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太拾
-
2 # 斌說歷史易經
1,春秋時代的專諸利用魚腸劍成功刺殺吳王僚,幫助公子光上位,是為吾王闔閭
2,春秋時代要離成功刺殺吳王僚的兒子慶忌
-
3 # 洛北遊子
春秋末期吳國的公子光(即後來的吳王闔閭)欲殺吳王僚而自立,伍子胥把專諸推薦給公子光。公元前515年,公子光乘吳內部空虛,與專諸密謀,以宴請吳王僚為名,藏匕首於魚腹之中進獻(此即中國歷史上著名“魚腸劍”的來歷),專諸當場刺殺了吳王僚,但也被其侍衛所殺。
-
4 # 介入王小俊讀歷史
歷史領域新人!
刺客,是人類歷史中的一種特殊職業,現代特指殺手。常因政治、私怨等,對某個目標進行暗殺或謀殺。無論是天朝還是外邦,古代還是近代,都存在這樣的人或機構,比如米國的CIA,前蘇聯的KGB和以色列的Mossad等。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刺客的身影。司馬遷《史記》中專門有一篇章《刺客列傳》,收錄了“四大刺客”,其中荊軻刺秦王、專諸刺王僚等家喻戶曉。
李白曾在《俠客行》中寫道“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鮮明地刻畫了這一神秘人物的特色。
作為刺殺不成功的例子,想說兩個,一個作為白臉奸臣;一個成為賣國賊,遺臭萬年。
白臉奸臣曹操,早年表現出對武藝的愛好和才能,博覽群書。董卓專政以後,曹操從司徒王允處借來七星寶刀,假意獻給董卓,實質意圖不軌,熟料,董卓屋內有銅鏡,被發現,趕忙說“這是我獻給大人的禮物,正想給大人過目”。此刻,曹操面不改色心不跳,董卓相信了,拿起寶刀把玩,而曹操趁機逃走。有點像荊軻刺秦王的圖窮匕見。
隨後曹操開始起兵討伐董卓,開創魏家天下。
作為失敗的刺殺案例,曹操有過硬的心理素質,百折不撓的精神,才會成功。
賣國賊—遺臭萬年的汪精衛,早年自費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歸國後,欲刺殺攝政王載灃,併發誓“化自己為灰燼來煮成革命之飯”,“借炸彈之力,以為激動之方”等,並在載灃上下朝必經之路甘水橋作為刺殺地點,哪曾想意外出現被抓,獄中賦詩“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飲一時絕唱。
可惜,日本侵華戰爭爆發以後,汪精衛越南發表豔電,成為了漢奸賣國賊。
汪精衛也多次被刺殺,從刺殺到被刺殺,不知作何感想,還記得初心麼?
歷史發展有必然性和偶然性,刺殺事件是偶然的,歷史的程序是必然的。
當所做的一切都在為熙來攘去的時候,精神家園存在何方。信仰的喪失必定走向滅亡。
-
5 # 趣說地圖
太史公司馬遷所著《刺客列傳》,全文五千多字,書寫了曹沫、專諸、豫讓、聶政、荊軻、高漸離六個刺客,關於荊軻的就有三千多字,鑑於《史記》的影響力,題主首先映入腦海的是荊軻,這是很正常的現象,畢竟大部分人也只能想到著名的“荊軻刺秦”。
這六個史書留名的刺客,最忠心刺客豫讓、最佳上鏡刺客荊軻、最善擊築刺客高漸離失敗,
最會燒魚的刺客專諸,最悲情刺客聶政均刺殺成功,但自己也命喪當場。
下面我們只說最成功的一位,那就是曹沫同學。
曹沫以孔武有力在魯國任職,擔任將軍,後與齊國交戰,三戰三敗,魯國懼怕,想割地求和,於是兩國在柯地會盟。舉行儀式時,曹沫突然持匕首挾持齊桓公,桓公左右恐傷到主公,不敢動作。桓公問曹沫:你想咋的?曹沫說:“嫩比俺牛,嫩就想為所欲為?那不中,嫩看著辦“。齊桓公看著架在自己脖子上的匕首,心裡想:這鐵傢伙可不認人啊。 於是,桓公低下了高傲的頭顱。說,“好吧,你厲害,嫩家的地俺不要了,這行了吧?” 。曹沫得到承諾後,放下匕首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面不改色,辭令如常。齊桓公惱羞成怒,想找回點面子,欲當場群毆曹沫,被管仲勸止。於是曹沫以勇氣和三寸之舌,不費吹灰之力要回了失去的土地,又保全了性命,可謂“最佳績效”刺客。
-
6 # 鄜延路節度使李
死士豫讓
豫讓這事情說成功也成功,說失敗也失敗
豫讓本來仕事於範氏及中行氏,但一直不太出名。後來轉去智伯門下任職,智伯很看重他。晉陽之戰,智伯討伐趙襄子,趙襄子聯合韓康子與魏桓子(後來的南韓與魏國)滅掉智伯(前453年),將智伯的土地瓜分。趙襄子與智伯之間本來就有極深的仇怨,更將智伯的頭顱當飲酒之首爵。
豫讓逃到山中,說道:“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仇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便改姓換名,冒充成服刑之人,混進趙襄子宮廷裡塗飾廁所,身帶匕首,想刺殺趙襄子。一日,趙襄子正在如廁,突然心一驚,抓住服刑人審問,發現他是豫讓,知他要報仇,侍衛要殺他。
但趙襄子卻說:“彼義人也,吾謹避之耳。且智伯亡無後,而其臣欲為報仇,此天下之賢人也。”最後釋之。
不久,豫讓又在身上塗漆,讓面板長滿惡瘡,又吞木炭使自己聲音變得沙啞,[1]令自己的樣子令人無法辨認,其妻亦不認得,豫讓便在街道上乞。朋友認出豫讓,為他哭道:“以子之才,委質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為所欲,顧不易邪?何乃殘身苦形,欲以求報襄子,不亦難乎!”豫讓說:“既已委質臣事人,而求殺之,是懷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為者極難耳!然所以為此者,將以愧天下後世之為人臣懷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過了一段時間,豫讓在趙襄子必經的橋下埋伏。趙襄子來到橋邊,馬突然大驚,趙襄子說:“此必豫讓也。”派人搜查,果然找出豫讓。趙襄子問豫讓:“子不嘗事範、中行氏乎?智伯盡滅之,而子不為報仇,而反委質臣於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獨何以為之報仇之深也?”
豫讓答道:“臣事範、中行氏,範、中行氏皆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於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趙襄子嘆息哭泣著說:“嗟乎豫子!子之為智伯,名既成矣,而吾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為計,吾不復釋子!”將豫讓圍住。
豫讓說:“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義。前,君已寬赦臣,天下莫不稱君之賢。今日之事,臣固伏誅,然願請君之衣而擊之,焉以致報仇之意,則雖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趙襄子感其義烈,命人將自己的衣服給豫讓。豫讓拔劍跳躍三次,一劍劈下,說道:“吾可以下報智伯矣!”說罷自刎死。趙國志士知豫讓已死,為之傷心流淚。
-
7 # zdwhly
四大刺客就他一個沒成功 最牛逼的是劉秀派主將征討公孫述 公孫派出刺客 一個主將被刺成重傷 忍痛辦完公務自殺 一個直接刺死 兩次刺客都在萬馬軍中完成任務全身而退
-
8 # 坦坦蕩蕩的尚格
《古文觀止》收錄的《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幾個布衣之怒,還有《刺客列傳》中的末尾幾句話都有功成的俠客。李敖有一句關於荊軻的話用到這裡其實也對。
《唐雎不辱使命》中的:
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專諸刺王僚,這個故事非常有名,“魚腸劍”的典故就出自於此。聶政就是刺殺南韓的國相,事後為了不連累家人自毀面容、切腹自盡的那個俠客。要離就是奉吳王之命,用苦肉計刺殺慶忌的刺客。
而像《刺客列傳》中:
曹沫盟柯,返魯侵地。專諸進炙,定吳篡位。彰弟哭市,報主塗廁。刎頸申冤,操袖行事。暴秦奪魄,懦夫增氣。
意思是曹沫劫盟,奪回了魯國被侵佔的土地;專諸進獻烤魚,止息了吳國的篡位;第三句說的則是刺殺趙襄子的豫讓,“士為知己者死”就出自這裡。第四句也是說聶政,郭沫若的《棠棣之華》就是在講這個故事,堪得上“白虹貫日”、蕩氣迴腸;這最後一句就是荊軻。
司馬遷說從曹沫到荊軻這五人,無論是否功成,都可謂“不欺其志,名垂後世”。
這其中比如豫讓其實也並沒有成功,但是他拔劍擊斬其(趙襄子)衣,以示為主復仇的故事,卻成為了“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源頭。
這些刺客的成功不是有沒有刺殺成功,像唐雎“拔劍而起”也沒有置秦王於死地,反而保住了安陵五百里的土地。“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其實不是這種刺客文化的價值取向。
陶淵明:“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算是道出了刺客真正的目的,所以如果聶政僅僅刺死了俠累,後世絕對不會有《廣陵散》一曲(廣陵散又叫聶政刺韓王曲),聶政這些人被後世歌詠的原因,從《別賦》中可見一二:
乃有劍客慚恩,少年報士,南韓趙廁,吳宮燕市,割慈忍愛,離邦去裡,瀝泣共訣,抆血相視。驅征馬而不顧,見行塵之時起。方銜感於一劍,非買價於泉裡。金石震而色變,骨肉悲而心死。
重點就在這句:方銜感於一劍,非買價於泉裡。
然後他們的死又將這種動機放大。
所以荊軻沒有刺殺秦王,但他報恩的目的成功了,所以對荊軻來說他雖有遺憾但也是死得其所,即使對於刺秦大計確實失敗了。
李敖在《北京法源寺》中讚美專諸的母親與荊軻的朋友田光,這二人均在專諸或荊軻出發前自殺。李敖說:
他們不死,並不算錯;但是死了,卻突然顯得更對。
流傳至今、廣為人知的刺客往往是失敗但是身死的刺客,因為他們不可為而為之併為之身死,將銜感於一劍中的“義”無限放大。這時候他們自己的目的其實已經達到了。
所以荊軻這些人,功成固然很好,但是功敗而身死卻突然顯得更高。
回覆列表
聶政刺韓相俠累。
嚴遂使人刺殺了韓哀侯。
專諸刺吳王僚。
曹操刺董卓(失敗)
荊軻刺秦王(失敗)
汪精衛刺攝政王(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