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山易人易學

    瑤琴,據說就是伏羲創造。黃帝時就有宮室、服飾、禮樂,堯舜禹都有,夏商周也有。周公之前,商朝末年,各地紛爭,亂了。等武王坐天下了,為了更好地管理,就要認真制定相關規則,而且周公占卜,召公監工,修造了洛邑。就是現在洛陽。作為周朝成周城。周天子定時到洛邑接受各諸侯朝見。如果沒有前人的基礎,周公是沒有辦法制作那麼繁瑣的禮樂的。即便是六十四卦啊爻辭,也是在他父親周文王卦辭基礎上寫出來的。

  • 2 # 貴州周登超

    堯舜是顧及治理江河,人民的安居樂業,湯朝周朝是享受快樂的日子,爭權奪利,才形成禮樂,君王諸侯分居,造武器自衛,殘害人畜,破壞地球,一直到現在,地球溫度升高,溫疫形成無法收失,人類很難還原原始的本質,難道只有天翻地覆慨而慷嗎?

  • 3 # 感恩生命裡的遇見

    古之賢聖通曉大道後,己不拘泥於道的傳播方式,有透過自然的變化讓人尊道,見道,行道。也有以人與人的關係相處制以禮,讓人們在各自的行業中,或身份中,不用去刻意逾越也能見道。

    臣子在自己的職位上、手藝人在自己的工作中,種田人在勞作中都可以透過事情體悟見道,何時用何種方式傳道取決於當時的社會狀態。

    周公,老子、孔子到魏晉玄學,到六祖壇經,到程朱禮學至王陽明,都是聖賢們在傳道。

    道,至大無體。知者可自開宗立派教化天下。教化必從事從物入手開教,作於細。

    堯舜知悉的大道,和當今時代行的大道無二。

  • 4 # 本然堂講席

    題主好!這是傳統文化常識,你可能有誤解。下面結合儒家經典,閒聊幾句,供參考。

    【1、孔子給過近似答案】

    在儒家經典裡,孔子不止一次講過,自己傳播的聖賢思想是古已有之,並非己創,當然也包括禮教思想和制度,都是繼承先教,發揚救世,與古聖同心願。孔子的意思很好理解,繼承不是創新,沒有專利權。用現在的話講,歷史傳承需要物質條件,因緣不足時,歷史會斷代缺失,使後人迷惑;史學家的作用就是真實記載過去,為未來人提供前車之鑑。換言之,並不是夏商沒有禮制,而是時代和史學,沒流傳下來。同理能推斷,堯舜禹所處的更早原始社會不是沒禮制,而是禮制處於早期萌芽階段,沒有後世完備,沒足夠的傳續條件,但禮制的社會繼承性必定存在,不會被時光割裂,是肯定的。大量考古研究表明,夏商時代不但有禮制,而且已較完備,還是周禮的模範,只是時代傳承的技術手段不足,時間太久,未能足夠留存。在《尚書》、《中庸》、《易經(周易)》和《史記》等典籍裡,現在都能看到這個清晰的邏輯關係。所以,不要脫離歷史背景,站在今人的角度孤立看話題。

    【2、禮制思想的起源】

    若不論考證,單從《尚書》和《中庸》看,禮制思想的源頭非常古老,具體時間不可考,但絕對不從周朝開始,直接源泉有四個:(1)來自感悟天地變化的秩序觀,即觀天地而知人,觀人心而知家國,觀人行而知治政,這最終發展出國家和社會禮教體制的主要內容。(2)來自古聖先賢的成敗觀,即不論是早期的原始公有制社會,還是原始私有制社會,前任都積累有治理家國的正反兩方面經驗,自然被後人不斷總結,變成新制度,充實到新的歷史實踐中,這個傳統最終發展成國家和社會必須靠禮教治國的主要規律。(3)來自對禍福的因果觀,即看到天地無私的公性與人心無窮的私性之間矛盾所導致的後果,為救世濟人,必須將看不見的宇宙公道法則做明確制度化,順應主宰一切的、道德性的最高約束,才能家有幸福、社會和諧和安邦定國,這個祖先定論最終化為後來國家自覺的禮教制度建設,代代完善和傳續。(4)來自智者修身養性的教育觀,即上智者觀心克念,當下就能實現身心幸福;中智者行善戒惡,逐漸才能實現身心幸福;下智者只能靠老實執行禮制,日久也能實現身心幸福。古代聖賢君王在施教中發現了這個鐵律,就同時推行三種教理,靈活的因材施教,其中的禮制教法以國家律令頒行天下,廣為人知,目的是拯救大多數下智者,另兩種教法只在少數隱士(中上智者)中傳播。

    【3、禮制的基本內容】

    從儒家古籍看,夏商周代的禮制主要涉及七個方面:(1)對天地聖師的感恩規定。(2)對神靈主宰的敬畏規定。(3)對微/宏觀家國社會的基本生產生活秩序規定。(4)對人際、外交、戰爭、祭祀、理政、災難、司法等的做法規定。(5)對教育、修身、族群、文化和歷史等活動的做法規定。(6)對宮廷、繼位、用人、預測等特殊事務的規定。(7)對君臣素質的規定。仔細考察會發現,這些內容幾乎是夏商周都有的,只是史料多少的區別,也佐證了禮制不是周朝開創和獨有,而是自古沿襲的國家定製。

    【4、禮制的本質】

    不論古代哪朝的禮制,根本性質都是三個;(1)指治心術,是心學思想體系。任何規定無非是制心、克欲、限私、明性等道德內容。(2)指因果律,是善惡思想體系。所有制度性做法無非都是遵天命、順本性、守道義的條令。(3)指教育法,是聖賢思想體系。全部要求都為教人作聖賢,使人活在聖賢所規定的幸福社會里。所以,從終極意義上講,禮制是人道,也是天道;是事道,也是心道,無人可以離開,天地都在其中,有無限的宇宙性和至高的無上性,不是現代意義一般說的社會制度。

    【5、禮制的價值】

    對比中西方文化歷史,能看出禮制有三種形態:(1)宗教形態,中國古代、外國遠中世紀國家的禮制都以此為主要特色。(2)文化和法制形態,中外封建社會的禮制都以此為主要特色。(3)學術形態,這是中外主流文化經典中禮制的主要特色。這三種共同形態造成了禮制的三種功能:(1)規範人與自然的生克關係,具有道德性。(2)規範歷史和現實的傳承關係,具有濟世性。(3)規範興衰禍福的吉凶關係,具有強制性。所以,古代禮制也就是現代社會制度的原始宿主,始終處在發展、完善、健全的歷史程序中,現在還在繼續,永遠不會停止,而不是靜態死板的教條。為何?禮制因人而設,有人就一定有禮制;禮制水平最終將衡量社會發達和先進的程度,是永恆的人律。

    總之,上古時代一定有禮制,只是沒考古證明。只要懂得古代禮制是祖先們代代相傳,是對自然規律的人格化總結,儘管不都合理,有歷史侷限,但代表著古人的最高智慧,是由歷朝歷代的制度建設共同所組成。研究時,應打破時空界限,把禮制看作一個歷史整體去理解,而別局限在某些朝代或某個人才對。

  • 5 # 夕陽紅遊天下

    提問者有誤,誤在受孔子復周禮之論的影響。孔子實是復先王之禮,周禮是循先王之禮而矣。《史記》在“樂書第二”篇中有“傅日:治定功成,禮樂乃興。”並總結先王道為:“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俻矣。”故有“昔者舜作五絃之琴,以歌南風。夔作樂,以嘗諸候。”之記。從《史記》來說,禮樂始於先王,非周公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會更加孤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