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精神上必須支援
-
2 # REMYLIU
提問者確實看到了民營製造業的深沉危機,沒在工商界真正拼打的人,只會幼稚的看各種官方資料,我認為:
第一,過了生存期的製造業並非寄望政策支援補助生存,都有了自己生存發展的優勢
第二,決定市場的需求量的第一大影響是國家大政策
第三,沒有政策影響的市場競爭從來不是企業生存的危機,而是發展推力
第四,環保和高昂的地價廠租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是壓垮大多數民企不爭的事實
第五,房地產房價調控沒有真正控制好,消失了小房企,幾個大型房地產全部實行精裝房,以裝修價格來掩飾房價超標,結果給少部分大型家居和家用品配套企業壟斷各種居家消費產品,中小民企失去大量市場需求
-
3 # 都市耕田郎
高成本和產業工人,高成本體現在高租金和高人工以及潛規則付出(你懂的),產業工人體現在基礎工種後繼無人(外國說的藍領)。如果很多製造業都搬遷至國外,那到時是不是又受制於人?
-
4 # 嘟嗶嘟嗶皮卡丘
誠邀!
我舉幾個真實案例,不是故事。1,一個廠子搞公關,花了10幾個小目標,之前的產品一直德國壟斷,一個大約1.6萬人民幣吧,終於搞下來了,企業高興,政府欣慰,然後德國降價了,260元一個!你沒看錯,就是260一個,不限量,多買還優惠,然後就沒然後了。2 是一個上市企業,花大價錢搞研發,也搞出來了,薄膜行業,之前你沒有賣4000每平米,你有了買200,你只能賣100,然後他賣100,你賣50,最後他賣40,你沒法賣了,關鍵他賣40還賺錢,你賣50都賠錢,原因自己想。這些都是看到的真實事情,篇幅所限,也不多說了,還有很多。
-
5 # 高山空谷
分二部分說吧,
一,製造業確實有部分是屬於要淘汰的行業,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部分勞動密集型行業,完全可以由用自動化機器人等來進行行業升級的,完全沒有必要進行跨國轉移的。過去其他國家轉移到我們國家,是因為當時的自動化比較難以實現,實現起來成本也比較高,現在不同了,由於電腦機器人的發展,實現自動化的成本比過去低了不少,也容易了不少,這次疫情中自動化口罩生產線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二,現在製造業中有不少的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日子非常難過,除了了老生常談的人工工資和稅收高之外,高高在上的廠房租金也是壓得企業喘不過氣來的重要原因,而且一點都看不到漲到頭了的意思。環保合規方面,各地都把標準提得高高的,因為對地方政府來說,這樣的做法是穩賺不賠的,對上級政府和當地百姓都有很好的交代。引入需要認真治理才可以生產的企業,吃力不討好,還容易出問題。各地前幾年大量關閉養豬場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很多養豬場完全可以透過治理繼續存在。但是結果大家都是知道的,到現在我們還是在大量進口豬肉,以彌補自給不足的問題(當然豬瘟也是造成供應不足原因之一)。按照現在的發展趨勢,普通產品的生產廠(非高科技,非高附加值的),如果還有點小汙染的(可以治理的),將會越來越少,這些工廠一旦關門倒閉,將不再有新工廠加入彌補。
回覆列表
工業啥時候被逼到絕境了?放眼全球看看 哪家工業企業不是有錢人玩的 要怪就怪你自己沒錢還要玩高大上的行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