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無相水無形

    如果說一個人從出生到老死,他的相貌若不曾改變,那佛教也不會改變。

    但在自然規律下,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抗拒相貌的轉變。在微現上,哪怕你天天照鏡子,也不會明顯發現今天的你會與昨天的你有什麼特別大區別。

    可在宏觀上,三年,五年,十年…之後,你的模樣將會出現明顯地變化。

    佛祖的教法也是如是,從第一次結集時的故事看,由阿難誦出的經文中,也曾有過微微改動。

    隨著歲月輪轉,佛教的興衰與國家的興衰密切相關,與國家的政治認識相關,以及高僧大德對佛教經典在翻譯上的理解而有所不同,並且會出現不同的語境,比如,對《心經》的翻譯就有好幾個版本,最後以玄奘法師的譯本為定稿。

    簡而言之,世尊最初所講的佛教和現在的佛教之間會有一定的區別,但其本質上的區別並不大。

    就像一個人從小長大,雖然相貌會因歲月而改變,但在本質上,無論小時候的你,還是現在的你,都不曾離開客觀世界中,你的唯一性與不可更改性。

    除非這個人已經死亡,若如此,此人會有質的變化。

    就如同,到了佛教的未法期一般,那時的佛教會與世尊說法時的佛教,在本質上將會有較大的區別。

    最後,用佛教的歷史觀來看,佛教也會隨著人類漫長的發展史而更改變化,大致會有三個時期的重大變化:正法,像法,末法。

  • 2 # 劉尚典

    佛陀智慧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變化;如果能發生變化就不是究竟圓滿的智慧了。

    佛教和《經書》是傳承佛陀智慧的重要載體,人們對真理的渴求與探索是佛陀智慧得以延續的基本動力。

    佛陀智慧雖然不會改變,探索方法是靈活多樣的。常說“八萬四千法門”真實不虛。因為“法”是針對人們散亂的“心”的對治方法,世人有多少種心,就有多少種法門。同一法門中,也是根據人的不同根基採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法無定法,因材施教。

  • 3 # 北京怡海花園小池

    佛教原來的教義說,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釋迦摩尼如來佛祖在菩提樹下的頓悟是放下。放下一切,不執念,不抗爭,不奢望。此為佛,也就是所謂的開悟者。

    現代佛教,尤其是中國宗教,今生修煉為求來生能夠降生富貴之家,一生一世榮華富貴。本質上是貪!

    民間佛教更荒謬,求財,求子,求婚姻,本質上是交易。

  • 4 # 隨緣229155346

    理是一致的,事有變味。給一個好聽名,叫與時俱進。佛陀在世,不是明確告知嗎?未法時期魔鬼也披著袈裟說法嗎?什麼成立公司與上市嗎?什麼當下成佛嗎?什麼叫佛弟子不領佛經而湃讀什麼Xx經嗎?等等太多太多的例子,不勝舉啊!所以佛弟子要深入經藏啊。特別要多看看金剛經,開悟的經啊,使一切妖精現形的經!

  • 5 # 心境界

    經是真經,只是現代人念歪了。佛陀還在世的時候,佛陀的教育是原始教義,是追求智慧、離苦得樂和涅槃寂靜,是向心內求。而現代人到寺廟裡燒香拜佛,求名求利求子求平安,為“我”的各種慾望而求,原始教義之一,則是要破除“我執”,而這些香客明顯背道而馳。現代絕大多數沒有田產的寺廟對這些“迷幻”行為動機能不清楚嗎?顯然是明白的,但為了寺廟的存續和僧人的生活來源,就施行“方便法”、順水推舟了,某名寺就是典型的例子。至於這些香客能不能得度?就看他們與佛的緣份了。就這樣:寺廟獲得經濟收入,香客得到心理安慰,各自滿意。有了經濟來源,真僧人就能一代接一代延續佛法,至於那些披著袈裟的外道,無非就是騙吃騙喝謀生而已。

  • 6 # 手機使用者漢唐雄風

    我感覺不一樣了,己經完全世俗了。當然,也不是絕對的,你想想連千年古寺,少林寺都上市了,這說明了什麼?能夠青燈伴古佛的人,少之又少,佛門,更像是一種職業,而非佛祖所暢導的普渡眾生,寺院場所,佛學思想,被人變成生財之道,可悲可嘆!

  • 7 # 吐槽能

    當然不一樣!

    現在講的都是小乘佛法……準確說是比小乘大,又不夠大乘……是個半吊子!

    釋加牟尼,修成大圓滿,如去來虧果位。也就是如來佛……

    他講的是大乘佛法……並且最核心部分不講,是心法!只傳有慧根之入室弟子……

    大乘佛法在東土只傳六代!從老祖喬·達摩·悉達多到6祖慧能……往後就沒了!

    此正是:

    達摩西來一字無,

    全憑心意下功夫。

    若在紙上求佛法,

    筆尖蘸幹洞庭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MX686與IMX689,哪個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