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蘭靈笑笑生

    張儀遊說六國與秦國結盟叫連橫,蘇秦遊說六國聯合抗秦叫合縱。合縱連橫都是聯盟結盟,只是目的目標不同而已。所以不能說是哪個厲害哪個不厲害。

    另外蘇秦合縱其實是比較成功的,雖然最後六國還是被秦國一個個全滅了。但是蘇秦時期的合縱效果也很明顯,只是大勢所趨,免不了最終團滅的命運。

    首先說說合縱的理論性是非常合理的。戰國中後期秦國已經做大,其國策戰略就是逐步蠶食東方六國。畢竟那個時候的戰國沒有一個敢滅國的,也沒有那能力。秦國雖強,但是如果沒完沒了的去征戰也受不了,更不用說多線作戰了。

    而秦國就有連橫,結盟別的國家然後揍別的國家。而當時公孫衍以及後來的蘇秦就用合縱,因為單個國家都不能與秦對抗,更何況如果秦國再拉上盟軍,那早晚是要完蛋的,於是遊說六國,促成盟軍合縱抗秦,攻秦。

    (連橫和合縱的對手一般認為是張儀和公孫衍,蘇秦到底是和張儀同時期還是在前在後尚有爭議)

    理論上如果不管是合縱還是連橫都是非常合理和有效的邦交手段。但是行動起來的話,連橫比合縱容易。因為連橫是和秦國交好,是與一國結盟,不會被秦國揍。而合縱呢是多個國家的會盟,人多就雜。實施起來不容易,想聚齊六顆心可不是容易事。

    連橫的邦交手段加上秦國軍事上壓迫,你不結盟都不行啊。第一強國找你結盟,你反而要拉別的弱ji來揍他?秦國會打的你痛,這痛是在眼前的。所以連橫比合縱更容易實施。

    但是蘇秦合縱也是成功的,畢竟事實就是六國若是被秦國逐個擊破,誰都逃不了。所以六國君主也明白這個理,加上蘇秦的話術。最終也達成了合縱聯盟,並掛六國相印。

    而山東六國採取合縱期間,雖然各國都是各懷鬼胎,三心二意。但是對秦國卻是一個大大的壓力,並且真實有效的遏制了秦國向東擴張勢頭達十五年之久。後來六國還是被逐個屯滅,但這不能歸咎與合縱之策。

    六國政治家沒幾個有戰略目光的,基本是一群鼠目寸光低劣之徒。彼此之間還有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秦國稍微一挑唆就把合縱破了。甚至不用挑唆合縱的幾個國家自己都鬧掰了。

    合縱是一個大戰略,以聯盟戰略應對,立論周密,視野宏闊。現代人評價合縱為地緣政治論的先驅。合縱這樣的策略即使對現在也有很重要的借鑑意義。

    另外說一下秦國,對比六國一群差勁的政治家,秦國可謂代有明君,代有賢臣啊。六國如何能敵?

    所以說談不上合縱和連橫哪個厲害,都是非常先進的思想。現在已經把合縱連橫作為商業策略應用了,合縱需要團結,連橫需要發展。

  • 2 # 歷史的謎團

    不是合縱或連橫有高下,而是形勢比人強,人謀幹不過大勢。

    蘇秦合縱的時候,秦國已形成不可戰勝之勢,東方六國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不是秦國的對手,所以要合縱,聯合起來來抵制秦國的蠶食。是一種防禦型的聯盟,被動的多。而且國家多了,心力就會不齊,很難形成一股強固的力量。合縱本來就沒有核心的力量,楚國雖然是其中力量最強的,但一直難以振奮,還一直是秦國打擊和削弱的物件,最後被白起攻佔郢都,燒了先王陵墓。

    連橫就不一樣,是秦國調動其他國家削弱自己的對手,一直是秦國主導這個事情。它是主動的、進攻的。秦國一有閒暇,就會驅使其他國家跟自己一起攻城略地,可以一直持續地做,這就很可怕了。而且秦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力量對比懸殊,它驅使其他國家就比較容易,積威劫之,便能隨心所欲。

    這是秦國的優勢使然,並非合縱、聯合有高下。

    而且長短縱橫之說,很多時候是策士為了自己的富貴而無中生有去挑事,然後再息事,從雙方獲取好處。它可以影響國家的決策,卻不能左右國家的興衰。

    所以秦國之勝,不是連橫策略的勝利,而是秦國變法的勝利。

  • 3 # 你說那是個成語

    人心齊,泰山移啊。

    人心不齊呢,那就聽天由命吧。

    六國各懷鬼胎,內部矛盾衝突太多了。

    破起來很容易,拉攏其中一兩個國家就好了。

    尤其是楚國這個牆頭草!

    說白了,耍嘴皮子不如槍桿子靠譜。

  • 4 # 山河同日月

    一件事情要想成功需要兩個東西,世界觀和方法論。合縱和連橫在世界觀高度上不分伯仲。但是合縱的操作難度遠遠高於連橫。你需要搞定六個懦弱無能卻又相互猜忌的君王。而連橫就簡單的多,在大秦強大的軍事壓力之下,你只需要恐嚇住一個六國君王,六國的聯盟就破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曹操一家出了那麼多才子,是不是遺傳高智商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