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過後仔細想一下是知道該怎麼應對的,但是現場遇到衝突就會應激一般的腦子一片空白,內心瑟瑟發抖!然後感覺難受,委屈,一句話都說不出來!這是心理疾病嗎?還是僅僅是習慣問題?關鍵是該怎麼破?
13
回覆列表
  • 1 # 夜末O

    你應該是類似於社交恐懼,那可以採用相同的治療方式。

    可以去做一做心理治療,認知行為療法對你的情況會有改善。

    認知行為中暴露療法就是指讓你刻意處在這種衝突中,直到你認識到你預期的結果並未發生,從而減輕你的恐懼。

    同時還應該改變你對於衝突的認知,糾正你認為衝突給你帶來恐懼的錯誤認知,從根源上改善你的恐懼。

    另外可以短期服用一些抗焦慮和抗抑鬱的藥物來緩解你的軀體不適。

    不要拖著了,焦慮容易誘發出抑鬱,以後就更加難治,形成惡性迴圈,不要害怕,焦慮可以治療,也不要因為這是心理問題因此自卑,放平心態,你只是心靈“感冒”了 ,那就治好它,恢復正常的健康。

  • 2 # 微妙之處2

    特別怕衝突的原因可能有:

    1、你看到過發生衝突的場面,那種場面很激烈,衝突雙方互相挖苦,諷刺,互相貶低。聲音之大,動作幅度大。讓對方失去尊嚴,丟失面子,甚至動手。這種場面讓你擔心害怕。可能家庭關係不和諧、不融洽,父母吵架時,撕心裂肺的樣子,在你心中留下了陰影。

    你害怕衝突,就是怕你看到別人衝突的場面發生在自己身上,內心產生自我保護,防禦機制。

    2、你擔心發生衝突後,失去朋友,你較內向。你又比較心軟,怕發生衝突後你說的話傷害到別人。也怕別人傷害到自己。怕丟了面子,失去尊嚴,怕再次見面時的尷尬。

    總之,害怕衝突,是怕那個場面,自己不能應對,怕發生衝突後帶來的不良後果。最後害怕衝突,逃避衝突,把自己包裹起來。

    面對衝突,我們要接納它,發生衝突是常見事,不要懷疑自己,不要輕易改變自己的想法。認真分析,從容應對。

  • 3 # 龍聖爺

    這很明顯,跟衝突與暴力有關,

    你的成長過程中,有被暴力對待的經歷嗎?或者,你小時候,父母經常衝突吵架?

    這的這些反應,恰恰就是小孩子,面對暴力,和衝突環境時候的反應啊。

    你可以找個安靜而不受打擾到地方,以自然的方式,讓自己安靜下來,閉上眼睛,想起小時候的自己,跟她說:

    現在我看見你了,你很害怕,很委屈,現在我來了,我來保護你,現在你是安全的,那些事情已經過去了,你放心我會一直陪著你……。

    讓被凍結的情緒能量,釋放出來,流淌出來,慢慢的你就不會再害怕這種場面了。

  • 4 # 閒雲野鶴555555

    我估計你應該是神經過敏。我向你提供幾點參考建議:

    1、加強學習,提高認知,糾正頭腦中一些錯誤信念。懂得宇宙、人生、社會等等的規律,調整心態。

    2、多多社交,強化鍛鍊。害怕什麼,就要訓練什麼,所謂暴露療法。

    3、辯證地看待問題,要知道,一切壞的事情,讓你痛苦煩惱的事情都是來成全你的。雖然它給你帶來了痛苦、煎熬,但克服過後,這一切將變成你的一筆寶貴財富!

    4、提高自信,相信每個人都是最棒的人,每個人都本自具足。發揚優點,克服缺點,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要知道,每個人都是複雜的個體,你看到的都是別人的表象,其實別人並沒有你想象的那麼完美,他們與你一樣,也是煩惱纏身,不如意事常八九。在這婆娑世界,缺憾多多,人生本苦,何不看開一點?苦與樂本就是相伴而生,沒有一方也就沒有另一方,想快樂,你就必須忍受痛苦!

  • 5 # 第三奇蹟

    人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具有不願意引起衝突的本能,偏偏有些“雞賊”的人恰恰利用這一點在口頭上佔據優勢。

    你這個問題其實分兩方面解決,第一你可能身體比較瘦弱,本身就存在應對沖突時心理心理上的劣勢,所以你害怕引發直接的肢體衝突;另一個你需要考慮,既然身體素質對抗性不佳,那完全可以考慮在不起語言衝突的情況下進行溝通。。

    與人交往需要技巧的,不能信馬由韁,信口開河會導致較多的語言衝突。人類語言的魅力就是可以做到以溫和的方式一樣可以達到交流的目的。

    所以我建議你提高交流的能力。

    只要有多於一個人在場,就是社交,就需要溝通和交流。哪怕是閒聊、吹牛也是一樣。很多人忽略了社交的目的性,認為提到目的就很低俗,這個看法大錯特錯。作為一個人不管做什麼都有目的性,哪怕是自己大腦裡做白日夢也有一個自娛自樂的目的。

    所以當你處於社交場合,也就是你和人說話時,先思考我這次交流是為了什麼?工作、娛樂?這是你首先需要確定的。沒有目的性寧可不開口,不需要去附和別人的話而聊天,不知道自己的目只會導致一系列的錯誤言語。

    再就是以最大的耐心聽完對方的話,確定自己理解了對方的意思。許多人在他人還沒說完就開始發言,往往誤解了別人要表達的意思,這樣只會引發衝突。

    自己發言,要確定對方聽清楚並且理解了自己的話的意思。如果被打斷就停下來,聽對方說,確定理解他打斷你的原因。然後再調整自己的思路。如果你覺得對方打斷你其實是不想和你溝通,這是經常有的事,那麼你就不再發言。

    最後是不要隨便插入別的的交流,弄清楚他人交流的目的再決定是否加入。

    總體來說,就是需要一個目的,理解對方的意思,發言時候清楚簡潔,這才是一個完整的溝通。

  • 6 # 有為先生

    生活中你是不是這種人?

    在表達意見和麵對利益時,特別害怕會與人衝突,為了避免與人衝突,會主動犧牲掉自己的利益,不發表自己的意見,以求與別人保持和諧一致的關係。但是這樣的行為一次可以,二次可以,次數多了起來後,似乎你就在群體中完全喪失了表達意見和爭取利益的資格,別人會越來越更加不考慮你的感受,把你當成透明人,甚至當你有時被壓榨的厲害試圖有那麼一點利益爭取或意見表達的意圖時,都會遭受到別人的拒絕或無視。

    結果就是你在群體中越來越被邊緣化,無價值化,久而久之,你的境遇比剛開始時變得更加糟糕,你開始覺得很難忍受,你終於提出了抗議,但這種抗議是以劇烈的衝突和反抗表示出來的,結果當然是你慘敗了,所有的人都覺得你不可理喻。

    然後你換個環境,又週而復始,最開始你總是小心翼翼的融入群體,不敢有衝突,委曲求全,最後卻又是因為劇烈的衝突而和群體決裂。

    最後,你變得有些害怕群體生活。

    或者你勉強在群體中生活,但是你活的很累,在群體中,你不敢表達不同的意見,不敢和別人有矛盾,你明明覺得別人說的不對,但是你怕提出了反對意見,他會不高興,會來攻擊你,為了避免與人有衝突,你整天附和討好別人,唯恐別人不高興或對你有意見。

    這樣的你活的好卑微,私下裡你會問自己,還要不要繼續這種行為?為什麼我是一個這樣的人?無數次告訴自己不能再這麼卑微,過於怯懦的活下去,但是第二天你又繼續了以往的模式。

    表面的你和真實的你如此矛盾,這種矛盾讓你整天內耗,疲憊不堪又焦慮重重。

    啊,到底應該怎麼辦啊,怎麼辦?

    ~2~ 害怕與人發生衝突是害怕與父母發生衝突模式的遷移

    在害怕衝突者的幼年親子模式裡,父母對孩子可能擁有絕對的控制權力,要求孩子必須按照自己的要求來做,不準表達不同的意見,當孩子提出抗議或者不遵守父母的要求時,就會遭遇嚴厲的斥責或者暴力懲罰,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表達不同的意見是一個不被允許的事,它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這樣的認識,父母的管教行為直接讓孩子把表達不同意見與情緒裡的恐懼進行了關聯,所以孩子以後就自動習得了不敢表達意見的行為習慣,因為害怕一旦表現出此種行為,會引來父母的懲罰。

    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還會把孩子不遵守其要求提出不同的意見賦予非常糟糕的含義,比如當孩子提出不同的意見對父母的要求有異議時,父母會告訴孩子,孩子這麼做是自己不夠好的表現,比如“你不夠乖”,“你不是個好孩子”,“你不遵守媽媽的要求,媽媽不愛你了”,“你怎麼這麼差勁”“父母讓你怎麼做,你就怎麼做”“誰讓你頂嘴了?不準頂嘴”等等負面的標籤和訓斥,父母用“如果孩子不按照他們的要求做,提出反對意見就威脅孩子會失去他們的愛”等方式強迫孩子遵照他們的要求來。這樣長大的孩子會把表達不同的意見和自己不夠好,或喪失愛,被懲罰等資訊進行關聯,所以長大後遇到與人意見不一致可能會有衝突時,就極力避免衝突。

    害怕衝突的人本質上是害怕面對自己對自己不好的評價,同時害怕別人對自己有一個不好的評價,同時認為一個人不應該讓別人對自己產生不好的評價,一個人在交往中不應該惹別人生氣,和別人不一致,如果讓別人不爽或讓別人產生敵意了,那一定是因為自己不夠好的原因導致的。

    ~3~ 不夠好的父母榜樣和錯誤的示範

    很多害怕與人發生衝突者的父母往往也具有在與人交往時害怕與人發生衝突的行為模式,在這種父母的內心裡,與人發生衝突是一件容易帶來嚴重焦慮和無法應對的事情,關係的不和諧會讓他們極度不安。這種父母一般具有低自尊的特點,即自我價值感極低,把別人的評價看的過於重要,甚至會為了別人的評價而活著,把自己的價值建立在別人的認可上,無法體驗到自己和別人相處時的平等,潛意識裡總認為自己比別人低一等,有討好別人的傾向。

    在這種低自尊家庭長大的孩子,也容易從小耳濡目染父母的行為,而習得跟父母同樣的行為模式,把父母低自尊的評價納入到自我的評價體系裡,而認為跟人衝突是件風險極大的事情,對於關係來說,最重要的是維持和諧,而不是正確表達自己的意見,合理維護自己的權益。

    但是往往在他們這麼做到時候,長期的收益並不好,因此這類父母就會產生諸多的抱怨-----認為自己付出很多但別人並不領情的怨恨,這種糾結和怨恨也會內化到孩子的行為模式裡,讓他們養成了一個表面老好人但背地裡並不舒服的非常彆扭的生存姿勢。

    影響更壞的一種榜樣是,在外不敢與人發生衝突的父母轉身會在家裡對孩子提出各種專制的要求,因為無法在外邊表達自己的需求,得到別人的認可和尊重,父母會轉而把這種需求放在孩子身上,即讓孩子必須聽他們的話,在孩子身上尋找他們在外面找不到的心理滿足點----“我在外事事聽別人的,所以在家你就必須t聽我的”作為補償,而意識不到這樣做的壞處。

    經常出現的一類案例是,在外面害怕與人衝突,不敢表達自己意見唯唯諾諾的父親,回家之後馬上就能換個面孔,變成一個專制的暴君,要求妻子和孩子必須什麼事都聽他的,一旦不聽,就開始指責打罵。

    這種模式其實也是把在外需要解決和麵對的衝突的能量轉移到了家裡,因為在外不敢面對衝突,在家裡就可以發洩這種不敢導致的壓抑,把衝突的能量帶到家裡,同時把恐懼傳遞到對自己無害的人身上,以保持自己身心的平衡。

    還有一類父母往往是母親,把控制孩子當成了自己的人生要務,這類母親可能本身在夫妻感情中無法得到滿足,轉而就去控制自己的孩子,從對孩子的控制中獲得滿足。要求孩子必須聽他的話,不聽就不是好孩子,不聽就是不孝順她等等。

    幼年的孩子沒有好壞是非觀念,除了父母,他們什麼都沒有。為了讓父母開心,孩子就會一切圍繞父母的需求構建自己的行為,他們會特別在乎父母的心情,並且會承擔起照顧父母情緒的責任,一旦父母表現出了情緒不好,或對他們不滿的傾向,他們就會極度自責和恐懼,認為是由於自己不夠好,才讓父母如此不開心。

    很多父母意識不到這樣做對孩子造成的危害,很多情況下,這種父母在個性和生活中就存在很多需要解決的生活和自身成長問題,根本沒有精力意識到其他,他們本身已被生活中解決不了的事件或面對的問題所席捲,而無法擁有超脫自身或反省自身的能力,不可避免的會把孩子帶入問題的漩渦。

    ~4~ 越害怕衝突,衝突就越會來

    相信很多害怕與人發生衝突的人對此深有體會,當你越害怕與人發生衝突時,衝突並不會消失,很多時候是越害怕,衝突越多,越逃避,問題越來。

    第一,人際交往中,很多人本來就有一種擴張自己邊界的意識,當你表現的害怕衝突,以別人需求為中心時,別人就會趁機擴張他的邊界,直到蠶食掉你所有的地盤。尤其是那些有不良傾向的人群,他們需要擴張邊界帶來心理的優越感和價值感,而你的退縮恰恰迎合了他們這種心理,這種情況的極端表現就是欺負和霸凌。

    很多情況下,霸凌和欺負選擇的物件都是那些害怕與人發生衝突,迴避衝突的人,正是因為霸凌的人和欺負者看穿了被霸凌者在面臨衝突時存在嚴重的自責傾向和害怕傾向,才會讓他們在欺負別人時沒有後顧之憂。因為被欺負者會發生“都是自己不好,才會被人欺負”的歸因和內心語言。

    所以當你表現出害怕衝突的行為時,越會招惹到那些擅長欺負,製造衝突從而從你身上撈取心理能量的人。

    第二,人際衝突是關係的常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基因,獨特的成長環境,這決定了他們在面對問題時都會有或多或少獨特的看法,人們在看法和行為上不一致是一種絕對的現象,每個人都有權利表達自己的看法,就像每個人都有平等的生命一樣,當你正常表達自己的意見和需求時,這種權力是正當的,別人也是會理解的,因為它是天然存在的,不需要被懷疑的。

    但是一個害怕衝突的人對人際衝突的認識卻存在嚴重偏差。他會把因為表達跟別人不一致的意見和自己將收懲罰及恐懼聯絡起來,把別人不滿跟自己不夠好聯絡起來,這就導致了他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壓抑自己的意見。但這些不同的意見或想法也可以說是生命的能量並不會因為壓抑就會消失,它們會繼續存在甚至比原來更強烈,這樣就會導致害怕衝突者自己本身陷入嚴重的衝突,當衝突越演愈烈,自己無法控制時,就外化為和別人的衝突,導致嚴重的衝突爆發。

    所以逃避衝突最終並沒有解決衝突,相反會引來更大的內心衝突,最終導致不可收拾的衝突。

    第三,一個人的在群體中的價值是跟他自身的能力有關,而不是跟討好別人有關。害怕衝突的人會有無意識討好別人的傾向,是因為他們以為只要跟別人保持和諧,無原則的聽別人的話別人就會喜歡他們,但其實這是個誤區,人們不會尊重一個毫無主見,膽小懦弱的人,這樣的人在群體中往往得不到重視,會被人認為是缺乏能力的一種表現。

    所以久而久之,即便你有能力,但因為你的不敢表達,別人也不認可,你就在群體中變得毫無地位,甚至得不到基本的尊重。

    最後導致的結局就是,越害怕什麼,最後就越會收穫什麼。

    你沒有解決問題,最後你就會成為問題。

    ~5~ 如何改變自己害怕衝突的心理模式

    由以上可見,一個人之所以害怕衝突,是因為他們對人際衝突有很多不合理的認識,在這些不合理的認識中,他們把和別人衝突和自己不夠好進行了關聯,並且認為一個人不應該和別人有衝突,一個人如果表達相反的意見或不同的看法,即代表著一種敵意,代表著對別人的攻擊。正是這些不正確的關聯導致了一個人會害怕衝突,迴避衝突。

    要改變害怕與人衝突的心理模式,必須更正自己內心關於衝突的錯誤信念。

    首先,合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不同看法是每個人都有的權力,不代表是對另一方的反對和敵意。一個人之所以把這跟敵意聯絡起來,是因為早年的父母給這賦予了敵意的標籤,但這是一個歪曲的標籤。

    其次,人與人的正常交往中本來就是不同意見、觀點的撞擊,大家求同存異,在衝突中尋找一種適合彼此的動態的平衡,這樣既可以守住自己的觀點意見又可以做出適當的妥協,來與別人互動,最終取得一個折中的方案和交往模式,這種模式是雙方非常舒服的並且相互尊重的又可以有不同意見的。

    所以衝突是正常的,沒有錯的,是完全可以被接受的。健康的人際模式裡並非沒有衝突,而是大家都認為衝突是很正常的一種存在。

    再次,技能提升。提升自己正確表達不同意見的能力。

    把表達不同意見和由此帶來的情緒分離開來。一個人之所有在表達意見時,會引發很多情緒,比如敵意或攻擊,是因為他們潛意識會認為表達不同意見是不對的,會帶來風險,是敵意的表示,但是他們意識層面不得不這樣做,所以潛意識就會表現出情緒,比如敵意,不爽等等。

    而另一方的人在接受資訊時,首先會接受到這種情緒,而不是資訊,所以這種被感受到的敵意就會引發新的敵意,新的情緒,最終真的因為表達不同意見而上升到了人際衝突的高度。

    但其實上意見就是意見,情緒就是情緒。覺察自己表達不同意見時,是否帶著情緒,需要去覺察為什麼會有情緒,要把這種情緒去掉,心平氣和的表達問題,就是傳說中的不帶敵意的堅決。

    很多人之所以在現實中真的表達意見時引發了衝突,就是因為他們在意見表達時攜帶了潛意識的敵意,所以你表面在表達不同意見,但實際上是在傳遞衝突訊號,最後就真的收穫了衝突。

    最後,理清自己,也就理清了別人和外界,所有的迴避都是對自己的迴避,所有的不清都是對自己的不清。一個人越是能心平氣和的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越會被尊重採納,且越不會引發衝突。

  • 7 # 康乃馨LOVE淨心

    可以感受到,當別人聲音大一些、嚴厲一些,以為即將面對衝突或正在面對衝突時,你進入了一個驚恐的狀態,緊張又害怕,從頭腦到身體好像僵住了,大腦空白,說不出話,不能反應,只能沉默。而從這個狀態出來以後,又感覺到難受和委屈,為自己被別人誤會、無端指責而不能解釋和辯駁而痛苦。

    這種狀況和反應是完全陷在情緒中,不是當下一個穩定的成年人的正常應對模式,而是既往一個小孩子的應對模式。

    這種模式的形成要追溯到小時候的原生家庭,和主要養育人之間的互動模式。在七歲以內的孩子都是在家庭這個小社會里學習、鍛鍊與人交往、互動的模式。如果養育人的性格暴躁、強勢、控制,不允許孩子犯錯,特別是沒有明確告知孩子錯在哪裡,而是採取懲罰的方式來教導,孩子就會形成戰戰兢兢的應對模式,並內化到自己的行為中,伴隨長大,一旦類似場景再現,身體立即會啟動這種反應。

    當然,這種模式的應對也和每一個人的先天氣質有關。我們經常發現,同一個父母,同樣的養育方式,同一件事情,每一個孩子因為氣質型別不同,反應也不一樣。同樣是父母的訓斥,樂天型的孩子聽聽就過了,該幹啥幹啥,而憂鬱型的孩子可能會認為是自己的錯,感到悲傷和自責。

    如何去緩解自己的這種狀況呢?就是面對和接納情緒的存在,去理解和陪伴他:找一個單獨的空間,閉上眼睛,深呼吸,體會面對沖突時自己的身體上的感受,用第二人稱“你”出聲表達出來,可以這樣說:“當衝突來的時候,你又緊張又害怕,整個身體都僵住了,甚至有點輕微的發抖,頭腦一片空白,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是的,你很難受,完全不能應對。”。然後深呼吸,再去體會不舒服的感受的變化,繼續表達,直到感覺到身體能夠放鬆下來為止。

    當和情緒來一個這樣的“自我聊天和對話”後,就像脫敏試驗一樣,當再次面對衝突的場景時,你會發現緊張和害怕很輕微,或者感覺不到,有想法也能夠去自如表達。

  • 8 # 心之愛心理諮詢

    你好!你個人對說話音量大、爭執和衝突的場景都有過些怎樣的記憶和體驗呢。你敘述中的人物更像是個小孩,在畫面裡的小孩很恐慌不知道這樣的衝突後會招致怎樣的糟糕結果,小孩的感受和情緒被環境忽略了,小孩對所發生事情的原委毫不知情,有的只是突然的一場暴風驟帶來的恐懼和孤單,和內心說不出口的委屈和擔憂。很多在幼年經歷的重複事件會不經意間在心理留下傷害,即便成人後內心世界也會被侵擾,你需要諮詢師的陪伴故地重返去看到自己,修復自己。

  • 9 # 詞暴楊

    有些人就是氣場十足,咄咄逼人,語速快,反應快,嗓門大,能把黑的說成白的。

    面對這種情況,你也可以提高嗓門,其實你會發現,嗓門大了之後,膽子也變大了,這都連帶著。

    第二點,你要有理有據。

    而如果在那種比較急迫的場合,你一時組織不了特別完善的語言,思維反應也跟不上別人,怎麼辦?

    熱播劇《我是餘歡水》第一集,餘歡水在電梯中遇到惡鄰居的寵物狗撒尿,餘歡水說了兩句公道話,卻被惡鄰的一番強詞奪理,嗆得啞口無言。

    餘歡水:(狗尿這件事)你得處理啊。惡鄰居:我怎麼沒有處理啦,我等會處理不可以啦?你出去我才能處理啊,你站在這裡我怎麼處理啊?餘歡水:你這狗也不是第一次在電梯裡尿了,每次你也沒處理啊。惡鄰居:我怎麼沒處理了,你沒看見就我沒處理了。電梯裡這麼多人都沒有發聲,就你一個人話多,這麼叭叭的就你一個人的事情啊。你這麼愛管閒事為什麼不去居委會上班的啦?奇怪了真是。餘歡水:物業費我們都交的,這是公共設施。惡鄰居:喔喲喲喲,不得了了公共設施,怎麼我沒交錢啊,哪一分錢我沒有交啊,你哪隻眼睛看到我沒有交了。餘歡水:你可不可以拴一下狗鏈子,社群裡邊很多人的。惡鄰居:額喲,拴狗鏈子,這是我親生兒子,怎麼拴狗鏈子啊,你兒子怎麼不栓狗鏈子啊?餘歡水:你~~~惡鄰居:你什麼你?餘歡水:我~~~惡鄰居:我什麼我?到了看到沒有,下去下去下去。不要影響公共設施。

    餘歡水明顯被對方的氣勢震懾住了,被牽著鼻子走。

    其實這時候不需要和她比誰嘴快,只要一句話:“我就問你,狗在電梯裡撒尿,這個事對不對,你做對了麼?”

    她可能會說,狗在哪裡撒尿它又控制不了。

    你不要和她扯狗能不能控制的問題,就是第一個問題:“狗撒尿這個事情你做對了麼?”

    她要麼說對了,要麼說錯了。

    如果說對了,你直接來一句:“你這說的人話麼?”

    如果她再狡辯,就直接說:“你要點臉吧。”

    然後不用再說什麼,安靜就好了。

    所以,你不要順著他的思維走,他讓你回答a問題,你不要管,你就抓住他話語中的一個漏洞,就來質問他的那個漏洞,打算怎麼處理?就反覆質問他這一句話。

  • 10 # 綠se森林

    從前我也是和題主一樣,後來突然就想通了。之後總結了自己為何突然間就膽大,即便衝突了別人聲大我也很淡定。

    1.先把自己的品性態度做好,做人要有原則,道德底線,三觀要正,不要偷雞摸狗做些見不得人的事。只有為人正直,做人有底線和原則,不要猥瑣,即便別人觸犯了你也有理,所謂有理不在聲高。

    2.身體健康是基本,有的人為人品性不錯,做事也很完美,但是就是遇事害怕,膽小。因為瘦小,瘦弱,身體單薄,體質薄弱,那就是去鍛鍊身體,儘可能強壯起來,一旦壯了,氣質就提升,你跟人有衝突,不開口不動手,別人就已經敬畏你三分。

    4.多在外跑跑,見見世面,社會經驗足了,見得多了聽的多了,你遇事就明白該如何處理,才能臨危不懼,可以考慮的周全,不會漏洞擺出讓人捏拿你的把柄。

    5.學會多思考,讓腦袋活躍起來,不能生鏽。有些人天生就是腦袋轉的快,遇到事幾秒鐘就可以拿言語讓對方閉嘴,說的對方啞口無言。你別說,這點真的很重要,表達能力厲害的人一定不會吃虧。

    6.給自己自信。告訴自己,怕什麼?在怕什麼?大不了魚死網破,這世界沒有誰離不開誰。狗急跳牆,兔子急了咬人,這世界就是會欺負老實人。你變為狠人了,別人就會畏懼你。不妨邁開第一步試試,走出了第一步,後面自然就不怕了。告訴自己“今天不是對方顏面掃地就是自己抬不起頭做人,被人一輩子踩腳底下舔狗屎!”你願意舔狗屎嘛?願意你就繼續沉默!

  • 11 # 似水流年12

    這是人的一種應急反應,可能在童年時有類似的場景刺激了你,促使這種感覺被保留下來,即遭受了心理創傷,導致心理發育停滯在了童年那一刻,成年後一旦遇到類似場景就會重複發作。這也看做是你治癒童年創傷所作出的努力,透過這種反覆出現的現象,試圖治癒童年的心理創傷。改善的辦法就是不要排斥這種感覺,他來則來,走則走,要仔細體驗這個現象帶給你的感受,它到底有多厲害,多可怕呢?一旦你熟悉了它,它就拿你無可奈何了。

  • 12 # 大影薦師

    這是一種心理疾病,我也有這種情況,明明自己有理卻說不出話來,事後又很憋屈。

    其實這些人都是紙老虎欺軟怕硬,我們要做的就是讓自己更強壯,更厲害。

    建議您去參加搏擊籃球等身體對抗性的活動,讓身體適應對抗也更加強壯就不會再有這樣的心理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上買的玉磕了一下想退有什麼說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