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2
回覆列表
  • 1 # 希爾大大

    伍秉鑑當時可謂公認的“世界首富”,但他的下場是極其悲催的,說到底就是因為兩個字“鴉片”,鴉片戰爭前伍秉鑑的生意遍佈全世界,很多外國人想要到中國做生意都會找他作為擔保,這本事雙贏的好事。但洋人為了利益,而不斷在貨物中夾帶鴉片送到中國,久而久之,很多國人都深陷鴉片之中,很多人都深受其害,以致很多人認為是伍秉鑑聯合洋人拿鴉片來毒害國人的。

    到後來連清政府也感覺到鴉片的危害極大,然後在林則徐等人的主導下,展開了禁菸運動,開始禁止鴉片的橫行!但鴉片的利潤巨大,致使洋人不願放棄而繼續向國內輸送。這樣夾在中間的伍秉鑑就非常難受,一方面他不敢得罪政府,另一方面又不願意失去多年的合作伙伴。

    鴉片戰爭爆發之後,雖然伍秉鑑出錢出力,奈何所有人都認定他是是鴉片戰爭的“罪魁禍首”,認為他是“漢奸”,後來家道中落,到死都翻身無望。所以說不管哪個年代,碰到“毒品”的都是沒有好下場的,哪怕你是世界首富也一樣!

  • 2 # 雪穎溯史

    伍秉鑑,1769年—1843年,又名伍敦元。清朝人,出生於廣州,祖籍是福建。是清代廣州十三行的商人。他是那個年代的世界首富。

    伍秉鑑

    2001年,美國《華爾街日報》統計了一千年來世界上最富有的五十人,有6名中國人入選,伍秉鑑就是其中之一。

    伍秉鑑創立的企業叫“怡和行”,主營絲織品、茶葉和瓷器。他在廣州主要是跟英國人做生意。而且國外不但有產業,甚至連債務也放到國外,同時他也是英國東印度公司最大的債權人,這恐怕也他最後沒落的一個重要原因。

    他與中國的那些普通財主一樣,在國內建辦了大量的田產、宅院、茶園、店鋪。在美國投資鐵路、證券和保險業務。怡和行一度成為世界級的跨國財團。據統計,至道光十四年(1843年),伍秉鑑的私人資產已達2600萬銀元。據說當時伍秉鑑建在珠江岸邊的豪宅,可與《紅樓夢》中的大觀園相媲美。

    伍秉鑑的豪宅

    伍秉鑑在西方商人中享有很好的聲譽。其中一個故事,使他成為了中國商人慷慨大方的象徵。

    據說當時有一個美國波士頓商人向伍秉鑑借款經營一項生意。但由於經營不善,欠了伍秉鑑7.2萬銀元的債務。然而他又一直沒有能力償還這筆欠款,因此也沒法回到美國。伍秉鑑知道這件事後,不但沒有為難這個商人,反而當著這個波士頓商人的面把借據撕個粉碎,並向對方表示他們之間的賬目已經結清,對方可以隨時離開廣州。

    在鴉片戰爭開始前,伍秉鑑和十三行的行商們積極募捐,出資修建堡壘、建造戰船、製作大炮。當英軍長驅直入,兵臨廣州城下時,奕山統領的清軍部隊無力抵抗,於是清廷命令列商前往調停。廣州城外,奉命行事的伍紹榮與英軍首領義律展開了討價還價。最終,雙方簽訂《廣州和約》,按協議,清軍退出廣州城外60裡,並於一個星期內交出600萬元賠款;英軍則退至虎門炮臺以外。這600萬元鉅款,有三分之一由十三行商人出資,其中伍秉鑑出資最多,計110萬元。

    清朝官員巡視十三行商館

    作為封建王朝沒落時期的商人,不管積累了多少財富,註定都不會長久。雖然伍秉鑑出資抗敵,但從戰爭一開始,跟洋人打交道、做生意的這些商行就被國人打上了“漢奸”的標籤。不管他們捐獻多少銀兩,也抹不去這個影子。雖然他出巨資換了個三品頂戴,也拯救不了他的事業。再加上伍秉鑑在鴉片戰爭前包庇過走私鴉片的外國商人,曾多次遭到林則徐的訓斥和懲戒。每當這時候,伍秉鑑只能用錢財換短暫的安寧。

    紅頂商人伍秉鑑

    1843年,清政府下令,行商償還300萬銀元的外商債務,而伍秉鑑一人就承擔了100萬銀元。也就在這一年,風燭殘年的伍秉鑑病逝於廣州。臨去世前一年,他曾寫信給一位美國友人,信中透露出伍秉鑑有移居美國之心,通篇露出淒涼之情。

    伍秉鑑死後,曾經富甲天下的廣東十三行逐漸沒落。許多行商經不住清政府無窮無盡的榨取,導致破產。更要命的是,隨著五口通商海岸的開通,廣東喪失了在外貿方面的優勢,廣東十三行所享有的特權也隨之結束。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降臨到十三行街,這些具有百年曆史的商館徹底化為灰燼。

  • 3 # 峰峰說史

    咋一看這個名字挺陌生,提起晚清鉅富,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胡雪巖,但是,伍秉鑑也是名副其實的鉅富,他的身價最高達到過2600萬銀元,這是個什麼概念呢?相當於現在的50億人民幣,這個數字不管放在哪個朝代都是名副其實的鉅富了。那麼,伍秉鑑是何許人也呢?他怎麼打下的商業帝國?他的結局又怎樣呢?

    伍秉鑑,祖上是福建人,最早以種茶為生,後遷至廣州,開始經營茶葉生意,伍秉鑑父親伍國瑩時,他先在廣州首富家中做賬房,後來積累了一定資金和經驗後參與經營元順商行,後來伍國瑩由於年歲已大,精力有限,將商行交給長子伍秉鈞打理,伍秉鈞頗有經商頭腦,後來創辦了自己的商行——怡和商行。可惜伍秉均在35歲就英年早逝,之後伍秉鑑接手了怡和商行。

    那時的西方列強一直想與中國有生意上的往來,但是乾隆在位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經過列強幾度溝通,乾隆才鬆口,同意開放廣州通商口岸。當然,面對源源不斷來華貿易的列強,清政府也做了一些措施,比如一些措施,比如招募有實力有口碑的行商,與洋人進行貿易,由於伍秉鑑經商守誠信,且經營業務繁多,所以他不僅成為政府招募的13家商行之一,還在大家的推舉下,成為行商之首。善於經營與開拓的伍秉鑑,利用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可謂賺足了資金。經過多面與洋人的商業往來,伍秉鑑在洋人中名聲很大,聲譽也很好。

    當時,洋人想到中國來進行貿易,必須找一位保人。伍秉鑑出於生意需要,為不少洋人做過擔保。可是,洋人貪婪無比,為了攫取更高的利潤,不斷在貨物中夾帶鴉片。而伍秉鑑就成了大家眼中的“漢奸”角色。由於鴉片危害太大,清政府派林則徐展開禁菸運動。

    然而林則徐卻認定伍秉鑑與洋商串通一氣,故意拿這點鴉片欺瞞官府。一氣之下,將伍秉鑑捆綁審訊,之後又將他鎖住到洋人處,聲稱洋人若不交出鴉片,必以伍秉鑑是問。

    結果,洋人並不在意伍秉鑑的生死。幾天後,並沒有什麼洋人交出鴉片。林則徐也明白,在洋人眼裡,伍秉鑑不過是他們可以利用的棋子,所以就釋放了伍秉鑑。

    但這畢竟讓伍秉鑑丟盡了顏面,使他在商行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鴉片戰爭爆發後,伍秉鑑見和平解決鴉片問題徹底無望,於是拿出巨資幫助修建城牆,購買戰船等。但是清軍膽怯,根本不敢和洋人作戰,最終以賠款600萬的代價結束了這場戰爭。由於清政府早已千瘡百孔,根本拿不出這麼多錢來,於是攤派到各商行的頭上,光是伍秉鑑就應承了100多萬。

    然而,出了錢的伍秉鑑,依然得不到清政府和百姓的歡喜。大家認定他是鴉片戰爭的“罪魁禍首”,對他詬病不斷。

    儘管伍秉鑑後來又數次向清政府捐出巨資,然而依然沒有緩解大家對他的仇恨。

    最後,74歲的伍秉鑑在萬念俱灰中溘然長逝,結束了他傳奇卻又卑微的一生。

  • 4 # 西風悍馬

    世界首富伍秉鑑,2001年在美國《華爾街日報》(亞洲版)刊登了一個《縱橫一千年》的專輯,統計出了上幾個世紀世界上最富有的50個人。其中,有六位華人入選,他們分別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劉瑾、和珅、伍秉鑑和宋子文。這六個人中,又唯獨伍秉鑑是以純粹的商人身份出現,所以伍秉鑑也是人們最關注的焦

    伍秉鑑(1769~1843年),字成之,號平湖,別名敦元、忠誠、慶昌,祖籍福建。其先祖於康熙初年定居廣東,開始經商。到伍秉鑑的父親伍國瑩時,伍家開始參與對外貿易。1783年,伍國宗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成立怡和行,併為自己起了一個商名叫“浩官”。該商名一直為其子孫所沿用,成為19世紀前期國際商界一個響亮的名字。1801年,32歲的伍秉鑑接手了怡和行的業務,伍家的事業也開始快速崛起,伍秉鑑成為了廣州行商的領頭人——總商。在經營方面,伍秉鑑同歐美各國的重要客戶都建立了緊密的聯絡,並依靠超前的經營理念在對外貿易中迅速崛起。

    伍秉鑑不但在國內擁有地產、房產、茶園、店鋪等,而且他還大膽地在大洋彼岸的美國進行鐵路投資、證券交易並涉足保險業務等領域,同時他還是英國東印度公司最大的債權人,東印度公司有時資金週轉不靈,常向伍家借貸。正因為如此,伍秉鑑在當時西方商界享有極高的知名度,成了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曾被一些西方學者稱之為“天下第一大富翁”。1840年6月,鴉片戰爭爆發。儘管伍秉鑑曾向朝廷捐鉅款換得了三品頂戴,但這絲毫不能拯救他的事業,他不得不一次次向清政府獻出鉅額財富以求得短暫的安寧。1843年,伍秉鑑在中國的動亂中病逝於廣州,享年74歲。伍家所積累的財富是驚人的。據1834年伍家自己的估計,他們的財產已有2600萬銀元,按照國際銀價換算,這個數目相當於今天的50億元人民幣。而且,伍家在珠江岸邊的豪宅,據說可與《紅樓夢》中的大觀園媲美。

  • 5 # 凱哥歷史

    首先很感謝能回答這個問題:在2001年時候一個驚天訊息爆出伍秉鑑位列世界富豪榜前50名,於是這個已經去逝一百多年的人又進入了大眾的視野。想到富可敵國人們可能會想到沈萬三,和珅胡雪巖等等,但是今天所說的伍秉鑑也算得上真正的富可敵國。因為他的錢都是經商所得的,所以比其他幾位更受關注。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大富商下場卻十分悽慘。

    伍秉鑑憑藉自己的經營能力成為了廣州十三行的龍頭老大,在當時貿易旺盛的情況可以說是日進斗金。由於當時洋人與中國人做生意要“保人”伍秉鑑出於做生意的需要就為洋人不少為洋人做擔保,但是洋人貪婪無比,為了攫取更高的利潤,就不斷的往裡面摻夾鴉片,久而久之國人深受鴉片的危害,伍秉鑑就成為人們心中的漢奸了,百姓們認為他為了賺取利潤與洋人勾結販賣鴉片,這使得他在商界的名聲一落千丈,成為人們唾沫的物件。由於當時清政府主持禁菸,而洋人又不願意停止鴉片的輸送,於是伍秉鑑夾在中間,兩邊都不敢得罪,於是便花錢從洋人手中購買一千相鴉片交給林則徐,希望此事能平息,但是林則徐認為他和洋人勾結,就把他抓起來,後來因為洋人不肯交出鴉片,於是伍秉鑑也被釋放了。後來伍秉鑑一直為清政府出錢出力但是出錢出力的伍秉鑑還是沒得到百姓和清政府的歡喜,大家認為他是鴉片戰爭的罪魁禍首。最後伍秉鑑在萬念俱灰中溘然長,逝結束了他傳奇又卑微的一生。

  • 6 # 從未失手

    他曾是世界上最有錢的人。但無論是2600萬兩白銀的家產,還是三品頂戴,都無法使他在大清王朝與歐美列強的夾縫中安身立命。

      2001年,美國《華爾街日報》統計了1000年來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其中有6名中國人,他們分別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劉瑾、和坤、伍秉鑑和宋子文。

     

      

      1839·禁菸前夕

      

      這一天,欽差大臣林則徐抵達廣州。廣州城萬人空巷,爭睹欽差大臣的風采。伍秉鑑的五兒子伍紹榮是現任的怡和行老闆和十三行總商。

      十三行並不是一個單純的貿易團體,它還肩負著海關的責任。

      

      憑著在官場的特殊關係,伍秉鑑早已獲知林則徐來廣州的訊息。

      但是,那些夾帶鴉片的外商並不聽從伍秉鑑的勸告。以他們對中國官場的瞭解,林則徐也會像其他官吏一樣雷聲大雨點小,走走過場,刮陣風就回京覆命了。

      這一夜,伍秉鑑難以入睡。而此刻,林則徐也沒有睡意,他正忙著起草第二天的告示。

      次日,兩張告示出現在林則徐的轅門外。

      這兩張告示讓江對面的伍秉鑑加重了自己的憂慮。他看得出來,林則徐的信心和決心都來自紫禁城裡的道光皇帝,大清王朝已經下定了禁止鴉片的決心。

      夾縫中的十三行

      

      十三行商館集中在廣州城郊西南角,緊靠珠江,那裡是一個繁忙的水碼頭。

      對外貿易的壟斷地位,加上行商的努力經營,十三行得以迅速繁榮起來。

      在外國人眼裡,伍秉鑑就是財富的化身,他的商名“浩官”也成了發財致富的同義詞。

      但是,在中國的傳統社會里,社會地位和財富並不完全一致,“士農工商”的排序中商人是最低賤的。

      不過,行商們雖一個個腰纏萬貫,也頂著三品、四品的頂戴花翎,行事卻並不張揚。

      事實上,伍秉鑑這樣的官商,在皇帝和百官眼中還是可隨意盤剝的商人。

      無休止的攤派和募捐還不是行商們最難忍受的事情。清政府為了保證天朝大國的尊嚴,要求十三行不得對外商欠,一旦發生,所有行商負連帶責任。

      十三行不僅僅受到政府和官吏的盤剝,他們還必須看那些外國大商人的臉色。

      在這種情形下,十三行的行商們無時無刻不處在風險之中。

      

      伍秉鑑也多次申請退休,卻都得不到官府的許可。

      

      1839·禁菸運動

      1842年,鴉片戰爭以中國戰敗結束。戰敗的惡果,還得由伍秉鑑和他的行商們承擔。  《南京條約》第四至第七條規定,中國賠償英國2100萬銀元,相當於1470萬兩白銀,而此時清政府國庫存銀僅不到700萬兩,廣東十三行首當其衝地成為清政府的榨取物件。

       1843·一代首富病逝   

     十三行無疑是鴉片戰爭中主要的受害者,作為十三行之首的伍家,更遭受了巨大損失。據伍秉鑑自己估算,在戰爭中,伍家損失了不下200萬兩白銀。

    1843年9月,風燭殘年的一代世界首富伍秉鑑,在內憂外患、謗頌不一中,於龐大宏偉的伍氏花園裡,溘然長逝,終年74歲。 

      

  • 7 # 市井九公子

    大家提起晚清時期的富商巨賈,可能大家都會想到胡雪巖,畢竟他是中國近代著名的紅頂商人、徽商的代表人物!其實不然,在晚清時期還有位富甲天下的大人物——伍秉鑑

    可能有人會問他們兩個誰更有錢一些,他們兩個是無法放到一起去比較的!通俗點講伍秉鑑(1769年-1843年9月4日),胡雪巖(1823年—1885年)!伍秉鑑可以說是他那個時期最富有的商人

    題目中問到他的下場如何,小九為大家一點點講解

    伍秉鑑字成之,號平湖,祖籍福建泉州,清代廣州十三行商人,當時的世界首富。 他立足廣州,主要跟英國人做貿易,同時又把產業放大到國外,甚至債務也放到國外,是英國東印度公司最大的債權人。他創立的“怡和行”壟斷了中國的對外海上貿易,一度成為世界級的跨國財團。1843年9月4日,伍秉鑑病逝於廣州,終年74歲

    他當時的財富達到了2800萬兩之多,當時的美國最富有的人也只有700萬兩!是當時名副其實的世界首富

    伍秉鑑不但在國內擁有地產、房產、茶園、店鋪等,而且他還大膽地在大洋彼岸的美國進行鐵路投資、 證券交易並涉足保險業務等領域,同時他還是英國東印度公司最大的債權人, 東印度公司有時資金週轉不靈,常向伍家借貸。正因為如此,伍秉鑑在當時西方商界享有極高的知名度,成了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曾被一些西方學者稱之為“天下第一大富翁”。

    1840年6月, 鴉片戰爭爆發。儘管伍秉鑑曾向朝廷捐鉅款換得了三品頂戴,卻沒有給伍秉鑑帶來榮譽和感激,而是更多的非議。由於伍秉鑑包庇外商走私鴉片,他曾遭到林則徐多次訓 斥和懲戒,還不得不一次次向清政府獻出鉅額財富以求得短暫的安寧。 《南京條約》簽訂後,清政府在1843年下令行商償還300萬銀元的外商債務,而伍秉鑑一人就承擔了100萬銀元。也就是在這一年,伍秉鑑病逝於廣州。

    從戰爭一開始,跟洋人做生意打交道的行商,就被國人塗上了“漢奸”的陰影。不管他捐獻多少銀兩,也抹不去這個影子。

    如果要說他的下場如何,歷史中曾有過這樣一篇書信:

    1842年12月23日,他寫信給在馬薩諸塞州的美國友人J·P·Cushing說,若不是年紀太大,經不起漂洋過海的折騰,他實在十分想移居美國,通篇愴然難禁之情。1843年9月,風燭殘年的一代世界首富伍秉鑑,溘然長逝,終年74歲。

    一生富貴榮華的伍秉鑑,也是因為鴉片,落得一個淒涼的下場!無論如何補救,做了一輩子商人,慈善家的伍秉鑑,晚年也落得個“漢奸”的名聲,可謂造化弄人……

  • 8 # 奔跑10243

    說起清朝富可敵國之人,許多人一定會想起胡雪巖,和珅。其實真正的晚清富商非伍秉鑑莫屬。2001年,【華爾街日報】的世界富豪榜伍躋身前50強,而且是上榜的中國人當中唯一一個純粹的商人。其擁有的財富超出想像,但結局卻異常無奈。

    伍家祖籍福建,後遷到廣州,從事茶葉生意,成立了怡和商行。1801年在父兄相繼去世後,伍秉鑑接手了商行。他誠信經營不斷擴大業務,是地方商會最有影響力的人物,在大家的推舉下成為廣州13家行商之首。這些商行享有和和洋人貿易的合法權,中外貨品在倒手之間獲得了極大的利潤。在鴉片戰爭之前伍秉鑑因此積累了巨大的財富,達到2600萬銀元。

    因長期和洋人打交道,獲得了洋人的信任,許多外國商人紛紛找伍秉鑑合作。但洋人貪婪無比,為了攫取更高利潤,不斷在貨物中夾帶鴉片,國人深受其害。一些有識之士極為憤慨,久而久之,伍秉鑑成了大家眼中的漢奸。在林則徐等人的強烈主張下清政府開始了禁菸運動。伍既不敢得罪官府,有不願失去多年的經濟夥伴,只能努力平衡洋人和政府的關係。面對林則徐禁菸的高壓,伍出資從洋人手中購買1000多箱鴉片交給林則徐,希望平息此事。但林則徐認定伍與洋人勾結,將伍拘押審訊,聲言洋人若不交出鴉片,必以伍秉鑑是問。結果洋人毫不在意伍的生死,據不交出鴉片。林無奈只能放了伍,雖然性命無憂,但此事讓伍丟盡顏面,使他在商行中地位一落千丈。鴉片戰爭爆發後伍拿出巨資幫助政府備戰,並在戰敗後承擔了100多萬的政府戰爭賠款。然而出了錢的伍秉鑑不但得不到政府和百姓的原諒,反而被認定是鴉片戰爭的罪魁禍首。

    最後,74歲的伍秉鑑在萬念俱灰中結束了傳奇的一生。

  • 9 # 夜不閉戶深耕半夜

    伍秉鑑,被稱作清朝 “世界首富”。這名頭不是他自封的,而是美國學者特拉維斯·黑尼斯三世、弗蘭克·薩奈羅等人認為,直到1834年,伍浩官(伍秉鑑)不僅是廣州行商最重要的成員,而且可能是那個時候世界上的首富。

    伍秉鑑的先祖伍燦廷原是福建的茶農,早在康熙初年,從福建老家遷居到廣州經營茶葉。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清政府設立粵海關。不過,設立之初仍屬官方經營,而這時的伍秉鑑先祖雖然手頭有點錢,可也從沒接觸過對外貿易。

    一年後,廣東巡撫李士禎在廣州頒佈了一項公 告,宣佈凡是 “身家殷實” 之人,只要每年繳納一定的白銀,就可作為 “官商” 包攬對外貿易。內容包括代辦報關納稅,商品同購銷買賣等業務,說白了就是業務外判。

    同年,清政府招募了十三家較有實力的行商,指定他們與洋船上的洋人做生意,並代海關征繳關稅。自此,近代史上著名的 “廣州十三行”誕生( “十三行” 只是個統稱,最多時曾有幾十家)。

    父輩打下的基礎,伍秉鑑更上一層樓

    伍秉鑑父親叫伍國瑩,到他這一代,伍家已開有自己的茶行。在南海學宮念過書的伍國瑩並沒接手家裡的茶葉生意,而是去了當時的廣州首富,同是福建人的潘振承身邊,當起了賬房先生,幫潘振承管起了錢。

    潘振承曾被法國雜誌評為十八世紀的世界首富,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被清政府選為廣州十三行商總,是連續出任商總時間最長的商人。所謂 “背靠大樹好乘涼”,伍國瑩從潘振承處逐漸掌握了對外貿易的門道,並開始參與對外貿易。

    公元1792年,伍秉鑑的二哥伍秉鈞創立怡和洋行。幾年後,正值壯年的伍秉鈞去世,33歲的伍秉鑑從哥哥手中,接過了怡和洋行的家業,並打造出一個跨國的商業帝國(由於怡和洋行在商業上的巨大成功及影響力,以至於“怡和”這個金字招牌,也被後來成立的老牌英資企業借用)。

    由於享有壟斷對外貿易的特權,凡是外商購買茶葉、陶瓷、絲綢等國貨或銷售洋貨進入內地,都必須經過商行這一特殊的組織。廣州“十三行” 又以同文行、廣利行、怡和行、義成行四家規模最大,名頭最響。

    跨國投資,“十三行” 內一家獨大

    要說伍秉鑑,就不得不提那家臭名昭著的英國東印度公司。歷史上,東印度公司不僅販賣鴉片,還販賣黑奴。東印度公司是股份制的公司,最初是拿著白銀到廣州買潘振承的茶葉。

    伍秉鑑坐大後,東印度公司又成了怡和的客戶,畢竟伍氏家族是以茶葉起家,這方面算是駕輕就熟。以至於日後,伍秉鑑還成了東印度公司最大的債權人。

    當時的歐洲對茶葉質量十分挑剔,伍秉鑑所供應的茶葉被當時的英國公司鑑定為品質最好的。因此,他的茶葉通常標以最高價出售。到了後來,只要是裝箱後蓋有伍家戳記的茶葉,在國際市場上都能賣得出高價。不僅如此,生意越做越大的伍秉鑑,開始逐漸將目光投向海外市場。

    伍秉鑑在對外貿易中,結識了不少的洋商,透過他們的牽線運作,更涉足美國的鐵路投資、證券交易、保險業務等。多元化的經營及海外投資,使伍秉鑑的怡和行取代潘振承的同文行,成為廣州十三行的商總。

    一口通商變為五口通商,失去壟斷地位的伍秉鑑成了百姓口中的“漢奸”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清朝下令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僅保留廣州一地作為對外通商港口。直接促使廣州十三行成為當時中國唯一合 法的 “外貿特區”, 即 “一口通商”。這一事件給行商們帶來了巨大的商機。此後的100年,廣東十三行共向清朝政府提供了40%的關稅收入。

    清政府一直不允許鴉片入口,洋人最初是偷偷將少量鴉片走私進來。慢慢地到了後來,這種走私鴉片成了公開的秘密。清政府白花花的銀子大量流出海外,造成巨大的貿易逆差。鴉片的流入,商行充當了極不光彩的角色。

    1826年,時值58歲的伍秉鑑宣告退休,生意由兒子伍受昌接手。封建社會里作為 “士農工商” 的墊底階層,商人永遠是最為卑微的階層,就算貴為首富,也不過如此。當時的英國人約翰·巴羅說過, “行商見了官府最低的小吏,也會發抖。”

    五年後,伍受昌受英國人所託,向清廷表達英國商館希望在珠江邊搭建一個新的碼頭。時任廣東巡撫在獲悉此事後勃然大怒,當場表示要將伍受昌處死。後經受過伍家好處的海關官吏一再求情下,此事才不了了之。兩年後,伍受昌去世,死因未明。

    伍秉鑑只好選用第五個兒子伍崇曜作為接班人,已屆63歲的伍秉鑑再度協助兒子。19世紀初,道光皇帝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查禁鴉片,開展虎門銷煙運動。首當其充開刀問責的,就是怡和行。林則保同時勒令洋商們,交出鴉片進行銷燬。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英國海軍封鎖了珠江口,已經72歲的伍秉鑑迅速向清廷捐錢。1841年5月,英軍直逼廣州,為了阻止英軍,奉了清政府之命的伍崇曜與英軍首領義律展開談判,最終雙方簽署了《廣州和約》。

    並約定英軍退至虎門炮臺以外,清軍則退出廣州城外60裡,並向英軍交出600萬元賠款。而在賠款中,200萬元由十三行行商出資,其中伍秉鑑家族出資最多,共出了110萬元。 伍秉鑑及其兒子伍崇曜,也從此成了百姓口中的“漢奸” 。

    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清政廚並被迫簽署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條約之一,就是清廷必須向英國賠款2100萬元,為籌措這筆鉅額賠款,清廷勒令伍秉鑑交出了100萬元幫助向英國人賠償。另外,《南京條約》同時取消了外商在華做生意必須經過十三行行商代理中介的規定。

    鴉片戰爭結束後,在英國人的要求下,清廷新增了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作為通商口岸,呈現“五口通商” 局面。十三行行商壟斷地位被打破。1843年,75歲的伍秉鑑逝世。一手建立的商業帝國,崩潰瓦解。

  • 10 # 藏修嘉文

    要知道富商伍秉鑑的下場,那我們先聊一聊他的發家史。以鑑所謂的盛極必衰。

    中國曆朝歷代富可敵國的人出了不少,而能成為世界首富的中國商人,得數伍秉鑑。

    1、伍秉鑑的出身:

    伍秉鑑可謂是含著金鑰匙出生。伍氏家族來自福建,康熙初年入粵,之後從事商業。伍秉鑑的父親伍國瑩在祖業基礎上順應大清朝頒佈的法令,以身家殷實的身份,每年繳納給大清政府規定的白銀,成為官商。開始參與對外貿易。1983年,伍國瑩成立怡和行。併為自己起了一個商名叫浩官。後一直為其子孫所沿用,成為19世紀前期國際商界的一個響亮的名字。

    2、子承父業,百尺竿頭更上一層樓:

    伍國瑩死後,伍秉鑑子承父業。七年後,怡和行躍居行商第二位。1813年清政府在廣州十三行行設立總商。32歲的伍秉鑑成為廣州商行的領頭人,與其他商行一起壟斷了大清帝國海上對外貿易的特權。凡是外商購買茶葉、絲綢等國貨或銷售洋貨進入內地,都必須經過這一特殊的組織。故廣東十三行逐漸成為與兩淮的鹽商、山西的晉商並立的行商集團,在100年的特權貿易中,差不多向清政府提供了40%的關稅收入,同時被稱為“天子南庫”。伍秉鑑的業務範圍,不但涉及國內地產、房產、茶園、店鋪等,還大膽的在大洋彼岸的美國進行鐵路投資、證券交易,甚至涉入保險業務等領域。同時他還是英國東印度公司最大的債權人。

    3、伍秉鑑的社交能力顯著:

    同歐美各國的重要客戶都建立了緊密的聯絡。欽差大臣,總督巡撫、外國使節都是他的座上賓。伍家大宅建築豪華,像是個小故宮,堪比《紅樓夢》中的大觀園。伍秉鑑深暗人情世故。左右逢源,待客的銀子花得像流水,以致官商融洽,中洋親密。古語說得好:“和氣生財” ,生財之道與人際關係的維護息息相關。英國商人曾稱讚他“善於理財,聰明過人”。

    4、伍秉鑑的性格

    他的性格圓融隱忍,看似懦弱,實則乃經商之要訣。圓融而不滑稽,隱忍又居儒雅之氣。在廣東十三行中,資歷更老者有之,業務能力更強者也不少,而伍秉鑑始終是總商,這與他的圓融隱忍的為人性格,以及獨特的經商之道是密不可分的。

    5、伍秉鑑的悲劇下場

    1834年時,伍家自己估計,所獲財富已有2600萬銀元,相當於今天的50億人民幣。成為西方人眼中的世界首富,天下第一大富翁。

    1821年,道光皇帝根據兩廣總督阮元的奏摺,以夷船私販偷銷鴉片,“洋商伍敦元(伍秉鑑)並不隨時察辦,與眾商通同尋隱,情弊顯然。著伍敦元所得議敘三品頂戴即行摘去,以示懲儆。”1839年禁菸運動的打響,從林則徐廣東禁菸到中英鴉片戰爭的發生,世人稱道的首富伍秉鑑在一次又一次維繫政府和洋商良好關係的夾縫中舉步維艱。儘管屢次出資救國,卻最終引火燒身。在戰爭中伍家損失至少200萬兩白銀。1843年9月,風燭殘年的一代世界首富伍秉鑑,在內憂外患,謗頌不一中,於龐大宏偉的伍氏花園裡溘然長逝,年終74歲。嶺南名士譚瑩為其撰寫的墓碑文寫道:“庭榜玉詔,帝稱忠義之家;臣本布衣,身系興亡之局。”伍秉鑑雖為國屢盡忠義之舉,但終究一介布衣,難擔國家興亡之責;哪怕他是首富,在腐敗無能的晚清政府的時政之下,終究難嘗夙願,最終以悲劇收場。

  • 11 # 歷史的天空SKY

    按照當時的物價水平,伍秉鑑可以算作世界首富了,但是他最後的結局卻很悽慘。

    伍秉鑑能起家主要是有以下幾方面:第一點,是時代背景造就了伍秉鑑。清朝下令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僅僅保留廣州一地作為對外通商港口。當時設立“廣州十三行”用以對外通商,也就是說,作為當時中國唯一合法的外貿特區,行商們享有壟斷海上對外貿易的特權,而伍秉鑑正是抓住了這巨大的商機。第二點,是家庭產業的基礎的成就。伍秉鑑並非白手起家。事實上,他的父親伍國瑩,曾在廣州首富潘啟家中做過賬房(即會計),與東印度公司多有來往,積累了經商的人脈和第一桶金。伍家能夠成立商行,開始參與對外貿易,與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扶植有著較大的關係。等到伍秉鑑三十二歲接管產業後,伍家的企業開始迅速的發展。第三點,伍秉鑑擁有著非凡的經商天賦:1.非常愛惜聲譽,廣交善緣,2.重視品牌建設,嚴格控制貨品質量,3.極強資本運營能力

    最後結局:作為封建王朝末期的富商,落寞的王朝怎肯輕易放棄這隻肥羊。不但在資助戰爭的情況下,還被勒令向英國賠償近200兩賠款銀元,而且在此之後,更是被清政府多次以通敵之類的藉口壓榨,生活都不得安寧。也就在《南京條約》簽訂的隔年,憂愁和疾病徹底擊垮了伍秉鑑,75歲的世界首富在廣州撒手人寰。

    在民國以前的商人不管是小商小販還是紅頂鉅商,政治地位都不高,即使身家萬億,在官府面前也還是唯唯諾諾,只有依附於官場高層才能自保,弄不好就家財散盡,竹籃打水一場空,伍秉鑑、胡雪巖就是這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們的孔子學院在國外如何?