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年研習社Destroyer
-
2 # 兵兵74837481
蒙古軍隊最有名的戰術就是“忙古歹”這種戰術是正面對抗無法取勝時派出輕騎兵攻擊,佯裝敗退,逃跑的輕騎兵在逃跑過程中不斷射箭,削弱追兵,並使上當的敵軍步兵與騎兵脫節。
在預定地點再埋伏好重騎兵,打擊因追擊失去機動力的追擊騎兵。雖然蒙古馬的質量不如歐洲馬,但蒙古軍隊的備馬數量遠超同期的歐洲部隊,蒙古輕騎兵最低一人三馬,重騎兵一人五馬,歐洲騎士一般只有兩匹馬,
另外蒙古軍隊的弓箭也很有特點用於遠射干擾敵人的短弓輕箭可以將輕箭射到120-180米距離干擾敵方追擊,到衝擊敵方佇列時則換用大弓重箭,可以在45米距離擊穿鎖子甲或是輕型板甲,箭頭上往往還塗抹糞便造成敵人傷口感染。
-
3 # 亞托克斯
很多人以為蒙古是輕騎兵,歐洲是重騎兵,以為蒙古人是靠弓騎兵打贏了歐洲騎士,這是完全錯誤的觀點,實際上蒙古帝國才是真正意義的重騎兵。
13世紀的歐洲,騎士普遍穿戴15kg鎖甲,防禦與質量都遠遠趕不上中原扎甲。同一時期的宋朝,開始武裝30kg扎甲,由1825枚甲組成,重步兵刀槍不入,可以在50米內硬抗箭矢傷害,防禦性極佳,所以亞洲騎兵才是重騎兵(全身板甲騎士是16世紀才出現,13世紀的歐洲沒有板甲)。
早期的蒙古人是遼朝臣民,澶淵之戰後,遼朝與宋朝開放貿易,遼人透過進口北宋鎧甲進行仿製,鍛造出了和步人甲一樣紮實的重型鐵甲,建立了鐵林軍。女真與蒙古都是透過貿易渠道從宋朝進口鎧甲仿製,所以宋金遼蒙的科技水平基本相當。
蒙古騎兵分為兩種:
兩翼的輕騎兵組成側翼突襲部隊,佩戴弓箭與長矛,可以自由切換作戰模式(弓騎兵與槍騎兵),穿戴10kg的扎甲,發動側翼打擊。亞洲輕騎兵穿戴的10kg扎甲,防禦性能不比15kg鎖甲差。
中央的重騎兵組成衝擊部隊,佩戴圓盾與長矛,副武器是波斯人打造的彎刀。士兵穿戴30kg的扎甲,重騎兵幾乎刀槍不入。正面衝鋒發動雷霆一擊,如牆而進,給予敵人沉重打擊。
同時期的歐洲步騎兵的鎧甲型別還以鎖子甲為主,防護性及重量均不如步人甲。所以遭遇蒙古重騎兵的突襲時,歐洲士兵往往無力抵擋衝鋒陷陣。
再加上歐洲三大主力(英國、法國、神聖羅馬)幾乎都未參戰。只有教會組建了一支二流歐洲聯軍北上抗蒙,條頓騎士團與聖殿騎士團象徵性地派了100人,騎士團的主力也未參戰。
所以歐洲聯軍打不過蒙古騎兵,蒙古帝國短暫取得了一些勝利,但隨著西征不斷深入,會遭遇到歐洲的城堡海阻擋,上萬座城堡在冷兵器時代幾乎就是無敵的銅牆鐵壁,所以蒙古人繼續西征也啃不動歐洲了,乾脆就找了個理由,下令班師回朝了。
-
4 # 兔窩老張
首先有個誤區,一提到蒙古遠征歐洲很多人就認為是蒙古弓騎兵打敗了歐洲板甲重騎兵,實際上恰好相反,對於當時的歐洲騎士,蒙古騎兵才是重騎兵。板甲在那個年代根本沒有誕生,歐洲騎士多是穿鎖甲和皮甲,而蒙古人因為已經入侵了阿拉伯國家和中原國家,技術已經提升,蒙古軍隊中,披金屬鱗甲的重甲騎兵比例遠遠高於當時的歐洲軍隊,整體防護水平是遠超歐洲的。
蒙古軍隊的戰術根本原則就是一句話:利用機動性集中力量,區域性以多打少,以強打弱。就像我軍在解放戰爭中採用的戰術,集中優勢兵力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當時的歐洲諸侯林立,國家並不是統一整體,因此沒有能力集中全國力量抵抗外敵,只是各領主組成聯軍,雖然數量龐大,但是缺少統一指揮,各自為戰,戰鬥力很弱。蒙古軍隊利用其機動性,尋找敵軍薄弱點,甚至透過誘騙的方式使歐洲軍隊各部脫節,然後一擁而上集中力量殲滅。
蒙古征戰歐洲最重要的戰術是對偵查兵的重視,蒙古軍隊非常注意戰場情報的蒐集,因此總能及時知道敵軍動向,躲避敵軍鋒芒,找到對方弱點。而歐洲軍隊對戰場情報非常忽視,因此戰鬥中經常落於下風。
-
5 # 大明帥哥
代王朝的皇帝若聚在一起,恐怕都有一個共同的話題,那就是:遊牧民族的那些鐵騎怎麼那麼煩,他們老是進犯邊境搶奪物資,對中原王朝更是虎視眈眈。
可偏偏他們的作戰能力太強,只能驅趕不能根治,這著實讓人苦惱。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蒙古。在蒙古人崛起之前,蒙古草原曾被匈奴、鮮卑、柔然、突厥等遊牧民族統治,唐朝亦曾在此設立安北都護府。據歷史學家考證,蒙古族起源於東胡的分支蒙兀室韋。
話說,成吉思汗鐵木真在西征歸來的途中,教育後代時說了一段著名的狂言:“我人生最大的樂趣,是把敵人斬盡殺絕,搶奪他們所有的財產,看著他們的親屬痛哭流淚,騎他們的馬,強姦他們的妻子和女兒。”“世界上所有不願意被我們屠殺、不願意被我們掠奪、不願意被我們奴役的人,都是我們的敵人。”並且,鐵木真還宣稱:“要把青天覆蓋之地,都變成蒙古人的牧場。”
由此可見,當時蒙古發動戰爭的主要目的就是:征服與掠奪。
說到蒙古鐵騎,就不得不說到鐵木真了,他是大蒙古國的建立者,世界上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1206年,他被推舉為蒙古國的大汗,一統草原各部落。他生性英勇,在位期間,多次發動侵略戰爭,征服地域西至黑海海濱,往東幾乎囊括了整個東亞,建立起了世界史上橫跨亞歐兩大洲的最大帝國。
傳言,鐵木真率領的鐵騎茹毛飲血,驍勇善戰,百戰百勝,簡直就是虎狼之師。他們體格強壯,能適應戰鬥的需要;能在快速撤退時,回頭射擊跟在其後的敵人;能吃苦和忍耐嚴酷的氣候條件,不貪圖安逸舒適和美味佳餚。但不容忽視的是:他們在訓練過程中,形成的那種嚴格的紀律制度,使他們個個都能服從命令,嚴謹不怠,這在中世紀的其它軍隊中是聞所未聞的。
然而,很多人都好奇蒙古騎兵的作戰方法、訓練方式,殊不知,最根本的原因還是鐵木真傑出的改革與管理能力。他最值得稱讚的地方,不是指揮了哪一場精彩的戰鬥,而是在草原上推行了一場關於戰爭的制度改革,讓草原男兒的戰鬥熱情增長,從而,奠定了蒙古軍隊優勢。在鐵木真改革之前,草原上的部落基本都處於奴隸制階段,人員構成大體是:極少數的貴族、少量的平民和大量的奴隸。
這種情況下,每當貴族對外發動戰爭勝利之時,戰爭就會演變為一場搶劫。他們對戰利品的分配模式主要有兩種:
小的部落大家各搶各的,誰搶到就算誰的,導致人們往往會因為急於搶戰利品而放棄繼續戰鬥;
大的部落則是把所有的戰利品上交給貴族首領,然後,貴族自留大部分,只有極少一部分發給平民,而奴隸一無所獲,甚至,連生存都是問題。
因此,就導致人們的戰鬥熱情不高,甚至,還經常因為分贓不均、產生內訌等嚴重問題。
所以,鐵木真為了改變這種境況,他制定了一系列嚴格的按戰功分配戰利品的體例,讓每個人都能從戰爭中獲利,這樣就大大的提起了全民族的戰鬥熱情。
不過,要說最吸引人的還是以下兩點:
第一、鐵木真身為可汗,自身只分配戰利品的百分之十;
第二、即使是奴隸,他的後代也有財產繼承權。
這樣一來,只要你戰功夠多、夠大,你所獲得的利益,甚至,有可能超過可汗。同時,這也是一種巨大的榮耀。即使你地位不高,是個奴隸,也不用擔心自己拼搏一生的財產,會在自己死後付之東流。因為,你死後也可以留下財富造福自己的兒女,也許未來家族會在積累中擺脫奴隸的身份。
要知道,當時蒙古族的社會結構中,人口占大多數的都是奴隸,而現在,眼前有了一個改換門楣的大好機會,這些奴隸們又怎麼會輕易放過呢?
這樣的分配體系,極大的釋放了潛在的生產力。
一個優秀的戰士,往往在一場大的戰爭之後,徹底改變整個家族的命運。於是,大家戰爭的動力源泉從為鐵木真而戰轉變成為自己而戰,從而打造出了一支驍勇善戰、全民皆兵、人人主動請戰的強力軍隊。
與此同時,他們的敵人呢?
當時,宋、金還在延續之前的軍餉制,當為“工資”而戰碰上為“命運”而戰,結果,誰能勝利想必已經是非常清楚了。中原的軍隊碰到這樣的虎狼之師無異於以卵擊石,只得紛紛潰逃。而鐵木真僅用一個新的遊戲規則,就大大改變了軍隊收服了人心,甚至,其它部落的精銳聽說之後都紛紛來投奔他。
除此之外,鐵木真還做了一件影響極其深遠的“管理變革”,這有點像現代公司中的組織架構調整。草原各部落之間存在著不同的派系,比如:黑骨頭、白骨頭、色目人、蒙古人等,使得鐵木真建立起了一套“千戶”制度,分為千戶、百戶、十戶,直接全部混編,徹底取消了原來的派系。
上馬是統一的指揮戰鬥單位,下馬則是田墾放牧的生產單位。透過對95個千戶的分封,保證了所有人都享有從事遊牧的私有牲畜。這樣全新的架構,配上更適合的分配製度,相當於一次性徹底分配生產資源,再按照基礎單元進行獨立核算。
此外,鐵木真的軍隊還出現了這樣的狀況:男子一滿15歲就開始從軍,馬匹、口糧、武器等作戰工具都是家庭自備,再加上,蒙古人獨特的飲食習慣(致使軍隊不需要作戰前先準備運輸糧草的後勤系統),使得軍隊的機動性和奔襲能力大大提升。最終,成為世界上第一支能打出“閃電戰”的軍隊。
回覆列表
在一些人的頭腦裡,蒙古人大概是一幫長相醜陋、大字不識、打仗不要命、只會燒殺搶掠 的野蠻人吧?所以才有了所謂“騎兵突擊戰術”、“無領地戰術”、“思想單純戰術”、“野蠻戰術”...我覺得對這個問題感興趣的各位,應該好好看看法華人勒內寫的《草原帝國》,看看蒙古人到底是怎麼打仗的。
蒙古人入侵的時候,弓箭技術已經基本在歐亞大陸普及,而騎馬射箭也並不是蒙古人專有 ---- 很多中亞的民族也擅長這種作戰方式。蒙古人雖然獨有矮種馬,但這馬恐怕也不能算是蒙古人橫貫歐亞的原因。
不賣關子,我的答案是:蒙古人會打仗。
這顯然是廢話,但我建議各位還是看看解釋:
蒙古人如果想征服歐亞大陸,最大的問題是:無論是波斯、印度還是中國,敵人的數量都千倍甚至是萬倍於蒙古人。蒙古人雖然久居草原,在鐵木真的領導下成為了一個高度團結的民族,但人數太少,分佈到歐亞大陸簡直是像一勺鹽融進一鍋湯。而一旦真的把蒙古人分散開,恐怕又會被各地千萬倍於蒙古人的外族同化。那麼如何去征服如此廣闊的領土呢?
金融業裡,我們本金較少的時候,可以用“槓桿”來撬動幾倍於自己本金的資金來獲利,而蒙古人在幾百年前就明白了這個道理:他們馴養狼來幫助牧民放牧,一個牧民帶領十幾只狼犬就可以控制幾百頭大小的羊群。於是他們在戰場上也用到了這一招:
1205年,蒙古挑選了最弱的對手:西夏開戰。蒙古在滅掉克烈部後,使西夏北部完全失去屏障,切斷聯絡逐個擊破,在這樣的戰爭中苦撐不到5年,西夏君主獻女投降,並且承諾“附蒙伐金”。這樣,蒙古人找到了第一隻忠誠的“狼犬”。
1211年,蒙古對南方的金朝開戰。蒙古人僅70萬人,軍隊15萬;金朝5000多萬人,軍隊100萬。力量懸殊得可怕。在蒙古人眼裡,這些金朝女真人就是他們的第一批“羊”。
蒙古人首先採取的,是“馴服”戰術。明朝王維賢所寫《九賢祠記》中有:“蒙古軍制,軍所至,但有發一矢相格者,必盡屠之。”所有試圖抵抗的金朝城市,都被屠城;任何有血性想要反抗的軍隊,都被全殲。透過大肆屠殺金朝的民眾,蒙古人不單獲得了一城一池的領土,更是在尚處於抵抗中的金朝其他地方里,撒播了“恐怖”的種子。
而此前蒙古馴養的狼犬--西夏,也忠心耿耿地跟著主子,從金朝的西部不斷入侵滋擾。金朝僅僅在3年之後就不得不放棄中都北京,南渡黃河,試圖以河水來抵禦如狼似虎的蒙古人。
在這一過程中,如果說戰爭完全是那15萬蒙古軍隊在打的,各位冷靜想一想,這可能麼?即便加上西夏的援軍,數目也完全不能與金朝相比。所以這裡又出現了一個我們熟悉的詞彙:偽軍。
偽軍的來源,是一些在蒙古“屠城”威脅下,苟且偷生繳械投降的金軍。他們在投降後被收編為“偽軍”,其實是半奴隸化的軍隊。蒙古人不需要戰俘,因為他們不打算開始農耕的莊園生活。所以任何戰爭俘虜對於他們來說都是負擔,要麼當時處死,要麼讓他們晚點兒死。
於是蒙古與他國的戰爭,模式往往是這樣的:先用屠城來震懾敵軍,獲得降軍後,將他們用繩索捆綁在一起,讓他們衝在進攻的前線,用這些肉盾來攻下一座座城...蒙古的騎士們不用衝鋒陷陣,他們只要等城門一開,進城掠奪滿載而歸。
這種模式屢試不爽,蒙古人用這種方法先是馴服了金朝(儘管沒滅掉金朝),然後帶著從金朝擄來的工程師回到草原,開始準備西征,可憐的花剌子模!
感謝宋朝和金朝那些能工巧匠,他們的知識和裝備大大豐富了蒙古人的軍隊。蒙古軍隊從金朝的戰場上退下來,就從一隻只有輕騎兵的單編軍隊,進化成了具備工程兵、步兵、騎兵、攻城器的先進混編軍隊。
蒙古人對花剌子模發難,是由於蒙古商人被當地官員所殺(當然大部分都是藉口)。蒙古軍隊還是那15萬騎兵(牧羊人),而花剌子模則是堅城壁壘,氣勢高昂:不為別的,他們是中亞這片土地上最驕傲的民族,短短15年,把整個中亞地區盡納囊中,要錢有錢,要糧有糧,似乎征服這個歐亞大陸的,不該是蒙古人,而是花剌子模。
剛來到花剌子模,蒙古人起初也遇到了些麻煩:道路艱險難行,蒙古人修了近50座橋才勉強到達國境內;守城的官兵絕對不投降,甚至連進城的機會都沒有;勸降使者被從城牆上扔下來活活摔死,派往蘇丹的使臣甚至被蘇丹下令處死。這群波斯羊的脾氣,看來比女真人大得多。
蒙古人想了最簡單的辦法:將攻城武器故意留在城外,撤退。等守軍出來搶奪物資,騎兵迅速殺回來,引城內更多的守軍出來迎戰,再用射程外戰術(Out-range)慢慢耗掉他們的實力。反覆幾次,這些城市也就成了被屠城的物件。
而花剌子模人民也是充滿了小智慧的:他們修建了無數高塔和地道,一旦蒙古騎兵殺來,馬上躲入地道,這樣蒙古人似乎無可奈何。但再狡猾的狐狸,也鬥不過好獵手。蒙古人會這樣做:先簡單屠一遍城,放火燒高塔,然後撤走。頭一個晚上,可憐的人們從地道里出來,看到滿城死屍,除了痛哭流涕以外,自然是連夜埋葬親人的屍體。而蒙古人一般會在第二天清晨悄悄摸回來,把這些尚未返回藏身所的可憐人的腦袋帶走,如此反覆。在最開始的戰鬥中,留下了一些只有遍地血汙的空城。
很快,花剌子模成為了另一個金朝,無數奴隸在戰場上與自己的同胞拼殺,一座座城池成為死城,而蒙古騎士的數量卻不見少。
花剌子模的悲劇命運僅僅維持了3年:蒙古入侵3年後花剌子模被完全剿滅,死亡1200萬人。下一個倒黴的則是歐洲的東大門:斯拉夫民族的土地。當然也別忘了,南宋的日子也快要走到盡頭了。
時間轉眼間到了1221年,距離蒙古發兵擴張僅僅10年,成吉思汗西征僅僅2年,他們就建立了一個橫跨東中西亞的勢力。
花剌子模的悲劇不僅源於蒙古人的侵略,也源於本國的急劇擴張。就在蒙古西征之前,花剌子模剛剛完成了波斯地區的統一大業。而在擴張過程中,花剌子模的軍隊逐漸開始在各個城市駐防,形成了相當規模的防衛力量。
然而,這些防衛力量各自為戰,缺乏支援戰略和資訊溝通,其情形類似於第一次鴉片戰爭時被運動戰切斷的清朝各地八旗軍和團練。而蒙古軍隊逐個擊破的戰略思路,以及運動戰+滋擾+心理戰的戰術層面,無一不體現了好獵手對待獵物時的冷靜和狡猾。於是蒙古人僅用15萬精銳,就完成了1200萬人的屠殺和國家的征服(當然,感謝那些為本國滅亡而獻出生命的花剌子模偽軍們),花剌子模國王阿拉丁·摩訶末也死於流亡之中。
然而蒙古人西征的腳步並未因花剌子模的滅亡而停止。“四狗”中的兩位猛將,負責北路進攻的哲別和速不臺在掠奪了亞塞拜然,喬治亞和亞美尼亞之後,意外地翻越了高加索山脈,來到了另一片更為肥沃的牧場:欽察草原。
欽察草原上原本生活著一些遊牧民,而他們的勢力首領科欽汗為了阻止蒙古人北侵,找到了自己的岳父加利奇公要求出兵(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嫁女兒一定要小心!)。而加里奇公則聯合了基輔羅斯等大公,組成了聯合軍,在迦勒迦河畔嚴陣以待。
蒙古軍制是萬人制,而兩位蒙古將軍隨行的僅有兩個萬人隊,在數字上僅有對手的一半左右。蒙古人在得知對方的軍隊是臨時拼湊之後,採取了假意敗退的戰術,從河岸後撤。而對手的基輔聯軍,因為
號令不一,一些部隊開始渡河,而一些部隊則按兵不動。
蒙古人留少部分軍隊,沿河岸且戰且退,當聯軍的中堅主力離開河岸進入欽察平原後,立刻用騎兵從兩側翼開始包抄,切斷聯軍的退路,把他們趕進平原地帶。在平整的草原上與蒙古騎手們對峙,這些斯拉夫人的下場恐怕比羔羊強不了多少。
發動戰爭的加里奇公剛剛渡河就發覺大事不妙,於是匆忙撤退,棄已渡河的數萬大軍於不顧。蒙古人隨後開始渡河反擊,基輔大公在內的70多名羅斯貴族宣佈投降,卻被盡數處死。但因為速不臺帶領的北路蒙軍繼續西行,在渡過第聶伯河時遭遇了薩馬拉河谷大敗,於是蒙古人被迫撤軍。
另一方向,南路進攻的成吉思汗大軍,遇到了流亡的花剌子模王子札蘭丁(此時已即位為國王)的強烈抵抗。札蘭丁在阿富汗和伊朗地區集結了阿拉伯地區的大量支援,但成吉思汗將其擊潰後,用兵將他逼入印度,撤軍回到了草原。
在薩馬拉河谷損失了近萬名精銳的成吉思汗,回到蒙古後開始不得不思考其身後大事。長子朮赤和次子察合臺雖然都是猛將,但脾氣不和,經常因為戰利品而爭奪。三子窩闊臺氣性溫厚,但缺乏霸氣。小兒子託雷最得成吉思汗喜愛,但年紀尚幼,不能理事。
而按照蒙古貴族的傳統,末子繼承家業,其餘的兄長需要分家出去另起家業。蒙古帝國並不擔心其繼承人的人選,反而是幾個大兒子的封地,不得不好好考慮。而這一次考慮,也就決定了蒙古帝國的統一註定短暫。
成吉思汗為了防止朮赤和察合臺再起矛盾,將俄羅斯西伯利亞以西的所有土地封給朮赤(儘管此時尚未打下來...),而將中亞的廣闊平原賜予察合臺,三子窩闊臺受封準噶爾和蒙古草原,並且約定待成吉思汗過世後將蒙古草原還給託雷(此處無疑是伏筆)。而這也就是後來所謂“蒙古帝國短命”的原因:蒙古從一開始就沒想過統一,而是按照家族來劃分地盤,就像他們在蒙古草原上做過的一樣。
長子朮赤獲封的土地後被稱為金帳汗國,因為其長子的地位使其能夠使用金色作為帳篷的顏色。這一國家維持了約250年的統治,而勢力一直維持到了1783年。
次子察合臺的封地被稱為察合臺汗國,統治中亞460年,這在世界史上也屬於相當長命的王朝了,可見蒙古帝國並不短命。最後滅於準噶爾汗,而準噶爾汗則在100年後被康熙所滅。
窩闊臺所封為窩闊臺汗國,1305年被元朝和察合臺汗國平分。之所以能夠被平分,其間頗多戲劇性。
託雷未繼汗位便英年早逝。很多傳說中談到,因為窩闊臺擔心託雷勢力日益壯大,會奪取自己託管的蒙古草原,而且成吉思汗給自己留的封地實在太小(僅今日新疆的一部分),於是用酒毒死了滅金勝利回朝的託雷,自己霸佔了蒙古草原。
託雷已死,於是窩闊臺便收養了已成年的託雷長子蒙哥,並承諾按照嫡子的規矩,給蒙哥分封一份家業。而且因為窩闊臺的三名嫡子 貴由,闊端 和 闊出 都比蒙哥歲數小,因此蒙古帝國的皇位,仍將保留在窩闊臺家。
貴由和蒙哥參加第二次西征時,窩闊臺急死。貴由回國參加選位大會,因為闊出之前意外死於軍中,其競爭者是窩闊臺三子闊出的兒子失烈門。而貴由生母乃馬真後已先行控制朝廷,於是貴由順利即位。
然而貴由酗酒成性,即位後僅僅幾年便死去,其弟闊端,其母乃馬真後也先後去世,於是王位再一次空閒。此時長子朮赤家族的族長拔都出面,聲討了窩闊臺-貴由一家霸佔蒙古草原,漠視成吉思汗遺詔的惡行,提議將託雷的長子蒙哥推為蒙古大汗,並且聯合蒙哥的母親唆魯禾帖尼一起做掉了貴由的遺孀海迷失。
於是蒙古大汗的王位,從窩闊臺家族手中又傳回了託雷家族,而窩闊臺一家勢力盡喪。窩闊臺的封地被相鄰的兩兄弟察合臺和託雷家族平分。
後宮戲說完了,我們還是回到戰場上來吧。
成吉思汗分封完領地後,發現自己的獵犬不聽話了:出兵徵花剌子模時,蒙古曾令西夏出炮灰...啊不,援兵。但西夏以國力衰弱為名拒絕,但隨後又偷偷與金朝建立了反蒙古同盟。
“你們是地上的鹽,鹽若失了味,可用什麼使它再鹹呢?它再毫無用途,只好拋在外面,任人踐踏罷了...”(馬太福音,5:13)
成吉思汗遠隔千山萬水聽到了基督耶穌的教誨,決定去踐踏這些沒有鹹味的鹽,沒有忠心的獵犬。
1226年,成吉思汗趁冬天黃河結冰期出兵西夏,僅用10個月就攻陷西域各地,向東進軍並圍住西夏重鎮靈州城,徹底切斷西夏東西部聯絡的同時,扼住了西夏首都興慶府向南的撤退通道,使西夏朝廷無路可退。西夏舉國30萬兵力準備在靈州與蒙古決一死戰。
成吉思汗兵力10萬,一年前剛剛完成西征回朝,且深入西夏腹地。而西夏有大軍30萬,且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士氣高昂。而150年前,西夏與宋朝恰巧在靈州城這個地方發生過一次激戰,西夏堅壁清野誘敵深入以少勝多,徹底全殲宋朝主力。靈州這個地方,可謂是西夏的福地。種種跡象都表示蒙古面臨的,必然是一場腥風血雨的惡戰。
戰役開始,蒙古人與西夏人隔黃河對峙,雙方誰也不敢先動手。因為此時黃河已結冰,雖然重騎兵和武器不耐冰上作戰,但弓箭和步兵都隨時可以出擊。
蒙古人採取的是著名的“圍點打援”戰術:首先圍困靈州城,假意放火燒城以刺激西夏軍隊,而西夏軍隊必然趕往靈州城救援。在通往靈州城的河面附近布大量弓箭手,射殺在冰面上緩緩前進的步兵,同時慢慢後退,有意讓部分殘兵進入靈州城。等進攻減弱後,蒙古人再進兵圍城,在城外放火。這樣不但城內守軍不敢貿然出城迎戰,其援軍也被隔在黃河對岸慢慢消耗掉。更重要的是,進入城內的軍隊基本已經接近潰敗狀態,不單沒有重武器,也沒有補給和醫藥,這樣城內的壓力會越變越大,反而不能起到救援的作用。
既然救援靈州城已無望,殘留的幾萬西夏軍隊倉皇撤回首都,而靈州城內卻已經攢了十幾萬的部隊。守將是西夏太子李德任,他決心開城突圍,奮死一搏。然而成吉思汗早已料到這種結局,蒙古人的弓箭封死了各個城門,靈州一役西夏30萬主力僅留殘兵數萬,而蒙古人傷亡不足十分之一。
1227年,西夏大地震,時西夏末主認為此乃天意,西夏氣數已盡,投降蒙古後被殺。而就在此前幾個月,成吉思汗攻下六盤山後死於陣中,但為避免軍心渙散,秘不發喪。西夏陷落後被滅種,有人認為這是在為成吉思汗殉葬。
西夏已亡,那麼就到了跟蠢蠢欲動的金朝決戰的時候。和第一次伐金不同的是,以前來的蒙古人,是騎著馬,穿皮甲,搭弓射箭的“野蠻人”,而這次回來的是裝備了來自西亞並改良過的攻城器的一支混編現代部隊,代表了最先進的軍事科技水平,誰還能說他們“野蠻”呢?
後面的故事幾乎是蒙古滅西夏,滅花剌子模的翻版。
戰術:
1. 利用地形迷惑對手,讓對手佔據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優勢感;
2. 誘敵深入或者是圍點打援,逼迫對手先出牌;
3. 利用對手的作戰意圖,將其主力引入空曠地帶,便於蒙古的騎射作戰;
4. 騎兵突襲包抄側翼,切斷後路;
5. 絕不大規模接近戰,而是用一擊離脫的方式拖垮對手。
而戰略方面:
1. 不放過任何對手的劣勢;
2. 用運動戰使對手無法脫身;
3. 用心理戰迫使對手瓦解;
4. 快速機動,搶佔戰略要地,將敵軍分割後逐個擊破;
5. 最大限度利用降兵降將,避免蒙古精銳的損失。
這種戰法使蒙古帝國在最初的50年,迅速擴張到了難以想象的廣大疆域。然而對於這個遊牧民族來說,他們需要的僅僅是獵物和牧場,農耕、商業、文化,對於他們來說並不是必需品。也許這是我們說他們野蠻的原因,但人類總有選擇自己的道路的自由,我們作為Coke支持者也許可以鄙視Pepsi派的人們,而蒙古人也可以同樣鄙視那些住在雕龍畫壁的樓閣裡,天天吟詩作畫的宋朝士大夫們:至少他們可以說:“這些愚蠢的人連如何騎著馬用弓箭射穿敵人頭顱都不懂,在戰場上連一條狗都不如”。
是啊,擁有10倍於蒙古兵力的金人,被蒙古帝國像螻蟻一樣地摧毀,僅剩下15%不到的人口。而那個皇帝和后妃都被金人用草繩牽著帶到北方折磨死的宋朝,豈不是螻蟻之下?
而南宋竟然還愚蠢到聯合蒙古伐金,唇亡齒寒,兔死狗烹。如果說金朝哀鴻遍野的悲劇是蒙宋聯合的結果,那麼宋朝的悲劇就完全是自作孽不可活。
蒙古徵宋,或者說叫做“宋元戰爭”,爆發在蒙宋聯軍滅金之後僅僅第三年。蒙古人面臨的麻煩相當不小:首先是遍佈長江北部江淮地區的河流網,以及江南丘陵和長江天險:這是中國各個朝代往南遁逃的天然屏障,至少能拖個幾十年到上百年的時間。
而確實如此,蒙古入侵南宋的前十幾年,事情都不太順利。除了從東線南下的蒙軍陷入膠著以外,西線從四川進入的蒙古軍隊圍攻釣魚城時,蒙哥陣亡,忽必烈與南宋暫時議和,回蒙古即位。而南宋權臣賈似道則藉機議和。
忽必烈即位後,派使節至南宋欲繼續和議,想穩定局勢後再對付南宋,但使節被賈似道扣留,於是找到藉口再伐南宋。1267年忽必烈圍攻襄陽樊城,用西亞工匠製作的投石機攻破樊城城牆。隨後元朝軍隊在漢水開始演練水軍,賈似道女婿范文虎令水陸10萬進攻,但被輕易擊退後襄陽投降,元軍水軍沿漢水向長江順流而下,一舉攻破臨安城。
成吉思汗征討中亞、東歐、中國北部時,這些地區幾乎都是騎兵可以快速展開,實戰蒙古戰法的好戰場。而忽必烈滅南宋,這些地區卻是不得不“本地化”,使用水軍、步兵、攻城器才能征服的地區。所以不單元朝擴張的速度較慢,而且在南宋地區也遭遇到了很多游擊戰,使蒙古人在這片土地上無法完全發揮實力。然而,蒙古人也很好地利用了宋、金、西夏之間的矛盾,以及宋朝內部矛盾,發動了大量降將伐宋。克武漢,取廣州,崖山滅宋的大將李恆,就是西夏王族後裔。而漢人宰相史天澤,接受宋朝投降的劉整,崖山滅宋的另一員大將張弘範,其實都是宋人或金人。
一旦開始準備停下腳步,蒙古人的劣勢馬上就顯現出來:他們的人數太少,文化太單薄,而無論是西夏、金還是宋,留給他們的土地、黃金和宮殿都綽綽有餘。於是這些下了馬的蒙古人不得不在奴役其他民族和被其他民族同化之間遊走:馬可以將他們用最快的速度帶到敵人脖頸的前面,也可以讓他們用最快的速度逃離那耕種紡織的田園生活。
蒙古人至少比匈人幸運:他們建立了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最遼闊的帝國,而不是一戰敗退就銷聲匿跡;但蒙古人沒有滿人有勇氣:滿人可以接受本族人完全被漢人同化,而蒙古人則在同化面前露出了他們難能一見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