休養生息,不知道利用敵人內部叛亂進行有利於自己的戰爭,那麼蜀漢的滅亡還是肯定的。
休養生息沒有錯,但要看準時機的,諸葛亮北伐是曹魏外部環境較為惡劣的時代,諸葛亮利用北伐消耗曹魏的實力,從而尋找機會為蜀漢獲取利益,運氣好也許能擊敗曹魏,奪取關中,運氣不好也可以掠奪人口,搶奪物資,諸葛亮的北伐沒有錯,休養自息才是錯。
-
15 # 近似無限透明的藍1314
諸葛亮北伐,明面上說要恢復漢室,實際上作為聰明人諸葛亮來說,不過是以攻代守而已。蜀國地處偏僻的益州,人口稀少,經濟也相當落後。不停的組織北伐,其實是透過不斷的襲擾,讓曹魏不能安心發展,面對蜀漢不間斷的威脅,曹魏方面必須加大軍費方面的投入。諸葛亮透過這種方法,來遲滯敵方的經濟發展,並透過不停的進攻,向天下人做出一種姿態,證明蜀漢對魏不懼怕不妥協,以此號召天下反抗曹魏的人,即拖住敵人的發展又表明抗魏的態度和決心,可謂一舉兩得。
-
16 # 青未了了
諸葛亮北伐與否,都不能改變天下一統的趨勢。
1、蜀國和魏國實力差距明顯
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說到,“以一州之地與中國抗衡”。當時中國的經濟中心還是在北方,隨著北方經濟逐漸的恢復,實力的差距被越拉越大。這是蜀國滅亡的最根本原因。
2、蜀國政權畢竟是外來政權,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既要維護和當地士族的關係,又不敢充分利用當地人才,使得蜀中俊傑不能大量的補充,從而蜀國後期出現了人才短缺的局面。
3.荊州丟失對蜀國的經濟、人才、戰略地位都產生了致命的影響。
4、後期君昏臣庸,政局混亂腐敗。
由此可見,蜀國的滅亡是不可逆轉的。諸葛亮不北伐,蜀國最多依靠其有利的地勢多延續幾年,有可能在東吳之後滅亡,但無法改變滅亡的最終結局。
-
17 # 墨硯餘生
就不應該伐!勞民傷財,勞師遠征。國力空虛、耗費錢糧!
孔明先生是我心目中永遠的崇敬偶像!一生兢兢業業、忠心耿耿。智慧無雙,風度儒雅。為蜀漢立國 嘔心瀝血、立下不世之功!其為人做事兒也堪為後世之表! 但是、但是!
觀三國總有這麼個感覺:在蜀國重大國策、對外戰略決策方針及實施上諸葛先生犯了責任性錯誤!儘管羅貫中先生咋使勁兒美化也沒管用:一一用人不當鎮守荊州、丟了!直接打亂整個戰略布暑。一一東聯孫吳,北拒曹操。向北發展、一統天下。劉備伐吳、軍師缺位一一 彝陵一戰大傷國家元氣!劉先帝也撒手駕鶴!用人不當守街亭一一丟了!一次北伐失利!後續幾次接二連三一一又逢強手、一敗再敗。戰術上小勝、戰略上大敗!為何七伐?進兵方略上不採 魏延等合理建議、非要兵出祁山!六次未果!培養個接班人姜維也眼光失誤,一一難撐大廈之將傾。最後眼睜睜等著國覆身亡!一一朝內官佐包括混阿斗的休戰看法、眼光這點上我看比孔明先生都強!實實應該反躬自問、 勵精圖治。一一著什麼急呢!蓄養國力、提養經濟、休養生息、培養人才。多好!待世勢有變再因勢力導。三國實力屬西蜀最弱: 地緣政治上 偏安一隅、又無戰略要衝之扼,別說糧草運輸保障、連人行都極困難!一一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後世李白真是一語中的!國力別說北魏恐連東吳一半兒都不達一一長江流域、兩湖大部、 魚米之鄉。怎麼能比?用現在話說國力太弱!國民人口也最少,多少未查、估算一千萬!實實不少了吧?婦女就近半數一一人類生絎自然規律。去掉老弱孺病殘、能徵之卒還有幾人?適齡之人還有幾人?不再詳論一一還有很多。
感慨:治國方略才是大要!正確與否關係重大!方略既國策!路線!一對百對、一錯百錯!一一再怎麼忙乎也是小智!與事兒無補!非但無補、還損害極大!影響極大!古代如此、今也如此! 司馬懿論斷孔明先生: 事必躬親、命不久矣!先生操勞太過、中道而殂!對後來蜀國安危存亡造成絕對隱患!蜀國覆滅完全是諸葛先生自導自演!恐是本心意外?一一這樣的忙碌有何意義呢?一一沒忙到點兒上!
諸葛先生要聽了我的勸告,結局肯定不這樣!
-
18 # 甜味收納館
沒有如果,人生有很多如果,你只是在乎如果那你沒有將來。最近因為某些事情我發現,過去不可改變,你能改變的只有今天
-
19 # 那年那月那些事兒
蜀國不可能存在這麼久?當時諸葛亮如此窮兵黷武其實就是為了緩和蜀國不穩定的局勢。將蜀中青壯年大多徵兵入伍奔赴前線。蜀中只剩下老弱病殘,安之
-
20 # 經典守望者
首先,蜀國的結局和諸葛亮北伐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蜀國滅亡於諸葛亮去世近30年後。按照古人的時間觀念來說早已經是物是人非,諸葛亮北伐的成果到蜀國滅亡時已經消滅殆盡,諸葛亮北伐的遺患也已經蕩然無存。
如果不北伐,蜀漢的內政會非常發達,但是軍政會大力萎縮,很有可能會提前滅亡。因為冷兵器時代最珍貴的第一是武器輜重,第二就是有經驗的宿將和老兵,軍人都是在戰場上磨礪出來的,正是因為諸葛亮的北伐,蜀漢軍隊才能夠保證足夠計程車氣和戰鬥力。自古,偏安政權最容易出現的就是畫地為牢,固步自封,最後耽於享樂,偏安一隅。自上而下一派頹風,後來的蜀國孟氏就是一個例子。所以,北伐對於蜀國軍力的保障是有積極作用的。
第二,蜀漢不斷北伐是對於曹魏的一個警示和牽制。三國形勢一強兩弱,蜀漢很清楚只有曹魏有能力兼併三國,所以不斷北伐也是為了彰顯自己“漢賊不兩立”的理念,同樣也是要讓曹魏南北不能呼應,疲於應付。如果蜀國真的閉關自守,那麼曹魏在西北的兵力就會減少,軍力就會向東南線傾斜。孫吳的荊州和長江天險就可能會面對曹魏一波接一波的攻擊,難保不會失守。孫吳的中心建康城就在長江邊上,一旦長江被攻破,東吳隨即滅亡。所以,諸葛亮的北伐從客觀上對於維持三國鼎足而立的局面是有利的。
回覆列表
歷史不可假設,如果真的要假設的話,有如下猜想。
一種可能是在諸葛亮的帶領下,蜀國走向了強盛。蜀國的大部分地盤在今四川盆地境內,四川盆地在三國時期,素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四川盆地地區屬於亞熱帶地區,溫暖多雨,加之四川盆地土壤肥沃,適合農作物的生長,在以農業立國的中國古代,四川盆地能夠提供物資支援。換言之,政權能夠在四川立足,實現自給自足。從這個層面來說,蜀國可以發展的很好,不需要外在的補給。同時,四川有易守難攻的地理位置和地理條件,不易受到外在勢力的入侵。從上述兩個方面來看,蜀國完全可以獨立發展,如果有卓越的領帶團隊,會發展的很好。
我們先來看看歷史上的,這些在蜀地休養生息,然後被滅的情況,最開始是巴蜀國被秦國所滅,東漢劉秀滅了蜀地的公孫述,東晉的桓溫滅了成漢,後唐的李存勖滅了前蜀,北宋的趙匡胤滅了後蜀。
這些也都是休養生息,但最終還是給滅了,有的人會說,那為什麼佔據巴蜀、漢中之地的劉邦為什麼能夠成功呢?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他們沒有休養生息,而是打出來了。
如果諸葛亮不北伐,那麼很可能蜀漢撐不了十年就會被魏國滅掉!這是因為國際形態發生了變化。蜀國能夠保持政權不會吞併應該感謝一個人,那就是曹操!由於曹操在撤離漢中的同時遷走了漢中的居民,還將天水雍涼一帶的人遷走,製造了500裡地的無人區。這本來是曹魏的保衛屏障,結果成了曹魏難以逾越的屏障。
曹操之所以選擇遷走居民製造無人區主要是因為劉備當時正在巔峰。劉備在迫降劉璋佔領劍閣時候擁兵數量達到14.3萬人。而曹操的糧草只能供給五萬人在漢中作戰。曹操自知不敵,撤走大量人口。
但是曹操沒想到劉備這麼敗家子,在不到兩年時間裡便被東吳陸遜幹掉了9萬人。這使得蜀漢帝國的兵力捉襟見肘,漢中也只有兩萬守軍。而曹魏在鍾繇時候卻把糧草擴編到能供給18萬人的規模。也就是說,曹魏實力完全可以碾壓蜀漢了,但是卻因為那500裡的無人區,使得曹魏糧草運不過去。所以,司馬懿在公元206年的時候便天水屯田並遷入人口,這是為了建立攻蜀的前沿軍事基地。這也是諸葛亮北伐的主因,目的不是攻城奪地,而是破壞曹魏的這些糧倉與軍事基地。假如諸葛亮不動手,那麼一旦讓曹魏抵近到漢中城下,蜀漢被滅國就不遠了。
如果不北伐的話,隨著早期劉備留下的人才逐漸死去,蜀漢的軍事實力會快速衰弱。而年輕一代沒有經歷過戰爭將來難有作為,益州本土派的偏安及投降主義也會抬頭。最終的結果就是曹魏伐蜀的時候,就是大家比賽投降的時候。歷史上和蜀漢類似的勢力,成漢、前蜀後蜀,除成漢稍微抵抗下堅持時間長點,前後蜀基本上就是一路投降,都是六七十天就滅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