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子夢奇談

    周瑜大度?

    你是說“”大率為得人“還是說“周瑜這人淨忽悠,說個話就像灌人酒,真TM醉了”。

    周瑜大度,先說說從哪裡看到的,咱們再分析好吧?

  • 2 # 過盡飛鴻矣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舒人 。東漢末年名將,出身廬江周氏,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

    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又率軍大破曹仁,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於巴丘,年僅36歲。

    正史上週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孫權稱讚周瑜有“王佐之資",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不談後人如何眼光,咱們先看看同一個時代的人對於周瑜的評價

    孫策:周公瑾英雋異才,與孤有總角之好,骨肉之分。②吾得卿,諧也。

    曹操: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劉備: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

    蔣幹: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間。

    呂蒙:昔周瑜、程普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雖事決於瑜,普自恃久將,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幾敗國事。[

    王朗:周公瑾,江淮之傑,攘臂而為其將。

    程普: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諸葛瑾、步騭:臣竊以瑜昔見寵任,入作心膂,出為爪牙,銜命出征,身當矢石,盡節用命,視死如歸,故能摧曹操於烏林,走曹仁於郢都,揚國威德,華夏是震,蠢爾蠻荊,莫不賓服,雖周之方叔,漢之信、布,誠無以尚也。

    《江表傳》:年少有美才。

    韋昭:善談論,能屬文辭,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周瑜之後,肅為之冠

    可見同一個時代,不管是敵是友,對於周瑜評價都極高

    那麼,為什麼羅貫中要將他描繪成一個小肚雞腸 ,氣量狹窄,被諸葛亮肆意玩弄的人 呢

    小說《三國演義》裡為了凸顯諸葛亮的智慧,對歷史上的周瑜形象做了較大的改動,並虛構了較多的情節,如赤壁之戰,周瑜的主張不太明確,是戰是和躊躇不定,諸葛亮借曹操修築銅雀臺欲奪小喬之事,智激周瑜,堅定周瑜抗曹的決心。

    曹操命周瑜同窗好友蔣幹勸降周瑜,周瑜設下計策,假裝友善,偽造了曹操水軍都督蔡瑁、張允寫給周瑜的降書讓蔣幹發現,上演了一出“蔣幹盜書”的好戲,為赤壁之戰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後來周瑜勸誘諸葛亮投吳不成,下定決心必除之而後快。

    正巧劉備甘夫人去世,周瑜向孫權提出假意要把孫權之妹許配劉備,實則引誘劉備來東吳的妙計。

    然而在諸葛亮的三個錦囊和吳國太喬國老的“胳膊肘往外拐”的態度下,周瑜的計策被一一化解。

    諸葛亮三氣周瑜,致使周瑜吐血而亡。周瑜死後,孫權厚待他的遺孤

    諸葛亮設計,假裝主動為周瑜弔喪,從而給眾人留下諸葛亮寬厚大度,周瑜小氣不能容人的印象。

    這是小說裡的情節,雖然膾炙人口,但終是虛構事件,與歷史不符。

    羅貫中把周瑜塑造成一個小肚雞腸之人,真是千古冤案,不少學者為他打抱不平,可究其原因竟然是因為周瑜的後代是一個學霸,羅貫中由於妒忌,所以在小說中貶低周瑜。

    歷史上的周瑜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周循,非常有周瑜的氣勢,但英年早逝;周瑜的二兒子叫周胤,因得罪孫權被流放到江西吉安。周胤到了吉安後,一度落魄,好在後來遇到了一戶姓羅的人家(羅貫中的祖先),成為羅家的女婿,之後代代相傳直到元末明初,周家為周敘一代,羅家為羅貫中。

    由於羅貫中每次考科舉都名落孫山,而周敘卻金榜題名,這讓羅貫中心理甚是不服。後來羅貫中在隨父經常的途中,經常出沒茶館聽三國戲曲。當時的三國戲曲都是以”劉"為正統,後人便把周瑜的功勞安放在了諸葛亮身上。羅貫中聽了之後,覺得甚是有趣,就把平時所聽來的戲劇,寫成了《三國演義》,而他不但沒給周敘的祖先周瑜平凡,反而還進行添油加醋的惡搞周瑜,以達到貶低周敘的目的。

    當然這是野史當中的說法,不足為信。那真實的原因是什麼呢?

    從當時的環境來講,陳壽三國志是在三國未遠的時代而且成書的時候是西晉,西晉政權來自曹魏,曹魏政權來自漢獻帝,為了維護正統當然也是為了保命當然要以曹魏為正統,其他蜀漢、東吳都是割據的諸侯了。

    但是在東晉和南宋的時候變風向了,為什麼?

    因為東晉和南宋都是中原漢族王朝滅亡之後偏安一隅的小王朝,處境上就和蜀漢類似。因此先天上同情蜀漢,東晉習鑿齒漢晉春秋和南宋朱熹通鑑綱目都以蜀漢為正統來寫三國曆史。

    要襯托諸葛亮就要讓陪襯品人品、才能處處差他一大截才可以啊,這樣才能表現諸葛亮的光輝形象。

    在陪襯方面人品方面主要靠周瑜襯托,所以周瑜是心眼小、氣量小、沒良心,最後還給亮哥氣死了。亮哥處處高周瑜一頭

    作者故意這樣寫,咱們能有什麼辦法呢

  • 3 # 歷史與文化縱橫

    三國志記載:孫堅死後,孫權還是將軍,其他的人諸將賓客對孫權禮貌簡單,只有周瑜對孫權執臣禮。程普倚老賣老欺負周瑜,周瑜從不跟他計較。程普後來說,跟周瑜在一起,如飲美酒。可見周瑜是很大度的。周瑜臨死推薦魯肅為都督,託以重任,說魯肅有才幹。

    那麼,羅貫中先生為什麼要在演義中黑周瑜呢?黑的情節主要是三氣周瑜。周瑜感慨,既生亮何生瑜。自從諸葛亮過江來,周瑜見識了孔明的才能,比如草船借箭、比如諸葛亮也知道用火攻的計策,比如諸葛亮會測定那天會有東風,還能登壇起東風等。周瑜嫉妒不得了,非要除掉諸葛亮,免除後患。結果反而被諸葛亮三氣,賠上了夫人又折兵,把周瑜給氣死。這其實是要突出諸葛亮的形象。諸葛亮藉著與周瑜鬥智,把自己表現得很高大很有智慧。是出於故事結構的需要。

    而三國演義這本書是以蜀漢為正統,蜀漢的人物都是添油加醋了的。比如對關羽的大大美化。關羽的武力表現在三國志中,差強人意,如果把關羽殺文丑、過五關斬六將、斬華雄等演義成分去掉,關羽沒有陣斬過一員上將,殺顏良也是搞的偷襲。關羽的形象將大打折扣。諸葛亮去掉三氣周瑜、草船借箭等成分,其形象也打折扣,如此一部三國也沒有什麼看頭了。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有事借鑑民間的話本和評書,如三分說等。自己加工改造了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矛盾衝突是小說最為吸引人的地方,諸葛亮和周瑜之間並沒有什麼衝突,相反利益取向是一致的,就是結盟。但是兩人作為兩大集團的主要智囊怎麼能沒有產生故事呢。是民間流傳還是羅貫中編撰就不得而知了。總之,兩人之間的鬥勇鬥智,由於周瑜早死,就偏向了諸葛亮。因為後面諸葛亮還有很多故事。周瑜的死其實跟諸葛亮沒有一點關係。

  • 4 # 思文雨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需要對三國演義這本書所要表現的觀點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在三國演義中,我們不難發現,以劉備為首的蜀漢集團不僅佔據了很大一部分的鏡頭,而且很多文臣武將也得到了大幅度的一個美化,這一點,與羅貫中心中認為蜀漢才是正統有著直接的關係。

    而有了這一層認識後,我們便可以得出一個十分肯定的結論,那就是透過抹黑周瑜,從而達到美化甚至是神話諸葛亮這位蜀漢第一文臣的作用。

    那麼,有了這個肯定的結論,我們接下來便一同來分析分析為何羅貫中非要透過抹黑周瑜來美化甚至是神話諸葛亮。

    第一:周瑜的身份優勢

    出生於公元175年的周瑜,在少年時便有著神通之美譽,並且很早就與孫吳奠定者孫策交好。同時,在孫策從一無所有到建立江東政權的過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他的個人能力,隨著孫策的崛起也逐漸為世人所認同和稱讚,並且,在與孫策分別迎娶了當時江東號稱最美的大小二橋之後,更是一度成為了當時的一段佳話。軍事、政治、謀略上都極其出色並且年齡還不大的周瑜,在當時已然是少有的人生贏家了,羅貫中選擇透過抹黑他,並借他的口來稱讚諸葛亮的話,所能夠達到的效果,自然也就要比自己空口白話的去直接誇讚諸葛亮有效的多。

    第二:諸葛亮出仕的時間侷限

    與周瑜早早追隨孫策闖下偌大威名相比,諸葛亮的出仕時間就要晚上許多了。一直隱居在荊州的他,直到曹操北伐時才被諸葛亮請下山。此時,已經透過司馬微、徐庶等人的口為諸葛亮的能力做足了宣傳的羅貫中自然而然的就面臨了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那便是如何將之前為諸葛亮鋪墊的絕世能力找到一個重大的事件來體現出來。

    正好,此時遇上曹操百萬大軍北伐,羅貫中就此次事件中的一些主要人物進行了文學藝術上的加工和改動,從而極其完美的解決了這個棘手的問題。透過將曹操多疑的性格進行一個放大,從而為諸葛亮草船借箭找到了一個很好的理由和藉口。透過對東吳眾臣的貶低,從而讓諸葛亮舌戰群儒有了一個正面且正義的形象。最後,透過對周瑜性格上的扭曲,從而將原本應該是屬於周瑜人生最光輝的一場大戰完美的轉移到了諸葛亮身上,將赤壁之戰的功勞幾乎是一股腦的轉移到了諸葛亮的頭上。如此一來,也就正好將諸葛亮的能力與之前所做的鋪墊完美的銜接上了。

    第三:小說的主次

    眾所周知,三國演義雖然很精彩,但是本質上還是一本小說。既然是小說,它就無法避免的有主次之分的,而在演義之中,蜀漢是正統,也是唯一的主角,任何人或者是勢力與之出現在同一場鏡頭之中的話,就自然會或直接或間接的成為映襯蜀漢正統地位的陪襯,更何況是在赤壁之戰這等具有著十分重大意義的戰役之中。

    因此,原本應該是絕對主角的周瑜,也就不得不接受被羅貫中打下神壇的悲涼宿命。因為,這樣一場具有改變歷史格局的戰鬥,其主角必定只能是以劉備為首的蜀漢勢力才行。

    綜上所述,也就不難得出,對周瑜的貶低,只是因為羅貫中需要他這個墊腳石將諸葛亮送上神壇。同時,需要透過他的口,告訴讀者,諸葛亮的真才實學,那是得到了當世一等一的大才認證了的,甚至是無比的嫉妒,以至於會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千古感嘆來。

  • 5 # 今生情

    翻開正史可以發現本傳中的周瑜毫無缺點,確實是個完美之人。他是一個有德;有才;又有風度和朝氣的人。如此一個剛柔相濟的人物又有無可挑剔的優秀品格和令人讚歎的文武宏才,加之上天又特別偏愛給了他俊美的外貌,內外皆秀又風度翩翩,他稱不上完美又有誰能稱得上呢?用一句話形容周瑜實在是再合適不過了,他可謂人如其名:周瑜就象他的名字一般如瑾似瑜,是一塊完美無瑕的美玉。

    但是為了美化演義第一男主角諸葛亮,羅貫中可說是耗費了心機。因為諸葛亮除了在劉備死後有些作為外,在此之前除了出使了一次東吳餘下的事就是為劉備管管糧草足食足兵而已,要拔高他不用非常之策可不行。於是只能對不起周瑜了。再說如前所述周瑜是劉備集團發展壯大的大絆腳石,演義的主題就是尊劉,誰叫周瑜曾經和劉備過不去,對不起你也是應該的。而周瑜這麼優秀功勞又這麼大,把他的功勞奪過點也夠諸葛亮形象美一陣的。另外周瑜這麼這麼完美好最讓人嫉妒了,現在也讓你嚐嚐嫉妒別人時的難受!而且被你這麼有本事的人嫉妒的人,他的本事不是大到海里去了?於是餘下的事就不用我多說了:歷史上毫無過結的周瑜和諸葛亮成了水火不容的對手,諸葛亮奪走了周瑜的功勞奪走了他優秀的品格,這還不算還要奪走他的生命,在周瑜死時還不放過他,逼著他說下“即生瑜, 何生亮”這句名言,硬要周瑜在臨死時在諸葛亮臉上再塗點脂粉。羅貫中對周瑜也太殘酷了!好好的周郎何止臉上被塗點泥,簡直是帶上了大泥罩已經面目全非了。但這畢竟是小說,裡面的周瑜諸葛亮只是文學形象,而演義用周瑜陪襯諸葛亮這一手法在塑造人物上還是成功的。周瑜雖變成了另一個人但他毒中還是有點美的,這是原來的周瑜坯子太好,雖歪曲醜化得不成樣子他美的本質還是抹煞不了的。而且我們不能忽略這一點:周瑜比諸葛亮大七歲,當時諸葛亮不過是為劉備來向東吳求救的,一個堂堂東吳大都督怎麼會嫉妒一個毫無作為初出茅廬的後輩呢?

    歷史上的周郎是最性度恢弘的,在演義裡他被歪曲但造就了“千古完人”諸葛亮形象,而且變出來的怪‘周瑜’也成了心胸狹窄的典型人物,有典型性在文學上還是成功的。所以受再大的委屈他也是能折節容下的,但如果用演義裡虛構的東西去說歷史上的周瑜,他再大度也會氣得吐血了。然而俗的東西往往有市場,象正史這種陽春白雪之類雅的東西難免曲高和寡。

  • 6 # 強朋友

    是小說藝術虛構的需要,一是作者是宣揚劉備的蜀國政權是正統,必要要醜化對立方。二是襯托三國時代三國之間互相利用互相坑害的時敵時友複雜生存關係。三是增強演義的故事性。假如總沒一些矛盾衝突,總是講述平淡無奇還有《三國演義》嗎?真實的場境真有可能雙方表面風平浪靜的。

  • 7 # 文史不假

    提到周瑜,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陳壽在《三國志》中這樣評價他——“性度恢廓”。那麼,在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中,為何會將他塑造成為一個小肚雞腸之人?

    一部《三國演義》,儘管無比的經典,成功入選了“四大名著”。但是,作為劉備和諸葛亮的超級鐵粉,羅貫中在成功塑造劉備、諸葛亮等人光輝高大形象的同時,還不惜把歷史上的許多名人都拿來做陪襯。比如,曹操、孫權、司馬懿,魯肅等人,都被羅貫中肆意抹黑。

    甚至於,就連魯迅先生都看不下去了,在對《三國演義》評價時,他談到:

    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但是,以上這些人雖有冤情,但還不是被羅貫中黑得最慘的一個。因為,周瑜才是被羅貫中抹黑抹成黑人的那一位。

    在羅貫中的筆下,周瑜這個江東的大都督,甚至在書中就連一個配角都算不上,最多也就是一個群演罷了。當然,這個群演的鏡頭和對白要比其他群演多一點兒,因為他還得負責背黑鍋。

    《三國演義》中,周瑜簡直就是一個目光短淺和心胸狹隘的活典型。自視甚高的他,對於諸葛亮的通天徹地之能,由妒生恨。基本上,在周瑜為數不多的出場中,都伴隨著他對諸葛亮的羨慕嫉妒恨。

    先說赤壁之戰,因為這場戰役的影響太大,它直接終結了曹操統一全國的程序,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格局。

    羅貫中當然要在《三國演義》中大書特書這一段故事,不過,他還是一如既往的抬高劉備和諸葛亮。尤其是諸葛亮,在老羅的筆下,儼然成為赤壁取勝的首要功臣。

    諸葛亮先是提出孫劉聯盟,進而出訪江東、舌戰群儒。在先後擺平了孫權和江東群臣後,又搞定了周瑜,終於促成孫劉聯盟的形成。

    而到了開戰前,諸葛亮又被周瑜多次的刁難。比如,弓箭不足,周瑜讓阿亮想想辦法,阿亮二話沒說,帶著幾艘破草船就出發了,談笑間十萬支箭齊活。再比如,計劃好了用火攻,可是沒有東風,阿亮也沒推辭,披上自己的風衣就登壇施法去了,輕鬆弄來東風。

    一句話,羅貫中筆下的劉備和諸葛亮,他們才是取得赤壁之勝的關鍵人物。

    可事實上!周瑜才是這場戰爭取勝的領導者,他才是真正的前敵總指揮。

    赤壁大戰時,周瑜在前線運籌帷幄,透過苦肉計、詐降書、離間計、連環計、火攻計等謀略,才最終取得戰役的勝利。而當時,諸葛亮正躲在遙遠的大後方零陵,負責進行糧草督運和農田建設的後勤工作。

    赤壁之戰後,為了討要荊州的五郡,周瑜計劃利用老闆的妹妹孫尚香,以色引誘劉備並伺機扣押。結果,又是諸葛亮,他將計就計,幫助老劉迎娶了孫尚香這個白富美,害周瑜落了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汙名。

    最後,羅貫中索性發了一個大招,周瑜在他筆下竟然被諸葛亮活活氣死了。死前,周瑜還曾大聲嚷嚷道:“既生瑜,何生亮”!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舒縣人。他的家世甚高,其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曾經位列三公,而其父周異擔任過洛陽令。周家絕對是當時的名門望族,實非“諸葛村夫”所能比及。

    出身好,外形也好!周瑜本人風姿綽約,英俊瀟灑,除了熟讀兵書外,還特別精通各種樂律。當時,江東的民間都流傳著“曲有誤,周郎顧”的諺語。

    最難能可貴的是,周瑜這個高富帥,絲毫沒有嬌縱過自己。他待人寬宏大量,不計個人恩怨,以江東大局為重,受到了孫策、孫權兩代吳主的信賴。甚至於,滿朝文武都對這個年輕有為的後生佩服之至,只有一個程普例外。

    程普是江東元勳,威望高、脾氣大,因而對周瑜倚老賣老。而周瑜卻虛懷若谷,敞開胸懷向程普求教,終於上演了一把三國版的“將相和”。所以,周瑜絕非小氣之輩,更不是小肚雞腸之人。

    210年,江東認為劉備在赤壁之戰中出力最少,但收益最大,因而一再要求劉備做出讓步。在被拒絕後,孫權批准了周瑜提出遠征益州的方案。

    周瑜信心滿滿趕赴江陵前線,當行至巴丘時突犯心梗而過世,時年僅三十六歲 。當然,周瑜死前絕沒有喊過“既生瑜何生亮”這樣的話。如果,他知道自己被後世的羅貫中黑得不成了人樣,一定會高喊“既生瑜,何生羅?”。

    事實上,《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生活在元末明初,當時正值戰亂四起,民不聊生的時期。

    深受儒家正統思想和皇權思想的影響,羅貫中自然渴望漢人的江山,渴望正統的帝王能結束蠻夷統治。於是,他將劉備極力拔升,將曹操和孫權壓低,就是出於這個原因。

    所以,受此影響下,作為孫權帳下的第一重臣,周瑜自然成為了羅貫中的打擊目標。

    回答完畢!

  • 8 # 新宇158

    小說可以虛構,根據主題需要變換人物性格、容貌、地位……這是允許的,也是常有的現象。把周瑜刻劃成小肚雞腸是為了襯托諸葛亮的大度睿智:周瑜打黃蓋,戲裡有戲,諸葛亮心知肚明,坐視不管,使周瑜計謀落空,襯諸的高明。赤壁之戰,諸葛亮借到東風之後,就讓趙雲前來接應早早離開這是非之地,使周瑜的扣壓計劃失算……這樣改寫安排使小說人物個性鮮明,情節跌宕起伏,吸引讀者。

  • 9 # 孤罔炎史

    羅貫中,山西太原人。14歲隨父移居蘇州後長期在蘇杭一帶活動,熟讀《三國志》,對三國曆史可謂信手拈來。

    他明明知道周瑜的為人,卻偏偏要把他塑造成一個小肚雞腸的人,為何?又沒有深仇大恨。恐怕除了為了襯托孔明以外,也是他對周瑜這位天縱之才英年早逝的痛惜,所尋求的一種心理安慰吧,因為惋惜所以找一個能夠接受的理由(雖然聽起來感覺有點變態)。

    一、哀哉公瑾

    演義中,周瑜臨終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聲而亡。後世也因此產生了“一時瑜亮”這個詞語,來表達這二人的不相伯仲。

    而不管是在演義中,還是正史上,縱觀整個三國曆史,能夠與周瑜比肩的人才寥若星辰。不同於諸葛亮的出道晚,周瑜年方20便開始與孫策逐鹿江東。

    可以說,江東基業是在孫週二人的聯手下拿下來的。如果孫策要用一句現代話去表達自己的情感,應該是:“我的果實分你一半”、“軍功章也有你的一半”

    雖然他們二人的感情是濃濃的兄弟之情。但事實上,單論功勞,周瑜實在是功莫大焉。因此,周瑜在年僅24歲時,就已經擔任了中護軍、江夏太守的要職。

    不僅如此,在孫策去世後,周瑜第一時間趕回了吳地,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也成為演義中“內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的史料出處。

    在202年,孫權迫於曹操新勝袁紹的壓力,差點就同意了送質入朝的要求,全賴周瑜力挺才放棄了這個念想。對了,這時候,張昭扮演的角色是“猶豫不決”。

    至於赤壁大戰前,周瑜極力主張決戰,成為赤壁大戰的重要人物,更是名垂青史不需多言。

    這樣一個才能出眾、功莫大焉的周瑜,卻在年僅36歲的時候去世,多次入選十大最令人心痛的三國人物,羅貫中豈能對他沒有感情?

    二、痛哉公瑾

    當然,除了這些,羅貫中將周瑜刻畫成一個小肚雞腸的形象,未必沒有他對周瑜一力促成了三國鼎立局面的不滿。因為從送人質事件開始,到力主與曹操決戰以及後續的一系列事件來看,能夠不斷堅定孫權割據江東的首要人物非周瑜莫屬。

    魯肅的重要性固然很高,但如果沒有周瑜這位如定海神針般的統帥和他超卓的軍事才能,孫權的野心是不可能得到實現的。

    而按照張昭的性格和他被孫策臨終所賦予的大權,如果沒有周瑜,恐怕早在202年,孫權就已經被曹操牢牢抓住人質在手,都未必會有赤壁前的猶豫了。即便當時未送人質,在曹操兵鋒向東的時候,沒有周瑜這樣立場堅定而又富於鬥爭精神的統帥支援,孫權也未必會下定決心打一場大仗。

    順便說一下,如果不是周瑜,魯肅很可能壓根不會跟了孫權。按照史書記載,魯肅與劉曄交好,當時已經決定要和他一起北行了,正是因為周瑜自作主張,已經將他的母親遷到了吳地,才使得魯肅放棄北行歸附江東孫氏。

    而這2位,可都是堅定的抗曹派,或者更準確的說法叫做:在其位謀其政。如果魯肅到了北方,也只會一心幫著曹操琢磨江東。職業道德在他們身上體現得是很完美的。

    況且,我們還沒說周瑜的身份呢,他的從祖父周景和周景的兒子都是漢朝太尉。兩世三公所帶來的政治地位,使得周瑜從出身開始,就帶著極重的光環。外加他的姿容美麗,堪稱三國頂級帥哥,迎娶美女小喬的幸福婚姻,年少成名,精通音律等等,周瑜是一個從身世到樣貌到才華再到成就都堪稱完美的人物。

    而他唯一令人遺憾的就是英年早逝了。

    長使英雄淚滿襟,同樣可以用在周瑜身上。這樣的人,很難讓人心生嫉妒,反而是更多的可惜。

    基於對他的同情,基於對他的惋惜,基於襯托孔明的需要,以及可能的對他促成三分的不滿,羅貫中將史書中“雅量高致”、“器量廣大”、“與周公瑾交,不覺自醉”的大度周瑜描寫成完全反面的小肚雞腸之人,或許也就可以理解了。

  • 10 # 翁一水

    羅貫中才知道啊。

    可能寫周瑜,就是為了小肚雞腸吧。

    可能是劇情需要。

    是不是這樣子,我也不知道。

  • 11 # 趣緣雜談

    小說和歷史的不同在於小說的人物色彩比較單一,真實歷史中的人物是非常複雜的。小說要突出某人正面形象就必須濃墨重彩的塑造,三國是崇劉貶曹的。

    再者由於作者的身世以及遭遇所以他需要有意志的寄託,這也就是千百年來為什麼諸葛亮的形象如此的光輝絢麗的原因,因為諸葛亮是讀書人內心最期待的偶像,是帝王三請才出山的,他們都希望自己能像他一樣。所以周瑜和諸葛一起自然就顯得小氣了,要突出諸葛那就必須抹黑周瑜了。當然我沒有說過諸葛亮不偉大,諸葛亮的偉大是不變的。

  • 12 # 美麗瑯琊人

    這就是寫作藝術。赤壁之戰是抗阻頑強,以少勝多的冒險之戰。羅貫中為了彰顯諸葛亮主戰的勝算,只有降低周瑜的才能,彰顯諸葛亮韞酬帷幄決勝千里之超人謀略。小說中人物的高矮都是作者根據時代背景要求而刻化出來的。羅貫中的諸葛亮也並非神人,失荊州,六出祁山就說明諸葛亮也有失算的時候,這都是背景的需要才這樣寫的。

  • 13 # 古史煉丹爐

    我認為,周瑜被黑成“小肚雞腸”,原因不在別的,只在於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宣傳的是“尊劉鄙曹”、“蜀漢正統”的民眾思想!

    《三國演義》裡面,周瑜是絕對的“狹隘”、“小肚雞腸”的代表!周瑜、諸葛亮是羅貫中筆下的“雙嬌”,從而讓周瑜臨死喊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吶喊!赤壁之戰中,諸葛亮在羅貫中筆下是“屢出神跡”,先是“舌戰群儒”,再是“言探孫權”,接著是“智激周瑜”,最後是“七星祭風”,在周瑜派人來殺時已經被趙雲接走了!太后招親中,諸葛亮智算三錦囊,讓“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

    反而周瑜,在羅貫中筆下不太美好!先是在赤壁之戰中因為諸葛亮的“神操作”而屢次設計誅殺,幸虧有魯肅以大業為重勸說,才算暫時止住了周瑜的殺心,可是看到諸葛祭來的東風后,殺心又熾!太后招親中,又勸孫權誅殺劉備,幸虧有閣老周旋,才讓劉備成功脫逃,最後在劉備歸蜀時,周瑜又派大軍追殺,從而有了“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之說!最後竟然被諸葛亮“三氣周瑜”而亡!

    其實真實的歷史上,周瑜絕對不是“小肚雞腸”之人,反而是個大才!

    首先他是政治軍事上的英傑!政治上,他輔佐孫策一統江東六郡八十州,建立了東吳帝國,並且在朝堂上話語權十足,與張昭等人共同維持東吳王朝的運轉,北拒曹操,西聯劉備!軍事上,他長期擔任東吳統帥,主持並打贏了赤壁之戰,讓東吳朝堂有了一致的看法:外事不決問周瑜!曹操兵敗赤壁後,留曹仁、徐晃鎮守江陵!江陵本是雄城,城池堅固、糧食充足!但是周瑜在與其對峙一年之後,以很小的傷亡將其拿下,可見一斑!

    其次他是謙謙有和的君子!周瑜不僅文武兼備,能夠在朝堂、戰場上掀起風雲,而且還是個美男子,能在生活中樂於待人、謙謙有和!三國志說:周瑜在當將軍時,諸將賓客為禮尚簡,而周瑜獨先盡敬,便執臣節!性度恢宏,曾與程普不睦,後來周瑜上門請教,盡釋前嫌!

    周瑜還是一位音樂大家,對於古之“五音”瞭解甚為精準,曾有“曲有誤、周郎顧”的佳話!

    綜上,我們知道,歷史中真正的周瑜絕對不是羅貫中筆下的“小肚雞腸”之人,而是一位慷慨有為的大豪傑、真君子!為將,他能統帥千軍萬馬,為東吳開疆拓土!為友,他能禮賢下士,與賤士折節相交!他將戰場和音樂運用於股掌之中,開啟了三國時醉儒雅的風流時代!

  • 14 # 一線天

    稍微細心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能看得出來,在整個赤壁大戰前後周瑜與諸葛亮的矛盾衝突中,羅貫中都是在褒亮貶瑜。《三國演義》是小說,不是史書,有些歷史人物和故事情節都無不帶有作者的情感偏向,與歷史事實是有出入的。由此可見,對於一般人來說,看《三國演義》這部書就是圖個消遣或樂趣,不能拿著它當正史去做學術研究什麼的。否則,這部小說就會讀得很累,那也可能真的就成了"看三國掉眼淚,替古人擔憂了"!

  • 15 # 小尋製作

    周瑜在歷史上真實是什麼樣的?

    在三國演義中又是什麼樣?

    羅貫中小說《三國演義》裡,作者基於文學藝術需要,周瑜被描寫成為與諸葛亮明爭暗鬥的人物,最終被諸葛亮氣死。留下了孔明三氣周公瑾,周瑜氣的在馬上大叫一聲,箭瘡復裂,墜於馬下,臨死前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的故事。

    小說《三國演義》裡為了凸顯諸葛亮的智慧,對歷史上的周瑜形象做了較大的改動,並虛構了較多的情節,如赤壁之戰,周瑜的主張不太明確,是戰是和躊躇不定,諸葛亮借曹操修築銅雀臺欲奪小喬之事,智激周瑜,堅定周瑜抗曹的決心。曹操命周瑜同窗好友蔣幹勸降周瑜,周瑜設下計策,假裝友善,偽造了曹操水軍都督蔡瑁、張允寫給周瑜的降書讓蔣幹發現,上演了一出“蔣幹盜書”的好戲,為赤壁之戰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後來周瑜勸誘諸葛亮投吳不成,下定決心必除之而後快。正巧劉備甘夫人去世,周瑜向孫權提出假意要把孫權之妹許配劉備,實則引誘劉備來東吳的妙計。然而在諸葛亮的三個錦囊和吳國太喬國老的“胳膊肘往外拐”的態度下,周瑜的計策被一一化解。諸葛亮三氣周瑜,致使周瑜吐血而亡。周瑜死後,孫權厚待他的遺孤。

    諸葛亮設計,假裝主動為周瑜弔喪,從而給眾人留下諸葛亮寬厚大度,周瑜小氣不能容人的印象。這是小說裡的情節,雖然膾炙人口,但終是虛構事件,與歷史不符

    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 。

    東漢末年名將,出身廬江周氏,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

    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又率軍大破曹仁,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於巴丘,年僅36歲。

    正史上週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孫權稱讚周瑜有“王佐之資",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據《三國志》記載,周瑜年少時精通音律,即使在喝了三盅酒以後,彈奏者只要有些微的差錯,他都能覺察到,並立即會扭頭去看那個出錯者。自魏晉時代之後,“周郎顧曲”常作為典故被各大文豪所引用,常常出現於在各類詩歌、戲曲等文學作品中。唐人李端有《聽箏》詩“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化用此典故,進一步發揮想象,描繪周郎因相貌英俊,酒酣後更是別有一番風姿。彈奏者多為女子,為了博得他多看一眼,往往故意將曲譜彈錯 。

    周瑜為人寬宏,唯獨程普與他不睦,程普認為自己年長,經常凌辱周瑜。周瑜降低自己身份,始終不與他計較。後來程普敬重佩服他,對別人說:”和周公瑾交往,就像喝美酒一樣,不知不覺就醉了。“後來用於比喻與寬厚人交,不覺心醉,令人敬服。

  • 16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其中有一個關於周瑜的著名故事叫:三氣周瑜

    一氣周瑜:赤壁大戰後,曹操大敗,周瑜率軍攻打南郡,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周瑜本人還中了箭,使用詐死之計,才擊敗曹軍,等到周瑜率軍到達時,沒想到諸葛亮趁周瑜與曹軍對戰時,派出關羽、張飛、趙雲提前佔領了南郡,周瑜聽說後大怒,大叫一聲,導致箭傷迸裂,還口吐鮮血,這是第一氣。

    周瑜

    二氣周瑜:周瑜利用孫權的妹妹,借孫權的妹妹嫁給劉備之計,誘使劉備前來東吳,想趁機扣留劉備,逼迫諸葛亮交出荊州,諸葛亮早就猜出了孫權的計謀,教導趙雲如何破計,結果趙雲與劉備成功從東吳逃出,還把孫權妹妹給拐走了,周瑜率軍追殺劉備,但被諸葛亮早就安排好的接應兵力擊退,這一次周瑜的如意算盤又落空了,同樣大怒,再次大叫一聲,第二次箭傷迸裂,口吐鮮血,不省人事,這是第二氣,這次還導致了一句著名的典故: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三氣周瑜:周瑜以假道伐虢之計準備協助劉備攻取西川,實際上想經過荊州時攻取荊州,又被諸葛亮識破計謀,於是諸葛亮將計就計,等周瑜率軍前來時,諸葛亮早已經安排好伏兵,擊敗了周瑜,周瑜這一次徹底大怒,怒氣再加上舊傷復發,一氣之下直接氣死,臨死前周瑜還說出六個字:既生瑜,何生亮。.

    既生瑜、何生亮

    這些著名的典故都發生在三國演義中,因此周瑜也在三國演義中被刻畫為一個氣量小,同時計謀處處不如諸葛亮的人,處處被諸葛亮壓制,作為一個被諸葛亮氣了三次的人,就被活活氣死了,即使在臨死前,周瑜還認為自己不如諸葛亮是上天的錯,上天既然生了我周瑜,為何又生一個諸葛亮來氣我呢!

    當然了,三國演義中的周瑜之所以被刻畫成這樣的人,是為了增加小說的故事情節,更有趣味性,更有可讀性,能夠調動讀者的興趣,小說中的人物如何刻畫,那是作者的自由和主觀意志,只有把周瑜刻畫成小氣,才能襯托諸葛亮的大氣,只有周瑜的計謀處處輸給諸葛亮,只能襯托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但這並不代表真實歷史人物,那麼,正史上的周瑜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周瑜與諸葛亮

    蔣幹評價周瑜:

    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間。

    意思就是說:周瑜氣度寬宏,情致高雅,不是言辭可以說動的。注意歷史上可沒有群英會蔣幹中計這事,也沒有蔣幹盜書這事,這些都是虛構的,蔣幹就說周瑜氣度寬宏,也就是氣量大的意思,這是來自敵人陣營的評價。

    孫權評價周瑜:

    公瑾雄烈,膽略兼人。

    意思是說:周瑜雄偉壯烈,膽識與謀略過人。孫權的這個評價是在周瑜、魯肅、呂蒙去世後,與陸遜點評他們說的,這也孫權對周瑜真實的感受,一個雄偉壯烈,膽識與謀略過人的周瑜,是不可能是個氣量小的人,這是來自領導的評價

    周瑜與諸葛亮

    《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周瑜:

    周瑜、魯肅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

    陳壽評價周瑜與魯肅都是果斷、出眾的奇才,當然也不會是一個氣量小的人,這是來自同時代的作者的評價。

    總體來說,周瑜是一個音樂專家,同時是文武雙全、氣量宏大、膽識與謀略過人的奇才

    周瑜一生最大的功績就是在赤壁之戰中打敗了曹操,在南郡之戰中擊敗了曹仁,以一己之力擋住了曹操統一天下的步伐,能在正面戰場憑藉實力擊敗曹操的人,整個三國只有周瑜一人而已,曹操在前期統一北方的過程,幾乎沒有遇到過大的失敗,像平定百萬青州黃巾軍、兗州之戰憑三城擊敗呂布、徐州擊敗劉備、官渡之戰擊潰了袁紹,白狼山之戰更是以少勝多大敗烏桓騎兵。

    周瑜

    所以周瑜在赤壁之戰擊敗曹操,其意義非常重大,硬生生地把曹操連勝的勢頭給阻止下來,所以周瑜赤壁之戰和南郡之戰的含金量非常高。

    周瑜還是個音樂家,有句話是形容周瑜的,叫“曲有誤、周郎顧”,意思是周瑜能聽出曲子中的錯誤,然後回過頭來指正錯誤,這是周瑜的音樂才能。

    軍事上,周瑜除了赤壁之戰,還參與了東吳早期的很多戰爭,周瑜最早可是跟隨孫策征戰的,兩人的關係差不多就像結拜兄弟的關係一樣,孫策家與周瑜家可是“登堂拜母”的關係,兩家友好,孫策還將自己家裡的大宅提供給孫策家居住,非常大氣。

    周瑜被氣死

    另外,周瑜對孫權非常忠心,孫策去世時,孫權接班,正是需要支援的時候,當時周瑜手中有兵權,率軍回到孫權處奔喪,並且周瑜第一個對孫權行君臣之禮,要知道當時孫權剛剛接手,還不算君,且年僅19歲,正是主少國疑的時候,江東各地也不太平,既有山越作亂,又有宗室背叛,周瑜首先表態,無疑周瑜的支援是雪中送炭,穩定了孫權的政權,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這是周瑜的忠心。

    所以,正史上的周瑜,與三國演義中的周瑜,完全不是一個人,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是一個氣量小,謀略不如諸葛亮的人,而正史上的周瑜是一個文武雙全、氣量宏大、膽識與謀略過人的奇才,雖然在治國理念與內政能力上不如諸葛亮,但在軍事水平方面,應該與諸葛亮差不多,這便是正史中的周瑜。

  • 17 # 小山帶你瞭解農村

    說到周瑜,大家自然會想到他被諸葛亮氣死,臨死前還唸叨著:“既生瑜,何生亮。”在《三國演義》中,周瑜小肚雞腸,處處和諸葛亮過不去,多次被氣得吐血不止,最後被諸葛亮活活氣死。那麼,歷史上的的周瑜到底是怎麼樣的?

    歷史上真實的周瑜,不僅相貌英俊,而且豁達大度,是個氣度不凡、運籌帷幄,為人胸懷寬廣,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完美的人,號稱中外第一儒將。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中這樣寫道“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其實,從這首詞裡面足以看出蘇軾對周瑜的崇拜,那麼為什麼到了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裡就變成了小人呢?

    羅貫中把周瑜塑造成一個小肚雞腸之人,真是千古冤案,不少學者為他打抱不平,可究其原因竟然是因為周瑜的後代是一個學霸,羅貫中由於妒忌,所以在小說中貶低周瑜。

    歷史上的周瑜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周循,非常有周瑜的氣勢,但英年早逝;周瑜的二兒子叫周胤,因得罪孫權被流放到江西吉安。周胤到了吉安後,一度落魄,好在後來遇到了一戶姓羅的人家(羅貫中的祖先),成為羅家的女婿,之後代代相傳直到元末明初,周家為周敘一代,羅家為羅貫中。

    由於羅貫中每次考科舉都名落孫山,而周敘卻金榜題名,這讓羅貫中心理甚是不服。後來羅貫中在隨父經常的途中,經常出沒茶館聽三國戲曲。當時的三國戲曲都是以”劉"為正統,後人便把周瑜的功勞安放在了諸葛亮身上。羅貫中聽了之後,覺得甚是有趣,就把平時所聽來的戲劇,寫成了《三國演義》,而他不但沒給周敘的祖先周瑜平凡,反而還進行添油加醋的惡搞周瑜,以達到貶低周敘的目的

  • 18 # 星辰百事通

    要說周瑜為什麼會被說成是一個小肚雞腸的人,這與諸葛亮是分不開的,從諸葛亮遇到周瑜後就開始說周瑜嫉妒諸葛亮,更是有諸葛亮氣周瑜,能把周瑜氣死那他的肚量會有多大,但事實並非如此,只是這一切都是為了凸顯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久而久之人們一說起周瑜都會想到小肚雞腸。

    其實在歷史中的周瑜並非是一個小肚雞腸的人,他在世的時候是江東的大都督,當時最高的軍事長官,這是他的地位。而且周瑜長得非常英俊,和孫策被稱為江東一帶的孫郎、周郎,蘇東坡寫的赤壁懷古中的“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便是描寫周瑜的雄姿英發。他是三國有名的大帥哥。周瑜也頗富謀略,眼光長遠,善於用兵,他將號稱八十萬軍隊的曹操打敗在赤壁,曹操敗後對手下說:“輸給周瑜這樣的人是沒有什麼可恥的,連曹操都佩服的人豈會是個小肚雞腸的人。

  • 19 # 深夜聊齋

    周瑜在“人設”上的混亂,是《三國演義》的敗筆之一。

    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用氣勢磅礴的語句描寫了歷史上的周瑜: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這是他心中的周瑜形象,也是從三國到北宋這數百年間的,周瑜的真正歷史形象。

    在《三國志》中,對周瑜的評價幾乎全是正面的,如“文武籌略,萬人之英”,“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閒”等等。

    歷史上的周瑜,不僅是一位智勇雙全、多才多藝的儒將,而且是一位氣量廣大、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

    但在《三國演義》中,周瑜卻常常以與此大相徑庭的負面形象示人。一般認為,這是羅貫中在故意“黑”周瑜,以凸顯諸葛亮的“高大全”。

    但我認為,這種說法並不準確。

    應該說,羅貫中並未一味“黑”周瑜,他也相當程度上還原了真實的周瑜,只不過,他也夾帶了一些私貨,使得他筆下的周瑜最終成為了一個近乎“人格分裂”的,讓人看不懂的“兩面人”。

    所以,在《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既大氣磅礴,又小肚雞腸,既聰明睿智,又愚蠢透頂,既沉著冷靜,又心浮氣盛,簡直令人難以琢磨。

    那麼,為什麼歷史上的“美周郎”會變成這樣一副樣子呢?

    一、公瑾當年

    周瑜出身於江東世家大族,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文武兼備,甚至精通音律,於是才有了“曲有誤、周郎顧”的故事。

    光“高富帥”也就罷了,他還自幼喜歡結交英雄,與孫策早年相識,一起讀書,成為知己。

    當孫策起兵時,周瑜攜帶士兵、物資主動相投,開始了他輔佐孫氏兄弟建功立業之路。

    周瑜與孫策不光是戰友,還是連襟。因此,他也成為孫氏兄弟最為信任的外臣。

    孫策託孤時,要周瑜掌管軍事大權。周瑜隨後在江夏之戰、赤壁之戰、南郡之戰中均發揮了東吳“柱石”的作用,併為孫權提出了“先西征、後北伐”的戰略規劃。

    可惜因在南郡之戰中負傷,周瑜後來在西征巴蜀的途中因箭傷發作,病逝於今天的湖南嶽陽,終年36歲。

    周瑜死在出徵的路上,堪稱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在人生結局方面來看,這一點倒像極了他的“對手”諸葛亮。

    這個“對手”之所以要是加上引號的,是因為在歷史上,根本就沒有所謂的“既生瑜,何生亮”之說。

    在赤壁之戰爆發時,諸葛亮年僅27歲,只是一個位卑言輕、初出茅廬的儒生,而周瑜已經34歲,已經貴為東吳大都督、軍事一號人物了。

    周瑜根本就沒有必要與諸葛亮爭高下,而史書中也見不到諸葛亮用智謀戰勝周瑜的事蹟。

    周瑜的死雖與他所受的箭傷有直接關係,但也沒有“諸葛亮三氣周瑜”之說。

    那麼,羅貫中為何要“黑化”周瑜,又為何要編出那些子虛烏有的“智鬥”故事呢?

    這要從一本書說起,它不是《三國演義》,而是其母本——《三國志平話》。

    二、“黑化”周瑜

    《三國志平話》成書於元代,取材於宋代的民間評書故事,也就是“說三分”。

    正是在這些宋代的市井言談中,周瑜開始由一個“偉光正”的儒將,逐漸墮落為貪戀女色、心胸狹窄、嫉賢妒能、庸碌愚蠢的反面形象。

    而正所謂“周瑜枉用千條計,輸與南陽一臥龍”,周瑜也完全成為了諸葛亮身邊的一個陪襯。

    為什麼周瑜的形象會出現如此巨大的反差?這還是要歸因於當時“尊劉反曹”的正統觀。

    正統與否,一直是古人評判歷史的一條重要標準。在宋元之際,當古人從一直以來以曹魏為正統的觀念,開始過渡到以蜀漢為正統時,對於三國人物的原來的一些蓋棺定論,也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比較突出的例子,就是在宋代,關羽、諸葛亮等蜀漢歷史人物的官方地位,獲得了空前的提高,以達到統治者特殊的目的。

    正統觀的變化,第一是由於兩宋朝廷的心態作祟,特別是當南宋失去了中原的土地以後,更不想讓“是否佔據中原”作為正統的標誌;第二則是因為民間百姓對於劉備、關羽這些市井英雄的同情和共情。

    相比於貴族出身的曹操、周瑜等人來講,民眾當然更加支援劉備、關羽這些從平民中走出來的帝王將相。

    而作為孫吳一方人物,則是更慘的存在。

    孫吳除了被排除在正統以外,還有一個更加不利的因素,那就是他們歷來都是被忽視的那部分。他們存在的意義,只是為了襯托而已。

    當“蜀漢正統觀”建立以後,每逢孫吳與蜀漢處於對立面時,他們的人物也就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貶抑。

    所以我們會發現,在赤壁之戰中,周瑜完全成為了一個人格分裂的“雙面人”:

    在為孫策開闢江東基業之時,周瑜是深謀遠慮、光彩照人的一代儒將;

    在力主抗曹兵發赤壁之時,周瑜是忠勇果敢、指揮若定的大都督;

    在與曹仁鏖戰於南郡之時,周瑜又是一位捨生忘死、身先士卒的戰士。

    而一旦面對蜀漢陣營的人物,周瑜就會立馬“變臉”,成為另外一幅模樣:

    面對諸葛亮,周瑜的智商是不線上的,他嫉賢妒能、小肚雞腸,甚至把智謀韜略都拋到了九霄雲外;

    面對劉備,周瑜的理智也是不線上的,他不講原則、不講大局,一副就該早早“領盒飯”的模樣!

    這種前後矛盾的巨大反差,著實讓許多讀者看不懂。

    同樣的情況,在魯肅、呂蒙、陸遜等孫吳人物身上也都出現過,我們就不一一列舉了。

    總結一下,《三國演義》是一部不朽的作品,羅貫中是一位偉大的作家。

    但因為“正統觀”問題,造成了周瑜在“人設”上的混亂,這也是《三國演義》的敗筆之處。

  • 20 # 君山話史

    的確,周瑜是三國史中最黑得最厲害的人。羅貫中黑周瑜,主要是為了彰顯諸葛亮的偉光正。作為小說,這樣處理當然並無不可,只是不要把小說當作史實。在真實的歷史裡,周瑜是非常慷慨大度的。

    下面我舉幾個例子。

    周瑜年輕時就慷慨好義,當時他居舒縣,孫策居壽春,兩人是同一年出生。周瑜對孫策十分仰慕,親自前往壽春拜訪。後來索性讓孫策一家遷居到舒縣,周瑜把自家一處大宅讓出來給孫策一家免費居住。此時周瑜尚不滿十七歲,已經看得出他的慷慨大度了。

    最能體現周瑜大度的例子,是他與老將程普的交往。

    周瑜屬於少壯派,而程普則是老人幫。老人幫總會瞧不起少壯派,總會說“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路還多”,誰也不能否認老人閱歷多、經驗豐富,因而老人往往倚老賣弄。在東吳老將中,程普年齡最長、資歷最深,被人尊稱為“程公”。他追隨孫堅打天下時,周瑜還是小屁孩一個。可是周瑜卻後來居上,地位反在程普之上,這無疑讓程普十分沒面子。

    程普經常找茬,一有機會就要羞辱周瑜一番,兩人關係勢同水火。周瑜知道程普能打仗,人品也不差,也不跟他計較,捱罵就捱罵了,沒當回事。有些事,你怎麼解釋也沒有用,只能用實際行動證明。

    周瑜富有人格魅力,深謀遠慮,顧全大局。老將程普就經常跟他抬扛,動輒挑釁。周瑜卻能忍氣吞聲,不計較個人得失,埋頭苦幹,其高風亮節最終居然感動了程普。周瑜透過一系列偉大勝利證明自己並非浪得虛名,程普最後也不得不服氣。這位老將軍是一個有錯能改的人,頗像戰國時代名將廉頗,他主動與周瑜交好。後來,程普遇人時總說:“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意思就是說,跟周瑜這個小老弟交往,就像喝醇香美酒,不知不覺便醉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失業多久會讓人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