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大王講影視

    種小麥是在每年的秋收之後,也是立冬前後,下種之前要先把地灌溉一下,過幾天稍微幹一點,地沒有那麼溼了之後再下種。

    等到小麥長到4-5公分的時候,再灌溉施肥,整個冬天要上三次冬水,為明年養墒打基礎,這個冬天就過去了。

    春天來了,天氣回暖,草開始生長,這時候主要在麥田裡除草,過一段時間還得澆水,小麥拔節的時候最主要的是澆水,還得除草,等到開花的時候,最主要的是打農藥,防止病蟲害。

    最後還得澆水,為小麥成熟打基礎,然後就等著收割了。

    這只是我個人的見解,僅供參考,不喜勿噴哦!

  • 2 # 神宇農業

    小麥拔節期管理是小麥獲得高產的重要環節,它是小麥全生育期肥水管理的重要時期。

    當小麥全田50%以上麥苗基部伸長節間露出地面1.5--2cm,幼穗分化進入雌雄蕊原基分化期時,即為拔節期。江蘇小麥一般春性品種拔節期在3月上中旬,半冬性品種在3月中下旬。

    在小麥拔節期加強肥水管理,給植株提供充足的營養供應,可鞏固有效分櫱成穗,增加小花分化數,減少小花退化,提高結實率。這是小麥攻取大穗實現高產的重要途徑和關鍵措施。

    1、小麥拔節期水分管理。

    小麥拔節以後,應保持田間適宜的水分。水分管理上灌排結合,以排為主。加強清溝理墒工作,保證田間排水通暢,做到雨住田幹,同時應降低麥田配套外圍排水溝系及外河的地下水位,應將地下水位降至一米以下。以保持根系活力,防根系早衰,防倒伏。遇乾旱時灌跑馬水,灌水時間宜短,灌水量宜少;

    2、小麥拔節期肥料運籌。

    小麥拔節肥的施用應該做到因苗而異。對群體莖櫱數適宜的麥田,在葉色正常褪談、群體莖櫱苗數下降、植株基部第一節間接近定長(葉齡餘數2.5左右)時施用拔節肥,有利於培育壯稈大穗,施用尿素7.5--10公斤/畝和三元複合肥10--15公斤/畝;

    對群體過小、穗數不足的漬害苗,三類苗和落黃嚴重的田塊,應提早施用拔節肥,同時在用量上可增加複合肥3--5公斤/畝。

    如風090225

  • 3 # 苗寨春蠶姐

    小麥拔節期,正常生長的小麥,當春季氣溫上升至10℃以上時,小麥基部節間開始伸長,節間露出地面1.5-2.0cm時稱為拔節。對於晚播麥、冬前生長不足、個體生長不壯的晚弱苗麥田,以及葉片發黃、受凍較重的麥田,應及早追肥,能有效增加粒數,對爭取春季分櫱成穗,早春追施過返青肥的田塊,可根據苗情減少用肥量,適當推遲拔節肥的追施時間。因苗制宜定施肥數量。小麥拔節孕穗肥是指從拔節到劍葉露尖期間施用的肥料。拔節時如底肥、臘肥施用較少,應酌情施用拔節肥,每畝可施尿素5公斤左右和一定數量的磷鉀肥。

    拔節時群體偏大,葉色濃綠,葉片披垂,小櫱遲遲不退、陰蔽較重,表示生長過旺,對這種麥田,要適當控制用肥,待葉色出現褪淡時再施;如葉色一直不轉淡,就不施拔節肥。因種制宜定施用比例。一般而言,矮稈、耐肥、抗倒的品種,可適量多施;高稈、不耐肥的品種,要少施。底肥不足,地力差的田塊,要適當多施;地力肥,後勁足的田塊,可少施。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這句話足以說明小麥施肥的重要性,小麥的一生經理發芽出苗、返青、拔節、抽穗、開花、灌漿和成熟等生育階段。因此不同階段,小麥的需肥規律也不相同。那麼,小麥如何施肥?小麥施肥存在的問題及需肥規律有哪些呢?

    根據小麥生長習性及需肥規律,一般整個生長期施三次肥為好。

    一遍在播種前叫基肥或底肥,原則是施足基肥,增施有機肥,並補充磷元素為主,磷肥常用過磷酸鈣,達到土壤保墒的目的;

    第二遍在春節後叫追肥,以補充氮元素為主,常用尿素,達到促進小麥返青分櫱的目的。主要要看小麥生長行情,如果小麥分櫱少,苗情不好,可以適當的早施拔節肥,如果苗情好,分櫱情況也好,可以適當的晚施。

    第三遍施肥也可以叫追肥,目的是促進小麥揚花孕穗灌漿;這個時期是小麥補充生殖營養,保障穩產、高產的關鍵時期,遺憾的是卻往往被忽視。建議在小麥揚花孕穗灌漿期,結合防治小麥病蟲害(穗蚜、吸漿蟲、鏽病、赤黴病等)的同時,復配噴施一遍補充營養的葉面肥:如高磷高鉀大量元素葉面肥、鋅硼微量元素葉面肥、氨基酸葉面肥或腐殖酸葉面肥,對抵抗病害並提高對逆環境的抗性將會有更好的作用。

    目前小麥施肥上存在的問題:

    1、偏施氮肥:部分農民朋友習慣施用尿素、碳銨等一些純氮肥,尤其是在小麥返青時期大量追施尿素的情況較普遍。氮素肥料流失快,利用率低,而氮素供給過量,小麥易表現為葉片肥大、旺長、莖稈軟弱,後期則表現葉色濃綠、貪青、晚熟、倒伏、易染病害等。

    2、磷肥積累:磷肥具有在土壤中移動性小,又易被固定的特點。部分地區由於多年連續施用較多的磷素肥料,土壤中磷的含量已經處在較高水平,在這種情況下,可適當減少磷肥的施入量,避免造成浪費。

    3、忽略鉀肥:鉀營養能提高小麥抗病、抗旱及抗凍能力,並對促進莖稈粗壯、堅韌、抗倒伏和小麥正常落黃成熟。在重施氮、磷肥的高產麥田,土壤中的含鉀量往往不能滿足小麥生長髮育的需要,必須透過施肥補充,因此施肥時一定要注意鉀肥的比例。

    4、缺乏微量元素:微量元素也是小麥生長髮育必需的營養元素,小麥缺少某種微量元素,輕則生長不良,重則嚴重減產,近幾年,隨著小麥生產的發展,不少地方的土壤出現缺少微量元素現象,尤以缺鋅,硼,錳等較重,所以,適量補充微量元素肥料也是當前小麥施肥中的重要內容,不可忽視。

    小麥施用化肥注意事項:

    1、注意增施更缺乏的營養元素。小麥施肥首先要弄清土壤中限制產量提高的更主要營養元素是什麼,只有補充這種元素,其他元素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2、注意有機肥與化肥的合理配合。有機肥指含有機質較多的農家肥,而化肥具有養分含量高、肥效快等優點。

    3、注意底肥與追肥的合理配合。小麥從出苗到返青對氮的吸收量佔總量的1/3以上,從出苗到拔節對磷、鉀的吸收量佔總量的1/3。

    4、注意土壤質地、茬口和光溫條件。粗質沙性土壤保肥能力差,養分虧缺的可能性大,應增加施肥量,分次施肥,避免因一次集中施肥而使養分流失。

    以上就是小麥如何施肥,小麥施肥存在的問題及需肥規律,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到您。

  • 4 # 波仔小潘

    在小麥幼穗分化進入小花分化期(春三葉伸出)時,莖的基部 伸長節間開始明顯的伸長活動,這種伸長活動叫做“生理拔節”。 當第一伸長節間露出地面1。5~2釐米時,叫做“農學拔節”,也就 是栽培上習慣講的“拔節”。

    從雌、雄蕊原基分化至藥隔形成期都 可以看做栽培上的拔節期。 所以,拔節期管理又常稱為藥隔期管 理。小麥拔節及拔節之後,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地上部和地下部 各器官同時生長,在營養、光照、光合物質分配等方面,形成多方 面的矛盾。

    正確運用肥水,避害趨利,有利於器官形成向穗多、穗 大,併為粒重形成創造良好環境的方向發展。拔節期肥水不僅可以 減少不孕小花、提高穗粒數,而且可以穩定穗數,提高粒重,因此一般麥田均應施用。 但在具體實施時,必須依據地力、苗情等確定 施用時間和數量。

    ① 在前期肥水得當,個體生育健壯,群體大小適中時,應視 地力、苗色適量追肥,以防止後期脫肥。施肥量一般為全生育期施 氮量的40%左右,即對這類麥田採取重施拔節肥的原則。施肥後 應及時澆拔節水。

    ② 前期群體過大,麥苗有旺長趨勢,土壤肥力又高時,應酌 情少施拔節肥,以免造成倒伏或貪青晚熟。 但要適時澆好拔節水, 因為拔節期土壤水分含量若低於田間持水量的60%,則會引起穗 數減少,粒數降低。

    基本苗多的麥田,則應酌情推遲追肥水時間,適當減 少施肥數量。分櫱總數中大櫱所佔比例較大的,應酌情推遲追施肥 水時間;但在分櫱總數雖多,小櫱或春季分櫱所佔比例較大時,應 酌情提前施用肥水,以確保穗數。

    總之,肥水實施應以能達到確保 穗數、又利於保花增粒為原則。④ 對基本苗已接近要求穗數的晚播麥田,追施肥水時間要看 總莖數和苗色。 總莖數過高而不表現缺肥的麥田,應酌情推遲拔節 肥水;反之,可以適當提前。

    這類麥田基本苗數多,穗數有保證, 確定追施肥水時間和施用量時應注意兩點:一要有利於增加穗粒 數,二要不導致倒伏、貪青和晚熟。⑤ 拔節期肥水可理解為從雌、雄蕊分化至藥隔形成期這一期 間的肥水。 因此,在灌水時間上,應依苗情由弱一壯一旺的順序 而推遲,在施氮肥量上亦相應減少用量。

    在高產田中,拔節肥水 一般不應早於雌、雄蕊原基分化期(約挑旗孕穗前15天),但也 不應晚於覆蓋器官伸長期(約挑旗孕穗前5天)。拔節肥水施用 過早易使基部節間過長、上部葉片過大、麥腳不利造成田間鬱 閉,增加倒伏危害性;施用過晚,則起不到保花增粒作用,使穗 粒數嚴重下降。

  • 5 # 老農平安

    小麥現在正是撥節期,因本地今年入春以來,沒有有效的降水,持續乾旱,使小麥分櫱期就受到很大應象,春季乾旱,小麥販青時無有施氮肥,也沒有下透雨,麥田水分流失快,加至暖冬帶來的麥苗根部害蟲根本沒死,造成根腐病,出現麥葉枯黃,麥根枯死萎縮。使小麥出現抽纖,色澤談黃,氮肥營養不足現象。

    本身小麥缺營養缺水分,可是在4月24日傍晚卻發生了低溫從15度忽然降至零下2度,是缺雨缺營養的小麥遭到這幾年最利害的霜凍,這次受災面積大,其主要原因麥田低窪,麥苗缺乏營養,經不起寒霜侵殺,本來粹弱的小麥被霜殺成黑色,氣溫升高小麥枯死。面對如此乾旱,小麥有缺乏營養,將如何管理呢下面淡2種方法:首選10斤新鮮的草木灰,用水浸泡十小時後,除去灰渣,裝入噴霧器,早晨9-11點無露水時進行噴霧,根據自己的地畝數進行噴霧。草木灰水具有廣泛的有機肥,還有小麥中所需的鈣鐵鋅硒維生素,補充大量鉀肥,增緊鉀肥吸收。使小麥能夠吸收所需的營養,而且還有很好的殺蟲效果,使小麥撥結快生長快,為小麥抽穗揚花打好良好的基礎。

    利用三唑@酮15毫升+磷酸二氫鉀50g+三十烷醇20毫升+水30斤每畝噴霧,可以施小麥提高營養,提高小麥抗病力。只要有足的降水加至施藥,可以提高產量的20%的產量。

    總之接合本地實際在小麥撥結抽穗揚花灌漿四結段,做好麥苗管理,預防小麥各種鏽病,這四結段噴好鉀肥,得到了營養全面吸收,小麥產量相應有所提高。

  • 6 # 三農參謀

    這是因為小麥進入拔節期之後,小麥植株由之前的營養生長逐漸轉入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並進的階段。此時應加強小麥田間的科學管理,尤其是水肥管理,這對於促進植株健壯發育,提高分櫱成穗,促進下一步的花穗質量,增加千粒重和穗粒數至關重要,決定著後期產量的形成。

    咱們都知道,小麥產量形成關鍵看三要素即畝穗數、穗粒數和千粒重,其中以畝穗數對產量的影響最為重要。此時科學的水肥管理對促進有效分櫱的形成,提高畝穗數至關重要。促進壯棵,也有助於後期花芽分化,提高花粉質量和授粉程序,有助於提高小麥的穗粒數與千粒重。

    此外,小麥拔節期合理的水肥管理有助於增加植株的健壯程度,增強莖稈韌性和彈性,可有效抵禦倒春寒及後期倒伏。

    上圖:小麥壯苗

    眼下,黃淮冬麥區的小麥已普遍進入揚花灌漿期,已過拔節階段。根據今年黃淮冬麥區的小麥拔節情況,簡單分析一下。黃淮冬麥區小麥的返青拔節期整體苗情較好。去年暖冬氣溫較高,水肥條件好的地塊,冬前有效分櫱多,苗齊苗壯,基礎打得很好,整體苗情好於往年。但是有些沒有水澆條件的地區,由於地塊墒情不好,苗情較差。暖冬也給小麥生產帶來了風險,越冬氣溫較高,病蟲害基數較大,現階段黃淮麥區普遍發生的小麥條鏽病、白粉病、紅蜘蛛等,使風險預測也得到了印證。小麥植株的健壯生長也能有效地抵禦後期的病蟲害、倒春寒及植株倒伏。這也說明了小麥拔節期的水肥管理的重要性。

    上圖:小麥弱苗

    既然小麥拔節期水肥管理那麼重要,那麼該採取怎樣的管理措施呢?

    小編以為,任何問題的解決方案都不是一成不變、照搬照抄的。小麥拔節期水肥管理的措施也是這樣。我們要根據自家麥田的實際情況給出具體的水肥方案。比如,你家麥田小麥生長健壯,如果再進行澆水、施肥,恐怕小麥會出現貪青徒長,反而影響接下來的開花授粉程序。針對此階段的水肥管理方案,小編也只能大致分為三個型別進行解說。

    第一類就是地力一般,小麥群體不理想的麥田。此地塊的田間小麥表現為小麥植株弱小,葉片偏黃,分櫱不多且大小櫱差距較大。採取的手段就是要在合適的時間進行肥水早攻,促進麥苗由弱轉壯。具體辦法是,拔節初期早澆水和施肥,每畝可施用尿素7-8kg。於拔節後期澆第二水並追施尿素5-6kg,快速促進壯苗,提高小麥產量三要素形成。

    第二類就是地力水平較好,群體適宜的麥田。此地塊田間小麥苗敦實,葉片蔥綠,封壟中等,成穗莖與未成穗莖具有較明顯的兩極分化。這是麥田生長良好的標準。此階段應視小麥需求,靈活調節在拔節期的肥水管理。具體措施是,如墒情較好且不缺肥的情況下,肥水可適當後移至孕穗期。如墒情不是太好或出現缺肥症狀,應在拔節中期,適當進行水肥補充,追肥不宜過多,以5-6kg為宜,防止麥苗出現旺長。同時結合病蟲害防治進行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以促進開花授粉及灌漿程序。

    第三類就是地力較好,群體偏大,出現旺長的麥田。此地塊的小麥葉色濃綠、葉片寬厚、封壟嚴重,大小分櫱分化不明顯,生長都旺盛,田間鬱蔽。此類麥田應注意水肥適當後移,進行適當蹲苗與中耕,同時注意植株群體的控旺措施。

    上圖:小麥旺苗

  • 7 # 和平精英時分

    小麥拔節期肥水管理,拔節期是小麥一生中肥水管理的重要時期,拔節期管理有利於提高小麥分蘗成穗和穗粒數。因此加強小麥拔節期肥水管理十分重要。

    對於一類麥田,在拔節中期結合澆水畝施用氨基寡糖素進行衝施,補充小麥生長過程中所需的營養,補充氮磷鉀等元素,對於起身期追過肥的二類麥田,拔節期不必追肥根據墒情進行澆水,對返青期追過肥的三類麥田,在拔節期後期進行第二次追肥,一般結合澆水畝追高氮複合肥10—15公斤。

    小麥拔節後,抗寒能力明顯下降,春季氣候變化異常,因此,要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做好防凍,減災工作,在寒流到來之前,採取普遍澆水,噴灑防凍劑等措施,預防晚霜凍害,一旦發生凍害,要及時採取澆水施肥等補救措施,促進麥苗儘快恢復生長。

    小麥拔節期是多種病蟲害發生的主要時期,要做好預測預報,若達到防治指標,應及早進行防治,要重點注意防治小麥全蝕病,紋枯病,小麥吸漿蟲,紅蜘蛛等蟲害。

  • 8 # 穎姐姐和胖寶寶

    小麥拔節期,正常生長的小麥,當春季氣溫上升至10℃以上時,小麥基部節間開始伸長,節間露出地面1.5-2.0cm時稱為拔節。

    小麥拔節期是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轉換的關鍵時期,是吸收肥水的高峰期,也是高效管理促進產量形成的最重要階段,主要做好三個點管理:合理施肥澆水、抗旱防漬防倒春寒、及時預防病蟲害。

    1、合理施肥澆水。從實踐證明,施好拔節孕穗肥,是投資少、簡單易行的增產措施,要施好應掌握以下幾點:(1)施肥原則:群體正常,葉色腿淡;無效分櫱開始消亡,高峰苗下降;基部第一節間定長,第二節間伸長。從生理形態上看,在小麥生長中第二次生理發黃時追肥最佳。(2)施肥量:看苗看地追肥,一般小麥追施尿素5-10公斤/畝,若小麥長勢好,土壤肥力較好墒情足的田間可以少追;小麥長勢較差、脫肥、苗不足,應提前至拔節前施用,可適量多施。(3)追肥後應及時澆水,以促進肥料的吸收利用。

    一般拔節前(返青起身期)噴施多效唑做好化控,縮短基部節間、降低株高、防止倒伏;至拔節時第一、二節間基本定長時追肥,不會影響基部節間伸長,有利於光合作用,增加幹物質,促進植株健壯,從而起到抗倒伏增產的效果。做好此項措施,一般可增產10-15%。

    2、抗旱防漬防倒春寒。若遇土壤乾旱,應及時澆水;春季雨水較多,應清好溝,做到雨天及時排水,改善土壤通氣條件。小麥拔節後,抗寒能力下降,若此時發生倒春寒,輕者葉片受害,重則危害幼穗致小穗不孕,影響產量。在倒春寒發生前灌水,可減少地面溫度的變幅,同時澆水後可使土壤溫度增高;亦可結合防治病蟲害是加入磷酸二氫鉀、蕓薹素等,提高植株的抗病抗逆能力。若受害應及時噴施葉面肥或植物生長調節劑,促進小麥恢復生長。

    3.根據實際情況,小麥拔節期的管理可簡化為:一是追肥,二是噴施肟菌·戊唑醇或咪鮮胺·戊唑醇+噻蟲嗪·高效氯氟氰菊酯+磷酸二氫鉀或蕓薹素,達到防病蟲、防倒、防凍、防早衰,培育高產株型孕大穗,達到高產的目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父母總說著弟弟的各種不好,卻依然把什麼都留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