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商界詩人高曉君
-
2 # niushu生活視角
一、徐志摩簡介:
徐志摩,現代詩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學英國時改名志摩。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 。
徐志摩著名作品:《再別康橋》《沙揚娜拉》《雪花的快樂》《偶然》《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夜鶯不來”,這句詩選自徐志摩的《我是如此單獨而完整》意思是:夜鶯都不會來,暗指孤獨。
二、原文:
我是如此的單獨而完整
在多少個清晨
我獨自冒著冷
去薄霜鋪地的林子裡
為聽鳥語 為盼朝陽
尋泥土裡漸次甦醒的花草
但春信不至 春信不至
我是如此的單獨而完整
在無數個夜晚
我獨自頂著冷風
佇立在老橘樹下的橋頭
只為聽一曲夜鶯的哀歌
我倚暖了石欄上的青苔
青苔涼透了我的心坎
但夜鶯不來 夜鶯不來
三、類似詩句(舉例)
(一)原文:
《夜雨寄北》唐.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二)譯文:你問我回家的日期,歸期難定,今晚巴山下著大雨,雨水已漲滿秋池。什麼時候我們才能一起秉燭長談,相互傾訴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三)賞析:
2、次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詩人告訴妻子自己身居的環境和心情。秋山夜雨,總是喚起離人的愁思,詩人用這個寄人離思的景物來表了他對妻子的無限思念。彷彿使人想象在一個秋天的某個秋雨纏綿的夜晚,池塘漲滿了水,詩人獨自在屋內倚床凝思。想著此時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憶他們從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著自己的孤獨。
3、三、四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是對未來團聚時的幸福想象。心中滿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託在將來。那時詩人返回故鄉,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竊竊私語,情深意長,徹夜不眠,以致蠟燭結出了蕊花。他們剪去蕊花,仍有敘不完的離情,言不盡重逢後的喜悅。這首詩既描寫了今日身處巴山傾聽秋雨時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來日聚首之時的幸福歡樂。此時的痛苦,與將來的喜悅交織一起。
-
3 # 千秋百合
夜鶯不來出自徐志摩 《我是如此單獨而完整》的詩,給大家賞析下這首詩:
我獨自冒著冷
去薄霜鋪地的林子裡
為聽鳥語 為盼朝陽
為尋泥土裡漸次甦醒的花草
但春信不至 春信不至
我是如此單獨而完整
在無數個夜晚
我獨自頂著冷風
佇立在老橘樹下的橋頭
只為聽一曲夜鶯的哀歌
我倚暖了石欄上的青苔
青苔涼透了我的心坎
但夜鶯不來 夜鶯不來
——徐志摩《我是如此單獨而完整》
徐志摩這首詩仔細推敲,單獨並不是孤單,是獨特。完整是自由、是奔放、是執著、是美好。雖然薄霜依舊在,可是我還在尋覓、尋覓大自然的種種美好。冷冷的風,多少個夜晚我佇立在老橘樹下的橋頭,多少次我溫暖了冰冷的石頭。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去巫山不是雲,我還在等,等你美麗的倩影,等你美麗的歌唱,等春信將至,你悄然而歸。但夜鶯不來,夜鶯不來……僅僅幾個字,字字見血,可謂相思之深、之久、之切。仰天長嘆,我在等,在等,在等你的歸來,千里煙波,暮靄渺渺,花開花落,世事浮沉,何曾改變。我為你滄桑了容顏,親愛的,你在哪……
1.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古人今何在,此地空悠悠。
2.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送別的時候眼裡的柳條折盡,柳絮飛絕。請問遠行的人什麼時候回來呢?
3、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來望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唐·趙瑕《江樓感懷》。
上江樓煙波浩然,娟娟明月還在,物是人非,同心人,今安在?
4、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 《玉樓春》
望穿秋水,唯有相思無盡處。
5、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唸的是你,可你又在天涯。
6、李商隱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曉看天色暮看雲,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我的心裡全部都是你。
-
4 # 詩潤生活
題都城南莊
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青年時期的崔護和當時的所有文人一樣,想科舉入仕一展自己的抱負,於是他進京趕考。但他又和很多才華橫溢的才子的結局一樣,第一次科舉名落孫山。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是那個時代科舉制度最真實的寫照,一次不過那就回鄉籌備再考。崔護好像已經看破了當時的事實,落第之後心態並沒有太大的改變。在第一次落榜之後的清明時節,他調整心態出去郊遊。
一段才子佳人的故事就此開始,崔護欣賞著春色走到了一個村舍,覺得口渴便叩門求水。開門的是一個女子,他把崔護帶到家裡捧水讓座,此時的崔護看著女子,女子也在看他。兩人相望許久,崔護飲罷告辭。女子起身相送,臨罷崔護又看了女子一眼,此時的女子站在桃花下楚楚動人。
崔護走後,女子好似欲言又止,之後默默回到屋裡。之後的一年崔護都沒再去城南。直至一年後的清明,崔護難掩相思之意,直奔城南去找女子,可此時的都城南莊已大門緊鎖,故人也不知道去何處了。
黯然之下的崔護在門上題下了“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一詩。桃花依舊在笑,而心心念唸的人早已不知道去何處了。以笑映悲,道盡傷感。
回覆列表
終日望君君不至。
“終日望君君不至”是南唐時期馮延巳的詞《謁金門·風乍起》裡的一句。
《謁金門·風乍起》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詞人馮延巳的作品。這首詞上片,以寫景為主,點明時令、環境及人物活動;下片以抒情為主,並點明之所以煩愁的緣由。全詞運用細緻、委婉而又簡練、生動的描寫手法,形象地表現了貴族少婦在春日思念丈夫的百無聊賴的景況,反映了她的苦悶心情。
作品原文
謁金門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閒引鴛鴦香徑裡,手挼紅杏蕊。
鬥鴨闌干獨倚,碧玉搔頭斜墜。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
白話譯文
春風忽地吹起,吹皺了一池塘的碧水。閒來無事,在花間小徑裡逗引池中的鴛鴦,隨手摺下杏花蕊把它輕輕揉碎。
獨自倚靠在池邊的欄杆上觀看鬥鴨,頭上的碧玉簪斜垂下來。整日思念心上人,但心上人始終不見回來,正在愁悶時,忽然聽到喜鵲的叫聲。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懷人小詞,主要寫貴族女子在春天裡愁苦無法排遣和希望心上人到來的情景。其思想內容,跟花間派詞人的大多數作品差不多。
馮延巳
馮延巳(903年—960年),又作延己、延嗣,字正中,五代江都府(今江蘇省揚州市)人,五代十國時南唐著名詞人、大臣。仕於南唐烈祖、中主二朝,三度入相,官終太子太傅,卒諡忠肅。馮延巳在朝中結黨營私,專橫跋扈,被稱為“五鬼”。
他的詞多寫閒情逸致,文人的氣息很濃,對北宋初期的詞人有比較大的影響。宋初《釣磯立談》評其“學問淵博,文章穎發,辯說縱橫”,有詞集《陽春集》傳世。
外界評價
王國維在其《人間詞話》中如是評道:“馮正中詞雖不失五代風格而堂廡特大,開北宋一代風氣。中、後二主皆未逮其精詣。《花間》於南唐人詞中雖錄張泌作,而獨3不登正中隻字,豈當時文采為功名所掩耶?” 劉融齋在《藝概》中言:“馮延巳詞,晏同叔得其俊,歐陽永叔得其深”。也足見正中詞魅力之深。陳廷焯在《雲韶集》卷一中言:“正中詞為五代之冠,高處入飛卿之室,卻不相沿襲,時或過之。
人物評價
陸游:延巳工詩,雖貴且老不廢,如“宮瓦數行曉日,龍旗百尺春風”,識者謂有元和詞人氣格。尤喜為樂府詞...延巳晚稍自厲為平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