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在《論語,學而》篇中,孔子曾說:“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意思是:“有一種人什麼都不懂卻在那裡憑空創造,我絕對不做這樣的事。多聽,選擇其中好的來學習;多看,然後記在心裡,這是次一等的智慧。”說明他的並不承認自己是“生而知之”的天才,其學問是“學而知之”,孔子的這一思想對今天的教育有什麼啟發意義?
54
回覆列表
  • 1 # 劉文廣

    關於“生而知之”孔子的原話是:“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我不是生來就知道的人,而是喜愛古代文化,透過勤奮學習求得知識的人。”

    孔子按智力和知識的不同把人分為四等:"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因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李氏》)生而知之者是智力最上等的人,具有非凡的天賦,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天才人物。孔子不以天才人物自居,而認為自己是屬於“學而知之”的中等之材,所以要“敏以求之”,透過勤奮努力的學習來求得知識。至於學習的專業方向,則是“好古”,以古代文化為主要的學習內容。孔子在這裡的自述,一方面固然有謙虛的成分在內,另一方面也是勉勵學生,告訴大家說,自己的一切知識都是勤奮學習的結果。

    孔子有著常人無與倫比的穎 悟和智慧,有著對自然永珍和社會歷史 的豐厚的知識積累。在人們的心目中, 他無所不知,是一位博物君子,所以一 旦遇到什麼困惑,都會毫不猶豫地去向 孔子請教,而孔子也每每會讓前來請教 的人滿意而歸。

    據史載,魯國的季桓子在自家院子裡挖井,不料挖出一 只泥制的盛器——土缶,而土缶中有隻 羊。季桓子讓人去向孔子詢問究竟,並 故意說:挖井挖出了一隻狗,這是怎麼 回事?孔子當即回答道據我所知,應 該是隻羊.我聽說,山上的怪物是夔和 魍魎,水裡的怪物是龍和罔象,土中的 怪物是藕羊。

    楚昭王乘船渡江,有個其大如鬥 的東西徑直撞向昭王乘坐的船,並且滾落進了船裡。眾人都不知道這個東西為 何物,昭王就差人請教孔子。孔子聽了 來者的描述,立刻告訴對方:這個東西 名叫萍實,可以剖開來吃.曾經有個說 法,就是隻有霸主才能得到它,因而是 個吉祥之物。孔子的回答不僅使楚昭王 認識了萍實,還獲得了心理上的極大滿 足。

    孔子周遊列國,到了陳國,其間發 生了這樣一件怪事:有些兇猛的鷙烏相 繼降落在陳國統治者的宮廷前死掉了。經觀察得知,這些鷙烏身上被桔木杆的箭 穿透,而箭頭是石頭做的。陳華人不明 就裡,於是來請孔子釋疑解惑。孔子回 答說:鷙烏是從遙遠的北方飛過來的, 身上的箭是北方的肅慎族人的箭。周武 王的時代,開始和周邊各民族相互來 往,這些民族紛紛把自己的本地的特產 獻給周朝,其中肅慎族貢獻的就是桔木 杆的石箭。武王在長女大姬嫁給被封在 陳地的虞胡公時,就以肅慎之箭相贈。假如讓人去國家的府庫中尋找,應當能 找到它。陳國國君將信將疑,派人去 找,果然在一個金屬匣子裡找到了,而 且和孔子說的一模一樣。

    說到鳥,有必要提及有神烏之稱的 商羊。商羊是一種單足烏,故又名"一 足烏"。某年夏天,有隻商羊落在了 齊國的宮殿門前,張著翅膀跳來跳去。齊華人不知道此烏為何物,見它怪模怪 樣,就報告了國君。齊國國君派人去請 教孔子,孔子說這種烏叫商羊。曾有 這樣的童謠,說是"天將大雨,商羊起 舞"。請趕緊通知老百姓抓緊時間整修 溝渠,天就要下大雨了,不做好相應的 準備,恐怕要遭受水災。齊華人照孔子 說的做了,不久之後果然暴雨如注,且 持續了很長時間。許多國家都遭了水 災,惟獨齊國安然無恙。烏中的商羊是一足烏,獸類中的 夔也被不少人認為是一種一足獸。《韓 非子》記載,一次,魯哀公曾向孔子求 證道:我聽說夔這種神獸只有一足(一 只腳),這是真的嗎?孔子解釋說:不 是這麼回事.夔這種神獸並非只有一隻 腳。它是一種兇猛暴躁的動物,人們都不喜歡它。儘管如此,它仍能免於人們 的殘害,為什麼呢?因為它有一個很大 的優點,就是特別信誠。人們覺得夔有 這麼一個優點也就很不錯了,是說一而 足,而不是說只有一足(一隻腳)。

    孔子不僅通曉山川I烏獸的知識,而 且對天象也頗有研究,是一位造詣頗深 的天文學家.有一次,晴空萬里,孔子帶領部分弟子外出,行前他囑咐弟子子 路帶好雨具。上路後不久,天空忽然烏 雲翻滾,接著下起了瓢潑大雨。弟子們 對自己的老師由衷欽佩,不禁問道:您 是怎麼知道天要下雨的?孔子解釋說: 不是有這樣的說法嗎——月亮靠近畢星 旁,大雨滂沱水汪汪。昨天晚上月亮正 是處在畢星的方位上,因此我知道今天 要下大雨。兩天過後,月亮再次靠近畢 星.次日外出,子路提出攜帶雨具,孔 子制止。果然一天無雨。子路感到費 解,特地向孔子請教。孔子告訴弟子 說:前一次月亮靠近的是畢星的陰面, 所以預示著有雨:這次是靠近畢星的陽 面,當然就不會下雨了。

    古代典籍中有關孔子為時人解釋天 地自然,歷史社會形形色色疑難問題的 記載非常繁多。那麼,孔子何以能夠達到學識如 此淵博的境界呢?其實,孔子也不是 什麼生而知之的天才。他自己曾經明 確說過:"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 教不倦也。""我非生而知之者, 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就是說, 孔子把自己的博聞,歸因於對知識的 強烈愛好和如飢似渴,勤奮不懈的學 習研究。孔子把獲得知識和學問看得甚至 比生命還重要,曾說過"朝聞道,夕 死可矣"。

    孔子為了儘可能多地獲得知識,幾 十年如一日向一切可以求教的人求教。 "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形象地反 映了孔子虛心受教的虔誠態度。他的老 師,史有明載的就有道家創始人老子, 精通古代官制的郯子,古琴家師襄,音 樂家萇弘等等,而根據"入太廟,每事 問"等描述,可知做過孔子一時之師, 一事之師的,肯定不計其數了。孔子真 正達到了"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境界。可以說,是好學不倦的精神和毅力造就了孔子知識的淵博,使他成為傲視群賢,彪炳千古的博物君子。

    孔子以德為首、有教無類、教學相長等教育理念和注重啟發式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方法,對現代教育仍有重要的啟示意義。現代教育應注重道德教育,提倡全面發展;注重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的作用,加強思維能力訓練;注重對教師水平的提升,做到終身學習;注重學生身心發展,建立友好、和諧師生關係。從而做到師生共同進步,學而有大成!

  • 2 # 清流澎湃

    我首先說生而知之是唯心主義的觀點,它是人們主觀願望,是對所謂天才的片面解釋。事物存在的客觀性,是有條件的,絕不是先天的。任何理論的正確與否,必須透過實踐的檢驗,沒有經過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孔子之所以被人稱為聖賢,他的學說,他的理論是建立在實踐檢驗基礎之上的,是對客觀事物的總結和概括,比如“學而時習之”,就是在實踐的基礎上,昇華為理論,人的知識來源於學習,學得的知識又要去踐行,只有這樣人才得到了真正的知識,有用的知識。由此可見孔子並不是唯心的認識人和事,而是在客觀存在的基礎上把它提煉昇華,使之成為人們尊崇的經典,因為它不僅可用,而且可行。就這一點而言,孔子絕不是天生就是聖賢,他也是通過後天的學習積累,對社會對人和事的充分發掘,形成了他的理論,並被人廣泛接受與傳承。站今天的立場上,去看待孔子的學說,也要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華,有選擇的用,不能一味的照抄照搬,只有這樣才能在當今社會立於不敗之地。

  • 3 # 常常學

    世上從來沒有生而知之的天才,只有學而知之的偉人。因此,要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必須努力學,做到學而不厭,不斷進取才行。

  • 4 # 珊瑚1255

    孔子對學習者分為三種: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

    孔子出身低微,為人謙和,他不會認為自己是一出生就有學問的天才。他自己包括塵世的人,大多屬於第二種情況:學而知之者。

    學而知之,強調後天教育對人產生的作用。對現代教育來說,這也是具備積極意義和啟發意義。

  • 5 # 環評紅樓

    孔子曾對獲得知識的途經做過分析,《論語.季氏》中是這樣說的,“生兒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之;困而知之者,又次之。困而不學,民斯為下也。”

    翻譯過來就是,有的人生下來就懂的那是天才;有的透過學習才明白道理,那是第二型別;遇到困難的時候,勇於探索敢於挑戰的,也是說的過去的。最差勁的一種情況是,遇到困難也不求知,坐而待斃。

    孔子承認自己不是“生兒知之者”,屬於“學而時習之者”。他說,“十室之邑,有忠信如丘也者,未有丘之好學也。”按現在的話說,一個樓棟的十戶鄰居中,大家都和孔子一樣講誠信,但都不如孔子好學。

    這句話引申開來,對當下有非常重要的借鑑意義。要建立學習型政黨和學習型社會,提高國家競爭力,必須拿出真金白銀,建立輸出、疏導和激勵型學習培養機制。要大力提倡尊師重教之風,創新制度管理,讓有知識有文化有技術的大國工匠,勞動技術人才脫穎而出,為他們解決好住房、就業、子女教育等實際問題,以真正的社會獲得感贏得未來。

  • 6 # 王營評教育

    孔子的這番話,闡明瞭自己作學問的態度。在《季氏》篇中,孔子曾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他承認世上有“生而知之”的天才,但是不承認自己是這樣的天才,他的學問是“學而知之”的,絕對不做那些“不知而作”的事情,用他的話來說,他屬於“知之次也”,即具備第二等智慧的人。關於“知之次也”,歷來註解頗多,李澤厚先生將其解釋為“知的次序、過程”,有道理,但不符合“次”的本義,也與《季氏》篇中孔子對學者型別的劃分不對應,故將其譯為“次一等的智慧”。

    如何“學而知之”?孔子告訴我們有兩條重要途徑:一是用耳朵“多聽”。聽別人談話時,先不要急於發表自己的意見,待聽明白後,再透過自己大腦的過濾、篩選和分析,選擇其中好的、對自己有用的知識加以接受和學習;二是用眼睛“多見”, 指多讀書、多觀察、多思考。耳朵聽來的不一定可靠,只能屬於間接經驗,只有經過自己眼睛的驗證,並親身體驗,才能將間接經驗轉化為直接經驗,然後再透過大腦的思考、加工和記憶,最終才能變成自己的知識。在這兩條途徑中,孔子不要求對所有“聽到”和“見到”的知識都去記憶,而是強調對學習內容要加以選擇,並且要充分發揮大腦對知識的分析、思考和記憶功能,在積累知識的同時,生成智慧。生當兩千多年前的孔子,沒有學過教育學、心理學,但他對學習理論的這一闡述至今也不過時。

    孔子對“學而知之”的闡述,不僅有利於提高教師自身專業水平,也是指導學生學習的一副靈丹妙藥。

    許多教育專家就是像孔子這樣練成的。美國教育家波斯納曾提出:教師成長=經驗+反思,這個公式反映了教師專業發展的客觀規律,因為經驗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資源,但沒有反思的經驗是封閉的、僵化的和有侷限性的。經驗來源於多聽、多見,許多教育專家都做到了這一點,他們在舉行公開課或參加教研活動時,無論是課前的教學設計,還是課後的評課,他們都虛心聽取別人好的意見和建議,博採眾長。名師沒有一個不善於讀書學習的,他們除了學習書本知識外,還善於向實踐學習,他們喜歡聽別人的課,無論講課者比自己水平高還是低,他們總是虛心學習別人的長處,誠懇地提出自己對教學的意見。

    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善於總結和反思,不僅反思自己教學中的得與失,也經常透過聽課、評課,反思別人教學中的得與失,這種時時總結和反結的精神,是促使他們成為教育專家的必備條件。有一位教育家說得好:教師教一輩子書不進行教學反思,只能成為教書匠;安下心來堅持寫三年的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教育家。因此教育家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那些善於積累,不斷總結反思的教師,才能摘取這一桂冠。

    同樣,教師指導學生學習也要遵循這一原則。不注重知識的積累和記憶,不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很難形成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現在有一種錯誤傾向,認為一提積累和記憶知識,就是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試想沒有對知識量的積累,學生的能力哪裡來?當然,教學中我們反對死記硬背、重複記憶,提倡的是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積累和記憶知識,引導學生理解知識的過程,就是一個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因此,學生積累記憶的知識和經驗越多,思維能力就應當越發達,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應當越強。

  • 7 # 南山劉向雄

    孔子自說“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也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生而知之的問題,孔子打了個圓場,世界之大,在當時的神鬼環境下,相信生而知之也不是什麼錯誤,不像我們現在什麼都物質了,反而沒了這種敬畏和浪漫。但至少孔子沒說誰是生而知之的,類似於現象學方法——存而不論。

    在孔子的心目中,學,做人第一,技能第二,知識第三。不像我們現在的唯知識論,一切以知識的多少作為評價標準,成就的是專家型社會,個人意見泯沒在專家的權威之中。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真理性往往被埋沒,人們創造了社會這個“利維坦”,卻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適應這個社會,看上去,好像每個人都是自私的,都以自己為中心,卻只是貪婪於慾望,而不是把自己和自己的未來當一回事。

    因而,學,在任何時候都可以開始,無關乎天賦,人品、技能、知識,都是學的過程。

  • 8 # 煙雨立凡

    孔子,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創立的儒家思想與學說,成為中國2000多年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倍受後世推崇。

    至今,儒家文化的影響仍然十分廣泛,成為東亞各國主體傳統文化,生生不息。

    那麼,孔子雖被譽為“聖人”,但人們依然關注和探究,孔聖人的學問從哪兒來的?

    追根溯源,答案還要從他的學生那裡尋找。畢竟,孔子的言傳身教,讓學生對老師有著更深的瞭解,他們的答案比起傳說,更為真實。

    一、孔子的學問源自於效法周禮,勤奮自學。

    關於孔子學問的由來,不僅當代人好奇,2000多年前的古人,也想刨根問底。

    其實,孔子自己曾給出答案。他在《述而》篇裡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的學生又做了進一步的闡釋。

    史載,衛國有一人跑去問孔子的學生:仲尼的學問從哪裡來得呢?

    孔子的得意門生,“十賢”之一的子貢,解開了大家的疑問。

    子貢說,由周文王、武王創立的以周禮為核心的文化與思想精華,並沒有在群雄並起而消亡殆盡,而是散落在了民間,每個人都深受影響。孔子的學問來自於不恥下問,來自於天地萬物。都是學問,老師無論走到哪裡都能學到知識,而且還是自學成才。

    從子貢的回答,我們可以得出答案。

    一是,孔子世居魯國,而周禮在魯國君主的堅持下,成為魯國社會的主流思想。自然,孔子從小就耳聞目染,受益頗深,為他創造性的繼承周禮基礎上,創立了儒家學說。這一點,可以從孔子所提倡的“克己復禮”系統理論中,得到啟發。

    二是,孔子不恥下問、勤奮學習的治學精神,成就了他淵博的知識。孔子十幾歲就志在學習,非常的勤奮。同時,“三人行,必有我師”,讓孔子從各方傑出人士身上學到很多東西,如他曾經向老子學習禮;向師襄學習彈琴。只要他認為有道理的言論,孔子都虛心的學習,日積月累,最終造就學問大家“孔聖人”。

    二、“學而知之”對當前教育的啟發。

    “學而知之”出自《論語》,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意思是說,生來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透過學習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遇到困難才學習的又是次一等;遇到困難仍然不學習的人是最下等了。

    對於孔子的這句話,我們就應該辯證地看,科學地分析。

    首先,“生而知之者”,實際上就是天才,而當代人認為,這世上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天才,科學實踐也證明,人與人之間或存天賦上的差異,但僅在某一領域,並不代表在所有層面都是天才。

    其次,學而知之,才是當前主流的教育教學理念。

    現如今,人類已進入資訊時代,知識更新速度前所未有的加快,這給傳統的知識體系與教育教學方式,都帶來巨大挑戰。

    與此同時,隨著教育資訊化的飛速發展,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新知識、新理論,給傳統教育帶來強烈的衝擊。

    因此,重溫“學而知之”的深刻內涵,對鼓勵公民多讀書,構建“書香校園”、學習型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9 # 笨耕牛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會打洞。聖人是優生優育的結晶,據說孔子的父母都來自名門望族,其實神仙下凡也一定是找富貴人家投胎的,因為這樣才有可能讓他們將來有資本來濟世呀。

    人是否優秀與她的血緣是很有關係的,女兒跟她的父親說,她的同學每當學習遇到困難的時候寧願找她也不去找教師,但這位父親什麼都沒有做,該吃飯吃飯,該睡覺睡覺,只是家庭真的是有點背景。

    這次新冠疫情爆出中國有超過一萬五千名小留學生在英國留學,據說在美國的比在英國的還要多,只是去美國的家庭比去英國的更富有而已,引起廣大網友熱議。其實就是這些家長深知自己是人渣,想她們的孩子有所改變,但她們不知道孩子從小離開祖國離開父母離開家庭,將來必定會成為一個六親不認的超級大人渣,這是由她們的血緣決定的。

    生而知之是神仙下凡,神仙不用爭權奪利,也不吃人間煙火。學而知之是天下百姓,人人生而平等,希望大家努力,但要知足。你有收成但不濟世就永不會超凡脫俗。凡人只要自在逍遙,就是幸福快樂!

  • 10 # 京博國學

    孔子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越是聰明的人,越能認識到自己的無知和不足之處。

    越愚蠢,能力越低的人,由於自我認識不足,越容易過度自信,錯誤的高估自己。

    世上不存在生而知之者,也不存在全知全能者。

    黑格爾曾說:“任何個體都是有限的,人是個體,因而人是有限的。人的生命有限,活動範圍有限,因而人的知識也就有限。”

    人生有限,學海無涯。無知並不可恥,可恥的是自己不認為自己無知。

    1.人生有限,所以不囿於無用的知識

    無趣、無聊、無用的知識不值得你浪費時間。

    比如一道題目問:在中國歷史上哪一個時代的宦官是可以娶妻的?

    如果你是專門研究宦官的學者,或者是寫歷史小說的作家,這對你來說或者是個不錯的考驗和知識點;但假如你的主要精力不在於此,這樣的知識碎片,對你來說不過是浪費時間。

    2、學海無涯,不要認為自己是優越的

    羅素曾說:“在茫茫宇宙中一個小小角落裡的一顆小小星球的生命史上,人類僅僅是一個短暫的插曲,而且說不定宇宙中其他地方還有一些生物,他們優越於我們的程度不亞於我們優越於水母的程度。”

    學海無涯,誰都無知;原諒無知,是一種寬容。

    孔子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直面無知,是一種智慧。

    3、良知,比知識更重要

    二戰時期,臭名昭著的奧斯維辛集中營曾用兒童進行醫學實驗。

    “死亡醫生”約瑟夫·門格勒以人種生物學家的身份進入奧斯維辛集中營,這位道貌岸然的科學家,每天親自接收從各地運來的猶太人。

    他把他們分為兩組,一組直接走向焚屍爐,另一組則留下來作為他的“小白鼠”。

    他拿孿生兒和兩千名兒童做試驗,把顏料注入他們的眼睛,把三氯甲烷注入他們的心臟,拿刀和針刺他們的頭蓋骨和脊柱,甚至還給一些人做了絕育和閹割手術。

    在戰爭結束前,他殺人38萬。

    再專業、再淵博的知識也掩蓋不了他魔鬼般的罪行。知識沒有遏制住人的惡念,反而成了幫兇。

    荀子曰:“不知,無害為君子;知之,無損為小人。”意思是說:你知道了這樣的知識,並不能因此成為君子;你不知道,也不會因此成為小人。

    知識只是力量,良知才是方向。一個人的良知比他的知識更重要。

  • 11 # 大貓語

    生而知之是你的天分

    學而知之,是你對天分的尊重

    孔子他對天分的尊重,乃至於對所學所知的一種實踐,一種精神,在任何時候。。。

  • 12 # 水墨畫意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透過以上可以看出,孔子承認人生下來個體智力水平是有差異的。所謂:'生而知之'即為'上智 ',是智力水平高的人。同時,孔子否定自己是'生而知之',智力水平很高的'上智'之人。而是'學而知之'的普通人。即透過自身的勤奮刻苦,思維敏捷而成為了學識淵博的人。

    '學而知之'的思想對今天的教育有以下啟示。

    、因材施教,勤能補拙。孔子承認人生下來是有個體差異的。現在教育中,由於每個人的智力水平,所生長的環境不同,接受知識的程度也不同。不能簡單地把學生劃為好學生,差學生。今天教育應因材施教,對接授知識快的學生引導其能鞏固住所學知識,對接授差一些的學生要鼓勵他們勤奮刻苦。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意為莊稼出了苗不一定都能開花結果。所以今天的教育,不能把學生劃出等級。要重視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學生懂得只要勤奮努力學習,將來每個人在某一方面都有可能成為人才。

    二、善於思考,敏於觀察。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意為只讀書不思考,就會罔然沒有收穫。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在今天的教育中非常重要。那些學習輕鬆的學生,大多都是善於獨立思考,對事物有敏銳的觀察力。所以今天的教育讓學生學會善於思考,善於觀察對將來走向社會,是不可獲缺的能力。

    三、博學強記,持之以恆。子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今天的教育讓學生把學過的知識能夠記的牢固,能夠提出疑問並且去思考,是能夠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的。例如有很多學生為了某次考試而學習,考試結束,學過的知識都忘了。這就是除了博學強記,還要持之以恆。對某些知識要堅持學,反覆學,牢牢撐握。所以今天的教育讓學生學會持續儲備所學知識,是以後走向社會的基礎。

    孔子的:"學而知之"告訴我們,所有的博學多才都是勤學苦練,不斷積累的結果。所有的成功都離不開勤勞的汗水和正確的方法。這也是今天教育的真諦。

  • 13 # 金光燦亮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他所倡導的人無生而知之,只有學而知之的論點啟迪了人們不學無術的探索知識的積極思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分不清陰陽虛實看什麼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