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活著就要遠行

    漢高祖劉邦建國後,汲取秦二世而亡的教訓。實施分封制,將劉姓子孫分封到全國各地為王!這一方面儲存了漢氏劉姓天下的血脈,但是也導致了各地分封的王權利過大,削弱了中央集權。地方權利過大,也是最終導致漢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至於三國時期,各方諸侯,多有漢室子孫,也有漢室外戚。他們雖然爭權奪利,都想當霸主,但是又礙於實力互相掣肘和有漢以來以儒家治國的仁義名聲,所以借劉姓和漢室之名,便成了當時奪權的名義了。俗話說出師有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劉姓漢室就是幾百年的道。以此為出發點,阻礙最小,號召力最強,名義最正。

    原因大致如此!

  • 2 # wangchengzhia

    漢朝統制中國四百年,是第一個大一統又保持穩定長久統治的朝代,在華人的心中有極高的影響力。當時的人們被灌輸的就是天下就應該姓劉,國家就只能是漢,因此以漢為旗幟還是非常有影響力的。也就是漢雖已衰弱,但並未盡失人心。諸侯雖然擁有一定兵力,但還是漢之臣屬,不聽命於漢,就是大逆不道,就是反叛,天下諸侯群起而討之。

    以曹操之能也必須藉助漢之影響力,挾天子以令諸侯,佔據道義或者說統治的最高點,名正言順,以順討逆,事半功倍。

    劉備也是藉著漢室宗親的名號,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而發展自己的勢力,可見當時漢的影響力是巨大的。

    即使後世,亦多有政權用漢作為國號,華人亦稱漢族,可見四百年的大漢朝對中國的影響是深遠的。

  • 3 # 銘人歷史

    因為名正。古人做事講究師出有名,當時的漢朝政府雖然衰敗,但是還沒有倒臺,如果公然造反,就會給別人理由對自己動手,而且就算殺進都城,只會落下弒君罪名,引來其他諸侯的圍攻,所以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是最聰明的做法。

    諸侯們只能以救駕的名義發兵作戰,就拿董卓來說,沒有何進傳聖旨他進不了京城,所以說董卓接到命令後大喜。諸侯們怕的不是皇上這個人,而是當時的皇權地位。

    天子就是號令,比任何虎符都有用。曹操挾持天子,向諸侯發號施令,一旦不聽令,就會被扣上違背聖旨的名頭,會遭到攻打。說到底,諸侯們需要本身的實力最後強大,也需要皇權的光環籠罩,無名之師是不被人支援的。

    漢室雖然在東漢末年已經名存實亡,但是諸侯們的威望都不足以建立新的皇權,沒人會支援自己做新的皇帝,只能利用已經存在的漢王朝進行過渡,魏國建國不就是讓逼迫漢天子傳詔讓位,給天下人一個信服的理由,做最正統的皇位。

  • 4 # 流星淺月

    漢室只是衰微,並不是完了,從理論上來講,他們的錦繡前程是漢室給的,所以聽從漢室是他們的義務,雖然說漢室的中央軍不給力了,但是地方諸侯是很大的威脅,他們想要擴大自己的領土,但是又找不到合適的理由,所以你要是不聽從漢室,唱反調,他們就是師出有名,為陛下“平亂”,被打的那個人就是他們的墊腳石,所以這是他們要聽從的理由之一。

    其次,人家當了那麼多年的皇帝,對於老百姓還是有很大的影響力的,你要是公開和中央過不去,你試試看老百姓反不反,還影響你的民心,後面的史官可以大肆的罵你,罵你是不忠不孝之人,一般來說他們只是想要他們的榮華富貴,表面上的功夫一定要做足,所以他們表面上也還是聽從天子的照令的。

    是你要是不聽從中央的命令,那麼就只剩下兩條路了,造反或者獨立,但是這兩條路吧,你也知道,不是那麼好走的,很容易被地方和中央一起打死,所以說呢,一般來說他們為了保證自己的榮華富貴呀,只能用這種表面上聽從號令的方法來應付。

  • 5 # 黑土豆11

    謝邀,首先大漢四百多年的皇權在老百姓和各諸侯心裡已經根深蒂固,在古代天子就代表天命,皇權是上天安排的正統,皇家對老百姓的統治思想就是天命所歸。雖然已經衰落了,但是大漢這面旗子是各諸侯籠絡人心的最好工具,三國中各諸侯初期屬袁紹勢力最大,地盤,人才,軍隊,財力袁紹最佔優勢,但是袁紹晚一步比曹操得到漢獻帝,曹操初期實力比袁紹差一大截,但是他有漢獻帝這張正統的王牌,也就是袁紹雖然實力很強,但是他在地為上也只是一方諸侯,曹操呢,他和漢獻帝的關係搞的挺好,他在中央混,畢竟漢室還沒有徹底的滅,各諸侯雖然都獨立,但是名義是還沒有人敢站出來說自立稱帝的(當然了後面袁術就這麼做,這是後期,結果大家也知道)因為只要誰敢稱帝就代表著篡位,造反,不忠不孝,那麼別的諸侯就會以篡位、不忠不孝的藉口聯合起來消滅他,完了地盤各個諸侯就會瓜分,袁術就是例子。那麼這其中的厲害關係就是這樣的,不聽漢獻帝的號召就代表著要造反,篡位,就會惹起群毆,曹操巴不得你不聽中央號召,所以論實力袁紹最強,但是在曹操面前袁紹又很尷尬,聽號召不行,不聽又怕群毆!

  • 6 # 海Z435376

    這是輿論的作用,儘管各方諸侯有權,他也要人民支援。人民知道皇帝尚在。那就皇上說了算。這就是民意作用。所以才有挾天子以令諸侯。

  • 7 # 靜虛

    尊王攘夷,師出有名,“伐無道,誅暴秦”……佔據道德制高點即佔據天下大義。

    正所謂名正言順,古時如此,現在亦然。

  • 8 # 一線天

    按照史冊紀年的說法,三國時期是指公元220年到280年期間,起始在曹丕篡漢,結束在司馬西晉滅東吳。而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是從東漢末年開始寫的,這一時期在公元184年到220年之間,起始是黃巾軍起義,結束是曹丕登基稱帝,這段時間發生的歷史事件屬於東漢末年的故事。而從公元220年到280年發生的歷史事件才是三國時期故事。所以,從史料角度看,《三國演義》這本書包含了東漢末年和三國這兩個時期。所以,準確地說來,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應該是"東漢末年及三國之演義"。由此可見,各諸侯在形式上聽從東漢皇室的昭令,應該是公元220年之前的事兒,這段時間在《三國演義》中佔了前七十九回的內容,也就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候。在這期間,雖然漢獻帝劉協被曹魏集團架空,東漢已名存實亡,但各諸侯還是不敢輕易冒犯或蔑視朝廷的。主要是因為,一怕得罪掌控朝廷大權的曹丞相,二怕落個叛逆罪臣的名聲被誅伐。總之,東漢王朝在三國時期已經灰飛煙滅,這就不存在諸侯聽從其詔令的問題了。曹操專權是在東漢末年這段時期,與三國時期不沾邊,所以眾諸侯也僅是在曹丞相獨攬大權的時候對漢室貌合心離的。

  • 9 # Coco侃歷史

    三國時期漢室都已經碎衰落,為何諸侯還是聽從命令,這就得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明了。

    第一,在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漢武帝時開始推行。它維護了封建統治秩序,神化了專制王權,因而受到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推崇,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統和主流思想。

    漢室王朝經歷四百餘年的統治,已經將這一思想深深植入到老百姓和每一個漢朝人心中,漢室正統已經得到了每一個人的認可。如果有誰想透過暴力手段得到帝王位,那就是謀逆,天下諸侯就會打著“清君側”的旗幟,共同討伐。

    第二、三國時期,漢室雖以衰落,但是精神影響仍然存在,作為看重正統文化的各方諸侯絕不敢與天下為敵,就算是曹操,也只能做“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事,而不敢取而代之。這個時期,天下還是尊崇漢室為正統,不管其多麼的衰落。

    第三、怕收到天下群起而攻擊,如果有那個諸侯不聽詔令,就很容易被扣上謀逆之罪,受到其他諸侯的圍攻,這樣對於一個諸侯來說是非常危險的。分分鐘就會被滅。

    這也是為什麼自古開國登基的帝王都要對前朝皇室遺孤趕緊殺絕,因為他們擔心有朝一日他們一出來號召危險到自己的地位,畢竟他們的帝位是透過暴力而得來的。這也是每個帝王在開國之處想方設法的為自己正名的原因。

  • 10 # 天晴愛睡覺

    天子只是個吉祥物,沒人聽他的;只是個打架的藉口!

    東漢末年諸侯自立,天天想著把別人打垮來擴充自己的地盤,但是打架得找個正當藉口!尊王攘夷就是好藉口!

    董卓袁術公開造反,就被大家一起暴打,然後一起分了他們的地盤!

    有了這兩個榜樣,其他人都不敢放肆;不是因為怕天子,是不想給別人群毆自己的藉口!

  • 11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事實上,“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一個笑話,皇帝本人都不能“令諸侯”,就算是挾制皇帝,又怎麼能號令天下諸侯呢?東漢末年第一個挾制天子以令諸侯的人是董卓,董卓廢立皇帝,掌控傀儡天子,控制朝政,結果呢?

    關東諸侯根本不服董卓,以袁紹為盟主的諸侯聯軍照樣要打董卓,無論他們真打還是假打,其實根本沒有人在意董卓是不是挾天子?同樣,李傕、郭汜等人控制皇帝時,根本沒有諸侯管皇帝的死活,無論是曹操,還是袁紹,或者是袁術,他們在天子被挾制的時間裡,都忙著搶地盤,爭天下。

    曹操與漢獻帝

    實際上無論是否挾天子,都不能令諸侯,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夢想,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成功了?

    實際上,嚴格說來曹操並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而是奉天子以令不臣”,曹操對待天子的態度是:不是挾制,而是迎奉,這是他與董卓、李傕、郭汜等人的根本區別,曹操確實是挾制了天子,但他的目的並不是令諸侯,而是有其他的目的。

    曹操迎奉天子的第一個目的是:拉攏中間派政治勢力

    挾天子以令諸侯

    曹操控制了皇帝,給了皇帝一個可以安身並且非常穩定的住所,給了皇帝一個名正言順的朝廷,給了漢獻帝以皇帝的尊嚴和禮儀,從某種意義上說,曹操重新創造了東漢朝廷,並且起到了一個維護東漢朝廷穩定的支柱作用,曹操等於是把自己與東漢朝廷、皇帝綁在了一起,同時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而且還無可否認。

    對於不聽從皇帝命令的諸侯,曹操根本沒有辦法,比如袁紹,曹操以皇帝名義下詔給袁紹,袁紹基本上就不當一回事的,曹操根本就不可能號令諸侯,而像袁紹這樣的勢力就成為曹操的敵對勢力,是無法拉攏的。曹操雖然不能號令天下諸侯,但是他可以拉攏那些中間派的政治勢力。

    整個天下,並不是只有袁紹的勢力,除了袁紹之外,還有呂布、袁術、孫策、劉表、劉璋、張繡、張魯、馬超、韓遂以及其他很多小勢力,這些小勢力中有很多人投靠了曹操,比如徐州豪強陳登、陳圭父子,還有王朗、華歆、賈詡、張繡等人,無數個這些的小勢力加入曹操的隊伍,曹操的勢力就會越來越大,最終成功。

    曹操迎奉天子

    曹操迎奉天子的第二個目的是:號令天下儒生百姓

    曹操雖然不能號令諸侯,但是可以號令天下儒生與百姓,在當時資訊很不發達,並不是人人都懂得曹操是如何對待皇帝的,也不是人人都明白曹操是怎麼樣的人,當時的輿論都是掌控在儒生口中的,儒生可以理解為兩漢時期的讀書人。

    都知道亂世之中武力最重要,但是除了武力,想要治理天下,就必須得靠思想和法制,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儒學為正統後,儒家中的君為臣綱就成為兩漢時期的道德標準,尤其是皇帝,皇帝是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哪怕是傀儡,哪怕受人控制,在讀書人眼中,皇帝永遠是他們的精神支柱,皇帝在哪裡,就會不斷地有讀書人來跟隨皇帝。

    漢獻帝

    兩漢時期的很多儒生是不認武力的,而且還不怕死,越是不怕死的儒生名聲越高,越容易得到世人的推崇,曹操打天下就不斷地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所以曹操打著“唯才是舉”的旗號為東漢朝廷面向整個天下招攬人才,而前來投靠的人中絕大多數就是儒生,就是那批讀書人。

    在那個年代,能夠有機會讀書的人非富即貴,很多都是出身豪強,在地方上是很有勢力的人,這批人代表了各地的地方豪強勢力,加入曹操主導的東漢朝廷後,絕大多數成為曹操的附庸,少數人繼續擁立漢朝,但在曹操與漢朝決裂前,至少他們是站在同一陣營的。

    挾天子以令諸侯

    除了讀書人,曹操號令的還有天下百姓,百姓是當時最低的社會底層,但人數卻是最多的,這批人沒有分辨政治的能力,一個最樸素前來投靠的原因就是因為皇帝,他們只認皇帝,不認諸侯,因為兩漢幾百年的郡縣制,讓中央集權的皇帝深入人心,而不是像春秋戰國一樣有著無數諸侯去效忠。

    曹操迎奉天子的第三個目的是:以皇帝名義統一天下

    曹操所有的對外征戰都是以東漢朝廷的名義發兵征討各地諸侯的,曹操控制皇帝后,從來也沒有號令諸侯,而是用武力去征服諸侯,曹操滅呂布、收張繡、在官渡敗袁紹進而收復整個河北四州,從來都是用武力,而不是靠號令。

    挾天子以令諸侯

    而且曹操動不動就拿出皇帝的名義討伐,被討伐的諸侯的不僅僅在政治上處於不利局面,而且在輿論上處於下風,更是在能力不如曹操,曹操的運籌帷幄加上東漢皇帝名義的絕對政治正確的旗號,讓曹操在早年統一北方的戰爭中無往不利,掃平諸侯。

    這種結合幾乎就是戰無不勝的,曹操以皇帝名義討伐,你投降,曹操就收編了你的勢力,這叫歸順漢朝,你不投降,曹操就消滅了你的勢力,這叫討伐謀逆,曹操用政治上的紅利,獲取了政治上的正確,最終達到勢力上的強大,成功統一整個中國北方。

  • 12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漢末亂世中,最厲害的幾個的玩家,都企圖把天子拿到手裡,以利用天子的號召力。

    挾天子令諸侯的曹操就不必多說了。

    孫策,早在創業之初就與張紘商定:立志成齊桓公、晉文公。在曹操、袁紹相持時,“策陰欲襲許,迎漢帝”(《三國志.孫破虜傳》)。

    劉備,也動過這個念頭。

    曹操遠征柳城時,劉備曾建議劉表襲許。

    曹、孫、劉,亂世最後剩下的三位優勝者,都不約而同地認識到漢帝的價值。

    為何已經衰落的漢室,被英雄們如此看重呢?

    鞏固現實利益,需要天子令支援。

    先說說孫堅吧。

    孫堅,在亂世之初手中就有一支強大的長沙兵。這支精兵是當時天下少有的,能與董卓涼並騎兵正面槓的武裝。

    討董伊始,孫堅連續殺掉了荊州刺史、南陽太守。

    雖然殺掉兩位大領導各有原因,但孫堅選擇在這個時候幹,頗有以為漢室已衰,手握精兵的他可以“放飛自我”的意思。

    可是,孫堅錯了。

    儘管他能依靠強兵、權謀連續誅殺朝廷官員,而他的兵威也能使“郡內震慄,無求不獲”,但孫堅卻陷入了十分尷尬的處境。

    朝廷罷免了孫堅的長沙太守之職。

    天子任命的劉表單騎來到襄陽,僅僅與蒯、蔡幾個大族聯手,就基本控制了荊州。

    儘管他在南陽使“郡中震慄,無求不獲”,但當袁術與劉表達成合作,袁術被表為南陽太守後,“南陽眾皆從”袁術。

    當袁術開出豫州刺史等條件時,孫堅也就以南陽附袁術了。

    一輪博弈後,獲得天子詔書加持的劉表、士族領袖袁術各取所需,兵力最強、在荊州經營時間最久的孫堅卻在荊州連湯都沒分到!(孫堅雖獲得豫州刺史之位,但該地汝南等地皆袁術勢力範圍,經濟命脈卡在袁術手中,袁術不發糧,孫堅糧草都成問題

    看來,依靠靠武力,孫堅可以震懾郡內,卻無法建立鞏固的統治。

    這是因為:當時社會的經濟、人口資源,多把持在豪族手中。

    這些豪族歷經數代,他們不但在地方上形成了巨大的影響力,而且,透過聯姻、仕官,他們往往在朝廷、其他地方都擔任職務,也都擁有了自己的利益。

    所以,手握主要資源的豪族們,一方面希望不受漢室束縛,以壯大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又希望保持朝廷法令的合法性,以保護他們散佈在各處的利益。

    除非萬不得已(如豪族叛亂),諸侯要想在一個地方實質性建立統治,都必須得到豪族的支援。

    所以,尊崇(至少不公然反抗)天子的法令,對諸侯建立“合法統治”是非常必要的。

    尊崇天子,是當時的主流價值觀

    漢自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儒家思想就成為主流思想。

    400年來,忠君思想,始終是社會思想的主流。

    對錯、是非,價值判斷都與是否忠於漢室密切相關。

    因此,諸葛亮在《隆中對》就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以爭鋒”。

    張昭在勸孫權時也提到:“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我們反抗,與理不順。”

    田豐、沮授在勸袁紹不要攻曹操時,也提到:“曹操挾天子,我們去打,於理不順”。

    無獨有偶,韓嵩勸劉表支援曹操,蒯通勸劉琮投降曹操,賈詡勸張繡投靠曹操,張魯歸順曹操時,都提到“挾天子以令諸侯”。

    也許,今天看來,這些人的說法很“迂腐”。

    不過,這些“迂腐”的人,正是當時最聰明的一群人。這種“迂腐”的觀念,正是當時延續了400年的主流價值觀。

    在這種價值觀下,諸侯所作所為是否忠於漢室,是衡量其行為是非的標尺。

    因此,如果諸侯的行為違反這個價值觀,在士人眼中就是倒行逆施,為社會的輿論、人心所不容。

    袁紹,已是當時最具政治資源、實力的諸侯。當天子詔書不利於己時,也只能憤憤不平,向曹操施壓,不敢公然違抗。

    袁術倒是敢公然違抗,結果···

    總的來說,無論是在利益上還是道義上,諸侯們對合法天子都有需求。

    既然大家都有需求,那麼,挾持天子者,以天子名義發號施令,就能取得政治上的主動權。

    因此,挾持天子者可以透過與諸侯進行利益交換,爭取有利局面。

    我們看看曹操這種會玩的人,是怎麼玩的吧。

    1、直接聯合實力較弱的諸侯。

    會太祖迎天子都許,收河南地,關中皆附。紹悔···——《三國志.袁紹傳》

    曹操挾天子後,“定河南地,關中皆附”。

    只是這個利益,就讓原本猶豫的袁紹開始後悔了。

    對實力特別弱,無力參與群雄遊戲的諸侯來說,維持現狀,就是他們的訴求。朝廷如果以法令鞏固他們的地位,他們沒什麼不樂意的。

    關中眾將就是如此。

    衛凱曾說:“這些人胸無大志,只求維持現狀。如果朝廷不讓他們不安,他們願意附從朝廷”。

    這些諸侯,雖然實力不足,但他們仍具備影響格局的能力。

    在曹操與袁紹的競爭中,關中眾將的立場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袁尚與曹操競爭時,馬騰曾答應與袁尚合作。但曹操集團僅僅以“天子號令”溝通,就使馬騰放棄袁尚,幫助曹操。

    2、對實力中等的諸侯:利用。

    比如:呂布、孫策。他們雖然實力強勁,但或是襲擊他人之州,或是在極短時間內迅速攻取,統治不牢。

    此時,朝廷的任命可以加重他們的政治資本,利於他們統治的穩固。

    因此,曹操透過官職任命等手段,與呂布、孫策進行利益交換,達成合作。

    曹操任命呂布為左將軍,阻止呂布與袁術結盟,又透過任命孫策為會稽太守,為孫策的獨立推波助瀾。

    呂布、孫策,原本是袁術的盟友,甚至下屬,但在曹操與袁術的競爭中,他們給了袁術致命一擊。

    3、對實力強勁的諸侯:安撫、分化。

    對於實力較強,地位較穩固的對手,曹操以漢帝之名實施安撫、分化。

    (1)、交換條件,換取好環境。

    曹操在擁立漢帝后,與袁紹矛盾迅速升溫。

    曹操只得將大將軍之職讓給袁紹,以專心對袁術、呂布作戰。

    大將軍之職,對袁紹非常重要。

    當時,公孫瓚已經瓦解,劉虞餘部及烏桓等兵十來萬在攻擊公孫瓚。

    袁紹得大將軍之位,可以統一指揮各反公孫瓚勢力,利於其徹底擊敗公孫瓚。

    (2)、內部分化。

    大諸侯們地盤大、兵力足,但同時也意味著手下有不同的利益訴求、價值觀。

    袁紹與曹操決戰前,劉表已經帶甲十萬,兵力強勁。

    在曹操的支援下,長沙張羨舉兵反抗劉表,劉表攻數年不得下,受此影響,劉表干預袁曹之爭的能力大幅削弱。

    地處四戰之地的曹操,透過挾天子以令諸侯,為其統一北方爭取到了很好的外部環境。

    當然,隨著天下走向鼎足之勢,用漢天子詔書進行利益交換的空間越來越小,天子詔令也就逐漸失去了其實際意義。

    總的來說,在群雄割據時期,漢室雖衰,但漢天子仍然具備較大的利用價值。

    諸侯們為加強自身統治,對天子的認可有需求,“挾天子”者可藉此進行利益交換,縱橫捭闔。

    不過,隨著天下格局進入鼎足而立的時代,利益交換空間減少、諸侯實力的增強、諸侯與當地士族形成利益共同體,“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空間也就越來越小。

    此時,大漢朝廷,也就終於失去了他最後的利用價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很困惑,男朋友老是嫌棄我胖,從來都是打壓我,是不是要考慮換男朋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