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章小飛魚

    中華民族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即將到來,說到節日,人們更多的會聯想到一些習俗,這裡我們就要來探討一下,關於端午節的祝福語。

    有人說: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日子,能否說“端午節快樂!”?

    這裡可以肯定的回答:端午節是可以祝福快樂的。

    這還得從端午節的起源說起。

    其實,端午節最初起源並非紀念屈原,而是長江中下游以及以南一帶的人們,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祭祀的節日。當地人們在春秋之間,即農曆五月初五,以賽龍舟等形式舉行祭祀,用於辟邪和夏秋兩節的陰陽轉換。

    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

    可見,端午節最初並不是為了紀念某個歷史人物或其功績的。

    時代發展到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初五,投入汨羅江自盡,他那種忠君愛國的形象深入人心,加上統治階級對屈原的推崇,使紀念屈原逐漸成為端午節中最重要的內容,以至於人們忽略了端午節的真正起源,把這一節日與清明節歸為一類。

    在人們日益重視傳統節日的今天,端午節與春節、清明、中秋,被中國定為法定節日,也逐漸成為我們團聚的佳節。2006年5月,國務院將端午節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正式審議並批准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

    說到這裡,我們的問題便有了明確的答案:

    端午節最初既然是辟邪祈福的節日,收到“節日快樂”的祝福,我們完全可以欣然接受;滿懷愛國之情,互道“安康”也屬於自然。

    總之,只要我們懷揣一份衷心的祝福,“快樂”、“安康”又有何別?

  • 2 # 前沿縱橫

    然而因地方不同,民族生活習慣不同,慶祝的方式,民俗活動,紀念意義都有差別,就連有些地方名稱叫法都不一樣。正如筆者所在的仡佬族地區,把端午叫端陽,還有划龍舟的地方乾脆把端午節叫龍舟節等。

    所以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說法也只限於春秋時期的楚國境地,儘管屈原是了不起的愛國詩人,政治家,很值得紀念。但是其他地方也有不同的紀念人物的,如有紀念伍子胥的,有紀念曹娥的,還有紀念黃巢的。

    特別是紀念黃巢的民眾,他們卻是因為黃巢的承諾和不殺之恩。當然應該是感激之情了。所以說在端午節能不能說節日快樂,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再說節日就是一個紀念活動,都是希望活著的人幸福快樂,所以說端午節快樂也是可以的,你說對吧!

  • 3 # 詩意遠方DDS

    我想,這樣的問題應該沒有什麼是非對錯的標準答案吧,按約定俗成的習慣就好了。端午節作為我們的傳統佳節,一般被視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所以通常的祝福是“端午安康”。但是作為節日嘛,講究的是一種快樂的氛圍,要的是一種愉快的心情,所以祝願“節日快樂”也沒什麼錯,也應該是可以的,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去糾結這麼一個小小的細節問題。

  • 4 # 百家拾遺

    “端午節”道一聲“快樂”其實並不符合這個節日本來的含義,“端午”其實可以看做是古代一個有關醫藥健康、衛生防疫的節日,所以道一聲“端午安康”或“端午康寧”遠比“快樂”來得更為貼切。

    端午節其實是以辟邪、衛生防疫為核心而展開的一個傳統大節日。而構成今日端午節主要活動內容的辟邪、採藥、踏百草、鬥百草、競渡、吃粽子等節俗事象,其實是有著相當古老的傳承背景和深層的心理根源。

    端午之所以要進行一系列的辟邪、祛疫活動,原因在於早在先秦時期、甚至更早,人們就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惡月、毒月。比如陰陽五行家就認為,五午屬火旺之相,過猶不及,過旺則為毒。在這樣的認知下,有兩個五的重五之日更是惡日和死亡之日。如《風俗通》:“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五月蓋屋,令人頭禿。”《論衡·四諱篇》也說:“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已舉之,父母禍死。”而更早的文獻《呂氏春秋·仲夏紀》也曾認為,五月是陰與陽、死與生激烈鬥爭的一個月,君子須保持身心的安定,禁絕各種慾望,尤其是色慾,以靜待陰陽的成敗。

    《呂氏春秋》的說法與《禮記·月令》完全相同。這些文字說辭均屬當時官方所頒佈的“月令”。也就是官方規定的每月要做什麼、忌諱什麼、注意哪些方面等等。由此可見,將五月視為毒月、惡月、死月,在先秦時期已是上至王侯、下至庶民的一種共識。

    由於五月為惡月,五月五日更是惡日,這樣也就自然而然地產生出了一系列的死亡故事。《荊楚歲時記》稱“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羅江死”,《隋書·地理志》稱屈原死於五月十五日,《曹娥碑》記曹娥父死於五月五日,曹娥哭了七日七夜後也投江而死。從漢代五月五日祭錢塘江神伍子胥來看,他的死期也是在這一天。還有,東漢蔡邕《琴操》記:“晉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舉火”,以紀念、傷吊介子推的死日。這些均屬於五月死亡型故事。

    後世端午節還有“躲午”之俗,即父母將未滿週歲的兒童帶至外婆家躲藏,以避不吉。此俗即源於五月五日小兒死亡的故事。

    由五月或五月五日的死亡型故事,又衍生出了各種紀念、祭奠習俗。如《初學記》引謝承《後漢書》說:東漢陳臨曾任蒼梧郡太守,“推誠而理,導之以孝悌”,一郡為之風化。陳臨遷任後,蒼梧當地人每年五月五日齊集東城門下,“令小童潔服舞之”,追念陳臨。

    又如貴州黃平縣的苗族也過端午節,並有龍舟競渡的習俗,但卻用本民族的傳說置換了漢族與競渡有關的屈原(或伍子胥、曹娥)的傳說。當地的傳說是,從前有個叫“保”的苗民,其子“九保”被惡龍殺死,保潛進龍穴,燒死了正在酣睡的惡龍。

    後來惡龍託夢對人們說,我作惡已得到了報應,請你們開恩,用杉木仿製成我的身軀(也就是龍舟),每年五月在清水江一帶劃上幾天,我就能應時乘雲下雨,保佑你們五穀豐收。這個夢傳開了以後,苗家就有了龍舟競渡的習俗。這一天也就被定為了“龍船節”。

    古人之所以對五月深懷懼畏,甚至以“惡月”稱之,是因為在農曆五月的氣候環境下,人們的生命健康遭遇了很大的威脅。從現代醫學角度看,五月正處於春夏之交的季節,此時更是蚊蟲滋生繁殖、疾病傳染的高發的季節。

    中國是一個農耕文明古國,傳統節日又是在中國特有的農業文明大背景下孕育出來的。農忙

    時節,人們忙於耕種,無暇顧及自己的身體,有時還要抱病堅持勞作;農閒時刻,則是考慮個體健康、進行衛生預防的最佳時機。在科學尚未昌明的時代,人們普遍對疾病和瘟疫缺乏正確認識,往往視之以神異邪怪。如《後漢書·禮儀志》、《東京賦》等史籍文章中均有大儺驅疫的記載。

    衛生預防是社會長足發展的前提,衛生預防、驅邪祛病自然被提到節慶之際的議事日程上。正因如此,端午節便以衛生預防形象呈現給世人。

    中國古代社會的公共衛生、衛生預防職責一般由民間承擔,但民間從事這種大規模、深層次的衛生預防活動很難形成穩定的約束力。加之地城的不同、族群的不同,也很難達到人心齊一。

    為了使衛生預防工作有效進行,於是人們便借某種神靈、英雄人物的名義來進行宣傳,以增強號召力、說服力、凝聚力。在漫長的歲月中,這種借某個神靈、英雄來宣傳推廣衛生預防的方式得到了廣大民眾的自然接受和最終認同。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過程其實是一個約定俗成的漫長過程,絕非強制執行所能達到的。民眾在生活中形成了衛生預防的有效秩序,這種秩序的共識是在潛移默化中產生的,藉由民間信仰來鞏固和強化衛生預防意識,無形中成為眾人遵守的社會公約。即每年端午節之時,齊心合力一起動手打掃家庭衛生,進行有效的衛生預防。

    所以,對端午這樣的傳統節日,我們應該要互道一聲端午安康,這要比說端午快樂更符合節日本身蘊含的文化因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中為什麼襲人原名叫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