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源齋
-
2 # 旁觀者清1949
1、五六十年代課本里涉及到這方面的內容比較多,所以接受的也比較多。2、那個時代沒有電視,看的是平面紙媒,聽的是廣播,這方面的內容也比較多。比如管仲和鮑叔牙、俞伯牙和鍾子期等。3、那個時候還沒有改革開放,舶來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衝擊較小。
-
3 # 靈寶小道
這應該是一種氛圍,環境使然吧,大環境如此,毛主席讓大家多多學習嘛。
那時候就是同一條心,凝聚力那是槓槓的,況且那時候的人大多謙恭,普通人也具有很強的奉獻精神。
幾千年了,底層一直很苦,在毛主席的帶領下,底層的小老百姓可以當家做主了,所以呢大家當然是很熱情的建設我們的國家。
普通的小老百姓,農忙時幹農活,農閒時修水渠,造水庫,很是辛苦,說起來現在不知道佔了老一輩多少便宜呢,但是心裡樂呀,高興呀,國家就是我們的,毛主席指到那我們就幹到那,以完成工作為榮。
那時候的思想是統一的,道德層面的東西能約束住人,所以文化這方面的氛圍自然濃厚。
和現在一比就不是那麼回事,開放了以後,人們的思維就發生了轉變,最近二三十年變化太快,人們感覺一切都太新鮮了,以至於很多方面跟不上,尤其是人的思維,所以遺漏了太多東西。
現在的人注重自身修養,文化的不多,很多人不樂意了,現在大學生滿天飛,還比不了以前?
還真說對了,就是比不了,這學歷,文憑與文化,修養之間不是對等的關係,有學歷不見得一定有修養,也不一定就有文化。
這詩句也好,對聯也罷,那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所以也就不難理解了。
那時候的人水平可是實打實的,現在一個本科生可不一定比的上那時候的高中生,現在的人這水平參雜太多太多的水分。
-
4 # 藍雨
五六十年代的教育由於時代背景,國學還佔有很大比重,詩歌,對聯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只是民間故事裡把這個現象誇大了。
另外,對對子比作詩的要求要稍低一些,所以中下層民眾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對於對子的傳頌程度要比對詩句的傳頌程度高,這也造成一個假象,好像古人特別喜歡對對子。
-
5 # 佑君吉祥
五六十年代的人,喜歡對聯和詩詞有以下幾個原因:
1、傳統文化在他們生長過程中還存留許多,古漢語的書籍,用語比比皆是,對他們還有很深的影響;
2、他們受教育的內容還包括較大部分的傳統文化,當時的老師或多或少還都有著濃厚的古漢語基礎;
3、當時其它文化娛樂活動比較匱乏,報紙期刊收音機都不多,更別提電視電腦和智慧手機了,不像現在媒體和傳播渠道更加廣泛。
所以詩詞和對聯文化對五六十年代的人來說就比較深入人心。這是非常好的現象,說明傳統文化的傳承沒有中斷。否則中華民族璀璨的文化瑰寶就會慢慢地在後人的各種新媒體、新文化中消失了。
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熱愛古文化的大軍中來,學習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文化。因為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是傳統道德的文化載體。如果拋棄了傳統文化,後果不可想象!
回覆列表
對聯藝術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不只老人喜歡,我的孩子們都很喜歡。
我全職帶孩子,兼職教課,和一群大朋友、小朋友一同學習《聲律啟蒙》。
《聲律啟蒙》就是一部講對對子的書,合轍押韻,節奏明快,讀起來琅琅上口,像唱歌一樣好聽,唱著唱著就背下來了。
對子的知識性也很強,涉及很多古代的人物、器物、動物、景物,還有成語、故事、詩詞等等,大人、孩子都非常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