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通常,我們都認為“得到”是好的,但老子卻說“得與亡孰病?”也就是,得到與失去,到底哪個更有害?這句話問的與常識相反,您是怎麼看待的呢?
8
回覆列表
  • 1 # 滄海一粟了無痕

    得失是矛盾統一體,沒有得到就不會有失去,反之亦然,相輔相成。有時得到或許更有害,比如好不容易中舉的范進。所以,得失都是生命中的必然,對於生命的意義沒有利害區別。

    一般的,得到時我們開心,失去時我們傷心——這也是人之常情。但福禍相依,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此處的得到對應的就是福,失去對應的就是禍。詮釋這個道理最好的故事就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了。

    故事是這樣的:從前,有位老漢住在與胡人相鄰的邊塞地區,人們都尊稱他為“塞翁”。有一天,塞翁家的馬在放牧時丟了。鄰居們得知後,紛紛前來安慰。可是塞翁卻反而釋懷地勸慰大夥兒:“丟了馬,當然是件壞事,但誰知道它會不會帶來好的結果呢?” 果然,沒過幾個月,那匹馬又從塞外跑了回來,並且還帶回了一匹駿馬。於是,鄰居們又一齊來向塞翁賀喜。然而,這時的塞翁卻憂心忡忡地說:“唉,誰知道這件事會不會給我帶來災禍呢?” 果然,他的兒子因為騎那新來的馬,竟從馬背上掉了下來,摔傷了一條腿,造成了終身殘疾。善良的鄰居們聞訊後,趕緊前來慰問,而塞翁卻還是那句老話:“誰知道這會不會帶來好的結果呢?” 又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中原,身強力壯的青年都被徵去當了兵,結果十有八九都在戰場上送了命。而塞翁的兒子因為是個跛腿,免服兵役,父子二人也得以避免了這場生離死別的災難。

    所以,要辯證地看待得失,得到巨大財富的同時,可能失去了家庭的快樂,失去愛情的同時,或許贏得了事業的成功。所以要淡看得失,得到時我們不得意忘形,失去時我們不怨天尤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像故事中的塞翁那樣豁達和理性。

    任何時候,我們都要樂觀向上,積極把不好的一面轉化為好的,有利的方面。

  • 2 # 布翁布頭哥

    得到就意味著將來會失去,其實得到與失去都不會造成悲劇,造成悲劇的是我們這個執著妄想的心。因為有求皆苦,無求乃樂。

  • 3 # 老孫遁世無悶

    老子《道德經》四十四章裡說過:“名與身孰親?身與化貨孰多,得與亡孰病”。這人生三問,寓意深遠。“得與亡孰病”意即獲得與喪失,哪一個更有害?無疑這是針對名與利而言。那麼我們如何看待名利的得失呢?

    人生中得到也是失去。大家知道,人生就是一次艱難的旅程,一直是在得到與失去中往來,在歡樂與悲傷中穿梭。我們每個人都是“赤裸裸”地來到這個世界,最終又“赤裸裸”地離去。人生在世,有時候一手得到了,另一隻手又迅速失去了;有時候是這邊得到了,那邊失去了,直到最後連生命也失去了,才看到原來得到和失去之間有一個符號——或大於號、或小於號或等號。人從誕生的那一剎那,失去的命運也無法逃避了。每一次得到的,都註定要失去,得到也是失去。得到的未必就是好事,未必長久;失去的未必就是壞事,未必不是更大的獲得。

    人生中的失去也是得到。失去也是得到的開端,有句俗語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不正是這個道理嗎?拿我自己來說,也算是個豁達的人,完全的樂觀主義者。職場上,在屢次遭遇挫折的情況下,失去了失去了利,但在失去的同時,我居然有心情遊覽山水,潛心考古玩石頭,閒時還寫詩作畫,而且小有成就,得到了精神上的快慰。誰能說我不是失去了很多?誰又能說我不是得到了很多呢?對人生來說,無悔此生才是最重要的。

    得到與失去是矛盾的統一體,是可以互相轉化的,而且是並存的。或許它們之間的區別更多的是體現在對待的心態上。被慾望驅使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失去,殊不知在得到的的同時,珍貴的健康卻在精神的折磨下漸漸失去,忽視了自己得到的其實也很多了。而在樂觀的人看來,儘管身處逆境甚至百病纏身,但卻還有友誼、親情,還能學習,就像許多殘疾人一樣,雖然身體的某個部位不聽使喚,但同樣可以演繹精彩的人生,變壓力為動力,轉危機為契機,變壞事為好事。

    小結:得到就一定是幸福嗎?失去就一定是苦難嗎?從我個人的經歷體驗看。人生中得到與失去對生命都有害,因為它都會耗費你畢業的精力,使你為得到而苦心經營,為失去而痛苦不堪。而實際上,有時得到的,對生命的害處可能更大;有時失去的,對生命的價值可能更高。起碼失去不是失敗,恰恰卻是成功的開始,它會促使你生命更加頑強地成長,直至獲人生的最大價值。

  • 4 # 金棠文化

    用中國傳統文化主要組成部分儒釋道三教分析,儒家以得到為最高目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學子人生最高追求,“朝聞道,夕死可矣”是孔夫子的終身理想。

    佛教在中國是經過改造的、完全中國化的、早巳融入中國傳統文化之中的宗教。佛教指出人類是在不得以的情況下得到不該得到的東西,造成人生都是苦,如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怨僧會苦等,所以佛教提倡“捨得”,拋棄人世間的一切而達到“涅槃”。

    無論是得到還是失去,在道家眼裡無甚差別。道家的精髓是“天人合一”,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不管是得到還是失去,都存於大自然之中。老子的“得與亡孰病”,沒有給予得與失如何取捨的答案,只是引導人們對此問題的思考。

    得到與失去哪個對生命更有害,取決於人的主觀看法,各人文化背景的不同,所得出的結論也不同。

  • 5 # 蜂富人生

    我認為,得到與失去,如果控制不好,都會對生命產生很大的危害。為什麼這麼說呢?

    一、得到與失去正好是相互對立的矛盾體,如果雙方不能達到平衡,都會傷及你的生命體。世界上充滿平衡原理,許多事情發展到“極端”或頂峰的時候,必然要向相反的方向去發展,這是一種規律。得到與失去也是一樣。就拿財富的得到來說說吧,得到財富太多,而你要是隻會不斷積累而不回饋社會,不做有意義的公益事業,只是注重自己的享樂,那麼,你在別人的眼力,最多是個財富佔有方面的超級能人,你的名聲、威望在老百姓那裡就要大打折扣,你的合作物件也會變少,你會是一個孤寡之人。同時,你的後代在這種巨大的財富擁有中從小生活,他一定能成長成為和你一樣的財富佔有超級能人嗎?我看未必,許許多多的富二代不如父輩已是不爭的事實,極少數“能”接盤的,又有幾個能像父輩那樣!

    二、得到與失去不是隨時能看清楚進行變化的,它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而且,一個人與另一個人量變的數量有所不同,一個事與另一件事也是量變的數量也不一樣,自然,質變的時間也不同。人總是得到了一些,還想多點得到,有高檔汽車了還想有私人飛機,人的慾望是沒有止境的,但是,細心的人們會發現,有些人在不斷得到的同時(事業不斷壯大的同時),他的家庭出現了這樣和那樣的問題,例如,夫妻離異;子女學壞;仇人增多;風險變大。等等。這些,與只注重了財富的獲得,不注意其它方面有沒有關係呢?肯定有。這就是不斷得到,不斷失去的量變,只是還沒有達到質變那麼嚴重而已,因為質變也需要時間。

    三、量變到質變,往往在不經意間發生。世界上許多大企業,因為突發的一場災難而倒閉;一些小的企業,也會因為一個事故,一個債務而一蹶不振,都充滿看不見或看不清楚的未知。不重視這種量的長期積累變化,你就會分險越來越大。所以,我們在注重得到的同時,也要有失去的意識,得到了,證明了你的能力,你應該很滿足了,但是,你應該把得到的太多的一部分反饋與民,才會有更多的人們欣賞你,關心照顧你,始終惦記你,你才會有好名聲,也才會避免不好的質變發生。

  • 6 # 子時40

    當人活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會或多或少的明白,做人已沒有好壞之分,做事也無對和錯差別,也就無所謂得和失,按照中國的傳統文化,沒有得那裡會有失,沒有失哪裡能得到,得生必有死,得死會有更多的生,陰陽五行相生相剋,因果輪迴,有偶然也有必然,人的一生到終結的那一天看,都是必然的結果,人生都是悲劇,沒有永生。好好享受人生的旅程,做事先做人,人活在世上不光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能夠讓後事的人還能想起你,是你做過的事情,你長什麼樣沒人會在意。

  • 7 # 愛荷蘭平臺

    對於得到與失去,如得到更多的金錢與權利而促使人變壞的話,我認為得到對生命更加有害。如去救濟比自己窮苦的人.或花時間精力金錢去安慰受傷的人,施比受更為有福...

  • 8 # 莽崑崙566

    得而不喜,失而不煩,心湖平靜,順應自然,道心所處;未來不迎,既來不雜,去而不戀,平心所待,德心所行。此,真道德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上級女領導,因為不化妝不燙頭,所以要開除我,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