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心理諮詢師閆錦穩

    孩子成長的過程裡,父母作用的影響很大,甚至影響孩子一生的幸福。

    總的原則:夫妻結婚之時,即已形成為家庭,妻子懷孕之後,夫妻將變成為孩子的父母,父母的功能在於合作養育年幼的孩子,合作教育、培養、陪伴逐漸長大的孩子。而且,養育孩子是父母的職責,如果有雙方老人幫忙,養育孩子的主角也必須是父母。

    因為,不瞭解您的孩子多大了,下面,我就籠統的說一下:

    在孩子2歲之前,父母怎麼愛孩子都不過分,要給與孩子充分的愛和安全的保障。這個愛和安全的保障貫徹於孩子成長的整個過程。

    在孩子3歲左右的時候,是形成規則意識的時候,這個時候需要父母配合,給孩子一些必須要遵守的規矩,一般是爸爸訂立規矩,媽媽幫助爸爸訂立的規矩,在孩子這裡順利實施。

    孩子的規則意識的形成,必須要父母在孩子3歲左右的時候,配合完成。

    這個階段,最忌諱的是,給孩子一個手機,然後,父母也分別每人一個手機的過日子。

    3歲以後,孩子去幼兒園,父母要幫助孩子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媽媽需要提前幫助孩子在心理上、能力方面做準備。必須要幫助孩子適應。

    6歲左右,孩子上小學,父母也需要幫助孩子適應學校的生活,每天孩子放學回家,父母要跟孩子交流,父母不看手機的高質量的陪伴孩子15分鐘左右,開始上學了,需要父母一方陪伴孩子寫作業,直到寫作業養成習慣,這個陪伴的階段時間長短不一,看孩子情況而定。

    小學和初中開始的階段,10歲左右的孩子都喜歡跟父母說話,這個時候需要父母能夠傾聽孩子說話,不能拒絕孩子要跟父母交流的渴望。

    孩子的不斷長大,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也隨之變化。

    在孩子初二階段,也就是孩子13左右的時候,孩子進入到青春期了,這個時候的孩子會有情緒的變化,他們也會挑戰父母的權威。

    面對青春期孩子,父母要保持自己情緒的穩定,跟孩子交流的時候,保持對孩子的好奇心,尊重孩子,不理解孩子某些行為的地方要聽孩子解釋,父母要學會示弱。

    青春期階段的孩子非常考驗父母的耐心,也是對作為父母最挑戰的階段。

    如果作為父母,在孩子有規則意識的時候,培養了孩子遵守規則,在孩子願意跟父母說話的時候,陪伴了孩子、傾聽了孩子。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能夠尊重孩子,做到理解孩子。

    父母之間的愛和配合,讓孩子都看在眼裡,孩子會學習到如何跟異性交往,也會提升人際交往的能力,基本都能養育一個健康的孩子。

    孩子心理健康具有的特點:

    1,能夠清楚的表達自己。

    2,喜歡自己。

    3,遵守規則。

    4,有良好的人際交往的能力。

    父母可以把孩子作為世界的中心,但是不要忘了父母也要過獨立的生活。

    如果父母完全圍繞孩子轉而沒有了自己的生活主題,這樣的父母常常會以愛的名義干擾孩子的成長。有時侯,並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而是父母離不開孩子。

    祝好!

    我是閆錦穩,一個關注家庭幸福度的心理諮詢師

  • 2 # 小金說教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好的教育方法無非是:1.有愛的輕鬆的家庭氛圍 2.言傳身教的父母 3.和諧的親子關係 4.以身作則的父母

    言傳不如身教!

  • 3 # 微光行

    1.遊戲模式,與孩子約定時間或者創造每天十分鐘遊戲

    2.閱讀時間,睡前閱讀,讀書給孩子聽,讓孩子感受到閱讀是一件幸福美好的事

    3.出遊,定期帶上孩子出去遊玩,讓孩子感受外界的廣大

    4.再見儀式,創造不一樣的上班上學再見動作,讓孩子感受到這是一份樂趣

    5.舞動,在家的時間偶爾可以與孩子一起舞動,讓孩子感受動起來的歡樂

    6.參與工作,如果可以,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工作,讓他了解他的重要性

  • 4 # 一枚小公舉

    相信大家都認為,培養一個品行良好的好孩子是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心血的。雖然生孩子似乎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做個好父母可不是這麼簡單的。以下為您提供四大類方法可供您參考:

    一:建立良好的生活規律

    1:把養育孩子作為生活的重心。在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孩子很難符合來自各方面的要求。一對優秀的父母會有意識地計劃如何養育孩子並付諸實施。他們把塑造孩子的品行放在首位。一旦有一天你成為了父母,你要學著適應將孩子的需求放在你的之前,也要學著將一天大部分的時間放在照顧孩子上,而不是照顧自己。當然了,你不能完全不管自己,但你的確要適應把孩子的需求放在首位。

    如果你有配偶,那麼你們可以輪流照顧孩子,這樣你們就可以有一些“自己的時間”。

    當你在做周計劃的時候,孩子的需求應該放在首位。

    2:每天為孩子讀書。培養孩子對文字的喜愛有助於日後開發其對閱讀的興趣。每天定一個閱讀時間——最好是在睡前或小睡的時候。父母每天最少要抽出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的時間為孩子讀書。這樣的話,孩子不僅可以產生對文字的興趣,還可以對孩子的學習和行為方式上產生良好的影響。調查研究顯示,每天聽故事的孩子在學校的表現要更好一點。

    一旦孩子開始學習認字、寫字,就讓孩子讀書給你聽。不要總是糾正孩子的錯誤,要不然他/她會因受挫而喪失興趣的。

    3:每晚都要陪孩子吃晚飯。現代家庭有一種非常不好的生活習慣,就是父母很少陪孩子吃晚飯。晚飯不僅是一種維持生命的手段或者處理家庭事務的時間,還是向孩子教授和傳遞價值觀的時間。好的習慣和規矩會在飯桌上被潛移默化地吸收。父母在晚飯時間要引導孩子向著會令其終生受益的理想前進,並鼓勵其持之以恆。

    如果孩子挑食,那也不要在飯桌上批評孩子或者監視孩子不吃什麼東西。這樣會讓孩子牴觸在飯桌上與父母的交流溝通。

    讓孩子參與制作晚飯的過程。如果你的孩子陪你去菜場購買食物或者幫你擺桌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比如清洗蔬菜等等,這會讓晚飯變得更有趣。

    晚飯時候的談話要儘量開放、輕鬆。不要對孩子嚴刑逼供或者只是簡單地問一句;“今天過得怎麼樣?”

    4:訂立睡眠流程,並嚴格遵守。儘管孩子不必每晚都在同一時間,分秒不差地上床睡覺,但你需要訂立一個睡眠流程讓孩子嚴格執行遵守。有調查研究顯示,如果少睡一個小時,孩子的認知能力就會下降兩個等級。所以在孩子上學前,保證孩子的充足睡眠是十分重要的。

    在流程中需要有一個適應時間。關掉電視、音樂及一切電子裝置,然後在床上小聲和孩子聊天或者給他們讀書,都可以慢慢讓孩子進入睡眠狀態。

    不要讓孩子吃一些甜的夜宵,這會讓孩子更難入睡。

    5:每週鼓勵孩子去發展特長活動。雖然你不必給孩子報十種不同的興趣班,但是的確需要找一兩個你孩子喜歡的興趣,然後每週去學習。足球、畫畫,什麼都可以,只要你的孩子在這方面頗有天賦或者十分喜歡就可以。然後適時鼓勵孩子,說他們做得很棒,激勵孩子繼續。

    帶孩子去不同的興趣班也會培養他們與別的孩子的溝通能力。

    別發懶。如果你的孩子抱怨說不想去學鋼琴了,但是你知道其實她很喜歡,那就不要只是因為你不想開車去送孩子而同意孩子的要求。

    6:每天給孩子充足的時間玩耍。“玩耍時間”並不意味著你在做家務的時候讓孩子看電視或者胡亂堆積木。“玩耍時間”是讓孩子坐在他的房間或者活動區域,然後在你的幫助下玩益智玩具,開發智力。儘管你可能會很累,但你要教會孩子玩這些玩具並讓他體會到樂趣,這樣他才會學著自己玩。

    可能你沒錢給孩子買很多的玩具,這沒關係。因為玩具最重要的是質量而非數量。而且你可能會發現,本月的玩具之星是一個空的衛生紙紙筒。

    二:愛你的孩子

    1:學著聽孩子講話。養育孩子最棒的一件事就是你能影響他們。但你總是讓孩子閉嘴,這就錯過了一個很棒的教導孩子的機會。如果你永遠不聽孩子在說些什麼,只是自己大聲地命令他們,孩子們就不會覺得自己被尊重和被關愛。

    鼓勵孩子講話,儘早地讓他們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這有助於提高他們未來的溝通水平。

    2:尊重孩子。永遠不要忘了孩子也和你我一樣,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他們也有和我們同樣的需求。如果孩子挑食,不要在飯桌上一直嘮叨這件事;如果孩子學上廁所學得很慢,不要在公共場合讓他難堪;如果你答應孩子,如果表現得好就帶他去看電影,那就不要因為自己太累而不遵守承諾。

    如果你尊重孩子,那麼你的孩子可能會更加尊重你。

    3:給孩子無限量的愛。有一個普遍的迷思是,過分地寵愛孩子,過分地誇獎孩子或者給予孩子過多的感情會把孩子寵壞的。其實不然,給孩子愛、關心和注意會讓你的孩子發展出健全的人格。但用玩具等物質取代愛或者不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只會毀了你的孩子。

    每天至少告訴孩子一次你有多愛他,當然,越多次越好。

    4:參與孩子的日常生活。每天陪伴孩子是需要花費極大的心血的,但如果你想讓孩子培養出獨立的興趣和健全的人格,你就需要給予他全力的支援。這並不意味著你每天每個小時都要跟著你的孩子,只是說,在一些重要的時刻,你要讓孩子感覺到你一直都在,從他第一場足球賽到沙灘上的家庭聚會都算。

    孩子開始上學後,你要知道他在學哪些課程,他的老師們都叫什麼名字。晚上和孩子一起檢查他的作業,在他遇到難題的時候幫助他,但要注意的是,不要代替他做這些。

    當孩子年紀大一些,你就可以稍微收收手,鼓勵你的孩子在偶爾沒有你的支援下自己發掘興趣。

    5:培養獨立性。你可以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他的獨立性。比如不要告訴孩子選哪幾門課,而是讓他自己在眾多選項中挑選。比如你可以打扮你的孩子,但要帶著孩子一起去逛商場,這樣孩子就可以說說自己的意見了。如果你的孩子想要單獨和他的朋友們一起玩,或者想自己玩玩具,那麼有時候可以同意他的要求,這樣他會自己去探索。

    越早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孩子就會越早像大人一樣思考。

    三:為孩子訂立規矩

    1:懷著愛心懲罰孩子。在如今的社會中,懲罰不是件好事。懲罰讓父母心懷歉疚,讓孩子更加任性和不受控制。然而孩子是需要限制和規範的,他們偶爾會忽略掉這些限制和規範,而這時候就需要合理的懲罰。父母要讓孩子們清楚是因為什麼才遭受的懲罰,還要讓孩子們知道這些懲罰是為了他們好,是來自於父母的關愛。

    禁止打屁股或者扇巴掌一類的體罰。那些棍棒教育下的孩子會變得更加不願意聽管教,有研究指出,這些孩子更容易和其他孩子打架或者最後變成地痞流氓。

    2:讚揚孩子好的行為。在孩子做得好的時候表揚孩子比在孩子做錯了之後懲罰孩子要重要得多。你需要讓孩子知道他/她做對了,並且鼓勵他/她繼續這樣做。如果你的孩子表現得好,無論是在和小朋友們玩耍時分享玩具還是在坐車的時候不哭不鬧,都要讓他們知道你注意到了這些。不要在孩子表現得好的時候什麼都不說,而在他們表現得不好的時候一味地懲罰。

    不要輕視表揚的重要性,在你的孩子表現得好的時候說“你……,我真為你感到驕傲”會讓你的孩子認為這個行為真的是值得稱讚的。

    你可以時不時地給孩子一個玩具或好吃的做獎勵,但千萬不要讓他以為他做任何好事都會得到獎勵。

    3:要前後一致。如果你想有效地管束孩子,那麼你就要前後保持一致。你不能今天因為某事懲罰了孩子,而明天又給孩子一塊糖讓他不要再做這件事了,或者因為太累就壓根什麼都不說。如果你的孩子表現得好,比如上廁所後沖水,你就要保證每次他這麼做之後都要表揚他。前後一致會讓孩子記住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

    如果你和你的配偶一起教育孩子,那麼你們就是一個陣營的,要用相同的標準來要求孩子。不要在你的家裡出現“白臉”“紅臉”一說。

    4:解釋清楚規定。如果你想讓孩子認同你的規定,那就好好向孩子解釋為什麼有些事情他們不能做。不要只是告訴孩子要對其他小朋友大方或者在玩完玩具後要把玩具整理好;告訴孩子這種行為會給他、你或者往大了說,整個社會帶來什麼好處。把孩子的行為和這種行為的意義告訴孩子會讓他理解你這樣教育他的原因。

    5: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對於管束孩子,塑造孩子優秀的品質是重要的一環。如果他做了錯事,比如把食物扔在地上,要讓他承認他做過這件事,並且解釋他為什麼做這件事,而不是讓他責怪別人、推卸責任甚至徹底否認。在孩子淘氣之後,你要和他談一談他為什麼要這麼做,然後引導他做正確的事。

    讓你的孩子明白,人人都會犯錯誤,犯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犯錯誤之後還不認真對待。

    四:塑造性格

    1:不要把性格教育只停留在字面上。要從實踐中獲取美德。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在自我行為規範、優秀的工作習慣,體貼善意地待人接物方式和社群服務中培養端正的品格。個性格教育的底線是行為,孩子的行為。如果你的孩子太小,無法理解人道主義精神,踐行人道主義精神,那麼不管他幾歲,你都可以簡單地告訴他,要對別人好。

    2:做個好榜樣。事實上,孩子最好的老師就是父母,很多行為模式都是潛移默化的。你會成為孩子最好的模仿物件,不論好壞。那麼,你就不如選擇做一個好榜樣,這也許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了。如果你衝孩子喊叫,然後告訴孩子不能衝別人喊叫,是不是挺沒說服力的?如果你生氣的時候就會踹牆,或者說鄰居的壞話,那麼孩子看你這麼做了,就會覺得這麼做沒什麼不好。

    從孩子出生的那天開始就做個好榜樣吧。因為孩子對你的心情或行為的感知會比你想象得更早。

    3:為孩子選擇有益的東西。孩子就像海綿,會吸收周圍的一切東西。他們吸收的觀點、想法會影響他們的價值觀和性格。書籍、歌曲、電視節目、網路資源和電影都在持續不斷地向孩子們傳遞著各種資訊,不管是道德的還是不道德的。作為父母,我們有義務為孩子篩選過濾這些資訊。

    4:讓孩子養成好習慣。讓孩子學會“謝謝”“請”等禮貌用語,這些對待別人的基本禮節會在未來讓孩子更加成功。不要忽視習慣的力量,讓孩子尊敬大人,敬愛老人,不要和小朋友們爭吵或者挑剔小朋友們。良好的習慣會伴隨孩子的一生,你要儘早讓孩子建立好習慣。

    好習慣的重要一項就是整理。在孩子三歲的時候就要教他整理自己的玩具,這樣在他23歲的時候就會做一個受房主喜愛的好房客了。

    5:只說你希望孩子也說的詞句。不管你有多想咒罵、抱怨或者說些對某人不好聽的話,都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即使打電話也是一樣,要知道,你的孩子一直在注意著你。如果你要和你的伴侶爭吵,那也要關上房門,這樣孩子就不會模仿這些不好的行為了。

    如果你說了髒話,而且你的孩子注意到了,不要假裝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為這件事道歉,並承諾以後不會再講了。如果你什麼都不說,那麼孩子就會覺得說髒話也沒什麼不對。

    6:讓孩子學會同理心。同理心對一個人來說非常重要,越早懂得越好。如果你的孩子會對別人用同理心,那麼他會用更寬容的眼光看待事情,而且還會為別人設身處地地考慮。假如有一天你的孩子回家來,告訴你他的朋友小鵬對他很卑鄙,你要試著弄清楚前因後果,看看是不是能明白小鵬的處境和心情以及為什么小鵬要這麼做,並且向孩子做出解釋。[8]

    假如去餐廳的時候,服務員漏掉了你們點的菜品。不要和你的孩子說這個服務員有多懶,而是要向他說明,服務員站了一天,一定很累了,才不小心忘了幫我們點餐。

    7:讓孩子學會感恩。教孩子學會感恩並不意味著強迫孩子時時刻刻說“謝謝”。真正讓孩子學會感恩的方式是,你要不停地說“謝謝”,這樣你的孩子就會知道這是個好的行為,並且去模仿。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回家抱怨說,學校裡每個孩子都有一個新玩具,但你就是不肯給她買,你要讓她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那麼多人沒有她現在獲得的一切,要讓她懂得知足和感恩。[9]

    讓孩子瞭解社會各個階層的生活狀態,讓他懂得,即使聖誕節不能得到任天堂的遊戲機,現如今他的生活已經是非常的幸福了。

    小提示學會購買兒童用品。尤其是衣物,要購買合適的號碼、布料和款式的衣服,這樣孩子穿起來就會很舒服,不妨礙運動;鞋子也要選對,這樣孩子的腳丫就被全方位地保護起來了。去認識一下孩子朋友的父母。在這個過程中,你會收穫很多親近的朋友,或者至少你可以確定孩子去他們家做客的時候是不是安全。

    在同一段時期只有一個孩子會讓你輕鬆不少。這不是意味著第一個孩子兩歲了就可以要第二個孩子了,兩個孩子之間最好相隔6年。因為這段時間孩子非常依賴父母,這對父母的時間、耐心和放在孩子身上的關注都是極大的考驗。同時照顧2個以上的孩子,不僅增加父母的壓力,孩子也不好受。

  • 5 # 俗人

    原生家庭對於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因為父母的一言一行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教育的意義在於啟迪而不是灌輸。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在做任何事時,如果孩子在身邊,請先想一想我這樣做會對孩子有什麼影響,因為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裡的。少批評,多鼓勵,不要和別人的孩子比較,自己難受不說還打擊孩子的自信。切忌言而無信,要以身作則,說到做到。平時有空多多觀察孩子,尋找他身上的優點並引導他。試著放下家長的架子,陪他一起玩耍胡鬧,打入孩子的內心,多一重朋友的身份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 6 # 格子裡的悠

    首先,對於子女的教育並不是一個固定的公式的。所謂好的教育方式就是對孩子們的特點進行正向的引導,因為每一個孩子都不是一樣的。他的天賦不同,喜好不同。

    在關於學習上,不要認為:成績好,愛學習,就是好的。學習是辛苦的,曲折的,會遇到很多困難,沒有人是喜歡學習的。這樣就有了新的概念(內驅力),簡單的說就是以孩子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為驅動力促使孩子們自主學習。而自主學習往往能夠有一個可觀的效率:他們會用大量時間,仔細思考,查詢資料。所以各位家長不“告訴孩子玩樂是浪費時間,你這個年級應該好好學習。”之類,而是告訴你的孩子你想要的要用等量的勞動來換取。這樣他們就會知道,他們想要什麼,而他們要做什麼。

    在性格方面,小孩子的成長階段也是性格塑造的階段。周圍環境的風吹草動都會對他們的性格產生一定影響家庭環境對他們的影響尤為突出,這是應為孩子們的認知比較少他們會學習自己看到的東西而不會想的更深,從而形成孩子們最初的世界觀,當然包括性格。比如夫妻間的吵架,輕易地動手打孩子,他們可能知道你們應為什麼事而爆發,但是他們絕對不知道你們為什麼為了這件事爆發,所以他們排除了想不懂得,學會了這種行為方式。反之,一個充滿正能量的溫和的理性的家庭會讓孩子的性格開朗從容淡定且陽光。綜上所述,對於孩子的性格而言不是像給計算機輸入指令一樣灌輸的,而是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無論如何,對於任何人來說都很重要的方面:堅持。不論任何天才都會遇到坎坷,而史上留有響亮名號的人都是扛下來壓力堅持自己的路,才有了名垂青史。所以,父母在孩子想要幹什麼的時候要確認孩子是否真的想要幹,經確認後,要引導孩子不能輕易放棄,有時候可以強硬一點,孩子會受益一生。

  • 7 # 麻通爸媽

    給孩子樹立榜樣,父母想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那麼首先就需要自己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比較好的榜樣,因為一般小孩子往往心目中小的時候,父母都是最偉大,最值得尊敬的人,父母言出必行,包括父母的一些做事行為,對孩子都會有很大的影響。

    02

    創造和諧的家庭環境,孩子比較小的時候,家庭肯定是子女活動的主要場所,所以作為父母一定要營造一個比較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有任何的事情都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直接爭吵,應該相互的商量理解,這樣孩子才能夠更加健康茁壯的成長。

    03

    以說服教育為主,現在很多的家長依舊相信棍棒下出孝子的原理,動不動就對孩子打罵其實這是非常不好的,對孩子的教育應該是以說服教育為主,可以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態度一定要溫和,這樣才能夠讓孩子達到明辨是非的目的。

    04

    注意批評的方式,當孩子確實是出現了嚴重的錯誤,那麼家長在批評孩子的時候,應該要注意方式,千萬不要過度的諷刺奚落或者是謾罵體罰孩子,那樣容易侮辱孩子的人格,對孩子的身心也會有很大的影響。

    05

    多帶孩子接觸社會,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應該適度的讓孩子多跟社會不同的人,或者是社會不同的環境接觸,多鼓勵和鍛鍊孩子,孩子能自己做的事情,儘量讓他自己動手,這樣就能夠提高孩子的社會能力。

    06

    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小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往往有一些行為習慣都是家長日常給她養成的,所以在很小的時候,家長就應該注意,一定要養成一些良好的習慣,這樣才能夠決定孩子未來的成長以及好的性格的形成。

    07

    學會對孩子說不,現在很多家長都過分的寵愛自己家的寶寶,有任何的要求都是一律滿足,其實這隻會把自己的孩子給慣壞了,如果寶寶確實提出的要求非常的過分,那麼父母應該學會說不,這樣讓孩子能夠理解,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的。

    08

    學會多溝通,父母不要總是認為自己說的還是必須要聽,因為有的時候小孩子會,不太明白,事情究竟是對是錯,那麼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應該多學會跟孩子溝通,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而孩子慢慢的也會在溝通之中學會明辨是

  • 8 # 好奇心寶貝

    如果你想要培養出一個有競爭力的孩子,而且只能有一個答案我覺得應該就是:陪伴他。

    現在有種偏見和誤區,父母都在比誰的小孩去培訓班更多,但送去了之後就自己玩手機,家長的缺位。

    所以多認真陪陪孩子是,你不一定非要教他什麼,只要跟他玩就可以了,啟蒙寶寶的好奇心,積極迴應很關鍵很重要。

    6歲之前透過家庭教育把小孩教好,讓寶寶能有規則感、自我驅動力、學習習慣等都能培養好,以後就很棒。

  • 9 # 奇碼星球

    在子女成長過程中,建議用以下的教育方法!

    首先,賞識教育,當孩子做對或者做好一件事,那就要進行誇獎和獎勵,當然這個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關鍵的是,讓子女可以感受到父母的關心,有利於成長。

    其次,身體力行,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比如紅綠燈規則,你一直在孩子前面保持遵守交通規則,孩子也會把這個作為日常的遵守條件之一,一直尊重。

    再次,學會鼓勵,人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磕磕碰碰,一定要讓孩子以自信滿滿的心態來應對生活,要時常鼓勵孩子!

    最後,善用外援,什麼叫做外援,那就是利用一些事,或者一些人,可以對孩子進行很好的引導和教育,讓孩子們明白自身的不足和優勢,進而更好的生活!

  • 10 # 劉淑芬

    我認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會愛孩子,才會教育孩子。

    1.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陪伴。

    三歲前,父母(尤其是母親)對孩子的陪伴,可以讓孩子建立起足夠的安全感。這對他日後的學習和生活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孩子在父母的陪伴和愛中,感受到幸福的滋味和世界的美好

    2.給孩子最好的愛是榜樣。

    孩子上了幼兒園,認識更多的人和事。逐漸懂得了責任和擔當。孩子開始模仿父母待人接物和處理事情的方法。所以父母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如果遇到事情,做父母的總是善於合作,互相包容,將來孩子也會這樣處理問題;反之,遇到問題大吼大叫,甚至互相吵罵,放手不管……將來孩子也會見硬就回,不能迎接挑戰,做事半途而廢,人生也會失去色彩。

    3.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擁抱。

    孩子每天離開家,記得給他一個擁抱。擁抱可以讓孩子心裡充滿幸福感,充滿力量。接受愛,付出愛。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小男孩,早晨,他和媽媽擁抱後,來到學校。正好遇到一個同學神情沮喪。當得知同學由於父母鬧矛盾沒有吃上早飯時,小男孩主動把自己書包裡的蛋糕分享給同學。

    總之,孩子成長過程中,教育孩子的方法很多,關鍵要注重做人教育。人做好了,事就做好了,孩子就成才了!

  • 11 # 學前教育領路人

    讀書興家,興不興看後丁。

    "可憐天下父母心"。說的是父母為子女的操勞之心,牽掛之心,恨鐵不成鋼之心,甚是操碎了心。可事與願違,讓父母咬牙切齒,傷心透頂,怎麼辦?

    那麼,在子女成長中,有哪些好的教育方法呢?

    ①最好的方法是: 長善救失,揚長避短。引導或依靠孩子自身的優點來改正自己的缺點或錯誤,將缺點轉化為優點。關鍵是家長平時多觀察、仔細看,善於發掘孩子的長處、優點。

    ②明清教育家顏元"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不論什麼人,適當的鼓勵或激勵而改過容易,反之,受責罵而改錯比較難,尤其是小孩子喜歡聽好話,不喜歡聽惡言而產生逆反心理,不願接受教育。甚至產生對立情緒到對抗心理,更不服從管教。

    ③常言道"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當孩子犯錯或常犯錯,不要"揭傷疤,翻舊賬",不痛的不說,嘮叨一大籮。如此會對孩子造成難以磨平的心靈傷害。還有做母親的指責教訓孩子時,往往牽扯到老公或公公婆婆,反而變成縱容了孩子的錯誤行為,"縱子如害子″。

    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怎樣做,才能做好;為什麼錯,錯在哪裡,怎樣才能避免犯錯。

    "望子成才心切,天下父母同心”。家庭教育是人才培養的奠基階段,那麼,如何教子成才,有哪些好的教育方法讓孩子們易學易記?

  • 12 # 萊讀教育

    子女的成長過程,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陪伴式教育。

    將子女的成長過程分成3個階段,在3個不同階段中,父母需要有不同的教育方法。

    0歲至6歲,情感和性格的培養

    這個階段的孩子處於一個空白期,做為家長“言轉身教、以身作則”,同時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外,需要注重孩子的啟蒙教育。

    在0之6歲的階段,孩子的智力發育最快,在基礎的啟蒙教育下,家長高質量的陪伴能提高孩子的成長。

    其次,家長需要對孩子有完整的情感培養,學會建立對事物初步的概念,知道事情的對和錯,建立是否觀,培養健全的人格,同時告訴孩子自信和自尊。

    6歲至12歲,能力和學習的培養

    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接觸學校這個群體社會,做為家長需要觀察孩子在學校的動態,人際交往中的情況,從而幫助孩子建立信心,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為了進入小學做好準備,讓孩子在個性上要讓他們自律、自主、自尊、情緒能力發展良好。讓孩子對全新的環境有良好適應,能適應課堂紀律的挑戰,能適應較大的學習任務的挑戰,能適應與同學、老師交往的挑戰,能適應成績好壞的挑戰。

    六歲到十二歲期間,孩子的自律、自主、自尊、情緒能力繼續發展。去發掘他的興趣與愛好,有興趣才會有學習的動力,才能堅持,不會半途而廢。習慣的養成要重視細節,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認真完成。

    12歲到18歲,心理和生理的培養

    一般女孩在10歲前後、男孩在12歲前後,就會進入青春期。

    這個時候的親子關係往往會進入新的階段。

    這時,家長要重視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隨時關注孩子行為折射出來的心理問題。

    孩子進入了青春期,擁有獨立意識,有自己的主見,慢慢會變得有些叛逆。

    比如說“孩子不願和家長溝通”、“孩子突然變得沉默”、“偷拿家裡的錢”等等行為,找尋引發行為的原因,主動平等的溝通和解決問題。

    那些懂得放手、保持自我成長的父母,會更容易和青春期的孩子打成一片,而那些控制慾強、一直停留原地的父母,更容易與孩子發生嚴重的衝突。

  • 13 # 添伊老爸

    對子女的教育,沒有什麼固定的方式和方法。我們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給予孩子的教育應該是適時自然的,當然在一些特定的狀況或場景下也是可參考的方法的。

    (圖片摘自網路)

    孩子在做錯事情的時候,我們不應只是批評,此時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負責任。

    (圖片摘自網路)

    孩子在做錯事情或者玩具擺一地卻不收拾的情況下,我們的批評指責往往對他們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如果我們在這些情況下只是一味的去說教他可能會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遇到類似情況我們可以這樣做:孩子做錯了事情,我們首先應該和孩子談一談哪裡錯了,在孩子能夠認清事實並承認錯誤的時候我們要給予適當的讚美並引導他去對自己做錯的事情想辦法彌補。例如:孩子第一次將玩具丟滿地玩完卻不收拾,在他知道這樣做是不好的情況下,我們應帶領孩子一起收拾玩具,讓他對自己擺的“爛攤子”負責並告知他以後在這樣做需要自己來收拾……

    孩子在玩的過程中不小心跌倒,我們不應上前扶起他,此時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靠自己站起來。

    (圖片摘自網路)

    在孩子偏小的情況下,遇到上述問題家長們可能都會不由自主的去把孩子扶起來。但一直這樣下去您可能就“害了”自己的孩子了。孩子獨立自主能力的培養應該是從小貫穿到大的教育,我們應該在孩子第一次自己跌倒的時候就開始引導他透過自己的努力站起來,這對於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是開端也是讓孩子自己強大起來的基礎。

    在我們做事情孩子來“搗亂”的過程中,我們不應只是制止他,此時最重要的是教孩子參與其中。

    (圖片摘自網路)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習慣,自己在忙事情的時候孩子主動的參與其中,卻被硬生生的都以“搗亂”冠名而被制止。其實孩子們多數是不知道你所做的事情應該如何來做,並沒有“搗亂”的意思。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教他如何融入其中。例如;我們在擦地的時候,孩子忽然來“幫忙”,我們應該也給他準備一個小毛巾,並教他如何來清理;我們在揉麵的時候,孩子開心的來參與,我們應該讓他學著自己的樣子給他一些麵糰,讓他來和我們一起做……

    在孩子不認真做作業的過程中,我們不應只是一味的說教,此時最重要的是拿出榜樣的力量。

    (圖片摘自網路)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習慣,上完一天班回家很累的躺在沙發上看電視、玩手機,看到孩子做作業還吊兒郎當時多數會上前說教指責。其實,我們應換位思考一下,在我們上班的時候孩子在上學,在我們下班回家休閒的時候孩子還有課後作業需要做,孩子必然對這種情況感覺“不公平”。此時我們應該做的是關掉電視、放下手機,孩子做作業的同時我們可以陪在他身邊看一些書或者處理一些可能用到的檔案,用榜樣的力量來帶動他們的積極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心累,睡不著,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