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行偃1
-
2 # 陳情未來
袁本初,名紹,疑心頗重,明面上招賢納士,實際上卻不予信任,沒有足夠的判斷力,剛愎自用!
一、當初依據渤海郡起兵,建立攻打董卓聯盟時,袁紹被推舉為盟主。袁紹卻因為懼怕董卓的兵力強大,不敢輕舉妄動,曹操乾著急也勸不動袁紹出兵;
二、董卓被殺之後,謀士郭圖勸袁紹趁機迎回漢獻帝至鄴城,袁紹卻不予理會。待曹操迎漢獻帝至許縣,周圍諸侯俯首聽命的時候,才意識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有利之處,寫信告訴曹操,把漢獻帝送到他駐地附近鄄城,曹操沒有搭理他;
三、做事格局太小,用人唯親,令部下寒心;袁紹率兵打敗公孫瓚,吞併公孫瓚兵馬,不是先分賞有功將士而是任命他大兒子袁譚為青州刺史,二兒子袁熙為幽州刺史,並宣言要給每一個兒子一個州;
四、剛愎自用,錯失良機。官渡之戰時,明明坐擁幾十萬雄師,卻因為剛愎自用,錯失良機。
在建安五年,曹操攻打劉備時,謀士田豐建議袁紹襲擊曹操後方,袁紹稱兒子生病不能出兵;袁紹派顏良帶兵打劉延時,謀士沮授勸袁紹,顏良心眼小,急性子,不適合獨自帶兵,袁紹不聽,顏良身死;官渡之戰時,謀士沮授又勸袁紹,曹操兵少糧少,我方應該依據優勢打持久戰,袁紹依然沒有采納建議,急於求成,將士死傷慘重,被曹操打的七零八落。氣度決定格局,格局決定結局,一代豪傑毀於自身!
要了解袁紹,就要先聽聽郭嘉怎麼說:
原文,(郭嘉)謂紹謀臣辛評、郭圖曰:“夫智者審於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意思就是,明智的人能審慎周到地衡量他的主人,所以凡有舉措都很周全,從而可以立功揚名。
反過來說就是,如果是一個智者,他要立功揚名,那麼他的舉措都是非常周全的,他也能或者說必須審慎周到的衡量他所服務的物件。這就告訴我們,郭嘉是審慎周到的衡量了袁紹,得出的結論是什麼呢?
“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於是遂去之。
“袁公只想要仿效周公的禮賢下士,卻不很知道使用人才的道理。思慮多端而缺乏要領,喜歡謀劃而沒有決斷,想和他共同拯救國家危難,建稱王稱霸的大業,實在很難啊!”於是從此離開了袁紹。
郭嘉說的對不對呢?看看荀彧就一目瞭然了:袁紹見荀彧來,待之為上賓。荀彧弟荀諶和同郡辛評、郭圖都在袁紹手下。荀彧卻認為袁紹最終不能成大事。
荀彧是智者,一眼就看穿了袁紹!比郭嘉還厲害。荀彧似乎用不著審慎周到的衡量袁紹?極短時間內就對袁紹瞭如指掌!以下就是問題的答案!荀彧說:
袁紹這人貌似寬容而內心狹窄,任用人才卻疑心太重;
袁紹遇事遲疑猶豫,少有決斷,往往錯過良機;
袁紹軍紀不嚴,法令不能確立,士兵雖多,卻不能巧為任用;
袁紹憑其名門貴族,裝模作樣,耍小技而博取名譽,所以士人中缺乏才能而喜好虛名者大多歸附於他。
怎麼樣?按照荀彧的說法,袁紹麾下的“一時之選”都是些缺乏才能而喜好虛名的人!至少在荀彧的眼裡他們是這樣的。
其實,按照郭嘉的邏輯,袁紹手下的智者也應該是有很周全的舉措;(先不去說他們是不是為了立功揚名。)袁紹麾下的人才也並不像荀彧所說的缺乏才能、喜好虛名。
田豐、沮授、郭圖、審配、逢紀、辛評、荀諶、許攸等等等等……我說這些人中的一個☝️!而且無論是誰?只要袁紹完全按照他們的舉措去實施,曹操必敗。
縱然他們的意見不一致也沒有任何問題!田豐不主張打,不打就可以取勝;沮授要打,打也完全可以打勝。說其他人都算是欺負曹操,就說最後一個許攸!比如其他那些人的計策一概拒絕,就聽許攸的!郭嘉說的,舉措都很周全?不是嗎!
許攸認為:“曹操兵少,而集中全力來抵抗我軍,許都由剩下的人守衛,防備一定空虛,如果派一支隊伍輕裝前進,連夜奔襲,可以攻陷許都。佔領許都後,就奉迎天子以討伐曹操,必能捉住曹操。假如他未立刻潰散,也能使他首尾不能兼顧,疲於奔命,一定可將他擊敗。”周不周全!這樣一來,曹操死定了。問題是郭嘉的下句話太厲害了:未知用人之機?不懂用人的道理!遇事遲疑猶豫,少有決斷,往往錯過良機……
即便是不採納許攸的建議,也沒關係。袁紹仍然可以打敗曹操,實踐證明曹操已經堅持不下去了,打是肯定打不過袁紹了!!!荀彧把取勝的唯一希望寄託在袁紹內部的叛變上了:“田豐剛愎而好犯上,許攸貪婪而不檢束,審配專權而無謀,逢紀果決而剛愎自用,這兩人料理後方,如果許攸家犯了法,一定不會放過,不寬縱,許攸必然叛變。”以上這些弊端哪怕有一個被曹操抓住機會,袁紹必敗。果然,許攸叛逃,為曹操出謀劃策擊敗袁紹於官渡。(袁紹手下大將趙雲)
這是偶然的嗎?當然不是!這是袁紹長期以來憑其名門貴族,裝模作樣,耍小技而博取名譽;多端寡要,好謀無決,徒欲效周公之下士,又未知用人之機所形成的惡習用在戰場上所應該得到的報復!
四世三公的袁紹出身之顯赫,掩蓋了他性格上的死穴。對於那些審於量主的智者而言,擊敗袁紹要簡單的多了!荀彧也好郭嘉也罷,根本就沒有把袁紹放在眼裡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