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晉大夫

    雙槐樹遺址位於黃河南岸高臺地上的河南省鞏義市河洛鎮,經過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連續多年考古發掘,確認其為距今5300年前後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遺址,專家建議命名為“河洛古國”。

    此前中國考古工作者發掘的遺址,像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夏商周斷代工程,重點發掘了以安陽殷墟為代表的的距今3300年的遺蹟。十五年前開始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在遼河流域、長江中下游等地都發現了多處距今5000年左右的高等級都邑遺址。

    但可惜的是,也許因為黃河流域河道沖刷、黃土堆積的破壞作用的緣故,在地處黃河中下游平原的中原地區探源顯得十分艱難。作為眾所周知的華夏文明發源地——中原地區此前卻沒有發現5000年前的大型文明遺址。

    河洛古國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它所處時代,正填補了中原河洛地區5000年這個級別的大型考古遺址空白,十分重要。這裡是迄今為止在黃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這一中華文明形成初期階段,發現的規格最高的具有都邑性質的中心聚落,遺址面積達117萬平方米。

    伊水洛水合流後從這裡匯入黃河,遺址呈現出的景象與內涵,正契合了《易經》“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的記載。

    尤為值得注意的是,河洛古國宏大的建築規模,嚴謹有序的佈局,所表現的社會發展模式和承載的思想觀念,都呈現出古國時代的王都氣象。甚至不能排除是炎黃二帝文明時期的遺蹟留存,對中華文明古文化的重要價值,不言可喻。

    雙槐樹遺址

  • 2 # 無奇靜

    作為世界四大文明之一,中華文明是唯一延續至今曾未中斷的,它如何起源備受關注,以此同時,中華名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說法長期不被國際學術界廣泛接受,2001,繼夏商周斷代工程之後,又一個由國家支援的研究中國歷史和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專案啟動了,這就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旨在揭示中華名族五年多年文化起源與早期發展歷程。填補了中華文明起源關鍵時期,關鍵地區的關鍵材料。為探討華夏文明起源的中源模式提供了可能。

  • 3 # 千嶺之松

    在河南鄭州鞏義雙槐樹發掘出的河洛古國遺址,是中華文明的源頭,對中華文明古文化,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的意義。

    第一,在河洛遺址發現的3重大型環壕、3處共1700餘座大型公共墓地、3處夯土祭祀臺遺蹟及最早家蠶牙雕藝術品、20多處人祭或動物祭的禮祀遺蹟等,為中華文明禮制核心提供了來源。說明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數字“3”“的重視和三重”結構的理念和文化,起源於5300年前的河洛古國。

    第二,遺址裡面發現的用九個陶罐擺放的北斗九星圖案中北斗九星斗柄的指向,正好與冬至的方向吻合說明早在5300年前,中原先民對“北斗”天象和“斗柄授時”的觀測利用就已非常精確,並且已經有了天文、人文、地文合一的初步文化觀念。

    第三,說明早在5300年前,河洛古國的人就將北斗和極星作為一個整體來認識,稱為“斗極”,斗極處於星空旋轉的中心,群星繞其旋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似乎都是隨北斗指向而來臨。表明雙槐樹人在聚落佈局中高度重視禮儀化設計思維,已經具有了較為成熟的‘天地之中’宇宙觀。

    以上說明,雙槐樹遺址是黃河的文化之根。

  • 4 # 老沙說文博

    主要有三大意義:1.五千年前中國文明正朔遺址一直髮現的非常少,目前學界普遍認為仰韶文化衰落後中華文化的主根比較弱小。“河洛古國”發現後很可能改寫當前認知。2.“河洛古國”的發現第一次讓每個華人都耳熟能詳的黃帝部落變得視乎能夠觸控(很可能是,但具體是不是還要等後續發掘研究文物支援)。3.側面印證司馬遷《史記》對傳說時代的記錄比較可信,而不是很多民科主張的傳說時代都是胡說八道。並且傳說時代的文明發展程度比我們想象中的更高。

    我們常說中華上下五千年,但是有文字記錄的歷史只有3500年左右,西方學者克拉克與丹尼爾提出的文明三條件是1.城市2.文字3.大型禮儀建築,因為殷墟之前沒有發現系統性文字,所以很多學者不承認三皇五帝時代甚至連夏朝也不承認。國內易中天所著《中華史》就是隻從商朝開始。

    去年良渚遺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終於讓中華五千年文明得到西方世界的認可。但有個問題,國內學者都明白良渚只是匯聚成中華文明大河的涓涓細流一隻,是五千年前滿天星斗最閃耀的星,不是中華文化正朔。

    五千年前的中華大地西北有阿善文化,東有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南有屈家嶺-石家河文化,這幾個區域“方國”非常強盛,但是作為仰韶文化繼承人的廟底溝文化二期缺異常縮小,以至於很長時間之內國內學界都認為這一時期中華文化正朔經歷了某件事(自然災害、內亂)之後出現了分裂和衰弱。

    雙槐樹“河洛古國”的發現正好在時間、地望上填補了這一空白,從而非常可能改寫目前學界的認知。如果在河洛地區出現一個強勢“方國”很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也非常有可能與傳說中的黃帝部落對應上。

    (大型建築遺址)

    (北斗遺蹟;祭祀、禮儀)

    根據近10年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石卯、石家河),越來越證明傳說時代是有據可循,司馬遷《史記》對傳說時代的描述可信度越來越高。甚至古代上古文明的發展程度比我們想象的高很多。

    (石卯皇城臺)

    (石卯皇城臺出土的青銅刀)

  • 5 # 角度歷史

    對華夏文明的意義

    河洛古國遺址又稱雙愧樹遺址,雙愧樹遺址發現的意義在於,實證了在5300年前後這一中華文明起源的黃金階段,出現的地區和時間,完美填補了中華文明起源的歷史空白,以雙槐樹遺址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的的確確是黃河文化之根,是“早期中華文明的胚胎”。

    在雙愧樹遺址發現之前,在遼河流域、長江中下游等地都發現了距今5000年左右的高等級都邑遺址,如璀璨奪目的紅山、凌家灘、石峁等古國文明,但地處中原的河南地區,卻沒有什麼重大的發現,大家都知道,中原是中華文明的中心,是文明伊始的地方,但他到底是如何開始的,又如何成為中心的,這個問題在考古界都一直沒有過硬的考古資料。雙愧樹遺址的發現,剛好填補了這段空白。

    發現

    1·北斗九星天文遺址

    北斗九星天文遺址,是用九個陶罐擺放成北斗星形狀的天文遺蹟,位於雙愧樹遺址中心,可以說是當時的貴族所居住的區域,北斗九星遺蹟有政治禮儀功能,統治者藉此神化自己,表達自己是呼應天上中心的地下王者,中國古代,很多帝王將相都十分重視“承天命”,也就是說自己封王拜侯,是上天命令的,如秦始皇,傳國玉璽上就寫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而北斗九星遺址,更是“承天命”的早期代表,是一種文化的開創。同時北斗九星遺址的發現,也表明當時人們已經具有相對成熟的‘天象授時觀’,用以觀察節氣、指導農業。

    2·牙雕蠶

    絲綢和玉,都是中華文明的工藝高階代表,關於玉的記載很多,而絲綢卻很少引人關注,但在雙愧樹發現了國寶級的文物--中國最早的骨質蠶雕藝術品。這件藝術品長6.4釐米,寬不足1釐米,厚0.1釐米,用野豬獠牙雕刻而成,是一條正在吐絲的家蠶形象。它的做工十分精緻,腹足、胸足、頭部組合明晰,和現代的家蠶極為相似,同時背部凸起,頭昂尾翹,與蠶吐絲或即將吐絲時的造型高度契合。實證了5300年前後黃河中游地區的先民們已經養蠶繅絲。雖在其他遺址中,也發現了蠶和絲織品等,如汪溝遺址、仰韶文化、山西西陰村遺址等地,都在距今5000年左右,但在距今5300年前後,除了雙槐樹為首的聚落,全國其他地方卻沒有與桑蠶紡織業有關的確切發現。可以說雙愧樹遺址是黃河流域的中心部落群,是中華農桑文明最早的代表。

    3·墓葬群

    遺址內發現3處墓葬區,共有1700多座仰韶文化時期的墓葬,均呈排狀分佈。墓葬為東西向,墓主人仰身直肢,頭向西。其中一個墓葬區早期主體被遺址外壕和中壕及一條圍溝圍成一個獨立的區域,應是中國早期帝王陵寢兆域制度的雛形,在那時已有貴賤之分。特別的是,墓葬裡面的隨葬品都很少,即使是貴族墓裡面的東西也不多,這在全國範圍內的墓葬中都是一個特例,但著也表明了當時人們的墓葬思想,即不鋪張浪費,不造成社會財產的大量流失,也是延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總結:

    雙愧樹遺址的發現,無論是其北斗九星蘊含的宇宙觀,還是“快人一步”的農桑工藝,又或者是其先進的思想,以及許多被後世王朝文明承襲和發揚的現象,這些種種都表明,這裡是早期中華文明的“胚胎”,其他早期遺址,都是從這裡一步步走出去的,隨著考古人員的努力,相信雙愧樹遺址,還有更多的歷史真相被揭開。

  • 6 # 塞北鯤鵬

    河洛古國的發現進一步的證實中華文明的起源歷史。

    被譽為“早期中華文明的胚胎”的雙槐樹遺址,是迄今為止在黃河流域中華文明形成的初期,發現的規格最高的、具有都邑性質的中心聚落,這個被專家稱為“河洛古國”的重大發現將進一步實證中華文明起源歷史。

    紅山、良渚和仰韶文化基本處在一個時期,很多人認為仰韶文化比較落後,但我不這麼認為。從雙槐樹出土的文物來看,說明中原地區有著包容的氣質。”著名學者、北京大學教授、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伯謙表示,雙槐樹遺址一系列重要考古發現的內涵、尤其是其社會發展模式和承載的思想觀念,呈現出古國時代的王都氣象,尤其是北斗九星以及諸多凸顯禮制和文明的現象,被後世夏商周等王朝文明所承襲和發揚,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主根脈有望追溯至此。

    在中華文明探源工作的15年來,我們一直痛感中原地區的考古材料相對於長江中下游地區比較薄弱。”著名考古學家、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認為,雙槐樹遺址實證了河洛地區在5300年前後這一中華文明起源的黃金階段的代表性和影響力,填補了中華文明起源關鍵時期、關鍵地區的關鍵材料,在同時期黃河流域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社會分化程度最明顯,是我們研究黃帝時代中原地區的文明化程序非常重要的材料。

  • 7 # 365故事匯

    作為世界四大文明之一,中華文明是唯一延續至今未曾中斷的,它如何起源發展備受關注。與此同時,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說法長期不被國際學術界廣泛接受。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使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的存在得到證實,近年新發現的5000多年前“河洛古國”則把人們的目光帶向更遙遠的過去。

    5月7日,河南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佈雙槐樹古國時代都邑遺址階段性重大考古成果。

    據悉經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等學術機構多位知名考古學家現場實地考察和研討論證,認為雙槐樹遺址性質為5300年前後古國時代的一處都邑遺址,因其位於河洛中心區域,專家建議命名為“河洛古國”。該遺址是迄今為止在黃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這一中華文明形成的初期,發現的規格最高的具有都邑性質的中心聚落。

    專家建議命名為“河洛古國”——雙槐樹遺址實證了在5300年前後這一中華文明起源的黃金階段,河洛地區是當時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文明中心,雙槐樹遺址的發現,填補了中華文明起源關鍵時期、關鍵地區的關鍵材料。用9個陶罐模擬的北斗九星天文遺蹟、與絲綢起源有重要關聯的最早家蠶牙雕、中國最早甕城的雛形……宏大的建築規模,前殿後寢的格局,包括北斗九星與“天下第一”的關聯,呈現出古國時代的王都氣象——不排除雙槐樹遺址是黃帝時代的都邑所在。以雙槐樹遺址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的的確確是黃河文化之根,堪稱“早期中華文明的胚胎”。河洛古國的發現,可能將改變“中原的中心地位是從夏代才開始的”這一認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畫油畫漆畫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