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木子文化

    一個民族的民俗民風的傳承與民族的認同感是息息相關的,並不取決於封閉的環境,現在是資訊為王的時代,封閉不是絕對的,也正是我們國家經濟的騰飛,使得現在的民族信心復甦,對於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也越來越高,所以國家每年投入大量資金,來保護我們中華各個民族的文化遺產。當我們在博物館可以看到許多關於民族民俗民風的時候,就已經很好的證明國家已經非常重視對於民族文化的保護以及傳承。

  • 2 # 芋花士

    我在很大程度上是贊成這一個觀點的。

    主要是生活環境對民風民俗儲存的影響。

    和漢族文化相比,少數民族有他自己獨特的區域性特點。一些封閉的、偏僻的地方,交通不便,活動空間小,幾乎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那麼在他們的小區域裡,創造的所有的文明(民風民俗)就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形式。

    而在開放的環境裡,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如現代社會科技的發達,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一些傳統的東西,在慢慢消失。只有一些老人還在堅持,年輕人已經不執著於那些了。

    為什麼會形成這種局面呢?因為在以前,更多的民俗對人們來說,是一種生活的信仰,為了讓生活安定,以及一些娛樂。

    但是如今,人們慢慢地生活富足了,溫飽問題解決了,好像就沒有什麼憂愁了,一些傳統的東西也就慢慢被放下了。其次,科技的發達給我們帶來了太多太多的神奇和福利,它變得更有吸引力了。

    在我看來,科技在發達,社會在進步。但是,人不能忘本,一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比冷冰冰的電子產品更有溫度,更有魅力。我們在發展的同時,必須有文化底氣在。

  • 3 # 富江布衣

    交通的便利必然會加大加速文化的交流,少數民族的民俗民風必然會受到衝擊同化,但是也會加速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要兩者兼顧,所以對少數民族地區在加強發展的同時要對優秀的民俗民風加以發掘保護。

  • 4 # 伏裡土陶非遺傳承

    同意你的說法。

    這個倒是有所感觸,多年之前去過還未深度開發的安徽古村落,那時候民風淳樸,安靜祥和。走在其中能深深的感受到特有地域文化氛圍。

    現在卻一片商業繁榮的景象,這是文明發展了還是-傳統破壞了?值得思考。

  • 5 # 喜歡北侗文化的老楊

    大家好,我是@北侗風情,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自古以來,由於每個民族的經濟基礎、政治因素、宗教信仰、地理環境等方面的差異性,各個民族形成自己獨特的民俗民風。這些古老的民俗民風,經過無數歲月的淘洗,優秀的被傳承了下來,不好的就漸漸被淘汰,直至消亡。好的民風民俗是如何被傳承下來的呢?我們從兩個方面來分析。

    一、封閉的地理環境不一定能保持好的民俗民風

    判斷民俗民風的好與不好,主要從民族團結、經濟文化的發展、人民生活和身心健康等方面來判斷。如果民俗民風滿足有利於民族、人民的團結,有利於經濟文化的發展,有利於人民生活和身心健康的條件,這個民俗民風就是好的,否則就是不好的。由於民俗民風的形成與發展是受經濟、政治、宗教、地理環境等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產生的,因此,靠閉關自守的方式來保持良好的民俗民風,顯然是行不通的。

    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民俗民風更好地適應當今社會

    中國是多民族國家,形成的民俗民風也多種多樣。在眾多的民俗民風中,有優劣之分。對於優秀的民俗民風,用傳承經典的方法取其精華,加以保護和發展,使之更好地適應當今社會,為中國社會主義文化、經濟建設服務;對於不好的民俗民風,要移風易俗,去其糟粕,使之不再阻礙各族人民的團結和經濟文化發展。

    總結:一個民族的民俗民風的形成與發展是由本民族的經濟基礎、政治影響、宗教信仰以及地理環境等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閉關自守不能保持好的民俗民風。對於民俗民風,要傳承經典取其精華,用移風易俗去其糟粕,使之更好地適應當今社會,為人民的生產生活服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不要隨便向好友訴說你的困難和煩心事”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