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王實甫《西廂記》專設“長亭送別"一場戲,“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把悽苦的離情別意推向極致。長亭作為離別的典型意象,具有濃重的傷感氛圍,成為送別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你還知道哪些詩詞?
17
回覆列表
  • 1 # 莫道疏狂

    題主好,我來就“長亭”舉幾個例子,談一談自己的想法。

    古人詩詞,每每寫到送別,總是少不了幾個固定的意象,就比如“送君十里長亭,折枝灞橋垂柳”,“長亭”、“垂柳”、“美酒”等等,都已經成為了送別詩詞中固有的文字元號。

    這些意象的流傳盛行,離不開歷代詩人詞人的推廣應用,我們熟悉的很多送別名句,都有用到這些意象,這裡我舉幾個有“長亭”的例子。

    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唐,李白《菩薩蠻》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宋,柳永《雨霖鈴》

    故將軍、飲罷夜歸來,長亭解雕鞍。

    ——宋,辛棄疾《八聲甘州》

    過盡長亭人更遠,特地魂銷。

    ——宋,歐陽修《浪淘沙》

    當然,在《西廂記》中,王實甫特意寫了一場“長亭送別”的戲,更加突出了這個意象,其中的“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更是成為流傳千古的名句,和張生、崔鶯鶯的愛情故事一起為人稱道。

    但說到作為送別意象的長亭,名氣最大的卻不是以上舉得幾句詩詞例子,也不是王實甫的《西廂記》,而是李叔同也就是弘一法師的《送別》,可謂名滿天下,人人傳唱。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弘一法師當年在日本留學,聽到過一首名為《旅愁》的日本歌曲(改變自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在回國後寫成了這首《送別》。現如今人們說起送別,一般會聯絡到弘一法師送別摯友許幻園,這也給送別添上了另一份動人的色彩。

    話說回來,為什麼“長亭”會成為送別的意象呢?這裡我簡要解釋一下。

    長亭,是驛路上休憩服務的地點,在秦漢時期,鄉村一般每十里設一長亭,五里設一短亭,大概就相當於我們今天的高速服務區。這個長亭短亭的負責人稱為亭長,像是大名鼎鼎的漢高祖劉邦,起事之前就曾是泗水亭長。

    如此來說,長亭成為送別意象也就很好理解了。因為它本身就是送別的發生地,所以總來代指,久而久之,就成了約定俗成的送別意象。

    再說回提到“長亭”的詩詞,雖然史上諸多名家都曾用到長亭寫送別,也都有名篇傳世,但我最喜歡的,還是這首現代人所寫的《別思》。

    十里長亭霜滿天,青絲白髮度何年。

    今生無悔今生錯,來世有緣來世遷。

    笑靨如花堪繾綣,容顏似水怎纏綿。

    情濃渺恰相思淡,自在蓬山舞復躚。

    這首詩的作者叫《白衣卿相》,很多人誤解以為是柳永,但不過是現代人的筆名或者說網名,具體是何許人也已經不可考了。

    對於這首詩,我就不作賞析了,因為其詞句雖然跳躍性大,但都是淺顯易懂,尤其是首聯“十里長亭霜滿天”,離別的思緒一下勾勒出畫面來了,十分生動形象。

    總而言之,長亭作為送別意象出現在古詩詞中,完全是因為其現實作用演化而來。這大概是藝術源於現實,而高於現實的典範了吧。

  • 2 # 驛客

    長亭是陸上的送別之所。古代驛站路上約隔十里設一長亭,五里設一短亭,供遊人休息和送別。後來“長亭”成為送別地的代名詞。

    在古詩詞中,長亭已經被賦予了特定的含義,長亭送別,灞橋折柳,無盡的傷感惆悵,讓離人淚灑滿了這些事詞中的十里長亭。

    李白《菩薩蠻》:“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鈴》:“寒蟬悽切,對長亭晚。”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很顯然,在中國古典詩歌里長亭已成為陸上的送別之所。

    如:李白《菩薩蠻》:“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菩薩蠻

    ——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瞑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此首望遠懷人之詞,寓情於境界之中。一起寫平林寒山境界,蒼茫悲壯梁元

    帝賦雲:“登樓一望,唯見遠樹含煙。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幾千。”此詞境界

    似之。然其寫日暮景色,更覺悽黯。此兩句,白內而外。“瞑色”兩句,自外

    而內。煙如織、傷心碧,皆瞑色也。兩句折到樓與人,逼出“愁”字,喚醒全

    篇。所以覺寒山傷心者,以愁之故;所以愁者,則以人不歸耳。下片,點明

    “歸”字。“空”字,亦從“愁”字來。烏歸飛急,寫出空間動態,寫出鳥之

    心情。鳥歸人不歸,故云此首望遠懷人之詞,寓情於境界之中。一起寫平林寒

    山境界,蒼茫悲壯。粱元帝賦雲“空佇立”。“何處”兩句,自相呼應,仍以境界結束。但見歸程,不見歸人,語意含蓄。

    《送別》

    ——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雖然李叔同詞曲兼擅,但傳記作者陳星先生卻考證出此曲並非詞人的自度曲,而是借用了一首美國通俗歌曲的曲調,歌詞也參考了一首日本歌曲——也有論者以為詞意濃縮了《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的意境。然而兩首歌曲在美國和日本可能早已湮滅於歷史的大海,但這首借雞生蛋的歌曲卻在中國獲得了長久以至永遠的生命。“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如此悽迷陰柔、詞淺意深但哀而不傷的詞句,配以相當中國化的舒緩旋律,就很難不成為中國的名曲——尤其是在新舊交替、道術滅裂的二十世紀。這首歌已經成了新的“陽關三疊”,“四千餘年古國古”的二十世紀中國人,已經用這首歌“送別”了太多的東西。

  • 3 # A怡居

    十里長亭一詞出自唐白居易原本、宋孔傳續撰之《白孔六帖》卷九:“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簡稱長亭。

    秦漢時期在鄉村大約每十里設一亭,亭有亭長。漢高祖曾為泗水亭長。負責給驛傳信使提供館舍、給養等服務。後來也成為人們郊遊駐足和分別相送之地。特別是經過文人的詩詞吟詠,十里長亭逐漸演變成為送別地的代名詞。

    長亭在古人送別詩詞中是經常出現的,已經被賦予了特定的含義,是送別詩詞中最具代表性和象徵性的文字元號。“送君十里長亭,折支灞橋垂柳”乃是古人送別的經典場面。個人以為,柳永在《雨霖鈴》中描寫的送別場面,有長亭,也有楊柳、美酒等符號,實為送別詩詞之佳作名篇。此外,李白、李叔同的長亭詩也頗有傷情之感。

    宋柳永《雨霖鈴》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唐李白《菩薩蠻》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李叔同(弘一大師)《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關於長亭的詩詞還有很多,這裡不一一介紹了,祝您文字精進,文采裴然!

  • 4 # 紅孩唉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這首歌耳熟能詳,《送別》不涉教化,意蘊悠長,音樂與文學的結合堪稱完美。歌詞以長短句結構寫成,語言精練,感情真摯,意境深邃。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二次革命失敗、袁世凱稱帝、這些層出不窮的社會變幻,導致許幻園家中的百萬資財和家業蕩然無存,許幻園趕京找袁世凱討回公道,離別時,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寫於此歌送別許幻園。也是李叔同的優秀音樂作品,被中國數代人所傳唱。

    多情自古傷離別,離別意向看長亭。以下這些詩句都是長亭離別詩詞。

    虞詔《柳花》

    短長亭外柳依依,念我心歸未得歸。

    粉蝶不知行客恨,也隨飛絮點征衣。

    辛棄疾《賀新郎·把酒長亭說》

    把酒長亭說。看淵明、風流酷似,臥龍諸葛。

    《菩薩蠻》

    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 5 # 桃之夭夭老牛

    “亭”就是“停”,到這裡停一下,談談心。所以就建了一座亭。亭是離別餞飲之處。

    魏文帝曹丕詩曰“遙遙山上亭,皎皎雲間星。遠望使心懷,遊子戀所生。驅車出北門,遙望河陽城。”這首詩把亭當做思鄉的意象,表達遊子思鄉的感情。可他畢竟是皇帝,這種感情有多少可信之處呢?

    南北朝庾肩吾“郵亭一回望,風塵千里昏。青袍異春草,白馬即吳門。獯戎鯁伊洛,雜種亂轘轅。”這是寫戰爭的殘酷。

    唐朝張九齡“稽亭追往事,睢苑勝前聞。飛閣凌芳樹,華池落彩雲。”寫賞春遊樂。

    宋蘇軾“朱樓深處日微明,皂蓋歸時酒半醒。薄暮漁樵人去盡,碧溪青嶂遶螺亭。”寫酒宴的過程和宴後餘味。

    明張獻翼“翠帳紅妝送客亭,佳人眉黛遠山青。試從天上看河漢,今夜應無織女星。”這倒是一首送別的詩,也是“送客亭,但送的是一名歌妓。

  • 6 # 文字拾荒人

    長亭是陸上的送別之所。秦漢時期在鄉村大約每十里百設一亭,亭有亭長。秦制三十里一傳,十里一亭,故又在驛站路上大約每十里設一亭,度負責給驛傳信使提供館舍、給養等服務。後來也成為人們郊遊駐足和分別相送之地。特別是經過文人的詩詞吟詠,十里長亭逐漸演變成為送別地的代名詞。十里長知亭一詞出自唐白居易原本、宋孔傳續撰之《白孔六帖》卷九: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為了詩詞長短及韻律的需要,又往往簡稱長亭。北周庾信在《哀江南賦》中寫道:“十里五里,長亭短亭。謂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杜牧《題齊安城樓》:“不用憑欄苦回首,故鄉七十五長亭。"寫長亭之多,嘆故鄉遙遠,望而難及。

    長亭字眼在古人送別詩詞中是經常出現的,已經被賦予了特定的含義,都是送別詩詞中最具代表性和象徵性的文字元號。“送君十里長亭,折支道灞橋垂柳”乃是古人送別的經典場面。而柳永在《雨霖鈴》中描寫的送別場面,則即有長亭,也有楊柳,實為送別詩詞之佳作名篇。

    柳永的《雨霖鈴》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方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待與何人說!

    長亭外,古道邊,蘭舟催發處,一對戀人“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在《雨鈴霖》中描寫的“秋江別離圖”可謂是戀人相別的經典場面。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送別氣氛之悽清,

    客情之冷落,風景之清幽,離愁之綿邈,完全凝聚在畫面之中。詞中既有傍晚時分的長亭,又有不解風情的蘭舟,使得戀人內心的纏綿悱惻呼之欲出。再加之“寒蟬悽切”的襯托和渲染,使離情別緒更顯濃郁。

    望君遠去傷斷腸,長亭送別淚千行。在眾多描寫戀人瞄別的詩文中,王實甫《西廂記》中的《長亭送別》一折戲,可稱是唱絕了離愁別恨。斜陽衰柳,凝霜不解風情,秋風下依依惜別的痴男怨女,使得這愁人的秋景更顯悽迷。落葉蕭蕭,馬隨車行,只留有車碾碎葉之痕跡;遙望長亭,淚打長襟,萬般離別之情已化作相思淚。千絲萬縷,理不清愁緒;千言萬語,訴不盡衷腸;千山萬水,隔不斷想念。

    唐代鄭谷的《淮上與友人別》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詩中第三句從遠處江頭的景色轉為寫眼前離亭的道別。笛聲本就幽怨,又在傍晚時分從風中飄來,人在離亭之中自然牽動起無限愁緒。也許笛子所吹的正是代表送別的《折楊柳》曲。“柳”諧音“留”,古有折柳送別之俗。眼見“楊柳春”,耳聽“折柳”曲,分別又在即,怎能不傷懷?最後一句詩人只寫到兩人將要各奔前程,雖未明說“離別”二字,然而以“君”和“我”相對比,用截然相反的兩個目的地,昭示出與友人即將分別的事實,更引人聯想到分別後的場景

    林逋《點絳唇》

    金谷年年,亂生春色誰為主?餘花落處,滿地和煙雨。又是離歌,一闋”長亭”暮。王孫去,萋萋無數,南北東西路。

    公元1007年詞人送別友人離去,借吟詠春草抒寫離愁別緒。古代為親人送行,常長亭設宴餞別,吟詠留贈。此時別意綿綿,難捨難分,直到太陽西下。“又是離歌,一闋長亭暮”,詞人正是抓住了黯然銷魂的時刻,定格了這幅長亭送別的畫面。最後“王孫”三句,活用《楚辭》意,是全詞之主旨。凝望著親人漸行漸遠,慢慢消失了,唯見茂盛的春草通往四方之路,茫茫無涯。渲染了無限惆悵和依依惜別的感情,給人留下無窮的想像。整首詞的語言清新柔婉以擬人手法,寫得情思綿綿,悽楚哀婉。語言美,意境更美。熔詠物與抒情於一爐,悽迷柔美的物象中寄寓惆悵傷春之情,渲染出綿綿不盡的離愁。

  • 7 # 簡秋習文

    自秦漢時代起,在我國的鄉村大約每10裡就設定一個亭子,因為要給信差提供供給、修養等服務(我理解就有點像現在高速上的服務站),慢慢也成為了人們郊遊駐足、分別相送的地方。

    特別是經過文人墨客的詩詞吟詠,十里長亭變成了送別的代名詞了,很多詩詞中都引用,題主所提到的“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王實甫是元代的作家,早在唐宋就有很多將“長亭”運用在詩詞中的佳作,在此與大家共賞幾首:

    《點絳唇·金谷年年》宋·林逋

    金谷年年,亂生春色誰為主?餘花落處,滿地和煙雨。

    又是離歌,一闋長亭暮。王孫去,萋萋無數,南北東西路。

    金谷園裡每年都生出新的青草,年復一年,沒到春天的到來,長勢繁茂,這滿園的春色誰是它的主人呢?枝頭殘敗的花朵在濛濛細雨中凋落滿地。

    暮色蒼茫的時刻,又到了離別之時,送者和行者都在這裡話別。南北東西路的芳草,猶如送行者滿滿的離別之情。

    《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 唐·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遠遠地望去,廣茂的樹林被暮煙籠罩著,連綿不斷的寒山放眼望去都是傷感。

    暮色已經漫入高樓,有人獨自在樓上發愁。

    在玉階上久久凝眸站立,看著一群群歸巢的鳥兒匆匆地飛回棲息的巢中。

    何處是歸程啊?歸愁也像那長亭連著短亭、短亭連著長亭的慢慢歸途一樣,連綿不絕,沒有盡頭。

    《玉樓春·春恨》宋·晏殊

    綠楊芳草長亭路,年少拋人容易去。樓頭殘夢五更鐘,花底離愁三月雨。

    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

    在楊柳依依、芳草萋萋的長亭古道上,年輕的人們總是能夠輕易擺脫分別的愁苦情緒,踏上遠端的道路。樓頭傳來了五更時分的鐘聲,驚醒了“思念人”的夢境,飄落的花瓣增添了心中的愁思。(這裡的五更鐘,三月雨,都突出送行之人的思念之情)。

    不受離別之情困擾的無情人哪裡懂得多情人的煩惱,綿綿的相思愁緒化作了萬縷千絲。天涯海角再遠也有盡頭啊,但是相思之情沒有盡頭,永不停止。

    在此分享幾首"長亭“的送別詩詞,滿滿離別愁緒,透過詩詞一覽無遺~

    -----END-----

  • 8 # 蔣順成

    古代,長亭一般是依依惜別的場所,如李白的"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柳三變的‘’寒蟬悽切,對長亭晚。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對於遊子,長亭是和故鄉親人話別,和情人惜別的物象,又是使人傷感的意象。

  • 9 # 滌生小史

    《賀新郎·把酒長亭說》

    把酒長亭說。看淵明、風流酷似,臥龍諸葛。何處飛來林間鵲,蹙踏松梢微雪。要破帽、多添華髮。剩水殘山無態度,被疏梅、料理成風月。兩三雁,也蕭瑟。佳人重約還輕別。悵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斷車輪生四角,此地行人銷骨。問誰使、君來愁絕。鑄就而今相思錯,料當初、費盡人間鐵。長夜笛,莫吹裂。

    這首詩是辛棄疾寫給友人陳亮的離別詩,二者的友誼在歷史上被傳為佳話。透過長亭送別這一意象渲染了二者友誼的深厚以及淒涼的氣氛。

  • 10 # 國內ERP專題

    “亭”是形聲字。金文的字形像一座用以觀察敵情的瞭望臺。小篆從高,丁聲。隸變後楷書寫作“亭”。

    《說文·高部》:“亭,民所安定也。亭有樓,從高省,丁聲。”(亭,人們安定的處所。亭上有樓,由“高”省去“冋”會意,丁表聲。)

    “亭”的本義為瞭望亭——古代設在邊塞觀察敵情的崗亭。如“亭候”就是用作瞭望的崗亭。引申指古代設在道旁供行人停留食宿的處所。進而引申泛指山林、路邊等供人休息的有頂無牆的小型建築物。如劉禹錫《陋室銘》:“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而長亭則是送別之處,古人寫送別之詩,都會以“長亭”為背景。

    《三國演義》中:玄德與徐庶並馬出城,至長亭,下馬相辭。

    相關的詩詞就多了去

    南鄉子·南北短長亭

    元代: 劉秉忠

    南北短長亭,行路無情客有情。年去年來鞍馬上,何成!短鬢垂垂雪幾莖。

    玉樓春·春恨

    宋代: 晏殊

    綠楊芳草長亭路。年少拋人容易去。樓頭殘夢五更鐘,花底離愁三月雨。

    怨郎詩

    兩漢: 卓文君

    一朝別後,二地相懸。只說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七絃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連環從中折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

    板橋曉別

    唐代: 李商隱

    回望高城落曉河,長亭窗戶壓微波。

  • 11 # 追尋遠方的詩

    古代,在交通要道上大概每隔十里就會修建一座亭子供行人休息。後來成為了人們送別相送之地。而且經過了無數的文人雅客的吟誦,長亭逐漸被賦予了離別、送別的特殊含義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柳永在北宋時期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歌手”,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而柳永的這首《雨霖鈴》大概是他最好的作品之一。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雨後初霽,秋蟬鳴聲稀稀疏疏而又淒涼,柳永在長亭與好友告別。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兩人在帳篷裡喝酒,依依不捨,可船伕一直在催促,趕緊上船吧,船馬上就要走了。

    單看這兩句,離別的淒涼就很好地傳達出來了。第一句,透過景物描寫,點出了時間地點。時間是秋季雨後黃昏,地點是送別長亭。同時,渲染了陰冷、蕭瑟、淒涼之感。

    第二句,寫的是離別之景。“無緒”理不出頭緒,思緒很混亂,不想離別但又不能不分別。一“催”字,更顯得淒涼。正依依不捨之時,第三人介入了,船伕一直在催促,說抓緊啊,快點了,船要走了。“留戀”與“催發”形成了對比,現實的無情與詩人的有情形成對比,表達出柳永與友人難捨難分的內心的痛苦。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我個人覺得這句是寫離別最精彩的詞句之一。兩個人緊緊握住對方的手,淚眼相對,說不出話來。情到最深處,沒有語言能夠表達的,無聲勝有聲。“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將彼此之間那種眷戀卻又無可奈何的心緒,表達得淋漓盡致。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 12 # 沐容劍秋

    折柳,長亭,經常被古代的那些文藝青年作為離別送別分手詩詞裡的標配,成為了離別的典型意象。在詩詞裡透露出來的那份真情感傷讓今天的我們讀來不僅感同身受,且更具感染力和藝術張力。

    賀新郎·把酒長亭說

    宋·辛棄疾

    把酒長亭說。看淵明、風流酷似,臥龍諸葛。何處飛來林間鵲,蹙踏松梢微雪。要破帽多添華髮。剩水殘山無態度,被疏梅料理成風月。兩三雁,也蕭瑟。

    佳人重約還輕別。悵清江、天寒不度,水深冰合。路斷車輪生四角,此地行人銷骨。問誰使、君來愁絕?鑄就而今相思錯,料當初、費盡人間鐵。長夜笛,莫吹裂。

    古代在大道上設定有專供行人休息的長亭。通長是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人們在送行時總是在長亭餞別。長亭作為民生的一項基礎設施,就成了古代文青士子,落魄被貶的文人們放在詩詞裡增添更多的依依不捨的離別之意。

    辛棄疾的這首《賀新郎·把酒長亭說》不僅回憶了與陳亮的交往,更抒發了別情。寫得勃發跌宕,筆力激盪。長亭分別處,多少話想說,他們談陶淵明,諸葛亮,酌古準今,辛棄疾覺得陳亮就是和陶淵明諸葛亮一樣的人,或者說是一類人。嚮往自由不願做官,陳亮不僅在政治軍事上有卓越的見解,更曾三次向宋孝宗上書,主張改革內政,抗擊金兵,收復中原。還在《中興十論》裡具體規劃了收復中原的政治和軍事策略。這些都可以看出陳亮的不是一般人。飛鵲踏雪兩句,觸景生情,描繪出了長亭的景色,不是靜態的描摹,而是靈活生動。長亭餞別,談得越多,越是難捨難分,彼此之間也就更增添了留戀之意。所以這首詞是稼軒詞中的名篇。

    浪淘沙·丹陽浮玉亭席上作

    宋·陸游

    綠樹暗長亭。幾把離尊。

    陽關常恨不堪聞。

    何況今朝秋色裡,身是行人。

    清淚浥羅巾。

    各自消魂。

    一江離恨恰平分。

    安得千尋橫鐵鎖,截斷煙津。

    首句回憶昔日送別友人的情景,坐落在長江別上的浮玉亭。暮春時節,作者多次送友遠行。餞行在綠樹繁茂濃陰蔽日的亭子裡。與友舉杯,殷殷話別,不勝傷感。離別即在眼前,不知何時才能相見。送者和行人都是心緒不佳,不勝感傷。陽關是唐代詩人王維《送二元使安西》一詩的代稱,奕名《渭城曲》。此詩將人類普遍具有的感情——友誼,描寫的非常真摯感人,因此,它在當時就被譜上了樂曲,作為“送別曲”。成為了當時的最紅的流行歌被人傳唱。世稱“陽關曲”或“陽關三疊”。陸游這首詞裡說的“陽關常恨”,是因為別時與友人唱陽關,唱罷陽關別故人,而他經常與友分別,每次都唱“陽關”。所以就“常恨”,因為“常恨”,故再聽到陽關唱起,就“不堪聞”了。詞的四五句寫詞人遠行時的情景。陸游這次離開京口赴南昌任職,正是冷落清秋時節。以前與人分別是春殘花盡時,對方是行人,自己已覺傷心。今秋風蕭瑟,草木搖落,自己是行人。將別故人遠去,其悲傷之情當然要倍增於過去,因此,此時此刻,詞人的離別之恨和遠行之悲,充盈於胸,流露到了臉上。後面的“清淚”句語意雋永,意蘊深邃。即景抒情感慨,詞人甚至幻想能得“千尋鐵鎖”,把長江“截斷,鎖住”,想法新奇,別具匠心,這種幻想,不僅表達了與友人長在一處永不分離的願望,也反映了詞人與摯友不忍分別但又不得不分別的痛苦。今天我們讀來依然纏綿緋惻,餘味無盡。

    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經說過,“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沐容劍秋曰:亭還是那座亭,人已不是那個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朋友送了很多鴨蛋,怎麼做鹹鴨蛋最簡單還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