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觀畢生才華,充足顯示以《淮海詞》的情韻兼勝,柔婉精緻之極,可謂之“雄篇大墨,慷慨陳辭。但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裡,曾貶官至郴州,寫下一首《踏莎行》的佳作,稱之“郴州旅舍”。觀這首詞,竊以為最感悲傷的便是最末一句,即為“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但若想闡述又須得尋根究底,按章法還得循規蹈矩從本詞的開端一一道來!……全詞為:“霧頭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三句都是虛筆,表面上似是郴州旅舍的實景描寫,實質是以幻景摹心境。“樓臺”象喻理想環境,但它已消失在迷惘如霧的現實之中。“津渡”意為北方的歸路,它也同樣隱沒在朦朧的月色裡。“桃源”,少遊此時身在湖南,卻聯想到陶淵明假設在湖南武陵的桃花源,那個避世的人間佳處,如今到處望盡也找不見。於是詞人進退無序,冤苦難訴,因此才出現詞中之幻境,又用了“失”、“迷”、“斷”這些醒目的字眼。…“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這兩句倒是實境。少遊在異鄉的驛館中,在寒逼感黯的懷抱中,真的感到艱難!♂️這兒詞人用了“可堪”、“閉春寒”,意思是在這孤館裡,感受的是料峭春寒,聽到的是杜鵑啼血,見到的是“斜陽”、“薄暮”,並且,這兩句是以“可堪”二字來引領的,“可堪”意為“豈堪”,詞人被深“閉”在這重重淒厲之中,他是實在不堪忍受呀!…………
下闋,“驛寄梅花,魚傳尺素,徹成此恨無重數”,極寫了自身遠謫之恨。少遊是個情重的人,亦即“性情中人”,他在孤身遠謫的初時,曾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奇禍一朝作,飄零至於斯;弱孤未堪事,返骨定何時。”…這是少遊吐露了對家鄉妻兒和友人的牽惦。但第二句“砌成此恨無重數”又推翻了第一句的“驛寄梅花,魚傳尺素”,這說明了離恨之情,已形成了心靈上的堅固積壓,彷彿是那種用在固體磚石的“砌”字,才能顯示出心上的無法推移的重壓一一“離恨”!……………
最後結尾,則是以無理問天的反詰句,來顯示詞人內心的冤憤,同時也是全詞之精華…:“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郴江出嶺山,向東流入湘江。而湘江就是瀟、湘二水的合流。而詞中所說的瀟湘,亦正是湘江。這是個自然景象,詞人卻偏要把這一自然景象、賦予人格化,埋怨說像郴江本來是應該繞著郴山而流洩的,為什麼不肯在這裡陪伴我呢?(那怕)稍微消除我(如今)在客中片刻的孤獨和寂寞,也蠻好也;卻偏要急切地直下湘水,棄我而去?!多情的少遊,怨恨、責怪天地無情!這是因為,詞人連連遭譴,心裡不服,總是執拗地想一個問題,為何他會身不由己地拋家棄友,來到這個南國的鬼地方?他不能解,只有問蒼天。詞人以雅煉、粲然之喻,一洩對命運被無情播弄的一腔怨恨!……………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寫得比較隱晦曲折,不容易為一般人所理解。但少遊的老師蘇東坡,對這種“傷心”早就深有體會,還特地把這兩句詞寫在扇子上,以致永誌不忘!東坡甚至還預感到,秦觀如此沉痛在心,或將會不久於人世,所以曾嘆道:“少遊已矣,雖萬人何贖!”…………
其實少遊生平,一向憑真實的感受作詞,如今遭(謫貶),才體驗到深重的痛苦,才作出此首詞來,自然會凌駕於他人之上了。王國維對少遊的簡評、似乎頗為精當:“他人之詞,詞才也。少遊,詞心也。”並還讚賞他此詞之最後二句,完全符合他一生所主張的“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的鑑賞標準。………………〔“”〕
秦觀畢生才華,充足顯示以《淮海詞》的情韻兼勝,柔婉精緻之極,可謂之“雄篇大墨,慷慨陳辭。但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裡,曾貶官至郴州,寫下一首《踏莎行》的佳作,稱之“郴州旅舍”。觀這首詞,竊以為最感悲傷的便是最末一句,即為“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但若想闡述又須得尋根究底,按章法還得循規蹈矩從本詞的開端一一道來!……全詞為:“霧頭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三句都是虛筆,表面上似是郴州旅舍的實景描寫,實質是以幻景摹心境。“樓臺”象喻理想環境,但它已消失在迷惘如霧的現實之中。“津渡”意為北方的歸路,它也同樣隱沒在朦朧的月色裡。“桃源”,少遊此時身在湖南,卻聯想到陶淵明假設在湖南武陵的桃花源,那個避世的人間佳處,如今到處望盡也找不見。於是詞人進退無序,冤苦難訴,因此才出現詞中之幻境,又用了“失”、“迷”、“斷”這些醒目的字眼。…“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這兩句倒是實境。少遊在異鄉的驛館中,在寒逼感黯的懷抱中,真的感到艱難!♂️這兒詞人用了“可堪”、“閉春寒”,意思是在這孤館裡,感受的是料峭春寒,聽到的是杜鵑啼血,見到的是“斜陽”、“薄暮”,並且,這兩句是以“可堪”二字來引領的,“可堪”意為“豈堪”,詞人被深“閉”在這重重淒厲之中,他是實在不堪忍受呀!…………
下闋,“驛寄梅花,魚傳尺素,徹成此恨無重數”,極寫了自身遠謫之恨。少遊是個情重的人,亦即“性情中人”,他在孤身遠謫的初時,曾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奇禍一朝作,飄零至於斯;弱孤未堪事,返骨定何時。”…這是少遊吐露了對家鄉妻兒和友人的牽惦。但第二句“砌成此恨無重數”又推翻了第一句的“驛寄梅花,魚傳尺素”,這說明了離恨之情,已形成了心靈上的堅固積壓,彷彿是那種用在固體磚石的“砌”字,才能顯示出心上的無法推移的重壓一一“離恨”!……………
最後結尾,則是以無理問天的反詰句,來顯示詞人內心的冤憤,同時也是全詞之精華…:“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郴江出嶺山,向東流入湘江。而湘江就是瀟、湘二水的合流。而詞中所說的瀟湘,亦正是湘江。這是個自然景象,詞人卻偏要把這一自然景象、賦予人格化,埋怨說像郴江本來是應該繞著郴山而流洩的,為什麼不肯在這裡陪伴我呢?(那怕)稍微消除我(如今)在客中片刻的孤獨和寂寞,也蠻好也;卻偏要急切地直下湘水,棄我而去?!多情的少遊,怨恨、責怪天地無情!這是因為,詞人連連遭譴,心裡不服,總是執拗地想一個問題,為何他會身不由己地拋家棄友,來到這個南國的鬼地方?他不能解,只有問蒼天。詞人以雅煉、粲然之喻,一洩對命運被無情播弄的一腔怨恨!……………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寫得比較隱晦曲折,不容易為一般人所理解。但少遊的老師蘇東坡,對這種“傷心”早就深有體會,還特地把這兩句詞寫在扇子上,以致永誌不忘!東坡甚至還預感到,秦觀如此沉痛在心,或將會不久於人世,所以曾嘆道:“少遊已矣,雖萬人何贖!”…………
其實少遊生平,一向憑真實的感受作詞,如今遭(謫貶),才體驗到深重的痛苦,才作出此首詞來,自然會凌駕於他人之上了。王國維對少遊的簡評、似乎頗為精當:“他人之詞,詞才也。少遊,詞心也。”並還讚賞他此詞之最後二句,完全符合他一生所主張的“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的鑑賞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