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立建
-
2 # 桃花塢裡桃花扇
庚子中秋臨近,想寫篇棐之含明月牽懷的古詩詞,可尋來覓去,仍歎服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別數篇雖亦覺風貌娉婷、或嫣然詫愕,然至情哿誠及懋愫之透,與東坡此詞比照、總感皆乃不啻也!…………
請怒這次省略本篇詞文,因看官均系曉熟明晰,便則直抒此詞的釋義,懇諒之!……按詞題說明,(神宗)熙寧九年中秋月明之夜,作者飲酒大醉,佇逸興,紓豪情,一氣寫成了這首格高千古的名篇。因千里共月,故而“兼懷子由”。其時他和兄弟蘇轍已七年沒有見面了。所以此詞,喻之“人月合成一境”,且形象地吐露了東坡的人生觀,可謂之清新飄逸,別具一格!………
上闋,為人望月而生幻想,婉顯(出)詩人的形象。下闋,為月照人而感至現實,呈現月的形象。先看上闋,一開始就劈空問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是借用了李白《把酒問月》詩:“青天有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雖屬借用,但仍不失為刻畫詞人形象的生動創造。作者在醉眼蒙朧中倏然發現天空之月光明璀璨,不禁歡發出讚歎的驚呼,勃起“欲上青天攬明月”(李白詩句)的念盼與懂憬,同時也暗示了他對人間無此光明的忿懣與失望!…………
然而,一問引出了二問:“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先是“天上宮闕”聯絡“青天”、“明月”;“今夕是何年”又呼應“明月幾時有?”但時至元明的評家雲,稱作者雖用著第二句,想著的卻是第一句。而透過這第二問,又傾吐了作者歷遍人間惆悵事,感懷無限不明言。於是才產生“乘風歸去”的想法,也就情屬必然的了。況人在醉中生此心願與追求,確鑿也是真切可信的!………⛳️…
“我欲乘風歸去”,詞人正醉心於想象之馳騁,浩浩乎又飄飄乎,突然筆鋒一轉:“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人畢竟屬於人間的,天上雖有人間所無的光明,卻還有人間難耐之極的寒冷呀!“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這裡既有浪漫幻想,也有作者摯愛人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上闋幻境,下闋實境。夜闌席尾人散,月終西沉。詞人已即將去睡,伴隨身影的只有“懂事”的月:“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意思為:月兒緩緩移動著身影,悠然轉過朱閣,又憖憖窺視綺戶,何等優美的動態。這時的詞人,情緒也忽地轉入低調,他想起闊別七年的兄弟,情至“無眠”了。“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月是不能常圓的,所以月就不能無恨,那麼月既知恨,我今恰在離恨中,它(指月)為什麼今夜偏偏團闐相照呢?“愾”月之後,旋即又替月分解:“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三句以文說理,納入詞中略有點敗筆之味。但它的功勞是巧妙維持了上、下闋之間的意脈!也就是,正因他認識世界古今之難全,務需一分為二,所以他才能採取上下適意、寵辱不驚的人生態度,甚或定性!……☪……
而且,詞至最後還有表達積極思想之奇拔色彩,“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但願”二字,感人肺腑,含“但得”的傾心衷望。指人的長久和月的常圓,這是一種勸導或自勉須熱愛生活,對人生持積極姿勢的人、才有如此美好的願望,寫出如此妙絕的、又被歷來公認的中秋遞嬗之詞,詞人,抑或可稱之已覓得了世間那種昂貴的“隨緣自娛”及“自成妙諦”也!……(謝謝)!………………〔“”〕@
我寄愁心與明月,月是故鄉明,海上明月共潮生。一天晚上下班回來,走在路上,看到天空的月亮很大很亮,突然間明白為什麼古人文學作品裡出現頻率高的月亮了!
回覆列表
這其實是個最基本的常識。因為古代沒有電燈,也沒有煤氣燈,只有蠟燭和油燈。而且這些東西都是不可再生的。油脂大部分都是動物油,樹脂類的就更少了。而且這些東西價格都比較貴,一般人家都用不起。特別貧苦百姓。所以晚上不到天特別黑,一般都是不點燈或者蠟燭的。走夜路沒錢人家是打不起燈籠的。而一旦有了月亮,人們總是會用來進行許多活動。這就有了借月光讀書,月夜聊天,月夜觀月,賞月,月亮的故事,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獻寶,金蟾納財等等神話,有了望,塑,圓月的各種活動,有了上,中,下三元月亮慶典,有了各種婚嫁,喜事拜祭,祝福活動,有了詩人騷客,達官貴人,才子佳人,天仙美女,平民百姓們的浪漫詩畫等等,大量與月亮有關的,經久不衰的,堪稱經典的美麗傳說,悲歡離合的,幸福美滿的,歷經磨難的,勤勞勇敢的,家喻戶曉的月亮故事。由此傳承下來的,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月亮文化。
今天我們的航天探月工程,更是以嫦娥,玉兔……等等中國月亮故事中的人物命名。更進一步發揚光大了中國文化中有關於月亮的深刻內涵,為中國文化填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由此,我最誠摯的向我們中國的航天人,致以最崇高的敬禮!向一切致力於中國復興,民族強盛的中國追夢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