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分鐘讀懂成語
-
2 # 小尋製作
古代,太子穿的衣服--四爪蟒袍。
蟒袍在明代是官員的朝服,到清代才放寬限制,上至皇子下至未入流者都可穿服,只在顏色、蟒數上有區別限制。而龍袍皇帝專用的袍。
據《清史稿》卷一百三志七十八記載:“皇子蟒袍金黃色,片金緣,繡文九蟒(皇族為明黃、金黃及杏黃,以片金為邊緣,繡著九蟒)。”普通人一般為藍色及石青色。
明代"蟒衣"本是皇帝對有功之臣的"賜服"。至清代,"蟒衣"則列為"吉服",凡文武百官,皆襯在補褂內穿用。衣上的蟒紋與龍紋相似,只少一爪(趾)”,所以,把四爪龍稱為"蟒",遂名曰"蟒衣"。戲曲服裝中的"蟒"即是明、清"蟒衣"基礎上,經過裝飾和美化後所形成的。
-
3 # 大爆炸98
古代太子穿什麼衣服?
太子作為儲君,與皇帝的規制相似,只是要低一等。
服飾分三大類:禮服,吉服,便服。
禮服等級最高,一般祭天祭祖或者重要慶典時穿著。
禮服就是上朝時穿的龍袍,黑色緞袍,金絲滾邊,繡著蛟龍的模樣,廣袖袖邊緙絲花紋,是暗雲花樣,月白色束腰。墨髮被素色羊脂玉簪束起。
便服就是日常在寢殿或者後宮所穿,穿著更舒服,一般是單色的袍子。
太子與皇帝一樣,都穿龍紋服飾,不過,較之龍袍,顏色從明黃色變為杏黃色,九龍紋變為四龍紋(仍是五爪)。
太子的日常著裝,可以參見唐高祖(李淵)於武德七年頒佈的“武德令”,其中包括服裝的律令,計有天子之服十四、皇后之服三、皇太子之服六、太子妃之服三、群臣之服二十二、命婦之服六。內容基本因襲隋朝舊制,皇太子的六種服裝有袞冕、遠遊冠、公服、烏紗帽、弁服、平巾幘。
1、袞冕:
太子隨從祭祀、拜謁宗廟、令月吉日加冠、娶妃的服飾。冕有白珠垂九旒,紅絲帶做帽帶,犀角簪導,青綿做兩耳旁飾物。
2、公服:
太子逢五日常朝,元旦、冬至接受朝賀的服裝。戴遠遊冠,穿紅衫單衣,白裙、短襖,皮帶金帶鉤,假帶,佩雙瑜玉,方心衣,飄帶,金線皮腰包,邊長六尺四寸,寬二寸四,顏色如同綬帶。
3、弁服:
太子初一、十五處理公事時所穿,用鹿皮製作,紅色衫衣,白娟下衣,皮帶,皮腰包,小綬帶,雙佩。
4、平巾幘:
作為騎馬服和常服穿用,主要搭配平巾幘、犀簪導,紫裙,白袴,起梁珠寶鈿帶,靴子。
-
4 # 曉曉曉
根據的史書記載,皇太子至少在穿著時,是不能穿黃色衣服的。據介紹,明代皇帝常服使用範圍最廣,如常朝視事、日講、省牲、謁陵、獻俘、大閱等場合均穿常服。洪武元年定皇帝常服用烏紗折角向上巾,盤領窄袖袍(即),束帶間用金、玉、、透犀。永樂三年定:“冠:以烏紗冒之,折角向上,今名翼善冠;袍:黃色,盤領、窄袖,前後及兩肩各金織盤龍一;帶:用玉;靴:以皮為之”。皇太子、親王、世子、郡王的常服形制與皇帝相同,但袍用紅色。至於,只有康熙之子胤礽被立過太子,之後皇帝在世不立太子,我們不能以影視作品為準,真實歷史中,沒有足夠的證據能證明胤礽的服飾是黃色的。
-
5 # 羅蕭弋
“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皇帝是九五之尊,服飾上獨享九龍爪,穿的是五爪的龍袍,而太子穿的是四個手爪的蟒袍,太子的是的衣服上繡的是四爪蟒。
蟒袍,又被稱為花衣,因袍上繡有蟒紋而得名。徐珂《清稗類鈔》服飾類:蟒袍,一名花衣,明制也。明沈德符《野獲編》雲:蟒衣,為象龍之服,與至尊所御袍相肖,但減一爪(趾)耳……凡有慶典,百官皆蟒服,於此時日之內,謂之花衣期。如萬壽日,則前三日後四日為花衣期。
清朝時的蟒袍為王公大臣及各級官員雜役最常穿的禮服,行制、文飾均同龍袍。據
《大清會典》頒佈的有關規定,蟒袍分四個等級:
1、親王、郡王、文武一品、二品除特賜穿金黃色者,蟒袍一律用藍色或石青色,片金邊緣、通繡四爪蟒九條。特賜五爪蟒者除外。
2、貝勒、貝子、奉國將軍、文武三品、一等侍衛蟒袍準用石青、藍色片金緣,繡四爪蟒九條。
3、奉恩將軍、文武四品至六品官、二等侍衛為一等級,可著四爪蟒八條。
4、文武七品至九品官著“過肩蟒”紋,全身共繡五蟒。
蛇被稱為小龍,太子的圖案是蟒,其實和龍差不太多,只是龍是五爪,蟒是四爪。
-
6 # 冷眼話文史
我是冷眼藏匿,我來回答您的問題。
古人學習,必學四書,五經。其中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詩、書、禮、易、春秋。所有關於禮制的規定都在《禮》裡面進行了詳細的規定。其中包括服飾部分。
《周禮》中關於帝王將相在各公共場合穿的衣服都就進行了詳細的規定,對於非公共場合所穿衣服無規定。
一、帝王諸侯冠服
《周禮.春官.司服》司服,中士二人、府二人、史一人、胥一人、徒十人。 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辨其名物與其用事。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則袞冕;享先公,饗,射,則鷩冕;祀四望山川,則毳冕;祭社稷、五祀,則希冕;祭群小祀,則玄冕。凡兵事,韋弁服。視朝,則皮弁服。凡甸,冠弁服。凡凶事,服弁服。凡吊事,弁絰服。凡喪,為天王斬衰,為王后齊衰。王為三公六卿錫衰,為諸侯緦衰,為大夫、士疑衰,其首服皆弁絰。大札、大荒、大災,素服。公之服,自豪冕而下,如王之服。侯伯之服,自鷩冕而下,如公之服。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如侯伯之服。孤之服,自希冕而下,如子男之服。卿大夫之服,自玄冕而下,如孤之服;其凶服,加以大功、小功。士之服,自皮弁而下,如大夫之服,其凶服亦如之。其齊服有玄端、素端。凡大祭祀、大賓客,共其衣服而奉之。大喪,共其復衣服、斂衣服、奠衣服、廞衣服,皆掌其陳序。
王的衣服由16個人的司服(類似於現代部門),進行管理。
其中列出了王在祭祀上天時,祭拜祖先時,祭祀土地山川時,例行祭祀時,出征時,上朝時,服喪、弔喪、天災時所穿戴不同衣冠。這裡注意,除了衣服還有“冠帶”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帽子。除了王還列出了公爵、侯爵、伯爵等一系列爵位衣冠的規定。
公爵:各種場合穿的衣服,除了豪冕以外和王一樣;
侯爵和伯爵:除了鷩冕(bì miǎn)其他和公爵一樣;
鷩冕是周代祭祀先公、鄉射時穿的禮服。冕上九旒,前後共有十八旒。每旒用玉十二顆,共計二百一十六顆。鷩是一種雉的名字,即華蟲。衣上畫有華蟲、火、宗彝三種圖案。裳上刺繡有藻、粉米、黻、黼四種圖案。
子爵和男爵:除了毳冕(cuì miǎn)其他和侯爵一樣;
不同爵位衣冠最大的區別通俗的說就是帽子上的珠簾多少不同。
二、儲君和其他人服飾的區別。
世子的冠服和平常的親王、郡王沒有區別。
《大明會典》親、郡王及世子俱同
親王和郡王是公爵,依照周禮中公爵等級冠帶,也就是說世子和普通的親王(皇子)等穿戴是一樣的。
以上是明朝及以前(元朝除外)華夏文明衣冠標準,當然近代清朝的冠服和周禮也不一致。可以說到了清朝,冠服被簡易化,冠服上的刺繡也變成單一龍或其他動物形象。在其他答案裡有提及,這裡不再多做說明。
-
7 # 大叔來嘍
古代,太子穿的衣服四爪蟒袍。
蟒袍在明代是官員的朝服,到清代才放寬限制,上至皇子下至未入流者都可穿服,只在顏色、蟒數上有區別限制。而龍袍皇帝專用的袍。
據《清史稿》卷一百三志七十八記載:“皇子蟒袍金黃色,片金緣,繡文九蟒(皇族為明黃、金黃及杏黃,以片金為邊緣,繡著九蟒)。”普通人一般為藍色及石青色。
明代"蟒衣"本是皇帝對有功之臣的"賜服"。至清代,"蟒衣"則列為"吉服",凡文武百官,皆襯在補褂內穿用。衣上的蟒紋與龍紋相似,只少一爪(趾)”,所以,把四爪龍稱為"蟒",遂名曰"蟒衣"。戲曲服裝中的"蟒"即是明、清"蟒衣"基礎上,經過裝飾和美化後所形成的。
龍袍與蟒袍的色彩
一、龍袍
龍袍的色彩選用頗有研究,並十分嚴格,古代人使用的色彩並非單純是人的本性需要,同時又作為一個種族或部落的標誌,在遠古舊石器時代的山頂洞人穿用採用赤鐵礦染色,到了夏代崇尚黑色,周代崇尚紅色,秦朝崇尚黑,漢朝推繹周崇尚紅。
隋文帝穿的龍袍第一次採用黃色,其後長期以黃色為最高貴,它象徵中央,因此,這種風氣一直沿用下來,直到封建王朝結束。龍袍上的字紋樣的顏色由淡月白色,品月和普藍組成,“蝙蝠”有硃紅、棗紅、絳色、香色、青銅色等數種顏色。
二、蟒袍
蟒袍主要使用十種純色,分為"上五色"(正色)和"下五色"(副色)。上五色指紅、綠、黃、白、黑,下五色指紫、粉(紅)、藍、湖、香。京劇服裝繼承了中國民族藝術的裝飾色彩傳統,大膽用色,色彩傾向鮮明,注重強烈對比。
又因為它是一種"刺繡之服",金銀線(複合色)具有調和作用,所以,服裝色彩既有強烈對比,又和諧統一,並且光彩燦爛,極為富麗。對於具體人物,力求擴充套件服裝基色(主色)的面積,造成"一人一色"效果。用色也具有特定的寓意,根據人物的型別而定。
-
8 # 煮酒敬天下
古代,太子穿的衣服四爪蟒袍。
蟒袍在明代是官員的朝服,到清代才放寬限制,上至皇子下至未入流者都可穿服,只在顏色、蟒數上有區別限制。而龍袍皇帝專用的袍。
-
9 # 落筆為念01
古代,太子穿的衣服四爪蟒袍。
蟒袍在明代是官員的朝服,到清代才放寬限制,上至皇子下至未入流者都可穿服,只在顏色、蟒數上有區別限制。而龍袍皇帝專用的袍。
據《清史稿》卷一百三志七十八記載:“皇子蟒袍金黃色,片金緣,繡文九蟒(皇族為明黃、金黃及杏黃,以片金為邊緣,繡著九蟒)。”普通人一般為藍色及石青色。
明代"蟒衣"本是皇帝對有功之臣的"賜服"。至清代,"蟒衣"則列為"吉服",凡文武百官,皆襯在補褂內穿用。衣上的蟒紋與龍紋相似,只少一爪(趾)”,所以,把四爪龍稱為"蟒",遂名曰"蟒衣"。戲曲服裝中的"蟒"即是明、清"蟒衣"基礎上,經過裝飾和美化後所形成的。
回覆列表
清朝:杏黃色的四爪蟒服;明朝:五章衣即龍在兩肩,山在背,火、華蟲、宗彝在兩袖,每袖各三;元朝:並沒有完整的冠服制度;宋朝:所穿紗袍用絳色,襯裡用紅色,領、袖、襟、裾均緣黑邊。下著紗裙及蔽膝也用絳色。頸項下垂白羅方心曲領一個,腰束金玉大帶,足穿白襪黑舄,另掛佩綬。皇太子在大典禮時也穿這種服裝,冠用十八梁(名“遠遊冠”),與此稍有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