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峰峰說史
-
2 # 青銅醫學生
我也來說說吧,,韓信,在歷史上毫無疑問,是不可多得的天才。根據韓信的故事,也有很多拍成的影視題材。
可以肯定的一點就是,韓信帶兵打仗是當時無人能敵的,給劉邦打江山。雖然說打江山容易,但是後面劉邦是要坐江山的。沒有戰爭了,怎麼辦?
第一:韓信對政治有點無知,不知道明哲保身。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出自司馬遷《史記》。
當時如果司馬遷早點把這話寫出來,韓信能讀到的話,可能會有點啟發。
第二:功高蓋主。劉邦已經沒什麼可以給他的了。害怕約束不了韓信。
第三:周圍沒有幾個很好的朋友。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關鍵時刻沒有人幫他說話。還一個蕭何最後竟然成幫兇!
-
3 # 歷史檔案館
韓信是受到後人推崇的“兵仙”、“戰神”。劉邦說他“戰無不勝”,蕭何稱他“國士無雙”,但是韓信最終的結局非常悲慘,被呂后和蕭何合謀,殺死在長樂宮中。在軍事指揮上叱吒風雲的韓信,做人如此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因為韓信骨子裡缺少了一種東西,就是血性。在韓信年少的時候,有一個屠夫攔住他的去路。說你長得高高大大的,還每天佩著劍招搖過市,但是我看你其實是就個膽小鬼。如果你有種就拿劍刺我,沒種的話就從我胯下爬過去。韓信想了想,就伏下身從屠夫的胯下爬了過去。等他爬起來,看到的是路人的鄙夷和嘲笑。在史記的原文裡,屠夫用的是“中情怯爾”四個字,意思是韓信的內心是害怕的,也就是慫。而這四個字也貫穿韓信的一生,韓信的失敗皆因不敢冒險。
在韓信接受胯下之辱的一千多年以後,有一個叫做郭威的少年面臨同樣的情況。一個屠夫站在他的面前,讓他選擇:殺了我,或者跪下鑽過去。郭威毫不猶豫,一刀殺死了對方。郭威被關進監獄,不過並沒有死。後來郭威從軍,在戎馬生涯中不斷壯大自己,最後成為後周的創始人。
對比一下韓信和郭威,我們發現了一個奇妙的事情。那就是,你越是活得小心翼翼,越是害怕,不好的事就越會找上你。韓信幫助劉邦奪取了天下,之後一直逆來順受。卻因為功高震主,在35歲那年被殺死在長樂宮的鐘室,不得善終。而郭威,他的名氣遠沒有韓信那麼大,而且生性魯莽、脾氣暴躁,按理說本該早就掛掉才對。可是他卻當了皇帝,最終活到了50多歲。
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沒有錯。韓信謹慎小心的性格,讓他猶豫不決,患得患失,遲遲不能作出決定。特別是在和劉邦的矛盾不可調和的時候,仍然對劉邦心存幻想,希望對方念在自己功勞的份上,饒過自己一命。他想不到的是,正因為他的功勞太大,所以才必須死!並不是沒有人提醒過韓信,謀士蒯通一直在勸說韓信“勇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又說“‘時乎時,不再來”,勸說韓信把握住機會自立為王,但是韓信不聽。
韓信的核心問題是他不敢冒險。這說起來很矛盾,因為韓信畢竟是創造了“背水一戰”這種著名的戰例啊,但是他面對屠夫的時候卻甘願受胯下之辱也不敢反抗。這說明,韓信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內,是敢於冒險的,因為這種別人看起來很危險的事,對於戰神韓信來說,危險性並不大。就如同普通人覺得百米跑進10秒以內是不可能的任務,而對於博爾特來說就是很輕鬆能辦得到的。但是在自己擅長的軍事領域之外,韓信就非常的糾結,他的人性的弱點就充分的暴露出來了。
如果單純從軍事上來說,韓信是不怵任何人的。但是戰爭是政治的延續,不僅僅是軍事上的競賽。劉邦曾經兩次闖入韓信的軍營輕易奪取了韓信的兵權,而韓信也親眼目睹了另一位戰神西楚霸王項羽是怎麼失敗的。可以說,劉邦的政治才能對韓信來說是高高在上的碾壓式的存在,韓信一直在心裡把韓信當作是自己無法戰勝的人物。這就是韓信的性格弱點,如果是項羽,肯定不會想這麼多,直接開打就行了。雖然最後項羽也輸給了劉邦,但是他曾經有很多機會可以贏的。而韓信呢,韓信從一開始就分析出來自己沒有勝算,所以他不會行動。他並不是沒有野心,而是一直在等待一個100的機會,一直等到死。
韓信的這種性格,如果是個普通人,也許總會受點欺負,但是因為安分守己,也能湊合的活一輩子。但是韓信不能,因為偏偏他有著無以倫比的才華,和一顆不安分的心。韓信從小就胸有大志,想要幹一番偉大的事業,他也有這個本事。但是由於性格的原因,他只能藉助別人的平臺來實現自己的夢想,卻無法建立自己的平臺。他只能成為一個高階打工者,但是這樣一個有能力的打工者,老闆能容得下你嗎?任何一個皇帝,都不能容忍身邊有這樣的威脅。所以韓信別無選擇,他的結局除了造反,只有死路一條。
由於內心缺乏血性,導致韓信的一生都是被動的,從來不會主動出擊把握機會。韓信最早在項羽的手下打工,由於得不到信任,就跳槽去劉邦那裡。可是劉邦仍然看不起他,於是韓信又要離開,最後被蕭何追了回來。為什麼說“成也蕭何敗蕭何”呢?因為沒有蕭何韓信註定被埋沒,他不會推銷自己,面對挫折也只會逃避和退縮,不被人賞識就換個地方,從來不會想主動去掌控自己的命運。所以之後韓信帶兵打仗,從討要齊王到改封楚王,到被剝奪王爵改封淮陰侯,一步一步無不是被劉邦攥在手裡的。
傳說韓信臨死的時候,被吊在長樂宮的大鐘之內,頭被大鐘罩住,向上看不到天,腳下懸空,向下碰不到地面。因為劉邦曾經說過:只要韓信“頂天立地於漢土,絕不加兵刃於身”。所以呂后把韓信吊在鍾裡就不能頂天立地了。而韓信具體怎麼死的,也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被宮女手拿棒錘,亂棒錘死。另外一種是被用竹片到或者桃木劍殺死,沒有用兵刃,就不算是違背當年的承諾。無論是哪一種,韓信都死的毫無尊嚴。沒有血性,缺乏器量,不敢冒險,缺乏主動掌控命運的能力,讓韓信這位千古名將,兵仙神帥,最終在深宮裡毫無尊嚴的死去。
-
4 # 歷史趣聞008
漢初三傑之一韓信死因
可以幾個方面說起,1韓信是他太執著於“知恩圖報”這四個字了。以至於他亂了君臣身份。當劉邦被困,讓他前去相救時,他提出了封他為齊王的條件,他認為他救劉邦一命是恩,劉邦對他封王是報。卻不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他眼中的知恩圖報,他心中的理所當然,在劉邦心裡就是一根刺,一根威脅劉氏江山的刺。
2功高震主,
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這麼大功勞怎麼封賞呢,只有賜死。
3要挾領導
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器不殺
劉邦危難之際不去救援還和領導談條件,要官,要封地,還不能殺我,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不封異性王,如果不自己辭去王位的全要殺,方便權利集中
-
5 # 淘玉在神周
韓信錯在和劉邦爭權。
天下已定,韓信作為將領要把兵權還給皇帝劉邦,只留下功勞享福就可以了。這樣,對劉邦沒有威脅,才能活下來,享受榮華富貴。
然而韓信不僅要榮華富貴,還要把權力留在手中,這就犯了權力鬥爭的忌諱。要麼你就直接造反,打出一片天;要麼你就交出權力,老老實實稱臣財富享清福。
所以不把韓信手中的權力交還劉邦的話,只能加劇和劉邦的權力鬥爭。以至於最後韓信功成身死,一身本領難以施展。
如果有韓信在,哪裡還有什麼匈奴的事,諸侯造反的事。
人們都知道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但是絕大部分人不知道後面一句才是關鍵。
亡者,非喪其身也。謂奪其威,廢其權也。
-
6 # 歷史雜談lilym
年少悲慘,忍受胯下之辱 韓信(?一前196年),江蘇淮陰人,一生極富傳奇色彩。他出生於貧窮之家,並且父母早 亡,所以少年時只好流浪乞食。他曾蒙一個在河邊漂洗絲絮的婦女把自己的食物分給他吃了幾十天。韓信雖然如此落魄,但卻有大志向。母親死時,他窮得連埋葬的錢都沒有,卻選了一塊又高又寬敞的地方作為母親的墓地,以便自己發跡後可以在旁邊“置萬家”守墓。有一個年輕力壯的無賴當眾侮辱他,讓他從胯下鑽過,他竟能強忍恥辱,從其胯下鑽過。這就是著名的“胯下之辱”。
成也蕭何
衣錦還鄉 漢五年,楚漢戰爭進入了最後的決戰—垓下之戰,劉邦召韓信率兵參戰。項羽兵敗,最後自刎烏江,劉邦終於奪得天下。楚漢戰爭一結束,劉邦立即剝奪了韓信的兵權,並改封他為楚王。韓信衣錦歸鄉,找到當年分食給他的漂母,饋贈千金作為報答,又找到那個當年逼他忍受“胯下之辱”的無賴,不但沒有報復他,反而封他為中尉。劉邦雖然奪了韓信的兵權,但對他仍不放心。而韓信到楚地後所做的兩件事更引起了劉邦對他的猜疑和不滿:一是韓信收留了項羽的部將鍾離昧。鍾離昧是韓信的故交,所以在項羽失敗後來投靠韓信,但鍾離昧與劉邦有舊怨。 二是韓信在封國內出入都用重兵護從。
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
漢六年,有人上告韓信謀反,劉邦要出兵攻楚,但為陳平所勸阻。陳平指出,出兵攻楚的勝算不大,建議劉邦假裝出遊楚地的雲夢,然後在那裡召集各路諸侯相會,伺機擒拿韓信。劉邦聽從了這個建議,出遊雲夢,使人召韓信。韓信心懷疑慮,本想起兵造反,但又覺得自己沒犯什麼大錯,不值得冒這種抄家滅族的風險。可如此貿然前往,又怕被劉邦抓起來,束手被擒。正躊躇猶豫間,手下的人給他出主意說:“皇上主要是恨鍾離昧,只要你殺了他,帶上他的人頭去拜見皇上皇上自然高興,這樣你就沒有什麼危險了。”韓信一聽有道理,於是去見鍾離昧。鍾離昧已知韓信的來意,所以在大罵了韓信一通後自殺而死韓信割下鍾離昧的人頭去見劉邦。哪知劉邦一見韓信即令武士把他抓起來。韓信心裡不平,對劉邦說:“人們常說:‘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果然不錯,現在天下已定,我自然該死了。”劉邦因為也沒什麼確鑿的證據,所以只對韓信說:“有人告你謀反。”然後將韓信抓回洛陽。考慮到韓信並未有什麼明顯的叛跡,而且為劉家打天下立下了很大的功勞,殺了他怕天下人不服,所以劉邦此次未殺韓信,而只是廢了他的王位,改封其為淮陰侯。但他也不願再縱虎歸山,故把韓信留在了長安韓信知道劉邦終是對他不放心,所以常常稱病在家,然終究是心高氣傲,對劉邦心懷怨恨。 敗也蕭何
一次,劉邦與韓信討論諸將的帶兵能力,韓信竟說劉邦至多隻能將兵十萬,而他自己則是多多益善。由此可知韓信是不甘雌伏的,所以最後終於發展為與陳稀圖謀叛亂。 陳稀原來也是劉邦麾下的一員戰將,漢初因功被封為侯,並被任命為趙國的丞相,監領趙,代國,成為手握重兵的將領。他赴任之時,來向韓信辭行,韓信屏去左右,拉著他的手,來到庭院中密謀說:“你現在手握重兵,又受到皇上的寵幸。如果第一次有人說你要叛亂,皇上肯定不相信,第二次有人說,皇上就會起疑了,第三次再有人說,皇上就會相信了,而 且必定會自己率兵親自前去捉拿你。到那時,我從朝中響應你,則天下可圖也。陳稀素來信服韓信的才能,所以一口答應。回到趙、代後果然大量養士,招納賓客,積蓄力量。趙相周昌覺察到陳稀的不軌行為後,向劉邦報告,認為陳稀在外統兵多年,又養賓客眾多,恐怕有變。劉邦派人一查,果然查出了陳稀不少的違法事情。 漢十年,劉邦之父太上皇死了,劉邦召陳稀入朝。陳稀心中有鬼,託病不去,並且九月即起兵叛亂,自稱代王,出兵攻略趙、代各地。劉邦聞後,親自率兵平叛。韓信稱病不從,卻暗地裡派人與陳稀聯絡,告訴陳稀他將按原計劃響並與家臣商議,準備假傳聖旨,將官府裡的刑徒、奴隸等赦免釋放出來,然後率領他們襲擊呂后、太子,與陳稀呼應。 但這個陰謀卻為韓信的一個家人洩露。這個家人因事得罪韓信,被韓信抓來準備殺掉,家人之弟知道後即將韓信的陰謀上告呂后。呂后大驚,連忙召蕭何來商議。因為韓信是個足智多謀的戰將,且有威望,所以只能智取。兩人商定了一個圈套:即詐稱劉邦已派來報捷,陳稀被殺,叛亂已經平定,讓群臣入朝祝賀,然後乘機擒拿韓信。為了穩妥起見,蕭何親自去誘騙韓信。韓信聽到陳稀已死的訊息,信以為真,心中大亂,在蕭何的勸說下勉強入宮,入長樂宮,即被武士拿下。呂后怕夜長夢多,馬上將韓信斬於長樂宮鍾室,還下令夷滅韓信三族。可憐一代梟雄,竟死於呂后之手。 劉邦平定叛亂後回到咸陽,聽說韓信已經被殺,心裡“且喜且憐之”,喜的是韓信這樣一個心腹之患終於被除掉了,憐的是韓信畢竟為自己打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居功甚偉,落得這樣的下場終覺可憐,於心不忍。
-
7 # 諾琳珂
韓信(約前231-前196),淮陰(今江蘇淮安)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漢初三傑”之一。
韓信是個軍事天才,他曾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不世之功。但韓信缺少忠誠,先投奔項羽,再投奔劉邦,又密謀造反,終死於蕭何之手。當初是蕭何把韓信給追回來的,後又死於蕭何之手,故才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之典故。
劉邦奪得天下後,已經是頭髮花白已過六甲之人。此時的劉邦對助他奪取天下的武將都非常忌憚,尤其是韓信這個軍事奇才。所以,劉邦對韓信進行了一系列的打壓,官職也由王降到了侯。韓信本想靠著自己的赫赫戰功謀得一個諸侯王,而且韓信也覺得自己的能力絕對能配得上自己想要的這個諸侯王,但這卻與劉邦“非劉姓不得封王”的想法背道而馳。既然不能給予,就只能殺掉。於是,在呂后和蕭何的謀劃下,韓信被騙入長樂宮,在那裡結束了短暫卻輝煌的一生。對於韓信之死,世人皆嘆息,似乎韓信的使命就是用來成就劉邦完成帝業的,而功成之後,他的存在卻是新王朝的隱患。所以,韓信必須死。他的悲劇是所生在皇權時代造成的。
-
8 # sddz以書潤心
韓信是西漢開國的大將,被稱為"兵仙","神帥","戰神"。
劉邦受封為漢王后,拜韓信為大將軍。韓信建議劉邦利用吏卒企望東歸的心情,舉兵東向,三秦必可奪取。劉邦採納了韓信的建議,很快佔取了關中。
楚漢戰爭中,韓信發揮了卓越的軍事才能,戰爭的結果是漢軍兩面夾攻,獲得了全勝。趙王被俘獲了。
公元前203年韓信被拜為相國,劉邦還譴張良封韓信為齊王。劉邦命韓信會師垓下,圍殲夢,迫使項羽自刎。
劉邦曾當眾這樣稱讚,"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可見當初劉邦對韓信是多麼賞識啊!
可是,此一時彼一時也。
劉邦是開國皇帝,謀略家。天下安定後,他考慮的是怎樣讓自己的政權穩固,怎樣讓自己的兒孫無憂無慮的做他的江山。
真是"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這樣的故事不止發生在漢代,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是這樣對待功臣的,他的事業成功了,他要拿這些功臣開刀。
韓信擁有著兵權,自己又有著豐富的軍事才能,這樣的人最讓劉邦放心不下。劉邦和呂后天天盯著韓信,好尋到他的不是,韓信和趙國相陳豨暗中勾結,終於讓他們找到把柄,把韓信置於死地。
-
9 # 我有我的世界觀
一個巴掌拍不響!對於韓信之死,劉邦和韓信應各打五十大板。韓信之錯,在於他的許多行為不端和睥睨劉邦;劉邦更可惡①他無端擔心韓信功高震主。②他有盡誅異姓諸侯王的險惡用心。所謂的“韓信謀反”,只不過是劉邦在找不到法理依據的情況下,所假託的一個藉口罷了。
為什麼這麼說?實事求是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現在就以事實說話,對上面的說法一一驗證。
驗證一:韓信功高震主①拜“大將軍”——韓信始在項羽軍營,多次向項羽獻計獻策,卻得不到項羽的重視,轉投到劉邦旗下。
(項羽設計圖)
(信)數以策幹項羽,羽不用。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史·淮陰侯列傳》
在漢營,韓信仍不被重用。劉邦只是給他一個“治粟都尉”的小官敷衍他。韓信再次離開。多虧“蕭何月下追韓信”,然後在劉邦面前猛吹韓信:“象韓信這樣的傑出人才,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個。你若甘願屈居為“漢王”,那就算了。若想與項羽爭天下,那就非留下韓信不可。”
劉邦相信蕭何的眼光,於是拜韓信為“大將軍”,位於諸將軍之首。
當然,蕭何不是吹牛逼。韓信與劉邦的一番詳談,讓劉邦刮目相看,於是開始器重他。並且,韓信也沒有讓他失望。
②暗渡陳倉,為劉邦東進找到“通天梯”
滅秦之後,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王。為防劉邦有異心,項羽把劉邦封為“漢王”,統轄邊遠的巴蜀、漢中之地。以關中之地相阻隔,而統治關中的是秦朝舊將: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這三人當初都是向項羽投降,自然心向項羽。
這樣看來,劉邦可能一生一世都會“窩居”在漢地了。可偏偏韓信設計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使劉邦有了兵出秦地的“秘密通道”。
經此一計,劉邦在韓信的輔佐下,透過陳倉東進,迅速平定了三秦。這樣,劉邦就打通了向東發展的通道。
雖然劉邦平定了三秦,向東發展有了立足之地,但此後的進展並不順利。
秦舊將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投降項羽,齊王田榮、趙王歇也反叛並與楚媾和,魏王豹也背叛劉邦與項羽約和,並封鎖了河關,切斷了劉邦的退路。
(魏王豹劇照)
此時,劉邦的情勢是危急的。而韓信透過以木盆、木桶代替船隻,暗渡過河,大敗魏王豹。又透過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後生,消滅了趙國。
韓信透過滅魏、破代、敗趙等一系列軍事勝利,解除了楚軍的危勢,使得劉邦能夠重整旗鼓。並以俘獲之精兵,補充了正在滎陽對峙的劉邦兵力,為正面作戰輸血。
④滅齊敗楚,讓劉邦有了談判的資本
韓信消滅了齊國,大敗龍且,項羽開始感到了恐懼,便派武涉遊說韓信叛漢聯楚。此時,劉邦、項羽正處於膠著狀態,韓信只要站到哪方陣營,哪一方就可獲完勝,而另一方將被擊垮。
韓信有感於劉邦對他的“恩情”,拒絕了楚使。韓信滅楚後,又燒了楚軍糧道,楚軍士卒疲憊,糧食告絕。此前一直佔優勢的楚軍才終於同意以鴻溝為界的約定。
⑤垓下決戰,為劉邦鎖定勝局
項羽糧食告絕時,漢軍卻糧草充足。於是劉邦毀約,乘楚軍疲憊之機,率軍追擊。卻遭項羽一個回馬槍,大敗。於是深掘壕溝,等待韓信來援。
韓信從齊地出發,劉賈從壽春出發,同時,彭越、英布也率軍前來。劉邦領兵在後,絳侯周勃、柴將軍又跟在對邦的後面,將項羽的軍隊團團圍困於垓下。
韓信又利用楚軍思念家鄉的情結,讓漢營唱起了楚歌,楚軍一個個、一批批地走向漢營。最後,項羽只剩下800精兵。此時,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勝負已分。項羽在數百人的包圍追擊下,自刎於烏江。
“國士無雙”、“功高無二”是當時的人們對韓信的評價。歷史上“功高震主”的事例多的去了。這讓劉邦不得不防。於是,“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悲劇就在韓信身上上演了。
驗證二,韓信行為不端,“趁火打劫”韓信攻佔齊地後,就以“齊民多變”為由,要求劉邦封他為“假(暫時的)齊王”。而劉邦此時正被項羽圍困,在焦頭爛額之際,劉邦哪裡還有心思顧及此事?本想拒絕韓信的無端索求,但張良對劉邦“使眼色”,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切不可內部生變。不如暫時答應韓信的要求。
於是,雖然劉邦對韓信的“趁火打劫”心知肚明,也只能強忍著往肚裡吞,並索性做了個“順手人情”:“做什麼“假齊王”?要做就做個“真齊王”。
韓信就是在劉邦如此“窘境”的情況下,“勒索”了一個“齊王”的封爵。
劉邦本無特長,他能與項羽爭奪天下,就在於他的“馭人術”。他曾在一次宴席上公開說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幹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軍之兵,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史記·高祖本紀》
作為皇帝,他就希望各類英才為我所用。他自己要做的就是掌舵,把控全域性。如果有誰不能受其掌控,他將會被架空。
顯然,韓信趁火打劫,在關鍵時刻會向劉邦伸手要功邀賞,而劉邦此時又控制不了。這是一種潛在的威脅。如若韓信日後還有更大的貪慾,怎麼辦?劉邦不敢往下想,乾脆找個機會除掉韓信。
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益善耳”——《史記·淮陰侯列傳》
劉邦雖然承認事實確實如此,但韓信卻公然蔑視劉邦,還是令劉邦心裡很不爽。
作為一個皇帝,他必須做到令行禁止,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皇帝開金口,露銀牙”。這就必須要有絕對的權威和威信。
而韓信不僅在心裡,還在言語上公然蔑視劉邦,這讓劉邦無法容忍。試想:如果韓信在朝堂之上公然頂撞劉邦,這是劉邦所能接受的嗎?劉邦沒有這樣的氣度。
這也是劉邦要除掉韓信的原因之一。
驗證四,劉邦要盡誅異姓諸侯王,韓信也必死無疑硬碰硬,劉邦不是項羽的敵手,但劉邦善於籠絡人才。在其勢弱時,大封諸侯王,讓他人死心塌地地跟隨他,以鞏固自己的勢力。
韓王信是第一個受封者。劉邦被封為漢王進入漢中時,韓襄王的孫子信跟隨他進入漢中。後劉邦拜他為“韓太尉”。在陽城(今河南方城),劉邦大敗項羽所封的韓王鄭昌”,將“信”取而代之為“韓王”。
後來,封張耳為“趙王”(項羽時封為“常山王”);韓信封為“齊王”,後改為“楚王”;黥布封為“淮南王”(項羽時封為“九江王”);彭越封為“梁王”;臧荼封為“燕王”。後來,因臧茶謀反被殺,劉邦同鄉好友盧綰被封為“燕王”;吳芮封為“長沙王”(項羽時封為“衡山王”)。
楚漢戰爭結束後,劉邦又大封功臣。
封這些諸侯王,都是在劉邦在與項羽爭奪天下時,為籠絡人心的需要。這些諸侯王有自己的封地和人口,有自主的財政權和在封國內徵收賦稅的權刀,甚至還有一定的軍隊。
這對朝廷是個威脅。劉邦為使江山牢固掌握在劉氏手中,持續在劉氏家族傳承下去。劉邦就以謀反等各種理由和藉口,將非劉姓的諸侯王屠殺殆盡,只有勢力較小的、對朝廷構成不了威脅的“長江王”吳芮倖免於難。
當然,韓信姓“韓”不姓“劉”,自然也被劉邦以“謀反罪”殺害。
諸位,現在知道了“韓信功成名就卻遭殺害”的原因了吧?
功成名就並不是免死金牌。如果遇上明主,你的功名將為你帶來榮華富貴,蔭及子孫。如果遇上劉邦這樣的小肚雞腸、猜三疑四、忘恩負義時,你還顯山露水,不知收斂鋒芒,不懂藏笨隱拙,你的功名卻恰恰會給你帶來災難,包括丟掉性命。
-
10 # 怪哉書蟲
為什麼這麼說呢,咱們往下看。
性格過於耿直,是天生的兵仙,但不是人仙韓信是兵仙,說是用兵如神也絲毫不誇張。
但是韓信為人過於耿直,在古時候可以說,很多人都是將一身本事賣與帝王家。
咱們舉例說明一下
第一、韓信請封齊王
這件事可能很多人都聽說過,有人覺得韓信是以此威脅劉邦,在劉邦被困的時候,以請封齊王來威脅劉邦,意思不封我為齊王,我就不去救你。
但其實,事情並不是這樣的,而是因為:當時韓信剛滅了齊國,但是齊國的殘餘勢力依舊還在,這時候韓信若是抽身去救劉邦,那麼剛剛拿下來的齊國,怕就是要被殘餘勢力打回來了。
而封韓信為齊王,那麼韓信滅齊的餘威還在,即使韓信留部分守兵,率大軍去救援劉邦,齊地的人也不敢掀起風浪。
而當時韓信給劉邦的信上說的是:假意封我為齊王,來震懾齊地的人。
這意思就是封王是假的,是劉邦自己錯以為韓信是以退為進,威脅自己,所以恨恨的真封了一個齊王,但是自此開始忌憚韓信。
犯君王忌諱,功高震主我們知道,當時劉邦能奪得天下,韓信是立下汗馬功勞的,這功勞比之同樣是漢初三傑的張良與蕭何,還要略高几分。
但是,韓信不知道避諱君主的心思,劉邦封王他就接受 ,劉邦給他什麼,他就接著。
其實這和韓信的耿直性格是有直接關係的,在韓信心裡,你是我老大,你給我點東西不是正常的嘛。
但是我們知道劉邦是一個疑心很重的人,這樣疑心重的人,必然是會以自己的心思來揣測別人,所以劉邦開始怎麼看韓信都有些忌憚。
所以,劉邦開始試探韓信,怎麼試探的呢?
他不問治國,不問謀略,非要問領兵。
先是問韓信:我能領多少兵馬?韓信很耿直的回答:您可以領兵十萬。
隨後又問韓信:那你能領多少兵馬呢?韓信又不知避諱的回答:我領兵,自然是多多益善了。
意思就是自己帶兵,越多越好。顯然這話裡的意思就是,自己領兵比劉邦厲害。於是這句話讓劉邦很不舒服。
呂后與蕭何的揣測劉邦忌憚韓信,作為劉邦妻子的呂后自然是可以看出一二,而作為謀士的蕭何,當然也看得出來。
所以在劉邦只是忌憚,還不確定要不要下殺手的時候,呂后與蕭何出手了。
於是韓信就這樣被殺死在長樂宮的鐘室。
那麼韓信到底有沒有要反叛的意思呢?答案是否定的,終韓信一生從來沒有過要反叛劉邦的意思。
所以,在韓信去世之後,劉邦聽到韓信臨終遺言,也帶了幾分悔意。
韓信臨終說:悔不聽蒯通之計!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這位蒯通曾經勸韓信自立為王,但是韓信覺得:士為知己者死。劉邦給了他這樣大的權利和兵力,他就要對得起劉邦。
所以劉邦聽說這句遺言,才覺得後悔。
但是,總結韓信的一生,其實他就是活得過於真實,無論是對下屬,對領導,還是對同僚,不會避諱人的心思,只管做自己覺得正確的事。
這樣的心思在當下的職場尚且還吃不開,在當時君王的忌憚下,自然更不好混。
他只需要把自己帶兵的本事,用一點在這一群人身上,那樣也就不會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也就不會慘死長樂宮,也就不會留給後人太多的感嘆。
而我寧願相信,這位兵仙下凡,只是為了幫助漢朝統一,完成使命之後,必然是要回歸仙界的。這樣才會讓自己心裡覺得能接受一些。
-
11 # 說些真話
韓信不懂得急流勇退,當然要看上級是什麼人,如果提前交出兵權仍被追殺,那不如聽蒯通之計提前拼死一搏,或者“移民”。
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有情有義,令人敬佩。從這個角度來講,呂后也有責任,可以先談政治再用軍事嘛,非得搞個殺功臣的惡名。
當然我們不是呂后,無法全面猜測她當時的真實想法。只能推測的是,無論怎麼做,用武力手段還是宋太祖的和平手段,其目的都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
所以啊,在現實生活中,千萬不要功高震主。
親愛的朋友,您覺得呢?
-
12 # 小恆數碼
韓信:(公元前231到公元前196年)淮陰縣人。西漢王朝的奠定者,中國的歷史上一位卓越的軍事家,與大司馬蕭何何、軍師張良並列為漢代三大功臣,韓信被譽為西漢戰神。韓信為什麼最後落得被殺的下場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當年韓信領兵出征平定了魏、徇趙、脅燕,平定齊後,他的心態開始膨脹了,有了驕縱的情緒,於是他找了手下的人寫了一封信告訴劉邦說“齊國現在已經被平定了,但是缺少一個王來管理,我希望你能封我做個齊王”劉邦此時正被項羽圍在滎陽,他看了書信後,大為光火,大罵韓信不來救自己,卻想自立為王。這時張良勸劉邦答應韓信,因為韓信是個天才軍事家,在楚漢戰爭間他有很大的作用。沒有辦法,漢王劉邦只好答應了。但對韓信不滿的心緒已經埋下了。
韓信的軍事才能在戰爭中展現的一覽無餘,他的軍事才能和表現讓劉邦心存戒備,這樣的軍事天才,軍隊在他的手裡簡直戰無不勝。古人云,功高震主,韓信的威名讓劉邦感到十分忌憚,之後不久便找個藉口免去了韓信對軍隊的權力並把他貶到楚國當王。
韓信最後被皇帝貶為淮陰侯,本來應該審時度勢,為人低調,明哲保。但他卻經常發些不滿的話,這些話傳到劉邦和皇后的耳邊。即使劉邦可以不在意,但呂后狠辣的性格肯定要殺死韓信的。在劉邦率領大軍討伐陳豨之際,呂后找來了漢朝的相國蕭何,說韓信和陳豨是一夥的,想要謀反。蕭何把韓信騙入宮中殺害。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最後總結一下,韓信的一生非常複雜,後世史學家對他的評價也褒貶不一。從軍事才能來看,韓信擁有舉世無雙的作戰能力,沒有韓信就沒有劉邦的基業。漢朝能建國,韓信是居功至偉的,將韓信定為“漢初三傑”是比較中肯的考量。但是,從政治天賦來看,韓信就是一個傻瓜。他不但政治水平低下,目光還非常短淺,思想素質更跟不上潮流,不能做到當機立斷,對任何事物都抱有僥倖心理。至於,韓信究竟有沒有謀反,史學家們各執一詞,後世也無法從史書中,找到確切的答案。但是,不論韓信謀反與否,他的結局都是註定的,以韓信的政治頭腦,早晚會死在政治場上。
-
13 # 半壺老酒半支菸
按照當時的法律,韓信多次犯了必死之罪,跟劉邦“屠戮功臣”無關,因為漢高祖還真沒殺什麼功臣,只是想過要殺樊噲還沒殺成。被劉邦幹掉的,並不是他的臣子,而是曾經肩膀頭齊論弟兄的諸侯王,而且那些諸侯王都是造反之後在戰場上被打敗後死掉的,而且韓信也不是劉邦殺的,而是呂后與蕭何干的——蕭何是韓信的伯樂,如果韓信不是做得太過分,蕭何就是不出面營救,也不會落井下石。
其實韓信早在登臺拜將之前就該死,那時候他剛投靠劉邦做倉庫主管。因為古人寫史書的時候習慣為尊者諱為賢者諱,所以沒說韓信犯了什麼罪而要被斬首,但是聯想到韓信倉庫保管這個職務,再加上一起還有十三個人要被殺的情況分析,這是個“窩案”,而當時又沒有戰事,所以貪汙的可能性比較大。
是不是貪汙軍糧不知道,但當時韓信犯法當死,連司馬遷都沒有異議。而後來韓信還當過逃兵,這才有蕭何月下追韓信——戰時當逃兵,任何朝代都是死罪。但是韓信非但沒死,還因禍得福當上了大將軍,這不能說不是劉邦執法不嚴。
當了大將軍的韓信還是不守規矩,本來酈食其已經成功說降了齊王田廣,但韓信卻突然襲擊已經投降的齊國,不但坑死了兵不血刃就可以平定齊國的智謀之士酈食其(其人智謀及與劉邦關係應與張良陳平相似),還讓原本已經取得和平的齊地城池和百姓重新陷入兵禍。韓信滅齊,是為了自己一己私利,而背信棄義並罔顧人民死活,是個不折不扣的戰爭販子。 韓信背信棄義坑死戰友置齊地黎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實際上是謀上了齊王的位置,這也是他後來擁兵自重逼迫劉邦封他為齊王的籌碼。
韓信當上齊王,漢高祖也取得了天下,但是韓信卻偏偏收留了劉邦,或者說大漢王朝通緝的項羽舊將鍾離眛,如果沒有不臣之心,為什麼要收留皇帝通緝的要犯?
事實上韓信後來還真的有了謀反的行動,他的同謀就是陳豨,想趁著劉邦遠征英布的時候裡應外合幹掉呂后和蕭何等人——這一點同情韓信的司馬遷也承認,所以我們沒必要質疑。
這樣看來,韓信的人品確實令人難以恭維,他是一個優秀的軍事家,但並不代表他就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事實上道德太高尚的人也當不了優秀軍事家。所以韓信之死也冤也不冤:他是為大漢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那顆不臣之心一直蠢蠢欲動,有一定的實力就想當皇帝,在那個時候是人之常情,也不能說就是劉邦正確韓信錯誤,但是劉邦(實際是呂后)殺死有謀反行動的韓信,也是應有之義。韓信之死,是死於皇位之爭,無關對錯,但是其行為勝利了就是開國之君,失敗了就必死無疑,沒有什麼可惋惜的……
-
14 # 飛翔老大大
因為韓信太忠心保國,沒防人之心,也怨他功高震主,怕他反叛,故被呂后殺害,其實也有劉幫遺旨。韓信冤枉,死之可惜!
-
15 # 生生遊戲解說
高祖四年,平定齊地後,韓信曾派人對劉邦說要做齊人之假王,然而當時劉邦被困於滎陽,情況危急,劉邦頓時勃然大怒,聲稱韓信有逆反之心,從那個時候劉邦便有了殺韓信之心,但是當時由於張良及時阻止了劉邦的殺心,他認為漢軍此時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不可讓韓信真有叛變之心,於是韓信被立為齊王,但是劉邦殺韓信的種子已經深深的埋藏在了心中。
項羽當年兵敗後,楚國大將鍾離昧投靠韓信,恰好劉邦一直以來非常記恨鍾離昧,於是便下令要求楚王韓信逮捕他,但卻被韓信以種種理由推脫了。
漢朝六年,劉邦來到楚國,韓信便心生謀反之心,想要趁此機會除掉劉邦,並應劉邦之諾將鍾離昧的首級獻給劉邦,希望趁劉邦不備之時將劉邦殺害,然而卻不知道劉邦已經看透了他詭計,在韓信獻上首級的那一刻便給韓信戴上了械具。
不過當時劉邦並沒有馬上殺韓信,可能是考慮韓信的功勞,殺韓信之後難以服眾,所以將其軟禁在長安,後來由於他們告密陷害韓信,說韓信還有謀反之心,最後呂后和蕭何才最終用計,派武士把韓信捆縛起來,於長樂宮中的鐘室裡斬殺了他,並誅滅三族。
而自古以來,都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歷史上有多少人死於皇帝的莫須有罪名之下,。一個股肱之臣,一個著名謀士,一個輔助市井劉邦走向帝位的能人卻最後落得如此地步,不可不叫人惋惜。
-
16 # 師明禮
韓信的人生告訴我們,做人不要三心二意,認準一條路走到底,不然會很尷尬,最嚴重的後果就是把自己的命也搭了進去。
不管是文學作品還是現實中,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有很多壞人,一路壞到底,但是總是有崇拜者,有的好人,一路好到底,依然有很多粉絲,唯獨那些三心二意,做人做事騎牆搖擺不定的人,鮮少有崇拜者。常常換來嘲諷,最多換來一些可憐和同情。
一句話,做人要堅持自己的信念,不要搖擺不定。
比如,希特勒這個人,從始至終一條路走到黑,《權力的遊戲》裡的喬大帝,變態到底,《越獄》裡的t-bag,一直壞到底,這些人,縱然被人痛罵,但是也不得不讓人說一句,他們直到死也堅持自己的信念(害人,殺人等)。
關羽為什麼得到後世這麼多崇拜?因為他始終忠心耿耿,即使死了也不變心。就是在當時,關羽也得到了魏蜀吳三家人的欽佩,魏國吳國均以諸侯之禮將其安葬,蜀國為其建衣冠冢,這就是一心一意的精神力量。
韓信呢,就屬於三心二意的那一類人。
都說劉邦殺功臣,這其實是不負責任的說法,真正歷史上劉邦幾乎沒有殺過功臣,注意是說“臣”,他殺的都是異姓王,這些異姓王本質上和劉邦是一種同盟關係,不是大漢的“臣”。
韓信,本是劉邦的臣,不過在楚漢戰爭中,他搖擺了,想做異姓王了,他想做劉邦的同盟,而不是臣子。
楚漢戰爭的時候,韓信趁著劉邦被困,要挾劉邦,要做假齊王,劉邦大怒,因為張良和陳平的提醒,才轉變態度,立韓信為齊王。可以說,從這件事開始,韓信的人生就埋下了悲劇的種子。
也說韓信此事的悲劇所在是什麼?
那就是你既然是劉邦的臣子,那麼就好好賣命,將來功勞薄上少不了的,但是卻又偏偏要做王,做了王之後,又不敢公開說自己不是劉邦的臣子,仍然以臣子的身份戰爭,這就是立場含糊,兩頭便宜都想佔,將來必然會出事。
對於此事,謀士蒯徹看得清楚,他勸說韓信,既然做了齊王,那就不要做劉邦的臣子,那就順著齊王的名號,和項羽劉邦三家分立,謀取天下。
韓信卻說大漢不會“負我”,但是沒想到,是你先負大漢(拋棄臣子身份,要挾為王),將來不會善終。
劉邦稱帝之後,捉拿鍾離昧,韓信藏匿鍾離昧,但是又逼他自殺,想討劉邦歡心,想帶兵反抗劉邦,卻又放棄。
此事之後,韓信被降為淮陰侯,卻又鄙視周勃,灌嬰,樊噲等大漢功臣,和陳豨約定謀反,事敗被呂后捉拿,斬之。
所以,韓信的人生悲劇就在於他的信念不能一以貫之,而是搖擺不定。你要麼做劉邦的臣子,就做到底,以你的功勞,不在張良陳平蕭何之下,封賞也不會在他們之下,可是卻又偏偏想做異姓王,做了異姓王要麼就做到底,聽從蒯徹之言,和劉邦項羽三分天下,可惜的是韓信既想做劉邦的臣子,又想做異姓王,又想叛亂,又下不定決心,最後死於呂后之手。
-
17 # 蒼茫大地一棵草
韓信也非善茬能忍常人不能忍之辱,能征善戰,功高蓋主有野心,不是劉邦要殺他,是他自己殺自己,不作死就不會死。換成任何一個開國皇帝他這樣的人必死無疑。
-
18 # 切塊錢
戰爭時期劉邦是又愛又恨,不得不用。淮陰侯後是精兵良將,不得不殺。為人處世過於高調,是劉邦心腹,亦被視為大患。千年帥才,政治及格。
-
19 # 荊州紅星
能忍受的人,,只會等待時機,不會象老闆劉邦那樣,,創造機會,抓住機會,有主動性,,,韓信參謀型人才,等資訊全掌握才會決定,,太依賴資訊
-
20 # 熱愛歷史的同學
個人認為,韓信之死,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軍事才能突出,太平盛世危及江山社稷。
韓信可是打敗過項羽的人,他的帶兵才能,當時無人能及,如果謀反,不可收拾;
其次,韓信在軍中威信極高。多年戰爭,韓信也為自己培養了眾多的親信勢力。在百戰老兵心中,可能比劉邦地位還高,這很正常。在現代,軍隊中長官地位也比從政者高,士兵只服軍隊長官,不服從政長官。
第三,韓信,在太平年代,已經失去利用價值。當時重用他,是因為為了對付項羽。現在,項羽被滅,已經不需要他了,留著,只會增加威脅。
第四,韓信,為人高調,不知道低調。在之前楚漢戰爭,坑死驪食其,已經得罪了劉邦。劉邦心中認為此人以後不好約束,肯定會時刻提防。
韓信的下場,大致這幾個原因造成。
回覆列表
韓信,一個永遠有話題的人物。有太多太多的詞形容他,他身上有太多太多的故事。他是打敗項羽,讓一代霸王自刎烏江的那個男人;他是漢初三傑之一;他是劉邦能坐擁大漢江山的頭號功臣;他是被漢武帝劉邦承諾“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刀不死”的一代兵仙……。然而這樣的一個人物卻未能善終,劉邦對他的免死承諾也未能救的了他,最終落得個被宮女用竹子戳死的下場,還被誅三族,實在可悲可憐!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韓信不得善終呢?
韓信出身貧苦,因在項羽帳下不得志,轉投劉邦,起初的劉邦並沒有重用韓信,韓信因此離劉邦而去,所以便有了典故“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典故。從此韓信正式投身在劉邦的麾下。楚漢之爭,最終劉邦一統天下,韓信功不可沒,被封為淮陰侯。這就是韓信的成長之路。
此時的韓信是手握重兵的功臣,然而江山已穩,已無需韓信這樣的權臣。韓信的存在是朝廷的威脅,“兔死狗烹”自古就是帝王善用的伎倆。劉邦呂后怕自己的兒子以後震懾不住這些手握重兵的權臣,為了大漢江山不受到威脅,只能除掉他們。
其實,道理很簡單,韓信是一個出色的軍事家,但是對於帝王的權術他又是一個白痴,最終成為政治的犧牲品,要知道功成身退才是最大的智慧,功高震主勢必會遭到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