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京梆兩下鍋
-
2 # 周華337
黃梅戲的定名在49年後,京劇的前身叫平劇(因當時的北京叫北平)在延安時的《三打祝家莊》丶《逼上梁山》就叫平劇解放後北平改成北京隨之平劇改成京劇。由此可見京劇比黃梅戲略長一些。
-
3 # 戲迷阿德1
這個問題我是這樣認為的,京劇和黃梅戲那個更早產生呢?京劇有三百多年曆史了,黃梅戲只有一百多年曆史,京劇藝術是國粹代表國家最高藝術像徵,黃梅戲是地方戲種的地方戲。中國的戲曲排名,第一,京劇,第二,越劇,第三,豫劇,第四,秦腔,第五,黃梅戲,因此,黃梅戲在中國戲曲排名第五位,黃梅戲也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天仙配》這出黃梅戲家喻戶曉,所以說;黃梅戲雖然是地方戲,廣大老百姓很喜歡,通俗易懂,唱腔優美動聽。所以說;京劇比黃梅戲早200多年。
-
4 # 新霽看戲
京劇
京劇的前身是徽劇(徽調),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高朗亭帶領三慶班最先入京為乾隆祝壽,之後四喜班、和春班、春臺班相繼進京,並稱四大徽班,聲腔是二黃(二黃是由吹腔和高撥子演化成的四平調發展而來,被稱為南路)。約1820年(嘉慶二十五年)漢戲(湖北漢劇)加入徽班,聲腔是西皮(西皮是由秦腔和湖北民間襄陽調結合而來的,被成為北路)。有二黃和西皮奠定了京劇的基礎後,又吸收了崑曲、秦腔、京腔(弋陽腔北京化了,現已絕跡)等的曲牌、唱腔和表演,約1840年(道光二十年)京劇開始形成,從形成到1950年被稱為皮黃、京戲、平劇等,1951年正式定名京劇。距今按照1790年算有230年曆史,按照1840年算有180年曆史。
京劇《四郎探母》劇照(圖片源於網路)
黃梅戲黃梅戲前身是湖北黃梅採茶調(唐朝前就有的民間小調),1765年(清乾隆三十年)黃梅採茶調藝人邢繡娘第一次為乾隆獻藝,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邢繡娘第四次為乾隆獻藝,確定了採茶戲的雛形,乾隆御賜採茶名伶。1786年(清乾隆五十一年)黃梅縣發大水,黃梅採茶調藝人跟著難民進入安徽,黃梅調傳入懷寧縣,在保留一些採茶調的元素下,結合懷寧縣懷腔(由懷寧民間小調演化而來的),又吸收徽調、青陽腔(由弋陽腔、餘姚腔和各種說唱小調結合而來的)、嶽西高腔(嶽西縣曲牌體古老聲腔)逐漸從民間小調向戲曲表演轉化。約1856年(清咸豐六年)黃梅戲開始形成,從形成到1951年被稱為採茶戲、化谷戲、徽戲、黃梅調等,1952年正式定名黃梅戲。距今按照1784年算有236年曆史,按照1856年算有164年曆史。
黃梅戲《女駙馬》劇照(圖片源於網路)
說明黃梅戲算安徽地方戲,是從聲腔方面決定的,懷腔是黃梅戲的主要腔系,黃梅戲曲調有【主調】【花腔】【三腔】;湖北黃梅採茶戲,曲調有【花腔】【火功】【高腔】等。黃梅戲與黃梅採茶戲是同源,湖北和安徽都有義務將黃梅戲傳承保護好,共同攜手將黃梅戲發揚光大。
關聯1938年(民國27年)黃梅戲老藝人丁永泉(嚴鳳英的老師)在安慶與京劇合班一起演出,在這時期京劇與黃梅戲互相幫助。舞臺上,京劇人員不夠黃梅戲演員頂上,黃梅戲人員不夠京劇演員頂上,因此黃梅戲吸收了京劇的程式化動作,提升了黃梅戲的表演內容、服裝、道具和化妝。(王少舫就是先唱京劇,後唱黃梅戲的)
京劇黃梅戲同臺演出(圖片源於網路)
總結京劇和黃梅戲從歷史上講有相似的地方,都是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進行曲調融合發展發揚的。從前身角度說黃梅戲比京劇古老,從形成發展說京劇比黃梅戲發展的快,形成的比黃梅戲早。
-
5 # 閒看秋風999
現在人們普遍認為的“國劇”京劇的存在時間最短;沒有別的原因,僅僅是因為清朝皇家貴族喜歡,這個劇種才進了京,有了自己的“名”。
簡而言之,與諸多地方戲的存在相比,京劇的歷史只不過是“小兄弟”;另外,地方戲,一開始並非是“戲”,也不是“劇”,只不過是“調”或者“曲”。
再來看黃梅戲。黃梅戲,形成於清道光年間,流傳於長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蘇;黃梅戲,最初叫“採茶調”,黃梅調,皖腔。
有史料是這樣記載的,早在唐朝,黃梅採茶歌就很盛行,經過宋代民歌的發展、元代雜劇的影響,慢慢形成了民間戲曲的雛形。到了明清,黃梅調開始在黃梅縣盛行 。
十八世紀,黃梅採茶調、江西調、桐城調、鳳陽歌,以及青陽腔、徽調逐漸互相借鑑,融為一體;在藝術形式上,黃梅戲向蓮湘、高蹺、旱船等學習,由“調”“歌”“曲”逐漸成了“戲”——開始來“從農村包圍城市”的傳播歷程。
京劇,作為一個獨立劇種的歷史不長,遠不如地方戲。徽班進京時,是1790年;從傳承關係看,當然是先有黃梅戲,後有京劇。
徽班,當然不是黃梅戲,而是另外一種地方戲,叫做“徽調”;它和楚調、崑曲等等地方戲一起夠吃了京劇的基本唱腔和伴奏方式。
徽班進京,據說是因為乾隆皇帝下江南在揚州觀賞過徽調、崑曲等等表演後大加讚賞,這樣一來,才有了後來的徽班進京,因為當時中國的文化政治中心就在北京。
徽班進京以後,又與湖北地方劇種“二簧”相結合,如此這般才造就了今天的京劇。
京劇,就是一個多種地方戲精華的總彙;說是京劇,其實裡面的“對白”與北京話或者普通話沒有任何關係,倒是保留了方言的發音,比如說湖北方言在京劇就大行其道。
。
-
6 # 守絀田園
應該是黃梅戲。因為黃梅戲是地方戲。一方水土,一方民俗,一方文化的根源。而京劇不是北京的“地方戲”。它是北京建都之後漸漸匯聚文化藝術的結晶。故遲於土生土長的黃梅戲。
回覆列表
京劇的形成源於1790年開始的徽班進京,和後面的漢調不斷融合,又吸收了崑曲和地方戲的營養,漸漸形成了京劇,到現在大約230年。
黃梅戲成為戲曲種類的歷史不是太久,但是黃梅調的歷史要悠久得多,據說唐朝時就已經有黃梅調了,也叫採茶調(和江西的略不同),但是幾百年來它只是流行於田間地頭的一種簡單的曲種(類似山歌),至於行當豐富、樂隊齊全一直到民國才逐漸完善,所以黃梅戲的歷史大約不過一百年,但是必須承認它的前身黃梅調非常古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