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真正鱷魚不哭

    趙括並不蠢,他出戰有不得已的原因。

    長平之戰始末是這樣的: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長王齕攻韓,取上黨。上黨民走趙。趙軍長平,以按據上黨民。四月,齕因攻趙。趙使廉頗將。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趙王數以為讓。而秦相應侯又使人行千金於趙為反間,曰:“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子趙括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趙王既怒廉頗軍多失亡,軍數敗,又反堅壁不敢戰,而又聞秦反間之言,因使趙括代廉頗將以擊秦。秦聞馬服子將,乃陰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而王齕為尉裨將,令軍中有敢洩武安君將者斬。趙括至,則出兵擊秦軍。秦軍詳敗而走,張二奇兵以劫之。趙軍逐勝,追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而秦出輕兵擊之。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以待救至。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因為廉頗初戰不利,失去長平外圍要點,被迫以傾國重兵防禦。而趙國國力遠不及秦國,無法支援長時間消耗戰。趙王啟用趙括就是要他儘快出戰,這一點沒得選。

    趙括能力其實不差,大軍被圍後缺少糧食還能堅持四十多天,甚至到最後時刻還有部分部隊保持戰鬥力,可見治軍有方。

    他的問題是倉促上任,對各部戰鬥力瞭解不足,後衛部隊沒能很好負起責任,而不是顧頭不顧腚看不到側後方危險。

    趙括對於趙軍失敗當然負有重大責任,但問題不光在他一個人身上。秦國獨大之勢已成,非個別天才所能挽回。

  • 2 # 函蓋充周

    你說趙括蠢,實在不敢苟同。

    只能說他倒黴吧,一出場就遇到了身經百戰的戰神人屠白起。

    我認為,這樣幾十萬的大戰。陰謀詭計是用不上的。拼的是士兵作戰能力。

    往大了說,拼的是國力,趙國耗不起,綜合國力不如秦國,秦國還有蜀道源源不斷的糧食送到戰線,而趙國呢,國內搜刮了幾遍又幾遍。

    下面我來說幾點趙國為何戰敗原因:

    1:秦國是奔著滅國來的,你趙國還以為派廉頗守守就退了。廉頗防守還是可以的,但是叫你進攻什麼的就略有不足。白白浪費大好時機。

    2:外交工作沒做好,跟其他國家結盟下。開戰捅秦國背後一刀,那又是另外一個結局了。

    3:明白過來了秦國要打的是滅國之戰,於是換上了善於進攻的趙括,你們不要說趙括什麼紙上談兵啦,沒一點實力,趙王會讓他替換廉頗?難道趙國朝堂上都是一推草包,你上帝視角說啥是啥。

    還有秦國陰險的一批,暗中換白起作為主將,白起利用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也不能算弱點,因為趙國已經打不起了,只能速戰速決,陰謀陽謀是什麼坑趙括也得跳,所以白起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了戰爭的勝利。

    總之,趙國怎麼打都輸。

  • 3 # 史說心知

    很多人都講趙括紙上談兵,講他只會說不會做,整天就知道吹NB;但是卻並沒有深挖出其中所隱含的另一層意思。

    那就是“遊戲”。

    很多人都玩過槍戰遊戲,遊戲中大家都無所畏懼,不怕死勇往直前,為什麼?很簡單,因為死了可以重來,這一局不行就再來一局。

    可是真正的戰場,對大多數人而言,卻基本上沒有再來一次的機會。

    春秋爭霸之戰多是驅逐戰,也就是打贏了打服樂就完了,戰敗的那一方過幾年如果覺得功力漲了,就再找對手切磋一下,如果趙括生在那個年代,或許可以歷練成一代宗師。

    但是他錯生在了戰國,戰國諸侯那可是真拼命啊,都是奔著滅國來的,豈會再給你東山再起的機會?

    這是其一。其二,趙括是個逆反心理很強的孩子。趙括的老爹趙奢打秦兵如同切瓜,趙括自由聰敏,少不了被他爹的部將朋友們誇讚有乃父之風,只可惜他爹不承認,趙括就不服氣:憑什麼說我不行?給我個機會證明給你看!

    打心眼裡,他還是把戰爭當成了遊戲。到最後被圍的水洩不通情況下他還夢想著能夠衝出一條血路,結果卻死於亂箭之下,可謂勇氣可嘉。

    第三,這就要怪趙王了。趙王的宗旨很明確,就是幹!廉頗堅壁不出就是窩囊廢,老了不中用了,我就找個年輕的幹給你看!

    趙括出征前必定得到了趙王口諭:不把秦兵幹回老家就別回來見我!

    趙括急於表現自己,急於完成趙王既定的目標,再加上秦兵表演的實在太像,趙括這個生瓜蛋子中計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第四,史書記載,秦將王齕被廉頗已經拖得差不多了,趙國探子肯定也得到了訊息,所以此時出擊,趙國卻有勝算;但是趙國找秦國議和的檔口,秦國卻暗中換了兵馬給了補給,已經是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可以肯定,如果趙括已經得知此時秦國主帥已經換成了白起,打死他他也不會貿然進軍!

    可見《孫子兵法》誠不我欺也: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大家覺得,趙括屬於哪一種呢?

  • 4 # 天晴愛睡覺

    在絕對的實力前,陰謀詭計都是擺設!

    就當時而言,秦國的國力是優勝於趙國的!國力不僅僅包括軍力,還包括君主心性,包括民心民氣!

    單就軍力而言,趙國不弱秦國;但是比起民心民氣,趙民不如秦民好戰;比起政治制度,秦國則經過變法,君主權威得到強化,更容易迅速積累大量糧食和兵力!

    而山東六國,君主權力都被公室子孫和功臣竊奪,所謂戰國四公子,對於國君而言,都是偷竊國君權力權威的賊!趙國在體制上比不上秦國!

    廉頗和秦軍對峙三年,堅守三年尚且多吃敗仗,趙括又能做些什麼?當沒機會取勝時,只能出敵不意,強行硬拼,抓一波團,運氣好了就翻盤,不行就崩吧!

    長平之戰怎麼才能贏,當然就是在前期就割地合縱,聯合還有點力氣的楚國和齊國一起打!

  • 5 # 雪中鶴鳴

    關於“長平之戰”,說說我自己的看法。

    首先說趙括是否不懂兵法,懂!我想大家對這點都持肯定態度,那麼為何趙括還會中了白起誘敵深入之計呢?是年輕衝動,還是被書本所矇騙?不,我覺得戰爭很少很少因為一個人的決定而產生質變的結果,戰爭服務於政治,戰爭需要經濟來維持,戰爭需要人員來補充。

    長平之戰時期,各國都已經變法改革,不僅強化了中央集權,同時也對社會經濟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其中以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有效。秦國地處“周朝”西北,北側常有匈奴族入侵,因此戰事頗多,因長期戰備也訓練出了諸多名將和訓練有素計程車兵,民風彪悍,在軍事上比鄰國“南韓”“魏國”強上許多,又有范雎用“連橫”之術破掉他國聯合,利用“遠交近攻”的道理不斷蠶食韓魏兩國土地,使得秦國越加強大。面對秦國的咄咄逼人,楚國選擇“自保”,即不和秦國聯合,也不聯合他國對抗秦國。齊國則在伐燕之戰後一蹶不振。燕國地處最北,人口稀少,不足以對抗秦國,還有世仇趙國擋在前面,燕國自然樂的看戲。因此對秦國擴張最為抵制的便是韓魏趙三國,況且三國前身還都是出自一個國家“晉”。韓魏國土狹小,四周都是虎視眈眈的鄰國,無法對抗秦國的進攻,而趙國呢?趙國地處“周朝”北方,也與匈奴接壤,因此常年多有戰事,能征善戰的大將不少,國土面積和人口相比韓魏要大上許多,但是與秦國比卻少了許多,而且背靠燕國,兩者並不和諧。不過相比較戰國末期的其他五國,除了楚國能與之相比,其他都已頹廢。因此趙國成了秦國統一的最大障礙。

    再來回答最後一個問題,長平之戰趙軍如何能打贏?很難,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一切陰謀詭計都是無用的,趙國實力弱於秦國,這點是事實,如果長期對峙,即使趙國不換主帥“拖”下去,趙國依然必敗無疑,因為絕對實力的問題。如果真的有可能勝利的話,那就是撤退,趙軍全面後撤,在有利地形從新組織防線,這樣既可以拉長秦軍的補給線,使其難以為繼,也可以伺機派出小規模騎兵騷擾秦軍補給線,讓他們知難而退。這是我能想到的唯一勝算。畢竟一個長途跋涉,一個以逸待勞,還是能挽回部分劣勢的。

  • 6 # 史勁造

    我的觀點是在長平之戰中,趙軍獲勝的關鍵不是能否突破白起的防線,而是如何可以做到與秦軍速戰速決。

    1、秦、趙兩國主將水平差距明顯。

    在趙王以年輕毫無作戰經驗的趙括替代下作戰經驗豐富的老將廉頗後,秦王也秘密地將國內數一數二的名將白起調去了前線。在兩人的初次交鋒中就高下立現:白起故意示弱讓趙括覺得有機可乘,於是趙軍集結大軍攻秦致使其後方空虛,於是秦軍利用小股機動部隊配合其餘部隊將趙軍分割包圍,使得趙軍落得個坐吃山空的地步。

    2、白起、趙括二人的性格決定最終成敗。

    而秦將白起不愧一代名將,指揮部隊圍困趙括的軍隊46日之久,最終逼迫著都已經開始吃人肉的趙軍絕望突圍。最終,算上廉頗率領的25萬人加上趙括又帶來的20萬人,45萬趙軍除去5萬是戰死的,40萬趙軍最後全被坑殺。所以趙括兵敗被殺的原因首先在於低估了秦軍,其次是錯判了戰場上的局勢,最後便是遇事不決,這都是帶兵者的大忌。為將者是這個樣子,即使僥倖突破了白起的防線又怎麼可能獲得最後的勝利呢?

    當然,對於“長平之戰中,趙括難道看不出白起誘敵之計麼?趙軍有何取勝之道?這一問題本就是建立在本不存在的假設之上,而對於長平之戰這段史實無論是《戰國策》還是《史記》上都沒有太詳盡記錄,所以更多的只能是做一個猜想。

    一點愚見請多指正。

  • 7 # 半閒山人

    公元前261年,已然厲兵秣馬整整兩年的秦國,傾全國精銳之師五十萬,向趙國長平進發。而趙國也不避其鋒芒,出兵五十萬佈於長平一線。頃刻間,長平一線遍佈兵甲,百萬將士將在這裡上演戰國曆史上規模最大,最為慘烈的著名戰役。

    大將王齕率秦軍一路高歌猛進,連克數城,一直攻至長平城之外。而城中的老將軍廉頗穩坐城池,任憑秦軍如何叫陣就是不出城迎戰,雙方陷入膠著,相持了整整一年。

    趙王希望速戰速決,與秦國做個了斷,以結束這曠日持久的痛苦。他接受那些已被秦國收買官員的建議,換掉廉頗,改用已故名將趙奢之子趙括。

    半閒認為,趙括之所以敢孤軍深入,原因在於:

    一、趙括根本沒想到秦國也會臨陣換將,而且換來的是,打殲滅戰的鼻祖,“人屠”白起。

    趙國換將之後,範睢立即找到白起秘密來到長平戰場替換王齕。公元前260年的夏天,長平城內外依然平靜如水,決戰在即。白起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將城中的趙軍引出城外。

    白起僅以兩萬秦軍攻城,守城的趙括看到敵寡我眾,頓時求勝心大起,隨即下令派出二十萬兵馬出城迎敵。此前一直憋在城中的趙軍一陣歡呼,立即傾巢而出。稍一接觸,秦軍就被擊退,這正是白起誘敵深入的策略。他以小股部隊不斷增援敗退的兩萬秦軍,並下嚴令,只許敗不許勝!敗的要真實,以免引起趙括的疑心。

    二、趙括之所以能毫無作戰經驗而替換掉名將廉頗,成為三軍主帥,靠的是侃侃而談,和對趙孝成王的許諾。

    對於毫無作戰經驗趙括,出征前對於趙王的許諾,成為了他極大的心理負擔。如不能如其所願的一戰而下戰勝秦國,他和他父親的一世英明將付諸東流,家族也將因永不會得到信任,而從此沒落。

    出於求勝心切,趙括親率大軍死死追趕。秦軍且戰且退,不幾日就退守到秦軍大本營附近。而在趙括大軍出城之後,白起早派二十萬大軍分兩支,迂迴到趙軍身後,只等趙軍孤軍深入,將其團團包圍。此時的趙括也明白落入圈套,立即傳令,城中剩下的二十萬部隊前來救援。

    趙國的四十萬大軍被秦軍分兵包圍,趙括猶如甕中之鱉,慌亂中四處衝殺卻難以突圍。白起又派出輕裝精兵向趙軍發動多次攻擊,趙軍數戰不利,被迫就地建造壁壘,轉為防禦,以待救援。

    趙軍主力已經斷糧四十六天,無糧為繼之下,士兵們相互殘殺為食。走投無路的趙括親帥精銳部隊強行突圍,結果被秦軍亂箭射死。因無主將指揮,四十多萬士兵最終只得全數歸降。

    白起做了一個驚人而殘忍的決定。“趙軍反覆無常,如果冒然收編,恐怕遲早會作亂反叛;可如將他們放歸,無異於縱虎歸山”於是長平之戰最慘絕人寰的一幕就此上演,四十多萬趙軍只留下年紀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趙國,天下一片震驚。

    小結:“盛名之下其實難副”,自古以來,為聲名所累以致身敗名裂的不勝列舉。凡成就一番功業者,又有幾人不是整日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僅憑一時意氣,把自己逼到牆角,最終只換得誤己誤人。趙括是個悲劇人物,但更可悲的是那些慘死的趙軍。

  • 8 # 大白白野

    這個問題需要探討。

    1、趙括是“官二代”,“官二代”在世人總體印象當中似乎存在一種看法。況且長平之戰趙括掛帥自己身死,趙軍四十五萬被殲,留下眾所周知的“紙上談兵”的歷史典故。

    2、趙括父親是戰國末期名將趙奢,在閼與之戰大敗秦軍,“狹路相逢勇者勝”這句名言就和趙奢的閼與之戰有關,趙奢被封“馬服君”,馬姓始祖之一,據說馬援、馬騰都是趙奢後裔。趙括能掛帥,可能是趙孝成王認為有其父必有其子呢。

    3、據說趙奢攻打齊國麥丘之戰釆用趙括之謀獲勝。這說明長平之戰前趙括上過戰場,參與過戰事的。

    4、長平之戰趙奢已死,趙奢生前認為趙括不能掛帥,如掛帥會坑了趙軍。趙括母親和藺相如也認為趙括不能掛帥。但是趙國當時很難選出掛帥之人,樂毅、田單雖在趙國,樂毅生病了,也建議趙括掛帥。田單年齡大,是客卿,不方便掛帥。李牧年輕,沒有什麼名氣也不適合掛帥,還有可能在邊境線上防禦匈奴。選來選去就選趙括掛帥,這也是一個慎重複雜的過程。

    5、、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個國家舉國而戰,事關兩國命運。長平之戰開局廉頗率趙軍與秦軍作戰不利採取了防禦策略,趙孝成王派人責備廉頗畏懼膽卻。

    6、趙國由於缺糧等原因不能跟秦國堅持長期對峙下去。趙國選趙括為帥也是想改變廉頗防守策略,想進攻及早打敗秦軍。

    7、趙括掛帥後率趙軍全線出擊進攻秦軍,是事先趙國君臣統一研究,制定的策略。

    8、趙括率趙軍進攻秦軍是趙王的意思,也是趙國國情決定的。只是秦軍在趙軍進攻同時切斷了趙軍退路,實行了反包圍。

    9、趙括率趙軍在被秦軍包圍情況下組織突圍,親率敢死隊突圍被秦軍射殺。趙軍糧道被秦軍切斷,在被圍四十六天情況下,主帥趙括戰死,突圍五次沒有成功,最後向秦軍投降,絕大多數被秦軍殺害,只留下240名年紀尚小士兵放回趙國。

    10、戰國末期,趙國可以和秦國抗衡,但是綜合國力跟秦國沒法比,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國富民強,士兵勇於征戰,被譽為“虎狼之師”,秦國君臣都是一批精英,長平之戰秦軍主帥白起是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中國古代兵家代表人物之一,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來講,長平之戰趙國失敗情有可源,失敗的責任也讓掛帥的趙括背上了。

  • 9 # 難得明白1980

    長平之戰是秦國進攻趙國的大規模戰役,也是奠定秦國唯一超強的最後戰役。此役之後六國完全沒有單獨對秦國的實力了。

    雙方都出動了傾國之師,前期對峙兩年多,後期白熱戰六個月。結果是趙軍慘敗,秦軍慘勝。

    前期趙軍廉頗對秦軍王齕,趙軍依靠有利地形防守,秦軍束手無策,雙方就是補給消耗看誰能挺住。趙國是先挺不住了,人們常說的離間計反間計都只是水到渠成的必然,趙王作為一個決策者最明白自己國家現在幾斤幾兩,不盡快結束戰爭就是王國朝夕的崩潰,打一下早點結束不一定就必敗。千思百想萬分糾結中選擇了趙括。

    趙括是戰國名將趙奢之子,也就是那狹路相逢勇者勝將軍的兒子。軍事理論知識那是相當好,算是當時拔尖的高材生。他的對手是身經百戰無一敗績被中國歷史稱為戰神的白起。

    白起百戰皆是大勝,在軍力,後勤補給,戰鬥經驗都佔優的情況下和趙括的大對攻下僅僅取得了慘勝,秦軍陣亡者過半。

    在別無選擇的對攻戰趙括敗給白起不冤,冤就冤在無良文人的筆下了。試問當時的環境下對秦國和白起誰能比紙上談兵的趙括乾的更好?估計真沒有,只有更差的結果。當時六國都怕了,趙王想合縱其他國家出兵解長平之圍,竟然都不敢出兵。歷史就是歷史已經固定那了,後人只是看著玩,但既然看了就客觀一點,別人雲亦云罵大街成主旋律了。

  • 10 # 狐飛弩

    為什麼太極大師敢約戰李景亮,為什麼一龍靠么么零逼退徐胖子。

    一個是自以為是不知天高地厚

    一個是心知肚明無可奈何

  • 11 # 歷史的天空絢麗多彩

    趙括認為自己很聰明,很自負,他覺的他有自負的本錢,只要給他上戰場的機會,他就能成為一代名將。

    秦昭襄王派胡陽率軍攻打趙國的瘀與,瘀與守將向邯鄲求救,趙王問廉頗,樂乘。能不能救援瘀與,兩人回答是路遠,不能救援。然後趙王問趙奢,趙奢回答:能救。廉頗,樂乘都是名將,有豐富的領兵經驗。而趙奢一直在趙國負責管理賦稅,沒打過仗,趙王把這重擔交到了趙奢手上。以後的瘀與之戰,趙奢大敗秦軍,成為了一代名將。

    趙括在想,父親能夠在沒有領兵經驗的情況下一戰成名,大敗秦軍,自己肯定也能做到。因為他是趙奢的兒子有遺傳基因,而且比父親更勝一籌。

    歷史終於給了他一次展現才能的“機會”。趙國名將廉頗和秦軍交戰屢戰屢敗,只好堅守不出。任趙王“催促也不出兵,不管是不是秦國離間計的原因,趙王任命趙括替換了廉頗做了“長平之戰”的主帥。

    趙括做了主帥,馬上發動了進攻,他敢於進攻是基於對自己所學的軍事理論的自信,他也牢記趙奢的名言:狹路相逢勇者勝。勇就能打敗敵人。

    他的勇也確實給秦軍造成了很大傷亡,秦國為了打贏這場戰役十五歲以上男子都上了戰場,可見秦軍損失也是巨大的。

    不過趙括忘了兵書上說的,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的兵法理論,把四十萬趙軍送進了秦軍的包圍圈。

    趙國想要取勝,單單靠自己的軍事實力是不可能的,還應該使用合縱的外交手段,聯合其它國家還是可以打敗秦軍的,秦國也一直使用手段破壞趙國和其他國家的合縱,可惜趙國在長平之戰沒有使用好合縱的外交手段。

    後來的邯鄲之戰,正是幾個國家合縱才粉碎了秦軍對邯鄲的進攻。

  • 12 # 江湖小曉生

    普通人出糗犯錯,被嘲笑個一兩天,也就過去了。可是趙括不一樣,他是被足足笑話了兩千多年,而且將會繼續被笑話下去的人。他犯的錯,甚至被打造成了一個成語:紙上談兵。

    長平之戰,是趙括一輩子最大的痛,因為他的失策,導致秦軍坑殺了40萬趙國降卒。強大的趙國也因此一蹶不振,基本上是家家沒了丈夫、父親和兒子。

    作為長平之戰的趙軍總指揮,趙括是不是真的要承擔這次失敗的主要責任?他果真是一個紙上談兵的小夥子嗎?

    01趙括的無能,秦國是一眼就瞧出來了。

    長平之戰勝負的關鍵在於主帥是誰,當初趙括的主帥是廉頗,而秦國的主帥是王齕。這兩個人做主帥的時候,一直僵持在長平地區,長達三年之久。

    這麼消耗下去,給兩國所帶來的,都是非常沉重的經濟壓力。當年明朝袁崇煥向崇禎皇帝保證五年平遼,可是崇禎一年都沒等下來,就急著把袁崇煥給殺了,因為他覺得耗不起或者說耗著沒有任何意義。同樣的道理,廉頗在長平鎮守三年有餘,趙孝成王早就不耐煩了。他覺得這筆開銷數額巨大,而且沒有任何成果,感覺完全划不來。這個問題難道秦國就沒有嗎?當然是有的,不過秦昭襄王卻認為,那個時候他們可以熬一熬,只要熬過了趙國,就能獲得最終的勝利,而勝利以後的收成,是相當可觀的。

    秦國知道趙國熬不住了,這個時候如果趙國換將,那事情就好辦了。只要換的人不如廉頗,那秦國一定可以戰勝趙國。

    為此秦國早就看好了趙奢的兒子趙括,這小子兵法是張口就來,連名將父親趙奢,都不是趙括的對手。但是在實戰方面,趙括沒有任何經驗。

    七年,秦與趙兵相距長平,時趙奢已死,而藺相如病篤,趙使廉頗將攻秦,秦數敗趙軍,趙軍固壁不戰。秦數挑戰,廉頗不肯。趙王信秦之間。秦之間言曰:“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為將耳。”趙王因以括為將,代廉頗。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趙王不聽,遂將之。---《史記》

    為此秦國就偷偷放出話去,他們告訴趙國,秦國這邊誰都不怕,包括廉頗也不怕,唯獨害怕馬服君趙奢的兒子。

    趙奢當年多次擊敗過秦軍,這是事實,現在趙奢死了,趙奢的兒子趙括又如此有才華,趙孝成王當然願意任用趙括了。

    其實這是秦國的陰謀,目的就是希望趙孝成王將善於防守的廉頗給換掉,改成趙括作為主將與秦國交戰。為什麼?因為他們認定了,趙括是個沒什麼出息的傢伙。

    02趙括的母親,曾力勸趙孝成王,不要任用趙括。

    除了秦國看出了趙括的無能,其實趙國這邊也有人看出來了,這個人就是馬服君趙奢。知子莫若父,當爸的當然知道兒子有幾斤幾兩。

    這就好比當年川建國的母親曾經說過,建國如果搞政治,那一定會帶來災難一樣。趙奢的妻子,趙括的母親,也有這樣的擔憂。

    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及括將行,其母上書言於王曰:“括不可使將。”王曰:“何以?”對曰:“始妾事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王以為何如其父?父子異心,原王勿遣。”---《史記》

    為什麼?她的理由很直接,他告訴趙孝成王,趙奢活著的時候,曾經多次在她面前說起過兒子趙括,認為他把戰爭說得如此輕鬆,完全不把士兵的性命放在心上,將來他要是上了戰場,鐵定是要給趙國帶來失敗的。

    所以當趙王任命趙括為大將軍的時候,趙括的母親立刻表示反對。她告訴趙王,過去趙奢做將軍的時候,關愛將士,朝廷的賞賜他都轉送給手下人,只要有軍令,就不會管家裡的事情。

    可是趙括就不一樣了,他得到了朝廷的賞賜,卻都藏到了自己家裡,甚至在忙著給自己置辦家產。父子倆的差別如此之大,趙括怎麼可能會打勝仗呢?

    由此可見,趙括的父親母親對趙括是非常瞭解的。那個出反間計把廉頗搞下臺的范雎,其實對趙括也十分了解。

    這麼多人都清楚,趙括是個沒能力的傢伙,可是趙孝成王不知道,趙孝成王身邊的謀士們就算知道也不敢提出來,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03趙括的失敗,是趙國主戰的呼聲導致的。

    記得08年奧運會的時候,看跨欄比賽,就想看看劉翔到底能不能破紀錄,當時全國對他的呼聲是非常高的,認為他鐵定能得冠軍,關鍵是能不能破紀錄了。

    因為這樣的呼聲實在是太高了,我們不知道的是,這些呼聲到底給劉翔帶來了多大的壓力。最後他沒跑成那一場比賽,其實不一定是身體原因,而是全華人民的呼聲,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了。

    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易置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詳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餘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博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阬之。趙前後所亡凡四十五萬。明年,秦兵遂圍邯鄲,歲餘,幾不得脫。賴楚、魏諸侯來救,乃得解邯鄲之圍。---《史記》

    難道主場就一定可以拿冠軍嗎?還說什麼拿冠軍是肯定的,關鍵是打破記錄的問題。當時我就有這樣的一個疑問,這個問題純粹就是媒體胡亂帶節奏導致的。其實趙括面臨相同的問題。

    他在出徵前,趙國國內對他的要求實在是太高了。廉頗守住長平3年,已經很不容易了,卻惹來了趙國君臣們的一致反對。

    趙括這次出征,那就是奔著主動進攻去的。這一點趙括知道,秦國當然也知道!那就要命了,對方連你要幹什麼都知道了,長平之戰你還怎麼打呢?

    當趙括上了戰場以後,這才意識到其實廉頗是對的,對付秦國只能固守。可是他如果固守,就會遭到一系列抨擊,為此趙括只能選擇一戰。

    總結:所謂捧殺,大概就是趙括的下場。

    趙括絕對是被捧殺的一個人,他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馬服君趙奢過去對付秦軍有一套,那麼大家就都認為趙括也能有效地對付秦軍。

    我甚至懷疑,范雎根本就不知道趙括的能力到底如何,他知道換上來的任何將領,肯定就是主動進攻的,所以必須要讓趙國換將才行。

    趙括就是在這種浪潮之中,被拍打到了前線。硬著頭皮想要為趙國建功立業,結果45萬大軍,基本全軍覆沒。趙括本人也在衝鋒突圍的時候被秦軍斬殺。

    參考資料:《史記》

  • 13 # 壹玖讀歷史

    趙括(?-前260年),嬴姓,趙氏,名括。戰國時期人,趙國名將之子。趙括熟讀兵書,但缺乏戰場經驗,不懂得靈活應變。 七年(公元前260年)中,趙孝成王急於求勝,趙國中的,用趙括代替老將。趙括一反廉頗的策略,改守為攻,在(今西北)主動全線出擊,向秦軍發起進攻。分兵兩路:一路佯敗,把趙軍吸引到壁壘周圍;一路切斷趙軍後路,實行反包圍,使趙軍糧道斷絕,困於長平。最後,趙軍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圍五次不成,趙括親自率勇士突圍,英勇殺敵,被秦軍射殺而死,數十萬趙兵盡降,後被秦軍坑殺。

    趙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秦軍和趙軍在長平對峙,當時趙括的父親趙奢已經去世,趙相藺相如也身患重病,趙孝成王派廉頗帶兵攻打秦軍,秦軍幾次打敗趙軍,趙軍堅守營壘不出戰。秦軍屢次挑戰,廉頗置之不理。趙孝成王急於求勝,聽信秦軍間諜散佈的謠言。秦國間諜說:“秦軍最忌諱、最害怕的,就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做趙軍的將帥。”趙孝成王因此就讓趙括當將軍,以代替廉頗。藺相如說:“大王僅憑虛名而任用趙括,就好像用膠粘死調絃柱再去彈瑟那樣不知變通。趙括只會讀他父親遺留的兵書罷了,並不懂得靈活應變。”趙孝成王不聽,還是命趙括為主將。

    趙括從小就學習兵法,論戰談略,自以為天下人沒有能比得上他的。有一次與他的父親趙奢談戰陣佈設之道,趙奢也難不倒他,但是也並不因此就認為他懂兵法。趙括的母親詢問其中原因,趙奢說:“戰爭,是關係將士生死存亡的大事,而括兒竟說得如此輕鬆容易。將來趙國不用括兒為將則已,如果真用了他,使趙國慘敗的,一定是他了。”等到趙括所率領的大軍就要起程時,他母親上書給趙孝成王說:“不可以讓趙括做將軍。”趙孝成王問:“為什麼?”回答說:“當初我侍奉他父親,那時他是將軍,由他親自捧著飯食侍候吃喝的人數以十計,被他認作朋友的數以百計,大王和王族們賞賜的財物全都分給軍吏和僚屬,從接受軍令的當天起,就不再過問家事。現在趙括一下子做了將軍,就面向東接受朝見,軍吏沒有一個敢抬頭看他的,大王賞賜的金帛,都帶回家收藏起來,還天天訪查便宜合適的田地房產,可買的就買下來。大王你看他哪裡像他父親?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領兵。”趙孝成王答道:“您把這事放下別管了,我已經決定了。”趙括的母親接著說:“您一定要派他領兵,日後一旦他不稱職,老身能不受株連嗎?”趙孝成王答應了她的請求。

    其實,我個人認為趙括有些許冤枉的,長平之戰的失敗不能將責任全部歸結於趙括一人身上,在當時情況看,趙國君主的決策存在偏差,急於求勝,藺相如病在榻上,廉頗老邁,秦國與趙國兩軍對峙情況下互相耗盡最後一口氣,情況不容樂觀,趙括是臨危受命,且沒有行軍經驗,第一次上戰場,而趙括在糧盡情況下仍然約束軍隊沒有潰散。這一點就很厲害了,春秋戰國除了魏武卒並沒有專業的職業軍人編制,約束兵卒靠的就是強壓和糧草。舉個例子,400年後曹操一樣彈盡糧絕,一朝襲烏巢直接導致袁紹軍隊潰散。你要硬替換過來,那趙括比【頗有具才】的袁紹也要強。

    趙括對於行軍遣將明顯是受過教育的,對軍隊掌控力度是有的,這一點上他是一名合格的統帥;在實際戰爭過程中極端不利仍能約束軍隊,這點跟他父親不得不說是真像;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困守待援,無法發揮真正才能,這點是趙括必須承擔的責任;在兵力相當的情況下被白起戲耍,戰爭經驗嚴重不足,沒有練手,導致國本動搖,四十萬大軍一朝盡滅,趙括也就不得不擔上“紙上談兵”的罵名了。

  • 14 # 司文郎中

    這純粹是拿上帝視角看真刀真槍的廝殺。趙括孤軍深入,一方面是他自己的原因,這個是可逆的;另一方面是趙國這個大環境的原因,是不可逆的。

    趙括的問題

    首先說趙括本人的一些問題。趙孝成王用趙括換廉頗時,趙括之母曾親自出面勸阻孝成王,在進諫失敗後甚至還為自己安排了不受戰敗牽連的退路。俗話說知子莫若母,即便趙母不通軍事,但丈夫和兒子都是軍人,而且常常就軍事問題進行辯論,即便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多少也能察覺到兒子的不足。這已經為趙括戰敗埋下伏筆了。

    趙括抵達前線後,幾乎想都不想就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針,而且在情報戰上也敗得一塌糊塗。在對敵情和我方軍情沒有進行充分了解的情況下倉促出兵,無疑暴露出趙括糟糕的軍事素養,退一步講,這也是對實戰缺乏認識的表現。

    接下來的話有些馬後炮的意思,可以當個人瞎想(假裝是分割線)。

    趙括出擊後,白起以兩萬五千人佔領趙軍後方。事實上,留守後方的趙軍可以依託防守工事堅守陣地,也就是說面對前來佔領後方的秦軍,他們具有地理優勢,可以以較少的兵力阻擊較多的秦軍。然而區區兩萬五千人(不要忘了這場戰役投入約百萬兵力)就奪取了趙軍大後方,由此可見趙括是多麼莽撞衝動,在後方留下的防守力量究竟是多麼薄弱。

    貿然把後背暴露給秦軍,完完全全是趙括的鍋,洗不白。

    分割線之前的話,我認為一個有基本軍事素養的人都是可以避免的。分割線後的“馬後炮”,也是趙括的鍋,但我想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避免的,這也就是我說馬後炮的原因。

    趙括的兵力略佔下風,但總體上雙方兵力相當,加之趙軍士氣剛剛有所恢復(白起佯敗),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我想可能都想得是一鼓作氣,以一場主力軍團決戰一舉擊潰秦軍(原因我在後面講)。即便後方暫時失陷,只要趙軍能在決戰中取勝,後面的區區兩三萬秦軍根本不足為慮。

    沒錯,這有賭的成分,但作為東方一霸,趙國有這個底氣。

    但是,既然是賭,必然就有輸的可能。趙國有沒有本事去賭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它或許只能賭一把。

    趙國的問題

    趙國不是農業大國,它是一個“商家錯於道”的商業國家,民眾“設智巧,仰機利”。這種情況和平時期問題不大,但戰時非常不利於長期作戰。民眾多商少農,就意味著農業勞動力更加短缺、更加寶貴。長平之戰趙國又投入了大量青壯年開赴一線,導致國內農業勞動力嚴重不足。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農業大國秦國和工商業大國趙國,誰更擅長持久戰?

    無疑是秦國。戰事拖得越久,趙國後勤越乏力。一旦糧食儲備耗盡,趙國就無糧可用。因為前面說了,趙國的農業勞動力相對較少,如果到了土地豐收時節戰爭還不結束,趙國就沒有足夠的勞動力去收割農作物。

    所以,持久戰於秦有利,速戰對趙有利。這就是廉頗被換下來的重要原因:趙軍野戰不如秦軍,固守陣地於戰術上沒問題,但戰略上是無法接受的。所以趙王想主動出擊,廉頗不願意,他就只能找願意主動出擊的將領換掉廉頗。

    因此,趙括迅速出擊,既是他的決定,也是趙王甚至趙國的決定。

    另一方面,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長平之戰已經不是爭奪上黨郡的區域性戰役了,而是決定雙方國運的一場戰略決戰。趙括為什麼要率趙軍傾巢而出,積極尋求秦軍主力進行決戰?因為這裡面暗含了趙國爭霸的野心。

    所以,趙括主動出擊,甚至不惜丟掉大後方也要全軍出動,一方面是趙國有底氣、有意圖去賭一把,另一方面也是趙國不得不賭一把:出擊還有決戰獲勝的可能,如果固守陣地,那就只能等守軍餓死後秦軍大搖大擺地登上趙軍工事了。

    回到上面的問題,如果是你,你會不會第一時間想到尋找秦軍主力以圖以一場決戰將其殲滅?

    小結

    趙括有沒有責任?毫無疑問,有,比如情報失誤,比如冒險輕進,比如對自己認知不足,等等。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說,趙括是不是應該承擔全部過錯?那倒也不是。農耕時代,農業國的戰爭潛力天然大於工商業國家。而且出動出擊也符合趙國大戰略。最後,趙孝成王任命一個毛頭小子為全軍統帥,是不是也太草率了呢?

    當然,有人說,秦國的反間計也起了作用。沒錯,反間計或許有作用,但也只是孝成王選擇趙括的推動因素,決定權在孝成王手上。

    就好比在某場世紀大戰中,中央政府任命一個軍訓時表現良好的學生軍迷為三軍總司令,你能說戰敗的責任全在這個學生身上而決策層無辜嗎?

    最後,趙括的對手是白起,被後世看作戰國時期乃至古代中國最優秀的將領之一。說實話,趙括打白起,就好比你一個體育科代表打世界拳王一樣,輸了不丟人。但是趙括的這場戰役趙國輸不起,最後也輸得太慘,所以才被釘在恥辱柱上。面對白起這種人,就算換掉趙括,趙國或許也找不到幾個能從他這裡拿下一場勝利的將領。

    所以,趙括毫無疑問要擔責,說他是紙上談兵的誤國空談家也沒毛病,他怎麼洗都洗不白的(當然不排除他確實有軍事才能,只是太倒黴,不過歷史沒有如果)。但是,趙括不是唯一一個應該為戰敗負責的人,就像這場戰爭不是他唯一一個人在對抗秦國一樣。

  • 15 # 舊時茅店溪橋見

    這個問題,趙括的媽媽最清楚。當年她找到秦昭王,勸告大王千萬別用他的兒子當秦軍主帥,如果不聽勸,失敗之後也別連累她。

    俗話說,知子莫如母。可見趙括真的不是將才。可憐了趙國四十萬冤魂。

    廉頗的堅守自閉才是抵禦強大的秦軍的正確策略。

  • 16 # 小太拾

    趙括可沒少上過戰場,而且其父趙奢活著時候,每次打仗,趙括都在一旁提其出謀劃策的,趙括隨軍出征,大小戰爭沒有百場,也有數十場之多了,說它沒上過戰場是誤導後人的笑話而已。

  • 17 # 碼農有礦

    所謂無知者無畏,正因為他沒上過戰場,沒見識過戰爭的殘酷,一切都是想當然,等他回過神時一切都已經晚了,戰爭是你死我活的鬥爭,是不會給你後悔的機會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玉蘭樹去年秋天移植,到今年都四月底了只有根部發芽了幾片小葉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